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呼吸衰竭并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及药物敏感分析
1
作者 曾彤华 《淮海医药》 2004年第2期160-161,共2页
目的 研究呼吸衰竭并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及其药物敏感率。方法 对 1 995年 1月~ 2 0 0 2年 1 2月收治的呼吸衰竭并下呼吸道感染患者 84例取合格痰标本作细菌培养并分离病原菌 ,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  84例患者痰培养出致病菌 1 1... 目的 研究呼吸衰竭并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及其药物敏感率。方法 对 1 995年 1月~ 2 0 0 2年 1 2月收治的呼吸衰竭并下呼吸道感染患者 84例取合格痰标本作细菌培养并分离病原菌 ,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  84例患者痰培养出致病菌 1 1种 ,菌株 1 0 0株 ,其中革兰阴性杆菌 8种共 6 8株 ,占 6 8% ;革兰阳性球菌 2种共 2 0株 ,占2 0 % ,霉菌 1 2株 ,占 1 2 % ;革兰阴性杆菌中假单胞菌属多见尤以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率最高 (2 8% )。药物敏感试验显示革兰阴性杆菌组对氨基糖甙类、喹诺酮类、第三代头孢菌素、氨曲南、亚胺培南、特美汀有较高的敏感率 ,对氨苄青霉素及第一、二代头孢菌素敏感率极低 ;革兰阳性球菌组对万古霉素、氨基糖甙类、喹诺酮类、第二、三代头孢菌素、氯林可霉素、特美汀、优立新敏感率较高 ,对青霉素不敏感 ,大部分菌株耐苯唑青霉素 (1 6 / 2 0 )。结论 呼吸衰竭并下呼吸道感染患者其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 ,以假单胞菌属多见 (尤铜绿假单胞菌 )。病原菌对传统第一线抗生菌素敏感率低 ,而对氨基糖甙类、喹诺酮类有较高的敏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吸衰竭 并发症 下呼吸道感染 病原菌 药物敏感性 细菌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布地奈德、沙丁胺醇联合异丙托溴铵雾化吸入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临床效果观察 被引量:9
2
作者 刘春妮 曾彤华 +1 位作者 陈文海 吴河凤 《中国医药科学》 2019年第17期233-236,共4页
目的分析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患者应用布地奈德、沙丁胺醇联合异丙托溴铵治疗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7年6月~2018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患者70例并分为比对组(n=35)和探讨组(n=35),为所有患者提供抗感染、吸氧等常规... 目的分析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患者应用布地奈德、沙丁胺醇联合异丙托溴铵治疗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7年6月~2018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患者70例并分为比对组(n=35)和探讨组(n=35),为所有患者提供抗感染、吸氧等常规治疗,在此治疗基础上比对组患者采用布地奈德、沙丁胺醇气雾剂治疗,探讨组患者应用布地奈德、沙丁胺醇联合异丙托溴铵治疗。结果探讨组患者胸闷消失时间短于比对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6632,P=0.0017),气喘消失时间较比对组患者短,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2736,P=0.0184),咳嗽消失时间短于比对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0283,P=0.0025),哮鸣音消失时间短于比对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3847,P=0.0152)。治疗后探讨组患者PEF占预计值高于对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0276,P=0.0294),FEV1/FVC高于比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0872,P=0.0161),FEV1高于比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2083,P=0.0087)。比对组患者用药后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22.86%,探讨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8.5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3074,P=0.0213)。结论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患者应用布地奈德、沙丁胺醇联合异丙托溴铵治疗可使其肺功能得到更加明显的改善,同时能够缩短其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的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地奈德 沙丁胺醇 异丙托溴铵 雾化吸入治疗 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