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电针通过抑制小胶质细胞激活拮抗吗啡镇痛耐受及相关机制
1
作者
赵昱
高菲
+2 位作者
李岱
吴冬梅
徐礼鲜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11-417,共7页
目的观察电针对吗啡诱导的小胶质细胞激活和镇痛耐受的影响,探索电针治疗吗啡镇痛耐受的可能机制。方法将60只清洁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吗啡组、吗啡+电针组和吗啡+电针+集落刺激因子1(CSF1)组,每组15只。吗啡组、吗啡+电针组和吗啡...
目的观察电针对吗啡诱导的小胶质细胞激活和镇痛耐受的影响,探索电针治疗吗啡镇痛耐受的可能机制。方法将60只清洁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吗啡组、吗啡+电针组和吗啡+电针+集落刺激因子1(CSF1)组,每组15只。吗啡组、吗啡+电针组和吗啡+电针+CSF1组大鼠连续7 d鞘内注射吗啡,制备吗啡镇痛耐受模型;吗啡+电针组和吗啡+电针+CSF1组同时实施电针干预,选择疏密波,频率为2/100 Hz,以0.5、1.0和1.5 mA的刺激强度各刺激10 min,刺激“足三里”和“三阴交”穴,每天1次,连续7 d;吗啡+电针+CSF1组同时鞘内注射重组CSF1蛋白,连续7 d。采用机械缩足反射阈值(MWT)法观察电针对大鼠吗啡镇痛耐受的影响。7 d后处死大鼠,分离L4~6脊髓背角及背根神经节组织,采用蛋白质印迹法和qPCR法检测大鼠背根神经节及脊髓背角CSF1蛋白和mRNA表达,免疫荧光法检测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标志物离子化钙结合适配分子1(IBA-1)的表达,ELISA法检测脊髓IL-1β、IL-6和TNF-α表达。结果鞘内注射吗啡后,吗啡组大鼠最大镇痛效应百分率(%MPE)进行性降低,表明吗啡镇痛耐受模型构建成功;与吗啡组比较,吗啡+电针组大鼠在鞘内注射3、5和7 d时%MPE均增高(均P<0.05);与吗啡+电针组比较,吗啡+电针+CSF1组大鼠在鞘内注射3、5和7 d时%MPE均降低(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吗啡组大鼠背根神经节CSF1蛋白及mRNA表达、脊髓背角CSF1蛋白表达均增高(均P<0.05);与吗啡组比较,吗啡+电针组大鼠背根神经节CSF1蛋白及mRNA表达、脊髓背角CSF1蛋白表达均降低(均P<0.05);各组大鼠脊髓背角CSF1 mRNA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吗啡组大鼠脊髓背角IBA-1表达增高(P<0.05);与吗啡组比较,吗啡+电针组大鼠脊髓背角IBA-1表达降低(P<0.05);与吗啡+电针组比较,吗啡+电针+CSF1组大鼠脊髓背角IBA-1表达增高(P<0.05)。结论电针能够抑制大鼠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激活、改善大鼠吗啡镇痛耐受,其机制可能与减少脊髓背角CSF1蛋白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吗啡镇痛耐受
小胶质细胞
集落刺激因子1
脊髓
背根神经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双层探测器光谱CT对直肠腺癌转移淋巴结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
8
2
作者
梁百晖
杨文
+5 位作者
刘岘
戴剑濠
张汉良
陈维翠
卢健烨
陈加良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74-380,共7页
目的 探讨双层探测器光谱CT(DLSCT)在评估直肠腺癌淋巴结转移中的价值。方法 前瞻性分析78例术前接受DLS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的直肠腺癌患者资料,根据术后病理结果将108枚淋巴结分为转移组(n=52)及非转移组(n=56)。两名影像医生在不知...
目的 探讨双层探测器光谱CT(DLSCT)在评估直肠腺癌淋巴结转移中的价值。方法 前瞻性分析78例术前接受DLS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的直肠腺癌患者资料,根据术后病理结果将108枚淋巴结分为转移组(n=52)及非转移组(n=56)。两名影像医生在不知病理结果的情况下独立测量淋巴结短径(SD),评估其边缘、形状及强化均匀度,测量平扫期有效原子序数(Eff-Z),动脉期(AP)及静脉期(VP)的碘浓度(IC),计算双期增强标准化碘浓度(NIC)值。采用两独立样本Mann-Whitney检验及χ^(2)检验比较两组间形态学指标及光谱CT参数的差异,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各指标的诊断效能。结果 转移组与非转移组间的淋巴结SD、边缘,形状及强化均匀度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转移组的NIC_(AP)及NIC_(VP)均显著高于非转移组(P<0.05),而Eff-Z值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结的SD、边缘、形状、强化均匀度,NIC_(AP)及NIC_(VP)在评估转移淋巴结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10、0.648、0.630、0.637、0.806及0.722;将AUC值相对较高的3个参数(NIC_(AP),NIC_(VP)及SD)联合评估淋巴结转移,AUC值最大,达0.911,敏感度80.77%,特异度85.71%。结论 DLSCT标准化碘浓度值有助于提高直肠腺癌淋巴结转移的诊断准确性,光谱CT多参数联合SD可提高诊断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腺癌
淋巴转移
光谱CT
碘浓度
有效原子序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电针通过抑制小胶质细胞激活拮抗吗啡镇痛耐受及相关机制
1
作者
赵昱
高菲
李岱
吴冬梅
徐礼鲜
机构
广西壮族自治区
南
溪
山
医院
麻醉
科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溪山医院放射治疗科
空军军医大学口腔
医院
麻醉
科
出处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11-417,共7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471265)
广西医疗卫生适宜技术开发与推广应用项目(S2024074)
桂林市技术应用与推广计划项目(20212E422580)。
文摘
目的观察电针对吗啡诱导的小胶质细胞激活和镇痛耐受的影响,探索电针治疗吗啡镇痛耐受的可能机制。方法将60只清洁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吗啡组、吗啡+电针组和吗啡+电针+集落刺激因子1(CSF1)组,每组15只。吗啡组、吗啡+电针组和吗啡+电针+CSF1组大鼠连续7 d鞘内注射吗啡,制备吗啡镇痛耐受模型;吗啡+电针组和吗啡+电针+CSF1组同时实施电针干预,选择疏密波,频率为2/100 Hz,以0.5、1.0和1.5 mA的刺激强度各刺激10 min,刺激“足三里”和“三阴交”穴,每天1次,连续7 d;吗啡+电针+CSF1组同时鞘内注射重组CSF1蛋白,连续7 d。采用机械缩足反射阈值(MWT)法观察电针对大鼠吗啡镇痛耐受的影响。7 d后处死大鼠,分离L4~6脊髓背角及背根神经节组织,采用蛋白质印迹法和qPCR法检测大鼠背根神经节及脊髓背角CSF1蛋白和mRNA表达,免疫荧光法检测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标志物离子化钙结合适配分子1(IBA-1)的表达,ELISA法检测脊髓IL-1β、IL-6和TNF-α表达。结果鞘内注射吗啡后,吗啡组大鼠最大镇痛效应百分率(%MPE)进行性降低,表明吗啡镇痛耐受模型构建成功;与吗啡组比较,吗啡+电针组大鼠在鞘内注射3、5和7 d时%MPE均增高(均P<0.05);与吗啡+电针组比较,吗啡+电针+CSF1组大鼠在鞘内注射3、5和7 d时%MPE均降低(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吗啡组大鼠背根神经节CSF1蛋白及mRNA表达、脊髓背角CSF1蛋白表达均增高(均P<0.05);与吗啡组比较,吗啡+电针组大鼠背根神经节CSF1蛋白及mRNA表达、脊髓背角CSF1蛋白表达均降低(均P<0.05);各组大鼠脊髓背角CSF1 mRNA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吗啡组大鼠脊髓背角IBA-1表达增高(P<0.05);与吗啡组比较,吗啡+电针组大鼠脊髓背角IBA-1表达降低(P<0.05);与吗啡+电针组比较,吗啡+电针+CSF1组大鼠脊髓背角IBA-1表达增高(P<0.05)。结论电针能够抑制大鼠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激活、改善大鼠吗啡镇痛耐受,其机制可能与减少脊髓背角CSF1蛋白表达有关。
关键词
电针
吗啡镇痛耐受
小胶质细胞
集落刺激因子1
脊髓
背根神经节
Keywords
electroacupuncture
morphine analgesic tolerance
microglia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 1
spinal cord
dorsal root ganglia
分类号
R245 [医药卫生—针灸推拿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双层探测器光谱CT对直肠腺癌转移淋巴结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
8
2
作者
梁百晖
杨文
刘岘
戴剑濠
张汉良
陈维翠
卢健烨
陈加良
机构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溪山医院放射治疗科
广西壮族自治区
南
溪
山
医院
放射
科
广东省中
医院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
医院
)
放射
科
出处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74-380,共7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82202259)
广东省中医院朝阳人才项目(编号:ZY2022YL05)。
文摘
目的 探讨双层探测器光谱CT(DLSCT)在评估直肠腺癌淋巴结转移中的价值。方法 前瞻性分析78例术前接受DLS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的直肠腺癌患者资料,根据术后病理结果将108枚淋巴结分为转移组(n=52)及非转移组(n=56)。两名影像医生在不知病理结果的情况下独立测量淋巴结短径(SD),评估其边缘、形状及强化均匀度,测量平扫期有效原子序数(Eff-Z),动脉期(AP)及静脉期(VP)的碘浓度(IC),计算双期增强标准化碘浓度(NIC)值。采用两独立样本Mann-Whitney检验及χ^(2)检验比较两组间形态学指标及光谱CT参数的差异,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各指标的诊断效能。结果 转移组与非转移组间的淋巴结SD、边缘,形状及强化均匀度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转移组的NIC_(AP)及NIC_(VP)均显著高于非转移组(P<0.05),而Eff-Z值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结的SD、边缘、形状、强化均匀度,NIC_(AP)及NIC_(VP)在评估转移淋巴结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10、0.648、0.630、0.637、0.806及0.722;将AUC值相对较高的3个参数(NIC_(AP),NIC_(VP)及SD)联合评估淋巴结转移,AUC值最大,达0.911,敏感度80.77%,特异度85.71%。结论 DLSCT标准化碘浓度值有助于提高直肠腺癌淋巴结转移的诊断准确性,光谱CT多参数联合SD可提高诊断效能。
关键词
直肠腺癌
淋巴转移
光谱CT
碘浓度
有效原子序数
Keywords
rectal adenocarcinoma
lymphatic metastasis
spectral CT
iodine concentration
effective atomic number
分类号
R445.3 [医药卫生—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R735.37 [医药卫生—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电针通过抑制小胶质细胞激活拮抗吗啡镇痛耐受及相关机制
赵昱
高菲
李岱
吴冬梅
徐礼鲜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双层探测器光谱CT对直肠腺癌转移淋巴结的诊断价值
梁百晖
杨文
刘岘
戴剑濠
张汉良
陈维翠
卢健烨
陈加良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
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