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9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16-2022年广西友谊关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气象数据集
1
作者 刘士玲 郑路 +8 位作者 许基煌 杨保国 黄荣 闵惠琳 张培 庞圣江 马俊旭 席英卓 李华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2025年第1期344-354,共11页
亚热带森林是全球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碳水循环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广西友谊关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简称“友谊关站”)位于我国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的西南部,主要开展南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 亚热带森林是全球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碳水循环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广西友谊关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简称“友谊关站”)位于我国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的西南部,主要开展南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变化的监测研究工作。本研究利用友谊关站使用自动气象观测系统采集的原始数据,经过异常值剔除、数据插补等处理,数据质量控制和评估,将2016–2022年的气温、大气压、相对湿度、降水、土壤温度等9个气象观测指标,共计756条月尺度数据公开报道,以期为相关领域开展科学研究提供完备的基础性气象数据资料,并为更大尺度联网研究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数据 南亚热带 友谊关站 2016-202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溶石漠化区3种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其分配特征
2
作者 陈鑫 周晓果 +8 位作者 温远光 喻素芳 陈秋海 陈金磊 孙冬婧 周雪梦 邓少虹 许峻模 黄勇杰 《广西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71-480,共10页
为研究岩溶石漠化区不同豆科树种林分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其分配特征,本研究以2011年营造的降香黄檀(Dalbergia odorifera)纯林(PDOP)、顶果木(Acrocarpus fraxinifolius)纯林(PAFP)及其混交林(MADP)3种人工林为研究对象,为该区域的碳汇潜... 为研究岩溶石漠化区不同豆科树种林分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其分配特征,本研究以2011年营造的降香黄檀(Dalbergia odorifera)纯林(PDOP)、顶果木(Acrocarpus fraxinifolius)纯林(PAFP)及其混交林(MADP)3种人工林为研究对象,为该区域的碳汇潜力估算和可持续经营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3种人工林乔木层的生物量为PDOP[(87.80±11.47)t/hm^(2)]>MADP[(59.99±5.78)t/hm^(2)]>PAFP[(30.20±1.57)t/hm^(2)],凋落物层生物量趋势与其一致,灌草层生物量均为MADP>PDOP>PAFP。3种人工林乔木层碳储量为PDOP[(46.62±6.10)t/hm^(2)]>MADP[(31.38±2.94)t/hm^(2)]>PAFP[(15.53±0.81)t/hm^(2)],凋落物层碳储量趋势与其一致,灌草层和土壤层则不同,为MADP>PDOP>PAFP,土壤层碳储量差异不显著。PDOP乔木层各器官碳储量分配比例为干>枝>根>叶,PAFP和MADP为干>根>枝>叶。3种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表现为PDOP[(90.85±7.04)t/hm^(2)]>MADP[(78.37±2.80)t/hm^(2)]>PAFP[(57.14±3.18)t/hm^(2)],其中PDOP、MADP与PAFP之间差异显著,但PDOP与MADP之间差异不显著;PDOP生态系统不同层次的碳储量表现为乔木层>土壤层>草本层>灌木层>凋落物层,PAFP和MADP均为土壤层>乔木层>草本层>灌木层>凋落物层,土壤层和乔木层是3种人工林生态系统的主要碳库。不同人工林类型显著影响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其分配,降香黄檀作为兼顾碳中和目标的优良树种,适合用于岩溶石漠化区的生态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漠化 生物量 含碳率 碳储量 分配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森林生态系统水化学效应研究综述 被引量:8
3
作者 雷丽群 韦菊玲 +3 位作者 农友 杨桂芳 卢立华 何远 《林业调查规划》 2016年第6期24-29,共6页
综述了国内有关森林生态系统水化学效应的主要研究成果,概述了pH值和SO_4^(2-)、NO_3^-、K^+、Na^+、Ca^(2+)、Mg^(2+) 6种离子在森林林冠层、枯落物层和土壤层3个层次的变化特征及响应机制。指出在今后的工作中应继续深化有关作用机理... 综述了国内有关森林生态系统水化学效应的主要研究成果,概述了pH值和SO_4^(2-)、NO_3^-、K^+、Na^+、Ca^(2+)、Mg^(2+) 6种离子在森林林冠层、枯落物层和土壤层3个层次的变化特征及响应机制。指出在今后的工作中应继续深化有关作用机理的研究,特别是需要在系统层面上进行多因子的探讨,加强如何应对环境酸化问题以及恢复措施的相关研究,重视森林生态系统水化学效应研究成果的运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化学效应 森林生态系统 盐基离子 PH值 酸缓冲能力 淋溶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亚热带格木、马尾松幼龄人工纯林及其混交林生态系统碳氮储量 被引量:45
4
作者 罗达 史作民 +4 位作者 王卫霞 刘世荣 卢立华 明安刚 于浩龙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8期6051-6059,共9页
研究比较了南亚热带6年生格木(Erythrophleum fordii)、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幼龄人工纯林及马尾松与格木混交林生态系统碳氮储量及其分配特征。结果表明,生态系统总碳储量依次为马尾松-格木混交林(137.75 t/hm2)>格木纯林(134.0... 研究比较了南亚热带6年生格木(Erythrophleum fordii)、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幼龄人工纯林及马尾松与格木混交林生态系统碳氮储量及其分配特征。结果表明,生态系统总碳储量依次为马尾松-格木混交林(137.75 t/hm2)>格木纯林(134.07 t/hm2)>马尾松纯林(131.10 t/hm2),总氮储量则为格木纯林(10.19 t/hm2)>马尾松-格木混交林(8.68 t/hm2)>马尾松纯林(7.01 t/hm2)。3种人工林生态系统碳氮库空间分布基本一致,绝大部分储存于0—100 cm土壤层,平均占生态系统总储量的81.49%和96.91%,其次为乔木层(分别占17.52%和2.69%),林下植被和凋落物层所占比例最小。林地土壤碳主要集中于表土层,其中0—30 cm土层平均碳储量为52.52 t/hm2,占土壤总碳储量(0—100 cm)的47.99%,土壤氮的分布则无明显规律。相比于纯林,与固氮树种混交的营林方式表现出更大的碳储存能力。3种幼龄人工林生态系统较低的地上与地下部分碳氮分配比,表明其仍具有较强的碳氮固持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氮储量 幼龄林 固氮树种 人工林经营 南亚热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珍贵乡土树种与桉树混交对生态系统生物量和碳储量的影响 被引量:37
5
作者 温远光 张祖峰 +6 位作者 周晓果 朱宏光 王磊 蔡道雄 贾宏炎 明安刚 卢立华 《广西科学》 CAS 2020年第2期111-119,共9页
阐明珍贵乡土树种与桉树混交对生态系统生物量和碳储量的影响是精准评估人工林碳源/汇性质和提升人工林质量的重要基础。本研究以6年生的桉树纯林(EP)、桉树×红锥混交林(MEC)、桉树×望天树混交林(MEP)为对象,探讨珍贵乡土树... 阐明珍贵乡土树种与桉树混交对生态系统生物量和碳储量的影响是精准评估人工林碳源/汇性质和提升人工林质量的重要基础。本研究以6年生的桉树纯林(EP)、桉树×红锥混交林(MEC)、桉树×望天树混交林(MEP)为对象,探讨珍贵乡土树种与桉树混交对生态系统生物量和碳储量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EP、MEC、MEP的生态系统生物量和碳储量分别是135.78,154.75,155.24 t/hm^2和197.89,225.45,227.37 t/hm^2。方差分析表明,珍贵乡土树种红锥和望天树与桉树混交显著提高了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生物量和碳储量,混交林生态系统生物量比纯林提高13.97%—14.33%,而碳储量比纯林提高13.93%—14.89%。说明红锥和望天树与桉树混交属于促进(Facilitation)或竞争减弱(Competitive reduction)的种间相互作用关系,种间竞争小于种内竞争,资源的有效性和利用率提高,因而促进林分生态系统生物量和碳储量的提高。红锥和望天树与桉树混交可以实现桉树木材生产与其他生态服务的平衡,是一种较好的经营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珍贵乡土树种 桉树 混交林 生物量 碳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亚热带不同树种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库特征 被引量:10
6
作者 郑路 蔡道雄 +2 位作者 卢立华 明安刚 李朝英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10-116,共7页
研究比较了我国南亚热带5个树种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碳储量及分配格局,结果表明:在相似的生境条件下、林龄和经营管理措施相同,不同树种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表现出较大差异,其中以火力楠林具有最大的储碳能力,其碳储量为359.43 t/hm^2,... 研究比较了我国南亚热带5个树种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碳储量及分配格局,结果表明:在相似的生境条件下、林龄和经营管理措施相同,不同树种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表现出较大差异,其中以火力楠林具有最大的储碳能力,其碳储量为359.43 t/hm^2,其次是米老排林,为319.80 t/hm^2,红椎林、马尾松林和铁力木林碳储量差异不大,分别为225.87 t/hm^2、222.43 t/hm^2和207.81 t/hm^2。乔木层与土壤层是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的主体,占生态系统碳储量总量的95%以上。不同树种林分乔木层碳储量以米老排林最高,为188.09 t/hm^2,其次是火力楠林,为176.44 t/hm^2,再其次是红椎林,为102.56 t/hm^2,马尾松林和铁力木林最低,分别为84.59 t/hm^2和84.01 t/hm^2。树种不同,树木器官碳储量分配各不相同,但是均以树干最高,其次为根或枝,再其次为干皮,叶最低。林下灌木层和草本层碳储量分别为0.036 t/hm^2~1.163 t/hm^2和0.027 t/hm^2~0.913 t/hm^2,地表凋落物层碳储量在9.54 t/hm^2~2.37 t/hm^2之间。不同树种人工林100 cm厚土壤有机碳储量以火力楠林最大,为179.59t/hm^2,而米老排林、红椎林、铁力木林和马尾松林之间差异不大,在117.21~127.28 t/hm^2之间。研究结果表明,南亚热带人工林具有较高的储碳能力,可发展成为高碳汇人工林基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林生态系统 南亚热带 米老排 火力楠 碳储量 分配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被恢复模式对石漠化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影响 被引量:8
7
作者 卢立华 农友 +5 位作者 李华 杨予静 明安刚 雷丽群 何日明 陈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9期7229-7236,共8页
为揭示石漠化生态系统碳储量对植被恢复模式的响应,在广西天等县中度石漠化山地,研究了吊丝竹纯林(Dendrocalamus minor D)、任豆纯林(Zenia insignis Z)、任豆、蚬木(Buerretiodendron hsienmu)和顶果木(Acrocarpus fraxinifolius)混交... 为揭示石漠化生态系统碳储量对植被恢复模式的响应,在广西天等县中度石漠化山地,研究了吊丝竹纯林(Dendrocalamus minor D)、任豆纯林(Zenia insignis Z)、任豆、蚬木(Buerretiodendron hsienmu)和顶果木(Acrocarpus fraxinifolius)混交林(mixed plantation M),以及相应同龄封育林(DCK、ZCK、MCK)的碳储量。结果表明:人工林碳储量显著高于相应同龄封育林的碳储量,D、Z、M人工林碳储量分别为67.75、66.56、121.20 t/hm2,而DCK、ZCK、MCK封育林仅为49.75、52.89、60.86 t/hm^2。碳储量在乔木层、地被物层、土壤层分配排序因生态系统类型而异,如M:乔木层>土壤层>地被物层;D和Z:土壤层>乔木层>地被物层;DCK、ZCK和MCK:土壤层>地被物层>乔木层。此外,M、D、Z乔木层年平均碳储量差异显著,而封育林尚未形成乔木层,其植被碳储量则随封育时间的增加而提高,即MCK>ZCK>DCK。可见,在中度石漠化山地,植被恢复模式显著影响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其分配。人工造林相对于封山育林更能快速促进植被恢复、形成乔木林,从而提高生态系统碳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恢复 石漠化 生态系统 碳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喀斯特石漠化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8
作者 李济银 马海伦 +7 位作者 梁钰莹 何钦霞 侯丹阳 罗舟宇 王婧 郑路 尤业明 黄雪蔓 《广西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59-470,共12页
为科学评估植被恢复模式在改善土壤养分状况和促进生态系统恢复方面的效能,以单一优良石山造林树种(任豆,Zenia insignis)恢复模式的纯林(Pure Plantation,PP)、多树种(固氮树种+非固氮树种)恢复模式的混交林(Multi-species mixed Plant... 为科学评估植被恢复模式在改善土壤养分状况和促进生态系统恢复方面的效能,以单一优良石山造林树种(任豆,Zenia insignis)恢复模式的纯林(Pure Plantation,PP)、多树种(固氮树种+非固氮树种)恢复模式的混交林(Multi-species mixed Plantation,MP)作为研究对象,以自然恢复的天然灌丛(Shrub Land,SL)和地带性原生喀斯特森林(Native karst Forest,NF)作为对照,探究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对喀斯特石漠化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的响应,并分析其生态化学计量比、微生物熵(qMBC、qMBN、qMBP)及化学计量不平衡性[(C∶N)_(imb)、(C∶P)_(imb)、(N∶P)_(imb)]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PP和MP均有效提高土壤养分及微生物生物量的含量,且均表现出SL<PP<MP<NF的趋势;PP和MP除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和全磷(TP)外,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化学计量比的比值均显著低于SL;PP和MP的qMBC、qMBN和qMBP均显著高于SL,而显著低于NF。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RDA)和蒙特卡洛置换检验结果表明,微生物量碳(MBC)∶微生物量氮(MBN)、(N∶P)_(imb)和(C∶N)_(imb)对微生物熵的影响最大。对退化的喀斯特石漠化区进行植被恢复,加速改善了该地区的土壤养分状况,同时缓解了该地区植被恢复的土壤氮(N)、磷(P)限制,其中以引入多树种混交种植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地区 植被恢复 土壤养分 微生物生物量 生态化学计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营林对桉树人工林土壤有机碳组分及酶活性的影响
9
作者 杨婷 周晓果 +9 位作者 温远光 邓少虹 陈静文 陈金磊 许峻模 吴衍霖 陈秋海 孙冬婧 黄勇杰 喻素芳 《广西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26-438,共13页
发展桉树(Eucalyptus spp.)人工林对保障国家木材安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以及推动林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在桉树生态营林试验示范基地开展,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以生态营林方式下的尾巨桉纯林(Pure Eucalyptus urophylla... 发展桉树(Eucalyptus spp.)人工林对保障国家木材安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以及推动林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在桉树生态营林试验示范基地开展,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以生态营林方式下的尾巨桉纯林(Pure Eucalyptus urophylla×E.grandis plantation,PE)、尾巨桉×降香黄檀混交林(Mixed E.urophylla×E.grandis and Dalbergia odorifera plantation,MED)、尾巨桉×红锥混交林(Mixed E.urophylla×E.grandis and Castanopsis hystrix plantation,MEC)、尾巨桉×望天树混交林(Mixed E.urophylla×E.grandis and Parashorea chinensis plantation,MEP)为研究对象,并以传统营林方式下的尾巨桉纯林作为对照(CK),探究生态营林对表层土壤有机碳组分和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传统营林方式下的尾巨桉纯林相比,生态营林林分均能显著提高土壤有机碳(SOC)、颗粒态有机碳(POC)、矿物结合态有机碳(MAOC)和难氧化有机碳(NOC)含量,同时显著提高POC占SOC的比例(P<0.05)。此外,生态营林林分显著提高了土壤全氮(TN)含量,其中以尾巨桉×降香黄檀混交林增幅最大。在土壤酶活性方面,生态营林林分增强了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和酸性磷酸酶(ACP)的活性,但降低了亮氨酸氨基肽酶(LAP)的活性。通过土壤酶化学计量分析发现,桉树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生长代谢活动存在磷限制现象,且传统营林林分的磷限制更为严重。冗余分析表明,TN、LAP和ACP是影响表层土壤有机碳组分含量及其占SOC比例的主要因子。综上所述,生态营林方式通过提高POC、MAOC含量来促进土壤有机碳的稳定积累,同时增强NAG和ACP活性。其中,桉树与乡土树种混交能显著促进土壤氮素养分积累,并维持较高的土壤全磷(TP)和速效磷(AP)含量,这不仅有效缓解了土壤微生物的磷限制,还显著改善了林分土壤质量并促进林木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组分 颗粒态有机碳 矿物结合态有机碳 生态营林 桉树人工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尾巨桉-红锥混交复合生态营林模式下尾巨桉采伐强度对林下植物多样性的影响
10
作者 吴衍霖 周晓果 +8 位作者 温远光 周雪梦 陈金磊 许峻模 杨婷 陈秋海 孙冬婧 黄勇杰 喻素芳 《广西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13-425,共13页
在桉树(Eucalyptus spp.)与珍贵乡土树种短中长周期复合经营中,短周期桉树采伐强度的确定对林分结构调整和林下植物多样性维持至关重要。为合理选择桉树采伐强度、优化林分结构、提高林下植物多样性,实现可持续经营,本研究以尾巨桉(Euca... 在桉树(Eucalyptus spp.)与珍贵乡土树种短中长周期复合经营中,短周期桉树采伐强度的确定对林分结构调整和林下植物多样性维持至关重要。为合理选择桉树采伐强度、优化林分结构、提高林下植物多样性,实现可持续经营,本研究以尾巨桉(Eucalyptus urophylla×E.grandis)-红锥(Castanopsis hystrix)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对林龄7 a的尾巨桉进行不同强度采伐[轻度采伐(LC,25%)、中度采伐(MC,50%)、重度采伐(HC,75%)和皆伐(CC,100%)],以未采伐的林分为对照(CK),研究不同尾巨桉采伐强度对林下植物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①采伐尾巨桉改变了灌草层优势种的组成;灌木层中,林下植物多样性无显著差异;草本层中,中度采伐和皆伐显著提高物种丰富度和Simpson指数,中度采伐显著提高Shannon-Wiener指数。②轻度至重度采伐显著降低0-20 cm土层土壤有效氮含量,皆伐对土壤有效氮含量影响不显著;而中度采伐和皆伐显著提高0-20、20-4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含量。③随着采伐强度的增加,林分叶面积指数表现为MC(4.58)>CC(4.23)>HC(4.20)>LC(3.86)>CK(3.79),但各采伐强度间差异不显著。④影响林下植物多样性的主控因子为土壤有机碳、有效氮、碳氮比和叶面积指数,其中土壤有机碳、叶面积指数与灌木层物种丰富度呈显著正相关,土壤有效氮、碳氮比与草本层物种丰富度呈显著正相关。综上所述,不同尾巨桉采伐强度对尾巨桉-红锥混交林林下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影响不同,以中度采伐提升林下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土壤养分含量的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尾巨桉-红锥混交林 短中长周期复合经营 采伐强度 林下植被 物种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物种多样性初步研究 被引量:33
11
作者 黄俞淞 吴望辉 +3 位作者 蒋日红 刘晟源 刘演 李先琨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46-355,345,共11页
对广西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弄岗保护区)维管植物物种多样性组成,包括对异名的订正、新发现类群和新发表类群的添加以及广西新记录种、特有种、国家或区级重点保护物种的统计等进行整理和研究。结果表明:弄岗保护区共计有维管... 对广西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弄岗保护区)维管植物物种多样性组成,包括对异名的订正、新发现类群和新发表类群的添加以及广西新记录种、特有种、国家或区级重点保护物种的统计等进行整理和研究。结果表明:弄岗保护区共计有维管植物1752种,隶属于184科810属。其中蕨类植物中国特有种39种、种子植物广西特有种101种、岩溶特有植物278种、珍稀濒危植物33种、广西重点保护野生植物73种、广西新记录种9种以及植物新类群17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弄岗自然保护区 物种多样性 石灰岩植物区系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红椎树干径向生长研究 被引量:13
12
作者 刘士玲 杨保国 +5 位作者 姚建峰 郑路 张培 庞圣江 廖树寿 邹位锡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82-90,共9页
【目的】评估红椎Castanopsis hystrix树干径向生长日变化和季节变化特征,探讨其径向生长的影响因子及作用机制,丰富南亚热带树木径向生长动态的观测数据,提高全球气候变化下红椎生长的可预测性。【方法】利用树干径向变化记录仪,连续... 【目的】评估红椎Castanopsis hystrix树干径向生长日变化和季节变化特征,探讨其径向生长的影响因子及作用机制,丰富南亚热带树木径向生长动态的观测数据,提高全球气候变化下红椎生长的可预测性。【方法】利用树干径向变化记录仪,连续记录不同分化等级红椎树干径向生长变化过程,同步监测气象环境因子,分析树干径向生长与各因子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年尺度上的红椎树干径向生长月均日变化循环模式均为夏季模式,优势木的径向变化峰值、谷值和振幅明显大于一般木和被压木。红椎树干径向累积生长表现为"S"型曲线。树干径向累积生长量表现为优势木最大(7 138μm),一般木次之(2 466μm),被压木最小(267μm)。径向最大生长速度及其出现时间在不同样树间均存在较大差异,优势木、一般木和被压木树干径向生长的最大速度分别为46.14、12.21和1.70μm·d-1,分别出现在一年中的第146、163和190天。优势木主要生长时期为一年中的第59~331天,一般木为第73~317天,被压木不存在主要生长时期。Pearson相关系数、主成分分析和偏相关分析表明,影响优势木树干径向生长的气象环境因子主要有日均相对空气湿度(RH)、日降雨量(P)和深度为20 cm土壤的日均含水率(φs20);影响一般木树干径向生长的气象环境因子主要有日均相对空气湿度、日降雨量、深度为20 cm土壤的日均含水率和日均辐射(SR);得出优势木和一般木的树干径向日生长量(SRI)模型分别为SRI=0.955RH+1.909P-418.406φs20和SRI=-0.002SR+1.101RH+1.139P-579.751φs20,R2分别为0.525和0.342。【结论】不同分化等级红椎树干径向生长月均日变化循环模式一致,但径向累积生长量、径向最大生长速度及其出现时间、对气象环境因子的响应在不同样树间均存在较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椎 气象环境因子 径向生长 林木分化 相关分析 优势木 一般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大青山南亚热带森林植物群落的种间联结性 被引量:9
13
作者 农友 郑路 +2 位作者 贾宏炎 卢立华 明安刚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848-858,共11页
广西大青山地处广西西南部,对该地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人工林,而对其天然次生林植物群落种间联结性的研究尚未见有报道。该研究基于广西友谊关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1 km2固定样地的调查数据,用方差比率法(VR)和基于2×2联列表... 广西大青山地处广西西南部,对该地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人工林,而对其天然次生林植物群落种间联结性的研究尚未见有报道。该研究基于广西友谊关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1 km2固定样地的调查数据,用方差比率法(VR)和基于2×2联列表,通过χ2统计量检验、共同出现百分率(PC)、联结系数(AC),对广西大青山主要乔木层17个树种、灌木层8个树种、草本层12个树种的种间联结性进行了研究。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乔木层的总体种间联结性表现为显著正关联,灌木层的总体种间联结性表现为不显著负关联,草本层的总体种间联结性表现为不显著正关联。不同检验结果表明,该区域植物群落主要乔木树种间具有正联结性的种对较多,大多数乔木树种的种间联结性较紧密;主要灌木树种的种间联结性较松散,草本层主要种间表现为弱联结性。物种生态习性、群落演替阶段等因素可能是造成这一特性的主要原因。未来应加强对其自然环境的管理和保护,如果有必要,可适度人工干预,促进天然次生林的演替。该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南亚热带天然次生林植物群落演替规律、维持和保护其物种多样性奠定基础,也可为该地区人工林的树种选择与配置提供数据支撑,进而对其人工林的近自然经营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青山 优势种 种间联结性 天然次生林 南亚热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西南地区巨尾桉与红椎混交造林试验研究 被引量:12
14
作者 张培 庞圣江 +5 位作者 杨保国 刘士玲 贾宏炎 段润梅 陈健波 郭东强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50-155,共6页
选取10年生巨尾桉纯林(1650株·hm^-2)与按2∶1行状混交的巨尾桉×红椎林(巨尾桉1100株·hm^-2∶红椎550株·hm^-2)为对象,采取典型的样地方法,对2种林分生长、土壤养分含量及其林分稳定性进行调查研究,探寻巨尾桉适宜... 选取10年生巨尾桉纯林(1650株·hm^-2)与按2∶1行状混交的巨尾桉×红椎林(巨尾桉1100株·hm^-2∶红椎550株·hm^-2)为对象,采取典型的样地方法,对2种林分生长、土壤养分含量及其林分稳定性进行调查研究,探寻巨尾桉适宜的混交模式,以促进桉树人工林可持续经营。结果表明:1)巨尾桉×红椎混交林中巨尾桉胸径、枝下高、冠幅和单株材积生长均显著高于巨尾桉纯林(P<0.05),但树高生长差异性不显著。2)巨尾桉×红椎混交林的林分总蓄积量为126.44 m^3·hm^-2,比较接近巨尾桉纯林(129.84 m^3·hm^-2)。3)混交林上层土壤速效N、速效P和速效K含量分别比巨尾桉纯林增加16.31、0.43 mg·kg^-1和16.65 mg·kg^-1。4)10年生时,混交林的种间关系协调,红椎生长尚未受到巨尾桉较大影响,但混交林中巨尾桉、红椎的胸径小于其各自平均胸径的立木比例分别占57.88%和52.42%,林分结构存在不稳定的趋势。因此,建议适时开展抚育间伐,改善林分结构和调整种间关系,以期充分发挥混交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尾桉 红椎 混交造林 森林经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林内穿透雨收集器与雨量计的选配与模拟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郑路 尤业明 +3 位作者 李朝英 李华 刘士玲 闵惠琳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01-206,共6页
通过选取0.5 mm和1.0 mm分辨力的2种翻斗雨量计,换算穿透雨收集器3种规格承雨口尺寸,设定五级穿透雨强,建立蠕动泵转速–流量回归方程,对不同穿透雨强的穿透雨量模拟。结果表明:392.5 mm×200 mm尺寸穿透雨收集器配置0.5 mm和1.0 m... 通过选取0.5 mm和1.0 mm分辨力的2种翻斗雨量计,换算穿透雨收集器3种规格承雨口尺寸,设定五级穿透雨强,建立蠕动泵转速–流量回归方程,对不同穿透雨强的穿透雨量模拟。结果表明:392.5 mm×200 mm尺寸穿透雨收集器配置0.5 mm和1.0 mm 2种分辨力雨量计,均可达到单点准确观测;但承雨口面积较小,单点代表性较差。785 mm×200 mm尺寸配置0.5 mm分辨力雨量计,仅能单点准确观测1.0 mm/min穿透雨强以下的穿透雨量;配置1.0 mm分辨力雨量计,在0.0~3.0 mm/min穿透雨强范围内可以单点观测,但需要对穿透雨强大于2.0 mm/min部分的穿透雨量进行误差修正。1570 mm×200 mm尺寸配置1.0 mm分辨力雨量计,在0.0~2.0 mm/min穿透雨强下可正常观测,对于1.0~3.0 mm/min穿透雨强部分的穿透雨量需进行误差修正。综合分析,大暴雨发生较少的地区,集水器承雨口尺寸1570 mm×200 mm配置1.0 mm分辨力雨量计,穿透雨量分辨力0.1 mm,具有单点最大代表性,基本满足观测精度要求,兼顾仪器购置经济性,为最适宜配置。若条件许可,定制翻斗容量更大的流量计,观测稳定性和准确性会进一步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水文 蠕动泵 穿透雨量 降水分配 翻斗雨量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3个柚木种源/家系生长表现研究
16
作者 李运兴 梁坤南 +5 位作者 黄桂华 邝炳朝 郝建 杨保国 潘丽琴 黄日逸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9,共9页
[目的]了解国内柚木种源/家系的遗传变异特征,选育更多适应性强的优良种质。[方法]对采集自海南尖峰岭等地的13个种源/家系进行造林试验,在5、10、37 a时测定树高、胸径,应用方差分析方法进行差异性分析和重复力估算,运用偏相关分析揭... [目的]了解国内柚木种源/家系的遗传变异特征,选育更多适应性强的优良种质。[方法]对采集自海南尖峰岭等地的13个种源/家系进行造林试验,在5、10、37 a时测定树高、胸径,应用方差分析方法进行差异性分析和重复力估算,运用偏相关分析揭示生长因子与地理及气候因子的相关性,进而筛选优良种质。[结果](1)不同种源/家系间37 a生时保存率、树高、胸径、单株材积差异显著,其变化范围分别为68.81%~94.29%、11.72~16.03 m、11.33~17.92 cm、0.0844~0.3291 m^(3)。(2)树高、胸径、材积重复力分别为0.6077、0.5131、0.6344。(3)保存率、树高与地理坐标、气候因子相关不显著;胸径和单株材积与海拔(r=0.938^(**),r=0.868^(**))、年均温(r=0.914^(**),r=0.844^(**))显著正相关,与经度(r=-0.913^(**),r=-0.735^(*))、距离(r=-0.923^(**),r=-0.832^(**))显著负相关。(4)聚类分析结果表明,37 a生时,种源/家系7514的保存率、树高、胸径和单株材积表现最好,8440表现最差,其次是75129。[结论]不同种源/家系间保存率、树高、胸径、单株材积差异显著,树高、单株材积有较高的重复力。柚木引种宜选择年均气温相近且距离较近的种源/家系以获得较好的遗传表现,对于凭祥当地而言,种源/家系7514适宜广泛推广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柚木 种源/家系 生长表现 相关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弄岗喀斯特森林9种主要树种水力结构功能特征及其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曾鑫 李忠国 +5 位作者 刘晟源 巢林 王爱华 苏宏新 毛兵 刘艳艳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2-60,共9页
为了解喀斯特地区树种适应水分亏缺生境的内在机制,选择广西弄岗喀斯特森林9种主要树种,分析树种间水力结构及相关性状的差异及相关性。结果显示:供试9种树种间的最大边材比导率、最大叶片比导率、胡伯尔值、木质部导管直径及木材密度... 为了解喀斯特地区树种适应水分亏缺生境的内在机制,选择广西弄岗喀斯特森林9种主要树种,分析树种间水力结构及相关性状的差异及相关性。结果显示:供试9种树种间的最大边材比导率、最大叶片比导率、胡伯尔值、木质部导管直径及木材密度存在极显著(P<0.01)差异,其中,海南椴〔Diplodiscus trichospermus(Merrill)Y.Tang〕的最大边材比导率、最大叶片比导率以及木质部导管直径均最大,但胡伯尔值和木材密度最小。干季和湿季,供试9种树种间木质部导水率丧失百分比(PLC)均存在极显著差异,且金丝李(Garcinia paucinervis Chun et How)的PLC值均最高,分别为44.39%和38.92%。除闭花木〔Cleistanthus sumatranus(Miq.)Muell.Arg.〕、海南椴和淡黄金花茶(Camellia flavida Chang)外,其他6种树种PLC值在干季和湿季间无显著(P>0.05)差异,表明喀斯特地区树种耐干旱能力普遍较强。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单叶叶面积与最大边材比导率、木质部导管直径和叶片净光合速率呈极显著(P<0.01)或显著(P<0.05)正相关,但与木材密度呈极显著负相关。综上所述,喀斯特地区木材密度较大的树种虽然耐旱性较强,但木质部水分运输效率会降低,进而使叶片净光合速率降低;反之,木材密度较小的树种虽然有利于木质部水分运输效率提高及碳固定,但是其耐旱性降低;水力结构功能特征间的关系既存在协同也存在一定的权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 最大边材比导率 栓塞 木材密度 木质部导管直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喀斯特11种典型生态恢复树种凋落叶分解及其对土壤碳排放的激发效应 被引量:3
18
作者 巢林 欧梦菲 +8 位作者 陈健 卢卫福 马琳 李忠国 黄柏华 明安刚 张建兵 胡宝清 刘艳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397-3407,共11页
旨在探究喀斯特地区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树种凋落叶分解过程及其对土壤碳排放的激发效应,为选择合适的树种进行植被恢复提供数据支持。以中国林科院热带林业实验中心大青山石山树木园11种适应性强、耐干旱贫瘠的优良石山树种为研究对象... 旨在探究喀斯特地区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树种凋落叶分解过程及其对土壤碳排放的激发效应,为选择合适的树种进行植被恢复提供数据支持。以中国林科院热带林业实验中心大青山石山树木园11种适应性强、耐干旱贫瘠的优良石山树种为研究对象,利用13C自然丰度法区分凋落叶和土壤来源CO_(2)并量化土壤激发效应,比较不同生态恢复树种凋落叶分解及其激发效应的差异,探讨凋落物分解及其激发效应与凋落物性状之间的关联。结果表明:(1)11个生态恢复树种凋落叶在碳相关化学性质(水溶性碳、半纤维素和单宁含量等)、养分含量(磷和镁含量等)及化学计量特征(碳磷比和氮磷比)等方面均表现出较高程度变异。(2)不同生态恢复树种凋落叶分解及其诱导的土壤激发效应具有极显著差异(P<0.001);在整个培养实验期间,11个生态恢复树种凋落叶平均分解了35.3%,其中海南椴分解最快,达到50%,而青冈栎分解最慢,仅分解16.5%。(3)总体上看,凋落叶处理的土壤呼吸速率(5.1 mg C kg^(-1)土壤d^(-1))是对照土壤呼吸速率(2.3 mg C kg^(-1)土壤d^(-1))的2.2倍,凋落叶添加显著促进土壤有机碳分解,平均达到37.6%;其中海南椴、割舌树和任豆凋落叶输入则抑制土壤有机碳分解(抑制程度分别为-13.2%、-6.9%和-22.5%),产生负激发效应。(4)凋落叶分解与非结构性碳(r=0.63,P=0.04)和水溶性碳(r=0.91,P<0.001)呈显著正相关,与叶干物质含量(r=0.64,P=0.03)、纤维素(r=0.62,P=0.04)和锰含量(r=-0.63,P=0.04)呈显著负相关。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水溶性碳、钾和钙含量相结合可以解释生态恢复树种凋落叶分解变异的98%;然而,凋落叶性状与土壤激发效应强度之间并没有显著相关性。从土壤养分归还角度考虑,喀斯特退化生态系统恢复树种可以选择光皮梾木、海南椴、顶果木和降香黄檀等凋落叶分解较快的树种,以促进土壤养分循环和植被恢复;另一方面,从土壤碳固持角度来看,海南椴、任豆和割舌树等凋落叶输入会抑制土壤有机碳分解,从而有利于提高退化生态系统土壤碳封存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3C自然丰度 C4土壤 凋落物性状 土壤有机碳 土壤碳排放激发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罗浮锥薄木饰面胶合板生产工艺研究
19
作者 刘衡 潘启龙 +5 位作者 唐继新 蒋志林 杨桂芳 杨丽梅 田龙 黄胜强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06-211,共6页
为提升罗浮锥木材的高附加值,以桉木胶合板为基材,基于正交试验设计,研究施胶量与热压工艺参数(温度、时间和压力)对罗浮锥饰面板的含水率、浸渍剥离和表面胶合强度的影响,探明罗浮锥饰面板的优化生产工艺,明确不同类型清漆(硝基清漆、... 为提升罗浮锥木材的高附加值,以桉木胶合板为基材,基于正交试验设计,研究施胶量与热压工艺参数(温度、时间和压力)对罗浮锥饰面板的含水率、浸渍剥离和表面胶合强度的影响,探明罗浮锥饰面板的优化生产工艺,明确不同类型清漆(硝基清漆、水性清漆和聚氨酯清漆)涂饰工艺对罗浮锥饰面板的色差和漆膜理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罗浮锥饰面板的含水率、浸渍剥离强度及表面胶合强度均符合国标要求,其最佳施胶量为120 g/m^(2),最佳热压温度、热压时间和热压压力分别为160℃、60 s和0.3 MPa;其经硝基清漆涂饰样品的漆膜抗冲击、耐磨、附着力等性能均符合家具表面漆膜理化性能的相关国标要求,经聚氨酯清漆涂饰样品的漆膜抗冲击性不符合家具表面漆膜理化性能相关国标要求,经水性清漆涂饰样品的漆膜耐磨性不符合家具表面漆膜理化性能相关国标要求,但具有最好的附着力和抗冲击性能。罗浮锥木材纹理美观,胶合、热压和涂饰性能优良,作为高端饰面板开发潜力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浮锥 薄木 热压工艺 涂饰工艺 增值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密度调控对中龄米老排人工林材种结构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20
作者 唐继新 陈东成 +2 位作者 潘启龙 刘衡 蒋志林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2-91,共10页
【目的】分析密度调控对中龄米老排人工林材种结构和经济效益的影响,为其人工林的经营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广西南亚热带区域内中龄阶段实施模式Ⅰ密度调控策略(经历1次间伐,伐后林分密度为1200株/hm^(2))的哨平米老排试验林和... 【目的】分析密度调控对中龄米老排人工林材种结构和经济效益的影响,为其人工林的经营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广西南亚热带区域内中龄阶段实施模式Ⅰ密度调控策略(经历1次间伐,伐后林分密度为1200株/hm^(2))的哨平米老排试验林和模式Ⅱ密度调控策略(经历3次间伐,伐后林分密度为520株/hm^(2))的青山米老排试验林为对象,在各林分中伐取了14株不同径阶的标准木进行树干解析,以中央断面区分求积法计算各材种出材量,并通过更新重置成本法分析不同林分的经济效益。【结果】(1)模式Ⅰ与模式Ⅱ林分之间的小径材和中径材非累计出材量的差异均显著(P<0.05)。(2)从第25年起,模式Ⅱ林分的小径材累计出材量低于模式Ⅰ;从第21年起,模式Ⅱ林分的中径材和大中径材累计出材量均高于模式Ⅰ,但两林分各材种累计出材量的差异均未达显著水平(P>0.05)。(3)模式Ⅰ与模式Ⅱ林分各材种累计出材量的变化规律相似:小径材累计出材量先随林龄的增长而递增,然后小幅递减,最后趋于稳定;中径材累计出材量先随林龄增长而增长,然后趋于稳定;大径材和大中径材的累计出材量随林龄的增长而递增。(4)以中小径材为经营目标,模式Ⅰ与模式Ⅱ林分的最佳轮伐期分别为17~19年和17~21年,经济效益差异不显著;以大中径材为主要经营目标,从第23年起模式Ⅱ林分的动态经济效益显著高于模式Ⅰ(P<0.05),且模式Ⅱ林分的轮伐期应≥26年。【结论】模式Ⅰ与模式Ⅱ的密度调控措施对米老排人工林不同材种的累计出材量和静态经济效益影响不显著,但对动态经济效益的影响显著。两种模式林分的最优经营策略(动态经济效益最大)均为生产中小径材,两者在该策略下的经济效益无显著差异;当生产大中径材时,两种模式的动态经济效益均随林龄增长显著下降,其中模式Ⅰ林分会出现亏损,但模式Ⅱ仍能保持较好的盈利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老排 密度调控 树干解析 材种结构 经济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