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面向自然资源统一管理的国土空间规划用地分类体系及用途管制探索 被引量:36
1
作者 龚健 李靖业 +1 位作者 韦兆荣 王向东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42-49,共8页
文章立足自然资源体制改革的时代背景,针对我国现行土地利用分类体系存在的问题,剖析了自然资源统一管理背景下的国土空间规划用地分类功能导向,并构建了新时代背景下国土空间规划分类体系及其用途管控制度。我国现行土地利用分类体系... 文章立足自然资源体制改革的时代背景,针对我国现行土地利用分类体系存在的问题,剖析了自然资源统一管理背景下的国土空间规划用地分类功能导向,并构建了新时代背景下国土空间规划分类体系及其用途管控制度。我国现行土地利用分类体系存在部门主导、缺乏统筹,标准制定独立封闭、弱化协同,用地内涵不清、交叉重叠,逻辑混乱、归类失序等问题,已无法适应国家机构改革、部门分割管理瓶颈破除后自然资源集中统一管理的新要求。国土空间规划用地分类应当以健全自然资源空间管制、优化国土空间格局、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和深化规划体制改革为功能导向,构建"3+15+68"的国土空间规划分类框架体系;以融合多部门规划特色、构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健全国土空间用途管控制度为契机,建立全域覆盖、层级有序的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分区体系,制定差别化用途管制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资源管理 国土空间规划 规划用地分类 用途管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韧性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策略探索——以漓江流域为例 被引量:2
2
作者 陆小钢 魏书威 +2 位作者 梁振然 刘芳芳 张婧 《广西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68-1177,共10页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是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科学合理地制定和实施生态修复策略是有序推进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作的基本前提和保障。本研究从生态系统韧性体现出的“免疫-自愈-适应”三大能力入手,结合当前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工作内...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是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科学合理地制定和实施生态修复策略是有序推进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作的基本前提和保障。本研究从生态系统韧性体现出的“免疫-自愈-适应”三大能力入手,结合当前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工作内容,构建了以“抵抗-稳定-持续”三大目标为主的生态修复治理体系,并通过“综合治理-配给合理-系统安全”三大要求,实现区域生态环境“全流域、全要素、全过程”的系统综合治理。以漓江流域国土空间生态修复项目为例,基于系统生态问题的诊断,锁定系统安全底线,探索流域国土空间“生态韧性”综合治理的途径,以期为流域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韧性 漓江流域 生态修复 国土空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理想模式与区划方法探索 被引量:5
3
作者 庞雅月 朱梓铭 +1 位作者 叶宗达 覃盟琳 《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933-943,共11页
为了构建一个具有可持续性的国土生态修复格局与区划方案,以北部湾城市群为例,通过组构面状生态基底、生态网络、生态夹点确定生态安全模式,识别理想的生态修复模式和分区方案。研究结果表明:北部湾城市群生态安全格局中,面状生态基底... 为了构建一个具有可持续性的国土生态修复格局与区划方案,以北部湾城市群为例,通过组构面状生态基底、生态网络、生态夹点确定生态安全模式,识别理想的生态修复模式和分区方案。研究结果表明:北部湾城市群生态安全格局中,面状生态基底共有高、中、低3种安全等级;生态网络由39块生态源地与493条生态廊道组成;此外,生态夹点共有踏脚石、障碍点、脆弱点3种类型,数量分别为179、225、253。北部湾城市群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理想模式由陆域生态格局、城镇阻力格局、生态网络骨架、海湾结构体系4部分组成。分区方案关注生态系统修复、流域治理、生物保护、土地整治与矿山治理5项内容,最终分为5类修复大区和12类修复亚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规划 生态安全格局 生态修复 生态分区 北部湾城市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生态文明建设耦合时空分异 被引量:16
4
作者 林树高 陆汝成 +2 位作者 叶宗达 包博建 韦千桃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01-308,318,共9页
为了分析广西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生态文明建设耦合协调程度及其时空规律,以广西为研究对象,采用TOPSIS模型开展2008-2017年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生态文明建设综合评分,并利用耦合协调模型测度了两者耦合协调水平。结果表明:(1)广西城市土... 为了分析广西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生态文明建设耦合协调程度及其时空规律,以广西为研究对象,采用TOPSIS模型开展2008-2017年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生态文明建设综合评分,并利用耦合协调模型测度了两者耦合协调水平。结果表明:(1)广西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与生态文明建设成效综合评分呈波动式上升趋势,城市之间差异明显;(2)广西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生态文明建设耦合协调性逐渐提高,各市由中低度协调发展转向中高度协调发展并以中度协调发展为主,协调类型呈现由片状分布向线性排列的空间演变特征;(3)广西各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生态文明建设之间以同步发展型为主,部分城市两个子系统之间发展差异呈逐步缩小态势;(4)广西城市间的协调性呈弱相似随机分布状态,空间集聚效应不断减弱,空间分异愈加突出,桂林市和梧州市成为区域极化两翼。协同推进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和自然生态修复工作是实现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生态文明建设高水平耦合协调发展的重要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集约利用 生态文明 耦合协调 时空分异 广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命共同体理论的桂林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探讨 被引量:9
5
作者 黄玉莉 陈耀政 +1 位作者 叶宗达 胡月秋 《规划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98-104,共7页
当前,在国家和地方规程指导下,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的工作思路和框架体系基本明确,但特征性、创新性略显不足。对此,结合生命共同体理论,以系统性、特征性、自生性为导向,对生态修复规划的内容要点进行深入分析和梳理,在问题识别、格... 当前,在国家和地方规程指导下,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的工作思路和框架体系基本明确,但特征性、创新性略显不足。对此,结合生命共同体理论,以系统性、特征性、自生性为导向,对生态修复规划的内容要点进行深入分析和梳理,在问题识别、格局构建、分区细化、工程指引等方面进行探索、深化和创新,形成一套较为完善的生态修复规划编制框架体系,并以桂林市为例,探讨其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编制逻辑,以期为其他同类地区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命共同体理论 生态修复规划 规划编制逻辑 桂林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陆地边境地区城镇化与生态系统健康的动态交互响应 被引量:3
6
作者 刘少坤 覃雪华 +2 位作者 陆汝成 叶宗达 张利国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22-134,共13页
研究目的:探究边境地区城镇化与生态系统健康的变化情况及两者的相互解耦状态特征,为区域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提供参考。研究方法:城镇化发展水平测定、生态系统健康评价、随机森林模型、解耦模型。研究结果:(1)在时间维度上,综合城镇化... 研究目的:探究边境地区城镇化与生态系统健康的变化情况及两者的相互解耦状态特征,为区域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提供参考。研究方法:城镇化发展水平测定、生态系统健康评价、随机森林模型、解耦模型。研究结果:(1)在时间维度上,综合城镇化由萌芽阶段升为初步发展阶段,人口、土地、经济、社会城镇化水平均呈上升趋势;生态系统健康整体呈波动下降趋势,表现为生态系统自然健康下降,但综合生态系统服务指数提升。(2)在空间维度上,综合城镇化等级较高的地区多分布在内蒙区,等级较低的地区多分布在新疆区;生态系统健康指数较高的地区多分布在东北区、滇桂区和西藏区,指数较低的地区多分布在内蒙区和新疆区。(3)土地城镇化对生态系统健康变化的影响日益显著。(4)城镇化与生态系统健康间的解耦关系在2000—2020年呈现出由扩张性负解耦到强解耦的变化趋势。研究结论:边境地区城镇化与生态系统健康解耦状态多变且区域差异显著,沿边地区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需因地制宜提出生态保护措施,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化 生态系统健康 随机森林模型 解耦模型 中国陆地边境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横州市岩溶与非岩溶区耕层土壤Zn通量特征 被引量:1
7
作者 杨烨宇 李程 +5 位作者 杨忠芳 张起钻 王磊 邹胜章 韦华周 莫佳蓉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6817-6827,共11页
以广西横州市岩溶区和非岩溶区为研究区,针对耕层土壤Zn的输送途径和年输送通量密度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受成土母质影响,岩溶区表层土壤Zn含量明显高于非岩溶区,岩溶区和非岩溶区土壤Zn的输入量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主要输入途径均为... 以广西横州市岩溶区和非岩溶区为研究区,针对耕层土壤Zn的输送途径和年输送通量密度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受成土母质影响,岩溶区表层土壤Zn含量明显高于非岩溶区,岩溶区和非岩溶区土壤Zn的输入量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主要输入途径均为大气沉降,年输入通量密度均值分别为494.15和484.99g/(hm^(2)·a);主要输出途径为农作物收割,年输出通量密度分别为490.63和580.12g/(hm^(2)·a),受铁锰结核和灌溉水影响,非岩溶区年输出通量密度略高;研究区年净输入通量整体表现为Zn累积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锌(Zn) 年净输入通量密度 岩溶区 广西横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MO模式的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项目管理探索 被引量:3
8
作者 赵文强 黄舒城 《南方农业》 2020年第9期172-173,共2页
广西左右江流域是我国西南地区重要的水源涵养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区及生态安全屏障,开展左右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工程实施过程中,项目管理对工程的进度、质量以及效益有着重要的作用。基于此... 广西左右江流域是我国西南地区重要的水源涵养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区及生态安全屏障,开展左右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工程实施过程中,项目管理对工程的进度、质量以及效益有着重要的作用。基于此,探索PMO项目管理模式下的广西左右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统筹管理,以达到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的工程目的,为同类项目管理提供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水林田湖草 PMO项目管理模式 生态修复 工程进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陆地边境地区经济发展质量与生态韧性的耦合测度及交互响应 被引量:1
9
作者 黄学艺 陆汝成 叶宗达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56-268,共13页
[目的]探究经济发展质量与生态韧性的耦合协调关系及其动态演化形态过程,厘清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协调作用与响应机制,旨在为陆地边境地区资源高效配置与城乡融合发展提供理论参考。[方法]运用耦合协调模型、核密度估计测算并刻画出经... [目的]探究经济发展质量与生态韧性的耦合协调关系及其动态演化形态过程,厘清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协调作用与响应机制,旨在为陆地边境地区资源高效配置与城乡融合发展提供理论参考。[方法]运用耦合协调模型、核密度估计测算并刻画出经济发展质量与生态韧性耦合关系及其分布形态,最后采用P-VAR模型对两系统的交互响应关系进行阐述和验证。[结果]①2000—2020年边境地区经济发展质量与生态韧性间的耦合协调度介于0.1834~0.2728之间,并呈“先降后升”的演化特点,各边境地区耦合协调度以单峰形态逐渐推演至双峰显化。②北部、西北及西藏边境经济发展质量对生态韧性的脉冲响应表现为负向影响,而东北、西北、西南边境生态韧性对经济发展质量的脉冲响应表现为正向影响。③边境地区经济发展质量对生态韧性的贡献率逐渐升高,生态韧性对经济发展质量的贡献率逐渐降低,西北边境两系统交互响应的贡献率高于其余边境地区。[结论]中国陆地边境地区经济发展质量与生态韧性耦合协调与交互响应区域差异较为显著,因此提出差异化政策建议有利于促进中国陆地边境经济要素可持续利用与保障国土空间生态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发展质量 生态韧性 耦合测度 交互响应 中国陆地边境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SO-GA模型的供水管网漏损预测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彭燕莉 刘俊红 +2 位作者 陶修斌 覃佳肖 朱雅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1-129,共9页
准确、有效地定位供水管网中漏损位置,减少水资源浪费和降低检漏成本。基于EPANET软件构建供水管网水力模型,采用粒子群算法和遗传算法相结合方法对管网漏损预测模型进行优化求解、验证,以实现管网漏损定位和漏损程度判定;以西南地区某... 准确、有效地定位供水管网中漏损位置,减少水资源浪费和降低检漏成本。基于EPANET软件构建供水管网水力模型,采用粒子群算法和遗传算法相结合方法对管网漏损预测模型进行优化求解、验证,以实现管网漏损定位和漏损程度判定;以西南地区某城镇的供水管网为例,分别对单点和多点(2处及以上)漏损工况进行模拟评估。提出的供水管网漏损预测模型在单点漏损工况下,预测漏损量与实际漏损量的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εmape小于3%,多点漏损量的εmape值均小于5.22%,且模拟定位节点与实际漏损点的拓扑距离绝大部分稳定在2以内。基于PSO-GA的漏损预测模型可有效地实现漏损定位与漏损程度的同步检测,并识别出多个近似节点,为检漏工作提供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供水管网 PSO-GA算法 漏损定位 EPANE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英德市城南社区岩溶地面塌陷机制与灾害风险评估
11
作者 王恒 姚宜娟 +2 位作者 赵魁 陈余道 覃佳肖 《中国岩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32-644,共13页
岩溶地面塌陷是常见的地质灾害之一,具有隐蔽性、突发性、不均一性等特点。英德城区突发大规模地面塌陷,灾害严重。综合调查和分析表明,区内上覆松散沉积物和下伏岩溶洞穴是集中地面塌陷的物质基础,北江水位波动及地下水抽提引起的潜蚀... 岩溶地面塌陷是常见的地质灾害之一,具有隐蔽性、突发性、不均一性等特点。英德城区突发大规模地面塌陷,灾害严重。综合调查和分析表明,区内上覆松散沉积物和下伏岩溶洞穴是集中地面塌陷的物质基础,北江水位波动及地下水抽提引起的潜蚀和真空吸蚀水动力作用,以及污水渗漏引起的化学溶蚀作用是塌陷形成的主要机制。文章选取8个易发性指标和2个易损性指标并结合层次分析法,建立了岩溶地面塌陷灾害风险综合指数模型,对研究区进行了风险评估,结果表明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污水处理厂-水泥厂一带,占研究区面积70.83%;中风险区主要分布研究区西北角,占研究区面积29.17%。建议加强地下水动态监测与管理,以及地表污水防渗措施,以防御该区地面塌陷灾害,降低致灾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地面塌陷 形成机制 易发性 易损性 风险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种纤维作物在铅锌矿区土壤中的生长及其对重金属的富集效果 被引量:2
12
作者 徐志永 陈富宁 +3 位作者 赵驱云 黄鹏 姚静林 胡伟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8-77,共10页
为了明确纤维作物修复铅锌污染土壤的可能性,通过盆栽试验探究了4种纤维作物(棉花、苘麻、黄麻、亚麻)在铅锌矿砂污染土壤中的生长特性,并分析了其修复铅锌矿砂污染土壤的潜力。结果表明,除亚麻外,棉花、苘麻、黄麻等3种作物均能在铅锌... 为了明确纤维作物修复铅锌污染土壤的可能性,通过盆栽试验探究了4种纤维作物(棉花、苘麻、黄麻、亚麻)在铅锌矿砂污染土壤中的生长特性,并分析了其修复铅锌矿砂污染土壤的潜力。结果表明,除亚麻外,棉花、苘麻、黄麻等3种作物均能在铅锌矿砂污染土壤中生长,棉花、苘麻叶绿素发生降解,叶绿素荧光参数[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Fv/Fm)、实际电子传递量子效率(Ф_(PSⅡ))]受损,棉花、苘麻、黄麻光合参数[净光合速率(AN)、气孔导度(Gs)]下降。棉花、苘麻AN下降的原因主要由非气孔因素引起,黄麻AN下降由气孔因素引起。铅锌矿砂污染土壤上,棉花、苘麻地上部生物量分别显著降低38.5%、63.9%,苘麻根系生物量显著降低29.4%,黄麻上述指标均无显著变化。对铅、锌重金属污染的耐受能力从大到小依次为黄麻、棉花、苘麻;在铅、锌的富集系数方面,黄麻与棉花无显著差异,但均显著高于苘麻;棉花、苘麻、黄麻的铅、锌转运系数值都大于1,且以黄麻转运系数为最高。因此,推荐黄麻作为铅锌重金属污染土壤上种植的优势作物。综上,棉花、苘麻、黄麻均能在铅锌矿砂污染土壤中生长,其中黄麻更适宜作为铅锌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的优势植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作物 铅锌污染 作物生长 土壤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降落漏斗曲线方程的西南岩溶区地下导水通道预测
13
作者 黄海龙 韦文光 +3 位作者 王家全 朱金海 杨鹏帅 李天雨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7-146,共10页
【目的】为了揭示降落漏斗范围内导水通道存在的可能性,进一步为岩溶区塌陷治理、地下水绕流问题提供解决思路。【方法】以广西盘龙铅锌矿区为例,采用降落漏斗曲线计算钻孔水位的理论(差)值,通过对比分析理论(差)值与实测(差)值的差异,... 【目的】为了揭示降落漏斗范围内导水通道存在的可能性,进一步为岩溶区塌陷治理、地下水绕流问题提供解决思路。【方法】以广西盘龙铅锌矿区为例,采用降落漏斗曲线计算钻孔水位的理论(差)值,通过对比分析理论(差)值与实测(差)值的差异,结合现场钻孔信息与塌陷信息,开展岩溶区地下导水通道的预测。【结果】结果表明,提出的方法能够较准确的进行岩溶导水通道的预测。【结论】在形成稳定降落漏斗的岩溶含水层中,钻孔的水位实测值低于理论值(h_(实测)<h_(理论))时,或实测差值高于理论差值(Δh_(实测)>Δh_(理论))时,钻孔处存在岩溶导水通道;提出了降落漏斗的“衍射特征”,即漏斗影响范围内存在的相对隔水层改变了隔水层外测点的水平距离,改变后的距离应为l+r。降落漏斗的衍射特征能够准确揭示相对隔水层中径流通道的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岩溶区 裘布依假定 降落漏斗 导水通道 衍射特征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无人机摄影测量的平陆运河弃土场水土流失综合防控研究
14
作者 莫仁斌 段向锋 +5 位作者 莫桂柏 黄玉莉 韦帆泽 容清标 廖煜亮 黄钰涵 《水土保持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9-128,142,共11页
[目的]评估平陆运河的弃土场在不同时期的土壤侵蚀量,并模拟其水土流失倾向,探讨坡度与侵蚀强度关系,为运河类线性工程弃土场水土流失综合防控提供科学参考。[方法]以广西平陆运河的4个弃土场为例,利用无人机低空正摄技术获取弃土场不... [目的]评估平陆运河的弃土场在不同时期的土壤侵蚀量,并模拟其水土流失倾向,探讨坡度与侵蚀强度关系,为运河类线性工程弃土场水土流失综合防控提供科学参考。[方法]以广西平陆运河的4个弃土场为例,利用无人机低空正摄技术获取弃土场不同时期的高分辨率影像与地形数据;利用GIS技术分析弃土场的水土流失倾向;结合修正的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USLE)对各侵蚀因子进行了量化和估算。[结果]①4个弃土场不同时期的土壤侵蚀模数的范围为1977.55~5748.96 t/(km^(2)·a),其中侵蚀强度从轻度到强度侵蚀。②土壤侵蚀模数随着坡度的增大而增大,特别是在坡度为8°~25°的区域,土壤侵蚀量占总侵蚀量的76.8%~86.4%。③在丘间谷地型弃土场,涓流主要沿着边缘地势较高的区域流向低洼地带;在边坡型弃土场,涓流则集中在堆土区域的上坡部分,流向坡底。[结论]坡度对弃土场的土壤侵蚀有显著影响,8°~25°的坡度区域是水土流失防治的重点区域。对于丘间谷地型弃土场,削坡和布设外侧排水设施是有效防治措施;边坡型弃土场则应加强坡底排水和沉沙池的建设。此外,植被覆盖是防治水土流失的关键因子,尤其在水热条件良好的地区,植被覆盖对降低土壤侵蚀风险的作用更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侵蚀 RUSLE模型 无人机技术 GIS 弃土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硒浸种与叶面喷硒对水稻吸收转运镉的影响
15
作者 何依珊 黄佳 +4 位作者 韦丽媛 黎晓 李怡静 徐子琴 陈喆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8-57,共10页
本研究以水稻(T优109、深两优5814)为实验对象,通过外源施硒(硒浸种、叶面喷硒和硒浸种联合叶面喷硒处理),探讨硒对水稻吸收转运镉的影响。结果表明,硒浸种联合叶面喷硒处理降低水稻植株镉含量的效果最佳,硒浸种联合叶面喷硒处理显著降... 本研究以水稻(T优109、深两优5814)为实验对象,通过外源施硒(硒浸种、叶面喷硒和硒浸种联合叶面喷硒处理),探讨硒对水稻吸收转运镉的影响。结果表明,硒浸种联合叶面喷硒处理降低水稻植株镉含量的效果最佳,硒浸种联合叶面喷硒处理显著降低T优109水稻孕穗期和乳熟期根、茎、叶和穗镉含量(P<0.05),与对照相比分别降低26.64%、25.81%、6.25%、20.00%和22.05%、17.23%、27.42%、18.95%;硒浸种联合叶面喷硒处理可显著降低深两优5814水稻乳熟期根、茎、叶和穗部的镉含量,与对照组相比分别降低9.30%、29.41%、35.39%和19.83%;硒浸种联合叶面喷硒均可显著降低2种水稻根、茎、叶、穗的镉富集系数(P<0.05)。外源施硒可降低水稻籽粒镉含量、增加水稻穗重,其中均以硒浸种联合叶面喷硒处理效果最佳。同种硒肥处理下,T优109水稻糙米镉含量降低效果和千粒重增产效果均优于深两优5814水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浸种 叶面喷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XPS在新型齿科医用材料研究中的应用
16
作者 王鑫瑶 韦永韬 +3 位作者 吴静 王显彬 杨文超 湛永钟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0-90,共11页
牙缺失是口腔临床中发病率极高的疾病之一。种植修复已成为当前修复缺失牙的常规治疗方案,常用种植材料是钛及钛合金材料,其具有无毒、弹性模量与人体硬组织相匹配和种植修复成功率高等优点,但钛基种植体生物活性差,甚至会出现失效的情... 牙缺失是口腔临床中发病率极高的疾病之一。种植修复已成为当前修复缺失牙的常规治疗方案,常用种植材料是钛及钛合金材料,其具有无毒、弹性模量与人体硬组织相匹配和种植修复成功率高等优点,但钛基种植体生物活性差,甚至会出现失效的情况。因此,通过对齿科材料进行表面改性,可以提高植入物表面的抗菌性、耐腐蚀性并加快骨结合的过程,从而提高其成功率,有利于其长期存活。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在对改性材料表面机理进行分析方面具有“高灵敏”和“超微量”等独特优势,在新型齿科医用材料的研究中,XPS技术可用于分析材料的表面成分和化学状态,这对研究材料的抗菌性、耐腐蚀性和生物相容性等关键性能至关重要。通过XPS技术,可以准确地了解材料表面的元素组成、化学价态以及表面化学状态等信息,从而评估材料的生物安全性和功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射线光电子能谱 抗菌 抗腐蚀 生物相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演变研究 被引量:9
17
作者 叶宗达 许进龙 +2 位作者 黄天能 温雪 欧胜彬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6期11136-11144,共9页
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对于优化土地利用格局、改善地表覆被、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以特殊生态脆弱区——滇桂黔石漠化片区为研究区域,综合运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价值当量法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探究片区1990—2... 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对于优化土地利用格局、改善地表覆被、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以特殊生态脆弱区——滇桂黔石漠化片区为研究区域,综合运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价值当量法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探究片区1990—2018年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因子。结果表明:研究期内,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城市建设成效显著,石漠化治理效果良好。建设用地和水域面积分别增加116.38%和76.40%,以石漠化裸岩石质地为主的未利用地则减少47.45%并主要转化为草地和林地。但耕地和林地面积的减少态势应引起警惕;滇桂黔石漠化片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逐年增加态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由1990年的10423.82亿元逐年提高至2018年的10631.62亿元,但增长幅度较小且内部差异明显,总体维持西南较高、南部次之、北部较低的空间分异特征,生态系统功能改善仍任重道远;滇桂黔石漠化片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空间分布差异受自然地理要素和社会经济要素共同作用,其中人类活动程度影响深刻。距离县中心、人口密度和年均气温始终是解释力排前三的单因子,且所有具备较强解释力的交互因子均包含距离县中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桂黔石漠化片区 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时空演变 地理探测器 驱动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三生”空间的广西边境地区土地利用格局及多功能演变 被引量:42
18
作者 林树高 陆汝成 +3 位作者 刘少坤 叶宗达 韦千桃 罗金玲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265-274,共10页
分析边境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对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和实现兴边富民具有现实意义。该研究以广西边境地区为研究对象,在推演基于"三生"空间的"要素-结构-空间-功能"的土地利用多功能机制基础上,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分析边境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对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和实现兴边富民具有现实意义。该研究以广西边境地区为研究对象,在推演基于"三生"空间的"要素-结构-空间-功能"的土地利用多功能机制基础上,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动态度、转移矩阵模型分析该地区2000-2018年"三生"空间格局演变特征,采用TOPSIS和障碍度模型测度其多功能水平并诊断主要障碍因素。结果表明:1)2000-2018年广西边境地区"三生"空间格局演变速度由平缓转向加速波动,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扩张,生态空间收缩,城镇化水平较高和边境贸易活动频繁的中部-东南部沿线的县市区土地利用格局演变更为剧烈;2)2000-2018年广西边境地区土地利用"三生"功能稳速上升,生活功能评分最高,生产功能和生态功能波动式变化明显,土地利用多功能呈现"双核双副"的格局特征,各县市区土地利用多功能由低水平高差距阶段迈向较高水平的相对均衡状态,土地利用格局演化与多功能变化特征一致;3)广西边境地区土地利用多功能的障碍因素主要包括资源要素布局、经济发展水平、生态环境质量和边境贸易活动。需在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指引下,优化旅游资源布局,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和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广西边境地区土地利用"三生"功能协调发展以提升多功能整体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三生”空间 格局演变 土地多功能 影响因素 广西边境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国土空间格局演变特征与形成机理 被引量:21
19
作者 林树高 陆汝成 +3 位作者 叶宗达 刘少坤 包博建 邓诗语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963-1974,共12页
国土空间格局演化与形成机理是人地系统交互关系研究的科学问题和国土空间规划的关键前提。采用地学图谱、标准差椭圆和空间自相关方法,分析2000—2018年广西国土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并运用地理探测器揭示其形成机理。结果表明:(1)广西城... 国土空间格局演化与形成机理是人地系统交互关系研究的科学问题和国土空间规划的关键前提。采用地学图谱、标准差椭圆和空间自相关方法,分析2000—2018年广西国土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并运用地理探测器揭示其形成机理。结果表明:(1)广西城镇空间加速挤占农业、生态空间形成了“一增双减”的面积变化特征,国土空间动态变化速度加快;(2)广西国土空间相互转化频繁,转移轨迹多样性特征明显,农业空间与生态空间加速互换以及生态空间内部结构加快重组;(3)城镇空间与农业空间互竞主导了广西国土空间的迁移路径,城镇、农业空间存在“南高北低”和生态空间存在“北高南低”的集聚特征;(4)广西国土空间格局演变受自然地理与社会经济因素的共同作用影响,自然环境条件的限制作用减弱,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驱动力增强,政策调控力度驱动作用深远。下一步可通过国土空间规划、调整产业布局和引导生产生活方式优化国土空间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国土空间 时空演变 地理探测器 岩溶地区 广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3-2018年广西城市紧凑度与土地利用效益关系的时空特征 被引量:9
20
作者 林树高 刘少坤 +3 位作者 陆汝成 叶宗达 王有小 王嘉佳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00-309,共10页
[目的]探明城市紧凑度与土地利用效益的交互关系,为促进地区新型城市化和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方法]在推演城市紧凑度与土地利用效益耦合机制的基础上建立指标体系,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运用加权求和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2003... [目的]探明城市紧凑度与土地利用效益的交互关系,为促进地区新型城市化和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方法]在推演城市紧凑度与土地利用效益耦合机制的基础上建立指标体系,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运用加权求和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2003-2018年二者关系的时空特征。[结果]①2003-2018年广西城市紧凑度呈波动上升趋势,紧凑度指数由0.301升至0.433,高紧凑度城市主要在桂中和桂北,低紧凑度城市集中于桂西北和桂东南两侧,中紧凑度城市环高紧凑度城市分布;②广西城市土地利用效益经历了“稳步优化-加速增长”的梯度提升过程,评分由0.363跃至0.574,土地利用效益呈现“南北高-东西低”的空间格局;③广西城市紧凑度与土地利用效益耦合协调度由0.408低速升至0.504,协调类型从勉强协调向初级协调过渡,各市经历了“濒临失调-勉强协调-初级协调”的演变过程,协调类型总体上呈现“点面-簇团-线性带状”的格局演变。[结论]广西城市紧凑度与土地利用效益的相互促进作用偏弱、协调关系不紧密,促进二者协调发展对解决城市化过程中所产生的负面问题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紧凑度 土地利用效益 耦合协调 新型城市化 广西壮族自治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