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印度安息香——中国安息香属一新记录
1
作者 钱庆炭 江敏嘉 +3 位作者 柯梦锜 黄俞淞 许为斌 唐明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04-1012,共9页
【目的】鉴定并报道中国安息香属(Styrax L.)的一新记录种:印度安息香(S.benzoin Dryand.)。为野外鉴别该种提供了形态描述,也为理解安息香属的系统发育关系及其开发与利用提供宝贵参考。【方法】通过野外考察,标本比对,文献查阅等常规... 【目的】鉴定并报道中国安息香属(Styrax L.)的一新记录种:印度安息香(S.benzoin Dryand.)。为野外鉴别该种提供了形态描述,也为理解安息香属的系统发育关系及其开发与利用提供宝贵参考。【方法】通过野外考察,标本比对,文献查阅等常规方法对该种进行初步的鉴定,并通过标本获取叶片材料,经由扫描电镜观察其叶背毛被类型,从而进一步确定该种身份。最后,对该种进行叶绿体全基因组测序,并结合NCBI上已有的山茉莉属(Huodendron Rehder)、山矾属(Symplocos Jacq.)及安息香属等28条叶绿体CDS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从分子层次对鉴定结果加以验证。【结果】印度安息香与银叶安息香(S.argentifolius H.L.Li)形态较为相似,均为常绿植物,叶片矩圆形,叶背均有鳞片状星状毛(该性状在安息香属中较为罕见),但不同之处在于:表观形态上,前者果实呈球形,顶端圆钝,果萼覆碗状,果梗膨大,后者果实则呈橄榄球状,顶端凸尖或偶具短喙;微观形态上,前者鳞片状星状毛为白色或棕色,其星状毛堆叠式生长,非常密集,而后者星状毛则呈银白色,其星状毛平铺式生长,较为稀疏。此外,系统发育学分析结果显示其与银叶安息香为姐妹支,且与中华安息香(Styrax chinensis Hu&S.Ye Liang)和栓叶安息香(Styrax suberifolius Hook.&Arn.)共同聚在一大支,并有较高支持度。【结论】结合形态及系统发育学证据,可确定该种为印度安息香,是中国一安息香属新纪录种。印度安息香与银叶安息香、中华安息香、栓叶安息香均为常绿组(sect.Valvatae)下干果系(ser.Benzoin)成员,为安息香属下一重要分支,它与落叶组(sect.Styrax)下的腋生花序系(ser.Cyrta)是目前我国安息香属的主要类别。不但在形态上对印度安息香和银叶安息香进行了区分,还更新了印度安息香的地理分布,同时提供了该种的野外照片和凭证标本,丰富了我国安息香属植物的多样性,为安息香属植物的分类学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息香属 新记录 印度安息香 银叶安息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凤仙花科植物叶表皮特征及其分类学意义(英文) 被引量:6
2
作者 张晓霞 张海燕 +1 位作者 许为斌 于胜祥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28-537,共10页
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凤仙花科106份样本材料、36种代表植物的叶表皮微形态特征。结果表明:该科植物叶表皮微形态特征种内稳定,对于种间及属间关系的界定具有重要的分类学价值。上表皮细胞的形状及垂周壁的式样种间差异明显,各分类群间有... 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凤仙花科106份样本材料、36种代表植物的叶表皮微形态特征。结果表明:该科植物叶表皮微形态特征种内稳定,对于种间及属间关系的界定具有重要的分类学价值。上表皮细胞的形状及垂周壁的式样种间差异明显,各分类群间有明显的界限,是种间界定的重要依据,因此上表皮微形态特征具有重要的的分类学价值,基于上表皮的微形态特征将研究的36种代表植物划分为5个类型。下表皮的微形态特征虽更为多样,种间差异显著,可用于种间界定,但对于属下划分难以提供有价值的性状。该科植物叶表皮微形态特征与宏观形态特征的相关性较弱,与地理分布格局的相关性较强,关系更为密切。同一地理分布区域内的种类宏观形态特征虽然差别明显,但叶表皮微形态特征却表现出较强的一致性,这似乎也反映了叶表皮微形态这一性状受环境饰变的影响比较明显。综上所述,叶表皮微形态特征可为凤仙花科的系统发育,尤其是凤仙花属种间界定提供有价值的分类学佐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凤仙花科 凤仙花属 叶表皮 中国 分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桂西南岩溶山地优势植物种群动态及其对岩溶作用的影响 被引量:36
3
作者 李先琨 蒋忠诚 +4 位作者 黄玉清 向悟生 吕仕洪 叶铎 苏宗明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53-259,共7页
实现岩溶植被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必须对岩溶植被演替规律及其动力机制进行研究。蚬木(Excen-trodendron hsienmu)林是桂西南岩溶山地特有的具代表性的原生性森林,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对处于岩溶植被不同演替阶段的... 实现岩溶植被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必须对岩溶植被演替规律及其动力机制进行研究。蚬木(Excen-trodendron hsienmu)林是桂西南岩溶山地特有的具代表性的原生性森林,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对处于岩溶植被不同演替阶段的以蚬木种群为优势的岩溶植被进行调查研究,探讨岩溶动力系统对蚬木种群发生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先锋群落中,种群缺少大径级个体,幼苗幼树占多数,存活曲线略为凸形且接近于直线,种群结构基本为初始增长型;蚬木种群随着群落的演替发展由初始增长型向增长型或稳定型变化;在顶极群落阶段,蚬木种群存活曲线为凹型或直线型,种群具备所有径级的个体,幼苗幼树所占比例高,大径级个体所占比例少,种群结构基本上为增长型或稳定型,但在蚬木种群不占优势的顶极群落中,种群缺少中间径级的个体,种群结构表现为间歇型,存活曲线为不连续型。随着岩溶植被的演替发育,表层岩溶泉水中的Ca2+、游离CO2、HCO3-随着植被的发育和演替而呈现增大的趋势,pH值、水永久硬度则逐渐下降,显示水质的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山地 植被演替 蚬木 种群结构 岩溶动力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溶区4种石山植物光合作用的光响应 被引量:59
4
作者 张中峰 黄玉清 +1 位作者 莫凌 袁维园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44-48,共5页
为阐明石山植物对光与水分的适应能力,采用Li-6400光合作用测定系统,对岩溶区石山植物红背山麻杆、九龙藤、青檀和圆叶乌桕生长盛期的光响应曲线进行了测定,并利用非直角双曲线模型对4种植物光合作用生理参数进行拟合。结果表明;红背山... 为阐明石山植物对光与水分的适应能力,采用Li-6400光合作用测定系统,对岩溶区石山植物红背山麻杆、九龙藤、青檀和圆叶乌桕生长盛期的光响应曲线进行了测定,并利用非直角双曲线模型对4种植物光合作用生理参数进行拟合。结果表明;红背山麻杆具有较高的光饱和点Lsp(1 026.57μmol.m-2.s-1)、最大净光合速率Pmax(11.52μmol.m-2.s-1)和较低的光补偿点Lcp(3.87μmol.m-2.s-1),表现为典型的喜阳性特点;九龙藤的表观量子效率α(0.075)最大,Lsp(627.71μmol.m-2.s-1)、Lcp(2.06μmol.m-2.s-1)、Pmax(6.68μmol.m-2.s-1)最低,表现为弱阳性特点;青檀和圆叶乌桕表观量子效率较低,分别为:0.054、0.060,Lsp和Lcp都相对较高,表现为阳性植物特点;九龙藤与红背山麻杆水分利用效率高于乔木树种青檀与圆叶乌桕。九龙藤与红背山麻杆在高温干旱的岩溶环境下具有较好的适应性,而青檀与圆叶乌桕虽然光合能力较强,但较低的水分利用效率不利于在石山上生存,这可能是岩溶区石山上高大乔木较少,而以灌丛植被类型为主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区 石山植物 光合作用 光响应曲线 水分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战骨种子萌发特性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史艳财 韦记青 +3 位作者 唐辉 蒋运生 罗宝丽 邹蓉 《种子》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69-71,共3页
目的:探明战骨种子的最佳发芽条件,为战骨的人工栽培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带果皮与不带果皮、不同成熟度、浸种时间、温度、发芽基质、贮藏时间、贮藏方法等处理对战骨种子进行发芽试验,统计其发芽率。结果:果皮与成熟度对战骨种子发... 目的:探明战骨种子的最佳发芽条件,为战骨的人工栽培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带果皮与不带果皮、不同成熟度、浸种时间、温度、发芽基质、贮藏时间、贮藏方法等处理对战骨种子进行发芽试验,统计其发芽率。结果:果皮与成熟度对战骨种子发芽率有显著影响;15~30℃,发芽率逐渐升高;浸种12~36h,发芽率降低;不同发芽基质间发芽率存在显著差异;贮藏一年后,战骨种子丧失发芽力。结论:战骨种子的最佳发芽条件为选取新采收的完全成熟、去掉果皮的战骨种子,浸种处理12 h,发芽基质采用沙,30℃培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骨 种子 发芽 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花倒水莲花总黄酮超声提取工艺优化 被引量:1
6
作者 邹芷琪 符毓夏 +3 位作者 李连春 潘争红 谭兰芳 宁德生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823-1827,共5页
目的优化黄花倒水莲花总黄酮超声提取工艺。方法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以料液比、乙醇体积分数、超声时间为影响因素,总黄酮含量为评价指标,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提取工艺。结果最佳条件为超声时间35 min,料液比1∶25,乙醇体积分数70%... 目的优化黄花倒水莲花总黄酮超声提取工艺。方法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以料液比、乙醇体积分数、超声时间为影响因素,总黄酮含量为评价指标,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提取工艺。结果最佳条件为超声时间35 min,料液比1∶25,乙醇体积分数70%,总黄酮含量为3.783 mg/g。结论该方法合理可行,操作简便,可用于超声提取黄花倒水莲花总黄酮,能为该药材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花倒水莲 总黄酮 超声提取工艺 Box-Behnken响应面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溶区青冈栎树干液流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关系 被引量:18
7
作者 张中峰 黄玉清 +3 位作者 李先琨 莫凌 焦继飞 尤业明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28-234,共7页
为阐明岩溶区植物液流变化特征,应用Granier热消散探针法,连续测定了桂林岩溶区植物青冈栎1年整的树干液流密度变化,并用ICT-2000TE环境气象站同步监测林地环境因子。结果表明:不同季节青冈栎树干液流密度差异较大,液流密度峰值分别为:... 为阐明岩溶区植物液流变化特征,应用Granier热消散探针法,连续测定了桂林岩溶区植物青冈栎1年整的树干液流密度变化,并用ICT-2000TE环境气象站同步监测林地环境因子。结果表明:不同季节青冈栎树干液流密度差异较大,液流密度峰值分别为:1月份36.17gH2O/m2.s,4月份62.01gH2O/m2.s,7月份63.41gH2O/m2.s,10月份39.03gH2O/m2.s。土壤含水量在1月份、4月份、7月份与树干液流呈极显著相关;空气湿度和水汽压亏缺在1月份、10月份与树干液流呈极显著相关;空气温度在4月份、10月份与树干液流呈极显著相关,而光合有效辐射在所有的观测月份均与树干液流呈极显著相关。对各时期树干液流密度与环境因子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进行F值检验,均达到极显著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冈栎 岩溶地区 树干液流 环境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检测法测定番茄中的番茄皂苷A 被引量:6
8
作者 卢凤来 刘金磊 +2 位作者 陈月圆 吴建璋 李典鹏 《色谱》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908-911,共4页
建立了测定番茄原料中的番茄皂苷A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检测法(HPLC-ELSD)。将实验条件优化后,运用该方法分离番茄皂苷A。结果表明,该方法在番茄皂苷A的质量为0.61~3.05mg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相关性(r=0.9995),平均回收率为9... 建立了测定番茄原料中的番茄皂苷A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检测法(HPLC-ELSD)。将实验条件优化后,运用该方法分离番茄皂苷A。结果表明,该方法在番茄皂苷A的质量为0.61~3.05mg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相关性(r=0.9995),平均回收率为97.9%~104.8%,相对标准偏差(RSD)≤4.14%(n=5)。该方法快速、准确,样品处理简单,可用于番茄原料及其提取物中番茄皂苷A的含量测定与质量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效液相色谱法 蒸发光散射检测 番茄皂苷A 番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效液相色谱法对罗汉果中VC含量的检测 被引量:19
9
作者 宁德生 梁小燕 方宏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0期311-313,共3页
目的:建立HPLC色谱法测定罗汉果中VC含量的方法。采用5g/L草酶对罗汉果浸提15min,对提取液中VC进行检测,具体方法:采用SinoChrom ODS-BP(250mm×4.6mm,5μm)分离;流动相为体积分数0.05%磷酸溶液-甲醇(98:2,V/V);流速1.0mL/min;采用... 目的:建立HPLC色谱法测定罗汉果中VC含量的方法。采用5g/L草酶对罗汉果浸提15min,对提取液中VC进行检测,具体方法:采用SinoChrom ODS-BP(250mm×4.6mm,5μm)分离;流动相为体积分数0.05%磷酸溶液-甲醇(98:2,V/V);流速1.0mL/min;采用二极管阵列多波长检测器确定VC的最大吸收波长为242nm;测定温度25℃;进样量10μL。结果表明:VC溶液0.08~0.50mg/mL范围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1;回收率为99.3%,RSD为1.93%。结论:该方法操作简便快速,精密度和稳定性好,适用于罗汉果VC含量的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汉果 HPLC V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季竹对土壤水分胁迫的生理适应 被引量:11
10
作者 顾大形 陈双林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751-758,共8页
以四季竹2年生竹苗为材料,采用每天补水控制土壤含水量的方法,设置土壤相对含水率为<30%(T1)、40%~50%(T2)、60%~70%(T3)、80%~90%(T4)和竹蔸部完全水淹(T5)5个土壤水分含量水平,研究四季竹叶片在水分胁迫下的生理活性变化,以探... 以四季竹2年生竹苗为材料,采用每天补水控制土壤含水量的方法,设置土壤相对含水率为<30%(T1)、40%~50%(T2)、60%~70%(T3)、80%~90%(T4)和竹蔸部完全水淹(T5)5个土壤水分含量水平,研究四季竹叶片在水分胁迫下的生理活性变化,以探讨四季竹对土壤水分的适应能力。结果表明:(1)随处理时间的延长,T1处理叶片离子渗漏率、MDA含量、叶绿素a/b值、SOD和POD活性、脯氨酸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均迅速升高,叶绿素含量、类胡萝卜素含量和叶绿素/类胡萝卜素比值迅速下降。(2)T5处理14d后叶片各生理指标随处理时间的延长与T1处理表现出相同的变化规律(类胡萝卜素和脯氨酸除外),并且分别在T1处理14d和T5处理28d后四季竹叶片全部干枯脱落。(3)随处理时间的延长,T2、T3、T4处理的四季竹叶片各生理指标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后最终稳定在处理前水平,且处理间均无显著差异。研究发现,四季竹在土壤相对含水率小于30%的土壤中生长不良,甚至死亡,在相对含水率40%~90%的土壤中能正常生长;四季竹耐受水淹胁迫的时间阈值是28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季竹 土壤水分胁迫 叶绿素 渗透调节物质 抗氧化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