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1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华南地区和广西自治区地震活动周期性变化特征和未来趋势预测 被引量:1
1
作者 杨仕升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09-113,共5页
应用基于Morlet小波变换的一种新的定量划分地震活跃期或平静期的分析方法,研究了华南和广西地区1900~2003年间浅源地震年释放能量的时间序列,对研究区中强地震活动的周期性特征有了新的认识。研究发现,华南地区的地震具有17a,3a和8a... 应用基于Morlet小波变换的一种新的定量划分地震活跃期或平静期的分析方法,研究了华南和广西地区1900~2003年间浅源地震年释放能量的时间序列,对研究区中强地震活动的周期性特征有了新的认识。研究发现,华南地区的地震具有17a,3a和8a三个活动主周期,广西地区的地震具有29a,11a和16a三个活动主周期。根据目前中强震活动具有的周期性,结合历史地震活动情况,对研究区未来几年的地震活动趋势进行了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活动周期 小波变换 地震趋势预测 华南和广西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3年甘肃积石山M_(S)6.2地震发震断层产状及其动力学探讨
2
作者 陈鑫 张清 +2 位作者 何嘉幸 郭培兰 刘白云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19,共9页
大地震发生后,断层面产状的迅速确定对地震破裂时空分布模型研究、发震构造及震后地震发生发展趋势判定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本文收集2023年甘肃积石山M_(S)6.2地震序列的震源机制解数据,将全部震源机制节面组合在一起进行模糊聚类分析,... 大地震发生后,断层面产状的迅速确定对地震破裂时空分布模型研究、发震构造及震后地震发生发展趋势判定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本文收集2023年甘肃积石山M_(S)6.2地震序列的震源机制解数据,将全部震源机制节面组合在一起进行模糊聚类分析,去掉小于设定阈值的噪声节面,得到两类聚类结果,发现两组聚类结果中,走向312.13°、倾角56.09°的第一类中心节面的聚类标准差较小,为发震断层面。然后,通过应力场与断层面关系确认发震断层面。根据本次积石山地震序列的断层面解求解了该地区的应力场,结果表明该地区受到青藏高原的EN向推挤,形成了SW-NE向挤压和SE-NW向拉张的状态,表示主应力大小的应力形因子R值较大,解释了该地区呈现逆冲兼走滑的震源机制地震占优势的原因。将求解得到的构造应力场分别作用到聚类得到的两类节面上求解断层面的剪应力,发现标准差较小的第一类中心节面处于剪应力较大区域。综合其他资料分析,本研究推测2023年甘肃积石山M_(S)6.2地震发震断层为NE倾向,走向为312.13°,倾角为56.0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23年积石山M_(S)6.2地震 聚类分析 震源机制 应力场 发震断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现场灾害损失调查与评估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3
作者 李海 王东明 高永武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6-105,共10页
在地震灾害发生后,快速且准确地评估损失对于灾后救援与重建至关重要。该文针对地震现场灾害损失调查与评估常态化业务需求展开研究,通过建立统一的地震现场灾害损失调查与评估系统,优化地震现场信息传递流程,提高地震信息传递的时效性... 在地震灾害发生后,快速且准确地评估损失对于灾后救援与重建至关重要。该文针对地震现场灾害损失调查与评估常态化业务需求展开研究,通过建立统一的地震现场灾害损失调查与评估系统,优化地震现场信息传递流程,提高地震信息传递的时效性,实现调查数据采集、分析和管理扁平化。系统通过地震抽样点震害指数计算、烈度图综合评定以及半自动化产出评估报告这些功能的实现,提高地震灾害应对的效率和灾害损失评估的准确性,也给灾后重建提供有力的指导和依据。同时,地震现场损失调查与评估案例的积累和分析对于今后的应急处置和风险评估也起到参考作用。最后,该文还提出了进一步的研究思路与方法以便逐步完善该系统功能,使系统更具实用性和可持续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现场 灾害损失 调查与评估 系统 扁平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暴雨触发局部地震活动的一个典型例子:2010年6月广西凌云—凤山交界3级震群活动 被引量:31
4
作者 蒋海昆 杨马陵 +11 位作者 孙学军 吕坚 阎春恒 吴琼 宋金 赵勇 黄国华 张华 姚宏 牟剑英 李金 曲均浩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2606-2619,共14页
在前期严重干旱的背景下,2010年6月27~30日广西西北部出现大暴雨过程,大范围积水成涝.降雨量最大的凌云、凤山交界于6月28日17时开始出现密集的微震活动,形成显著的震群事件.自6月28日至7月15日共记录地震2739次,其中2~2.9级(M_L,下同... 在前期严重干旱的背景下,2010年6月27~30日广西西北部出现大暴雨过程,大范围积水成涝.降雨量最大的凌云、凤山交界于6月28日17时开始出现密集的微震活动,形成显著的震群事件.自6月28日至7月15日共记录地震2739次,其中2~2.9级(M_L,下同)41次,3级以上地震3次,最大为7月1日10时27分3.2级地震.凌云—凤山震群微震活动与暴雨过程具有明显的时空相关特性,在时间上略有滞后.震中附近大范围内碳酸盐岩类岩溶等浅层构造非常发育,震中位于Nw和NE向断裂交汇区域,断层破碎带的存在,成为流体下渗的优先通道.震群空间分布集中、震源深度浅,63%地震的空间范围(半径)或震源深度小于1.6 km、88%的小于2.5 km,98%的小于3.4 km.较大地震震相特征显示,震群活动有流体参与并显示岩溶塌陷特征.由于流体沿断层面的快速下渗,微震似有沿断裂带展布的特征,但较大地震震源机制结果不支持震群活动缘于断层构造运动的猜想.位于震中区流动台记录的大多数地震的垂直向初动向下,且较小地震初动向下的比例更高,意味着大多数微震活动可能缘于岩溶塌陷或裂隙闭合.基于传染型余震序列模型(Epidemic Type Aftershock Sequence model,简称ETAS模型)的定量检测结果显示,流体对凌云—风山震群的触发作用非常强烈,同时震群地震自激发亦较强.基于孔压的一维扩散方程,模拟了流体渗透导致不同深度孔压随时间的变化,结果显示,流体渗透导致的孔压增加是凌云—风山震群发生的主要力学动因.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初步提出凌云风山震群可能的发震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群 暴雨 震源深度 流体触发 孔压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岩溶区地震地质灾害及工程场地处理 被引量:5
5
作者 杨仕升 何声 +1 位作者 蒙雷 王永幸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790-796,共7页
地震在广西造成的地质灾害相对严重,这与其特殊的岩溶地质条件密切相关。本文讨论了广西岩溶发育成带性特点,分析总结了主要的地震地质灾害类型,介绍了相应的岩溶工程场地处理方法。并结合目前我国岩溶工程的研究现状,展望了未来岩溶场... 地震在广西造成的地质灾害相对严重,这与其特殊的岩溶地质条件密切相关。本文讨论了广西岩溶发育成带性特点,分析总结了主要的地震地质灾害类型,介绍了相应的岩溶工程场地处理方法。并结合目前我国岩溶工程的研究现状,展望了未来岩溶场地处理技术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西 岩溶 地震 地质灾害 场地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地区中强地震前后环境应力场的时空演变特征 被引量:4
6
作者 杨仕升 李柳英 +4 位作者 莫敬业 安琳 李耿民 吴时平 王林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26-330,337,共6页
应用P波初动半周期和地震震级资料测定环境应力值的方法,利用广西台网30多年地震观测记录资料,测算了广西及其邻区大量中、小地震震源处的相对剪切应力强度值.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广西地区8个中强地震序列主震前后环境应力值的时空变化特征.
关键词 应力场 环境剪应力 中强地震 变化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大藤峡水库地震危险性分析
7
作者 张丽芬 李井冈 +2 位作者 王秋良 周斌 李细光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26-30,共5页
利用自编软件,对广西大藤峡水库地震危险性进行分析。将大藤峡水库划分为5个库段,选用8个诱震因素计算各库段的震级概率及相应的烈度。结果表明,水库蓄水后,库尾-勒马库段和大肚湾-坝址库段具有发生中强水库地震的可能性,概率分别为0.49... 利用自编软件,对广西大藤峡水库地震危险性进行分析。将大藤峡水库划分为5个库段,选用8个诱震因素计算各库段的震级概率及相应的烈度。结果表明,水库蓄水后,库尾-勒马库段和大肚湾-坝址库段具有发生中强水库地震的可能性,概率分别为0.499与0.272,而勒马与大肚湾之间的三个库段,发震的可能性较小。在此条件下,利用水库地震烈度衰减关系,得出库尾-勒马库段和大肚湾-坝址段的震中烈度可达Ⅵ,长短轴长度分别为6.7、3.8 km和5.9、3.3 k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库地震 大藤峡水库 概率预测模型 发震因子 震中烈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6年7月31日广西苍梧5.4级地震灾害特征分析 被引量:22
8
作者 周军学 聂高众 +3 位作者 谭劲先 李莎 范熙伟 毕熙荣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780-792,共13页
2016年7月31日广西苍梧县发生5.4级地震,震源深度10km,位于广西、湖南、广东3省(区)交界,具有特殊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人口分布、气候条件等。此次地震相比国内同等级地震,造成的灾害损失相对较轻,但其打破了华南少震弱震地区的平静... 2016年7月31日广西苍梧县发生5.4级地震,震源深度10km,位于广西、湖南、广东3省(区)交界,具有特殊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人口分布、气候条件等。此次地震相比国内同等级地震,造成的灾害损失相对较轻,但其打破了华南少震弱震地区的平静,应引起足够的重视。经过现场实地考察和总结分析,得出苍梧地震7大灾情特征:发生于少震弱震地区;灾区人口密度低;灾区建筑类型单一,经济发展水平低;地震动持续时间短;余震少且震级低;地震未引发大型滑坡、泥石流等次生地质灾害;台风等气候灾害多发,易与地震灾害叠加。文中通过介绍此次地震的基本概况,初步分析了苍梧地震的灾害特征,总结了部分经验和启示,为华南少震弱震地区更好地应对中强地震,最大限度减轻人民生命财产损失,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建议和应对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苍梧5.4级地震 少震弱震地区 灾害特征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灵山1936年6(3/4)级地震地表破裂带新发现 被引量:8
9
作者 李细光 李冰溯 +5 位作者 潘黎黎 聂冠军 吴教兵 陆俊宏 严小敏 李志勇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689-698,共10页
1936年4月1日广西灵山发生6(3/4)级地震(灵山地震),为华南沿海地震带内陆地区自有地震记载以来发生的最大地震;目前为止,未见与该地震有关的地表破裂报道和研究。在防城-灵山断裂带NE段寨圩断裂高塘—夏塘—六蒙、蕉根坪—合口等地新发... 1936年4月1日广西灵山发生6(3/4)级地震(灵山地震),为华南沿海地震带内陆地区自有地震记载以来发生的最大地震;目前为止,未见与该地震有关的地表破裂报道和研究。在防城-灵山断裂带NE段寨圩断裂高塘—夏塘—六蒙、蕉根坪—合口等地新发现至今依然保留完好的地震地表破裂带,在华南中强震构造区尚属首次。野外调查表明,该地震地表破裂带全长约12.5km,在罗阳山前总体呈NE向展布,主要表现为地震陡坎、张裂缝、右旋错移冲沟水系等,地表破裂特征及断错地貌情况显示出该地震地表破裂性质为右旋走滑兼正断。探槽揭露该断裂至少存在3次地震事件,其中2次为古地震事件,最新1次为灵山6(3/4)级地震。这次地震地表破裂带的发现,对灵山地震发震构造的探测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灵山6(3/4)级地震 地震地表破裂 防城-灵山断裂 寨圩断裂 探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36年4月1日广西灵山县东北M6(3/4)地震震源参数测定 被引量:1
10
作者 郭培兰 李保昆 +4 位作者 周斌 冯向东 万永革 邹立晔 杜广宝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870-879,共10页
本文收集了1936年4月1日2时至3时(UTC)全球168个台站的仪器记录,根据1936年4月1日广西灵山县东北部M6地震的宏观震中(22.5°N,109.4°E)和计算所得各台站初至P波的到时残差,将168个台站的数据与灵山主震进行关联或相关性分... 本文收集了1936年4月1日2时至3时(UTC)全球168个台站的仪器记录,根据1936年4月1日广西灵山县东北部M6地震的宏观震中(22.5°N,109.4°E)和计算所得各台站初至P波的到时残差,将168个台站的数据与灵山主震进行关联或相关性分析.最终有13个台站的数据与灵山主震关联成功,其中7—8个台站的到时数据参与了定位计算.分别利用我国国家测震台网的常规定位方法和技术以及ISC的定位方法和技术对灵山主震进行重新定位,两种重定位方法得到的灵山主震震中相距47.6km,经过比较,我国国家测震台网的定位方法和技术更适合灵山主震的数据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灵山主震 震源参数测定 到时数据关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8年广西环江M_S4.9地震前卫星热红外异常分析 被引量:3
11
作者 文翔 周斌 +1 位作者 阎春恒 毕熙荣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84-590,697,共7页
收集了1998年2~5月广西环江慨4.9地震震区连续的NOAA/AVHRR卫星遥感热红外资料,经过去云等数据处理,选取当地夜间时段的热红外数据进行地表温度反演,分析地震前、后地表温度异常时间演化过程及其异常空间分布与活动断裂关系,并... 收集了1998年2~5月广西环江慨4.9地震震区连续的NOAA/AVHRR卫星遥感热红外资料,经过去云等数据处理,选取当地夜间时段的热红外数据进行地表温度反演,分析地震前、后地表温度异常时间演化过程及其异常空间分布与活动断裂关系,并讨论了震区地形地貌、季节性气候等非构造因子对地温异常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环江坂4.9地震发生前2个月震中附近出现热红外异常增温现象,异常增温与发震时间有一定对应性。显著增温主要表现在震前半个月左右,震后温度逐步下降;(2)对地形地貌、季节性气候等非构造因子进行相关分析表明,环江Ms4.9地震反映出反季节变化的震前构造“增温”信息;(3)异常升温由震中沿NW与NE向共轭断裂交叉发育,与此次环江地震NW向发震构造较为一致。充分考虑地形地貌、季节性气候等非构造因素对异常升温的影响,认为此次环江慨4.9地震前热红外升温可能为震前短临异常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江MS4.9地震 地表温度 地形地貌 季节变化 前兆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靖西Ms5.2级地震房屋破坏特征 被引量:3
12
作者 赵修敏 张忠利 +2 位作者 牟剑英 韦王秋 杨钦杰 《世界地震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28-234,共7页
近年来广西地震发生频率明显提高,陆续发生了3次5级以上中强地震,包括2016年苍梧5.4级地震、2019年北流5.2级地震和2019年靖西5.2级地震,这可能意味着广西地区进入了地震活跃期。2019年靖西5.2级地震造成较重的房屋建筑物破坏,是分析广... 近年来广西地震发生频率明显提高,陆续发生了3次5级以上中强地震,包括2016年苍梧5.4级地震、2019年北流5.2级地震和2019年靖西5.2级地震,这可能意味着广西地区进入了地震活跃期。2019年靖西5.2级地震造成较重的房屋建筑物破坏,是分析广西房屋震害很好的样本。本文对各烈度区内不同结构类型房屋的震害现象进行了整理和统计,分析了不同结构类型房屋的震害特征与震害原因。结果显示:简易房屋除年久失修的之外基本完好;砌体结构房屋因结构不规则,缺乏抗震构造措施等,破坏较重,且破坏形式多样;框架结构房屋主体完好但填充墙会出现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靖西Ms5.2级地震 房屋破坏 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覆盖型岩溶区Ⅱ类场地地震效应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张忠利 齐文浩 +1 位作者 袁媛 罗云 《震灾防御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512-521,共10页
针对广西特殊的覆盖型岩溶区的场地地质条件,通过收集区内的393个地震工程地质钻孔,利用大量的剪切波速及土工测试资料,建立了土层地震动反应分析模型,采用一维波动的等效线性化方法,对Ⅱ1、Ⅱ2和Ⅱ3三个亚类分别计算得到了地表峰值加... 针对广西特殊的覆盖型岩溶区的场地地质条件,通过收集区内的393个地震工程地质钻孔,利用大量的剪切波速及土工测试资料,建立了土层地震动反应分析模型,采用一维波动的等效线性化方法,对Ⅱ1、Ⅱ2和Ⅱ3三个亚类分别计算得到了地表峰值加速度及相关反应谱,并拟合得到了规准化反应谱,定量分析了广西覆盖型岩溶区Ⅱ类场地地震动的效应。结果表明,三个亚类场地动力放大系数均较大,场地对反应谱平台值的放大作用与对峰值的放大作用并不一致;Ⅱ1、Ⅱ2和Ⅱ3峰值加速度放大倍数分别为1.17、1.31、1.26,而平台值的放大倍数分别为1.49、1.52、1.38;反应谱特征周期分别为0.26s、0.33s和0.39s,反应谱下降段受控于输入反应谱下降段;同时给出了场地反应谱平台值、特征周期和衰减系数的推荐值。上述结果可为确定广西覆盖型岩溶区设计地震动参数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覆盖型岩溶区 Ⅱ类场地 地震效应 反应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灵山1936年6 3/4级地震地表破裂类型与位错特征 被引量:9
14
作者 李细光 潘黎黎 +4 位作者 李冰溯 聂冠军 吴教兵 陆俊宏 严小敏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904-916,共13页
1936年灵山6?级地震是迄今为止有记载以来在华南陆地发生的最大地震,其产生的地震地表破裂带尚没有系统的研究。通过野外系统地质地貌调查及位错测量,发现1936年灵山6?级地震的地表破裂带主要由东西2支组成,平面上呈斜列式展布于灵山断... 1936年灵山6?级地震是迄今为止有记载以来在华南陆地发生的最大地震,其产生的地震地表破裂带尚没有系统的研究。通过野外系统地质地貌调查及位错测量,发现1936年灵山6?级地震的地表破裂带主要由东西2支组成,平面上呈斜列式展布于灵山断裂北段,全长约12.5km,走向N55°~60°E。西支在高塘—夏塘—六蒙一带断续出露,长9.4km,水平位错0.54~2.9m,垂直位错0.23~1.02m;东支出露在蕉根坪—合口一带,长3.1km,水平位错0.36~1.3m,垂直位错0.15~0.57m。最大水平位移量2.9m,最大垂直位移量1.02m。地表破裂类型主要有地震断层、地震陡坎、地震裂缝、地震崩积楔、地震滑坡、砂土液化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震位移 灵山6 3/4级地震 地表破裂 地表破裂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6年7月31日广西苍梧M_S5.4地震震源参数 被引量:7
15
作者 周依 阎春恒 +2 位作者 向巍 周斌 文翔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50-161,共12页
2016年7月31日广西苍梧县发生了M_S5. 4地震,该地震打破了华南沿海地区近17a的5级地震平静期,对华南沿海地区中强地震活动具有指示意义,然而不同研究机构和学者对此次地震震源深度的认识存在较大差异。基于此,文中使用CAP(Cut and Paste... 2016年7月31日广西苍梧县发生了M_S5. 4地震,该地震打破了华南沿海地区近17a的5级地震平静期,对华南沿海地区中强地震活动具有指示意义,然而不同研究机构和学者对此次地震震源深度的认识存在较大差异。基于此,文中使用CAP(Cut and Paste)方法和近震深度震相s PL进一步测定了本次地震的震源深度。结果显示,CAP方法测定的震源矩心深度为11km,s PL震相测定的地震深度为9km。结合震源机制解、等震线形态、余震分布和现场地震地质调查等资料分析认为,苍梧M_S5. 4地震是发生在上地壳的左旋走滑性质的地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苍梧MS5.4地震 sPL震相 震源深度 震源机制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地区地磁异常与地震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7
16
作者 阎春恒 孙学军 +3 位作者 齐贵华 韦仕根 黄惠宁 向巍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606-612,共7页
采用空间相关法计算了1987—2013年广西邕宁地震台和河池地震台的地磁Z分量日变化幅度相对海南琼中地震台的空间相关系数,分析了研究时段内空间相关曲线异常变化特征与广西及北部湾海域中强地震的关系。结果表明,广西及北部湾海域中... 采用空间相关法计算了1987—2013年广西邕宁地震台和河池地震台的地磁Z分量日变化幅度相对海南琼中地震台的空间相关系数,分析了研究时段内空间相关曲线异常变化特征与广西及北部湾海域中强地震的关系。结果表明,广西及北部湾海域中强地震通常发生在邕宁地震台和河池地震台的空间相关曲线同步出现低值异常持续过程中或异常结束后3个月内,且低值异常持续时间超过1个月、异常最小幅值≤0.9。预报效能检验结果显示,该方法对广西地区M≥4.4地震具有较好的映震效果,可为该地区短临地震趋势分析提供定量判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磁异常 Z分量日变化幅度 空间相关性 震磁关系 广西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灵山断裂北段古地震事件初步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李细光 潘黎黎 +5 位作者 李冰溯 聂冠军 吴教兵 陆俊宏 黎峻良 严小敏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268-275,共8页
目前国内古地震研究主要集中于中国西部、华北等强震构造区,华南大陆因地处中强地震构造区,很少发生7.0级以上地震,古地震遗迹少。同时华南大陆气候湿润,雨水较多,人类改造活动频繁,古地震遗迹难以保存,鲜有与古地震研究相关的报道,广... 目前国内古地震研究主要集中于中国西部、华北等强震构造区,华南大陆因地处中强地震构造区,很少发生7.0级以上地震,古地震遗迹少。同时华南大陆气候湿润,雨水较多,人类改造活动频繁,古地震遗迹难以保存,鲜有与古地震研究相关的报道,广西灵山震区的古地震研究弥补了华南大陆古地震研究少的缺陷。本文采用槽探、地表破裂带分析及测年等方法,揭露了在广西灵山断裂北段曾发生至少4次地震事件,其中3次古地震事件,1次历史地震事件,时间分别为距今约>36 300、25 000、13 090、80a(最后者即1936年6^(3/4)级地震),4次地震事件强度有逐渐减弱的趋势。该4次地震事件的平均重复间隔约12 073a,比中国西部、华北等地的一些古地震复发间隔长,主要原因在于灵山震区构造活动强度相对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古地震 灵山断裂 灵山古地震 灵山M_S6^(3/4)级地震 地震重复间隔 古地震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地区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类型及分布特征 被引量:5
18
作者 李蕾 聂冠军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18-124,共7页
广西地处东南沿海地震带西段和右江地震带,地震次生地质灾害比较严重,主要为崩塌,其次为岩溶塌陷和地裂缝,滑坡、泥石流和堰塞湖等灾害较为少见。广西地区特殊的地质地貌条件造就了其独具特色的地震次生地质灾害,主要表现为:灾害类型多... 广西地处东南沿海地震带西段和右江地震带,地震次生地质灾害比较严重,主要为崩塌,其次为岩溶塌陷和地裂缝,滑坡、泥石流和堰塞湖等灾害较为少见。广西地区特殊的地质地貌条件造就了其独具特色的地震次生地质灾害,主要表现为:灾害类型多样,但单次地震造成的灾害类型相对单一;灾害的地区差异性显著;岩溶区地震具有"小震级、高烈度"的特点,极易小震致灾、甚至小震大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西地区 地震次生地质灾害 崩塌 岩溶塌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最大有效力矩准则约束下的广西罗阳山地震、地质与地貌效应 被引量:5
19
作者 张沛全 李冰溯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12年第1期79-90,共12页
使用重新调查后的1936年灵山63/4级地震的烈度资料,结合罗阳山西北麓和南麓的河流地貌与地质构造考察,参考该地区裂变径迹年代学资料,探讨了罗阳山地区的地质力学环境。重新调查后的极震区等烈度区有北北西和北东2个优势方向区域,这2个... 使用重新调查后的1936年灵山63/4级地震的烈度资料,结合罗阳山西北麓和南麓的河流地貌与地质构造考察,参考该地区裂变径迹年代学资料,探讨了罗阳山地区的地质力学环境。重新调查后的极震区等烈度区有北北西和北东2个优势方向区域,这2个区域围绕北北西向的泗州断层和北东向的寨圩断层展布。在构造与地貌调查中发现:罗阳山山体有地貌隆升表现,并得到了裂变径迹证据支持;罗阳山西北麓山前冲沟具右旋活动表现;泗州断层内部破裂面的倾向以南西向为优势方向,并具顺时针旋转和高倾角特征。地震分布显示:寨圩断层和泗州断层交汇部位的东南侧有小地震密集展布现象。经分析后认为,以上构造地貌现象是最大有效力矩准则约束下的地震、地质和地貌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西 罗阳山 活动构造 构造地貌 最大有效力矩准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及邻区地震目录最小完整性震级时空分布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李莎 阎春恒 +1 位作者 周斌 向巍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728-733,共6页
基于广西区域测震台网测定的1970年以来地震事件,采用震级-序号法、MAXC方法以及GFT方法分析M_C时间演化特征,运用EMR方法研究M_C空间分布情况。结果表明,随着测震台站数量增加和布局优化,广西及邻区地震监测范围和震级逐时段明显增强,... 基于广西区域测震台网测定的1970年以来地震事件,采用震级-序号法、MAXC方法以及GFT方法分析M_C时间演化特征,运用EMR方法研究M_C空间分布情况。结果表明,随着测震台站数量增加和布局优化,广西及邻区地震监测范围和震级逐时段明显增强,且M_C值整体下降。时间序列显示,广西及邻区M_C值在1970~2007年为2.0~2.5,2008~2016年为1.8~1.9,2017年后降至1.4~1.8。不同时段桂西、桂东南及桂北地区M_C空间不均匀性较为显著,桂西地区M_C较小,桂东南地区次之,桂北地区最大;2008年后,桂西地区M_C为0.6~1.6,桂东南和桂北地区为1.8~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目录 最小完整性震级 时空特征 广西及邻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