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7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广西北海大风江水域环境及养殖香港牡蛎健康状况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刘冉阳 高磊 +9 位作者 张兴志 杨文文 赵俊彦 赵宝 于海杰 许吉祥 刘璐 彭金霞 王玲玲 宋林生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51-558,共8页
为了解广西北海大风江水域环境对养殖香港牡蛎(Crassostrea hongkongensis)健康状况的影响,分别在2023年9—10月进行了3次调查研究,并对水体理化环境因子、浮游微藻种类、细菌丰度、香港牡蛎能量储备和氧化应激等指标进行了检测和分析... 为了解广西北海大风江水域环境对养殖香港牡蛎(Crassostrea hongkongensis)健康状况的影响,分别在2023年9—10月进行了3次调查研究,并对水体理化环境因子、浮游微藻种类、细菌丰度、香港牡蛎能量储备和氧化应激等指标进行了检测和分析。结果表明:9月河口水域温度为28.1℃,盐度为20.89,水体中总细菌和弧菌丰度分别为7.22×10^(8)、1.49×10^(7)cells/L,硅藻丰度较高(约为1.3×10^(7)cells/L),优势种为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养殖香港牡蛎鳃组织中丙二醛(MDA)含量为9.60 nmol/mg prot,闭壳肌中糖原和葡萄糖含量分别为6.18 mg/g和2.59μmol/g;10月河口水域温度下降,盐度上升,水体总细菌和弧菌丰度下降,分别为4.97×10^(7)、1.40×10^(4)cells/L,硅藻丰度下降至4.3×10^(5)cells/L,养殖香港牡蛎鳃组织MDA含量为1.02 nmol/mg prot,闭壳肌糖原和葡萄糖含量降低至2.49 mg/g和1.94μmol/g;10月河口上游水域温度和水体总细菌丰度与同期河口水域相近,但盐度和弧菌丰度均相对较低,硅藻丰度升高,养殖香港牡蛎的闭壳肌糖原和葡萄糖含量升高。研究表明,9月大风江河口水域养殖的香港牡蛎处于较高的氧化应激状态,可能与高温、高细菌和弧菌丰度等多重环境压力相关;10月河口水域养殖牡蛎的环境胁迫压力和氧化应激状态有所改善,但饵料藻类丰度的降低导致其糖原含量下降,应对环境变化的抵抗力减弱;10月大风江河口上游水域盐度低、饵料藻丰度高,养殖香港牡蛎处于相对健康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港牡蛎 大风江 水环境 能量储备 氧化应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地区中华圆田螺不同地理种群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周康奇 李育森 +10 位作者 林勇 彭金霞 陈秀荔 覃俊奇 陈忠 黄姻 张彩群 杜雪松 何苹萍 韦嫔媛 潘贤辉 《广西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69-278,共10页
为探究珠江流域广西境内中华圆田螺(Cipangopaludina cathayensis)种群的遗传多样性特征,本研究采用12对微卫星引物对广西地区中华圆田螺10个地理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2个微卫星位点共检测到140个等位基因,... 为探究珠江流域广西境内中华圆田螺(Cipangopaludina cathayensis)种群的遗传多样性特征,本研究采用12对微卫星引物对广西地区中华圆田螺10个地理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2个微卫星位点共检测到140个等位基因,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373-0.923,其中有9个为高度多态性位点,有3个为中度多态性位点。10个地理种群的香农信息指数(I)为0.415-1.226,观测杂合度(Ho)为0.231-0.540,期望杂合度(He)为0.239-0.608,说明这些种群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分子方差分析(AMOVA)结果显示,种群内的遗传变异占75%,种群间的遗传变异占25%,遗传分化指数(Fst)为0.248,种群间的遗传分化程度较高。基因流(Nm)为0.391-21.807,除河池都安(HCDA)种群和百色那坡(BSNP)种群外,其余8个种群间的基因交流频繁(Nm>1.000)。种群结构分析发现,BSNP种群与玉林陆川(YLLC)种群的遗传距离较远(D=0.047),遗传分化程度较高(Fst=0.277)。聚类分析和主坐标分析(PCoA)结果显示,HCDA种群和BSNP种群单独为一支,表明这两个种群与其他种群亲缘关系较远。Mantel分析发现,地理距离不是影响各种群间遗传距离大小的主要原因。综上,广西地区中华圆田螺种质资源良好,其中HCDA种群和BSNP种群仍保持着较好的野生资源,具有潜在的开发利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圆田螺 广西地区 微卫星 遗传多样性 遗传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池塘吊笼养殖梨形环棱螺最佳密度研究
3
作者 罗勇胜 赵明旺 +3 位作者 杨雁 潘贤辉 覃俊奇 王大鹏 《水产养殖》 2025年第4期10-13,共4页
为探索池塘吊笼养殖梨形环棱螺生长的最佳密度,选择5日龄、平均体质量为0.11~0.14 g的梨形环棱螺幼螺,设置300,400,500,600和700颗/笼(180,240,300,360和420 g/m^(2))的密度组,将其分别放入饲养笼,封闭后吊养于池塘水面;每隔10 d测量其... 为探索池塘吊笼养殖梨形环棱螺生长的最佳密度,选择5日龄、平均体质量为0.11~0.14 g的梨形环棱螺幼螺,设置300,400,500,600和700颗/笼(180,240,300,360和420 g/m^(2))的密度组,将其分别放入饲养笼,封闭后吊养于池塘水面;每隔10 d测量其体质量、存活率等生长指标。结果表明,经过60 d的养殖,各密度组幼螺体质量均有增长,300颗/笼组平均单颗环棱螺质量增加(1.46±0.16)g,质量增加效果显著(P<0.05);各密度组之间的存活率差异不显著(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梨形环棱螺 池塘 吊笼养殖 体质量 存活率 养殖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形态性状和SSR标记的克氏原螯虾养殖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胡倩 王齐帅 +5 位作者 黄瑾 朱威霖 陈晓汉 陈秀荔 李艳和 彭敏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58-266,共9页
为客观评估广西南宁周边地区克氏原螯虾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采集来自南宁的3个克氏原螯虾群体——埃及群体(AJ)、良庆群体(LQ)和上林群体(SL),以及湖北荆州(JZ)和江西湖口(HK)的群体各1个,采用形态学结合微卫星分子标记的方法分析其... 为客观评估广西南宁周边地区克氏原螯虾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采集来自南宁的3个克氏原螯虾群体——埃及群体(AJ)、良庆群体(LQ)和上林群体(SL),以及湖北荆州(JZ)和江西湖口(HK)的群体各1个,采用形态学结合微卫星分子标记的方法分析其遗传多样性水平。形态分析结果显示,雌性群体的综合判别准确率为68.59%,雄性群体的综合判别准确率为73.60%;3个南宁群体(AJ,LQ,SL)与JZ群体聚为一类,3个南宁群体间具有较高的形态相似度。微卫星分析结果显示,AJ群体和LQ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最高,SL群体和HK群体次之;LQ群体与SL群体的遗传分化系数和遗传距离最小。结果表明广西南宁克氏原螯虾群体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从国外引种或国内不同地理来源群体的杂交可能是提高克氏原螯虾群体遗传多样性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氏原螯虾 形态性状 微卫星 遗传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酸笋微生物多样性分析及其乳酸菌的特性研究 被引量:7
5
作者 钟源 张雅雯 +4 位作者 吕健曼 陈美霖 马华威 郭爱玲 唐丹萍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9,共9页
为开发广西酸笋的纯种发酵工艺,需要筛选出具有较强亚硝酸盐降解能力以及高产GABA(γ-氨基丁酸)能力的乳酸菌。该研究首先对广西柳州不同厂家的酸笋进行微生物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 sp.)为广西酸笋中的主要优势菌... 为开发广西酸笋的纯种发酵工艺,需要筛选出具有较强亚硝酸盐降解能力以及高产GABA(γ-氨基丁酸)能力的乳酸菌。该研究首先对广西柳州不同厂家的酸笋进行微生物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 sp.)为广西酸笋中的主要优势菌属。对筛选出的乳酸菌特性进行研究,结果显示菌株R9和R^(2)5降解亚硝酸盐的能力最强,降解率分别可达到(99.92±0.13)%和(99.03±0.66)%;菌株R^(2)2产生的GABA含量最高,为(71.77±3.35)μg/mL。对菌株L29、R9、R19、R^(2)2、R^(2)5进行耐受性研究,结果表明菌株R9、R19、R^(2)5对NaCl浓度≤7%、胆盐浓度≤0.7%、pH 3.5和pH 4有较强的耐受性,因此选择乳酸片球菌(Pediococcus acidilactici)R9、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R19和R^(2)5作为后续酸笋纯种发酵试验菌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笋 乳酸菌 微生物多样性 亚硝酸盐 GAB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反季节稻田小龙虾综合种养技术要点 被引量:1
6
作者 温守欧 王大鹏 +4 位作者 唐章生 卢智发 赵何勇 黄彩林 陆专灵 《当代水产》 2024年第5期78-79,共2页
小龙虾是我国稻渔综合种养主要的水产品种之一,近年来养殖面积持续增长。中国小龙虾产业发展报告(2023)表明,小龙虾整个产业链总产值达4,580亿元,同比增长8.48%,其中,小龙虾养殖业产值960亿元,同比增长16.58%。2022年,全国小龙虾养殖面... 小龙虾是我国稻渔综合种养主要的水产品种之一,近年来养殖面积持续增长。中国小龙虾产业发展报告(2023)表明,小龙虾整个产业链总产值达4,580亿元,同比增长8.48%,其中,小龙虾养殖业产值960亿元,同比增长16.58%。2022年,全国小龙虾养殖面积2,800万亩,总产量289.07万t,同比分别增长7.69%和9.76%,继续保持较快增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龙虾 持续增长 养殖面积 反季节 产业链 综合种养技术 较快增长 稻渔综合种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淡水与半咸水养殖红螯螯虾肌肉营养成分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覃美兰 何俊霖 +3 位作者 卢天和 黄立斌 卢小花 童潼 《现代畜牧科技》 2024年第1期47-51,共5页
为探究养殖水体盐度对水产养殖动物的肉质营养的影响,对使用同种饲料养殖的2种红螯螯虾(淡水与半咸水)进行肉质基本营养成分、脂肪酸组成及含量、氨基酸组成及含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半咸水组虾肌肉的粗蛋白、粗脂肪、灰分、水分、氨... 为探究养殖水体盐度对水产养殖动物的肉质营养的影响,对使用同种饲料养殖的2种红螯螯虾(淡水与半咸水)进行肉质基本营养成分、脂肪酸组成及含量、氨基酸组成及含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半咸水组虾肌肉的粗蛋白、粗脂肪、灰分、水分、氨基酸总含量以及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均低于淡水养殖组,而必需氨基酸占总氨基酸的比例、饱和脂肪酸以及油酸含量均高于淡水组。2种不同养殖环境的红螯螯虾肌肉的氨基酸组成中,含量最高的2种均为精氨酸、谷氨酸,该研究为不同养殖环境提升红螯螯虾养殖品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螯螯虾 营养成分 淡水 半咸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南部地区“两季稻+两造螺+冬季繁育”综合种养技术
8
作者 潘贤辉 罗勇胜 +3 位作者 王大鹏 曾华忠 周康奇 覃俊奇 《水产养殖》 CAS 2024年第3期49-51,共3页
田螺科(Viviparidae)包括圆田螺属(Cipangopaludina)、螺蛳属(Margarya)、田螺属(Viviparus)、环棱螺属(Bellamya)、角螺属(Angulyagra)等淡水螺品种,统称为田螺,是我国分布最广、养殖最多的大型淡水螺类[1]。其肉味清甜鲜美,风味独特,... 田螺科(Viviparidae)包括圆田螺属(Cipangopaludina)、螺蛳属(Margarya)、田螺属(Viviparus)、环棱螺属(Bellamya)、角螺属(Angulyagra)等淡水螺品种,统称为田螺,是我国分布最广、养殖最多的大型淡水螺类[1]。其肉味清甜鲜美,风味独特,营养价值高,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并可作为部分淡水鱼类及家畜、家禽的饲料,因此成为被广大消费者和养殖户所青睐的传统水产品[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田螺科 环棱螺 淡水螺类 圆田螺 水产品 淡水鱼类 螺蛳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营养级生物完整性指数的北部湾生态健康评估
9
作者 陈文坚 李育森 +3 位作者 彭金霞 韦嫔媛 周磊 王大鹏 《水生态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7-49,共13页
评估北部湾水生态系统健康状况,为水环境保护与生态管理策略制定提供科学支撑。2022年10月(丰水期)和2023年1月(枯水期)在该海域布设69个站位,采集样品并应用环境DNA(eDNA)宏条形码技术开展了涵盖鱼类、大型无脊椎动物、小型无脊椎动物... 评估北部湾水生态系统健康状况,为水环境保护与生态管理策略制定提供科学支撑。2022年10月(丰水期)和2023年1月(枯水期)在该海域布设69个站位,采集样品并应用环境DNA(eDNA)宏条形码技术开展了涵盖鱼类、大型无脊椎动物、小型无脊椎动物、藻类、原生动物与原核生物的多营养级生物类群监测,并通过物种数、优势丰度、网络密度、系统发育距离及生态风险类群等指标,构建多营养级生物完整性指数(M-IBI)对生态健康进行综合评估。监测采集并鉴定出鱼类214种、小型无脊椎动物32种、大型无脊椎动物163种、原生动物188种、藻类422种和原核生物318种。各类群中优势种类鱼类为鲱形类、大型无脊椎动物为节肢动物类、小型无脊椎动物为哲水蚤类、原生动物为纤毛虫类、藻类为小豆藻类,原核生物为变形菌类。样本中识别出7种外来鱼类、36种有害藻类及10组病原功能类群。网络密度最高的为大型无脊椎动物(0.221),系统发育距离指数最大为原核生物(0.991)。生态健康评估结果显示,丰水期M-IBI平均值为0.762±0.049,变动范围为0.664~0.871,整体处于“良”等级(0.724~0.768)。相比之下,枯水期M-IBI平均值为0.699±0.051,范围在0.588~0.813,处于“中”等级(0.679~0.723)。eDNA宏条形码结合多营养级完整性指数可有效评估海洋生态系统健康,为北部湾水生态保护与风险预警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营养级类群 生物完整性 环境DNA 生态健康评价 北部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基圆池循环水养殖大口黑鲈试验
10
作者 敖秋桅 谢宇翔 +3 位作者 黎一键 杨学明 文露婷 梁军能 《水产养殖》 2025年第3期45-46,49,共3页
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俗称加州鲈、黑鲈,隶属鲈形目(Perciformes)、鲈亚目(Porcoidei)、太阳鱼科(Cehtrachidae)、黑鲈属(Micropterus),原产于北美洲,是一种世界性的游钓鱼类。中国台湾地区于20世纪70年代末从国外引进该鱼... 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俗称加州鲈、黑鲈,隶属鲈形目(Perciformes)、鲈亚目(Porcoidei)、太阳鱼科(Cehtrachidae)、黑鲈属(Micropterus),原产于北美洲,是一种世界性的游钓鱼类。中国台湾地区于20世纪70年代末从国外引进该鱼,并于1983年人工繁殖获得成功,同年引入广东省,经过多年的养殖发展,现已成为国内重要的淡水养殖品种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水养殖 加州鲈 大口黑鲈 中国台湾地区 游钓鱼类 人工繁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线粒体D-loop区和COI基因序列研究2个禾花鲤群体和野生鲤群体的遗传多样性与系统进化关系 被引量:19
11
作者 潘贤辉 周康奇 +9 位作者 陈忠 杜雪松 黄姻 覃俊奇 文露婷 潘志忠 邓潜 罗辉 叶华 林勇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33-40,共8页
利用线粒体D-loop区和COI基因序列分析了全州禾花鲤(Quanzhou Procypris merus)、融水禾花鲤(Rongshui P.merus)和野生鲤鱼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系统进化关系。基于D-loop区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序列长度为927~930 bp,共统计变异位点53个;A、... 利用线粒体D-loop区和COI基因序列分析了全州禾花鲤(Quanzhou Procypris merus)、融水禾花鲤(Rongshui P.merus)和野生鲤鱼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系统进化关系。基于D-loop区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序列长度为927~930 bp,共统计变异位点53个;A、T、G、C核苷酸平均含量分别为33.4%、32.9%、14%和19.7%,A+T(66.3%)明显高于G+C(33.7%);总体的单倍型数(h)、单倍型多样性(Hd)和核苷酸多样性(π)分别为40个、0.95和0.0083;遗传分化指数(Fst)为0.22459。基于COI基因序列分析结果显示:序列长度为897~899 bp,共统计变异位点33个;A、T、G、C核苷酸平均含量分别为26.7%、28.5%、17.8%和27%,且A+T(55.2%)高于G+C(44.8%);总体的h为25个,Hd为0.91,π为0.00316;Fst值为0.19143。在3个群体内和群体间遗传距离分别在0.003~0.009和0.003~0.01,远小于种群分类水平0.05。分子方差分析(AMOVA)结果表明,77.54%(D-loop)和80.86%(COI)变异来自群体间变异,22.46%(D-loop)和19.14%(COI)来自群体内变异。单倍型进化树和网络图显示,全州禾花鲤和野鲤群体均存在单独聚为一支的单倍型,而融水群体未出现单独成支现象。研究表明,线粒体D-loop区作为反映3个群体间遗传多样性的灵敏度要高于COI基因,并且3个群体均属于高单倍型多样性和高核苷酸多样性。综上,3个群体间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分化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粒体DNA 禾花鲤(Procypris merus) 遗传多样性 系统进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线粒体Cytb和D-Loop序列的大獭蛤5个地理群体遗传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陈康 王伟峰 +2 位作者 陈秀荔 朱威霖 王焕岭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49-160,共12页
为揭示中国大獭蛤(Lutraria maxima)遗传多样性现状,基于线粒体Cytb和D-Loop序列,分析了北海、涠洲岛、湛江、厦门、福州大獭蛤5个地理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及遗传结构。结果显示:基于Cytb和D-Loop序列获得的单倍型数分别为73和27,总体单倍... 为揭示中国大獭蛤(Lutraria maxima)遗传多样性现状,基于线粒体Cytb和D-Loop序列,分析了北海、涠洲岛、湛江、厦门、福州大獭蛤5个地理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及遗传结构。结果显示:基于Cytb和D-Loop序列获得的单倍型数分别为73和27,总体单倍型多样性指数/核苷酸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8345±0.0303/0.0023±0.0014、0.4456±0.0498/0.0014±0.0013。分子变异分析(analysis of molecular variance,AMOVA)结果显示,99.68%(Cytb)和101.16%(D-Loop)变异来自群体内,0.32%(Cytb)和-1.16%(D-Loop)变异来自群体间;遗传距离分别为0.0018~0.0029(Cytb)和0.0008~0.0020(D-Loop),群体间分化指数Fst值分别为-0.0080~0.0101(Cytb)和-0.0143^-0.0072(D-Loop),且均无显著分化(P>0.05)。中性检验Tajima’s D和Fu’s FS值均为负值(P<0.05),核苷酸不配对分布曲线呈现单峰型,这些都表明大獭蛤种群在近期经历过扩张现象,扩张时间约在更新世晚期,距今约为1.3×104~6.6×104年。上述结果表明,大獭蛤具有较高的单倍型多样性指数和较低的核苷酸多样性指数的特征,群体间无明显遗传分化,可作为一个管理保护单位。研究可为中国东、南海沿岸地区大獭蛤资源保护和持续发展与利用提供基础的参考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獭蛤 遗传多样性 CYTB D-LOO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钦州大蚝春季死亡规律调查分析 被引量:6
13
作者 李蔚 张立 +8 位作者 彭金霞 何苹萍 韦嫔媛 张兴志 官俊良 卓晓菲 赵文彬 郑惠芳 李琼珍 《水产养殖》 CAS 2020年第6期7-13,共7页
探讨广西钦州大蚝春季死亡规律,为预防春季钦州大蚝规模性死亡提供依据。利用水质检测、病害分析、病死率统计等方法,对2017年5月及2019年3—4月钦州大蚝大规模死亡情况进行调查分析。钦州大蚝发生春季大规模死亡时,海水中的pH值、溶解... 探讨广西钦州大蚝春季死亡规律,为预防春季钦州大蚝规模性死亡提供依据。利用水质检测、病害分析、病死率统计等方法,对2017年5月及2019年3—4月钦州大蚝大规模死亡情况进行调查分析。钦州大蚝发生春季大规模死亡时,海水中的pH值、溶解氧、重金属含量及农药残留等指标均在海水养殖用水水质标准范围内;死亡牡蛎体内携带细菌在正常范围且无寄生虫病原感染。2017年5月钦州港及大风江发生大蚝大规模死亡时,海区盐度分别在18~25、20~30,大风江的盐度高于正常年份,钦州港与大风江分别有36%、81%蚝排的大蚝病死率高于60%;抽查点盐度越高病死率越高。2019年3—4月钦州港、大风江及三墩岛海域发生大蚝大规模死亡时,最靠近河口的大风江持续16 d盐度高于25,钦州港、大风江及三墩岛分别有19%、41%、96%蚝排的大蚝病死率高于60%;同一海域不同抽查点的死亡率不同,盐度越高病死率越高。由此可以推断,广西钦州大蚝春季大规模死亡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大蚝长期受到高盐胁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钦州大蚝 死亡原因 盐度 病死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禾花鲤形态性状与体质量的关系分析 被引量:22
14
作者 周康奇 潘贤辉 +7 位作者 林勇 杜雪松 黄姻 潘志忠 文露婷 覃俊奇 张芬 陈忠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59-165,共7页
为探索广西禾花鲤(Rice flower carp)形态形状与体质量的关系,随机选择全州禾花鲤(QZ)和融水金边禾花鲤(RS)各133尾,分别测定体质量、体长、全长、体宽、体高、头长、吻长、眼间距、尾柄高、尾柄长共10个性状,采用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和... 为探索广西禾花鲤(Rice flower carp)形态形状与体质量的关系,随机选择全州禾花鲤(QZ)和融水金边禾花鲤(RS)各133尾,分别测定体质量、体长、全长、体宽、体高、头长、吻长、眼间距、尾柄高、尾柄长共10个性状,采用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方法,计算以体质量为依变量,以形态性状为自变量的通径系数、相关系数、相关指数和决定系数。结果表明,全州禾花鲤的全长、体宽和体高3个形态性状和融水金边禾花鲤4个形态性状(体长、全长、体高和头长)与体质量的通径系数、相关系数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并且2个群体所选形态性状与体质量的复相关系数R均大于0.85,说明所选形态性状是影响体质量主要性状。以体质量为依变量(Y),以全长(X1)、体长(X2)、体高(X3)、体宽(X4)和头长(X6)为自变量,采用逐步多元回归分析分别建立QZ与RS的回归方程:lgY=-0.990+1.735lgX1+0.432lgX4+0.790lgX3和lgY=-0.774+1.022lgX1+0.438lgX3+0.574lgX2+0.689lgX6。综上,在全州禾花鲤的选育过程中,全长、体高、体宽可作为重要的测量指标,而在融水金边禾花鲤的选育过程中,则以全长、体长、体高和头长为重要的测量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禾花鲤 形态性状 体质量 相关分析 通径分析 多元回归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田养殖红螯螯虾个体大小与肠道菌群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7
15
作者 杨慧赞 吕敏 +7 位作者 杨彦豪 卢天和 童潼 梁俊杰 杨秋月 张琴 黄峥 王瑞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4-20,共7页
为了解稻田养殖红螯螯虾(Cherax quadricarinatus)个体大小与肠道菌群的相关性,实验采用16S rDNA高通量测序和生物信息学技术对稻田养殖红螯螯虾大个体(RB)组和小个体(RS)组肠道菌群的组成、多样性、指示物种、功能等进行比较分析。结... 为了解稻田养殖红螯螯虾(Cherax quadricarinatus)个体大小与肠道菌群的相关性,实验采用16S rDNA高通量测序和生物信息学技术对稻田养殖红螯螯虾大个体(RB)组和小个体(RS)组肠道菌群的组成、多样性、指示物种、功能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RB组共产生615个OTUs(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RS组共产生602个OTUs,共有OTUs为345个,特有OTUs分别为270个和257个。RB组和RS组的优势菌群相似,门水平主要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软壁菌门(Tenericutes)、厚壁菌门(Firmicutes)等,属水平主要为Candidatus Bacilloplasma、柠檬酸杆菌属(Citrobacter)、梭菌属(Clostridium)等,但菌群组成存在差异。另外,RB组和RS组的指示物种和菌群代谢功能也存在差异。结果表明稻田养殖红螯螯虾个体大小与肠道菌群组成及其代谢功能有关,在相同的养殖环境和饲养方法条件下,肠道微生物可作为内在因素影响红螯螯虾的生长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螯螯虾(Cherax quadricarinatus) 肠道菌群 16S rDNA 高通量测序 生长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螺共作中国圆田螺肠道和底泥微生物群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潘贤辉 覃俊奇 +7 位作者 庞海峰 梁正 林勇 李文红 黄姻 陈忠 杜雪松 周康奇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5-24,共10页
为构建稻螺生态综合种养模式,本研究分析同一生境下不同发育阶段中国圆田螺(Cipangopaludina chinensis)肠道微生物差异,并将其与底泥微生物进行比较研究。实验利用Ion S5^(TM)XL平台对16S rRNA扩增子进行测序,比较研究成年和幼年螺肠... 为构建稻螺生态综合种养模式,本研究分析同一生境下不同发育阶段中国圆田螺(Cipangopaludina chinensis)肠道微生物差异,并将其与底泥微生物进行比较研究。实验利用Ion S5^(TM)XL平台对16S rRNA扩增子进行测序,比较研究成年和幼年螺肠道菌群及其功能。结果显示:底泥中微生物多样性显著高于螺肠道菌群,同时幼螺肠道菌群多样性也显著高于成螺。在所有样品中共鉴定出51门243属,其中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48.95%)、变形杆菌门(Proteobacteria,20.37%)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7.94%)占据主导地位。指示物种分析发现幼螺肠道中苔藓杆菌属(Bryobacter)、互养菌属(Syntrophus)、酸杆菌属(Acidibacter)、硝化螺旋菌属(Nitro-spira)、玫瑰单胞菌属(Roseomonas)5种菌群丰度显著高于成螺,而这些菌群均与蛋白质、氨基酸等能源物质代谢相关,暗示着幼螺时期所需的能源物质更多,消化代谢能力更强。功能预测结果显示螺肠道中的糖代谢、氨基酸代谢、能量代谢、辅助因子和维生素代谢等功能菌群丰度极显著高于底泥,但是成年和幼年中国圆田螺肠道菌群功能未出现差异,表明在肠道与底泥不同生境下菌群所发挥功能具有一定的偏好性,而同一环境中田螺肠道菌群功能较为一致。综上,螺肠道和底泥的微生物丰度不同,但二者微生物群落组成相似,说明田螺肠道微生物组成的变化与同一生态系统中的底泥密切相关;同时田螺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肠道菌群组成及其功能较为一致,但处于生长快速阶段的幼螺对能源物质的代谢能力强,为此在养殖过程中应给予幼螺充足营养,适当提高饲料中脂肪、蛋白等能源物质的比例,满足田螺快速生长的能量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圆田螺(Cipangopaludina chinensis) 肠道菌群 功能预测 稻螺共生 16S rR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洪潮江水库浮游植物功能类群及其对环境因子响应 被引量:6
17
作者 唐汇娟 刘培钦 +2 位作者 伍洁丽 廖洪平 何安尤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85-91,共7页
研究洪潮江水库浮游藻类的功能类群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了解水库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为水库环境状况的评价及管理提供理论依据。于2018年夏(6月)和2019年冬(1月)对洪潮江水库9个采样点的理化因子和浮游植物功能类群进行研究。洪潮... 研究洪潮江水库浮游藻类的功能类群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了解水库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为水库环境状况的评价及管理提供理论依据。于2018年夏(6月)和2019年冬(1月)对洪潮江水库9个采样点的理化因子和浮游植物功能类群进行研究。洪潮江水库在夏冬2个季节中共检测出浮游植物7门59属,分别归属于17个功能类群。Sn功能类群包含拟柱孢藻,是洪潮江水库的主要优势种,洪潮江水库较高的温度、磷限制环境以及较高的浊度是拟柱孢藻占据优势并在夏季产生水华的主要原因。功能类群L_(m)主要包含微囊藻,在部分采样点与拟柱孢藻共同占据优势,表明拟柱孢藻和微囊藻之间存在较大种间竞争。其他优势功能类群包括Lo(以多甲藻为主)、H(以鱼腥藻为主)、P(直链藻)、Y(隐藻属),均属于中-富营养到富营养型的种类。环境监测表明,洪潮江水库磷含量较低,氮磷比高达200,该水体可能为磷限制。水库夏季均温为30.5℃,冬季均温为13.6℃,夏季硝态氮、氨氮、溶氧含量和透明度显著低于冬季。皮尔森相关系数和RDA分析表明,浊度、高锰酸钾指数、TN、氨氮、DO、透明度等是影响大部分功能类群的主要环境因子,而上述环境参数中高锰酸钾指数、浊度与大部分功能类群呈正相关,TN、氨氮、透明度以及DO与功能群呈负相关。根据浮游植物功能类群的组成可以判断洪潮江水库为中、富营养化,而拟柱孢藻和微囊藻为优势的具有产毒潜力的蓝藻将会对水库水质安全产生威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植物功能群 拟柱孢藻 理化因子 洪潮江水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罗非鱼亲鱼越冬培育试验
18
作者 肖俊 何福玲 +6 位作者 郭忠宝 钟欢 陈文治 唐瞻杨 单丹 梁军能 罗永巨 《水产科技情报》 2016年第5期231-235,共5页
采用搭建钢丝塑料大棚的方法进行保温,结合特定培育方法对罗非鱼亲鱼进行越冬期培育,并对其繁殖性能进行测定,通过组织学切片对越冬期培育效果进行比较分析。试验结果:经过越冬养殖,培育组和对照组的平均体质量分别达526和543 g,成活率... 采用搭建钢丝塑料大棚的方法进行保温,结合特定培育方法对罗非鱼亲鱼进行越冬期培育,并对其繁殖性能进行测定,通过组织学切片对越冬期培育效果进行比较分析。试验结果:经过越冬养殖,培育组和对照组的平均体质量分别达526和543 g,成活率分别为99.9%和98.8%,产卵量分别为(2 137±374)和(1 784±184)粒,平均体质量产卵量分别为(4.06±0.32)和(3.29±0.43)粒/g,出苗数分别为(1723±153)和(1168±143)尾,孵化率分别为(80.6±5.9)%和(65.5±2.7)%,培育组的繁殖性能显著优于对照组。结果表明,采用钢丝塑料大棚的方法能实现亲鱼安全越冬,同时加强越冬期培育还能提高罗非鱼亲鱼的繁殖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非鱼 亲鱼 越冬 培育 繁殖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水域(广西段)三年禁渔期效果评估 被引量:7
19
作者 韩耀全 何安尤 +4 位作者 施军 王大鹏 吴伟军 雷建军 李育森 《水产科技情报》 2015年第3期135-139,共5页
珠江水域自2011年起开始实行禁渔期制度,每年4月1日至6月1日禁渔。为了解禁渔期对鱼类资源的修复效果,自2011年禁渔期开始起,在广西重要禁渔江河设置调查采样断面,收集渔民每年3月份和6月份每天的渔获物数据,对渔获物的结构、捕获量及... 珠江水域自2011年起开始实行禁渔期制度,每年4月1日至6月1日禁渔。为了解禁渔期对鱼类资源的修复效果,自2011年禁渔期开始起,在广西重要禁渔江河设置调查采样断面,收集渔民每年3月份和6月份每天的渔获物数据,对渔获物的结构、捕获量及多样性等数据变化进行分析评估。渔民的捕捞方式以网捕为主,辅以钓捕和笼捕。3年共调查14个断面,59户渔民,总计110个月2 798 d,捕获的鱼类4目10科29属34种,共18867.85 kg,其中鲤形目鱼类占总种数的55.88%。实行禁渔期后,江河渔业资源呈现增加趋势,66.67%的断面后一年度的日均鱼类捕获数量比前一年度高,53.85%的断面后一年度的日均鱼类捕获质量比前一年度高。但3个调查年度捕获的鱼类种类数变化不大,不到广西鱼类种类数量的1/10,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低至1.560。调查结果表明,禁渔期制度已初见成效,但效果有限,每年2个月的禁渔期无法改变江河鱼类资源枯竭问题,应通过延长禁渔时间、限制捕捞、人工增殖等手段多层面开展水域生态环境修复工作,才能达到有效修复渔业资源及渔业生态环境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水域 广西段 禁渔期 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封闭型水体中养殖密度对罗非鱼生长性能和水质的影响 被引量:3
20
作者 陈丽婷 吴剑峰 +7 位作者 陶志明 严欣 郭忠宝 罗永巨 李满园 肖俊 梁军能 黄峥 《广西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79-286,共8页
为探究室内零换水条件下罗非鱼(Oreochromis mossambicus)养殖达到上市规格的最适宜密度水平,本试验设置4个密度梯度,养殖持续135 d,研究不同养殖密度对封闭型水体中罗非鱼的生长性能及养殖水体水质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养殖时间增加,... 为探究室内零换水条件下罗非鱼(Oreochromis mossambicus)养殖达到上市规格的最适宜密度水平,本试验设置4个密度梯度,养殖持续135 d,研究不同养殖密度对封闭型水体中罗非鱼的生长性能及养殖水体水质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养殖时间增加,低密度组的终末体质量(Final Body Weight,FBW)、增重率(Weight Gain Rate,WGR)、特定生长率(Specifit Growth Rate,SGR)逐渐与高密度组拉大差距,到135 d时,各组间差异显著(P<0.05),说明养殖密度对罗非鱼的生长性能产生显著影响。最高密度组(20.6尾/m^(2))的成活率(Survival Rate,SR)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说明养殖密度过高导致成活率降低。饵料系数(Feed Conversion Rate,FCR)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加先降低后升高,各组间差异显著(P<0.05),当养殖密度为14.7尾/m^(2)时饵料系数最低,为1.63,说明适当增加养殖密度可以降低饵料系数。最高密度组(20.6尾/m^(2))在养殖后期成活率下降,这是导致该密度组饵料系数升高的主要原因。总产量(Total Gross Production,TGP)随养殖密度的升高而升高,但因养殖密度在20.6尾/m^(2)时的成活率最低,使得总产量在14.7和20.6尾/m^(2)时相当,均为283.38 kg。氨氮和磷酸盐随养殖密度和养殖时间的增加而升高,使得养殖后期最高密度组(20.6尾/m^(2))受到的胁迫增加,这也是养殖密度为20.6尾/m^(2)时在养殖后期罗非鱼成活率降低的主要原因之一。综上所述,提高养殖密度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养殖产量,但高密度带来的水质恶化及胁迫会导致罗非鱼成活率下降,因此建议在零换水条件下,体质量为(11.95±0.50)g/尾的罗非鱼的养殖密度为14.7尾/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非鱼 养殖密度 生长性能 零换水 水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