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广西地方紫云英种质资源收集及表型多样性评价 被引量:2
1
作者 韦彩会 董文斌 +4 位作者 李忠义 唐红琴 曾成城 莫永诚 何铁光 《湖北农业科学》 2024年第2期67-73,共7页
以农业农村部“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为契机,开展了广西壮族自治区紫云英(Astragalus sinicus L.)种质资源的考察收集与评价鉴定。结果表明,收集到的58份地方资源主要分布在桂东北以及0~400 m的中低海拔地区。12项... 以农业农村部“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为契机,开展了广西壮族自治区紫云英(Astragalus sinicus L.)种质资源的考察收集与评价鉴定。结果表明,收集到的58份地方资源主要分布在桂东北以及0~400 m的中低海拔地区。12项农艺性状表型分析显示其遗传多样性丰富;主成分分析将12个农艺性状分为3个主成分,分别为种子产量、生物产量及生育期特征,累计贡献率达72.089%;通过加权平均计算得出综合排名前10位的种质资源为GXLF20180011、GXLF2019109、GXLF2019156、GXLF2019118、GXLF2019112、GXLF2019117、GXLF20180006、GXLF2019125、GXLF2019111、GXLF2019136;排名前10位的种质资源全生育期为134~147 d,盛花期茎粗(直径)为2.83~3.66 mm,盛花期株高为41.63~54.73 cm,单株分枝数为2.83~4.19个,每分枝花序数为5.85~6.99个,总花序数为17.55~26.23个/株,结荚花序数为14.33~19.97个/株,鲜草产量为10458.15~48792.75 kg/hm^(2),干草产量为1037.36~5724.34 kg/hm^(2),种子产量为246.75~991.20 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云英(Astragalus sinicus L.) 种质资源 收集 表型多样性 广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茶产业科技支撑现状及转型路径 被引量:2
2
作者 陈峻锐 石元值 +4 位作者 胡钧铭 韦翔华 张俊辉 郑富海 索广利 《浙江农业科学》 2024年第5期1224-1231,共8页
广西属华南优势茶区,茶叶上市早、品质佳,但茶产业整体品牌效应和经济效益滞后于区外知名产茶省,亟待通过科技创新提高茶产业竞争优势,促进广西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文章选取昭平、凌云、苍梧、桂平4个广西典型茶区,参考产茶大省,结合茶... 广西属华南优势茶区,茶叶上市早、品质佳,但茶产业整体品牌效应和经济效益滞后于区外知名产茶省,亟待通过科技创新提高茶产业竞争优势,促进广西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文章选取昭平、凌云、苍梧、桂平4个广西典型茶区,参考产茶大省,结合茶产业政策,并依据相关典型文献及科技成果,剖析区域茶产业科技发展现状,为广西茶产业科技支撑提供理论思考。茶产业是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带动乡村发展和致富的重要手段,尽管广西茶园面积、茶产量呈逐年增加,经济价值不断提高,但广西茶科技在茶产业生产管理、品牌建设、产业融合、人才引育等方面落后产茶大省;并从植茶规模、茶品牌价值、茶科技文献、茶科技奖项等方面探讨了广西茶产业科技支撑存在的不足;提出了挖掘区域优质茶树种质资源、构建茶产业高质量标准化体系、强化知名茶品牌建设与管理、统筹“三茶”深度融合态势、优化高端茶学人才引育机制,促进茶科技统筹布局的茶产业转型发展路径。科技创新在茶产业发展具有独特的优势,产学研用全产业链科技融合有助于推动广西茶产业转型和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支撑 科技转型 茶产业 广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制剂在茶园绿色防控中的应用与潜力
3
作者 陆泓宇 郑富海 +5 位作者 胡钧铭 周凤珏 张俊辉 李婷婷 俞月凤 李宇翔 《浙江农业科学》 2025年第8期1924-1932,共9页
化学残留物影响茶园生态平衡、危害动植物健康。利用生物技术研制的生物制剂,具有高效、低毒、特异性的典型特征,被广泛应用于现代农药、肥料以及生物制品活性物质的制备中。科学评估生物制剂的安全性与生态应用潜力,有利于优化集约化... 化学残留物影响茶园生态平衡、危害动植物健康。利用生物技术研制的生物制剂,具有高效、低毒、特异性的典型特征,被广泛应用于现代农药、肥料以及生物制品活性物质的制备中。科学评估生物制剂的安全性与生态应用潜力,有利于优化集约化茶园绿色生产,促进茶产业高质量发展。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从茶园化学制剂替代及环境生态保护角度,分析化学农药发展历程、功能作用、主要种类及残留风险,挖掘生物制剂在茶园绿色防控中的功效、应用及潜力,为生物制剂在茶园绿色防控中的生态应用提供支撑。调查发现化学制剂的过度使用会导致植物病原物的抗药性增加,危害人类与动物健康,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而生物制剂源于生物活体或其代谢产物,在抑制茶园真菌、细菌、病毒以及线虫防治方面的效果理想。本研究从产品监测与生物多样性评估、综合防控体系和抗性管理、生态风险评估的角度,提出要建立生物制剂安全管控措施;并从产品质量提升、施药时机与条件、施药技术角度,提出要提升生物制剂应用效率;最后从宣传教育、商业模式创新、政策支持与监管,以及相关功能生物材料绿色投入品研发与应用方面,提出要强化生物制剂应用推广。因此,生物制剂替代化学制剂应用有利于解决环境风险,实现绿色防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防控 茶园 绿色防控 生物制剂 应用潜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桂西北喀斯特地区退化群落灌草不同器官N、P生态化学计量内稳性特征 被引量:4
4
作者 俞月凤 韦建华 +6 位作者 胡钧铭 张俊辉 李婷婷 郑富海 张野 苏利荣 何铁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5367-5376,共10页
植物的生态化学计量内稳性特征是长期适应环境的结果,与其生态适应性策略有关。探明喀斯特退化群落灌草不同器官N、P元素的化学计量特征及其内稳性特征,为喀斯特地区植被群落退化过程中植物的适应策略研究提供依据,基于桂西北喀斯特地区... 植物的生态化学计量内稳性特征是长期适应环境的结果,与其生态适应性策略有关。探明喀斯特退化群落灌草不同器官N、P元素的化学计量特征及其内稳性特征,为喀斯特地区植被群落退化过程中植物的适应策略研究提供依据,基于桂西北喀斯特地区5种退化程度植被群落的调查取样,测定不同退化群落灌木(叶、茎和根)和草本(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N、P含量,分析其化学计量特征、不同器官间的相互关系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以及内稳性特征。结果表明:(1)灌木不同器官P含量表现为叶>茎>根,N含量和N∶P表现为叶>根>茎,草本P、N含量及N∶P均为地上部分>地下部分;随退化程度加剧,灌木各器官和草本地下部分的N、P含量及灌木根N∶P均呈降低变化趋势,草本地上部分的N、P含量在前四个退化阶段为降低趋势,在Ⅴ阶段有所升高,草本地下部分N∶P则呈现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其他N∶P无显著性变化;灌草叶片N∶P均小于14;(2)N和P含量在各器官中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灌草的不同器官之间的同一营养元素及元素比,以及灌木和草本之间的各器官的同一营养元素及元素比均呈正相关关系;(3)灌草各器官N、P含量、N∶P与土壤TN、TP、N∶P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灌草各器官P含量与土壤C∶P显著负相关;(4)灌木各器官H_(N)、Hp和H_(N∶P)均表现为叶>茎>根,草本地上部分的H_(N)大于地下部分,Hp和H_(N∶P)则反之;灌草同种器官不同元素之间则表现为N>P>N∶P。喀斯特地区退化群落中灌木较草本具有更高的内稳性,灌草生长主要受N限制,且N元素表现较高的内稳性;灌草各器官在植被群落退化过程中对N、P含量变化的响应具有一致性和协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稳性 生态化学计量学 植物器官 喀斯特 退化群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用铁基生物炭后镉污染稻田土壤有效镉及有机碳的变化 被引量:1
5
作者 李婷婷 郑富海 +5 位作者 张俊辉 俞月凤 胡钧铭 梁淦铭 林永昌 黄柳滢 《湖北农业科学》 2024年第7期48-52,共5页
为了实现镉污染稻田减污固碳的现实需求,以铁基生物炭为研究对象,通过大田试验,采集了土壤和水稻子粒样品,分析了土壤有效镉含量、有机碳含量与子粒镉含量及其相关性。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铁基生物炭降低了稻田土壤有效镉含量,降幅为11... 为了实现镉污染稻田减污固碳的现实需求,以铁基生物炭为研究对象,通过大田试验,采集了土壤和水稻子粒样品,分析了土壤有效镉含量、有机碳含量与子粒镉含量及其相关性。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铁基生物炭降低了稻田土壤有效镉含量,降幅为11.98%~28.71%;铁基生物炭提高了土壤有机碳含量,增幅为3.66%~12.88%;铁基生物炭降低了水稻子粒镉含量,降幅为4.16%~63.58%。土壤有效镉含量与土壤有机碳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水稻子粒镉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因此,铁基生物炭有利于实现镉污染稻田降镉固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基生物炭 稻田土壤 土壤有效镉 水稻子粒镉 有机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