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广西涠洲岛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季节变化特征及环境影响因素
1
作者 林佳 林海英 +6 位作者 骆鑫 郭梅修 黎明民 庞碧剑 黄雄良 王宙 蓝文陆 《广西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24-236,共13页
为了解广西涠洲岛布氏鲸(Balaenoptera edeni)栖息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季节变化特征及其环境影响因素,分析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季节变化与布氏鲸季节性迁徙的关系,于2022年1月(冬季)、4月(春季)、8月(夏季)和11月(秋季)对广西涠洲岛布... 为了解广西涠洲岛布氏鲸(Balaenoptera edeni)栖息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季节变化特征及其环境影响因素,分析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季节变化与布氏鲸季节性迁徙的关系,于2022年1月(冬季)、4月(春季)、8月(夏季)和11月(秋季)对广西涠洲岛布氏鲸栖息海域的浮游植物进行系统调查。结果显示,全年共鉴定出浮游植物3门54属115种,物种组成以硅藻(93种)和甲藻(19种)为主。浮游植物种类组成季节差异不明显,但优势种更替显著,优势类群也发生较大变化,其中冬、春季以硅藻门(Bacillariophyta)为最具优势类群,优势种也均属硅藻门,而夏、秋季优势类群转变为硅藻、蓝藻和甲藻等多门类。浮游植物细胞密度也具有较大差异,春季最高,冬季次之,夏、秋季最低。浮游植物与环境因子的冗余分析(RDA)表明,营养盐、水温(WT)和盐度(S)是影响浮游植物细胞密度、优势种季节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布氏鲸冬春季迁徙进入、夏秋季迁徙退出涠洲岛与浮游植物细胞密度季节变化吻合,作为初级生产者的浮游植物可能通过食物网的上行控制作用影响着顶级营养级海洋生物布氏鲸的迁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涠洲岛 浮游植物 群落结构 季节变化 影响因素 布氏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封闭式海水养殖尾水污染排放特征及防治对策研究
2
作者 彭小燕 庞敏倩 +4 位作者 彭梦微 舒俊林 陈志彪 蓝文陆 邓应彬 《广西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7-36,共10页
为了解广西封闭式海水养殖尾水污染的排放特征及其差异原因,并据此提出针对性污染防治对策,于2021年对广西沿海主要海水养殖区的池塘养殖、工厂化养殖和育苗场3种封闭式养殖方式的养殖尾水进行大范围监测。对比分析不同养殖方式、养殖... 为了解广西封闭式海水养殖尾水污染的排放特征及其差异原因,并据此提出针对性污染防治对策,于2021年对广西沿海主要海水养殖区的池塘养殖、工厂化养殖和育苗场3种封闭式养殖方式的养殖尾水进行大范围监测。对比分析不同养殖方式、养殖类型尾水中主要污染物悬浮物(SS)、化学需氧量(COD Mn)、总氮(TN)、无机氮(DIN)、总磷(TP)和活性磷酸盐(DIP)的浓度特征,并采用广西地方标准《海水养殖尾水排放标准》(DB45/T 2841-2024)一级排放限值、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N)、营养状态质量指数(NQI)等开展尾水污染状况的综合评价。结果表明,3种养殖方式的尾水主要污染因子平均浓度和超标率高低均表现为池塘养殖>育苗场>工厂化养殖,不同养殖类型的池塘尾水主要污染因子平均浓度和超标率高低表现为单养虾>混养>单养鱼>单养蟹。养殖尾水达到重度及以上污染等级的养殖点位占总调查点位的比例为57.8%,NQI处于富营养化等级的养殖点位占比为76.5%;单养虾池塘处于重度及以上污染、富营养化等级的点位占比最高,工厂化养殖无重度污染点位且富营养化等级点位的占比最低。封闭式海水养殖尾水的排污强度与养殖方式、养殖品种、养殖密度、养殖技术和尾水治理设施有关,因此本研究从尾水分类治理、养殖方式优化、推广生态养殖3个方面提出了污染防治对策建议,拟为加强封闭式海水养殖污染防治、持续改善近岸海域环境质量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封闭式海水养殖 尾水 排放特征 防治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近岸海水和沉积物中有机氯农药的分布及生态风险 被引量:2
3
作者 苏伟 郭梅修 +3 位作者 任朝兴 杨家欢 邓元秋 蓝文陆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56-164,共9页
通过对广西近岸水体和沉积物中2类有机氯农药(OCPs,包括HCHs和DDTs)的大面调查,评估了广西近岸海域OCPs的分布特征、污染状况和生态风险。结果显示:广西近岸海域的海水中所有站位都未检出HCHs和DDTs,所有站位的沉积物中也未检出HCHs, 4... 通过对广西近岸水体和沉积物中2类有机氯农药(OCPs,包括HCHs和DDTs)的大面调查,评估了广西近岸海域OCPs的分布特征、污染状况和生态风险。结果显示:广西近岸海域的海水中所有站位都未检出HCHs和DDTs,所有站位的沉积物中也未检出HCHs, 43个沉积物站位中DDTs的检出率为11.6%,沉积物中DDTs含量范围为nd~3.7 ng/g。研究表明:广西近岸水体及沉积物中OCPs的污染水平很低,沉积物中DDTs具有较为明显的空间分布规律,呈现出渔港附近含量高,以及TOC (有机碳)含量较高的河口附近含量高的特征。船舶防污漆可能是造成渔港附近DDTs含量较高的主要原因,部分河口站位主要受河流输入污染物影响,DDTs主要来源于历史残留,沉积物中TOC含量是影响DDTs残留分布的重要因素,DDTs易与悬浮物中的有机质通过吸附络合结合而沉积。生态风险评价结果显示:广西近岸海水的HCHs和DDTs生态风险极低,沉积物的HCHs生态风险也极低,沉积物中DDTs的潜在生态风险总体很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部湾 有机氯农药(OCPs) 分布 来源 风险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VGPM模型的广西北部湾近岸海洋初级生产力估算
4
作者 姚焕玫 龚祝清 +4 位作者 钟炜萍 文可 黄以 纳泽林 韦毅明 《海洋预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76-85,共10页
以北部湾近岸海域为研究对象,基于海洋水质监测数据与海洋初级生产力实测数据,对VGPM模型各参数分别进行校正,评估校正后的模型估算精度。结果表明:通过参数校正能够有效减小初级生产力计算误差。根据校正模型计算可得,2018年北部湾近... 以北部湾近岸海域为研究对象,基于海洋水质监测数据与海洋初级生产力实测数据,对VGPM模型各参数分别进行校正,评估校正后的模型估算精度。结果表明:通过参数校正能够有效减小初级生产力计算误差。根据校正模型计算可得,2018年北部湾近岸海洋初级生产力变化范围为101.27~2161.75 mgC/(m^(2)·d),北部湾近岸海域浮游植物在夏季和秋季对营养盐需求较为明显,在春季和冬季则无明显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初级生产力 VGPM模型校正 叶绿素荧光基线高度 营养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涠洲岛海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季节变化及影响因素
5
作者 林佳 庞碧剑 +8 位作者 林海英 郭梅修 黎明民 赵静静 骆鑫 徐兴永 潘科 熊建华 蓝文陆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73-87,共15页
为了解广西涠洲岛海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探究海岛附近海域浮游动物群落季节变化规律,于2022年1月(冬)、4月(春)、8月(夏)、11月(秋)对广西涠洲岛海域的浮游动物进行采样,分析浮游动物种类组成、丰度、生物量和优势种在... 为了解广西涠洲岛海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探究海岛附近海域浮游动物群落季节变化规律,于2022年1月(冬)、4月(春)、8月(夏)、11月(秋)对广西涠洲岛海域的浮游动物进行采样,分析浮游动物种类组成、丰度、生物量和优势种在4个季节间的变化特征及其主要环境影响因素。全年4个季节共鉴定出浮游动物224种(类),包括浮游幼虫25种(类),隶属于18个类群,以桡足类最多(78种),水螅水母类次之(35种)。浮游动物种类数量呈现出春>秋>冬>夏的季节变化特征,种类组成上呈现春>冬>秋>夏的季节变化特征,优势类群在季节上存在桡足类-赤潮生物和胶质性生物-毛颚类-桡足类的更替现象,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季节变化特征明显。浮游动物的年平均丰度和生物量分别为(246.50±158.75)ind./m^(3)和(126.08±192.27)mg/m^(3),春季的丰度和生物量均最高(712.80±630.28)ind./m^(3)和(367.79±264.33)mg/m^(3),冬季的丰度最低(62.29±29.56)ind./m^(3),夏季的生物量最低(35.48±19.88)mg/m^(3),丰度和生物量均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RDA结果显示水温、盐度、营养盐和叶绿素a是影响广西涠洲岛海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季节变化的主要环境因素,海洋季风引起水团发生季节性变化驱动着浮游动物优势种的演替。研究海域浮游动物的重要类群桡足类丰度季节变化特征与布氏鲸在涠洲岛海域的迁徙规律吻合,表明渔业基础饵料生物影响着布氏鲸的迁徙活动。此外,春季原生动物和胶质性生物大量增殖生长引起桡足类优势度下降的现象对涠洲岛海域产生的生态影响值得关注与探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涠洲岛 浮游动物 群落结构 季节变化 环境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涠洲岛海水文石饱和度的变化及其对造礁石珊瑚钙化作用的影响
6
作者 李斌 付家想 +1 位作者 黄雯雯 骆鑫 《广西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8-77,共10页
为给涠洲岛珊瑚礁的保护修复和监测预警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结合海表二氧化碳分压(p CO_(2))、表层水温、表层盐度和表层pH值的数据资料,采用Excel Macro CO_(2)SYS计算涠洲岛的海水文石饱和度(Ω_(Arag)),分析其变化对造礁石珊瑚钙化... 为给涠洲岛珊瑚礁的保护修复和监测预警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结合海表二氧化碳分压(p CO_(2))、表层水温、表层盐度和表层pH值的数据资料,采用Excel Macro CO_(2)SYS计算涠洲岛的海水文石饱和度(Ω_(Arag)),分析其变化对造礁石珊瑚钙化作用的影响,及其对水温、盐度和pH值等环境因子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2006-2020年春季、夏季和秋季涠洲岛海域表层海水的平均水温为22.1-28.4℃,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平均盐度为29.5-32.0,基本稳定在31.0左右;p CO_(2)波动上升,平均p CO_(2)为350.96-380.37μatm(1μatm=1.01325×10-5 Pa),但基本低于全球海洋的同期值;pH值波动上升,平均pH值为7.99-8.24,基本高于同期的全球海洋pH值。涠洲岛海域的p CO_(2)以+3.20μatm/10 a的速率波动上升,预计引起的表层海水酸化速率为-0.002 pH/10 a,而全球海洋的酸化速率为-0.011 pH/10 a。3个季节的平均Ω_(Arag)为2.61-7.42,夏季较高,秋季次之,春季最低。Ω_(Arag)为临界值4.00时,平均水温不能低于22.1℃,平均盐度不能低于25.6,平均pH值不能低于8.12,pH值是影响Ω_(Arag)变化的关键因子。春季涠洲岛海域的水温和Ω_(Arag)较低,夏季的Ω_(Arag)高,但水温常高于30℃,均不利于造礁石珊瑚的钙化增生;秋季的Ω_(Arag)较高,水温适宜,适于造礁石珊瑚的钙化增生。全球气候变化引起的水温升高不会降低涠洲岛海域的Ω_(Arag),但极端低温引起的Ω_(Arag)降低可能会影响珊瑚骨骼结构的稳定性。涠洲岛海域的盐度稳定,不会导致Ω_(Arag)发生较大变化。受全球海洋p CO_(2)增加的影响,预计2038年涠洲岛海水的Ω_(Arag)将小于临界值4.00。涠洲岛海水的Ω_(Arag)主要受水温和pH值的影响,其波动变化直接影响着造礁石珊瑚的钙化增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涠洲岛 文石饱和度 造礁石珊瑚 钙化作用 海洋酸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广西北部湾水产养殖活动监测及其环境效应
7
作者 史兴峰 周文能 +8 位作者 胡泓达 荆文龙 张灵波 杨骥 孙嘉 尹小玲 彭小燕 邓琰 蓝文陆 《热带地理》 2025年第8期1417-1428,共12页
文章以广西北部湾海岸带为研究对象,收集了2014—2022年的Sentinel-2、Landsat-8卫星影像和水质实测数据,利用核密度法提取了养殖区的空间分布特征,构建了基于随机森林的水质遥感反演模型,对比分析了溶解态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叶绿素a... 文章以广西北部湾海岸带为研究对象,收集了2014—2022年的Sentinel-2、Landsat-8卫星影像和水质实测数据,利用核密度法提取了养殖区的空间分布特征,构建了基于随机森林的水质遥感反演模型,对比分析了溶解态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叶绿素a在养殖区/非养殖区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显示,北部湾养殖活动强度近年持续增加,通过分析2022年近岸海域水质季节性变化发现:养殖活动对水质的影响在不同季节和区域存在显著时空差异,夏季高密度养殖区的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质量浓度显著高于其他区域。基于2014—2022年北部湾近岸数据分析,高密度养殖区活性磷酸盐呈波动上升趋势,该区域水质呈现潜在退化态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质反演 水产养殖 环境效应 GoogleEarthEngine 北部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岸海域水质自动监测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被引量:11
8
作者 张江龙 庄马展 +5 位作者 刘方 郁建栓 丁页 林树权 李天深 李俊龙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05-109,共5页
根据实际工作经验,阐述了近岸海域水质自动监测系统运行过程中的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措施,包括建立规章制度、实验室条件、设备维护和校准、数据检查和审核、记录等方面的要求,通过实例介绍了设备维护和校准周期的确定、设备维护效果的... 根据实际工作经验,阐述了近岸海域水质自动监测系统运行过程中的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措施,包括建立规章制度、实验室条件、设备维护和校准、数据检查和审核、记录等方面的要求,通过实例介绍了设备维护和校准周期的确定、设备维护效果的影响和数据有效性的判别等,为近岸海域连续自动监测系统的有效管理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岸海域 水质自动监测 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统计与排污许可衔接的工业源排放核算研究 被引量:8
9
作者 周景博 吕卓 +2 位作者 周敬峰 王鑫 董广霞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52-60,共9页
环境统计面临依据排污许可数据估算工业污染排放总量的挑战。以某市4个行业6类污染物的排放数据为案例,讨论了在非重点源污染排放量估算问题上衔接排污许可和环境统计的可行性和存在的问题。研究结果表明:排污许可重点管理单位与环境统... 环境统计面临依据排污许可数据估算工业污染排放总量的挑战。以某市4个行业6类污染物的排放数据为案例,讨论了在非重点源污染排放量估算问题上衔接排污许可和环境统计的可行性和存在的问题。研究结果表明:排污许可重点管理单位与环境统计重点调查单位存在显著差异,不能采用比率估算方法估算工业非重点源排污量;排污许可简化和登记管理单位排放量大且差异大,导致抽样估算成本高、误差大。建议开展污染源普查、环境统计和排污许可数据间的多源数据比较,进一步调整和完善排污许可分类,促进环境统计与排污许可制度间的衔接和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源 非重点调查单位 排污许可 环境统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设近岸海域水质自动监测系统应考虑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6
10
作者 刘方 庄马展 +5 位作者 林树权 丁页 郁建栓 李天深 李俊龙 张江龙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59-161,共3页
在近岸海域自动监测系统建设前,需要明确建设自动监测系统的目的性;从人员、经费、技术性能等方面综合分析开展自动监测系统建设和运行的可行性分析;同时考虑监测子站建成后仪器设备的安全问题,以保证自动监测系统能够发挥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 建设 近岸海域水质 自动监测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20年广西钦州湾有机污染状况变化特征及生态影响 被引量:34
11
作者 蓝文陆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0期5970-5976,共7页
利用1990至2010年长期监测的结果,采用有机污染指数法对钦州湾近20年有机污染程度进行评价,分析其变化趋势并探讨其对海湾环境的潜在生态影响。结果表明近20a钦州湾有机污染指数变化较大,内湾变化范围为-0.55—5.49,外湾的变化范围为-0... 利用1990至2010年长期监测的结果,采用有机污染指数法对钦州湾近20年有机污染程度进行评价,分析其变化趋势并探讨其对海湾环境的潜在生态影响。结果表明近20a钦州湾有机污染指数变化较大,内湾变化范围为-0.55—5.49,外湾的变化范围为-0.44—3.96。20世纪90年代内湾和外湾有机污染物程度均显下降趋势,1999—2003年显上升趋势,2003年以后外湾显平稳波动状态而内湾为显著增加的趋势,近几年内湾有机污染加重到严重污染的程度。径流输入、浮游植物消耗以及水体交换等因子的综合作用是该海湾有机污染变化的主要因素,也是导致内湾和外湾变化差异的主要原因。海湾有机污染的变化导致富营养化的变化,有机污染和富营养化程度的变化并没有与浮游植物生物量的变化显著相关,但内湾近年来急剧加重的有机污染增加了赤潮等生态灾害的风险。内湾有机污染加重也会对水产增养殖等产生影响,需要加大关注和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污染 长期变化 富营养化 钦州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部湾铁山港海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影响因素
12
作者 赵静静 庞碧剑 +3 位作者 陈莹 于硕 徐兴永 蓝文陆 《海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2-127,共16页
为探究北部湾铁山港海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变化规律,根据2018年4月(春季)、7月(夏季)、10月(秋季)和2022年7月(夏季)的航次数据,分析了浮游动物的丰度、生物量、种类组成、优势种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研究海域共鉴定出浮游动物16... 为探究北部湾铁山港海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变化规律,根据2018年4月(春季)、7月(夏季)、10月(秋季)和2022年7月(夏季)的航次数据,分析了浮游动物的丰度、生物量、种类组成、优势种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研究海域共鉴定出浮游动物162种(类)。2018年浮游动物丰度和生物量表现为夏季[(274.58±221.15)ind./m^(3),(152.09±142.97)mg/m^(3)]高于秋季[(215.72±114.81)ind./m^(3),(87.65±46.70)mg/m^(3)]、秋季高于春季[(193.75±185.81)ind./m^(3),(60.95±47.96)mg/m^(3)]的季节特征。优势种共15种,优势种组成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春季优势种有大西洋五角水母(Muggiaea atlantica)和软拟海樽(Dolioletta gegenbauri)等外海种;球型侧腕水母(Pleurobrachia globosa)仅在夏季为优势种,秋季占据主导地位的是太平洋纺锤水蚤(Acartia pacifica)和锥形宽水蚤(Temora turbinata)等近岸暖水种。对比2018年夏季,2022年夏季温度和叶绿素a质量浓度升高,使得水母类在浮游动物群落结构中的占比增加。铁山港海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季节间差异和年际差异主要受温度、盐度和叶绿素a浓度的影响。研究还表明,铁山港海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趋于小型化,群落稳定性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动物 群落结构 环境因子 季节变化 铁山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部湾潮间带贝类(丽文蛤)5年重金属分布特征及风险评价
13
作者 陈玲 徐晓帆 +1 位作者 蓝文陆 邓琰 《广西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26,共8页
为了解北部湾海域潮间带生物受重金属污染的情况,本研究选取该海域常见的贝类优势种——丽文蛤(Meretrix lusoria)作为研究对象,跟踪监测其体内7种重金属汞(Hg)、铜(Cu)、铅(Pb)、锌(Zn)、镉(Cd)、铬(Cr)、砷(As)的含量,对2019-2023年... 为了解北部湾海域潮间带生物受重金属污染的情况,本研究选取该海域常见的贝类优势种——丽文蛤(Meretrix lusoria)作为研究对象,跟踪监测其体内7种重金属汞(Hg)、铜(Cu)、铅(Pb)、锌(Zn)、镉(Cd)、铬(Cr)、砷(As)的含量,对2019-2023年采集的丽文蛤体内各项指标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并分别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内梅罗综合指数和金属污染指数(Metal Polution Index,MPI)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该海域丽文蛤体内重金属含量为锌>铜>砷>铬>镉>铅>汞,比较各年度平均值,重金属含量的变化有所不同,沿海三市的重金属含量差异较明显但污染程度差异不大,整体处于轻度污染的状态,砷和铅是主要的污染因子。北部湾海域重金属综合污染有逐年上升的趋势,需持续监测生物体内重金属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部湾 重金属 丽文蛤 风险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岸海域水质自动监测系统站位的布设 被引量:6
14
作者 李天深 刘方 +5 位作者 庄马展 林树权 丁页 郁建栓 李俊龙 张江龙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82-185,共4页
水质自动监测将是近岸海域环境监测的一个发展趋势。通过分析现有近岸海域自动监测站在站点布设过程中的经验,对近岸海域自动监测系统站位的设置原则、技术要求、基本条件及注意事项等进行阐述,为后续近岸海域自动监测系统的建设提供参... 水质自动监测将是近岸海域环境监测的一个发展趋势。通过分析现有近岸海域自动监测站在站点布设过程中的经验,对近岸海域自动监测系统站位的设置原则、技术要求、基本条件及注意事项等进行阐述,为后续近岸海域自动监测系统的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岸海域 自动监测 站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岸海域自动监测浮标维护周期的确定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天深 蓝文陆 刘方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52-156,共5页
应用现场比对实验的方法研究近岸海域自动监测浮标的维护周期,发现自动监测浮标数据稳定性受到季节及不同海区环境条件的影响,冬秋及春夏季维护周期可确定为20 d和15 d,确定维护周期的方法和结果可为近岸海域自动监测浮标的维护管理提... 应用现场比对实验的方法研究近岸海域自动监测浮标的维护周期,发现自动监测浮标数据稳定性受到季节及不同海区环境条件的影响,冬秋及春夏季维护周期可确定为20 d和15 d,确定维护周期的方法和结果可为近岸海域自动监测浮标的维护管理提供技术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岸海域 自动监测 比对实验 维护周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钦州湾春、夏季浮游植物群落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21
16
作者 骆鑫 蓝文陆 +1 位作者 李天深 黎明民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2603-2613,共11页
为了探究人类活动对钦州湾浮游植物群落的影响,分别于2013年3月和7月进行了两航次综合调查。采用聚类和典型对应分析法,分别对浮游植物群落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春夏两季浮游植物共有3门45属115种,其中硅藻100种、... 为了探究人类活动对钦州湾浮游植物群落的影响,分别于2013年3月和7月进行了两航次综合调查。采用聚类和典型对应分析法,分别对浮游植物群落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春夏两季浮游植物共有3门45属115种,其中硅藻100种、甲藻14种、蓝藻1种。两季浮游植物生态类群分别以暖温带广布种和暖温带近岸种为主,季节性差异明显。典型对应分析表明,影响浮游植物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是悬浮物、pH、盐度和营养盐。受入海径流和外来水团等因子影响,钦州湾浮游植物群落在夏季更易聚为相似性群落,春季则呈斑块化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钦州湾 浮游植物 生态类群 典型对应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光合色素研究广西钦州湾丰水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 被引量:23
17
作者 蓝文陆 王晓辉 黎明民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3期3601-3608,共8页
通过2010年6月现场航次19个站点的调查,应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HPLC)并结合二极管阵列检测器分析技术,分析了丰水期广西钦州湾浮游植物光合色素组成,进而由CHEMTAX软件估算全粒级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结果表明,钦州湾浮游植物光合色... 通过2010年6月现场航次19个站点的调查,应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HPLC)并结合二极管阵列检测器分析技术,分析了丰水期广西钦州湾浮游植物光合色素组成,进而由CHEMTAX软件估算全粒级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结果表明,钦州湾浮游植物光合色素含量以叶绿素a最高,其次为岩藻黄素;浮游植物的优势类群为硅藻,其次为蓝藻和青绿藻,它们分别平均占据了浮游植物生物量的70.2%、12.6%和9.4%,而其它藻类除了绿藻茅岭江河口占据较高的比例(40.2%)之外在其它站点所占比例很低。钦州湾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形成了茅岭江口、内湾、外湾和湾外近海共四种类型,茅岭江口以绿藻为优势类群,内湾以硅藻、蓝藻和青绿藻为主要优势类群,外湾以硅藻为单一优势类群,湾外相对于外湾硅藻比重略为下降。主要光合色素含量及浮游植物类群生物量的分布特征与盐度、营养盐关系密切,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分布变化主要受径流及其输入导致的营养盐变化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导致了内湾和外湾之间浮游植物主要类群的生物量多寡及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合色素 浮游植物 群落结构 钦州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铁山港附近海域营养盐分布及其季节变化 被引量:12
18
作者 蓝文陆 李天深 韩丽君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63-69,共7页
通过3个航次的调查,分析了2008年枯水季、丰水季和平水季广西铁山港附近海域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活性硅酸盐的分布特征及营养盐结构特征,探讨该海域营养盐季节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铁山港附近海域无机氮的浓度范围为1.03~44.99... 通过3个航次的调查,分析了2008年枯水季、丰水季和平水季广西铁山港附近海域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活性硅酸盐的分布特征及营养盐结构特征,探讨该海域营养盐季节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铁山港附近海域无机氮的浓度范围为1.03~44.99μmol/L,活性磷酸盐浓度为0.03~1.57μmol/L,活性硅酸盐的浓度为7.86~102.14μmol/L。高浓度的营养盐主要分布在铁山港湾内及靠岸站点,营养盐的浓度均从铁山港湾口向北海南部海域呈递减的趋势。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活性硅酸盐显现了相近的季节变化特征,即枯水期到丰水期浓度增加之后从丰水期到平水期浓度降低。该海区无机氮主要以硝酸盐氮和氨氮占最主要比重,枯水期和丰水期以硝酸盐氮为主而平水期以氨氮为主。海区N/P和Si/P较高,表明该海区N限制减弱而P限制加重。铁山港营养盐的季节变化主要受到径流等输入的影响,浮游植物的消耗也可能是其季节变化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部湾铁山港 营养盐分布 季节变化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近岸海域自动监测浮标的水华发生过程分析 被引量:8
19
作者 李天深 蓝文陆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01-208,共8页
利用位于广西廉州湾的自动监测浮标从2010年开始监控到的水华监测数据,分析水华发生前后溶解氧、pH、叶绿素等数据变化,结合气象、浮游植物密度数据,探讨不同赤潮藻增殖过程环境因子的变化规律,为赤潮机理及预警预报研究提供科学参考。... 利用位于广西廉州湾的自动监测浮标从2010年开始监控到的水华监测数据,分析水华发生前后溶解氧、pH、叶绿素等数据变化,结合气象、浮游植物密度数据,探讨不同赤潮藻增殖过程环境因子的变化规律,为赤潮机理及预警预报研究提供科学参考。廉州湾水华的叶绿素自动监测数据高值范围为24.5~77.0μg/L,浮游植物优势种为硅藻,浮游植物密度接近赤潮爆发的阈值。自动监测浮标能捕捉并监控到水华发生全过程,其长时间高频率的观测资料可有效应用于水华及赤潮的预警预报。不同藻种水华的自动监测数据变化具有差异性,在进行水华预警时应综合考虑叶绿素、溶解氧以及pH的变化。气象因素是水华诱发的因素,降雨过后,气温突升,风速小于等于三级时,可结合自动监测网络监测数据,发布水华预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动监测 水华 叶绿素 溶解氧 PH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钦州湾河流入海污染物通量及其对海水生态环境的影响 被引量:25
20
作者 蓝文陆 杨绍美 苏伟 《广西科学》 CAS 2012年第3期257-262,共6页
利用2001至2010年监测结果和统计资料,研究环钦州湾近10年河流主要污染物入海通量变化特征,分析污染物入海通量变化与钦州市人口和地区生产总值(GDP)之间的关系,探讨近10年来环钦州湾污染物入海通量变化的原因及其对钦州湾水质和生态环... 利用2001至2010年监测结果和统计资料,研究环钦州湾近10年河流主要污染物入海通量变化特征,分析污染物入海通量变化与钦州市人口和地区生产总值(GDP)之间的关系,探讨近10年来环钦州湾污染物入海通量变化的原因及其对钦州湾水质和生态环境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河流输入是钦州湾入海污染源的最主要部分,入海污染物以有机物(COD)和营养盐为主。钦江和茅岭江输入的总污染物通量在前5年变化较大而后5年相对平稳;有机物通量与总污染物通量的变化特征一致;营养盐通量在近10年中显示出增加的趋势。钦州湾周边地区的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以及近年来环境保护政策和措施的综合作用是河流污染物通量变化的主要原因。近10年河流营养盐入海通量持续增加,引起海湾营养盐的增加及富营养化程度的加重,最终导致钦州湾赤潮的风险增加以及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变化,影响着海湾的生态系统健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染物 入海通量 变化特征 环境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