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广西药食同源植物资源及利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
作者 吴超 刘俊凯 +5 位作者 程思敏 陈月圆 宋静茹 张秀姣 赵帅歌 唐辉 《广西植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50-465,共16页
药食同源是指兼具药用价值和食用价值的天然资源,是我国中医药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药食同源产业有望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该文综述了药食同源概念、分类与管理相关规定,比较了不同国家/地区药食同源管理的差异,探讨了... 药食同源是指兼具药用价值和食用价值的天然资源,是我国中医药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药食同源产业有望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该文综述了药食同源概念、分类与管理相关规定,比较了不同国家/地区药食同源管理的差异,探讨了药食同源产品的范畴及其与药品的界限。总结了广西药食同源植物资源分布状况,分析了云南、贵州及广西等药食同源优势省(区)资源开发利用概况。广西药食同源植物资源优势显著,分布有国家药食同源名录78%的植物种类和80余种地方传统药食同源植物。广西针对区内药食同源优势植物罗汉果、黄精、肉桂等开发了系列药食同源产品,药食同源产业化品牌逐渐形成,广西药食同源具有资源丰富、民族文化多样和地方特色鲜明等优势,建议加强标准化种植、基础研究、技术创新、质量控制和法规建设等,促进广西药食同源产业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健康 功能食品 中药材 植物资源 药食同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维管植物新分类群概况 被引量:2
2
作者 陈海玲 黄俞淞 《广西植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96-405,共10页
广西维管植物物种数量随着野外调查与研究的深入而不断增加,也更具多样性。近25年来,关于广西维管植物新分类群(新种、新变种、新亚种和新变型等)的资料分散在各种出版物中,有必要及时整理和统计,从而全面展示其种类组成、物种分布、类... 广西维管植物物种数量随着野外调查与研究的深入而不断增加,也更具多样性。近25年来,关于广西维管植物新分类群(新种、新变种、新亚种和新变型等)的资料分散在各种出版物中,有必要及时整理和统计,从而全面展示其种类组成、物种分布、类群特色以及保护现状等,为广西植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提供重要资源保障。该文通过广泛的文献整理和数据校正,统计结果表明:(1)2000—2024年间报道的广西维管植物新分类群共683个,隶属于85科206属,科以苦苣苔科(Gesneriaceae)、秋海棠科(Begoniaceae)、天门冬科(Asparagaceae)、荨麻科(Urticaceae)为主;属以报春苣苔属(Primulina)、秋海棠属(Begonia)、蜘蛛抱蛋属(Aspidistra)和楼梯草属(Elatostema)的种类占优势。(2)新分类群具有极高的珍稀特有性,其中属于石灰岩专性植物占总种数的70.42%,广西特有种占总种数的85.51%,受威胁植物种数占总种数的49.93%,国家重点保护植物22种,广西重点保护植物24种。(3)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喀斯特地区是植物新分类群的主要发现地,非保护区比保护区报道更多的植物新类群,靖西市是报道广西新分类群最多的县级区域。(4)科研院所是广西新分类群的主要贡献机构,其中以广西植物研究所为主导。这些植物新分类群的发现和报道展示了广西丰富的植物多样性,是广西生态环境质量提升的重要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管植物 物种多样性 新分类群 广西 特有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银竹老山资源冷杉群落乔木优势树种生态位与种间联结 被引量:1
3
作者 叶家桐 邓涛 +3 位作者 岑华飞 段云博 朱晓珍 胡兴华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3921-3932,共12页
群落的物种组成、种间关系及稳定性影响着濒危植物的个体生存与种群动态,开展相关研究对深入认识濒危植物的濒危机制,及科学合理制定解濒策略具有重要价值。研究基于资源冷杉的模式标本产地广西银竹老山资源冷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7个资... 群落的物种组成、种间关系及稳定性影响着濒危植物的个体生存与种群动态,开展相关研究对深入认识濒危植物的濒危机制,及科学合理制定解濒策略具有重要价值。研究基于资源冷杉的模式标本产地广西银竹老山资源冷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7个资源冷杉群落固定样地的调查数据,运用生态位测定、方差比率法(VR)、χ^(2)检验、联结系数(AC)和Spearman秩相关检验等方法,分析群落重要值排名前15的乔木优势树种的生态位特征与种间联结性。结果表明:(1)在乔木层中生态位宽度较大的优势树种依次为多脉青冈、资源冷杉、大屿八角、木荷、云南桤叶树与灯笼树;(2)优势树种间的生态位重叠均值为0.699,生态位重叠指数普遍较大,乔木优势树种对环境或资源需求的相似性较大,种间竞争较强,种间关系不稳定。其中,资源冷杉与其它优势树种组成14个种对中生态位重叠值O_(ik)≥0.50的有8对,优势树种生态位重叠程度较高,种间竞争较激烈;(3)乔木优势树种总体联结性和种间联结性表现为不显著正联结,暗示银竹老山的资源冷杉群落处于动态发育的演替早期阶段。(4)χ^(2)检验、种间联结系数(AC)和Spearman秩相关检验结果均显示,多数种对间呈不显著联结,种间联结性较弱。(5)优势树种的AC值、Spearman秩相关检验与生态位重叠值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P<0.001)。研究显示,广西银竹老山资源冷杉与其优势伴生树种的种间关联性较弱,各物种间呈独立分布格局,资源冷杉群落稳定性较弱。因此,建议加强对保护区内资源冷杉群落原生境的保护,同时开展资源冷杉种群的长期动态监测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竹老山 资源冷杉 优势种 生态位 种间联结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种珍稀濒危石斛属植物光合特性及叶片显微结构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陈妮 彭丽辉 +6 位作者 江海都 杨哲 蒋强 仇硕 熊忠臣 韦霄 柴胜丰 《广西植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4,共14页
为探究珍稀濒危石斛属植物的光合特性及其叶片显微结构特征,该研究对滇桂石斛(Dendrobium scoriarum)、喇叭唇石斛(D.lituiflorum)、罗河石斛(D.lohohense)和钩状石斛(D.aduncum)4种石斛属植物的净光合速率(P_(n))日变化、光响应曲线、C... 为探究珍稀濒危石斛属植物的光合特性及其叶片显微结构特征,该研究对滇桂石斛(Dendrobium scoriarum)、喇叭唇石斛(D.lituiflorum)、罗河石斛(D.lohohense)和钩状石斛(D.aduncum)4种石斛属植物的净光合速率(P_(n))日变化、光响应曲线、CO_(2)响应曲线、叶绿素含量和叶片显微结构等指标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1)滇桂石斛和钩状石斛白天P_(n)为正,上午8:00—10:00出现最大峰值,夜间P_(n)低于白天,存在P_(n)为正的情况;喇叭唇石斛和罗河石斛白天P_(n)日变化呈双峰曲线,白天P_(n)为正,夜间P_(n)为负值。(2)4种石斛属植物中,喇叭唇石斛的光合能力最强,罗河石斛的光适应范围最宽。(3)喇叭唇石斛的初始羧化效率(α)、潜在最大净光合速率(A_(max))和光呼吸速率(R_(p))显著性(P<0.05)大于其他3种石斛。(4)滇桂石斛和钩状石斛的叶片厚度(LT)大于喇叭唇石斛和罗河石斛,而气孔密度(SD)则呈现相反趋势。(5)喇叭唇石斛的叶绿素总量(Chl)、叶绿素a(Chla)和叶绿素b(Chlb)的含量均显著性(P<0.05)大于其他3种石斛。(6)叶肉厚度(MT)与最大净光合速率(P_(max))呈显著性(P<0.05)负相关;SD与P_(max)呈极显著性(P<0.01)正相关,与A_(max)呈显著性(P<0.05)正相关;Chl总量与P_(max)、A_(max)呈显著性(P<0.05)正相关。综上认为,较厚的叶肉组织和低气孔密度可能是4种石斛属植物应对弱光环境以及附生于树干或生长于岩石缺水环境的适应机制,叶肉厚度、气孔密度及叶绿素总含量是影响4种石斛光合能力大小的重要因素,在引种栽培过程中营造适宜的光照环境、适当增加CO_(2)浓度有利于4种石斛属植物的生长。该研究结果为石斛属植物种质资源保育和引种栽培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斛属 光合特性 景天酸代谢(CAM) 叶片显微结构 叶绿素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木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物种多样性初步研究 被引量:9
5
作者 谭卫宁 罗柳娟 +3 位作者 农素芸 黄锡强 刘演 黄俞淞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2182-2195,共14页
广西木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我国滇黔桂植物区和华南植物区的交错地带,是古北极与古热带两大植物区系交接过渡的中心地带,在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域中占据不可替代的地位。为摸清广西木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物种多样性,该文基于历... 广西木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我国滇黔桂植物区和华南植物区的交错地带,是古北极与古热带两大植物区系交接过渡的中心地带,在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域中占据不可替代的地位。为摸清广西木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物种多样性,该文基于历史文献整理、野外调查、标本采集和鉴定以及数据统计分析,对该保护区维管束植物物种多样性组成及其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该区共有维管束植物1 735种,包括石松类和蕨类植物218种、种子植物1 517种,具有较丰富的维管束植物多样性组成以及较复杂的植物区系成分。(2)该区共有中国特有植物486种、广西特有植物56种、岩溶特有植物262种,具有显著的植物特有性。(3)该区共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68种、广西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53种、我国极小种群野生植物4种、受威胁植物108种、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植物144种,具有较高程度的植物珍稀濒危性。综上表明,该区是我国重要的岩溶植物基因库,具有极其重要的保护价值。该研究结果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植物保护和利用以及其他科研工作的开展提供了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论保护区 物种多样性 岩溶植物区系 珍稀种质资源 广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地不容块根化学成分及其酪氨酸酶抑制、杀虫活性研究
6
作者 农艳婷 邹碧群 +7 位作者 曾思文 王亚凤 阳丙媛 黄永林 郭伦发 杨克迪 何瑞杰 葛利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310-3315,共6页
目的研究广西地不容块根化学成分及其酪氨酸酶抑制、杀虫活性。方法广西地不容块根70%乙醇提取物采用Sephadex LH-20、MCI、ODS、半制备HPLC、HSCCC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以左旋多巴为底物,测定酪... 目的研究广西地不容块根化学成分及其酪氨酸酶抑制、杀虫活性。方法广西地不容块根70%乙醇提取物采用Sephadex LH-20、MCI、ODS、半制备HPLC、HSCCC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以左旋多巴为底物,测定酪氨酸酶抑制活性。以柑橘木虱防治效果为指标,评价杀虫活性。结果从中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延胡索乙素(1)、去氢克班宁(2)、crebanine(3)、stephanine(4)、liriodenine(5)、piperumbellactam A(6)、sinoacutine(7)、(+)-salutaridine N-oxide(8)、bisnorargemonine(9)、(+)-corytuberine(10)、sebiferine(11)、palmatrubine(12)。化合物5~7对酪氨酸酶IC 50值分别为(0.1702±0.0101)、(0.7663±0.0331)、(0.5193±0.0075)mg/mL。化合物2~5、7、8、10~12对柑橘木虱的防治效果在(19.33±0.57)%~(77.15±0.45)%之间。结论化合物2、5、6、8~12为首次从该植物块根中分离得到,6、9为首次从千金藤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5~7具有较强的酪氨酸酶抑制活性,7、8、10具有较强的杀虫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西地不容 块根 化学成分 分离鉴定 酪氨酸酶 杀虫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植物名录补遗(Ⅷ) 被引量:1
7
作者 黄雪玉 黄雪奎 +1 位作者 农素芸 黄俞淞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2234-2244,共11页
该文报道了17个广西新记录物种,即柔毛阴山荠[Yinshania henryi(Oliv.) Y.H.Zhang]、臭荠(Lepidium didymum L.)、小酸模(Rumexa acetosella L.)、浙江凤仙花(Impatiens chekiangensis Y.L.Chen)、贵州海桐(Pittosporum kweichowense Go... 该文报道了17个广西新记录物种,即柔毛阴山荠[Yinshania henryi(Oliv.) Y.H.Zhang]、臭荠(Lepidium didymum L.)、小酸模(Rumexa acetosella L.)、浙江凤仙花(Impatiens chekiangensis Y.L.Chen)、贵州海桐(Pittosporum kweichowense Gowda)、越南圆叶梭罗树(Reevesia orbicularis Tardieu)、冬青叶鼠刺(Itea ilicifolia Oliv.)、窄叶枇杷(Eriobotrya henryi Nakai)、瘤枝密花树[Myrsine verruculosa(C.Chen) Pipoly&C.Chen]、毛腺萼木(Mycetia hirta Hutch.)、二萼丰花草[Spermacoce exilis(L.O.Williams) C.D.Adams]、滇苦菜(Picris divaricata Vaniot)、纤细通泉草(Mazus gracilis Hemsl.)、皱叶荚蒾(Viburnum rhytidophyllum Hemsl.)、单花莸[Schnabelia nepetifolia(Benth.) P.D.Cantino]、蕨叶南川鼠尾草(Salvia nanchuanensis var.pteridifolia Sun)、四棱菝葜(Smilax elegantissima Gagnep.)。这些新记录种对广西植物区系地理学研究、植物资源利用以及植物多样性保护等具有重要价值。其中,臭荠、二萼丰花草为外来物种,并对其入侵性进行了评估;柔毛阴山荠、臭荠、小酸模、滇苦菜、纤细通泉草、单花莸、蕨叶南川鼠尾草、皱叶荚蒾、冬青叶鼠刺等是广西药用植物新记录,并对其药用功效进行了简要概述。此外,还提供了新记录物种的引证标本、地理分布和彩色照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记录 物种多样性 广西植物区系 维管植物 植物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特有植物水松的主要营养成分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徐坚旺 唐健民 +3 位作者 邹蓉 韦霄 蒋运生 韦记青 《广西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7-174,共8页
为探究水松(Glyptostrobus pensilis)叶和枝的营养价值和开发潜力,本研究提取并分析水松叶和枝的基本营养物质、矿质元素和氨基酸含量,并对其氨基酸营养价值进行分析、评价。结果显示:(1)除蛋白质含量为水松枝比叶高外,干物质、灰分、... 为探究水松(Glyptostrobus pensilis)叶和枝的营养价值和开发潜力,本研究提取并分析水松叶和枝的基本营养物质、矿质元素和氨基酸含量,并对其氨基酸营养价值进行分析、评价。结果显示:(1)除蛋白质含量为水松枝比叶高外,干物质、灰分、粗纤维、总黄酮、维生素E以及维生素C均为叶中含量较高。(2)叶和枝中均检测出16种氨基酸,其中有7种必需氨基酸。枝的异亮氨酸和亮氨酸含量高于叶。(3)叶的必需氨基酸比值系数分(Score of Ratio Coefficient of Essential Amino Acid,SRC)比枝高,为64.952,表明叶中氨基酸营养价值较枝高。(4)常量元素中的K、Ca、N含量在水松叶和枝中较高,其中Ca的含量在叶和枝中均最高,并且叶的Ca含量高于枝,为7980.00 mg/kg。(5)微量元素中的Al、Fe含量在水松叶和枝中较高,叶中Al、Zn含量均高于枝的含量,分别为19.700和1.180 mg/kg;枝中Fe含量高于叶含量,为26.700 mg/kg。本研究分析了水松叶和枝中营养成分的特点,为水松作为木本饲料和水松衍生产品开发提供了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松 营养成分 氨基酸 矿质元素 枝和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海南风吹楠研究进展
9
作者 徐坚旺 韦霄 邹蓉 《中南农业科技》 2024年第12期234-236,共3页
主要对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海南风吹楠(Horsfieldia hainanensis Merr.)生态学特征、遗传多样性、繁育技术、化学成分和胁迫响应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以期为海南风吹楠的进一步研究、保护和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海南风吹楠(Horsfieldia hainanensis Merr.) 极小种群 野生植物 遗传多样性 化学成分 生态学特征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濒危植物合柱金莲木开花结实物候及交配系统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陈宗游 韦霄 +2 位作者 柴胜丰 邹蓉 汪俊芳 《广西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091-1100,共10页
合柱金莲木(Sauvagesia rhodoleuca)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为了从繁殖生物学角度探讨合柱金莲木的濒危机制,为其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对合柱金莲木的开花结实物候进行观测并利用微卫星分子标记测定其交配系统。结... 合柱金莲木(Sauvagesia rhodoleuca)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为了从繁殖生物学角度探讨合柱金莲木的濒危机制,为其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对合柱金莲木的开花结实物候进行观测并利用微卫星分子标记测定其交配系统。结果表明:(1)成龄合柱金莲木植株的平均地径、平均株高和平均冠幅分别为0.70、129.67和81.98 cm,平均每株结花序15.56串。合柱金莲木于3月下旬至4月中上旬进入抽(花)序期,4月中下旬进入现蕾期,4月下旬至5月中下旬为开花期,5月下旬至8月中旬为果实发育期,8月中旬至10月上旬为果实成熟期。合柱金莲木的单花开放在1天内完成,其开花进程可分蕾松、初开、盛开和落花4个阶段,其花序的单花数约27朵/串,果序的蒴果数约18个/串,结果植株平均每株的种子数达5881.68粒,种子量极大。(2)合柱金莲木的多位点异交率(t_(m))和单位点异交率(t_(s))分别为0.982和0.752,t_(m)>t_(s),说明在物种水平上合柱金莲木存在一定比例的近交,双亲的近交比例为0.230,其存在近交衰退(δ=4.332>0)。合柱金莲木在物种水平上的多位点相关度(r_(pm))和单位点相关度(r_(ps))分别为0.272和0.314,说明其物种内部存在明显分化的种群遗传结构,其异交子代间亲本相关性(r_(p))为0.213,表明部分子代共享了亲本。交配系统中存在一定程度的近交可能是合柱金莲木濒危的重要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濒危 合柱金莲木 开花 结实 物候 交配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燥处理对罗汉果抗炎活性及功能成分的影响 被引量:2
11
作者 方秀云 韦玉璐 +2 位作者 卢凤来 宋静茹 李典鹏 《食品与发酵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91-298,370,共9页
为考察干燥处理对罗汉果主要功能成分与抗炎活性的影响,分别采用冷冻干燥、微波干燥、70、100℃热风干燥方式对罗汉果成熟果实进行干制处理。采用苯酚-硫酸法、硝酸铝比色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样品中主要功能成分,包括总糖、总黄酮、... 为考察干燥处理对罗汉果主要功能成分与抗炎活性的影响,分别采用冷冻干燥、微波干燥、70、100℃热风干燥方式对罗汉果成熟果实进行干制处理。采用苯酚-硫酸法、硝酸铝比色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样品中主要功能成分,包括总糖、总黄酮、总皂苷及特色罗汉果皂苷如罗汉果苷V、11-氧化-罗汉果苷V、赛门苷I、罗汉果苷IV、IIIE及IIE等的含量。进一步,采用脂多糖诱导的RAW 264.7细胞炎症模型评价不同干制样品的体外抗炎活性。研究结果表明,皂苷的种类与相对含量在干制过程中发生显著变化;总黄酮含量随干燥温度的升高显著性上升,但总糖含量则随温度升高而下降。相关性分析发现,总皂苷含量、11-氧化-罗汉果苷V及次级苷与抗炎活性呈正相关;总皂苷与总黄酮含量与NO抑制活性呈显著性正相关;总糖含量与活性氧抑制活性呈负相关。由此推测干燥方法影响罗汉果功能成分及抗炎活性,特别是皂苷与黄酮的种类与含量,而鼓风干燥方式利于其抗炎活性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汉果 抗炎活性 干燥方法 功能成分 罗汉果皂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银杉种群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差异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玉凤 李双林 +3 位作者 刘宏 邓涛 叶家桐 胡兴华 《林业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3-85,共13页
[目的]通过探究不同银杉种群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及功能差异,旨在探讨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对银杉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以广西桂林花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红滩、谢塘湾和野猪塘3个银杉种群为研究对象,提取其根际土壤微生物总DNA,... [目的]通过探究不同银杉种群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及功能差异,旨在探讨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对银杉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以广西桂林花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红滩、谢塘湾和野猪塘3个银杉种群为研究对象,提取其根际土壤微生物总DNA,进行宏基因组测序,比较分析银杉人工种群(红滩)与自然种群(谢塘湾、野猪塘)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差异,并探索造成该差异的主导土壤环境因子。[结果](1)银杉人工种群和自然种群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存在显著差异,主要表现在相对丰度占比最大的3个菌门,即变形菌门、放线菌门和酸杆菌门;(2)土壤p H值和TK含量是造成银杉人工种群和自然种群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差异的主导因子;(3)银杉人工种群和自然种群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存在显著差异,主要表现在甘氨酸的生物合成和代谢(Glycan biosynthesis and metabolism)、寄生虫传染病(Infectious disease:parasitic)、其他氨基酸代谢(Metabolism of other amino acids)等方面;(4)土壤p H值和TK含量是造成银杉人工种群和自然种群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差异的主导因子。影响银杉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的土壤环境因子具有一致性。[结论]银杉的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在自然种群中表现得比人工种群的更复杂,但两类种群中影响其结构与功能的主导土壤环境因子是一致的,在实施银杉种苗野外回归种植时,应充分考虑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对银杉种苗生长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宏基因组 根际土壤微生物 群落结构 功能差异 银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湄公锥的化学成分及其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研究
13
作者 但金龙 李海云 +4 位作者 王亚凤 阳丙媛 李桂勤 何瑞杰 黄永林 《广西植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1764-1773,共10页
为探究湄公锥(Castanopsis mekongensis)叶的化学成分及其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该研究以湄公锥叶70%甲醇提取物为研究对象,选用多种现代分离材料对其开展系统的分离纯化,综合运用NMR、MS等波谱分析和文献比较法鉴定化合物结构,并对分... 为探究湄公锥(Castanopsis mekongensis)叶的化学成分及其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该研究以湄公锥叶70%甲醇提取物为研究对象,选用多种现代分离材料对其开展系统的分离纯化,综合运用NMR、MS等波谱分析和文献比较法鉴定化合物结构,并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使用pNPG法筛选其降糖活性。结果表明:(1)从湄公锥叶中分离出1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湄公锥A(1)、没食子酸(2)、3,4二羟基-苯甲酸(3)、丁香酸(4)、3,4-二羟基苯甲酸甲酯(5)、没食子酸甲酯(6)、鞣花酸(7)、龙胆酸5-O-β-D-木糖苷(8)、3-O-没食子酰基莽草酸(9)、2,3-O-(S)-六羟基二苯基-吡喃葡萄糖(10)、casuariin(11)、5-desgalloylstarchyurin(12)、芦丁(13)、山奈酚3-O-芸香糖苷(14)、槲皮素-3-O-(6″-O-没食子酰基-β-D-吡喃葡萄糖苷)(15)、槲皮素-3-O-(6″-O-没食子酰基-β-D-吡喃半乳糖苷)(16)、quercetin-3-O-β-D-glucopyranoside(3′→O-3″)quercetin-3-O-β-D-galactopyranoside(17)。其中,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湄公锥植物中分离得到。(2)药理试验结果显示,化合物3、9-12、14、17比阳性对照阿卡波糖表现出更强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该研究结果丰富了湄公锥的化学成分,明确了其降糖活性成分,为后续降糖相关产品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湄公锥 化学成分 α -葡萄糖苷酶 湄公锥A 没食子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羊开口化学成分及其抑制一氧化氮生成活性的研究
14
作者 李晶 邹碧群 +9 位作者 曾思文 王亚凤 阳丙媛 李桂勤 刘章彬 黄永林 郭伦发 葛利 何瑞杰 杨克迪 《广西植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1787-1798,共12页
为探明羊开口的抗炎活性成分,该研究采用Sephadex LH-20柱层析和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HPLC)等技术,对羊开口的乙醇提取物进行系统的分离与纯化,基于质谱(MS)和核磁共振(NMR)波谱数据的综合分析,鉴定了所得化合物的结构,并利用脂多糖(LPS... 为探明羊开口的抗炎活性成分,该研究采用Sephadex LH-20柱层析和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HPLC)等技术,对羊开口的乙醇提取物进行系统的分离与纯化,基于质谱(MS)和核磁共振(NMR)波谱数据的综合分析,鉴定了所得化合物的结构,并利用脂多糖(LPS)诱导小鼠巨噬细胞RAW 264.7释放一氧化氮(NO)的模型,评估了化合物的抗炎活性。结果表明:(1)从羊开口中分离并鉴定了19个化合物,分别为1,6-二-O-没食子酰基-β-D-葡萄糖苷(1)、3,5-二甲氧基-4-羟基苯基丙三醇-9-O-β-D-吡喃葡萄糖苷(2)、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3)、龙胆酸5-O-β-D-葡萄糖苷(4)、杨梅素-3-O-β-D-葡萄糖苷(5)、6-O-没食子酰基葡萄糖(6)、3′-O-甲基鞣花酸-4-O-α-L-鼠李糖苷(7)、3,3′,4-三甲氧基鞣花酸-4′-O-α-L-鼠李糖苷(8)、3,3′,4-O-三甲基鞣花酸-4′-O-芸香糖苷(9)、3,3′-O-二甲基鞣花酸-4-O-β-D-葡萄糖苷(10)、原儿茶酸(11)、原儿茶醛(12)、β-D-吡喃葡萄糖氧基苯乙腈(13)、1-O-苯甲酰肌醇(14)、2α-羟基乌苏酸(15)、熊果酸(16)、木栓酮(17)、α-香树脂醇(18)、harprogenin-28-β-D-glucopyranosylester(19)。除化合物6、10、18外,其余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2)化合物12对LPS诱导RAW 264.7细胞释放NO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其IC_(50)值为18.2μmol·L^(-1)。该研究为羊开口的抗炎作用的深入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羊开口 野牡丹属 一氧化氮抑制活性 化学成分 结构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枫皮入血成分抗类风湿性关节炎作用研究
15
作者 李连春 符毓夏 +2 位作者 谭兰芳 宁德生 潘争红 《广西植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17-526,共10页
为发现地枫皮中具有抗类风湿性关节炎(anti-rheumatoid arthritis,anti-RA)功效的化合物,该研究利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法鉴定地枫皮的入血成分,通过检测入血成分对胶原诱导的关节炎小鼠表观病症、关节炎指数、膝关节病理变化... 为发现地枫皮中具有抗类风湿性关节炎(anti-rheumatoid arthritis,anti-RA)功效的化合物,该研究利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法鉴定地枫皮的入血成分,通过检测入血成分对胶原诱导的关节炎小鼠表观病症、关节炎指数、膝关节病理变化,以及对血清中MCP-1、IL-6和TNF-α含量的影响,评价入血成分的抗RA活性,同时利用分子对接的方法,探究抗RA活性化合物与TLR4/NF-κB通路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1)地枫皮中的异红花八角醇和厚朴酚被吸收后能够进入血浆。(2)异红花八角醇能够缓解胶原诱导关节炎小鼠的四肢充血、发红、肿胀等症状,减小四肢关节炎指数打分,阻碍膝关节组织病理进程,降低血清中MCP-1、IL-6和TNF-α的含量。(3)异红花八角醇能够与TLR4/NF-κB通路中的关键蛋白质TLR4、IκBα和NF-κB p65结合。综上认为,异红花八角醇被吸收后,通过血液循环到达关节组织,可能通过影响TLR4/NF-κB通路而缓解RA病症,是地枫皮抗RA的活性成分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枫皮 异红花八角醇 类风湿性关节炎 入血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TLR4/NF-κB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响应面法优化海南风吹楠总皂苷提取工艺及抗氧化活性研究
16
作者 徐坚旺 韦霄 +1 位作者 唐健民 邹蓉 《中国饲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28-37,共10页
本研究以不同生长阶段的海南风吹楠(成年树、幼树、幼苗)整株为试验材料,采用超声辅助提取法,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分析相结合,研究了海南风吹楠总皂苷的最佳提取工艺,并且通过测定DPPH自由基(DPPH·)、羟自由基(·OH)、超氧阴离... 本研究以不同生长阶段的海南风吹楠(成年树、幼树、幼苗)整株为试验材料,采用超声辅助提取法,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分析相结合,研究了海南风吹楠总皂苷的最佳提取工艺,并且通过测定DPPH自由基(DPPH·)、羟自由基(·OH)、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_(2)^(-)·)清除率评价其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1)海南风吹楠最佳提取工艺为料液比1:68.6/(g/mL),乙醇浓度69.8%,提取温度54.4℃,提取时间18.7 min。(2)与幼树和幼苗相比,成年树整体总皂苷含量较高,为7.213%~19.974%;其中,种壳的总皂苷含量最高,为19.974%。其次为幼苗,整体的总皂苷含量为8.182%~18.153%,其中,根皮总皂苷含量较高,为18.153%。幼树整体的总皂苷含量较低,为6.516%~15.678%,其中,枝皮的总皂苷含量最高,为15.678%。(3)成年树的树干皮总皂苷DPPH·清除能力较强,叶片总皂苷的·OH、O_(2)^(-)·清除能力较好。综上,海南风吹楠总皂苷含量较高,抗氧化活性突出,表明其药用价值的开发潜力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风吹楠 总皂苷 响应面法 抗氧化活性 超声辅助提取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贵卷瓣兰组培快繁技术研究
17
作者 王雅珂 吴巧芬 +6 位作者 柴胜丰 杨燕妮 刘巧 郑文俊 蒋强 邓振海 仇硕 《广西植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78-688,共11页
为了建立天贵卷瓣兰组培快繁技术体系,该研究以种子为外植体,筛选适宜其种子萌发及丛生芽分化、增殖、生根的培养基和生根苗移栽驯化的栽培基质。结果表明:(1)天贵卷瓣兰种子萌发的最适培养基为MS+6-BA 2.0 mg·L^(-1)+NAA 0.1 mg&#... 为了建立天贵卷瓣兰组培快繁技术体系,该研究以种子为外植体,筛选适宜其种子萌发及丛生芽分化、增殖、生根的培养基和生根苗移栽驯化的栽培基质。结果表明:(1)天贵卷瓣兰种子萌发的最适培养基为MS+6-BA 2.0 mg·L^(-1)+NAA 0.1 mg·L^(-1)+椰汁200 mL·L^(-1)+蔗糖30 g·L^(-1)+琼脂7 g·L^(-1)。(2)丛生芽分化的最适培养基为B 5+IBA 0.2 mg·L^(-1)+蔗糖30 g·L^(-1)+琼脂7 g·L^(-1)。(3)丛生芽增殖的最佳培养基为MS+6-BA 2.0 mg·L^(-1)+KT 0.1 mg·L^(-1)+NAA 0.1 mg·L^(-1)+椰汁200 mL·L^(-1)+蔗糖30 g·L^(-1)+活性炭1 g·L^(-1)+琼脂7 g·L^(-1),增殖系数达6.70。(4)丛生芽生根的最佳培养基为MS+6-BA 1.0 mg·L^(-1)+NAA 0.2 mg·L^(-1)+KT 0.5 mg·L^(-1)+椰汁200 mL·L^(-1)+蔗糖30 g·L^(-1)+活性炭1 g·L^(-1)+琼脂7 g·L^(-1),生根率、生根数以及根长分别达100%、6.19、3.15 cm。(5)生根苗在蛭石和珍珠岩体积比2∶1的移栽基质中成活率最高,达100%,发育良好。该研究为天贵卷瓣兰组培快繁和规模化生产奠定了基础,有利于其资源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贵卷瓣兰 无菌播种 丛生芽分化 丛生芽增殖 移栽驯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白花兜兰ISSR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8
18
作者 秦惠珍 盘波 +3 位作者 赵健 邹蓉 韦霄 唐凤鸾 《广西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134-1140,共7页
为探究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白花兜兰(Paphiopedilum emersonii)的遗传多样性,为其野生资源保护和优良种质资源筛选提供科学依据,采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白花兜兰8个野生种群的122份样品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从100条ISSR通用引物... 为探究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白花兜兰(Paphiopedilum emersonii)的遗传多样性,为其野生资源保护和优良种质资源筛选提供科学依据,采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白花兜兰8个野生种群的122份样品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从100条ISSR通用引物中筛选出6条多态性较高的引物,共扩增出35条谱带,其中多态性条带30条,平均每条引物总扩增条带数为5.83条,多态性比率均值为87.70%。白花兜兰8个野生种群的等位基因数(Na)均值为1.783 3,有效等位基因数(Ne)均值为1.481 7,Shannon′s信息指数(I)均值为0.419 1,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均值为0.280 8,说明白花兜兰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属于中等水平;种群间的遗传分化系数(Gst)均值为0.124 7,种群内遗传变异大于种群间遗传分化,遗传变异主要来自种群内个体间;基因流(Nm)为3.509 3>1,表明白花兜兰种群间交流频繁,从而限制了由遗传漂变导致的遗传分化。采用非加权组平均法(Unweighted Pair-group Method with Arithmetic Means, UPGMA)进行聚类分析,8个白花兜兰野生种群分为两大类,第一大类包括环江木论兰花山(HML)和环江木论峒炼山(HMD)两个种群,第二大类包括荔波永康乡家别组(LYZ)、荔波黎明关干排组(LLG)、罗城怀群乡(LH)、宜州龙头乡独山屯(YLD)、宜州刘三姐乡岩田动湖(YLY)和荔波黎明关关吉洞(LLJ) 6个种群。白花兜兰野生资源具有中等水平的遗传多样性,种群HML和种群HMD遗传多样性水平高于其他种群,在进行遗传育种时可优先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花兜兰 濒危植物 ISSR 遗传多样性 聚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及根腐病病原菌的鉴定及抑制效应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马晓雅 路茜 +5 位作者 吴巧芬 杨燕妮 夏科 赵志国 郑文俊 仇硕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45-353,共9页
为明确鉴定白及块茎腐烂病(根腐病)的病原菌,并筛选能够抑制病原菌的中药材提取物。该研究利用常规组织分离法对病原菌进行分离,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对致病菌株进行鉴定,同时观察了7种中药材提取物对病原菌的抑菌效果。结果表明:... 为明确鉴定白及块茎腐烂病(根腐病)的病原菌,并筛选能够抑制病原菌的中药材提取物。该研究利用常规组织分离法对病原菌进行分离,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对致病菌株进行鉴定,同时观察了7种中药材提取物对病原菌的抑菌效果。结果表明:(1)从感病叶片、叶鞘及块茎中共分离得到14株真菌和4株细菌,病原菌室内和室外回接表明菌株GF-1致病症状与田间一致,致病率均达到100%。(2)经形态学鉴定,菌株GF-1为附球菌属(Epicoccum)病原菌,菌落白色绒絮状,圆形;菌丝匍匐向外、向上生长,气生,无色,有隔膜,有分枝,具有分生孢子和厚垣孢子。(3)菌株GF-1的ITS序列(全长522 bp)与GenBank中已登录的甘蔗的高粱附球菌(E.sorghinum,MN493119.1)序列一致性最高,达99.62%,与已报道的白及叶斑病致病菌高粱附球菌(E.sorghinum,MF948994.1)的一致性为98.88%。(4)培养基中含有0.1~0.2 g·mL^(-1)的青钱柳等7种中药材提取物,能够完全抑制GF-1菌落的生长;当培养基中含有0.05 g·mL^(-1)的提取物时,肉桂和丁香提取物仍然能够完全抑制菌落的生长。综上认为,引起白及根腐病的致病菌为附球菌属高粱附球菌(E.sorghinum),培养基中分别含有0.1~0.2 g·mL^(-1)的青钱柳、白及、厚朴、八角、肉桂、蛇床子和丁香7种中药材提取物且均能完全抑制致病菌的生长。该研究结果为白及根腐病的防治提供了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及 根腐病 病原菌分离和鉴定 高粱附球菌 中草药提取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战骨叶甲醇部位化学成分及其抗炎活性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贺非凡 赵宁涛 +5 位作者 颜小捷 卢凤来 蒋小华 李和平 李典鹏 陈月圆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894-1899,共6页
目的研究战骨叶甲醇部位的化学成分及其抗炎活性。方法战骨叶甲醇部位采用薄层色谱、柱色谱和HSCCC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采用RAW264.7模型评价其体外抗炎活性。结果从中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分别... 目的研究战骨叶甲醇部位的化学成分及其抗炎活性。方法战骨叶甲醇部位采用薄层色谱、柱色谱和HSCCC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采用RAW264.7模型评价其体外抗炎活性。结果从中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分别为鉴定为牡荆素(1)、balanophonin(2)、桦褐孔菌二糖(3)、4-allyl-2,6-dimethoxyphenol-β-D-glucopyranoside(4)、去氢催吐萝芙木醇(5)、地芰普内酯(6)、(E)-4-((1S,3R,4R)-1-hydroxy-4,5,5-trimethyl-7-oxabicyclo[4.1.0]heptan-1-yl)but-1-en-3-o-ne(7)、(E)-4-hydroxyphenylprop-7-ene 4-O-β-D-glucopyranoside(8)、4-羟基苯甲酸4-O-β-D-吡喃葡萄糖苷(9)、vicenin(10)、齐墩果酸(11)、芝麻素(12)。化合物1、2、5、7、10、12对NO均具有良好的抑制活性,IC 50值分别为(26.42±2.5)、(21.24±2.2)、(25.88±1.9)、(29.72±2.1)、(8.90±1.1)、(9.73±0.7)μmol/L。结论化合物2、4~8为首次从豆腐柴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2、5、7、10、12具有抗炎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骨叶 甲醇部位 化学成分 分离鉴定 抗炎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