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国豇豆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研究应用进展及对策建议
1
作者 陈燕羽 罗劲梅 +6 位作者 李萍 石旺鹏 王树昌 陈俊谕 迟元铭 陈丽丽 王昊祺 《植物保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17,共8页
豇豆在我国南北方均有广泛种植,因营养丰富、风味独特广受大众喜爱。豇豆病虫害多发重发,广大种植户常常频繁过量使用化学农药,导致农药残留超标。绿色防控技术是持续控制豇豆病虫害发生和确保农药残留不超标的有效手段。本文概述了豇... 豇豆在我国南北方均有广泛种植,因营养丰富、风味独特广受大众喜爱。豇豆病虫害多发重发,广大种植户常常频繁过量使用化学农药,导致农药残留超标。绿色防控技术是持续控制豇豆病虫害发生和确保农药残留不超标的有效手段。本文概述了豇豆主要病虫害及环境影响因子,并从抗药性监测及筛选高效药剂,应用生防菌剂、筛选优势天敌昆虫(捕食螨)等生物防治技术,昆虫性信息素及能量转换膜等理化诱控技术,“防虫网+”IPM技术体系和技术规程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总结了部分省市在实践中推广绿色防控技术的效果。最后,本文提出了优化IPM技术体系、重视科学用药管理、加强基础和应用研究等对策建议,以期为我国豇豆产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豇豆 病虫害绿色防控 研究应用 对策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城市草坪杂草的种群及发生调查 被引量:6
2
作者 邓铁军 文军 +3 位作者 贤振华 黎桦 曾东强 周厚高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61-63,共3页
以南宁市为中心,对柳州、北海、桂林、玉林和贺州6个广西主要城市的各类草坪杂草种类及发生规律开展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广西城市草坪共有杂草21科83种,其中优势杂草种类有19种,菊科、禾本科的优势杂草种类最多,分别占优势种群总数的3... 以南宁市为中心,对柳州、北海、桂林、玉林和贺州6个广西主要城市的各类草坪杂草种类及发生规律开展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广西城市草坪共有杂草21科83种,其中优势杂草种类有19种,菊科、禾本科的优势杂草种类最多,分别占优势种群总数的31.6%和26.3%。向阳地生境草坪主要杂草种类为酢酱草和马唐,背阳地生境草坪主要杂草种类为圆果雀稗和空心莲子草,阴潮地生境草坪主要杂草种类为空心莲子草和水沙草。春季草坪主要杂草科为酢酱科和菊科,夏季草坪主要杂草科为禾本科和酢酱科,秋季草坪主要杂草科为禾本科和莎草科,冬季草坪主要杂草科为石竹科和十字花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坪杂草 杂草种类 禾本科 优势杂草 空心莲子草 生境 马唐 莎草科 种群 菊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9年我国草地贪夜蛾扩散为害规律观测 被引量:381
3
作者 姜玉英 刘杰 +4 位作者 谢茂昌 李亚红 杨俊杰 张曼丽 邱坤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0-19,共10页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J.E.Smith)侵入我国后呈现快速蔓延为害态势,对我国玉米安全生产造成较大威胁。本文通过全国范围的系统监测,总结了2019年我国草地贪夜蛾侵入扩散区域、为害作物种类、发生面积、发生时间、虫口密度和...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J.E.Smith)侵入我国后呈现快速蔓延为害态势,对我国玉米安全生产造成较大威胁。本文通过全国范围的系统监测,总结了2019年我国草地贪夜蛾侵入扩散区域、为害作物种类、发生面积、发生时间、虫口密度和为害情况。监测结果显示,玉米是我国草地贪夜蛾为害最重的作物。草地贪夜蛾在长江以南地区普遍发生,发生区域由南至北逐步扩散,虫口密度由南至北逐步递减,发生时间西部早于东部,虫口密度西部大于东部。缅甸是我国2019年重要的虫源地,未来应加强对缅甸、泰国和越南等东南亚国家虫源的监测;我国热带和南亚热带存在冬繁区,应尽快摸清其区域和面积;分析了草地贪夜蛾在我国可能发生的代次,提出南方春玉米的种植对草地贪夜蛾起到诱集作用,可延缓或减轻其北迁的时间和虫量,因此,应重视我国玉米品种和种植方式的合理布局,实现对草地贪夜蛾的长期有效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贪夜蛾 扩散规律 为害作物 发生时间 虫口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5-2016年厄尔尼诺事件对我国稻飞虱发生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李袭杰 胡妍月 +4 位作者 马健 王业臣 王丽 陆明红 翟保平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50-463,共14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了解厄尔尼诺事件对我国稻飞虱发生动态的影响,以阐明稻飞虱在极端气候常态化后的发生规律。【方法】结合东亚迁飞场上的天气变化过程和水稻种植区的稻飞虱监测,对厄尔尼诺次年(2016年)的稻飞虱在我国境内北迁过程进... 【目的】本研究旨在了解厄尔尼诺事件对我国稻飞虱发生动态的影响,以阐明稻飞虱在极端气候常态化后的发生规律。【方法】结合东亚迁飞场上的天气变化过程和水稻种植区的稻飞虱监测,对厄尔尼诺次年(2016年)的稻飞虱在我国境内北迁过程进行分析。对近10年我国东部水稻主产区9个省的虫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使用专业气象资料分析及可视化软件Gr ADS对迁飞场中与稻飞虱迁飞过程同步的天气活动进行展示;并使用大气质点轨迹分析平台HYSPLIT进行虫源地迁出种群落点模拟。探讨从虫源地中南半岛到我国水稻主产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各个时段的重大天气过程及其继发环境影响。【结果】2015-2016年厄尔尼诺事件是20世纪80年代后第3次特大暴发的厄尔尼诺事件,本次事件对我国以及周边国家影响显著,造成我国稻飞虱的境外虫源基地——越南、老挝等国家前所未见的特大干旱;而我国华南、江南、江淮和华北等地则出现了大范围、长时间的强降水,使得稻飞虱发生期中:(1)冬春季中南半岛的干旱致使稻飞虱虫源数量下降;(2)我国南方汛期雨量偏多,对稻飞虱的北迁形成阻滞;(3)暴雨和洪涝使田间稻飞虱卵和若虫数量难以增长;(4)夏季持续高温压制了稻飞虱种群增长。【结论】极端气候事件对稻飞虱的影响不仅与事件本身性质相关,而且期间的某些短期天气事件也是影响稻飞虱种群动态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飞虱 种群暴发 厄尔尼诺 极端气候 干旱 洪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