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椎间孔入路的脊柱内镜技术中椎下切迹的测量的作用研究
1
作者 蒙德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S01期20-20,22,共2页
目的了解椎间孔入路的脊柱内镜技术中椎下切迹测量的作用。方法根据20~30岁、40~50岁、60~70岁3个不同的年龄段,随机地选取2019年2月~2020年10月入住我院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90例分成A、B、C组展开实验。观查他们腰椎侧位X线片、MR... 目的了解椎间孔入路的脊柱内镜技术中椎下切迹测量的作用。方法根据20~30岁、40~50岁、60~70岁3个不同的年龄段,随机地选取2019年2月~2020年10月入住我院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90例分成A、B、C组展开实验。观查他们腰椎侧位X线片、MRI等影像学信息,描述L3~4、L4~5、L5S1椎间孔的结构及其变化特点,检测椎下切迹的高度和宽度。结果椎下切迹宽度3组的均值依次为(16.22±0.16)mm、(13.82±0.14)mm、(13.71±0.15)mm;相应的高度3组的均值依次为(10.25±0.36)mm、(8.72±0.12)mm以及(9.82±0.13)mm,且均存在着统计学差异(P<0.05)。L3~4、L4~5以及L5S1的椎间孔从上至下趋于变小;A组病人上关节突的尖部处在椎体的下缘偏下部,而B组病人上关节突出现上移的症状,至椎体后逐渐地进入到椎体下切迹,C组病人的上关节突则进入到椎体的下切迹偏后处,对应的椎间孔空间呈现出变小的趋势。结论基于椎间孔入路影像学研究椎下切迹的宽度和高度,能够替经椎间孔脊柱内镜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提供更为准确的椎间变化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孔入路 脊柱内镜 椎下切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