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神经轴突导向因子3E与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后1个月不良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4
1
作者 谢昌纪 杨辰龙 +6 位作者 周志宇 胡瑞婷 黄俊萍 谭呼 韦馨娴 王涛 杨军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67-172,共6页
目的研究颅内动脉瘤患者血清神经轴突导向因子3E(semaphorin 3E,Sema3E)水平与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后1个月不良预后的关系。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单中心队列研究,连续纳入2020年6月~2022年1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医院介入手术治疗颅内动脉... 目的研究颅内动脉瘤患者血清神经轴突导向因子3E(semaphorin 3E,Sema3E)水平与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后1个月不良预后的关系。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单中心队列研究,连续纳入2020年6月~2022年1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医院介入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102例,其中11例被剔除。收集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入院后采集外周血,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血清Sema3E水平。均行血管内介入弹簧圈栓塞或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主要结局为介入治疗1个月后的格拉斯哥结局评分(Glasgow Outcome Scale,GOS),预后良好定义为GOS评分4~5分,预后不良定义为GOS评分1~3分(严重残疾、植物状态生存或死亡)。利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间临床特征及血清Sema3E水平的差异。结果研究纳入的91例颅内动脉瘤年龄(59.9±11.0)岁,预后良好组70例(76.9%),预后不良组21例(23.1%)。预后不良组术前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9.4±4.5)显著低于预后良好组(13.3±2.5)(P<0.001),Hunt-Hess分级(3.6±0.6 vs.2.0±1.3,P<0.001)和血清Sema3E水平[(6.21±1.58)μg/L vs.(4.38±1.77)μg/L,P<0.001]均显著高于预后良好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unt-Hess分级(OR=7.150,P=0.003)、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OR=15.777,P=0.010)、血清Sema3E水平(OR=1.756,P=0.027)是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不良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颅内动脉瘤患者血清Sema3E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关系密切。血清Sema3E水平是动脉瘤患者介入治疗的预后影响因素,高Sema3E水平可作为预测动脉瘤介入治疗后不良结局的生物标记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 神经轴突导向因子3E 介入治疗 预后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蛇毒型神经生长因子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神经前体细胞增殖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石胜良 陈仕检 +5 位作者 黎彬如 齐玉晶 梁森 李鑫 曾洪亮 毕桂南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0年第9期477-481,共5页
目的探讨经侧脑室给予蛇毒型神经生长因子(vNGF)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大鼠内源性神经前体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取健康清洁级雄性Wistar大鼠90只,随机分为2、7、14 d组。每个时间点再分为5个亚组,vNGF25、50、100U组,对照组和假手术组... 目的探讨经侧脑室给予蛇毒型神经生长因子(vNGF)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大鼠内源性神经前体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取健康清洁级雄性Wistar大鼠90只,随机分为2、7、14 d组。每个时间点再分为5个亚组,vNGF25、50、100U组,对照组和假手术组。对照组和vNGF各亚组大鼠建立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术后各亚组按照规定时间每天经侧脑室埋管给予相应剂量的vNGF或等渗盐水。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各组大鼠缺血皮质周围和海马CA3/齿状回微管相关蛋白(DCX)阳性的神经前体细胞数量。结果①侧脑室给予vNGF后,在各时间点,vNGF各亚组的神经功能Longa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缺血皮质周围和海马CA3/齿状回1DCX阳性细胞呈现相同的变化趋势。相同vNGF剂量时,7 d亚组的DCX阳性细胞数量高于2 d和14 d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相同时间点的不同vNGF剂量亚组比较中,vNGF 50 U亚组的DCX阳性细胞数量高于vNGF 25 U亚组和vNGF100 U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④在各时间点,vNGF组的DCX阳性细胞数量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侧脑室给予vNGF后可以增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大鼠缺血皮质周围及海马CA3和齿状回DCX阳性的神经前体细胞数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生长因子 再灌注损伤 侧脑室 大鼠 神经前体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蛇毒神经生长因子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神经细胞GAP-43表达的影响
3
作者 石胜良 张跃龄 +3 位作者 陈仕检 毕桂南 黎彬如 刘唐威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9年第12期1104-1107,F0003,共5页
目的探讨蛇毒神经生长因子(vNGF)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的保护作用。方法选用体重220~280g的健康雄性Wistar大鼠,分为假手术组、对照组及vNGF组(再分为25U、50U、100U3个剂量组)。所有大鼠侧脑室注药7d后处死。大鼠模型分别观察:按Longa... 目的探讨蛇毒神经生长因子(vNGF)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的保护作用。方法选用体重220~280g的健康雄性Wistar大鼠,分为假手术组、对照组及vNGF组(再分为25U、50U、100U3个剂量组)。所有大鼠侧脑室注药7d后处死。大鼠模型分别观察:按Longa法进行神经功能评分;免疫组化法检测GAP-43的表达。结果神经功能评分:假手术组神经功能评分为0分,其余各组均出现神经功能缺损,vNGF组大鼠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免疫组化:除假手术组外各组GAP-43均有表达。vNGF组的表达较对照组高(P<0.05)。vNGF组25U组GAP-43表达增加,50U组表达继续增高,100U组表达最高。结论在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损伤后,vNGF能增强GAP-43的表达,对神经细胞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脑缺血再灌注 蛇毒神经生长因子 神经细胞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施护理专案降低脑血管介入术后穿刺部位渗血发生率 被引量:30
4
作者 覃芳红 梁贤 +1 位作者 卜秀群 潘燕华 《护理学杂志》 CSCD 2016年第11期5-8,共4页
目的通过护理专案改善活动降低脑血管介入术后穿刺部位渗血发生率。方法成立护理专案小组,通过对160例患者的现况分析,确立"降低脑血管介入术后穿刺部位渗血发生率"为活动主题,对现况进行要因分析,确定问题,设定目标,制定对... 目的通过护理专案改善活动降低脑血管介入术后穿刺部位渗血发生率。方法成立护理专案小组,通过对160例患者的现况分析,确立"降低脑血管介入术后穿刺部位渗血发生率"为活动主题,对现况进行要因分析,确定问题,设定目标,制定对策及组织实施于150例患者。结果脑血管介入术后穿刺部位渗血发生率由专案改善活动前的8.8%降低至2.0%,护理缺漏率由专案改善活动前的9.1%降低至2.7%(均P<0.01)。结论针对脑血管介入术后穿刺部位渗血问题采取护理专案活动,有效降低了渗血率,提高了护理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疾病 介入术 渗血 穿刺部位 护理专案 护理质量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子A1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及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曹小丽 尹瑞兴 +4 位作者 吴东峰 秦超 郑金瓯 邹东华 蓝玉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24-128,共5页
目的探讨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子A1(ATP-binding cassette transporter A1,ABCA1)基因多态性与广西汉族人群冠心病(CHD)及缺血性脑卒中(IS)易感的相关性。方法选择住院患者1134例,根据诊断分为CHD组565例、IS组569例,同时选择年龄、性... 目的探讨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子A1(ATP-binding cassette transporter A1,ABCA1)基因多态性与广西汉族人群冠心病(CHD)及缺血性脑卒中(IS)易感的相关性。方法选择住院患者1134例,根据诊断分为CHD组565例、IS组569例,同时选择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人群541例作为对照组,进行临床资料分析,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检测ABCA1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rs2066715和rs2740483的基因分型,探讨其与CHD及IS易感的相关性。结果 3组rs2066715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该SNP与CHD及IS的易感无相关性(P>0.05);与对照组比较,CHD组和IS组rs2740483等位基因和基因型频率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该SNP与CHD及IS的易感有相关性(P<0.05)。结论 ABCA1rs2740483与广西汉族CHD和IS易感相关,携带野生型等位基因的个体有更高的罹患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TP结合匣式转运子 冠心病 卒中 聚合酶链反应 多态性 限制性片段长度 多态性 单核苷酸 等位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利吉仑对氧糖剥夺损伤的SH-SY5Y细胞的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 被引量:3
6
作者 陆婉杏 蒙兰青 黄晓华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630-1634,共5页
目的:探讨阿利吉仑对氧糖剥夺(OGD)损伤的神经母细胞瘤SH-SY5Y细胞的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将SH-SY5Y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OGD组及阿利吉仑低、中和高剂量(5.0、10.0和20.0 μmol/L)组。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ELISA检测兴奋性氨基酸... 目的:探讨阿利吉仑对氧糖剥夺(OGD)损伤的神经母细胞瘤SH-SY5Y细胞的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将SH-SY5Y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OGD组及阿利吉仑低、中和高剂量(5.0、10.0和20.0 μmol/L)组。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ELISA检测兴奋性氨基酸转运蛋白2(EAAT2/GLT-1)、兴奋性氨基酸转运蛋白3(EAAT3/EAAC1)、兴奋性氨基酸转运蛋白4(EAAT4)、内皮素1(ET-1)和S100钙结合蛋白β亚基(S-100β)的表达;Hoechst 33258染色观察SH-SY5Y细胞形态变化;乳酸(LD)测试盒和超微量Na +-K +-ATP酶测试盒检测LD含量和Na +-K +-ATPase活性。结果: OGD损伤4 h时,细胞相对活力不足60%,因此4 h可作为后续实验OGD造模时间。与对照组相比,OGD组的GLT-1、EAAC1和EAAT4表达显著下调( P <0.05),ET-1和S-100β的表达显著上调( P <0.05);与OGD组相比,阿利吉仑组的GLT-1、EAAC1和EAAT4表达呈剂量依赖性上调, ET-1和S-100β表达呈剂量依赖性下调( P <0.05)。Hochest 33258染色结果表明,阿利吉仑可明显减少OGD引起的SH-SY5Y细胞凋亡。与对照组相比,OGD组的LD含量显著升高( P <0.05),Na +-K +-ATPase活性显著降低( P <0.05);与OGD组相比,阿利吉仑组的LD含量呈剂量依赖性降低,Na +-K +-ATPase活性呈剂量依赖性升高( P <0.05)。结论:阿利吉仑对OGD损伤的SH-SY5Y细胞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阿利吉仑上调GLT-1、EAAC1和EAAT4的水平,提高Na +-K +-ATPase的活性,下调ET-1和S-100β的表达及LD含量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利吉仑 SH-SY5Y细胞 氧糖剥夺 内皮素1 兴奋性氨基酸转运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联合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32
7
作者 黄利强 程道宾 +3 位作者 叶子明 胡瑞婷 周梦晓 秦超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70-175,共6页
背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脱落及破裂出血是诱发急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但是关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尚缺乏定量的评估指标。目的探究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PECAM-l/CD31)联合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对颈动脉粥... 背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脱落及破裂出血是诱发急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但是关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尚缺乏定量的评估指标。目的探究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PECAM-l/CD31)联合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7年10月-2019年3月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收治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139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超声造影检查结果,分为不稳定斑块组(76例)和稳定斑块组(63例),记录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质指数(BMI)、吸烟、饮酒、高血压、心房颤动情况,并检测其空腹血糖、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肌酐、尿酸、纤维蛋白原、超敏C反应蛋白、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PECAM-1/CD31、Lp-PLA2水平。采用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筛选出影响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各指标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各指标及联合指标对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诊断效能。结果不稳定斑块组吸烟比例、心房颤动比例及超敏C反应蛋白、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PECAM-1/CD31、Lp-PLA2水平高于稳定斑块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低密度脂蛋白〔OR=2.453,95%CI(2.322,2.591)〕、PECAM-1/CD31〔OR=1.372,95%CI(1.166,1.614)〕和Lp-PLA2〔OR=1.827,95%CI(1.565,2.133)〕是颈动脉不稳定斑块发生的影响因素(P<0.05)。PECAM-1/CD31(r=0.090,P=0.031)、Lp-PLA2(r=0.090,P=0.005)与低密度脂蛋白呈正相关。PECAM-1/CD31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686〔95%CI(0.224,0.405)〕,最佳诊断点为11.050 mg/L,灵敏度为77.60%,特异度为60.30%;Lp-PLA2的AUC为0.724〔95%C(I 0.189,0.364)〕,最佳诊断点为176.585 mg/L,其灵敏度为98.70%,特异度为47.60%;而两者联合诊断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AUC为0.875〔95%CI(0.112,0.254)〕,最佳诊断点为125.28 mg/L,其灵敏度为89.50%,特异度为83.20%。结论PECAM-1/CD31和Lp-PLA2对颈动脉不稳定斑块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两者联合诊断价值较高,可作为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定量诊断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 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 缺血性脑卒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