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15-2022年桂林PM_(2.5)外来输送特征及潜在源分析
1
作者 叶子葳 王琛泉 +5 位作者 文建辉 卢德林 林清钰 陈春强 霍强 龙腾发 《广西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2-203,共12页
为揭示桂林PM_(2.5)时空分布特征与潜在来源,选取桂林2015-2022年PM_(2.5)质量浓度和气象要素监测数据,利用HYSPLIT模型(Hybrid Single Particle Lagrangian Integrated Trajectory Model)模拟桂林气团后向轨迹,结合聚类轨迹分析法和浓... 为揭示桂林PM_(2.5)时空分布特征与潜在来源,选取桂林2015-2022年PM_(2.5)质量浓度和气象要素监测数据,利用HYSPLIT模型(Hybrid Single Particle Lagrangian Integrated Trajectory Model)模拟桂林气团后向轨迹,结合聚类轨迹分析法和浓度权重轨迹分析法(CWT),解析不同季节PM_(2.5)潜在源区及其贡献强度。结果表明,桂林PM_(2.5)污染呈现逐年下降趋势;PM_(2.5)输送途径的季节特征明显,是导致桂林PM_(2.5)月际变化“冬高夏低、春秋居中”的一大因素。华中地区和广东、广西地区的污染输送是桂林城区PM_(2.5)的主要外来贡献源,桂林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因素对该地区污染物的输送和扩散起着重要作用。本研究揭示了跨区域污染传输的机制以及局地气象与地形的耦合效应,可为区域联防联控和精准治污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_(2.5) 时空分布 后向轨迹聚类 浓度权重轨迹分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不同环境空间下PM_(2.5)及表层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差异性研究
2
作者 叶子葳 文建辉 +4 位作者 卢德林 林清钰 陈春强 霍强 龙腾发 《广西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23-531,共9页
为探究不同环境空间下空气微生物的组成特征和来源,在桂林城区与市郊选择8类典型的人类活动环境空间,分别采集大气细颗粒物(PM_(2.5))及表层土壤样本,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样本的细菌群落结构。结果表明:在不同环境空间下,PM_(2.5)样... 为探究不同环境空间下空气微生物的组成特征和来源,在桂林城区与市郊选择8类典型的人类活动环境空间,分别采集大气细颗粒物(PM_(2.5))及表层土壤样本,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样本的细菌群落结构。结果表明:在不同环境空间下,PM_(2.5)样本间的细菌群落结构差异性较小,表层土壤则表现出较明显的城区与市郊差异性,同一采样点的PM_(2.5)与表层土壤也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PM_(2.5)与表层土壤中的主要细菌门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绿弯菌门(Chloroflexi)、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及厚壁菌门(Firmicutes),其相对丰度总和超过80%。各个环境空间中的微生物群落差异均表明人类活动对微生物群落的影响较大。此外,不同环境空间中的优势菌属也有所不同,这与环境的特点、细菌的生态功能相关。PM_(2.5)中的优势菌属为异样根瘤菌属(Allorhizobium Neorhizobium Pararhizobium Rhizobium)、假双头斧形菌属(Pseudolabrys)、甲基杆菌属(Methylobacterium)和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而表层土壤中的优势菌属为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monas)、异常球菌属(Deinococcus)、马赛菌属(Massilia)和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下的Subgroup_6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_(2.5) 表层土壤 细菌群落结构 来源分析 高通量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桂林市城区大气VOCs污染特征及对O3和SOA的生成潜势 被引量:10
3
作者 银媛媛 文建辉 张旭峰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29-35,共7页
对桂林市城区大气中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污染特征,以及VOCs对臭氧(O3)和二次有机气溶胶(SOA)的生成潜势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研究期间,共检出VOCs物种78种,平均体积分数为21.32×10^-9,表现为芳香烃(67.82%)>烷烃(19.56%)>... 对桂林市城区大气中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污染特征,以及VOCs对臭氧(O3)和二次有机气溶胶(SOA)的生成潜势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研究期间,共检出VOCs物种78种,平均体积分数为21.32×10^-9,表现为芳香烃(67.82%)>烷烃(19.56%)>卤代烃(7.50%)>烯烃(2.86%)>含氧挥发性有机物(1.41%)。VOCs体积分数空间分布呈现市中心和下风向郊区两个高值区。通过苯与甲苯的浓度比值发现,林科所VOCs主要来自交通源和生物源,师专甲山校区VOCs主要是来自交通源,其余测点VOCs主要来自交通源、工业源和外来传输源。分析乙苯和间/对二甲苯的浓度比值发现,电子科大尧山校区气团光化学年龄较大,光化学反应活性相对较强烈;旅游学院、华侨旅游经开区、大埠中心校气团光化学年龄较小,光化学反应活性相对较弱。VOCs对O3生成潜势最大的为芳香烃(93.81%),其次是烷烃(7.22%)和烯烃(4.75%);对SOA生成潜势最大的为芳香烃(97.45%),其次是烷烃(2.5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挥发性有机物 污染特征 臭氧 二次有机气溶胶 生成潜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污水流行病学评估旅游城市非法药物的滥用情况
4
作者 周如月 张漓杉 +3 位作者 张敏 刘学圃 文建辉 唐莉娟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3103-3111,共9页
基于污水流行病学法已经在各国广泛应用于评估非法药物的消费情况.本研究利用SPE-HPLC-MS技术,比较了前处理条件(Oasis MCX和Oasis HLB固相萃取柱)对模拟样品中甲基苯丙胺(METH)与氯胺酮(KET)及其主要代谢产物苯丙胺(AMP)和去甲氯胺酮(... 基于污水流行病学法已经在各国广泛应用于评估非法药物的消费情况.本研究利用SPE-HPLC-MS技术,比较了前处理条件(Oasis MCX和Oasis HLB固相萃取柱)对模拟样品中甲基苯丙胺(METH)与氯胺酮(KET)及其主要代谢产物苯丙胺(AMP)和去甲氯胺酮(NK)的萃取回收率,结果发现Oasis MCX固相萃取柱更适合METH与KET及其代谢产物的萃取.萃取方法优化后,利用污水流行病学法对桂林市重大节假日(国庆假期)和日常生活中METH和KET滥用情况进行了研究,通过分析METH和KET及其代谢物在某污水处理厂进水浓度,反算了其在该处理厂服务区域的消费量.研究结果表明,METH的代谢产物苯丙胺(AMP)与METH的浓度比值、KET与其代谢产物去甲氯胺酮(NK)的浓度比值都超过理论代谢范围,可能存在METH和KET直接向污水管网恶意倾倒或排放的现象.重大节假日期间METH和KET的千人日均消费量分别为(55.11±94.22)mg·d^(−1)和(173.82±1.83)mg·d^(−1),而日常生活期间的千人日均消费量分别为(9.79±4.25)mg·d^(−1)和(10.50±1.05)mg·d^(−1).重大节假日期间测定的非法药物消费量都显著高于非节假日期间,说明桂林市该区域的非法药物使用着存在节假日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法药物 污水分析法 固相萃取 消费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