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红锥叶片功能性状对地理环境因子的响应
1
作者 厉启国 蒋维昕 +2 位作者 谭长强 白天道 申文辉 《广西植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73-786,共14页
叶片是植物进行生理生化活动的重要营养器官,其功能性状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植物的环境适应性。为揭示红锥叶片功能性状与地理环境因子的关系,了解其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响应,该研究以广西区内6个红锥种群为研究对象,采用巢氏方差分析、... 叶片是植物进行生理生化活动的重要营养器官,其功能性状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植物的环境适应性。为揭示红锥叶片功能性状与地理环境因子的关系,了解其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响应,该研究以广西区内6个红锥种群为研究对象,采用巢氏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解析红锥种群叶片功能性状变异及其与地理环境因子的相关性,探讨红锥叶片功能性状的地理环境变异模式。结果表明:(1)红锥的13个叶片功能性状在种群间和种群内都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01),多样性较高。(2)叶片功能性状以种群内变异为主(平均性状分化系数V st=22.28%),形态性状种群间分化(13.11%~46.93%)高于生理生化性状(10.95%~22.59%),表明叶片的形态性状对环境的响应更显著。(3)叶片功能性状整体上与海拔、经纬度呈正相关,与年降水量呈负相关,表明红锥叶片功能性状受到海拔、地理距离、降水的共同作用。(4)聚类分析将参试红锥种群分为2个类群,Mantel检验结果显示,叶片功能性状与地理距离(P=0.028)和海拔(P=0.013)均呈显著正相关,并且海拔对叶片功能性状的影响相对较为显著。综上所述,红锥叶片功能性状变异丰富,其变异主要来源于种群内,并呈现以海拔、经纬度、降水变化为主的地理变异模式。该研究结果为红锥种质资源的保护和优质种源的筛选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锥 功能性状 地理环境因子 变异模式 关联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红锥成熟林土壤的理化特征 被引量:7
2
作者 谭长强 申文辉 +3 位作者 黄巨璧 黄海江 陆礼宝 彭玉华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07-116,共10页
【目的】探究广西不同区域红锥成熟林土壤理化特性,综合评价红锥成熟林不同区域土壤质量,为红锥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广西10个区域红锥成熟林为研究对象,对其土壤理化特性进行调查,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综合评价其土壤质量... 【目的】探究广西不同区域红锥成熟林土壤理化特性,综合评价红锥成熟林不同区域土壤质量,为红锥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广西10个区域红锥成熟林为研究对象,对其土壤理化特性进行调查,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综合评价其土壤质量。【结果】1)不同区域对土壤物理性质影响差异显著。土壤容重、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毛管孔隙度均受到土层深度显著影响,随着土层加深,土壤容重递增,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毛管孔隙度大部分表现为递减,自然含水率、非毛管孔隙度、总孔隙度没有规律性。区域和土层深度的交互作用对土壤容重、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非毛管孔隙度、总孔隙度有显著影响。不同区域红锥成熟林土壤物理性质处于中等变异程度;2)不同区域对红锥成熟林土壤化学指标影响差异极显著。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钾、有效氮、速效磷均受到土层深度显著影响,随着土层加深,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磷、速效钾大部分的区域递减,全钾、全磷、速效氮、pH值变化规律不一。土壤pH值变异程度较弱,有效氮变异程度较强烈,其他土壤养分变异程度中等。除了土壤全氮外,其他养分均处于缺乏状态;3)各区域红锥成熟林土壤质量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土壤质量处于中等水平占比50%,处于良水平占比20%,处于差水平占比30%。【结论】总体来说,各区域红锥成熟林土壤的透水性、通气性和持水能力比较协调;土壤均呈酸性,土壤养分处于中等变异程度;土壤质量指数由桂东向桂南递增,红锥成熟林土壤质量整体处于中等水平。广西区域种植红锥能很好地稳定土壤质量和土壤肥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锥成熟林 不同区域 土壤理化性质 主成分分析 土壤质量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抚育间伐对红锥人工林生长和碳汇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王家妍 韦慧 +3 位作者 朱兵 易弘韬 谭长强 申文辉 《亚热带农业研究》 2024年第3期145-154,共10页
[目的]探讨不同抚育间伐方式对红锥人工林林分生长和碳汇能力的影响,为提高红锥林分的经营管理效率提供参考。[方法]以红锥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分别设置高强度抚育间伐、低强度抚育间伐以及未抚育间伐(CK)3个处理。间伐后1、2 a,对样地内... [目的]探讨不同抚育间伐方式对红锥人工林林分生长和碳汇能力的影响,为提高红锥林分的经营管理效率提供参考。[方法]以红锥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分别设置高强度抚育间伐、低强度抚育间伐以及未抚育间伐(CK)3个处理。间伐后1、2 a,对样地内植株进行每木检尺,测定林木生长特征,并比较红锥人工林林木碳密度及碳储量的变化特征。[结果]低强度抚育间伐处理下红锥树高增长量最大,达2.43 m,树冠以纵向生长为主;高强度抚育间伐处理下胸径增长量最大,为2.68 cm,树冠以横向生长为主;两种抚育间伐处理下的树高和胸径增长量均显著大于CK。高强度、低强度抚育间伐后红锥人工林蓄积量、林木碳密度以及碳储量均有所降低,但单株材积、林分蓄积量、林木碳密度及碳储量的增长率均显著大于CK,且以低强度抚育间伐处理最大,分别为129.32%、122.88%、122.88%及117.39%。间伐后2 a红锥人工林林木生长特征参数及碳汇特征参数均明显大于间伐后1 a。[结论]抚育间伐后红锥人工林林木生长和碳汇能力逐渐增强,并以低强度抚育间伐处理最为明显。因此,对红锥人工林进行营林管理可优先考虑低强度抚育间伐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锥 抚育间伐 碳汇 生长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