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春季广西一次强对流过程多阶段特征及成因
1
作者 覃皓 杨明鑫 +4 位作者 屈梅芳 谢忠妙 陆婷 覃月凤 蒋亚平 《应用气象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68-281,共14页
利用多源资料分析2024年4月4—5日广西强对流天气的多阶段特征及成因。过程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对流发生于高空急流出口区左侧辐散、中层短波槽前的有利背景环流下。偏南越山气流造成右江河谷暖湿空气堆积,随冷空气南下的锋面系统在河... 利用多源资料分析2024年4月4—5日广西强对流天气的多阶段特征及成因。过程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对流发生于高空急流出口区左侧辐散、中层短波槽前的有利背景环流下。偏南越山气流造成右江河谷暖湿空气堆积,随冷空气南下的锋面系统在河谷形成低层强锋生,加之地形抬升,在河谷内触发多对流单体。桂西一带大气层结上干下湿、能量充足、垂直风切变大,促进对流单体发展形成超级单体,造成风雹天气。第2阶段高空急流、中层短波槽发展增强并向东传,高空急流入口区右侧辐散配合中层短波槽前天气尺度抬升、850 hPa切变触发桂东北高架对流。对流起始高度高,但发展高度、回波强度均不及第1阶段,同时逆温层850 hPa附近较暖,以短时强降水为主。第3阶段850 hPa低空急流、925 hPa边界层急流夜间发展并耦合形成深厚辐合,配合暖湿输送使桂东南对流发生发展。大气可降水量高,对流系统结构密实、质心较低并形成列车效应,导致天气以短时强降水为主且强于第2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阶段强对流 锋生强迫 短波槽 双低空急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崇左市旱涝变化特征及减灾对策 被引量:2
2
作者 赵品建 覃瑞丹 《现代农业科技》 2012年第1期285-285,共1页
通过分析1953—2010年崇左市的降水数据,总结了崇左市近58年的年降水量变化特征以及旱涝灾害的变化,以2009—2010年为例,分析了崇左市极度干旱天气对农业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关减灾对策。
关键词 旱灾 涝灾 变化特征 影响 减灾对策 广西崇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57—2017年崇左市气温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毛家燊 黄纤婷 严玲 《现代农业科技》 2019年第9期194-195,197,共3页
利用崇左国家气象观测站1957—2017年共61年的逐月平均气温资料,分析崇左市年平均气温以及春、夏、秋、冬四季平均气温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崇左市年平均气温整体呈显著上升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015 7℃/a,并在1990年发生向暖突变。春... 利用崇左国家气象观测站1957—2017年共61年的逐月平均气温资料,分析崇左市年平均气温以及春、夏、秋、冬四季平均气温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崇左市年平均气温整体呈显著上升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015 7℃/a,并在1990年发生向暖突变。春季增温速率最缓慢,秋季增温速率最快;夏、秋季的季平均气温上升趋势显著,对全年平均气温增加趋势的贡献大。近61年来,崇左市年均气温以5年以下的振荡周期为主,20世纪70—90年代呈现出8年及14年左右的周期变化,且以8年左右的周期变化最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温 变化特征 广西崇左 1957-2017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崇左市短临预报预警平台设计与实现
4
作者 陈少斌 苏彦 +2 位作者 卓健 周冬静 郭彬 《农村实用技术》 2020年第5期148-148,共1页
为了减少预报员对雷达、自动站等观测资料的使用经验和能力的差异,针对不同地域特点,开发一套本地化的基于WebGIS多层次可视化的短临预报预警平台系统,实现数据产品实时更新及历史查看,并模拟发布预警预报信息,旨在提高短临预报预警准... 为了减少预报员对雷达、自动站等观测资料的使用经验和能力的差异,针对不同地域特点,开发一套本地化的基于WebGIS多层次可视化的短临预报预警平台系统,实现数据产品实时更新及历史查看,并模拟发布预警预报信息,旨在提高短临预报预警准确率和提前量,且提供自主研发的数据及产品,为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达 自动站 短临预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气候资料站网均匀化订正的一种方案及应用 被引量:13
5
作者 王盘兴 罗小莉 +2 位作者 李丽平 周国华 谢瑶瑶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8-13,共6页
定义了中国160站站网不均匀性的两个度量参数—站域面积和站网密度。在给定球冠区面积S0=50×104km2下求得了它们的值,并论证了其合理性。用它们构造了第一类权重函数,将该权重函数应用于中国160站站网1、4、7、10月气温的全国气候... 定义了中国160站站网不均匀性的两个度量参数—站域面积和站网密度。在给定球冠区面积S0=50×104km2下求得了它们的值,并论证了其合理性。用它们构造了第一类权重函数,将该权重函数应用于中国160站站网1、4、7、10月气温的全国气候平均值及均方差值的计算,得到了合理的结果。同时,构造了第二类权重函数,并应用于气温距平场时间序列的订正,对订正前、后的距平场序列进行EOF(empiricalorthogonalfunctions)分析,论证了订正后的结果优于订正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站网不均匀性 站网密度 站域面积 站网均匀化订正 全国平均值计算 EOF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进的奇异值分解方法及其效果验证 被引量:1
6
作者 谢瑶瑶 王盘兴 +2 位作者 李丽平 周国华 罗小莉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66-471,共6页
改进的奇异值分解(advanced singular value decomposition,ASVD)方法,是对经过空间均匀化订正的格、站点网资料的奇异值分解(singular value decomposition,SVD)方法。根据奇异向量与经验正交函数(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EOF)... 改进的奇异值分解(advanced singular value decomposition,ASVD)方法,是对经过空间均匀化订正的格、站点网资料的奇异值分解(singular value decomposition,SVD)方法。根据奇异向量与经验正交函数(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EOF)的关系,给出了格、站点网资料SVD方法中均匀化订正的方法,进而得到了改进的奇异值分解(ASVD)方法。将ASVD方法、SVD方法用于中国60a(1951—2010年)160站冬季气温、降水同期相关系数矩阵C的分析,结果表明:ASVD方法的前4个主要模态的模方拟合率和累积模方拟合率均明显高于SVD方法;ASVD方法前两个奇异向量典型场图上高绝对值区与C模方图上高值区的关系明显较SVD方法合理。由此论证了SVD方法中资料均匀化订正的必要性,验证了实际分析中ASVD方法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均匀化订正 改进的奇异值分解方法 效果验证 冬季气温与降水的相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站网均匀化订正对中国夏季气温EOF分析的改进
7
作者 罗小莉 李丽平 +2 位作者 王盘兴 周国华 谢瑶瑶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620-630,共11页
本文对中国160站站网上1960~2010年夏季(6~8月)气温距平场序列进行了站网均匀化订正,对订正前、后的气温距平场序列作了EOF分析。结果表明:(1)订正后的前3个典型场高绝对值区均衡分布在三北(东北、华北、西北)地区、青藏高原和长江中... 本文对中国160站站网上1960~2010年夏季(6~8月)气温距平场序列进行了站网均匀化订正,对订正前、后的气温距平场序列作了EOF分析。结果表明:(1)订正后的前3个典型场高绝对值区均衡分布在三北(东北、华北、西北)地区、青藏高原和长江中下游地区,与夏季气温均方差场高值区位置基本一致;订正前的前3个特征向量高绝对值区主要位于95°E以东区域,与均方差场的高值区差异大;故订正后气温距平场序列EOF分析的空间特征更为合理。(2)订正前后资料的第一时间系数存在显著相关,但订正后前2个时间系数的线性分量、年代际分量方差贡献明显增大;故订正使有价值的异常信息集中于最主要的模态。(3)订正后资料EOF分析前2个典型场和时间系数中的线性分量可以给出中国最近51年夏季主要强增暖区、降温区的分布;其年代际分量与分析期间中国强年代际变化分布区域的一致性也优于订正前的EOF分析结果。上述结果证明,站网均匀化订正明显改进了中国夏季气温异常的EOF分析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160站站网 站网均匀化订正 夏季气温异常场序列 EOF分析改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160站资料的我国表面气温异常特征
8
作者 周国华 王盘兴 +1 位作者 罗小莉 谢瑶瑶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83-291,共9页
利用我国160站站域面积和近60年月平均表面气温资料,求得1951—2008年我国年、季节全国平均气温序列。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我国表面气温异常的基本特征:四季表面气温异常中冬季异常方差最强,它对四季总异常的方差贡献为47.7%,远高于春、秋... 利用我国160站站域面积和近60年月平均表面气温资料,求得1951—2008年我国年、季节全国平均气温序列。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我国表面气温异常的基本特征:四季表面气温异常中冬季异常方差最强,它对四季总异常的方差贡献为47.7%,远高于春、秋季(23.4%,17.2%)和夏季(11.7%)。线性增温在年、季序列中均显著,年序列最强,夏季最弱;全国平均表面气温线性增温的年值为1.4℃/58 a,冬季(2.3℃/58 a)明显高于夏季(0.6℃/58a)。年代际变化在年和冬、夏季序列中的方差贡献显著,年值(59.3%)明显高于冬、夏季值;年和冬季全国平均表面气温年代际变化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维持为正,夏季从90年代中期起维持为正。该文提供的年、季节全国平均表面气温序列合理,具有一定代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我国站网均匀化订正方案 表面气温异常 方差贡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