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河三角洲不同生境土壤碳氮磷及其生态化学计量比特征
1
作者 王凯选 刘枝刚 +7 位作者 赵广明 王伟华 苏大鹏 路峰 康志强 张尧 尼鑫 赵俐红 《海洋地质前沿》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0-99,共10页
为揭示黄河三角洲湿地不同生境下碳(C)、氮(N)、磷(P)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以黄河原流经区域——刁口故道区域湿地裸滩、养殖区、芦苇湿地、柽柳湿地、碱蓬湿地及耕地共6种生境为研究对象,测定表层土壤基本理化性质、碳氮磷含量... 为揭示黄河三角洲湿地不同生境下碳(C)、氮(N)、磷(P)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以黄河原流经区域——刁口故道区域湿地裸滩、养殖区、芦苇湿地、柽柳湿地、碱蓬湿地及耕地共6种生境为研究对象,测定表层土壤基本理化性质、碳氮磷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结果显示:①土壤C和N的质量分数基本表现为耕地>芦苇湿地>柽柳湿地>养殖区>裸滩,耕地的土壤C和N平均质量分数最高,分别为6.1和1.1 g/kg。而6种生境中土壤P的质量分数差距不大,峰值为1.03 g/kg。②不同生境土壤C、N、P之间回归拟合程度中,相较于N和P以及C和P,C与N的拟合程度较高;③土壤生态化学计量较其他典型湿地明显减少,且N/P显著低于全国平均水平。④土壤环境因子对C、N和P及其计量比存在一定的影响,其中土壤C与密度呈显著负相关,土壤P与含水率呈显著负相关,土壤C/P和N/P均与密度呈负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刁口故道区域自黄河改道以来,大面积养殖池和耕地等人工湿地的开发对湿地生态化学计量等生态特征产生了一定影响,养分含量有一定程度降低,对了解湿地不同生境的土壤C、N、P及其生态化学计量比差异与调控因素具有重要意义,为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三角洲湿地 不同生境 C、N、P 生态化学计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桂西平果教美矿区堆积型铝土矿形成过程中矿物转化与元素迁移 被引量:8
2
作者 章颖 吴功成 +3 位作者 刘学飞 张起钻 管涛 王庆飞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0-31,共12页
桂西地区铝土矿为典型喀斯特型,包括二叠系沉积型和第四系堆积型两亚类。堆积型铝土矿是沉积型铝土矿经抬升、破碎、风化,最后堆积于喀斯特洼地中形成。以平果教美铝土矿为研究对象,探索堆积型铝土矿形成过程中矿物的变化与元素迁移。... 桂西地区铝土矿为典型喀斯特型,包括二叠系沉积型和第四系堆积型两亚类。堆积型铝土矿是沉积型铝土矿经抬升、破碎、风化,最后堆积于喀斯特洼地中形成。以平果教美铝土矿为研究对象,探索堆积型铝土矿形成过程中矿物的变化与元素迁移。沉积型矿石的矿物组成包括硬水铝石、鲕绿泥石、锐钛矿及少量针铁矿、金红石和高岭石;堆积型矿石的矿物组成主要为硬水铝石、锐钛矿、高岭石及少量三水铝石和鲕绿泥石。转化过程中堆积型矿石中的硬水铝石含量明显增加,鲕绿泥石含量明显减少。沉积型铝土矿的主要化学组成为Al2O3、Si O2、Fe O和Ti O2;堆积型为Al2O3、Si O2、Ti O2和Fe2O3。两类矿石中元素Zr、Ba、Nb、V含量均较高,稀土总量变化大,富集轻稀土。质量平衡计算表明堆积型铝土矿形成过程中Al、Ba、Sr、Y等元素增加,而Si、Fe、Ti、Nb、V、Ce等元素减少,其余元素变化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美铝土矿区 矿物转化 元素迁移 桂西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