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脑梗死预后相关生物标志物的研究新进展:机制与临床应用
1
作者 农景堂 杨成敏 +4 位作者 莫圣龙 陆志成 唐丽娜 简崇东 商敬伟 《中国全科医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9期3711-3720,3728,共11页
缺血性卒中(又称脑梗死)作为导致全球残疾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年来,其预后生物标志物的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本文综述了包括血细胞分析指标(如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ω-3多不饱和脂肪酸、细胞因子(如白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微... 缺血性卒中(又称脑梗死)作为导致全球残疾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年来,其预后生物标志物的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本文综述了包括血细胞分析指标(如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ω-3多不饱和脂肪酸、细胞因子(如白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微小核糖核酸(miRNA,如miR-21、miR-155、miR-126)和外泌体在内的多种生物标志物在缺血性脑卒中中的作用机制及其在预后评估中的研究进展。综述得出,血细胞分析相关指标、ω-3多不饱和脂肪酸、白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的浓度与缺血性脑卒中的严重程度和预后密切相关。其中,较高基线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与复发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增加相关,并且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复发时间呈负相关。特定miRNA(如miR-21)通过抑制细胞凋亡和促进神经元存活,改善神经功能恢复;而miR-155通过调控炎症反应加剧脑损伤,其表达水平可预测缺血性脑卒中的复发;此外,miR-126在血管生成和神经保护中发挥关键作用。外泌体则通过携带抗炎因子、神经营养因子、抗氧化酶和热休克蛋白等,显著减轻缺血再灌注引起的炎症和损伤,从而影响缺血性脑卒中的预后。尽管这些生物标志物在缺血性脑卒中预后评估中显示出巨大潜力,但其临床应用仍面临诸多挑战,包括个体间差异、长期效应和安全性研究不足以及技术标准化问题。未来研究应进一步探讨这些标志物的作用机制,开发标准化的检测方法,并进行大规模临床验证,以便将其应用于临床,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预后 生物标志物 细胞因子 微小核糖核酸 外泌体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