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4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海南风吹楠研究进展
1
作者
徐坚旺
韦霄
邹蓉
《中南农业科技》
2024年第12期234-236,共3页
主要对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海南风吹楠(Horsfieldia hainanensis Merr.)生态学特征、遗传多样性、繁育技术、化学成分和胁迫响应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以期为海南风吹楠的进一步研究、保护和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海南风吹楠(Horsfieldia
hainanensis
Merr.)
极小种群
野生植物
遗传多样性
化学成分
生态学特征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台湾榕组培快繁技术研究
2
作者
吴巧芬
夏科
+2 位作者
路茜
赵志国
仇硕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2期63-70,共8页
【目的】建立台湾榕(Ficus formosana)组培高效繁育技术体系。【方法】以台湾榕茎段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基础培养基对台湾榕茎段诱导率和萌芽数的影响;利用正交试验研究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活性炭及其质量浓度配比对丛生芽增殖系数、...
【目的】建立台湾榕(Ficus formosana)组培高效繁育技术体系。【方法】以台湾榕茎段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基础培养基对台湾榕茎段诱导率和萌芽数的影响;利用正交试验研究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活性炭及其质量浓度配比对丛生芽增殖系数、生根率和生长发育的影响;最后通过设置不同移栽基质对生根的组培苗开展移栽驯化研究,筛选能提高组培苗移栽成活率和质量的基质。【结果】同样添加1.0 mg/L 6-苄基腺嘌呤(6-BA)、0.5 mg/L激动素(KT)、0.2 mg/L萘乙酸(NAA),以WPM为基础培养基对台湾榕茎段的诱导效果优于MS培养基,培养30 d后其诱导率达97.13%,萌芽数为3.38。正交试验的极差结果显示,NAA是影响丛生芽增殖的主要植物生长调节剂,其次是6-BA,丛生芽增殖的最佳培养基为WPM+2.0 mg/L 6-BA+0.5 mg/L KT+0.1 mg/L NAA,接种60 d后,增殖系数达到5.77,丛生芽健壮;同时NAA也是影响丛生芽生根的主要因素,吲哚丁酸(IBA)、活性炭对生根率的影响差异不显著,丛生芽生根的最佳培养基为WPM+0.1 mg/L IBA+0.1 mg/L NAA+1 g/L活性炭,接种60 d后,生根率达到100%,组培苗健壮、根系发达、不易折断;组培苗最适移栽基质是河沙∶蛭石∶珍珠岩=1∶1∶1的组合基质,移栽30 d后,苗株成活率97.78%,长势很好。【结论】台湾榕茎段经过WPM+1.0 mg/L 6-BA+0.5 mg/L KT+0.2 mg/L NAA诱导,再利用WPM+2.0 mg/L 6-BA+0.5 mg/L KT+0.1 mg/L NAA和WPM+0.1 mg/L IBA+0.1 mg/L NAA+1 g/L活性炭进行丛生芽的增殖和生根,最后由河沙∶蛭石∶珍珠岩=1∶1∶1的组合基质进行移栽驯化,是最适合台湾榕组培高效繁育的技术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榕
组培快繁
丛生芽诱导
瓶内生根
移栽驯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施用生物炭5年对桂北桉树人工林土壤磷的影响
被引量:
2
3
作者
王紫卉
沈育伊
+7 位作者
毛馨月
褚俊智
徐广平
陈运霜
曹杨
张德楠
黄科朝
孙英杰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59-1170,共12页
【目的】研究不同桉树枝条废弃物生物炭施用量对桉树人工林土壤磷形态转化及磷素有效性的影响,评估生物炭对土壤磷素的活化潜力,为生物炭在农林业土壤改良中的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依托2017年开展的桉树人工林生物炭长期定位试验...
【目的】研究不同桉树枝条废弃物生物炭施用量对桉树人工林土壤磷形态转化及磷素有效性的影响,评估生物炭对土壤磷素的活化潜力,为生物炭在农林业土壤改良中的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依托2017年开展的桉树人工林生物炭长期定位试验,按生物炭与土壤的质量百分比,设置0(CK)、0.5%(T1)、1.0%(T2)、2%(T3)、4%(T4)和6%(T5)共6个处理,一次性施用生物炭5年后测定不同处理下0~10、10~20和20~30 cm土层中土壤全磷、有效磷、无机磷和有机磷形态的含量。【结果】与CK相比,在0~30 cm土层中,施用生物炭能显著增加土壤全磷、有效磷、二钙磷、铝磷、铁磷、八钙磷、活性有机磷和中等活性有机磷含量并提高磷素活化系数(P<0.05),降低十钙磷、闭蓄态磷、中稳定性有机磷和高稳定性有机磷含量。在0~30 cm土层中,不同生物炭处理下土壤无机磷和有机磷组分含量平均值的大小分别为铁磷>铝磷>闭蓄态磷>八钙磷>二钙磷>十钙磷,中等活性有机磷>活性有机磷>中稳定性有机磷>高稳定性有机磷。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在同一生物炭处理中,土壤全磷、有效磷、无机磷和有机磷组分含量均趋于减少。土壤有效磷分别与pH、有机质、全磷、二钙磷、八钙磷、铝磷、铁磷、活性有机磷和中等活性有机磷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主成分分析表明,施用生物炭对土壤无机磷组分、有机磷组分和有效磷具有正向作用;与有机磷组分相比,施用生物炭对土壤无机磷组分的影响更大。【结论】桉树枝条废弃物生物炭通过自身中磷素的释放和对土壤理化性质的积极作用,显著增加土壤有效磷和磷组分含量,促进土壤中难溶态磷向有效态磷的转化和有机磷向无机磷的转化,提高桉树林土壤磷素有效性和土壤供磷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土壤磷形态
土壤磷素有效性
桉树人工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喀斯特湿地转变为农用地对土壤有机硫形态及芳基硫酸酯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
1
4
作者
陈运霜
沈育伊
+6 位作者
曹杨
王紫卉
徐广平
孙英杰
黄科朝
滕秋梅
毛馨月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2232-2246,共15页
【目的】土壤有机硫形态及芳基硫酸酯酶活性能敏感地反映土壤硫库的变化,厘清喀斯特湿地转变为农用地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硫形态和芳基硫酸酯酶活性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对喀斯特湿地土地合理利用和土壤质量管理具有重要意...
【目的】土壤有机硫形态及芳基硫酸酯酶活性能敏感地反映土壤硫库的变化,厘清喀斯特湿地转变为农用地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硫形态和芳基硫酸酯酶活性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对喀斯特湿地土地合理利用和土壤质量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典型桂林会仙喀斯特天然沼泽湿地为对照(沼泽湿地),以由其转变而来的5种土地利用方式,即水稻田、旱地、果园、养殖地和弃耕地为研究对象,采集0—10、10—20、20—30和30—40 cm共4个土层的样品,分析各形态有机硫含量及芳基硫酸酯酶活性。【结果】1)与沼泽湿地相比,5种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全硫储量、酯键硫、碳键硫以及残渣态硫含量均呈降低趋势。5种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碳键硫、酯键硫和残渣态硫占有机硫的比例分别为39.08%~63.54%、22.91%~34.28%、13.55%~28.46%,与沼泽湿地相比,酯键硫和残渣态硫占比降低,碳键硫占比升高(P<0.05)。2)沼泽湿地土壤有机硫含量范围在158.41~442.18 mg/kg,全硫含量范围在180.22~510.83 mg/kg,全硫平均值为345.53 mg/kg,低于世界土壤全硫含量均值(700 mg/kg)。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0—40 cm土层土壤全硫和有机硫含量均值大小整体表现为:湿地>水稻田>旱地>养殖地>果园>弃耕地,湿地与其他土地利用方式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3)在0—40 cm土层中,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芳基硫酸酯酶活性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相较于沼泽湿地,5种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芳基硫酸酯酶活性均降低,水稻田、旱地、果园、养殖地和弃耕地降幅分别为18.19%、27.48%、39.72%、33.81%和51.77%(P<0.05)。【结论】会仙喀斯特天然湿地转变为其他土地利用方式后,土壤全硫和有机硫含量显著下降(P<0.05),全硫含量(98.06~222.87 mg/kg)小于我国南方10省耕作层土壤全硫平均值(299 mg/kg)。土壤有机碳、全氮、含水量和芳基硫酸酯酶是土壤有机硫形态含量的主要影响因素。因此,减少湿地人为垦殖,有利于维持会仙喀斯特湿地土壤养分的平衡与生态系统的健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硫
有机硫形态
芳基硫酸酯酶
土地利用方式
喀斯特湿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海南风吹楠研究进展
1
作者
徐坚旺
韦霄
邹蓉
机构
桂林医
学院
药
学院
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国科学院广西植物研究所/广西植物功能物质与资源持续利用重点实验室
出处
《中南农业科技》
2024年第12期234-236,共3页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22YFF130070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2160091
+1 种基金
32060248)
广西植物功能性植物化学物质研究与可持续利用重点实验室自主项目(ZRJJ2022-2)。
文摘
主要对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海南风吹楠(Horsfieldia hainanensis Merr.)生态学特征、遗传多样性、繁育技术、化学成分和胁迫响应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以期为海南风吹楠的进一步研究、保护和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海南风吹楠(Horsfieldia
hainanensis
Merr.)
极小种群
野生植物
遗传多样性
化学成分
生态学特征
研究进展
分类号
S792.99 [农业科学—林木遗传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台湾榕组培快繁技术研究
2
作者
吴巧芬
夏科
路茜
赵志国
仇硕
机构
广西壮族自治区
中国科学院
广西
植物
研究所
/广西
植物
功能
物质
研究
与资源
持续
利用
重点
实验室
出处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2期63-70,共8页
基金
广西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桂科AB18294026)
广西科学院园艺植物种质资源创新及利用创新研究团队启动经费项目(CQZ-E-1919)
广西植物功能物质与资源持续利用重点实验室自主研究课题(ZRJJ2023-9)。
文摘
【目的】建立台湾榕(Ficus formosana)组培高效繁育技术体系。【方法】以台湾榕茎段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基础培养基对台湾榕茎段诱导率和萌芽数的影响;利用正交试验研究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活性炭及其质量浓度配比对丛生芽增殖系数、生根率和生长发育的影响;最后通过设置不同移栽基质对生根的组培苗开展移栽驯化研究,筛选能提高组培苗移栽成活率和质量的基质。【结果】同样添加1.0 mg/L 6-苄基腺嘌呤(6-BA)、0.5 mg/L激动素(KT)、0.2 mg/L萘乙酸(NAA),以WPM为基础培养基对台湾榕茎段的诱导效果优于MS培养基,培养30 d后其诱导率达97.13%,萌芽数为3.38。正交试验的极差结果显示,NAA是影响丛生芽增殖的主要植物生长调节剂,其次是6-BA,丛生芽增殖的最佳培养基为WPM+2.0 mg/L 6-BA+0.5 mg/L KT+0.1 mg/L NAA,接种60 d后,增殖系数达到5.77,丛生芽健壮;同时NAA也是影响丛生芽生根的主要因素,吲哚丁酸(IBA)、活性炭对生根率的影响差异不显著,丛生芽生根的最佳培养基为WPM+0.1 mg/L IBA+0.1 mg/L NAA+1 g/L活性炭,接种60 d后,生根率达到100%,组培苗健壮、根系发达、不易折断;组培苗最适移栽基质是河沙∶蛭石∶珍珠岩=1∶1∶1的组合基质,移栽30 d后,苗株成活率97.78%,长势很好。【结论】台湾榕茎段经过WPM+1.0 mg/L 6-BA+0.5 mg/L KT+0.2 mg/L NAA诱导,再利用WPM+2.0 mg/L 6-BA+0.5 mg/L KT+0.1 mg/L NAA和WPM+0.1 mg/L IBA+0.1 mg/L NAA+1 g/L活性炭进行丛生芽的增殖和生根,最后由河沙∶蛭石∶珍珠岩=1∶1∶1的组合基质进行移栽驯化,是最适合台湾榕组培高效繁育的技术体系。
关键词
台湾榕
组培快繁
丛生芽诱导
瓶内生根
移栽驯化
Keywords
Ficus formosana
tissue culture and rapid propagation
induction of cluster bud
test-tube rooting
transplanting and domestication
分类号
S722.37 [农业科学—林木遗传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施用生物炭5年对桂北桉树人工林土壤磷的影响
被引量:
2
3
作者
王紫卉
沈育伊
毛馨月
褚俊智
徐广平
陈运霜
曹杨
张德楠
黄科朝
孙英杰
机构
桂林理工大学环境
科学
与工程
学院
/广西
环境污染控制理论与技术
重点
实验室
广西壮族自治区
中国科学院
广西
植物
研究所
/广西
喀斯特
植物
保育与恢复生态学
重点
实验室
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国科学院广西植物研究所/广西植物功能物质与资源持续利用重点实验室
广西
师范大学生命
科学
学院
/广西
漓江流域景观
资源
保育与可
持续
利用
重点
实验室
出处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59-1170,共12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2267007)
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8GXNSFAA050069)
+2 种基金
广西科技重大专项(桂科AB23026013)
广西科学院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CQZ-E-1912)
广西植物研究所基本业务费项目(桂植业23006)。
文摘
【目的】研究不同桉树枝条废弃物生物炭施用量对桉树人工林土壤磷形态转化及磷素有效性的影响,评估生物炭对土壤磷素的活化潜力,为生物炭在农林业土壤改良中的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依托2017年开展的桉树人工林生物炭长期定位试验,按生物炭与土壤的质量百分比,设置0(CK)、0.5%(T1)、1.0%(T2)、2%(T3)、4%(T4)和6%(T5)共6个处理,一次性施用生物炭5年后测定不同处理下0~10、10~20和20~30 cm土层中土壤全磷、有效磷、无机磷和有机磷形态的含量。【结果】与CK相比,在0~30 cm土层中,施用生物炭能显著增加土壤全磷、有效磷、二钙磷、铝磷、铁磷、八钙磷、活性有机磷和中等活性有机磷含量并提高磷素活化系数(P<0.05),降低十钙磷、闭蓄态磷、中稳定性有机磷和高稳定性有机磷含量。在0~30 cm土层中,不同生物炭处理下土壤无机磷和有机磷组分含量平均值的大小分别为铁磷>铝磷>闭蓄态磷>八钙磷>二钙磷>十钙磷,中等活性有机磷>活性有机磷>中稳定性有机磷>高稳定性有机磷。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在同一生物炭处理中,土壤全磷、有效磷、无机磷和有机磷组分含量均趋于减少。土壤有效磷分别与pH、有机质、全磷、二钙磷、八钙磷、铝磷、铁磷、活性有机磷和中等活性有机磷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主成分分析表明,施用生物炭对土壤无机磷组分、有机磷组分和有效磷具有正向作用;与有机磷组分相比,施用生物炭对土壤无机磷组分的影响更大。【结论】桉树枝条废弃物生物炭通过自身中磷素的释放和对土壤理化性质的积极作用,显著增加土壤有效磷和磷组分含量,促进土壤中难溶态磷向有效态磷的转化和有机磷向无机磷的转化,提高桉树林土壤磷素有效性和土壤供磷能力。
关键词
生物炭
土壤磷形态
土壤磷素有效性
桉树人工林
Keywords
Biochar
Soil phosphorus form
Soil phosphorus availability
Eucalyptus plantations
分类号
S158.3 [农业科学—土壤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喀斯特湿地转变为农用地对土壤有机硫形态及芳基硫酸酯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
1
4
作者
陈运霜
沈育伊
曹杨
王紫卉
徐广平
孙英杰
黄科朝
滕秋梅
毛馨月
机构
广西
师范大学生命
科学
学院
/广西
漓江流域景观
资源
保育与可
持续
利用
重点
实验室
广西壮族自治区
中国科学院
广西
植物
研究所
/广西
喀斯特
植物
保育与恢复生态学
重点
实验室
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国科学院广西植物研究所/广西植物功能物质与资源持续利用重点实验室
桂林理工大学环境
科学
与工程
学院
出处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2232-2246,共15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2267007)
广西漓江流域景观资源保育与可持续利用重点实验室研究基金项目(LRCSU21K0203)
+2 种基金
广西科学院基本科研业务费(CQZ-E-1912)
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20GXNSFBA297048,2018GXNSFAA050069)
广西喀斯特植物保育与恢复生态学重点实验室基金项目(22-035-26)。
文摘
【目的】土壤有机硫形态及芳基硫酸酯酶活性能敏感地反映土壤硫库的变化,厘清喀斯特湿地转变为农用地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硫形态和芳基硫酸酯酶活性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对喀斯特湿地土地合理利用和土壤质量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典型桂林会仙喀斯特天然沼泽湿地为对照(沼泽湿地),以由其转变而来的5种土地利用方式,即水稻田、旱地、果园、养殖地和弃耕地为研究对象,采集0—10、10—20、20—30和30—40 cm共4个土层的样品,分析各形态有机硫含量及芳基硫酸酯酶活性。【结果】1)与沼泽湿地相比,5种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全硫储量、酯键硫、碳键硫以及残渣态硫含量均呈降低趋势。5种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碳键硫、酯键硫和残渣态硫占有机硫的比例分别为39.08%~63.54%、22.91%~34.28%、13.55%~28.46%,与沼泽湿地相比,酯键硫和残渣态硫占比降低,碳键硫占比升高(P<0.05)。2)沼泽湿地土壤有机硫含量范围在158.41~442.18 mg/kg,全硫含量范围在180.22~510.83 mg/kg,全硫平均值为345.53 mg/kg,低于世界土壤全硫含量均值(700 mg/kg)。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0—40 cm土层土壤全硫和有机硫含量均值大小整体表现为:湿地>水稻田>旱地>养殖地>果园>弃耕地,湿地与其他土地利用方式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3)在0—40 cm土层中,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芳基硫酸酯酶活性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相较于沼泽湿地,5种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芳基硫酸酯酶活性均降低,水稻田、旱地、果园、养殖地和弃耕地降幅分别为18.19%、27.48%、39.72%、33.81%和51.77%(P<0.05)。【结论】会仙喀斯特天然湿地转变为其他土地利用方式后,土壤全硫和有机硫含量显著下降(P<0.05),全硫含量(98.06~222.87 mg/kg)小于我国南方10省耕作层土壤全硫平均值(299 mg/kg)。土壤有机碳、全氮、含水量和芳基硫酸酯酶是土壤有机硫形态含量的主要影响因素。因此,减少湿地人为垦殖,有利于维持会仙喀斯特湿地土壤养分的平衡与生态系统的健康。
关键词
土壤硫
有机硫形态
芳基硫酸酯酶
土地利用方式
喀斯特湿地
Keywords
soil sulfur
organic sulfur forms
arylsulphatase activity
land use type
karst wetland
分类号
S153.6 [农业科学—土壤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海南风吹楠研究进展
徐坚旺
韦霄
邹蓉
《中南农业科技》
2024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台湾榕组培快繁技术研究
吴巧芬
夏科
路茜
赵志国
仇硕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24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施用生物炭5年对桂北桉树人工林土壤磷的影响
王紫卉
沈育伊
毛馨月
褚俊智
徐广平
陈运霜
曹杨
张德楠
黄科朝
孙英杰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喀斯特湿地转变为农用地对土壤有机硫形态及芳基硫酸酯酶活性的影响
陈运霜
沈育伊
曹杨
王紫卉
徐广平
孙英杰
黄科朝
滕秋梅
毛馨月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