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建设近岸海域水质自动监测系统应考虑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6
1
作者 刘方 庄马展 +5 位作者 林树权 丁页 郁建栓 李天深 李俊龙 张江龙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59-161,共3页
在近岸海域自动监测系统建设前,需要明确建设自动监测系统的目的性;从人员、经费、技术性能等方面综合分析开展自动监测系统建设和运行的可行性分析;同时考虑监测子站建成后仪器设备的安全问题,以保证自动监测系统能够发挥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 建设 近岸海域水质 自动监测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20年广西钦州湾有机污染状况变化特征及生态影响 被引量:34
2
作者 蓝文陆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0期5970-5976,共7页
利用1990至2010年长期监测的结果,采用有机污染指数法对钦州湾近20年有机污染程度进行评价,分析其变化趋势并探讨其对海湾环境的潜在生态影响。结果表明近20a钦州湾有机污染指数变化较大,内湾变化范围为-0.55—5.49,外湾的变化范围为-0... 利用1990至2010年长期监测的结果,采用有机污染指数法对钦州湾近20年有机污染程度进行评价,分析其变化趋势并探讨其对海湾环境的潜在生态影响。结果表明近20a钦州湾有机污染指数变化较大,内湾变化范围为-0.55—5.49,外湾的变化范围为-0.44—3.96。20世纪90年代内湾和外湾有机污染物程度均显下降趋势,1999—2003年显上升趋势,2003年以后外湾显平稳波动状态而内湾为显著增加的趋势,近几年内湾有机污染加重到严重污染的程度。径流输入、浮游植物消耗以及水体交换等因子的综合作用是该海湾有机污染变化的主要因素,也是导致内湾和外湾变化差异的主要原因。海湾有机污染的变化导致富营养化的变化,有机污染和富营养化程度的变化并没有与浮游植物生物量的变化显著相关,但内湾近年来急剧加重的有机污染增加了赤潮等生态灾害的风险。内湾有机污染加重也会对水产增养殖等产生影响,需要加大关注和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污染 长期变化 富营养化 钦州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光合色素研究广西钦州湾丰水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 被引量:23
3
作者 蓝文陆 王晓辉 黎明民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3期3601-3608,共8页
通过2010年6月现场航次19个站点的调查,应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HPLC)并结合二极管阵列检测器分析技术,分析了丰水期广西钦州湾浮游植物光合色素组成,进而由CHEMTAX软件估算全粒级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结果表明,钦州湾浮游植物光合色... 通过2010年6月现场航次19个站点的调查,应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HPLC)并结合二极管阵列检测器分析技术,分析了丰水期广西钦州湾浮游植物光合色素组成,进而由CHEMTAX软件估算全粒级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结果表明,钦州湾浮游植物光合色素含量以叶绿素a最高,其次为岩藻黄素;浮游植物的优势类群为硅藻,其次为蓝藻和青绿藻,它们分别平均占据了浮游植物生物量的70.2%、12.6%和9.4%,而其它藻类除了绿藻茅岭江河口占据较高的比例(40.2%)之外在其它站点所占比例很低。钦州湾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形成了茅岭江口、内湾、外湾和湾外近海共四种类型,茅岭江口以绿藻为优势类群,内湾以硅藻、蓝藻和青绿藻为主要优势类群,外湾以硅藻为单一优势类群,湾外相对于外湾硅藻比重略为下降。主要光合色素含量及浮游植物类群生物量的分布特征与盐度、营养盐关系密切,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分布变化主要受径流及其输入导致的营养盐变化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导致了内湾和外湾之间浮游植物主要类群的生物量多寡及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合色素 浮游植物 群落结构 钦州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钦州湾河流入海污染物通量及其对海水生态环境的影响 被引量:25
4
作者 蓝文陆 杨绍美 苏伟 《广西科学》 CAS 2012年第3期257-262,共6页
利用2001至2010年监测结果和统计资料,研究环钦州湾近10年河流主要污染物入海通量变化特征,分析污染物入海通量变化与钦州市人口和地区生产总值(GDP)之间的关系,探讨近10年来环钦州湾污染物入海通量变化的原因及其对钦州湾水质和生态环... 利用2001至2010年监测结果和统计资料,研究环钦州湾近10年河流主要污染物入海通量变化特征,分析污染物入海通量变化与钦州市人口和地区生产总值(GDP)之间的关系,探讨近10年来环钦州湾污染物入海通量变化的原因及其对钦州湾水质和生态环境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河流输入是钦州湾入海污染源的最主要部分,入海污染物以有机物(COD)和营养盐为主。钦江和茅岭江输入的总污染物通量在前5年变化较大而后5年相对平稳;有机物通量与总污染物通量的变化特征一致;营养盐通量在近10年中显示出增加的趋势。钦州湾周边地区的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以及近年来环境保护政策和措施的综合作用是河流污染物通量变化的主要原因。近10年河流营养盐入海通量持续增加,引起海湾营养盐的增加及富营养化程度的加重,最终导致钦州湾赤潮的风险增加以及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变化,影响着海湾的生态系统健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染物 入海通量 变化特征 环境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近岸海域入海污染物特征分析 被引量:6
5
作者 宁耘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5-56,共2页
根据2008年广西近岸海域入海污染源的监测调查结果,找出污染物的主要特征。结果表明,广西近岸海域入海污染物以有机物和营养盐为主,入海河流携带的有机物和营养盐占绝大部分,其次是市政混合排污口及海水养殖向近岸海域排放了较多有机物... 根据2008年广西近岸海域入海污染源的监测调查结果,找出污染物的主要特征。结果表明,广西近岸海域入海污染物以有机物和营养盐为主,入海河流携带的有机物和营养盐占绝大部分,其次是市政混合排污口及海水养殖向近岸海域排放了较多有机物及营养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岸海域 污染物 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铁山港海域海草资源现状及保护对策 被引量:2
6
作者 宁耘 柳娟 张宏科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B12期414-416,共3页
文章根据1987年以来对广西北海市铁山海域海草资源调查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结果表明广西北海市铁山港海域目前至少发现有四种海草,主要分布于英罗、山寮九合井底、榕根山、淀洲沙沙背、淀洲沙下龙尾、北暮盐场六个滩涂上,海草受破坏... 文章根据1987年以来对广西北海市铁山海域海草资源调查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结果表明广西北海市铁山港海域目前至少发现有四种海草,主要分布于英罗、山寮九合井底、榕根山、淀洲沙沙背、淀洲沙下龙尾、北暮盐场六个滩涂上,海草受破坏严重。主要受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的破坏,针对破坏因素提出保护该海域海草的措施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草 资源 保护 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水水质基准的研究方法与我国海水水质基准的构建 被引量:11
7
作者 穆景利 王菊英 洪鸣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2010年第6期761-768,共8页
海水水质基准是制定相关海水水质标准的科学依据.论文概要介绍了美国、欧盟和荷兰等发达国家的海水水质基准研究方法体系,给出了关键计算模式、数据要求和定值方法.结合当前我国在海水水质基准研究方面的现状,借鉴国外水质基准研究经验... 海水水质基准是制定相关海水水质标准的科学依据.论文概要介绍了美国、欧盟和荷兰等发达国家的海水水质基准研究方法体系,给出了关键计算模式、数据要求和定值方法.结合当前我国在海水水质基准研究方面的现状,借鉴国外水质基准研究经验,对我国海水水质基准的研究方法提出了构想,以期为我国开展海水水质基准的研究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水 水质基准 评价因子 物种敏感性分布模型 生态毒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口冬季小型原生动物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的初步研究
8
作者 蓝文陆 黄邦钦 +2 位作者 黄凌风 宁修仁 袁梁英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1-16,共6页
分析了2004年2月珠江口小型原生动物(包括鞭毛虫、纤毛虫和异养甲藻)的分布特征,探讨了环境因子对其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鞭毛虫在珠江口的丰度为3.4×103~25.6×103个/mL,异养甲藻的丰度为11~312个/mL,纤毛虫的丰度为7~172... 分析了2004年2月珠江口小型原生动物(包括鞭毛虫、纤毛虫和异养甲藻)的分布特征,探讨了环境因子对其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鞭毛虫在珠江口的丰度为3.4×103~25.6×103个/mL,异养甲藻的丰度为11~312个/mL,纤毛虫的丰度为7~172个/mL。高丰度的原生动物主要集中在广州附近盐度为2~5的河口上段,而低丰度在外海盐度超过30的下段区域,原生动物的3个类群的丰度均从上段往下段呈递减的趋势。原生动物的分布特征与浮游植物叶绿素a的分布特征相似,原生动物也与细菌呈显著的正相关,表明细菌和浮游植物影响着原生动物在珠江口内的分布。冬季温度对原生动物的分布不具有直接的影响作用,而营养盐可能是通过影响浮游植物及细菌的分布而间接对原生动物的分布产生影响。原生动物的丰度表明珠江口部分水域已处于富营养化和超营养化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生动物 丰度分布特征 影响因素 珠江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3~2010年铁山港湾营养盐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13
9
作者 蓝文陆 彭小燕 《广西科学》 CAS 2011年第4期380-384,391,共6页
2003~2010年对广西铁山港湾进行22个航次的调查,采集海水样品分析该港湾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氨氮、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活性硅酸盐8年的浓度变化特征和季节变化特征,并结合文献资料,比较该期间铁山港湾与钦州湾海水营养盐浓度变化... 2003~2010年对广西铁山港湾进行22个航次的调查,采集海水样品分析该港湾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氨氮、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活性硅酸盐8年的浓度变化特征和季节变化特征,并结合文献资料,比较该期间铁山港湾与钦州湾海水营养盐浓度变化的异同。结果,2003~2010年间铁山港附近海域无机氮浓度为0.21~47.86μmol/L,活性磷酸盐的浓度为0.01~0.71μmol/L,活性硅酸盐的浓度为4.29~124.29μmol/L。2003~2010年营养盐在各年空间分布和季节变化上没有呈现出一致性,总体上营养盐呈现出从白沙河口及内湾向湾外递减的空间分布特征,季节变化总体上呈现出无机氮丰水期明显高于平水期和枯水期、硅酸盐在丰水期和平水期浓度较高而枯水期较低、磷酸盐在各水期变化不大的特征。2003~2010年间铁山港湾营养盐浓度呈现出先增加后回落的趋势,与钦州湾的逐渐增加趋势不同。铁山港湾营养盐的长期变化主要是受径流、陆源污染和营养盐再生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养盐 变化特征 空间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