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广西石灰岩土壤区桉树人工林土壤肥力指标空间分布特征 被引量:1
1
作者 江海涛 陈芙蓉 +4 位作者 陆炳全 龙安四 张宏旺 赵隽宇 湛年勇 《桉树科技》 2025年第2期25-31,共7页
以广西石灰岩土壤区为研究对象,基于广西国有林场林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应用项目2023年度的调查数据,系统分析该区域桉树人工林土壤肥力指标的空间分布特征。采用空间插值分析方法,对土壤pH值、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等关... 以广西石灰岩土壤区为研究对象,基于广西国有林场林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应用项目2023年度的调查数据,系统分析该区域桉树人工林土壤肥力指标的空间分布特征。采用空间插值分析方法,对土壤pH值、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等关键肥力指标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和碱解氮在空间上呈纬度带状分布,速效钾和有效磷含量呈现东高西低的趋势,而土壤pH值普遍较低,大部分林地的土壤pH值低于4.3。通过对比2019年、2021年和2023年数据,发现石灰岩土壤有机质、碱解氮和有效磷含量均有不同程度上升,速效钾含量略有下降,且土壤酸化现象有加重趋势。基于上述分析,建议在广西石灰岩土区控制酸碱度,适当施用碱性肥料,以满足桉树的生长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肥力质量评价 地理信息系统 空间分布 土壤酸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不同种源大百合鳞茎主要成分与叶片生理特性分析
2
作者 黄丽芸 贲柳玲 +4 位作者 蒋国秀 尹冬勋 黄晓露 廖健明 赵志珩 《广西林业科学》 2025年第3期262-269,共8页
为给大百合(Cardiocrinum giganteum)优良种质资源选育和林下栽培提供科学依据,探析林下环境中不同种源大百合鳞茎主要成分和叶片生理特性的变化规律,以广西5个不同种源大百合为研究对象,测定其鳞茎淀粉、糖和纤维等营养成分及总黄酮、... 为给大百合(Cardiocrinum giganteum)优良种质资源选育和林下栽培提供科学依据,探析林下环境中不同种源大百合鳞茎主要成分和叶片生理特性的变化规律,以广西5个不同种源大百合为研究对象,测定其鳞茎淀粉、糖和纤维等营养成分及总黄酮、总酚和秋水仙碱等活性成分含量及叶片生理特性,并对鳞茎主要成分与叶片生理特性进行相关性分析,分析影响鳞茎主要成分含量的生理因素。结果表明,不同种源大百合鳞茎营养和活性成分含量均存在差异;其中,大坪江(DPJ)种源总淀粉和支链淀粉含量均最高,坪江河(PJH)种源直链淀粉、还原糖和秋水仙碱含量均最高,猫儿山(MES)种源粗纤维、总黄酮和总酚含量均最高,临桂黄沙(LGHS)种源总糖含量最高。不同种源大百合叶片生理特性也存在差异;其中,坪江河种源最大净光合速率及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均最高,光补偿点最低,各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均较高。鳞茎主要成分含量与叶片生理特性关系密切;较高的叶片最大净光合速率可促进鳞茎直链淀粉累积;叶片光饱和点越高,鳞茎支链淀粉累积越多;较高的叶片叶绿素比值有利于鳞茎总黄酮积累;较高的叶片SOD和POD活性均有利于鳞茎秋水仙碱积累;叶片PPO活性增加加速鳞茎总黄酮和总酚分解。广西5个不同种源大百合通过调控叶片净光合速率等生理特性形成不同品质鳞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理特性 鳞茎 营养成分 活性成分 种源 大百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河池地区9个薄壳山核桃品种引种评价
3
作者 温建湖 黄丽芸 +4 位作者 韦洁琼 谢代祖 黄晓露 赵志珩 廖健明 《广西林业科学》 2025年第1期20-27,共8页
为筛选出适宜在广西河池地区推广的优良薄壳山核桃(Carya illinoinensis)品种,以引种至河池市大山塘林场的9个7年生薄壳山核桃品种为材料,测定坚果产量和表型性状及核仁营养成分等指标;选取10个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9个品种进行综合... 为筛选出适宜在广西河池地区推广的优良薄壳山核桃(Carya illinoinensis)品种,以引种至河池市大山塘林场的9个7年生薄壳山核桃品种为材料,测定坚果产量和表型性状及核仁营养成分等指标;选取10个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9个品种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单株坚果产量变异系数最大(82.30%);9个品种单株坚果产量为0.08~2.03 kg,‘波尼’单株坚果产量最高;‘亚林13号’单株出籽率最高(44.90%)。‘萨波’坚果最重(8.20 g),‘亚林13号’核仁最重(4.47 g),‘波尼’出仁率最高(58.54%)。9个品种核仁脂肪含量为422.62~742.31 mg/g;脂肪酸中,油酸含量均最高,占脂肪酸含量的64.92%~74.54%;‘莫汉克’核仁脂肪和油酸含量均最高。‘茅山1号’核仁总糖含量最高(88.51 mg/g),‘马罕’核仁蛋白质含量最高(118.64 mg/g),‘波尼’核仁单宁含量最低(2.80 mg/g)。对不同品种的10个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综合评分较高的品种为‘莫汉克‘’波尼’和‘亚林13号’,可在广西河池地区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引种 坚果品质 经济性状 薄壳山核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叶桉家系精油组分及抗菌活性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梁胜焕 朱慧 +2 位作者 韦垠洲 郭东强 杨梅 《广西植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17-327,共11页
为筛选出具有优良抗菌活性的大叶桉(Eucalyptus robusta)精油家系,探讨家系精油产率组分差异、变化和成分对抗菌活性的影响。该研究以南宁和武宣的4个5年生大叶桉家系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鲜叶水蒸气蒸馏法进行桉叶精油提取,鉴定了精油化... 为筛选出具有优良抗菌活性的大叶桉(Eucalyptus robusta)精油家系,探讨家系精油产率组分差异、变化和成分对抗菌活性的影响。该研究以南宁和武宣的4个5年生大叶桉家系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鲜叶水蒸气蒸馏法进行桉叶精油提取,鉴定了精油化学组分,并测定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和伤寒杆菌的抗菌活性。结果表明:(1)大叶桉4个家系桉叶精油组成以73.695%~84.535%的单萜类化合物为主,主要组分为蒎烯、水芹烯和对伞花烃,其中α-蒎烯在大叶桉1号家系含量可达41.629%,家系间的共有组分为α-蒎烯、β-蒎烯、α-水芹烯、d-柠檬烯、对伞花烃、γ-松油烯、4-松油醇和α-松油醇,1,8-桉叶素精油化学型产油率均较低。(2)不同桉叶精油对于环境变化响应不同,α-水芹烯、1,8-桉叶素、d-柠檬烯、α-松油醇和对伞花烃是大叶桉家系精油中的相关性组分。(3)大叶桉精油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伤寒杆菌具有抗菌活性,甚至3号家系显现出高于链霉素的抗伤寒杆菌活性,但均未发现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抗菌活性,而醇酮醛类物质的增加有利于提高精油抗菌活性。综上认为,大叶桉精油以单萜类化合物为主,其中以萜烯类化合物含量最高,家系间部分精油组分具有相关性且存在共有组分,组分中醇类、酮类和醛类化合物有利于抗菌活性的提高,但大叶桉1,8-桉叶素化学型产油率均较低,仍需进一步选育,该研究结果为大叶桉精油品种选优选育及在香料和医药应用方面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叶桉 家系 精油 ESKAPE病原菌 抗菌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香合欢木材物理力学性质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黄海英 雷福娟 +1 位作者 王军锋 宋恋环 《广西林业科学》 2024年第4期497-500,共4页
为给香合欢(Albizia odoratissima)木材的综合利用提供参考,以25年生香合欢木材为研究对象,对其物理和力学性质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香合欢木材的基本、气干和全干密度均值分别为0.635、0.761和0.727 g/cm^(3)。木材的径向、弦向和体积... 为给香合欢(Albizia odoratissima)木材的综合利用提供参考,以25年生香合欢木材为研究对象,对其物理和力学性质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香合欢木材的基本、气干和全干密度均值分别为0.635、0.761和0.727 g/cm^(3)。木材的径向、弦向和体积气干干缩率均值分别为1.53%、2.06%和3.72%,差异干缩为1.35;径向、弦向和体积全干干缩率均值分别为2.92%、5.09%和8.10%,差异干缩为1.74;径向、弦向和体积干缩系数均值分别为0.114%、0.272%和0.395%。木材的端面、径面和弦面硬度均值分别为6655、4968和5218 N。木材的抗弯强度、抗弯弹性模量、顺纹抗压强度和冲击韧性均值分别为136.7 MPa、12820 MPa、70.1 MPa和100 kJ/m^(2)。木材综合品质系数为3256.3×10^(5) Pa。香合欢木材干缩均匀性中等,尺寸稳定性较好,刚性中等,有较高的密度、硬度、韧性和品质系数及抗弯和顺纹抗压强度,为优良的高档家具用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理性质 力学性质 香合欢木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柠檬醛型樟树叶片主要活性成分含量整年动态变化规律
6
作者 王坤 朱昌叁 +3 位作者 伍思宇 曾祥艳 高伟 李开祥 《经济林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3-98,118,共7页
【目的】探究柠檬醛型樟树Cinnamomum officinarum CT.citral(以下简称柠檬樟)叶片主要活性成分含量整年变化规律,为其叶片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人工栽培2 a的柠檬樟为研究对象,采用分光光度法对柠檬樟叶片中多酚、总皂苷... 【目的】探究柠檬醛型樟树Cinnamomum officinarum CT.citral(以下简称柠檬樟)叶片主要活性成分含量整年变化规律,为其叶片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人工栽培2 a的柠檬樟为研究对象,采用分光光度法对柠檬樟叶片中多酚、总皂苷、粗多糖、总黄酮的得率进行测定,并对其整年的动态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结果】柠檬樟叶片中,多酚得率最高出现在8月份(4.93%),最低出现在11月(3.60%),两者差异呈显著性水平(P<0.05);总皂苷得率1月份最高(4.56%),4月份降到最低值(2.55%),1月总皂苷得率是4月的1.78倍,两者差异呈显著性水平(P<0.05);粗多糖得率在1月份最高(2.37%),6月份最低(1.43%),1月份粗多糖得率是6月的1.66倍,两者差异呈显著性水平(P<0.05);总黄酮得率在8月份最高(1.44%),1月份和7月份得率最低(0.76%),两者差异呈显著水平(P<0.05)。【结论】从柠檬樟叶片主要活性成分的动态变化来看,以多酚和总黄酮为采收指标时8月为佳,而以总皂苷和粗多糖为采收指标时1月为佳;在4种活性成分中,柠檬樟叶片多酚和总皂苷的得率较高,粗多糖和总黄酮的得率较低,可以大力发展以多酚、总皂苷为主要成分的植物源活性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柠檬醛型 樟树 活性成分 动态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80种观赏山茶属植物综合评价
7
作者 黄晓露 董涛 +4 位作者 张幸 韦晓娟 杨卓颖 武建云 赵志珩 《广西林业科学》 2025年第3期253-261,共9页
为筛选出具有较高利用价值的观赏山茶属(Camellia)植物,以80种观赏山茶属植物为研究对象,对其观赏特性、生态习性和利用价值3个方面共13个指标进行观测和赋值,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综合评价体系。结果表明,约束层中,观赏特性权重最高(0.65... 为筛选出具有较高利用价值的观赏山茶属(Camellia)植物,以80种观赏山茶属植物为研究对象,对其观赏特性、生态习性和利用价值3个方面共13个指标进行观测和赋值,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综合评价体系。结果表明,约束层中,观赏特性权重最高(0.659),在综合评价中占最重要地位。指标层中主要评价因子为花、株形和观赏期,其权重分别为0.291、0.204和0.127,是影响山茶属植物综合评价的关键因子。80种山茶属植物中,娟红1号(C.'Juanhong Yihao')、越南抱茎茶(C. amplexicaulis)、红花离蕊茶(C. rubriflora)、毛籽短蕊茶(C. pilosperma)和长柄金花(C.'Changbing Jinhua')观赏特性均较优,可作为新品种培育的优良植物材料。微抱红顶(C.'Weibao Hongding')、珍叶红顶(C.'Zhenye Hongding')、瑰丽迎夏(C.'Guili Yingxia')、夏梦文清(C.'Xiameng Wenqing')和红天香云(C.'Hongtian Xiangyun')生态习性均较优,有较强的适应性和推广潜力。采用K-means聚类分析法将80种山茶属植物划分为5个等级,其中红花离蕊茶、长柄金花、娟红1号、越南抱茎茶、柳叶金花(C.'Liuye Jinhua')和红顶金花茶(C. insularis)等15种山茶属植物为Ⅰ级,观赏和利用价值均较高,适应性均较强,适宜园林观赏应用和市场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观赏价值 层次分析法 K-means聚类分析法 综合评价 山茶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桂北开花毛竹地上部分生物量分配差异及生物量模型构建
8
作者 郭靖 贾冬冬 +3 位作者 农珺清 胡潇雪 李在留 徐振国 《经济林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0-128,共9页
【目的】建立桂北开花与未开花毛竹地上单株及各器官生物量模型,为开花毛竹生物量估算和林分生产力相关研究提供数学模型。【方法】选取了开花毛竹全径级(6.0~12.0 cm)分布的3年生开花与未开花毛竹各135株,测定各器官和地上部分生物量... 【目的】建立桂北开花与未开花毛竹地上单株及各器官生物量模型,为开花毛竹生物量估算和林分生产力相关研究提供数学模型。【方法】选取了开花毛竹全径级(6.0~12.0 cm)分布的3年生开花与未开花毛竹各135株,测定各器官和地上部分生物量。采用5种生物量模型分别对开花毛竹和未开花毛竹地上部分及各器官生物量进行拟合,并筛选生物量最优拟合模型。【结果】开花与未开花毛竹的各器官平均含水率大小为竹叶>竹秆>竹枝,毛竹开花后地上各器官含水率下降。未开花毛竹叶、秆、枝平均含水率分别为37.13%、34.55%和31.85%,开花毛竹叶、秆、枝平均含水率分别为36.70%、32.27%和31.50%。未开花毛竹地上器官平均生物量大小为竹秆(10.32 kg)>竹枝(2.21 kg)>竹叶(1.00 kg),生物量占比平均值为竹秆(75.59%)>竹枝(16.88%)>竹叶(7.53%)。开花毛竹地上器官平均生物量大小为竹秆(12.13 kg)>竹枝(2.79 kg)>花穗(1.32kg),生物量占比平均值为竹秆(74.08%)>竹枝(17.58%)>花穗(8.34%)。胸径、株高与竹秆、竹枝、竹叶和地上部分生物量极显著相关(P<0.01)。5种生物量模型中,多项式函数、幂函数、指数函数拟合效果较好,共选出拟合效果最好的生物量模型8个。【结论】毛竹在开花过程中同化物质资源能力加强,竹枝、竹叶会摄取更多养分以供生殖过程顺利完成。开花与未开花毛竹生物量拟合模型中,竹秆和地上部分生物量拟合模型拟合程度较好,竹枝、竹叶生物量拟合模型拟合效果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花毛竹 含水率 生物量分配 生物量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尾松林下凋落物与土壤浸提液对木荷和枫香树种子萌发的化感作用
9
作者 卜亚奎 李鹏 +4 位作者 谭健晖 陈虎 曾敏 符韵林 杨章旗 《广西林业科学》 2025年第3期310-316,共7页
为探究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林下各物质层对木荷(Schima superba)和枫香树(Liquidambar formosana)种子萌发的化感效应,并为马尾松针阔混交林营建提供理论支持,以不同林龄(9、17、30、38和56年生)马尾松林下未分解和半分解凋落物及... 为探究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林下各物质层对木荷(Schima superba)和枫香树(Liquidambar formosana)种子萌发的化感效应,并为马尾松针阔混交林营建提供理论支持,以不同林龄(9、17、30、38和56年生)马尾松林下未分解和半分解凋落物及表层土壤为化感物质来源,通过水浸提法制备浓度为100 g/L浸提液,分析不同浸提液对木荷和枫香树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的影响,并对其种子萌发综合化感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林龄马尾松林下未分解凋落物浸提液对木荷和枫香树种子各发芽指标均无显著影响。在不同林龄马尾松林下半分解凋落物浸提液处理中,木荷种子各发芽指标均差异显著,均随马尾松林龄增加逐渐降低,化感效果也由促进转为抑制;枫香树种子对半分解凋落物浸提液的耐受程度较高,发芽率和发芽指数均差异不显著。在不同林龄马尾松林下土壤浸提液处理中,木荷种子各发芽指标均在17年生处理下最低,均显著低于30年生处理;枫香树种子发芽率和发芽势均差异不显著,发芽指数在38年生处理下最低。从综合化感效应指数来看,马尾松林下浸提液对枫香树种子萌发的化感作用总体低于木荷种子;9年生马尾松林下半分解凋落物和土壤浸提液均促进木荷种子萌发,30年生马尾松林下半分解凋落物和土壤浸提液均促进枫香树种子萌发。木荷较适合在马尾松幼龄林阶段进行混交,枫香树较适合在马尾松近成熟林阶段进行混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浸提液 种子萌发 化感作用 马尾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精油组分对木材腐朽和霉变真菌的抑制效果
10
作者 于洋 胡拉 +3 位作者 韦晓颂 杨业彬 秦理哲 杨章旗 《森林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8-224,共7页
为评价植物精油组分对木材腐朽和霉变真菌的抑制效果,选用肉桂醛、柠檬醛、丁香酚和百里酚等精油组分,利用培养基法研究其对采绒革盖菌(Coriolus versicolor)、绵腐卧孔菌(Postia placenta)、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绿色木霉(Trich... 为评价植物精油组分对木材腐朽和霉变真菌的抑制效果,选用肉桂醛、柠檬醛、丁香酚和百里酚等精油组分,利用培养基法研究其对采绒革盖菌(Coriolus versicolor)、绵腐卧孔菌(Postia placenta)、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绿色木霉(Trichoderma viride)、可可球二孢(Botryodiplodia theobromae)和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的抑菌效力。结果表明,当精油组分的添加浓度为0.125、0.250、0.500、1.000μL·mL^(-1)时,抑菌效力平均值分别为44%、72%、95%、100%,抑菌效力达100%的组别分别占8%、46%、92%、100%,表明抑菌效力随添加浓度的增大而显著提高(P<0.05),并在浓度为1.000μL·mL^(-1)时可以完全抑制6种真菌的生长。坐标综合评定法分析表明,不同精油组分相比,百里酚的合计综合评价分值(1.50)明显小于其他组分(2.65~9.50),综合抑菌效力较高;柠檬醛的合计综合评价分值(9.50)是其他组分合计综合评价分值的3.3~6.3倍,综合抑菌效力较低。不同菌种相比,绿色木霉的合计综合评价分值(0.42)较其余菌种低64.4%~92.6%,表明精油组分对其的抑菌效果较优;链格孢菌的合计综合评价分值(5.64)是其余菌种的1.2~13.4倍,表明精油组分对其的综合抑菌效力较低。总之,在较高添加浓度下所选的4种精油组分对6种木材腐朽和霉变真菌的生长均表现出优异的抑制效果,而基于多个添加浓度试验分析获得的综合抑菌效力在不同植物精油组分之间及其作用于不同菌种时均表现出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精油组分 木材腐朽 木材霉变 抑菌效力 坐标综合评定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板栗Trihelix转录因子家族鉴定及其在果实发育中的表达模式
11
作者 张微微 李荣琛 +3 位作者 黄晓露 廖健明 杨卓颖 赵志珩 《广西林业科学》 2025年第3期242-252,共11页
Trihelix是广泛分布在植物中的一类转录因子,参与植物对逆境胁迫的响应和生长发育。为促进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品质育种,基于板栗全基因组对Trihelix转录因子家族进行鉴定,并基于转录组数据对板栗果实不同发育阶段的Trihelix转录... Trihelix是广泛分布在植物中的一类转录因子,参与植物对逆境胁迫的响应和生长发育。为促进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品质育种,基于板栗全基因组对Trihelix转录因子家族进行鉴定,并基于转录组数据对板栗果实不同发育阶段的Trihelix转录因子家族表达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板栗Trihelix(CmTrihelix)转录因子家族共包含24个成员,分布在9条染色体上;CmTrihelix转录因子家族可分为GT-1、GT-2、GTγ、SH4和SIP1等5个亚家族。该家族成员均含有α-螺旋和无规则卷曲结构,均主要定位在细胞核中;同一亚家族成员的基因结构和保守基序基本相似;成员间存在多个片段重复事件。CmTrihelix转录因子家族成员启动子区域含有多种参与非生物胁迫响应、生长发育调控和激素响应的相关顺式作用元件。在板栗果实不同发育阶段,CmTrihelix转录因子家族成员均呈差异性表达,这些因子可能参与调控板栗果实形成的全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ihelix转录因子 表达分析 果实发育 板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格心材乙醇抽提物对木材颜色与耐腐性能的影响
12
作者 秦理哲 于洋 +3 位作者 张玉静 胡拉 唐盈盈 杨章旗 《木材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0-37,46,共9页
植物源防腐剂的开发是木材保护技术绿色化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研究结合单因素和响应面试验法优化黑格(Albizia odoratissima)心材中多酚类物质的提取工艺,并评价抽提物浸渍处理对木材颜色及耐腐性能的影响。试验优化提取工艺参数为:乙... 植物源防腐剂的开发是木材保护技术绿色化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研究结合单因素和响应面试验法优化黑格(Albizia odoratissima)心材中多酚类物质的提取工艺,并评价抽提物浸渍处理对木材颜色及耐腐性能的影响。试验优化提取工艺参数为:乙醇体积分数75%,液料比30∶1 mL/g,提取时间12.3 h。在该工艺参数下进行验证试验,得到总黄酮提取量为17.29 mg/g,总多酚提取量为114.83 mg/g。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边材经浓度为20 mg/mL和80 mg/mL抽提物溶液浸渍(真空度-0.1 MPa处理15 min,0.8 MPa加压处理30 min)后,载药量分别为12.50 kg/m^(3)和48.32 kg/m^(3),明度值L*、黄蓝轴色品指数b*降低,红绿轴色品指数a*升高,与素样的色差值(△E)分别为34.51和43.57,与黑格心材的色差值△E分别降至5.24和12.24。经采绒革盖菌和绵腐卧孔菌侵蚀后,20 mg/mL抽提物溶液处理材的平均质量损失率较素样降低了40.13%和42.01%,80 mg/mL抽提物溶液处理材的质量损失率较素样降低了65.70%和56.69%,表明黑格心材抽提物能显著提升马尾松边材的耐腐性能,适用于开发植物源木材防腐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格心材 乙醇抽提物 马尾松边材 耐腐性能 色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之饴’笋不同生长时期外观特征与营养品质
13
作者 潘金勇 胡潇雪 +4 位作者 黄丽花 覃孙慧 韦瑞兰 徐振国 钟恒 《世界竹藤通讯》 2025年第3期64-68,共5页
测定分析了‘甘之饴’竹笋不同生长时期(笋出土后5、10、15 d)的外观特征、营养成分和食味品质,可为其笋用林的高效培育和高值化利用提供数据支撑。结果表明,各时期竹笋的可食率均高于50%,且随生长期延长而增加,但不同时期之间差异不显... 测定分析了‘甘之饴’竹笋不同生长时期(笋出土后5、10、15 d)的外观特征、营养成分和食味品质,可为其笋用林的高效培育和高值化利用提供数据支撑。结果表明,各时期竹笋的可食率均高于50%,且随生长期延长而增加,但不同时期之间差异不显著。随着竹笋生长期的延长,笋中主要营养成分的变化表现为蛋白质、可溶性糖及蔗糖含量逐渐减少,脂肪含量逐渐增大,淀粉、维生素C含量先减少后增加。不同生长时期,笋中总氨基酸含量平均为174.29 mg/100 g,其中必需氨基酸含量占比均超过40%;随着竹笋生长期的延长,笋中苦味氨基酸、鲜味氨基酸及芳香味氨基酸含量占总氨基酸含量的比例逐渐增大,而甜味氨基酸含量占比则逐渐减少。随着竹笋生长期的延长,影响食味品质的粗纤维、木质素及黄酮的含量不断增加,单宁含量不断减少但差异不显著。‘甘之饴’竹笋在发笋期内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食用适口性,可根据不同生长阶段的营养特征进行适时采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之饴’ 竹笋 外观特征 营养成分 食味品质 生长期 广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合遥感数据的八角病虫害易发性评价
14
作者 刘源澄 刘壮 +2 位作者 黄自艺 卿丽丽 李军集 《广西林业科学》 2025年第3期270-281,共12页
森林病虫害是威胁森林生态系统健康和经济价值的重要因素。为研究八角(Illicium verum)病虫害的易发性及其影响因素,以广西六万大山森林公园为研究区,采用植被衰老反射指数监测八角健康状况;通过遥感数据,获取地形、气象和森林属性等多... 森林病虫害是威胁森林生态系统健康和经济价值的重要因素。为研究八角(Illicium verum)病虫害的易发性及其影响因素,以广西六万大山森林公园为研究区,采用植被衰老反射指数监测八角健康状况;通过遥感数据,获取地形、气象和森林属性等多源数据,基于灾害系统理论,选取易发性环境指标,采用熵值法确定各指标权重,计算病虫害易发性环境指数;将健康状况监测结果与易发性环境指数进行栅格叠加,获得病虫害易发性指数;采用地理探测器分析影响病虫害易发性的因素。结果表明,八角病虫害发生具有明显季节特征;6月,高等级易发性区域面积明显增加,主要分布在研究区中部和南部,表明高温和高湿环境有利于八角病虫害发生。树龄是影响八角病虫害发生最主要的因子,其次为温度、湿度和降水量等气象因素。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各影响因子间存在强烈交互作用。防控八角病虫害应关注季节变化,加强高温和高湿季节对重点区域的监测,并依据树龄调整种植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衰老反射指数 灾害系统理论 熵值法 易发性评价 地理探测器 八角病虫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负载量对岑软2号油茶叶片与果实性状的影响
15
作者 吕琪 陈昱宇 +2 位作者 姜黎明 陈梦秋 江泽鹏 《广西林业科学》 2025年第3期317-322,共6页
为更好地指导油茶(Camellia oleifera)生产,以10年生岑软2号(C.oleifera Cenruan 2)油茶为研究对象,测定不同等级负载量[T1(<1.0 kg/m^(2))、T2(1.0~1.4 kg/m^(2))、T3(>1.4~1.8 kg/m^(2))和T4(>1.8 kg/m^(2))]植株的叶片和果... 为更好地指导油茶(Camellia oleifera)生产,以10年生岑软2号(C.oleifera Cenruan 2)油茶为研究对象,测定不同等级负载量[T1(<1.0 kg/m^(2))、T2(1.0~1.4 kg/m^(2))、T3(>1.4~1.8 kg/m^(2))和T4(>1.8 kg/m^(2))]植株的叶片和果实性状,分析负载量变化对植株叶片和果实的影响。结果表明,随负载量增加,叶片形态指标和养分含量总体均呈下降趋势,果实含油率总体呈上升趋势。负载量与叶长、叶宽、叶面积、全氮、全磷、全钾和叶绿素含量均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与果实经济性状(除果形指数)均无显著相关性,与种仁含油率、干籽含油率、鲜籽含油率和鲜果含油率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在0.85~2.12kg/m^(2)负载量范围内,岑软2号油茶果实膨大未受负载量增加影响,但叶片养分积累可能受到抑制。负载量为T3时,果实经济性状和含油率均表现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负载量 叶片 果实 含油率 油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墨掺杂刨花板低碳制备工艺及性能
16
作者 王军锋 李玉权 +2 位作者 龙克莹 王冠昌 汤正捷 《林业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2-59,共8页
木材等植物原料具有较低的导热性能,在刨花板热压过程中,热传递效率较低,不利于实现“双碳”目标。引入石墨这种导热性能优异的材料,并探讨了石墨添加量(1%,3%,5%)、石墨粒径(45,11,6.5μm)配比(1∶1∶1,0.5∶1∶1.5,1.5∶1∶0.5)以及... 木材等植物原料具有较低的导热性能,在刨花板热压过程中,热传递效率较低,不利于实现“双碳”目标。引入石墨这种导热性能优异的材料,并探讨了石墨添加量(1%,3%,5%)、石墨粒径(45,11,6.5μm)配比(1∶1∶1,0.5∶1∶1.5,1.5∶1∶0.5)以及热压温度(150,170,190℃)对刨花板物理力学性能和剖面密度分布的影响,探究了热压时板坯内部温度和蒸汽压力的变化。结果表明,刨花板的静曲强度、弹性模量、内结合强度和板面握钉力受石墨添加量的影响较大,而24 h吸水厚度膨胀率主要受石墨粒径配比影响。随着石墨添加量(1%~5%)的增加,刨花板的内结合强度、弹性模量、静曲强度、24 h吸水厚度膨胀率和板面握钉力呈下降趋势。当石墨粒径配比为1∶1∶1时,刨花板的吸水厚度膨胀率最小。提高热压温度可促进刨花板性能的提升,在固定石墨粒径配比(1∶1∶1)和添加量(1%)的条件下,不同热压温度下石墨的引入均能提升热压过程中板坯内部的温度和蒸汽压力,尤其是在较低热压温度下,石墨的影响更为显著。同时,石墨还可以提高刨花板的导热系数,进一步优化了热压效率。经综合考量,较佳的石墨添加工艺为石墨添加量1%、石墨粒径配比1∶1∶1和热压温度15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墨 刨花板 低碳制造 导热 热压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尾松组培苗幼林胸径和树高分布特征
17
作者 王胤 姚瑞玲 +1 位作者 付军 张明慧 《福建林业科技》 2024年第2期125-129,152,共6页
收集营造于广西派阳山林场的7年生马尾松组培苗试验林的胸径和树高生长数据,对林分胸径分布、树高分布、树高—胸径关系进行测定分析,利用数学模型分别进行拟合和回归模拟,求解模型参数并通过χ^(2)法进行检验,使用决定系数(R^(2))、均... 收集营造于广西派阳山林场的7年生马尾松组培苗试验林的胸径和树高生长数据,对林分胸径分布、树高分布、树高—胸径关系进行测定分析,利用数学模型分别进行拟合和回归模拟,求解模型参数并通过χ^(2)法进行检验,使用决定系数(R^(2))、均方根误差(RMSE)和F值进行综合评价,以筛选最优模型。结果表明:马尾松组培苗试验林的胸径偏度系数(sk)>0,胸径峰度系数(k)<0;树高偏度系数(sk)<0,树高峰度系数(k)<0;表明林分内林木竞争较为激烈,林木胸径和树高离散程度较大,可适度间伐对林分结构进行调整。试验林胸径分布和树高分布最优模型均为peal-reed模型,决定系数(R^(2))均在0.98以上,均方根误差(RMSE)为1.64~5.69,F值为62.57~684.68。在4个候选模型中,非线性模型h=1.3+d^(2)/(c0+c_(1)d+c^(2)d^(2))对林分胸径—树高关系模拟效果最好,其决定系数(R^(2))、均方根误差(RMSE)、F值分别为0.94、0.2711、65.85。筛选的3个模型对试验林胸径和树高生长变化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可为相同立地条件和经营措施下马尾松无性系人工林经营管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 组培苗 林分结构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种源枫香种子性状及幼苗生长节律分析
18
作者 杨继生 姜英 +5 位作者 刘雄盛 黄荣林 刘菲 王勇 王仁杰 李虹瑾 《广西林业科学》 2024年第4期463-468,共6页
为筛选优质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种源,以11个不同种源枫香为试验材料,对其种子性状进行对比和分析,开展轻基质育苗试验,观察枫香幼苗苗高和地径生长节律,采用Logistic方程对苗高和地径生长节律进行拟合,并对种子性状与苗木生长... 为筛选优质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种源,以11个不同种源枫香为试验材料,对其种子性状进行对比和分析,开展轻基质育苗试验,观察枫香幼苗苗高和地径生长节律,采用Logistic方程对苗高和地径生长节律进行拟合,并对种子性状与苗木生长指标和生态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种源枫香的所有种子性状均差异显著;枫香种子千粒重为2.27~4.10 g,种子长为4.19~6.10 mm,种子宽为1.71~2.24 mm,种子长宽比为2.31~2.94,种翅长为2.08~2.75 mm,种翅宽为1.80~2.26 mm,种翅长宽比为1.12~1.38。不同种源枫香幼苗的苗高和地径累积生长量均差异极显著;苗高速生期均在5月15日—8月15日,地径速生期均在5月15日—7月15日和9月15日—11月15日,可在幼苗速生期加强水肥管理。苗高Logistic方程的R2为0.984~0.998,地径Logistic方程的R2为0.960~0.993,均达到显著相关水平,可采用Logistic方程拟合枫香幼苗生长节律。综合来说,南丹和钟山种源的生长表现优于其他9个种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源 种子性状 生长 枫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博白大果油茶果实数量性状概率分级 被引量:1
19
作者 陈梦秋 郑永强 +2 位作者 江泽鹏 李月娟 王东雪 《广西林业科学》 2024年第6期714-720,共7页
为了解博白大果油茶(Camellia gigantocarpa)果实数量性状概率分级,以博白大果油茶为研究对象,分析其11个果实数量性状变异情况与分布规律,建立合理的概率分级标准。结果表明,博白大果油茶单株间果实数量性状变异丰富,其中,单果重、百... 为了解博白大果油茶(Camellia gigantocarpa)果实数量性状概率分级,以博白大果油茶为研究对象,分析其11个果实数量性状变异情况与分布规律,建立合理的概率分级标准。结果表明,博白大果油茶单株间果实数量性状变异丰富,其中,单果重、百粒重、鲜出籽率、干出籽率和果油率的变异系数均超过20%,属于高变异型。对果实数量性状进行正态性检验,结果表明,单果重、果高、果径、果皮厚、单果籽粒数、干籽出仁率和果油率均符合正态分布;百粒重、鲜出籽率、干出籽率和种仁含油率均呈偏态分布,频次分布曲线与正态分布曲线相似,为近似正态分布。通过对博白大果油茶果实数量性状进行分析,提出基于果实数量性状分布特征的概率分级指标体系,将各性状分为5级,并明确各级质量范围。相关性分析表明,鲜出籽率与单果重、果高和果径均呈极显著负相关,与果油率呈极显著正相关;筛选优良种质时,应选择果实偏小的优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果实数量性状 概率分级 博白大果油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品种薄壳山核桃幼苗对淹水胁迫的生理响应和耐涝性评价
20
作者 蓝振歧 温建湖 +4 位作者 陈彩玉 谢代祖 赵志珩 黄晓露 廖健明 《广西林业科学》 2024年第2期144-151,共8页
为给5个不同品种薄壳山核桃(Carya illinoinensis)在广西的引种和推广提供科学依据,以绍兴、金华、贝克、卡多和波尼品种2年生薄壳山核桃幼苗为材料,设置半淹水和全淹水处理,研究幼苗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 为给5个不同品种薄壳山核桃(Carya illinoinensis)在广西的引种和推广提供科学依据,以绍兴、金华、贝克、卡多和波尼品种2年生薄壳山核桃幼苗为材料,设置半淹水和全淹水处理,研究幼苗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和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及丙二醛(MDA)和可溶性蛋白(SP)含量的变化,并对幼苗的耐涝能力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不同品种、处理时间和处理方法及其交互作用对SOD、POD、CAT和PPO活性及MDA和SP含量均影响极显著。不同抗氧化酶均能在胁迫初期响应淹水环境;淹水胁迫进行到中后期,大部分品种的MDA含量均处于较高水平,部分品种的抗氧化酶活性和SP含量也均处于较高水平;薄壳山核桃幼苗通过积累SP含量和提高抗氧化酶活性,减轻淹水胁迫造成的损伤。隶属函数分析表明,全淹水和半淹水处理下,金华和卡多品种的耐涝性均较好,绍兴、波尼和贝克品种的耐涝性均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理响应 淹水胁迫 耐涝性 薄壳山核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