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成人正畸隐形矫治的特殊设计及其临床应用 被引量:6
1
作者 周嫣 方志欣 +1 位作者 陈世稳 黄敏方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71-273,共3页
采取隐形矫治的特殊设计(上颌2D舌侧自锁矫治技术和下颌唇侧透明或美学直丝弓托槽)对9例成人错患者进行了矫治。治疗前后安氏II类错患者上前牙唇倾度分别为28.12°±10.05°和19.25°±3.12°(P<0.05),... 采取隐形矫治的特殊设计(上颌2D舌侧自锁矫治技术和下颌唇侧透明或美学直丝弓托槽)对9例成人错患者进行了矫治。治疗前后安氏II类错患者上前牙唇倾度分别为28.12°±10.05°和19.25°±3.12°(P<0.05),安氏III类错患者分别为32.14°±4.71°和28.15°±3.26°(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人正畸 2D舌侧自锁托槽 隐形矫治 口腔正畸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效治疗OSAHS的口腔矫治器戴入后髁突位置的变化 被引量:9
2
作者 黄敏方 周嫣 +2 位作者 陈世稳 方志欣 钟毅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85-288,共4页
目的:研究口腔矫治器治疗效果好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戴入矫治器后髁突位置的变化。方法:选取21例口腔矫治器治疗效果好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治疗前闭口位、最大开口位及戴口腔矫治器时的双侧颞下颌关... 目的:研究口腔矫治器治疗效果好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戴入矫治器后髁突位置的变化。方法:选取21例口腔矫治器治疗效果好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治疗前闭口位、最大开口位及戴口腔矫治器时的双侧颞下颌关节许勒位X线片,测量并分析3组髁突位置的差别。选用配对样本T检验及描述性的统计学方法。结果:闭口位、最大开口位及戴重建蜡位时髁突的位置各不相同,戴口腔矫治器时的髁突上端点C平均坐标值为x(-0.74±2.22)mm,y(-0.68±1.08)mm。结论:成功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效果好的口腔矫治器戴入后患者的髁突上端点靠近关节结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 口腔矫治器 颞下颌关节许勒位X线片 髁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2D舌侧自锁矫治技术矫治成年错畸形的初步临床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周嫣 方志欣 +2 位作者 陈世稳 黄敏方 欧晓丽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00-303,共4页
目的:评价2D舌侧自锁矫治技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对13例应用2D舌侧自锁矫治技术的成年患者(21~49岁,安氏Ⅰ类4例,安氏Ⅱ1类5例,安氏Ⅲ类4例;非拔牙矫治9例,拔牙矫治4例;)通过问卷调查、矫治后模型、面相及X线头影测量分析综合评... 目的:评价2D舌侧自锁矫治技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对13例应用2D舌侧自锁矫治技术的成年患者(21~49岁,安氏Ⅰ类4例,安氏Ⅱ1类5例,安氏Ⅲ类4例;非拔牙矫治9例,拔牙矫治4例;)通过问卷调查、矫治后模型、面相及X线头影测量分析综合评价其临床应用效果。结果:100%病例认为2D舌侧自锁矫治器无明显异物感;矫治后模型、面相的评价优良率为69.22%;安氏Ⅰ类错矫治前后头影测量结果变化无统计学意义;安氏Ⅱ1类错矫治前后ANB角、上前牙唇倾度、上下切牙间角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安氏Ⅲ类前牙反矫治前后上前牙唇倾度和上下切牙间角的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矫治时间11~19个月。结论:2D舌侧自锁托槽矫治技术无需排牙实验,安全、舒适、有效。能满足临床对成人轻、中度错畸形的绝对隐形矫治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D舌侧自锁托槽 口腔正畸学 成年正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口腔矫治器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与失眠共病的疗效 被引量:6
4
作者 钟榕槟 饶明聪 黄敏方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92-96,共5页
目的本研究拟探讨下颌前移口腔矫治器(OA)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与失眠共病(COMISA)的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4月至2019年8月至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就诊的14例COMISA患者作为共病组、17例单纯鼾症患者作为对照组,对共病组OA治疗前、治... 目的本研究拟探讨下颌前移口腔矫治器(OA)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与失眠共病(COMISA)的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4月至2019年8月至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就诊的14例COMISA患者作为共病组、17例单纯鼾症患者作为对照组,对共病组OA治疗前、治疗1个月后及对照组治疗前的多导睡眠图(PSG)检查参数进行比较。结果共病组治疗后,睡眠潜伏期(SL)、觉醒指数(ArI)、暂停指数(AI)、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减少(P<0.05),总睡眠时间(TST)、睡眠效率(SE)、N3期及最低血氧饱和度(LSpO_(2))增加(P<0.05)。与对照组相比,共病组治疗前SL、ArI、N1期百分比较大,TST、SE、N2期百分比较小,治疗后快速眼球运动睡眠潜伏期、ArI较大,TST、SE较小(P<0.05)。结论OA是治疗COMISA的较好疗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与失眠共病 单纯鼾症 口腔矫治器 多导睡眠图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 睡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简易舌侧托槽间接粘结方法介绍 被引量:8
5
作者 方志欣 周嫣 +1 位作者 陈世稳 黄敏方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20-121,共2页
关键词 舌侧托槽 方法介绍 正畸医师 矫治技术 托槽位置 技工室 粘结方法 间接粘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种植体支抗同步分别内收前牙加速拔牙间隙关闭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9
6
作者 周嫣 方志欣 +2 位作者 黄敏方 陈世稳 欧晓丽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76-580,共5页
目的:探索微种植体支抗配合直丝弓矫治技术同步分别内收前牙加速拔牙间隙关闭的效果与机制。方法:23例需强支抗的拔牙病例,使用微种植体支抗关闭拔牙间隙,自身随机对照设计,实验侧采用尖牙与切牙同步分别内收关闭拔牙间隙法(即除在后牙... 目的:探索微种植体支抗配合直丝弓矫治技术同步分别内收前牙加速拔牙间隙关闭的效果与机制。方法:23例需强支抗的拔牙病例,使用微种植体支抗关闭拔牙间隙,自身随机对照设计,实验侧采用尖牙与切牙同步分别内收关闭拔牙间隙法(即除在后牙区的微螺钉种植体与前牙区的方丝牵引钩间用镍钛拉簧一步法关闭拔牙间隙外,还在微螺钉与尖牙间用橡皮链单独行尖牙远中移动);对照侧则只通过常规后牙区微螺钉种植体与前牙区的方丝牵引钩间用镍钛拉簧一步法关闭拔牙间隙。分别记录两侧拔牙间隙关闭所需的时间并观察前牙移动的位置和方式,SPSS11.0统计软件对实验侧与对照侧拔牙间隙关闭所需的时间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实验侧拔牙间隙关闭时间平均(6.69±1.07)个月;对照侧拔牙间隙关闭时间平均(9.56±1.19)个月;实验侧与对照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侧尖牙移动到位后具有更好的生理位置,而对照侧尖牙移动到位后较多发生牙冠远中舌向扭转。结论:微植体支抗配合直丝弓矫治技术同步分别关闭拔牙间隙,在缩短拔牙间隙关闭时间的同时,使尖牙能始终在松质骨中移动,因而前牙内收快,矫治效果相对更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型种植体 正畸支抗 关闭拔牙间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性安氏Ⅱ类错矫治后牙颌指标变化与上气道矢状径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11
7
作者 周靖 方志欣 +1 位作者 周嫣 陈世稳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706-709,共4页
目的:探讨骨性安氏Ⅱ类错畸形青少年经拔牙与非拔牙矫治后牙颌指标变化与上气道矢状径的相关性。方法:将骨性安氏Ⅱ类错畸形青少年40例,分为拔牙组与非拔牙组各20例。对矫治前后的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治疗后,拔牙组SNA角、... 目的:探讨骨性安氏Ⅱ类错畸形青少年经拔牙与非拔牙矫治后牙颌指标变化与上气道矢状径的相关性。方法:将骨性安氏Ⅱ类错畸形青少年40例,分为拔牙组与非拔牙组各20例。对矫治前后的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治疗后,拔牙组SNA角、ANB角减小,上下切牙内收(P<0.01),非拔牙组下切牙较唇倾(P<0.01)。上气道矢状径仅非拔牙组矫治后PNS-Ba增加(P<0.05)。相关分析显示,拔牙组U-MPW和PAS变化与SNB角变化呈正相关(P<0.05),非拔牙组SPP-SPPW变化与ANB角变化呈负相关(P<0.05)。结论:颌骨的变化尤其下颌骨的大小和位置较牙齿的位移对上气道口咽部矢状径的变化影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氏Ⅱ类错[牙合] 拔牙 上气道 正畸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矢状Ⅱ类不同垂直骨面型成人上气道形态的测量分析 被引量:8
8
作者 方志欣 周嫣 +1 位作者 黄敏方 陈世稳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16-419,共4页
目的:研究矢状Ⅱ类不同垂直骨面型成人上气道形态的特点及差异,探讨颅面形态与上气道结构的关系。方法:选取成人矢状Ⅱ类不同垂直骨面型者135例的头颅定位侧位片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60例,女性75例。对每张头颅定位侧位片进行上气道矢状... 目的:研究矢状Ⅱ类不同垂直骨面型成人上气道形态的特点及差异,探讨颅面形态与上气道结构的关系。方法:选取成人矢状Ⅱ类不同垂直骨面型者135例的头颅定位侧位片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60例,女性75例。对每张头颅定位侧位片进行上气道矢状径测量并分别比较不同性别、不同垂直骨面型者上气道矢状径的差异。结果:男女各垂直骨面型组男性仅在上气道鼻咽段(PNS-Ba、PNS-R),女性仅在PNS-Ba存在组间差异(P<0.05~0.001),为高角组<均角组<低角组。腭咽、舌咽段上气道矢状径在各垂直骨面型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V-LPW均为男性大于女性(P<0.05~0.001)。结论:矢状Ⅱ类不同垂直骨面型者上气道矢状径存在某些差异,此可能为临床中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存在性别差异及颅颌形态特征的解剖学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矢状骨面型 直骨面型 气道 影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Ⅰ类Ⅱ类均角骨面型拔牙矫治后上气道矢状结构变化的初步临床观察 被引量:6
9
作者 周嫣 方志欣 +1 位作者 黄敏方 陈世稳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09-513,共5页
目的:了解Ⅰ、Ⅱ类均角骨面型拔牙矫治后上气道矢状结构的变化。方法:将2006~2009口腔正畸治疗的Ⅰ、Ⅱ类矢状均角骨面型错拔牙矫治病例103例分为4组:Ⅰ类均角骨面型牙列拥挤33例为第1组;Ⅱ类均角骨面型拔上下颌第一前磨牙21例为第2... 目的:了解Ⅰ、Ⅱ类均角骨面型拔牙矫治后上气道矢状结构的变化。方法:将2006~2009口腔正畸治疗的Ⅰ、Ⅱ类矢状均角骨面型错拔牙矫治病例103例分为4组:Ⅰ类均角骨面型牙列拥挤33例为第1组;Ⅱ类均角骨面型拔上下颌第一前磨牙21例为第2组;Ⅱ类均角骨面型拔上颌第一前磨牙、下颌第二前磨牙25例为第3组;Ⅰ类均角骨面型双牙弓前突24例为第4组。分别测量每位患者矫治前后X线头影侧位片上气道矢状结构鼻咽段、腭咽段、舌咽段和舌骨水平段及软腭与舌重叠的变化,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两样本配对t检验。结果:矫治后,第1组软腭后与软腭后咽壁点连线的距离(SPP-SPPW)和第4组软腭与舌重叠长度CL(UC-LC)的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2组、第3组矫治前后上气道矢状结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Ⅱ类均角骨面型拔牙矫治后上气道矢状各水平段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类均角骨面型牙列拥挤拔牙矫治组治疗后软腭与软腭后咽壁之间距离的增加对上气道矢状结构本身而言为积极的效应;而Ⅰ类均角骨面型双牙弓前突拔牙矫治组矫治后软腭与舌重叠长度的增加对上气道矢状结构而言为消极的作用,提示临床工作中应予以注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错畸形 拔牙矫治 上气道矢状结构 口腔正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际与模拟拔除前磨牙对Bolton指数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方志欣 周嫣 +1 位作者 陈世稳 黄敏方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2006年第4期427-429,共3页
目的:分析研究实际与模拟拔除前磨牙对Bolton指数及咬合的影响。方法:选择安氏Ⅰ类错牙合矫治后获得较理想咬合关系的牙牙合模型60幅(拔牙与非拔牙矫治各30副),测量其Bolton指数的前牙比、全牙比;同时对30例非拔牙矫治者进行4种模式的... 目的:分析研究实际与模拟拔除前磨牙对Bolton指数及咬合的影响。方法:选择安氏Ⅰ类错牙合矫治后获得较理想咬合关系的牙牙合模型60幅(拔牙与非拔牙矫治各30副),测量其Bolton指数的前牙比、全牙比;同时对30例非拔牙矫治者进行4种模式的前磨牙模拟拔除,并计算其Bolton指数的全牙比并与实际拔牙组、非拔牙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实际拔牙组与非拔牙组Bolton指数的前牙比无显著性差异,全牙比拔牙组比非拔牙组小(P<0.001)。4种模拟的前磨牙拔除模式Bolton指数的全牙比间无显著性差异,与实际拔牙组的全牙比比较亦无显著性差异,但均小于非拔牙组的全牙比,其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安氏Ⅰ类错牙合拔牙矫治较非拔牙矫治后Bolton指数的全牙比小,此变化是建立理想咬合所必需的。不同前磨牙拔除模式的Bolton指数全牙比相近,对咬合的影响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拔牙 不拔牙 BOLTON指数 前磨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氏Ⅰ类错拔牙与非拔牙矫治后舌侧弓形对比分析 被引量:3
11
作者 方志欣 周嫣 +1 位作者 陈世稳 黄敏方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81-584,共4页
目的:比较安氏Ⅰ类错拔牙与非拔牙矫治后的上颌舌侧弓形特点。方法:测量安氏Ⅰ类错矫治后的上颌牙模型60副(拔牙与非拔牙矫治各30副)得出其舌侧牙弓宽度、深度的均值及标准差,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并绘制其舌侧弓形图作分析比... 目的:比较安氏Ⅰ类错拔牙与非拔牙矫治后的上颌舌侧弓形特点。方法:测量安氏Ⅰ类错矫治后的上颌牙模型60副(拔牙与非拔牙矫治各30副)得出其舌侧牙弓宽度、深度的均值及标准差,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并绘制其舌侧弓形图作分析比较。结果:拔牙组前牙区舌侧牙弓宽度、深度均大于非拔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磨牙区舌侧牙弓深度拔牙组大于非拔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宽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的牙弓形态前牙区较一致,前磨牙、第一磨牙区2组差异较大,从第一磨牙远中舌尖向后弓形又趋于一致。结论:安氏Ⅰ类错拔牙与非拔牙矫治后的上颌舌侧弓形整体形态相似,但拔牙组前部弓形较非拔牙组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舌侧正畸 牙模型 牙弓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颌不偏前移的判断
12
作者 黄敏方 周嫣 +2 位作者 陈世稳 方志欣 成荣芝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41-242,共2页
关键词 颞下颌关节 判断方法 结构变化 X片检查 双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舌侧矫治技术不同长度牵引钩整体内收前牙牙齿移动趋势的三维有限元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刘代斌 方志欣 +1 位作者 周嫣 黄敏方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36-539,共4页
目的:分析舌侧矫治技术不同长度牵引钩条件下,滑动法整体内收上前牙时牙移动的生物力学特征。方法:利用所建立的舌侧矫治技术内收上前牙三维有限元模型,分别于上前牙区牵引钩(长度2~10 mm)和腭侧的微种植钉间加力1.5 N,内收上颌前牙并... 目的:分析舌侧矫治技术不同长度牵引钩条件下,滑动法整体内收上前牙时牙移动的生物力学特征。方法:利用所建立的舌侧矫治技术内收上前牙三维有限元模型,分别于上前牙区牵引钩(长度2~10 mm)和腭侧的微种植钉间加力1.5 N,内收上颌前牙并分析其牙列位移趋势。结果:牵引钩长度在4 mm以内时,均表现为上颌切牙牙冠的腭侧移动趋势,从6 mm开始,中切牙和尖牙牙冠出现唇侧移动趋势,并随牵引钩加长唇倾越明显。结论:随着牵引钩的加长,前牙牙冠的腭侧倾斜移动趋势减小,长牵引钩可能更有利于上前牙的整体内收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舌侧正畸 三维有限元 前牙内收 生物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