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奶蓟籽作为膳食补充剂的研究进展
1
作者 陈春 吴超权 《中南农业科技》 2025年第5期229-232,共4页
奶蓟(Silybum marianum L.Gaert)籽原产于欧洲南部、俄罗斯南部、小亚细亚和北非,在传统医药上使用已经有超过2 000年的历史,尤其是其治疗肝类疾病效果显著。在国内也有种植,但作为药用研究较少。主要介绍了奶蓟籽的主要生物活性物质黄... 奶蓟(Silybum marianum L.Gaert)籽原产于欧洲南部、俄罗斯南部、小亚细亚和北非,在传统医药上使用已经有超过2 000年的历史,尤其是其治疗肝类疾病效果显著。在国内也有种植,但作为药用研究较少。主要介绍了奶蓟籽的主要生物活性物质黄酮木质酚类(黄酮类衍生物),包含水飞蓟宾(silybin)、水飞蓟汀(silychristin)和水飞蓟宁(silidianin),统称奶蓟素(silymarin);药理保健作用包括肝脏保护、抗氧化、抗炎和免疫调节、体内脂类代谢控制、抗癌抗肿瘤等,并介绍了其安全性,旨在为使用和开发奶蓟籽作为膳食补充剂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奶蓟籽 膳食补充剂 化学成分 药理学研究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肌注心脏毒素后小鼠肌肉生长相关基因表达变化研究
2
作者 陈春 张瑞门 +3 位作者 蒙丽娜 杨燕燕 吴超权 冯万有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44-250,共7页
本研究以雄性C57BL/6小鼠为实验动物,利用心脏毒素(cardiotoxin,CTX)处理构建肌肉损伤模型,采用组织切片HE染色方法分析肌肉组织的结构变化;以未经处理的实验动物为对照组,运用实时定量PCR(RT-qPCR)技术检测肌肉损伤组中肌肉分化基因、... 本研究以雄性C57BL/6小鼠为实验动物,利用心脏毒素(cardiotoxin,CTX)处理构建肌肉损伤模型,采用组织切片HE染色方法分析肌肉组织的结构变化;以未经处理的实验动物为对照组,运用实时定量PCR(RT-qPCR)技术检测肌肉损伤组中肌肉分化基因、肌肉生长发育相关信号通路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在小鼠胫骨前肌一次性注射50μL CTX(1 g/L),4 d后可引起肌肉损伤,肌肉显微结构明显被破坏,胫骨前肌质量与长度比值显著降低;与对照组相比,MyOD 1、MyOG、MYH 1、MYH 2等肌肉分化相关基因和AMPK、Notch、AKT、PI3K、mTOR等信号通路的标志基因(PRKAA 1、NOTCH 1、AKT、PI 3 K、mTOR)在CTX处理模型组胫骨前肌组织的表达显著下降。本研究成功构建小鼠肌肉损伤模型,检测了肌细胞分化相关基因和肌肉生长发育相关信号通路基因在肌肉损伤后的表达变化情况,为肌肉再生的分子调控机制研究和开发肌肉损伤治疗方法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肉损伤 损伤模型 肌肉生长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仙桃内生真菌的分离及抑菌活性菌株的筛选与鉴定
3
作者 朱华 吴文源 +6 位作者 张淼 陈龙 杨丽容 梁仁涛 黄诗萍 吴焕 施晓光 《湖北农业科学》 2025年第2期112-121,共10页
从传统药用植物石仙桃(Pholidota chinensis Lindl.)中,分离对致病细菌具有抑菌作用的内生真菌菌株,研究菌株的抗菌活性。采用组织块法分离石仙桃内生真菌,采用纸片法进行抑菌试验,筛选出有抑菌活性的菌株;根据其形态特征,筛选有抑菌活... 从传统药用植物石仙桃(Pholidota chinensis Lindl.)中,分离对致病细菌具有抑菌作用的内生真菌菌株,研究菌株的抗菌活性。采用组织块法分离石仙桃内生真菌,采用纸片法进行抑菌试验,筛选出有抑菌活性的菌株;根据其形态特征,筛选有抑菌活性的菌株,并进行DNA提取和鉴定。结果表明,从石仙桃根、根茎、叶和假鳞茎中分离得到49株内生真菌,其中,广西河池市石仙桃分离出37株内生真菌,福建省漳州市石仙桃分离出12株内生真菌,从叶部组织中分离到的广西河池市石仙桃内生真菌HCY-5、HCY-9、HCY-10菌株和福建省漳州市石仙桃内生真菌FJY-2、FJY-5、FJY-6、FJY-7菌株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表现出较好的抑菌活性,结合形态特征,将测得内生真菌菌株基因序列导入GenBank,经过比对,鉴定广西河池市石仙桃内生真菌HCY-5、HCY-9、HCY-10菌株和福建省漳州市石仙桃内生真菌FJY-2、FJY-5、FJY-6、FJY-7菌株为Phyllosticta(叶点霉属),推测为Phyllosticta capitalensis(意大利果壳叶点霉)。广西河池市石仙桃内生真菌HCY-5、HCY-9、HCY-10和福建省漳州市石仙桃内生真菌FJY-2、FJY-5、FJY-6、FJY-7菌株具有较好的抑菌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仙桃(Pholidota chinensis Lindl.) 内生真菌 抑菌活性 筛选 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鸡血藤薄层色谱鉴别与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及多指标成分含量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李立 罗轶 +3 位作者 粟华生 莫迎 谭显骏 陈心怡 《医药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59-465,共7页
目的建立鸡血藤薄层色谱鉴别方法、高效液相色谱(HPLC)指纹图谱以及多指标成分含量的测定方法,对不同产地鸡血藤进行质量评价。方法采用薄层色谱法对鸡血藤进行定性分析;采用HPLC指纹图谱和多种化学模式识别技术相结合方法,对鸡血藤进... 目的建立鸡血藤薄层色谱鉴别方法、高效液相色谱(HPLC)指纹图谱以及多指标成分含量的测定方法,对不同产地鸡血藤进行质量评价。方法采用薄层色谱法对鸡血藤进行定性分析;采用HPLC指纹图谱和多种化学模式识别技术相结合方法,对鸡血藤进行质量评价;并用HPLC法对芒柄花素、表儿茶素、儿茶素、原儿茶酸、没食子儿茶素等成分含量进行分析。结果建立了鸡血藤薄层鉴别方法;在16批鸡血藤HPLC指纹图谱中鉴定了共有峰10个,并确认成分6个。指纹图谱相似度0.769~0.990,具有较好相似性。聚类分析将样品分为3类。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综合得分排名前3位的样品分别是S16、S11、S14。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筛选了芒柄花素、峰7和表儿茶素作为不同产地鸡血藤质量差异标志物。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得没食子儿茶素、原儿茶酸、儿茶素、表儿茶素、芒柄花素等5种成分在考察的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含量测定结果表明,不同产地鸡血藤中5种成分含量存在明显差异。结论所建立的鸡血藤薄层鉴别方法和HPLC指纹图谱方法具有稳定性和可靠性,多成分含量测定方法可为鸡血藤的质量监管提供科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鸡血藤 薄层色谱 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 化学模式识别 多指标成分 含量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氧化型染发产品中45种染发剂
5
作者 林小娟 韦兰燕 +1 位作者 莫爱玲 张科明 《日用化学工业(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62-270,共9页
建立了一种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器同时测定氧化型染发产品中45种染发剂的分析方法。样品采用2 g/L亚硫酸氢钠水溶液-甲醇(3∶7,V/V)超声提取,稀释、过滤后经CAPCELL PAK MGⅡ-C_(18)(250 mm×4.6 mm,5μm)分离,以甲醇-乙腈... 建立了一种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器同时测定氧化型染发产品中45种染发剂的分析方法。样品采用2 g/L亚硫酸氢钠水溶液-甲醇(3∶7,V/V)超声提取,稀释、过滤后经CAPCELL PAK MGⅡ-C_(18)(250 mm×4.6 mm,5μm)分离,以甲醇-乙腈-磷酸盐缓冲溶液、甲醇-磷酸盐缓冲溶液为流动相体系进行梯度洗脱,二极管阵列检测器检测,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45种染发剂在各自质量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大于0.9984,检出限为1~34μg/g,定量限为2~113μg/g。在3个浓度水平下,各成分的平均回收率为81.9%~114.3%,RSD均小于5.4%。与标准方法相比,该方法在样品前处理过程中添加抗氧化剂、优化提取溶剂以改善过滤效果和优化梯度洗脱程序,增加了化妆品准用染发剂13种,不仅提高了检测效率,而且准确度高,重现性好,适用于氧化型染发产品中45种染发剂的含量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效液相色谱 染发剂 氧化型染发产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妆品中托萘酯、利拉萘酯的高效液相色谱定量及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确证
6
作者 鲁毅翔 伍丽婷 +2 位作者 蒋济民 陈海露 黄璇 《日用化学工业(中英文)》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31-238,共8页
建立了化妆品中托萘酯、利拉萘酯的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和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确证方法。以乙腈为提取溶剂,经涡旋、超声制成样品溶液。在HPLC方法中,采用5μm粒径的常规C18色谱柱,以乙腈和0.1%甲酸水为流动相,在258和28... 建立了化妆品中托萘酯、利拉萘酯的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和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确证方法。以乙腈为提取溶剂,经涡旋、超声制成样品溶液。在HPLC方法中,采用5μm粒径的常规C18色谱柱,以乙腈和0.1%甲酸水为流动相,在258和283 nm波长下进行定量测定,同时结合200~400 nm范围光谱进行定性。HPLC-MS/MS方法所用流动相与HPLC法相同,经粒径为1.8μm的高效C18柱分离,用ESI源在MRM模式下对目标物进行确证。在HPLC方法中,托萘酯和利拉萘酯的线性范围分别为0.1~10.0 mg/L和0.2~20.0 mg/L(R^(2)>0.99),检出限为3.0和6.0 mg/kg,定量限为10和20 mg/kg,加标回收率为93.3%~107.9%(RSD<5%)。在HPLC-MS/MS方法中,托萘酯和利拉萘酯的线性范围均为0.05~5.00μg/L(R^(2)>0.99),检出限均为0.002 mg/kg,定量限均为0.005 mg/kg,加标回收率为84.0%~112.8%(RSD<5%)。本研究建立的方法简便、快速、专属性强、准确度高,适用于化妆品中托萘酯和利拉萘酯的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效液相色谱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托萘酯 利拉萘酯 化妆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杀青工艺的八角茴香感官品质与代谢组学关联分析
7
作者 农桂龙 陈翠粉 +2 位作者 黄远梅 黄清泉 周改莲 《食品科学》 2025年第20期258-267,共10页
针对八角茴香传统加工工艺效率低、质量不稳定等问题,本研究系统探究不同杀青工艺对其“感官-代谢物”关联网络的影响,解析感官与特征代谢物的相关性。采用电子鼻、气相色谱-质谱等多种技术分析不同杀青工艺(沸水杀青、蒸汽杀青、微波... 针对八角茴香传统加工工艺效率低、质量不稳定等问题,本研究系统探究不同杀青工艺对其“感官-代谢物”关联网络的影响,解析感官与特征代谢物的相关性。采用电子鼻、气相色谱-质谱等多种技术分析不同杀青工艺(沸水杀青、蒸汽杀青、微波杀青及每种杀青方式结合“发汗”处理)对八角茴香气味、色度的影响,并进行非靶向挥发性代谢组分析及莽草酸、总酚、总黄酮定量检测。结果表明,6种杀青工艺共鉴定出69种挥发性成分,基于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以变量投影重要性>1为阈值,筛选出能够有效区分不同工艺的差异挥发性成分24种。特征性成分反式茴香脑((83.93±8.33)%)、茴香醛((1.55±0.45)%)在微波杀青-发汗工艺中的相对含量最高。传统的沸水杀青工艺能够有效保留莽草酸((90.35±0.84)mg/g)及总酚((68.00±4.10)mg/g),以及维持挥发性代谢物种类(48种)的多样性。微波杀青工艺八角茴香的总黄酮含量较传统沸水杀青工艺提升了57.8%,但其挥发性代谢物种类较少(17种)。相关性网络分析显示,L^(*)、b^(*)与反式茴香脑、茴香醛、草蒿脑、总酚、莽草酸呈显著正相关(P<0.05),a^(*)与总黄酮呈显著正相关(P<0.05)。通过分析各工艺样品的颜色与气味发现,微波杀青与蒸汽杀青方式的八角符合大红八角的标准。微波杀青优化了色泽与风味,而沸水杀青更利于活性成分保留。色度L^(*)、a^(*)、b^(*)可作为工艺优化的评价指标,为定向生产高活性成分或优质感官特性的八角产品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八角茴香 杀青 色差仪 电子鼻 气相色谱-质谱法 代谢组学 反式茴香脑 莽草酸 总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