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宁市大学生功能性消化不良相关危险因素的调查 被引量:13
1
作者 左国文 梁列新 +4 位作者 黄丹 郭先文 王标钰 刘鑫 张法灿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334-1336,共3页
目的:了解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采用标准的成人功能性胃肠病罗马Ⅲ诊断问卷,《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测评系统对2 580例南宁市大学生进行面访式调查。结果:南宁市大学生FD总体患病... 目的:了解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采用标准的成人功能性胃肠病罗马Ⅲ诊断问卷,《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测评系统对2 580例南宁市大学生进行面访式调查。结果:南宁市大学生FD总体患病率为5.4%;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躯体化、焦虑、抑郁、自卑、社交退缩等12个维度FD组的分值均显著高于非FD组(P〈0.05);大学生FD患者饮食习惯更多表现为不喝茶、不喜食酸制品食物、进餐不准时(P〈0.05),而与饮酒、吸烟、进食生冷辛辣食物等因素无关。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提示FD患病与躯体化(OR 1.610,95%CI:1.012~2.559)、焦虑(OR 1.955,95%CI:1.216~3.142)、运动时间少(OR 1.093,95%CI:1.022~1.170)和睡眠时间减少(OR 1.288,95%CI:1.048~1.583)相关,而与饮食习惯无关。结论:南宁市大学生FD是一常见病,大学生FD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更多的表现躯体化和焦虑,并且存在运动时间和睡眠时间的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消化不良 心理健康 流行病学 影响因素 大学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消化道症状为主要表现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14例 被引量:2
2
作者 郑琴芳 梁列新 梁荣新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7年第11期1686-1687,共2页
目的:提高对以消化道症状为主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的认识。方法:对14例以消化道症状为主要表现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寄生虫感染6例,嗜酸粒细胞胃肠炎3例,溃疡性结肠炎2例,结核性腹膜炎2例,恶性腹水... 目的:提高对以消化道症状为主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的认识。方法:对14例以消化道症状为主要表现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寄生虫感染6例,嗜酸粒细胞胃肠炎3例,溃疡性结肠炎2例,结核性腹膜炎2例,恶性腹水1例。结论:对以消化道症状为主要表现、原因不明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应考虑一些少见病因,并及时进行必要的检查,避免误诊误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酸粒细胞增多 临床表现 诊断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质网应激蛋白激酶RNA样ER激酶(PERK)通路对肝星状细胞激活及Ⅰ型胶原蛋白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黎凤炎 刘泽峰 +4 位作者 夏雨艳 王文娟 李琪 唐利瑕 张国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68-974,共7页
目的探讨内质网应激蛋白激酶RNA样ER激酶(PERK)/真核生物翻译起始因子2α(eIF2α)信号通路对肝星状细胞(HSC)活化的影响。方法收集11例肝穿刺病理提示S1~S4肝纤维化患者和9例肝血管瘤、肝腺瘤患者术后周围正常肝组织病理切片,进一步行... 目的探讨内质网应激蛋白激酶RNA样ER激酶(PERK)/真核生物翻译起始因子2α(eIF2α)信号通路对肝星状细胞(HSC)活化的影响。方法收集11例肝穿刺病理提示S1~S4肝纤维化患者和9例肝血管瘤、肝腺瘤患者术后周围正常肝组织病理切片,进一步行组织免疫组化检测PERK、eIF2α、C/EBP环磷酸腺苷反应元件结合转录因子同源蛋白(CHOP)表达情况;使用不同浓度的内质网应激诱导剂毒胡萝卜素(0、125、250、500、1000 nmol/L)作用于人HSC-LX2,使用qRT-PCR检测PERK mRNA及Western Blot检测PERK、肌醇需要酶1(IRE1)、激活转录因子6(ATF6)、CHOP及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表达水平。使用慢病毒转染构建PERK稳定过表达LX-2组及对照组,并通过qRT-PCR检测PERK、eIF2α、α-SMA mRNA,Western Blot检测PERK、p-eIF2α、α-SMA蛋白表达,免疫荧光检测胶Ⅰ型原蛋白(COL1A1)表达。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结果与正常肝组织相比,肝纤维化患者肝组织中PERK、eIF2α及CHOP表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3.56、t=−5.75、Z=−3.52,P值均<0.001)。不同浓度毒胡萝卜素作用后,与溶媒组相比,内质网相关蛋白PERK、CHOP、IRE1、ATF6及α-SMA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值均<0.05)。与对照空载慢病毒组相比,PERK稳定过表达组PERK mRNA、eIF2αmRNA、α-SMA mRNA表达及PERK、p-eIF2α、α-SMA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值均<0.05)。细胞免疫荧光结果提示,PERK过表达组COL1A1表达升高(P<0.05)。结论PERK过表达可诱导LX-2细胞α-SMA、胶原蛋白COL1A1表达,提示PERK信号通路可能是HSC活化的重要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质网应激 真核细胞起始因子2 肝星状细胞 胶原Ⅰ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NIP3介导线粒体自噬研究进展 被引量:3
4
作者 黄景珠 成秋宸 +2 位作者 李福建 刘泽峰 张国 《海南医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0-66,共7页
线粒体自噬广泛存在于哺乳动物中,对于维持细胞中线粒体平衡、线粒体质量控制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通过检索近5年文献,综述BNIP3介导的线粒体自噬与疾病的研究进展,为临床诊疗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 BNIP3 线粒体自噬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缬沙坦对慢性肝病患者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调控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5
5
作者 宋怀宇 韩丽辉 +1 位作者 孙成刚 朱菊人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364-365,共2页
研究缬沙坦对慢肝、肝硬化患者肾素 -血管紧张素系统 (RAS)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 5 4例慢肝、肝硬化患者 ,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保肝治疗 ,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缬沙坦 80mg/日 ,疗程 1个月。采用放免法... 研究缬沙坦对慢肝、肝硬化患者肾素 -血管紧张素系统 (RAS)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 5 4例慢肝、肝硬化患者 ,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保肝治疗 ,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缬沙坦 80mg/日 ,疗程 1个月。采用放免法检测治疗前后血清肾素 (PRA)、血管紧张素Ⅱ (AⅡ )、醛固酮 (ALD)的变化 ;采用半定量逆转录PCR技术测定治疗组 5例慢肝患者缬沙坦治疗前后血管紧张素原mRNA、血管紧张素ⅡⅠ型受体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发现经缬沙坦治疗后 ,血清PRA、AⅡ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 ,ALD则明显降低。与对照组相比 ,治疗组治疗后血清RAS各激素水平的变化均有显著性差异 ,而肝组织血管紧张素原mRNA、血管紧张素ⅡⅠ型受体mRNA的表达较治疗前降低。研究提示缬沙坦可以有效抑制慢性肝病患者循环和肝组织局部RAS的过度激活 ,对慢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缬沙坦 慢性肝病 肾素 血管紧张素 调控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缬沙坦对肝硬化患者肝血流动力学影响的彩色多普勒观察 被引量:5
6
作者 宋怀宇 贾涛 朱菊人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79-81,共3页
观察缬沙坦对肝硬化患者肝血流动力学的影响。26例肝硬化患者,给予血管紧张素ⅡⅠ型受体拮抗剂缬沙坦80mg qd,疗程1个月,于治疗前后检查肝血流动力学各项指标变化。发现经缬沙坦治疗后,肝硬化患者的肝血流动力学的各项指标均有不同程度... 观察缬沙坦对肝硬化患者肝血流动力学的影响。26例肝硬化患者,给予血管紧张素ⅡⅠ型受体拮抗剂缬沙坦80mg qd,疗程1个月,于治疗前后检查肝血流动力学各项指标变化。发现经缬沙坦治疗后,肝硬化患者的肝血流动力学的各项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总体表现为肝内血管阻力降低,肝窦内压下降,肝脏有效灌流增加,肝脏供血明显改善。缬沙坦应用于肝硬化患者,可明显改善肝硬化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增加肝脏血液灌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肝血流动力学 缬沙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紧张素Ⅱ抑制剂防治慢肝、肝硬化的临床研究进展 被引量:3
7
作者 宋怀宇 孙成刚 朱菊人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200-201,共2页
关键词 血管紧张素Ⅱ抑制剂 防治 肝硬化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蟹猴实验感染HBV的血清学反应 被引量:2
8
作者 王振常 梁增文 +3 位作者 冷静 韦毅 黄晶晶 陈松林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814-816,共3页
目的:研究食蟹猴感染乙型肝炎病毒( HBV)后的血清学反应。方法:实验室内人工繁育的1~3日龄或成年食蟹猴观察1个月经病毒学筛选后证实为健康动物后各随机分为对照组、感染组,感染组接种HBV携带者血清0.5 ml( HBV-DNA≥108拷贝)... 目的:研究食蟹猴感染乙型肝炎病毒( HBV)后的血清学反应。方法:实验室内人工繁育的1~3日龄或成年食蟹猴观察1个月经病毒学筛选后证实为健康动物后各随机分为对照组、感染组,感染组接种HBV携带者血清0.5 ml( HBV-DNA≥108拷贝)单只笼养,各组从接种后1~12周每日观察行为变化,每1周取血样检测HBV-M、HBV-DNA、肝功能及对于HBsAg阳性食蟹猴在B超引导下取肝组织常规HE染色检测肝组织炎症程度。结果:成年猴接种后未引发HBsAg阳性反应,有3只幼年猴出现HBsAg、HBcAb及2只出现HBV-DNA反应,ALT在攻毒出现HBsAg阳性后1周开始升高,1个月后达到高峰,其值为180 U/L,以后渐降,持续1个月后接近正常。 AST一周后高于正常参考值呈低平曲线,高峰较ALT迟后1个月, HBsAg阳性食蟹猴HE染色可见部分肝组织呈轻微肝炎病变。结论:攻毒后HBV-M、HBV-DNA、ALT、AST及肝组织病理改变提示HBV感染后能产生应答及肝细胞炎症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蟹猴 肝炎病毒 乙型 动物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管胃静脉曲张——内镜治疗时代的药物选择 被引量:5
9
作者 李菁 张国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103-1104,共2页
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esophageal and gastric variceal eeding.EGVB)是门脉高压症最常见、病死率最高的并发症之一,是因为门静脉系统血流受阻和(或)血流量增加,门静脉及其属支血管内静脉压升高.其中门静脉系统的胃冠状静脉与腔... 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esophageal and gastric variceal eeding.EGVB)是门脉高压症最常见、病死率最高的并发症之一,是因为门静脉系统血流受阻和(或)血流量增加,门静脉及其属支血管内静脉压升高.其中门静脉系统的胃冠状静脉与腔静脉系的食管静脉开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 药物选择 内镜治疗 门静脉系统 门脉高压症 血流量增加 胃冠状静脉 静脉压升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黏膜白斑910例的胃镜表现与病理特点 被引量:2
10
作者 何志钧 蒋艳娟 +2 位作者 韦宗萍 梁志海 唐国都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1期3488-3490,共3页
目的:探讨胃黏膜白斑的胃镜表现与病理诊断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近6年来胃黏膜白斑患者的胃镜表现与白斑病理诊断结果。结果:2008年1月至2014年1月经胃镜诊断胃黏膜白斑910例,总检出率为0.94%,发病高峰... 目的:探讨胃黏膜白斑的胃镜表现与病理诊断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近6年来胃黏膜白斑患者的胃镜表现与白斑病理诊断结果。结果:2008年1月至2014年1月经胃镜诊断胃黏膜白斑910例,总检出率为0.94%,发病高峰年龄为41--60岁(58.8%)。白斑好发于胃窦部(65.5%),病理为肠上皮化生或不典增生总检出率为24.7%,幽门螺杆菌阳性265例(29.1%)。胃镜诊断伴糜烂性胃炎433例(47.6%),非糜烂性胃炎477例(52.4%);伴糜烂性胃炎白斑病理为肠上皮化生或不典型增生比例高于非糜烂性胃炎(P〈0.05)。白斑直径≤0.4 cm者779例(85.6%),〉0.4 cm者131例(14.4%);白斑数量单发674例(74.1%),多发者236例(25.9%);白斑直径、数量与白斑病理是否为化生或不典型增生均无关(P〉0.05)。结论:胃黏膜白斑好发于中老年人,以胃窦部好发,胃黏膜白斑伴糜烂性胃炎发生肠上皮化生或不典型增生的危险性高于非糜烂性胃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黏膜 白斑 胃镜检查 病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a相关蛋白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1
11
作者 刘鑫 黄宗声 +4 位作者 郭先文 张法灿 农兵 张国 梁列新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116-1119,共4页
目的:探讨La相关蛋白1(LARP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与胃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30例胃癌组织、癌旁组织和30例正常胃组织中LARP1蛋白质的表达情况,分析LARP1表达情况与胃癌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结果:胃癌... 目的:探讨La相关蛋白1(LARP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与胃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30例胃癌组织、癌旁组织和30例正常胃组织中LARP1蛋白质的表达情况,分析LARP1表达情况与胃癌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结果:胃癌组织中LARP1表达平均光密度值(0.19±0.13),明显高于癌旁组织(0.07±0.12)和正常组织(0.01±0.03)(P<0.01)。随着TNM分期增加,胃癌组织中的LARP1表达量明显增加(Ⅰ期vs.Ⅱ期vs.Ⅲ+Ⅳ期=0.06±0.07 vs.0.20±0.12 vs.0.30±0.08,P=0.001),有淋巴结转移患者的LARP1表达水平高于无淋巴结转移患者(0.22±0.12 vs.0.11±0.14,P=0.038),低分化癌中的LARP1的表达量也明显高于高中分化癌(0.24±0.12 vs.0.12±0.12,P=0.022);而不同性别、年龄、肿瘤位置、肿瘤大小的患者中LARP1表达水平并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LARP1在胃癌组织、癌旁组织中高表达,与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和分化程度有关,其可能在胃癌细胞的侵袭和转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L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相关蛋白1 胃癌 免疫组织化学 生物学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UNX3基因与胃癌关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2
作者 覃江 梁列新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7年第8期1267-1268,共2页
胃癌是我国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研究表明胃癌是由于端粒酶激活、抑癌基因失活和癌基因激活等引发的多因素、多阶段及多基因变异的综合病变过程。目前普遍认为,尽管癌基因的存在是促进癌症发生所需要,但抑癌基因的失活... 胃癌是我国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研究表明胃癌是由于端粒酶激活、抑癌基因失活和癌基因激活等引发的多因素、多阶段及多基因变异的综合病变过程。目前普遍认为,尽管癌基因的存在是促进癌症发生所需要,但抑癌基因的失活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可能比癌基因的活化更常见、更重要。RUNX3(PEBP2 C/CBFA3/ML2)基因是近年新发现的一个肿瘤抑制基因,因其在小鼠胚胎发育过程及人类多种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而倍受关注.现将对有关RUNX3的结构功能、传导通路及目前RUNX3在胃癌发生中的作用和致病机制等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UNX3基因 胃癌 癌基因激活 恶性肿瘤 肿瘤抑制基因 胚胎发育过程 基因失活 抑癌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小板异常与乙肝病毒相关性肝病 被引量:1
13
作者 宋怀宇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08年第2期137-139,共3页
关键词 乙肝病毒感染 乙肝肝硬化 病毒相关性 血小板异常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病理生理过程 疾病发生 原发性肝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与肝纤维化
14
作者 宋怀宇 孙成刚 朱菊人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36-137,共2页
关键词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肝纤维化 生物活性肽 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非靶向代谢组学联合靶向胆汁酸代谢组学筛查结直肠癌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被引量:5
15
作者 王旋成 朱一帆 +6 位作者 周海琳 黄宗声 陈鸿炜 张嘉豪 杨珊伊 陈广辉 张淇淞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43-453,共11页
目的应用血清代谢组学技术发现结直肠癌(CRC)的生物标志物以微创且高效地筛查CRC。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高分辨率质谱分析技术(UHPLC-HRMS)对79例健康对照(NR组)受试者和82例CRC患者(CRC组)的血清样本进行代谢组学分析。在两组血... 目的应用血清代谢组学技术发现结直肠癌(CRC)的生物标志物以微创且高效地筛查CRC。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高分辨率质谱分析技术(UHPLC-HRMS)对79例健康对照(NR组)受试者和82例CRC患者(CRC组)的血清样本进行代谢组学分析。在两组血清代谢轮廓存在明显区别的基础上,采用单因素以及多元统计分析包括主成分分析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进一步确定组间差异代谢物。以P<0.05,倍数变化<0.67或>1.50,结合变量重要性投影>1.00为筛选标准发现差异代谢物,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ROC)筛选出对CRC具有良好诊断效能(曲线下面积AUC>0.80)的潜在诊断标志物。同时,应用靶向胆汁酸代谢组学对所筛选的胆汁酸类肿瘤生物标志物进行靶向验证。结果NR组和CRC组的血清代谢谱存在明显差异。基于上述标准共筛选获得82种组间差异代谢物,以脂肪酸和甘油磷脂为主。ROC分析表明包括腺嘌呤、胆红素、ACar(乙酰肉碱)12:0、ACar 10:1、ACar 9:0、PC(磷脂酰胆碱)18:2e、去氧胆酸、鹅去氧胆酸、ACar 14:1、棕榈酰肉碱这10个差异代谢物其AUC值>0.80。其中,与NR组相比,1个差异代谢物在CRC组中呈现显著上调,其余9个差异代谢物均呈显著下调(P<0.05)。此外,基于支持向量机算法的多变量ROC分析发现,其中7个差异代谢物组成的标志物组合的AUC值为0.94,对CRC具有出色的诊断效能。靶向胆汁酸代谢组学结果与非靶向代谢组学的结果一致,去氧胆酸和鹅去氧胆酸的相对血清水平较NR组在CRC中呈现显著下调趋势(P<0.05)。结论脂肪酸和甘油磷脂的代谢紊乱可能与CRC的形成密切相关。10个差异代谢物对CRC具有良好诊断效能,其中7个差异代谢物组成的标志物组合对CRC的临床诊断具有重要的应用潜力,特别是去氧胆酸和鹅去氧胆酸可作为CRC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血清非靶向代谢组学 靶向胆汁酸代谢组学 生物标志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质谱的结直肠腺瘤患者血清代谢组学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杨宝 梁运啸 +5 位作者 黄宗声 涂星 周昌园 胡泽华 文德鉴 张淇淞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668-674,共7页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质谱结合主成分分析、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对46例结直肠腺瘤患者(年龄57.8±10.7岁)和45例健康人(年龄54.4±8.2岁)的血清样本进行分析,通过变量权重投影分析和火山图筛选结直肠腺瘤...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质谱结合主成分分析、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对46例结直肠腺瘤患者(年龄57.8±10.7岁)和45例健康人(年龄54.4±8.2岁)的血清样本进行分析,通过变量权重投影分析和火山图筛选结直肠腺瘤患者血清中的代谢标志物,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验证代谢标志物的诊断能力。结果表明,两组血清的代谢轮廓有显著差异,筛选并鉴定了20个生物标志物,涉及缬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合成,花生四烯酸代谢、α-亚麻酸代谢、亚油酸代谢、氨酰-tRNA合成、鞘脂代谢、甘油磷脂代谢、色氨酸代谢,其生物标志物16-羟基棕榈酸、花生四烯酸、肌酸、缬氨酸、亮氨酸、色氨酸、α-亚麻酸、牛磺鹅脱氧胆酸、LysoPC(20∶3)的ROC曲线面积(AUC)均大于0.90,特异性与灵敏度较高,对于结直肠腺瘤筛查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和临床应用潜力。研究结果可为基于代谢组学的结直肠腺瘤筛查提供参考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腺瘤 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质谱 代谢组学 血清 生物标志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质谱的结直肠癌患者血清脂质组学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陈鸿炜 农艳瑛 +4 位作者 朱一帆 梁运啸 周海琳 张嘉豪 张淇淞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014-1021,共8页
该研究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质谱结合主成分分析(PCA)、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对结直肠癌(CRC)患者和健康人的各50例血清样本进行脂质组学分析,通过P<0.05和倍数变化>1.5或<0.67筛选组间差异脂质... 该研究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质谱结合主成分分析(PCA)、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对结直肠癌(CRC)患者和健康人的各50例血清样本进行脂质组学分析,通过P<0.05和倍数变化>1.5或<0.67筛选组间差异脂质,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验证其诊断能力,为基于脂质组学的CRC筛查提供参考。结果表明,两组血清脂质谱存在明显差异,发现155种差异脂质,以磷脂酰胆碱(PC)和甘油三酯(TAG)为主,涉及磷脂酰胆碱代谢和甘油三酯代谢。筛选并鉴定9个脂质标志物,包括棕榈酰乙醇胺、棕榈酸、鞘氨醇、鞘磷脂(SM)d40∶3、SM d36∶0、TAG 58∶1、PC 34∶2、PC 36∶6、PC 38∶7,其ROC曲线面积(AUC)均大于0.80,特异性与灵敏度较高,对于CRC筛查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和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质谱 脂质组学 血清 生物标志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高分辨质谱的血清代谢组学用于探索区分结直肠腺瘤和结直肠癌的生物标志物 被引量:3
18
作者 杨珊伊 陈鸿炜 +5 位作者 周海琳 朱一帆 张嘉豪 王旋成 黄宗声 张淇淞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73-180,共8页
结直肠腺瘤(Colorectal adenoma,CA)发展成为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一个相对漫长而隐匿的过程,然而,目前仍缺乏微创且可靠的生物标志物来区分CA和CRC患者。该文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高分辨质谱(UHPLC-HRMS)技术结合多元... 结直肠腺瘤(Colorectal adenoma,CA)发展成为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一个相对漫长而隐匿的过程,然而,目前仍缺乏微创且可靠的生物标志物来区分CA和CRC患者。该文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高分辨质谱(UHPLC-HRMS)技术结合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64例CA患者和84例CRC患者的血清样本进行代谢组学比较分析,结合P<0.05和倍数变化>1.50或<0.67筛选两者的血清差异代谢物,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考察其对CA和CRC的鉴别能力。同时利用差异代谢物的通路及富集分析初步探索CA癌变的代谢机制。结果表明,两组的血清代谢谱存在差异,据此筛选并鉴定获得66种组间差异代谢物,主要涉及不饱和脂肪酸的生物合成、嘌呤代谢、亚油酸代谢,提示其可能与CA癌变有关。此外,PC 36∶3、腺嘌呤、鞘氨醇、PC 18∶0、PC 20∶4标志物组合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41,对CA和CRC表现出良好的判别效能,可为CRC的临床早期预防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结直肠腺瘤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高分辨质谱(UHPLC-HRMS) 血清代谢组学 生物标志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