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桑树桑黄JM-1胞外多糖液态培养基优化及其抗氧化性研究
1
作者 曹乃馨 罗阳兰 +2 位作者 阎勇 解修超 张雯龙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45-1255,共11页
为优化桑树桑黄胞外多糖液态发酵培养基配方并探究其体外抗氧化活性,利用组织分离法纯化并鉴定1株桑树桑黄菌株JM-1,通过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菌株胞外多糖液态培养基配方,并考察其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优化后的液体培养基配方... 为优化桑树桑黄胞外多糖液态发酵培养基配方并探究其体外抗氧化活性,利用组织分离法纯化并鉴定1株桑树桑黄菌株JM-1,通过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菌株胞外多糖液态培养基配方,并考察其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优化后的液体培养基配方为玉米粉5.4 g·L^(-1)、葡萄糖17.0 g·L^(-1)、蛋白胨5.8 g·L^(-1)、维生素B1(V_(B1)),10.0 mg·L^(-1)、KH2PO43.0 g·L^(-1)、MgSO_(4)·7H_(2)O 5.0 g·L^(-1),该条件下菌株JM-1产胞外多糖含量为5.918 g·L^(-1),比基础培养基提高了13.63%。抗氧化活性试验结果表明,在质量浓度为5 mg·mL^(-1)时,JM-1菌株产胞外多糖的还原能力为3.187 mmol·L^(-1),对DPPH自由基和羟自由基的清除率分别为63.9%、54.3%。研究结果可为桑黄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黄 胞外多糖 PLACKETT-BURMAN设计 Box-Behnken响应面法 抗氧化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藻糖与巨菌草草屑对红托竹荪菌丝液体培养影响研究
2
作者 唐璇 潘莉 +4 位作者 刘晓星 陈广财 邓莉杰 韩美丽 霍秀娟 《园艺与种苗》 CAS 2024年第8期20-23,共4页
[目的]研究红托竹荪液体培养基中碳源、氮源及培养条件对其生长的影响,以建立红托竹荪高效液体培养体系。[方法]以红托竹荪固体母种菌丝为对象,采用液体培养基振荡培养的方法,通过测定液体培养后菌丝生长量及其在新培养基的恢复生长率... [目的]研究红托竹荪液体培养基中碳源、氮源及培养条件对其生长的影响,以建立红托竹荪高效液体培养体系。[方法]以红托竹荪固体母种菌丝为对象,采用液体培养基振荡培养的方法,通过测定液体培养后菌丝生长量及其在新培养基的恢复生长率等指标,研究预培养时间、不同碳源与氮源对液体培养效果的影响。[结果]液体培养中,接种块预培养6~8 d有助于菌丝球的形成与生长;菌丝生长最适碳源为浓度2.5%海藻糖,菌丝生长量与液体培养菌丝在栽培种培养基上的恢复生长能力均高于所用其他糖类处理;菌丝生长最适氮源为蛋白胨与巨菌草粉,蛋白胨2.0 g/L+巨菌草粉70.0 g/L的组合菌丝生长量、液体培养菌丝在栽培种培养基上的恢复生长能力分别达到0.7 g/L、100%。[结论]对液体菌种在红托竹荪及其他食用菌上的应用具有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托竹荪 液体培养 海藻糖 巨菌草 预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专利视角的食用菌产业发展分析及对策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吴秋菊 吴小建 《食用菌》 CAS 2021年第1期6-10,共5页
基于1985—2019年专利检索数据,通过目标数据筛选、相关数据分析和数据标引等方法,获得食用菌产业相关专利信息。从食用菌行业的专利申请趋势、技术构成、地域分布、申请人构成、技术转让许可等方面进行研究,并对已授权的有效发明专利... 基于1985—2019年专利检索数据,通过目标数据筛选、相关数据分析和数据标引等方法,获得食用菌产业相关专利信息。从食用菌行业的专利申请趋势、技术构成、地域分布、申请人构成、技术转让许可等方面进行研究,并对已授权的有效发明专利技术主题进行技术领域的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在专利申请量中,失效专利数占47.79%。2.食用菌专利申请的技术领域前三位为A01G、C05G、A23L,聚类分析中,栽培基质技术专利占41%。3.江苏、福建、浙江、山东等省食用菌专利数量较多,且分布领域比较均衡。4.企业是专利申请、转让的主体,高校和科研院所是研发专利的主要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专利 食用菌 产业分析 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平菇杂菌种类调查及综合防治初探
4
作者 汪茜 龙艳艳 +1 位作者 李冬萍 陈廷速 《食用菌》 2017年第1期52-54,共3页
对广西地区平菇污染杂菌进行调查,明确了6种主要平菇污染杂菌,分别为:木霉(Trichoderma sp.)、青霉(Penicillium sp.)、曲霉(Aspergillus sp.)、毛霉(Mucor sp.)、细菌、酵母菌。应用形态学的方法对平菇杂菌进行鉴定,明确了近年来发生... 对广西地区平菇污染杂菌进行调查,明确了6种主要平菇污染杂菌,分别为:木霉(Trichoderma sp.)、青霉(Penicillium sp.)、曲霉(Aspergillus sp.)、毛霉(Mucor sp.)、细菌、酵母菌。应用形态学的方法对平菇杂菌进行鉴定,明确了近年来发生平菇杂菌的分类地位。探讨了杂菌的综合防治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用菌 平菇 污染杂菌 鉴定 综合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农产品加工技术创新发展与展望 被引量:2
5
作者 梁朋光 栾会燕 +2 位作者 唐杰 吴小建 赵承刚 《食品安全导刊》 2022年第7期173-175,共3页
农产品加工业是连接初级农产品生产和加工产品最终消费的中间环节,对延长农业产业链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阐述了广西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历程和广西农产品加工技术创新获得的成果,分析了加工技术创新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并展望了农产品... 农产品加工业是连接初级农产品生产和加工产品最终消费的中间环节,对延长农业产业链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阐述了广西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历程和广西农产品加工技术创新获得的成果,分析了加工技术创新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并展望了农产品加工技术未来的创新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产品加工业 农产品加工技术 现状 创新发展 展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锥属树林下大型真菌物种多样性探究 被引量:1
6
作者 祁亮亮 李俐颖 +4 位作者 吴小建 赵承刚 胡永强 廖高雨 郎宁 《食用菌》 CAS 2022年第3期12-15,21,共5页
为探究广西锥属树林下大型真菌物种多样性,采用随机踏采法收集标本,共鉴定出大型真菌2门2纲9目19科33属61种,其中子囊菌门1种,担子菌门1纲8目18科32属60种。广西新记录属3个,新记录种28个;单属科14个,寡属科4个,中等科1个;单种科12个,... 为探究广西锥属树林下大型真菌物种多样性,采用随机踏采法收集标本,共鉴定出大型真菌2门2纲9目19科33属61种,其中子囊菌门1种,担子菌门1纲8目18科32属60种。广西新记录属3个,新记录种28个;单属科14个,寡属科4个,中等科1个;单种科12个,寡种科4个,中等科3个;林下可食用大型真菌22种,有毒大型真菌19种;濒危等级中易危(VU)1种、无危(LC)30种、数据不足(DD)30种。研究为锥属树林下大型真菌的进一步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为确保大型真菌的安全食用提供技术保障,为广西红菇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菇 物种组成 锥属 指示物种 濒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木生大型真菌资源 被引量:5
7
作者 祁亮亮 蓝桃菊 +3 位作者 龙继风 黄朝勇 赵智勇 郎宁 《食用菌》 2017年第6期20-24,共5页
报道了广西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木生大型真菌92种,隶属于57属30科,其中担子菌50属26科82种;子囊菌7属4科10种。广西新记录种14种。保护区木生大型真菌中,多数为食用菌或药用菌,开发利用潜力大。
关键词 分类学 木生大型真菌 喀斯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云耳物种学名探究 被引量:2
8
作者 祁亮亮 韦仕岩 +1 位作者 蓝桃菊 郎宁 《食用菌》 2019年第3期16-19,48,共5页
云耳是具有广西等地特色的食用菌物种之一,由于缺乏详尽的形态学描述及分子系统学分析,目前存在学名混乱、分类地位不清楚的现象。基于形态学及分子系统学对2号云耳疑似种、3号栽培黑木耳及3号栽培云耳标本进行了探究。形态学结果表明... 云耳是具有广西等地特色的食用菌物种之一,由于缺乏详尽的形态学描述及分子系统学分析,目前存在学名混乱、分类地位不清楚的现象。基于形态学及分子系统学对2号云耳疑似种、3号栽培黑木耳及3号栽培云耳标本进行了探究。形态学结果表明云耳与相似种在耳缘颜色、孢子与担子柔毛大小上具有差异;分子系统学上,虽然云耳与黑木耳均在黑木耳CladeⅡ分支上,但并未聚在同一小分枝中,且与东北主栽黑木耳品种“黑山”也具有一定的差异。综上,与云耳相似的2号标本均为脆木耳,是广西新记录种;广西云耳具有典型的地域特性,但仍与黑木耳同种。故将云耳的学名定为Auricularia heimuer F.Wu,B.K.Cui&Y.C.Da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耳 脆木耳 分类学 黑木耳 IT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杧果品种果实对炭疽病的抗病性 被引量:8
9
作者 任惠 陈香玲 +3 位作者 覃丽萍 苏伟强 刘业强 李果果 《中国南方果树》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99-101,共3页
杧果炭疽病是杧果生产上最普遍流行、为害最严重的病害之一。其病原菌为胶孢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由于广西杧果生长发育和成熟采收季节高温多雨,所以杧果采后病害发生十分严重,常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成为制约... 杧果炭疽病是杧果生产上最普遍流行、为害最严重的病害之一。其病原菌为胶孢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由于广西杧果生长发育和成熟采收季节高温多雨,所以杧果采后病害发生十分严重,常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成为制约广西杧果产业发展的首要问题。目前,杧果炭疽病防治以化学防治为主,成本高、效果差,并且存在果实农药残留和环境污染等安全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炭疽病菌 杧果 COLLETOTRICHUM 果实 抗病性 品种 病害发生 化学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桉蝙蛾高毒力白僵菌菌株筛选及鉴定 被引量:6
10
作者 邹东霞 史国英 +3 位作者 廖旺姣 蒋学建 吴耀军 蓝霞 《中国森林病虫》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4,共4页
研究了分离自桉蝙蛾Endoclyta signifer Walke的6株白僵菌Beauveria spp.菌株的菌落生长、产孢量及孢子萌发率等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菌落生长最快的是菌株B-36,菌落直径为53.08±1.01 mm;产孢量最大的是B-77,产孢量为(29.80±... 研究了分离自桉蝙蛾Endoclyta signifer Walke的6株白僵菌Beauveria spp.菌株的菌落生长、产孢量及孢子萌发率等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菌落生长最快的是菌株B-36,菌落直径为53.08±1.01 mm;产孢量最大的是B-77,产孢量为(29.80±1.95)×10~5个/mm^2;孢子萌发率最高的是B-41,GT_(50)值为13.74 h。对桉蝙蛾毒力最高的菌株是B-36,LT_(50)值为7.06 d。形态学及rDNA-ITS序列分析结果显示菌株B-36为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桉蝙蛾 球孢白僵菌 毒力 筛选 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营养成分对桉蝙蛾高毒力球孢白僵菌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2
11
作者 邹东霞 史国英 +3 位作者 廖旺姣 蒋学建 吴耀军 蓝霞 《西部林业科学》 CAS 2016年第4期158-161,共4页
研究了不同氮碳源及微量元素对2株桉蝙蛾高毒力球孢白僵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水解乳蛋白及蛋白胨均有显著促进白僵菌生长的作用,无机氮源均有不同程度抑制白僵菌生长的作用,其中(NH4)2SO4的抑制作用最强;不同碳源对菌株B-36生长促进... 研究了不同氮碳源及微量元素对2株桉蝙蛾高毒力球孢白僵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水解乳蛋白及蛋白胨均有显著促进白僵菌生长的作用,无机氮源均有不同程度抑制白僵菌生长的作用,其中(NH4)2SO4的抑制作用最强;不同碳源对菌株B-36生长促进作用不明显,葡萄糖具有显著促进菌株B-46生长的作用,甘露、葡萄糖、乳糖均能促进2个菌株产孢,蔗糖、阿拉伯树胶能明显促进B-36产孢,却对B-46产孢具有抑制作用;微量元素Al显著促进2个菌株的生长,而微量元素B具有促进两个菌株产孢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源 氮源 微量元素 球孢白僵菌 桉蝙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70%安泰生可湿性粉剂对香蕉叶斑病的防治效果 被引量:1
12
作者 潘连富 付岗 +1 位作者 晏卫红 张雯龙 《中国南方果树》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36-37,共2页
对70%安泰生可湿性粉剂防治香蕉叶斑病进行田间试验,比较其对香蕉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70%安泰生可湿性粉剂150、100、75g对水60kg施用20天后,对香蕉叶斑病防效均达87.8%以上,30天后防效85.1%~90.1%;并且香蕉单株产量明显增加。其中,1... 对70%安泰生可湿性粉剂防治香蕉叶斑病进行田间试验,比较其对香蕉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70%安泰生可湿性粉剂150、100、75g对水60kg施用20天后,对香蕉叶斑病防效均达87.8%以上,30天后防效85.1%~90.1%;并且香蕉单株产量明显增加。其中,100g安泰生处理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泰生 可湿性粉剂 香蕉叶斑病 防治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辣木枝屑栽培糙皮侧耳初探 被引量:2
13
作者 吴小建 吴圣进 +3 位作者 韦仕岩 陈雪凤 王灿琴 沙国新 《食用菌》 2017年第2期39-40,共2页
目的:利用辣木枝屑为主料栽培糙皮侧耳。方法:通过辣木与常规配方对比试验,研究辣木对糙皮侧耳菌丝生长速度、菌丝长势及生物转化率的影响,以此评价辣木枝屑为主料栽培糙皮侧耳的可行性。结果:糙皮侧耳在辣木枝屑为主料的各配方中均能... 目的:利用辣木枝屑为主料栽培糙皮侧耳。方法:通过辣木与常规配方对比试验,研究辣木对糙皮侧耳菌丝生长速度、菌丝长势及生物转化率的影响,以此评价辣木枝屑为主料栽培糙皮侧耳的可行性。结果:糙皮侧耳在辣木枝屑为主料的各配方中均能正常生长和出菇,以配方④(辣木枝屑60%,棉子壳38%,石灰1%,石膏1%)和配方⑤(辣木枝屑50%,杂木屑23%,棉子壳25%,石灰1%,石膏1%)表现最佳,菌丝长势强,生长速度分别为8.0 mm/d和7.3 mm/d,生物转化率分别为96.03%和93.51%,且均优于对照组。结论:辣木枝屑可用于栽培糙皮侧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糙皮侧耳 辣木 原料 生物转化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光质处理下银耳子实体农艺性状和营养成分含量及其相关性 被引量:7
14
作者 祁亮亮 李俐颖 +5 位作者 吴小建 陈振妮 赵承刚 杨驰 曾辉 郎宁 《食用菌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41-47,共7页
银耳(Tremella fuciformis)栽培过程中从现蕾开始采用不同光质(蓝、绿、红、黄、白光)进行处理,测定银耳农艺性状和营养成分含量并对其相关性进行分析,探讨不同光质对银耳子实体农艺性状和营养成分含量的影响以及子实体农艺性状和营养... 银耳(Tremella fuciformis)栽培过程中从现蕾开始采用不同光质(蓝、绿、红、黄、白光)进行处理,测定银耳农艺性状和营养成分含量并对其相关性进行分析,探讨不同光质对银耳子实体农艺性状和营养成分含量的影响以及子实体农艺性状和营养成分含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蓝光处理的耳片最大,白光处理的最小;黄光、绿光和红光处理的耳片较厚,白光处理的最薄;红光处理的耳基直径最大,蓝光处理的较小;蓝光处理的子实体直径、子实体直径与厚度比最大。绿光、红光和黄光处理的纤维素含量较高,蓝光、白光处理的较低;红光处理的还原糖含量、绿光处理的灰分含量、蓝光处理的蛋白质含量最高,绿光处理的总糖含量、蓝光处理的粗多糖含量较高,白光处理的还原糖、灰分、蛋白质、总糖和粗多糖含量最低;白光处理的水分含量较高,蓝光、红光处理的较低。耳片大小与还原糖、灰分、总糖、粗多糖含量,耳片厚度与还原糖、总糖、粗多糖、蛋白质含量,耳基直径与粗纤维含量呈显著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耳 光质 营养成分 相关性 通径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杧果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asianum和C.fructicola的危害特征及对杀菌剂的敏感性初探 被引量:9
15
作者 覃丽萍 苏琴 +5 位作者 谢玲 农倩 陈艳露 张艳 廖仕同 莫贱友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97-202,共6页
通过离体针刺接种法初步探讨了广西杧果炭疽病的主要致病菌Colletotrichum asianum和C.fructicola在不同品种杧果上的危害症状及致病力,并用生长速率法测定这2种病菌代表菌株对咪鲜胺和吡唑醚菌酯的敏感性。结果显示:C.asianum和C.fruct... 通过离体针刺接种法初步探讨了广西杧果炭疽病的主要致病菌Colletotrichum asianum和C.fructicola在不同品种杧果上的危害症状及致病力,并用生长速率法测定这2种病菌代表菌株对咪鲜胺和吡唑醚菌酯的敏感性。结果显示:C.asianum和C.fructicola侵染同一品种杧果的症状仅有细微的差别;每种病菌对不同品种杧果的致病力有较明显的差异,其中C.asianum对‘桂七杧’的致病力最强,对‘台农一号杧’的致病力最弱,C.fructicola对‘金煌杧’的致病力最强,对‘四季蜜杧’的致病力最弱。咪鲜胺对C.asianum和C.fructicola的代表菌株的EC 50分别为0.0395~0.1322μg/mL、0.0571~0.1574μg/mL,吡唑醚菌酯对C.asianum和C.fructicola的代表菌株的EC 50分别为0.0109~0.5616μg/mL、0.1511~0.4474μg/mL,其中C.asianum对吡唑醚菌酯的最大EC 50是最小EC 50的51.5倍,存在抗药性风险。研究结果为杧果炭疽病的正确诊断、防治等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杧果 炭疽病 危害特征 杀菌剂 敏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桉树加工副产物与常规基质栽培的肺形侧耳代谢物差异 被引量:6
16
作者 罗阳兰 王灿琴 +3 位作者 胡秀月 韦仕岩 韦娇君 吴圣进 《食用菌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9-31,共13页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as chromatography mass spectrometry,GC-MS)技术,结合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法(orthogonal projections to latent structu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对处理组(桉树树皮和桉树木屑)与对照组(杂木屑和甘...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as chromatography mass spectrometry,GC-MS)技术,结合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法(orthogonal projections to latent structu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对处理组(桉树树皮和桉树木屑)与对照组(杂木屑和甘蔗渣)栽培基质的肺形侧耳(Pleurotus pulmonarius)子实体代谢物进行非靶向代谢组学(untargeted metabolomics analysis)研究。结果表明:与杂木屑相比,桉树树皮有7种差异代谢物和4种差异代谢物通路,桉树木屑有23种差异代谢物和5种差异代谢物通路;与甘蔗渣相比,桉树树皮有23种差异代谢物和5种差异代谢物通路,桉树木屑有26种差异代谢物和10种差异代谢物通路;相关性较强的代谢通路分别为C5-支链二元酸代谢通路与半胱氨酸和甲硫氨酸代谢通路。研究结果为桉树加工主要副产物应用于食用菌栽培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桉树加工副产物 肺形侧耳 栽培基质 气相色谱-质谱 代谢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蔗叶片光谱特征分析及氮含量估算初探 被引量:4
17
作者 杨绍锷 陈廷速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18年第2期145-150,共6页
设置了5个施肥水平田间试验,获取甘蔗分蘖期叶片的全氮含量和光谱反射率,分析氮含量与光谱反射率的相关性,并构建基于敏感波段的氮含量估算模型。结果显示,甘蔗叶片氮含量与光谱反射率在401~1 000 nm波段区间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在402~953... 设置了5个施肥水平田间试验,获取甘蔗分蘖期叶片的全氮含量和光谱反射率,分析氮含量与光谱反射率的相关性,并构建基于敏感波段的氮含量估算模型。结果显示,甘蔗叶片氮含量与光谱反射率在401~1 000 nm波段区间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在402~953 nm波段区间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在550、741 nm出现了两个峰值,说明这两个波段附近的光谱反射率对叶片氮含量较为敏感;R550、R741构建的模型决定系数(R^2)较大,NDVI(550,741)、RVI(550,741)、NDVI(730,835)、RVI(730,835)构建的模型决定系数较小,R550、R741相比NDVI(550,741)、RVI(550,741)、NDVI(730,835)、RVI(730,835)更适用于甘蔗叶片氮含量估算;由R741构建的二次函数模型(y=-119.1x^2+61.53x+3.851)决定系数为0.681,氮含量估算值均方根差(RMSE)为1.13 g/kg,平均相对误差为8.92%,相比于其他模型综合效果较好。推荐由R741构建的二次函数模型作为甘蔗分蘖期叶片氮含量估算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光谱特征 氮含量 估算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省缙云县大型真菌多样性调查 被引量:5
18
作者 赵承刚 胡亚萍 +4 位作者 刘敏 吴小建 李俐颖 郎宁 祁亮亮 《食药用菌》 2022年第4期296-301,共6页
缙云县地处浙江南部,境内地形、植被、气候特点适宜大型真菌的发生且资源丰富,科学评价大型真菌分布及多样性可为当地资源保护和利用提供依据。采用网格化样线踏查的方法,共发现大型真菌132种,隶属于2门5纲14目47科80属,其中担子菌门(Ba... 缙云县地处浙江南部,境内地形、植被、气候特点适宜大型真菌的发生且资源丰富,科学评价大型真菌分布及多样性可为当地资源保护和利用提供依据。采用网格化样线踏查的方法,共发现大型真菌132种,隶属于2门5纲14目47科80属,其中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10目41科72属122种,占总种数的92.42%;子囊菌门(Ascomycota)4目6科8属10种,占总种数的7.5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真菌 分布 多样性 生态系统 担子菌门 子囊菌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福菇真菌性病害种类调查及主要病原菌鉴定 被引量:1
19
作者 汪茜 龙艳艳 +1 位作者 李冬萍 陈廷速 《食用菌》 2017年第5期71-74,共4页
对广西农业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食用菌菌种厂金福菇病害的发生情况进行了调查,并采集回病害样品,对病原菌进行了分离、纯化和鉴定。通过传统形态学分类,对金福菇真菌病害病原菌进行了鉴定,共鉴定了5株病原真菌,分别是曲霉3个菌株、木霉... 对广西农业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食用菌菌种厂金福菇病害的发生情况进行了调查,并采集回病害样品,对病原菌进行了分离、纯化和鉴定。通过传统形态学分类,对金福菇真菌病害病原菌进行了鉴定,共鉴定了5株病原真菌,分别是曲霉3个菌株、木霉和青霉各1个菌株,曲霉菌出现的频率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福菇 病原真菌 鉴定 曲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珊瑚加工残余物与花生麸结合对灵芝生长与品质的影响
20
作者 刘晓星 农东红 +4 位作者 左文明 陈广财 唐璇 韩美丽 陆荣生 《园艺与种苗》 CAS 2023年第10期13-16,45,共5页
[目的]探究草珊瑚加工残余物对灵芝生长的影响。[方法]以黄灵芝、紫灵芝为对象,研究草珊瑚加工残余物与花生麸结合对菌丝生长、生物转化率及药用成分的影响。[结果]草珊瑚加工残余物直接用于原种、栽培种菌丝生长时,黄灵芝、紫灵芝的适... [目的]探究草珊瑚加工残余物对灵芝生长的影响。[方法]以黄灵芝、紫灵芝为对象,研究草珊瑚加工残余物与花生麸结合对菌丝生长、生物转化率及药用成分的影响。[结果]草珊瑚加工残余物直接用于原种、栽培种菌丝生长时,黄灵芝、紫灵芝的适宜浓度分别为15%~45%、15%~30%;发酵草珊瑚加工残余物培养菌丝时,黄灵芝、紫灵芝所需发酵时间分别为9~15 d、12~15 d,促进黄灵芝、紫灵芝子实体生长与药用成分提高的添加量分别为45%~60%、30%~45%;黄灵芝在含发酵草珊瑚加工残余物60%条件下,添加花生麸1.5%~2.0%可进一步提高生物转化率、药用成分含量;紫灵芝在含发酵草珊瑚加工残余物45%条件下,添加花生麸1.0%~1.5%可使生物转化率、药用成分含量进一步提高。[结论]可对草珊瑚加工残余物与花生麸在食用菌上的应用具有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珊瑚 加工残余物 花生麸 黄灵芝 紫灵芝 栽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