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1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16-2022年广西友谊关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气象数据集
1
作者 刘士玲 郑路 +8 位作者 许基煌 杨保国 黄荣 闵惠琳 张培 庞圣江 马俊旭 席英卓 李华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2025年第1期344-354,共11页
亚热带森林是全球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碳水循环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广西友谊关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简称“友谊关站”)位于我国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的西南部,主要开展南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 亚热带森林是全球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碳水循环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广西友谊关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简称“友谊关站”)位于我国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的西南部,主要开展南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变化的监测研究工作。本研究利用友谊关站使用自动气象观测系统采集的原始数据,经过异常值剔除、数据插补等处理,数据质量控制和评估,将2016–2022年的气温、大气压、相对湿度、降水、土壤温度等9个气象观测指标,共计756条月尺度数据公开报道,以期为相关领域开展科学研究提供完备的基础性气象数据资料,并为更大尺度联网研究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数据 南亚热带 友谊关站 2016-202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森林生态系统水化学效应研究综述 被引量:8
2
作者 雷丽群 韦菊玲 +3 位作者 农友 杨桂芳 卢立华 何远 《林业调查规划》 2016年第6期24-29,共6页
综述了国内有关森林生态系统水化学效应的主要研究成果,概述了pH值和SO_4^(2-)、NO_3^-、K^+、Na^+、Ca^(2+)、Mg^(2+) 6种离子在森林林冠层、枯落物层和土壤层3个层次的变化特征及响应机制。指出在今后的工作中应继续深化有关作用机理... 综述了国内有关森林生态系统水化学效应的主要研究成果,概述了pH值和SO_4^(2-)、NO_3^-、K^+、Na^+、Ca^(2+)、Mg^(2+) 6种离子在森林林冠层、枯落物层和土壤层3个层次的变化特征及响应机制。指出在今后的工作中应继续深化有关作用机理的研究,特别是需要在系统层面上进行多因子的探讨,加强如何应对环境酸化问题以及恢复措施的相关研究,重视森林生态系统水化学效应研究成果的运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化学效应 森林生态系统 盐基离子 PH值 酸缓冲能力 淋溶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亚热带不同树种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库特征 被引量:10
3
作者 郑路 蔡道雄 +2 位作者 卢立华 明安刚 李朝英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10-116,共7页
研究比较了我国南亚热带5个树种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碳储量及分配格局,结果表明:在相似的生境条件下、林龄和经营管理措施相同,不同树种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表现出较大差异,其中以火力楠林具有最大的储碳能力,其碳储量为359.43 t/hm^2,... 研究比较了我国南亚热带5个树种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碳储量及分配格局,结果表明:在相似的生境条件下、林龄和经营管理措施相同,不同树种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表现出较大差异,其中以火力楠林具有最大的储碳能力,其碳储量为359.43 t/hm^2,其次是米老排林,为319.80 t/hm^2,红椎林、马尾松林和铁力木林碳储量差异不大,分别为225.87 t/hm^2、222.43 t/hm^2和207.81 t/hm^2。乔木层与土壤层是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的主体,占生态系统碳储量总量的95%以上。不同树种林分乔木层碳储量以米老排林最高,为188.09 t/hm^2,其次是火力楠林,为176.44 t/hm^2,再其次是红椎林,为102.56 t/hm^2,马尾松林和铁力木林最低,分别为84.59 t/hm^2和84.01 t/hm^2。树种不同,树木器官碳储量分配各不相同,但是均以树干最高,其次为根或枝,再其次为干皮,叶最低。林下灌木层和草本层碳储量分别为0.036 t/hm^2~1.163 t/hm^2和0.027 t/hm^2~0.913 t/hm^2,地表凋落物层碳储量在9.54 t/hm^2~2.37 t/hm^2之间。不同树种人工林100 cm厚土壤有机碳储量以火力楠林最大,为179.59t/hm^2,而米老排林、红椎林、铁力木林和马尾松林之间差异不大,在117.21~127.28 t/hm^2之间。研究结果表明,南亚热带人工林具有较高的储碳能力,可发展成为高碳汇人工林基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林生态系统 南亚热带 米老排 火力楠 碳储量 分配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被恢复模式对石漠化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影响 被引量:8
4
作者 卢立华 农友 +5 位作者 李华 杨予静 明安刚 雷丽群 何日明 陈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9期7229-7236,共8页
为揭示石漠化生态系统碳储量对植被恢复模式的响应,在广西天等县中度石漠化山地,研究了吊丝竹纯林(Dendrocalamus minor D)、任豆纯林(Zenia insignis Z)、任豆、蚬木(Buerretiodendron hsienmu)和顶果木(Acrocarpus fraxinifolius)混交... 为揭示石漠化生态系统碳储量对植被恢复模式的响应,在广西天等县中度石漠化山地,研究了吊丝竹纯林(Dendrocalamus minor D)、任豆纯林(Zenia insignis Z)、任豆、蚬木(Buerretiodendron hsienmu)和顶果木(Acrocarpus fraxinifolius)混交林(mixed plantation M),以及相应同龄封育林(DCK、ZCK、MCK)的碳储量。结果表明:人工林碳储量显著高于相应同龄封育林的碳储量,D、Z、M人工林碳储量分别为67.75、66.56、121.20 t/hm2,而DCK、ZCK、MCK封育林仅为49.75、52.89、60.86 t/hm^2。碳储量在乔木层、地被物层、土壤层分配排序因生态系统类型而异,如M:乔木层>土壤层>地被物层;D和Z:土壤层>乔木层>地被物层;DCK、ZCK和MCK:土壤层>地被物层>乔木层。此外,M、D、Z乔木层年平均碳储量差异显著,而封育林尚未形成乔木层,其植被碳储量则随封育时间的增加而提高,即MCK>ZCK>DCK。可见,在中度石漠化山地,植被恢复模式显著影响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其分配。人工造林相对于封山育林更能快速促进植被恢复、形成乔木林,从而提高生态系统碳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恢复 石漠化 生态系统 碳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红椎树干径向生长研究 被引量:13
5
作者 刘士玲 杨保国 +5 位作者 姚建峰 郑路 张培 庞圣江 廖树寿 邹位锡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82-90,共9页
【目的】评估红椎Castanopsis hystrix树干径向生长日变化和季节变化特征,探讨其径向生长的影响因子及作用机制,丰富南亚热带树木径向生长动态的观测数据,提高全球气候变化下红椎生长的可预测性。【方法】利用树干径向变化记录仪,连续... 【目的】评估红椎Castanopsis hystrix树干径向生长日变化和季节变化特征,探讨其径向生长的影响因子及作用机制,丰富南亚热带树木径向生长动态的观测数据,提高全球气候变化下红椎生长的可预测性。【方法】利用树干径向变化记录仪,连续记录不同分化等级红椎树干径向生长变化过程,同步监测气象环境因子,分析树干径向生长与各因子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年尺度上的红椎树干径向生长月均日变化循环模式均为夏季模式,优势木的径向变化峰值、谷值和振幅明显大于一般木和被压木。红椎树干径向累积生长表现为"S"型曲线。树干径向累积生长量表现为优势木最大(7 138μm),一般木次之(2 466μm),被压木最小(267μm)。径向最大生长速度及其出现时间在不同样树间均存在较大差异,优势木、一般木和被压木树干径向生长的最大速度分别为46.14、12.21和1.70μm·d-1,分别出现在一年中的第146、163和190天。优势木主要生长时期为一年中的第59~331天,一般木为第73~317天,被压木不存在主要生长时期。Pearson相关系数、主成分分析和偏相关分析表明,影响优势木树干径向生长的气象环境因子主要有日均相对空气湿度(RH)、日降雨量(P)和深度为20 cm土壤的日均含水率(φs20);影响一般木树干径向生长的气象环境因子主要有日均相对空气湿度、日降雨量、深度为20 cm土壤的日均含水率和日均辐射(SR);得出优势木和一般木的树干径向日生长量(SRI)模型分别为SRI=0.955RH+1.909P-418.406φs20和SRI=-0.002SR+1.101RH+1.139P-579.751φs20,R2分别为0.525和0.342。【结论】不同分化等级红椎树干径向生长月均日变化循环模式一致,但径向累积生长量、径向最大生长速度及其出现时间、对气象环境因子的响应在不同样树间均存在较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椎 气象环境因子 径向生长 林木分化 相关分析 优势木 一般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西南地区巨尾桉与红椎混交造林试验研究 被引量:12
6
作者 张培 庞圣江 +5 位作者 杨保国 刘士玲 贾宏炎 段润梅 陈健波 郭东强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50-155,共6页
选取10年生巨尾桉纯林(1650株·hm^-2)与按2∶1行状混交的巨尾桉×红椎林(巨尾桉1100株·hm^-2∶红椎550株·hm^-2)为对象,采取典型的样地方法,对2种林分生长、土壤养分含量及其林分稳定性进行调查研究,探寻巨尾桉适宜... 选取10年生巨尾桉纯林(1650株·hm^-2)与按2∶1行状混交的巨尾桉×红椎林(巨尾桉1100株·hm^-2∶红椎550株·hm^-2)为对象,采取典型的样地方法,对2种林分生长、土壤养分含量及其林分稳定性进行调查研究,探寻巨尾桉适宜的混交模式,以促进桉树人工林可持续经营。结果表明:1)巨尾桉×红椎混交林中巨尾桉胸径、枝下高、冠幅和单株材积生长均显著高于巨尾桉纯林(P<0.05),但树高生长差异性不显著。2)巨尾桉×红椎混交林的林分总蓄积量为126.44 m^3·hm^-2,比较接近巨尾桉纯林(129.84 m^3·hm^-2)。3)混交林上层土壤速效N、速效P和速效K含量分别比巨尾桉纯林增加16.31、0.43 mg·kg^-1和16.65 mg·kg^-1。4)10年生时,混交林的种间关系协调,红椎生长尚未受到巨尾桉较大影响,但混交林中巨尾桉、红椎的胸径小于其各自平均胸径的立木比例分别占57.88%和52.42%,林分结构存在不稳定的趋势。因此,建议适时开展抚育间伐,改善林分结构和调整种间关系,以期充分发挥混交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尾桉 红椎 混交造林 森林经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林内穿透雨收集器与雨量计的选配与模拟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郑路 尤业明 +3 位作者 李朝英 李华 刘士玲 闵惠琳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01-206,共6页
通过选取0.5 mm和1.0 mm分辨力的2种翻斗雨量计,换算穿透雨收集器3种规格承雨口尺寸,设定五级穿透雨强,建立蠕动泵转速–流量回归方程,对不同穿透雨强的穿透雨量模拟。结果表明:392.5 mm×200 mm尺寸穿透雨收集器配置0.5 mm和1.0 m... 通过选取0.5 mm和1.0 mm分辨力的2种翻斗雨量计,换算穿透雨收集器3种规格承雨口尺寸,设定五级穿透雨强,建立蠕动泵转速–流量回归方程,对不同穿透雨强的穿透雨量模拟。结果表明:392.5 mm×200 mm尺寸穿透雨收集器配置0.5 mm和1.0 mm 2种分辨力雨量计,均可达到单点准确观测;但承雨口面积较小,单点代表性较差。785 mm×200 mm尺寸配置0.5 mm分辨力雨量计,仅能单点准确观测1.0 mm/min穿透雨强以下的穿透雨量;配置1.0 mm分辨力雨量计,在0.0~3.0 mm/min穿透雨强范围内可以单点观测,但需要对穿透雨强大于2.0 mm/min部分的穿透雨量进行误差修正。1570 mm×200 mm尺寸配置1.0 mm分辨力雨量计,在0.0~2.0 mm/min穿透雨强下可正常观测,对于1.0~3.0 mm/min穿透雨强部分的穿透雨量需进行误差修正。综合分析,大暴雨发生较少的地区,集水器承雨口尺寸1570 mm×200 mm配置1.0 mm分辨力雨量计,穿透雨量分辨力0.1 mm,具有单点最大代表性,基本满足观测精度要求,兼顾仪器购置经济性,为最适宜配置。若条件许可,定制翻斗容量更大的流量计,观测稳定性和准确性会进一步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水文 蠕动泵 穿透雨量 降水分配 翻斗雨量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3个柚木种源/家系生长表现研究
8
作者 李运兴 梁坤南 +5 位作者 黄桂华 邝炳朝 郝建 杨保国 潘丽琴 黄日逸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9,共9页
[目的]了解国内柚木种源/家系的遗传变异特征,选育更多适应性强的优良种质。[方法]对采集自海南尖峰岭等地的13个种源/家系进行造林试验,在5、10、37 a时测定树高、胸径,应用方差分析方法进行差异性分析和重复力估算,运用偏相关分析揭... [目的]了解国内柚木种源/家系的遗传变异特征,选育更多适应性强的优良种质。[方法]对采集自海南尖峰岭等地的13个种源/家系进行造林试验,在5、10、37 a时测定树高、胸径,应用方差分析方法进行差异性分析和重复力估算,运用偏相关分析揭示生长因子与地理及气候因子的相关性,进而筛选优良种质。[结果](1)不同种源/家系间37 a生时保存率、树高、胸径、单株材积差异显著,其变化范围分别为68.81%~94.29%、11.72~16.03 m、11.33~17.92 cm、0.0844~0.3291 m^(3)。(2)树高、胸径、材积重复力分别为0.6077、0.5131、0.6344。(3)保存率、树高与地理坐标、气候因子相关不显著;胸径和单株材积与海拔(r=0.938^(**),r=0.868^(**))、年均温(r=0.914^(**),r=0.844^(**))显著正相关,与经度(r=-0.913^(**),r=-0.735^(*))、距离(r=-0.923^(**),r=-0.832^(**))显著负相关。(4)聚类分析结果表明,37 a生时,种源/家系7514的保存率、树高、胸径和单株材积表现最好,8440表现最差,其次是75129。[结论]不同种源/家系间保存率、树高、胸径、单株材积差异显著,树高、单株材积有较高的重复力。柚木引种宜选择年均气温相近且距离较近的种源/家系以获得较好的遗传表现,对于凭祥当地而言,种源/家系7514适宜广泛推广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柚木 种源/家系 生长表现 相关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弄岗喀斯特森林9种主要树种水力结构功能特征及其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曾鑫 李忠国 +5 位作者 刘晟源 巢林 王爱华 苏宏新 毛兵 刘艳艳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2-60,共9页
为了解喀斯特地区树种适应水分亏缺生境的内在机制,选择广西弄岗喀斯特森林9种主要树种,分析树种间水力结构及相关性状的差异及相关性。结果显示:供试9种树种间的最大边材比导率、最大叶片比导率、胡伯尔值、木质部导管直径及木材密度... 为了解喀斯特地区树种适应水分亏缺生境的内在机制,选择广西弄岗喀斯特森林9种主要树种,分析树种间水力结构及相关性状的差异及相关性。结果显示:供试9种树种间的最大边材比导率、最大叶片比导率、胡伯尔值、木质部导管直径及木材密度存在极显著(P<0.01)差异,其中,海南椴〔Diplodiscus trichospermus(Merrill)Y.Tang〕的最大边材比导率、最大叶片比导率以及木质部导管直径均最大,但胡伯尔值和木材密度最小。干季和湿季,供试9种树种间木质部导水率丧失百分比(PLC)均存在极显著差异,且金丝李(Garcinia paucinervis Chun et How)的PLC值均最高,分别为44.39%和38.92%。除闭花木〔Cleistanthus sumatranus(Miq.)Muell.Arg.〕、海南椴和淡黄金花茶(Camellia flavida Chang)外,其他6种树种PLC值在干季和湿季间无显著(P>0.05)差异,表明喀斯特地区树种耐干旱能力普遍较强。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单叶叶面积与最大边材比导率、木质部导管直径和叶片净光合速率呈极显著(P<0.01)或显著(P<0.05)正相关,但与木材密度呈极显著负相关。综上所述,喀斯特地区木材密度较大的树种虽然耐旱性较强,但木质部水分运输效率会降低,进而使叶片净光合速率降低;反之,木材密度较小的树种虽然有利于木质部水分运输效率提高及碳固定,但是其耐旱性降低;水力结构功能特征间的关系既存在协同也存在一定的权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 最大边材比导率 栓塞 木材密度 木质部导管直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喀斯特11种典型生态恢复树种凋落叶分解及其对土壤碳排放的激发效应 被引量:3
10
作者 巢林 欧梦菲 +8 位作者 陈健 卢卫福 马琳 李忠国 黄柏华 明安刚 张建兵 胡宝清 刘艳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397-3407,共11页
旨在探究喀斯特地区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树种凋落叶分解过程及其对土壤碳排放的激发效应,为选择合适的树种进行植被恢复提供数据支持。以中国林科院热带林业实验中心大青山石山树木园11种适应性强、耐干旱贫瘠的优良石山树种为研究对象... 旨在探究喀斯特地区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树种凋落叶分解过程及其对土壤碳排放的激发效应,为选择合适的树种进行植被恢复提供数据支持。以中国林科院热带林业实验中心大青山石山树木园11种适应性强、耐干旱贫瘠的优良石山树种为研究对象,利用13C自然丰度法区分凋落叶和土壤来源CO_(2)并量化土壤激发效应,比较不同生态恢复树种凋落叶分解及其激发效应的差异,探讨凋落物分解及其激发效应与凋落物性状之间的关联。结果表明:(1)11个生态恢复树种凋落叶在碳相关化学性质(水溶性碳、半纤维素和单宁含量等)、养分含量(磷和镁含量等)及化学计量特征(碳磷比和氮磷比)等方面均表现出较高程度变异。(2)不同生态恢复树种凋落叶分解及其诱导的土壤激发效应具有极显著差异(P<0.001);在整个培养实验期间,11个生态恢复树种凋落叶平均分解了35.3%,其中海南椴分解最快,达到50%,而青冈栎分解最慢,仅分解16.5%。(3)总体上看,凋落叶处理的土壤呼吸速率(5.1 mg C kg^(-1)土壤d^(-1))是对照土壤呼吸速率(2.3 mg C kg^(-1)土壤d^(-1))的2.2倍,凋落叶添加显著促进土壤有机碳分解,平均达到37.6%;其中海南椴、割舌树和任豆凋落叶输入则抑制土壤有机碳分解(抑制程度分别为-13.2%、-6.9%和-22.5%),产生负激发效应。(4)凋落叶分解与非结构性碳(r=0.63,P=0.04)和水溶性碳(r=0.91,P<0.001)呈显著正相关,与叶干物质含量(r=0.64,P=0.03)、纤维素(r=0.62,P=0.04)和锰含量(r=-0.63,P=0.04)呈显著负相关。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水溶性碳、钾和钙含量相结合可以解释生态恢复树种凋落叶分解变异的98%;然而,凋落叶性状与土壤激发效应强度之间并没有显著相关性。从土壤养分归还角度考虑,喀斯特退化生态系统恢复树种可以选择光皮梾木、海南椴、顶果木和降香黄檀等凋落叶分解较快的树种,以促进土壤养分循环和植被恢复;另一方面,从土壤碳固持角度来看,海南椴、任豆和割舌树等凋落叶输入会抑制土壤有机碳分解,从而有利于提高退化生态系统土壤碳封存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3C自然丰度 C4土壤 凋落物性状 土壤有机碳 土壤碳排放激发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野生蒜头果种仁主要脂肪酸成分变异及评价
11
作者 李洪果 王瑞珍 +5 位作者 段润梅 谌红辉 劳庆祥 吕仆 周炳江 孙文胜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8,共8页
【目的】探究天然林中蒜头果种仁主要脂肪酸成分变异规律并筛选优良单株,为建立蒜头果基因库、育种群体和优良无性系选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检测97份野生蒜头果种仁含油率、神经酸含量、油酸含量和芥酸含量的基础上,采用方差分析... 【目的】探究天然林中蒜头果种仁主要脂肪酸成分变异规律并筛选优良单株,为建立蒜头果基因库、育种群体和优良无性系选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检测97份野生蒜头果种仁含油率、神经酸含量、油酸含量和芥酸含量的基础上,采用方差分析、多重比较、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方法,对4个经济性状进行分析,筛选出蒜头果优良单株。【结果】1)蒜头果主要脂肪酸成分及相对含量变异不丰富,97个样本4个经济性状的相对含量均值分别为53.85%、45.64%、30.18%和14.11%;平均多样性指数和变异系数分别为1.43和10.20,含油率指标的选择潜力最大。2)蒜头果种仁含油率与神经酸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58,P<0.01),与芥酸含量呈极负显著相关(r=-0.44,P<0.01),表明可同时选育高含油率、高神经酸和低芥酸含量的蒜头果优良单株。3)从97份种质资源中筛选出8份高含油率和高神经酸含量的蒜头果优良单株,分别为1、3、4、9、51、77、79和80号,双高单株4个经济性状的相对含量均值分别为62.71%、48.61%、29.45%和12.89%,1和9号同时为低芥酸含量单株。【结论】蒜头果种仁含油率是首选育种目标;可同时选育高含油率、高神经酸和低芥酸含量的蒜头果优良单株;筛选出的8份优良单株可作为建立蒜头果基因库、育种群体和良种选育的关键种质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蒜头果 神经酸 经济性状 种质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林龄马尾松人工林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53
12
作者 雷丽群 卢立华 +3 位作者 农友 明安刚 刘士玲 何远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954-960,共7页
[目的]研究了马尾松从幼龄林至成熟林生长序列中的土壤有机C、全N、全P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以丰富该区域马尾松生态系统生态化学计量学领域的基础研究。[方法]以广西凭祥4个林龄(6、16、23、35 a)马尾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每个林... [目的]研究了马尾松从幼龄林至成熟林生长序列中的土壤有机C、全N、全P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以丰富该区域马尾松生态系统生态化学计量学领域的基础研究。[方法]以广西凭祥4个林龄(6、16、23、35 a)马尾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每个林龄选取3块林分,每个林分内设置一个400 m2的调查样地,按照0 20、20 40、4060 cm三层土层取样,采用不同林分土壤化学计量的对比实验测定土壤CNP,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的LSD法进行显著性检验。[结果]表明:4个林龄马尾松人工林0 20 cm土壤有机C、全N、全P含量分别为5.73 15.56、0.691.23、0.17 0.23 g·kg-1,是20 40 cm土层的1.51、1.31、1.06倍,40 60 cm土层的1.97、1.58、1.06倍。土壤有机C含量、全N含量均随林龄的递增先降低后增加,随土层加深持续降低;土壤全P含量在林龄和土层间均无显著性变化;林龄对土壤C∶N、N∶P有极显著的影响(P=0.001,P=0.000),土层对土壤C∶P、N∶P有显著性影响(P=0.000,P=0.014)。[结论]土壤有机C、全N含量从成熟林阶段开始回升;N在不同林龄间和不同土层间的变化是土壤N∶P变化的主要原因;土壤C∶N、C∶P主要受有机C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人工林 林龄 碳氮磷 生态化学计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降水格局变化下土壤氮循环研究进展 被引量:17
13
作者 陈琳 曾冀 +3 位作者 李华 刘士玲 雷丽群 刘世荣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0期7543-7551,共9页
自然和人为因素导致全球降水格局发生改变,降水变化势必影响土壤氮循环,从而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生产力和多样性,然而不同降水变化类型对土壤氮循环的影响仍然缺乏足够的认识。因此,本文综合分析了全球和我国降水格局变化特征,简要介绍了6... 自然和人为因素导致全球降水格局发生改变,降水变化势必影响土壤氮循环,从而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生产力和多样性,然而不同降水变化类型对土壤氮循环的影响仍然缺乏足够的认识。因此,本文综合分析了全球和我国降水格局变化特征,简要介绍了6种降水格局变化下土壤氮循环的研究方法(长期降水固定观测、野外降水控制实验、自然降水梯度、室内培养、模型和遥感),系统综述了3种降水变化类型(降水波动、干旱、干湿交替),以及降水与温度、氮沉降等交互作用对土壤氮循环影响的研究进展与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为评估和预测未来降水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 干湿交替 降水波动 交互作用 土壤氮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大青山土壤水热特征及其对气象要素的响应 被引量:13
14
作者 刘士玲 杨保国 +4 位作者 卢立华 张培 雷丽群 何远 郑路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46-52,共7页
利用广西友谊关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自动气象站的观测数据,分析了广西大青山地区土壤水热的变化特征及其与气象要素的统计关系,结果表明:(1)土壤温度的年内变化特征与气温一致,呈"单峰型",最低值出现在1月,最高值... 利用广西友谊关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自动气象站的观测数据,分析了广西大青山地区土壤水热的变化特征及其与气象要素的统计关系,结果表明:(1)土壤温度的年内变化特征与气温一致,呈"单峰型",最低值出现在1月,最高值在7月,但存在滞后期,滞后时间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增加。(2)土壤水分年内变化复杂,受各月气温、降水的影响而呈现出一定的波动性,1—4月份土壤含水率较高,4月下旬土壤含水率迅速降低,至7月底处于全年较低值,变化幅度随土层深度加深而减小。(3)影响土壤温度的主要气象要素为大气温度,土壤水分主要受降水和饱和水汽压影响。月尺度上这些气象要素对土壤水热的影响更加显著。(4)土壤温度和土壤水分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研究结论为土壤水热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提供参考资料,也为本区域森林经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水分 土壤温度 气象要素 大青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尾松人工林混交改造下根系-菌丝-微生物互作对土壤磷转化的调控机制
15
作者 贺明霞 黄雪蔓 +6 位作者 尤业明 王博 童慧 杨欣然 明安刚 招礼军 栾军伟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3-94,共12页
【目的】揭示复层异龄混交改造对马尾松人工林土壤磷组分转化的调控机制,为缓解针叶纯林连栽导致的土壤磷素限制及生态功能衰退提供理论支撑。【方法】以马尾松纯林及其与红锥、格木构建的异龄混交林为研究对象,通过1.45 mm(根系+菌丝)... 【目的】揭示复层异龄混交改造对马尾松人工林土壤磷组分转化的调控机制,为缓解针叶纯林连栽导致的土壤磷素限制及生态功能衰退提供理论支撑。【方法】以马尾松纯林及其与红锥、格木构建的异龄混交林为研究对象,通过1.45 mm(根系+菌丝)、53μm(仅菌丝)孔径根际限制装置,解析根系-菌丝-微生物互作对磷循环的影响。【结果】(1)引入红锥和格木混交改造使马尾松人工林土壤总活性磷含量分别提升了41.34%、44.42%,使总中等活性磷含量分别提升了36.84%、40.26%。(2)较马尾松纯林,红锥-马尾松、格木-马尾松混交林中微生物生物量磷总含量分别显著增加91.21%、79.52%,酸性磷酸酶总活性分别显著增加86.25%、103.46%;土壤全氮、微生物生物量磷、亮氨酸氨基肽酶是调控土壤磷组分转化的主要环境因子。(3)仅增加菌丝参与后,马尾松纯林、红锥-马尾松混交林、格木-马尾松混交林3种林分土壤中磷素活化系数显著升高了24.37%、20.24%、20.69%。(4)与仅增加菌丝参与相比,根系输入导致纯林中总活性磷和总中等活性磷含量分别下降35.55%、30.25%,导致红锥和格木混交林中活性无机磷含量分别下降28.14%和34.59%。【结论】马尾松混交林土壤磷组分的循环和转化受土壤微生物、酶活性和土壤氮素共同影响,根系对土壤中磷的转化起主要作用,根系和菌丝的相互作用能使其土壤中的微生物群落互作关系变得更加复杂,影响土壤磷的转化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人工林 土壤磷组分 土壤酶活性 根际 菌根真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喀斯特季节性雨林优势种群生态位特征及其对石漠化地区植被修复的启示 被引量:11
16
作者 黄甫昭 李冬兴 +5 位作者 王斌 丁涛 向悟生 文淑均 郭屹立 李先琨 《广西科学》 CAS 2018年第5期599-610,共12页
【目的】研究北热带喀斯特季节性雨林优势木本植物种群生态位特征,了解群落内各种群对资源的利用状况及生态适应性,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及退化生态系统的植被恢复提供参考。【方法】在对弄岗15hm^2北热带喀斯特季节性雨林进行样方划分及植... 【目的】研究北热带喀斯特季节性雨林优势木本植物种群生态位特征,了解群落内各种群对资源的利用状况及生态适应性,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及退化生态系统的植被恢复提供参考。【方法】在对弄岗15hm^2北热带喀斯特季节性雨林进行样方划分及植被调查的基础上,以375个20m×20m的样方作为不同的资源位,以各样方物种重要值作为生态位计测的状态指标,运用Levins和Pianka公式计算、分析样地内30个优势种群的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度。【结果】生态位宽度较大的种群为苹婆、广西牡荆、茎花山柚、假玉桂和日本五月茶等,生态位宽度分别为207.04,195.01,176.88,142.05和126.23;生态位宽度较小的是三角车、肥牛树、对叶榕、米扬噎和中国无忧花等,分别为37.95,35.79,33.83,25.87和15.76;重要值排序靠前的闭花木、蚬木、海南椴和劲直刺桐的生态位宽度居于中间位置,生态位宽度为107.54,77.54,113.48,95.12。生态位重叠值等于1的种对有0对;生态位重叠值大于或等于0.5、小于1的种对有20对,占总种对数的4.6%,生态位重叠值大于0小于0.5的种对有401对,占92.2%;生态位重叠度等于0的种对有14对,占种对数3.2%。【结论】喀斯特季节性雨林中适应性强、分布范围广的种群,生态位宽度较大,且绝大部分种对的生态位重叠度较小。苹婆、金丝李和茎花山柚等生态位宽度比较大,资源利用和环境适应能力较强、而且兼具生态和经济价值,在岩溶石漠化地区进行植被恢复时应作为优先考虑物种。要建立完整的石漠化地区植被恢复参照系统,应在不同岩溶气候带建立不同演替阶段的天然植被监测样地,分析其环境条件、群落结构及种间关系等。在针对某个地区某个恢复阶段进行植被恢复设计时,应参照该地区这个恢复阶段的天然群落,选择生态位宽度大的物种作为先锋种,选择生态位重叠度较小的物种作为伴生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季节性雨林 优势种群 生态位特征 石漠化 植被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菌根类型树种与桉树混交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17
作者 王亚鑫 朱媛 +4 位作者 孟森 明安刚 贾宏炎 覃方锉 陆俊锟 《植物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47-459,共13页
桉树混交林在促进土壤养分循环、提高生产力和生态系统功能等方面有重要作用。菌根共生是影响混交林种间互作关系的重要因素。然而,不同菌根类型的混交树种对桉树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功能的影响尚缺乏研究。该研究以桉树纯林及... 桉树混交林在促进土壤养分循环、提高生产力和生态系统功能等方面有重要作用。菌根共生是影响混交林种间互作关系的重要因素。然而,不同菌根类型的混交树种对桉树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功能的影响尚缺乏研究。该研究以桉树纯林及其与降香黄檀(Dalbergia odorifera,固氮-丛枝菌根树种)、火力楠(Mi⁃chelia macclurei,丛枝菌根树种)、麻栎(Quercus acutissima,外生菌根树种)的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利用宏基因组测序技术,探究4种不同林型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结构功能、细菌-真菌共现网络模式差异及其与土壤养分的关系。结果表明:混交林显著提高土壤微生物群落物种丰富度,改变微生物功能,增加微生物共现网络复杂性。降香黄檀与桉树混交林土壤微生物丰富度、细菌群落好氧化能异养和发酵功能基因相对丰度、真菌-细菌微生物共现网络模块度均最高;土壤细菌、真菌群落结构与其他3种林型差异显著。火力楠与桉树、麻栎与桉树混交林土壤细菌、真菌的碳氢化合物降解、氮固定、甲烷氧化功能基因相对丰度均高于桉树纯林。外生菌根树种(麻栎)与桉树混交林土壤微生物共现网络边数、平均度及网络稳定性最高,其核心微生物丰度与NO_(3)^(-)水平显著相关。丛枝菌根树种(降香黄檀、火力楠)与桉树混交林土壤核心微生物丰度与NH_(4)^(+)水平显著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桉树 混交林 菌根类型 土壤微生物 共现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大青山西南桦人工林林下植物优势种群分布格局 被引量:5
18
作者 庞圣江 张培 +3 位作者 杨保国 刘士玲 农友 贾宏炎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64-70,共7页
以广西大青山林区西南桦纯林、西南桦×灰木莲混交林和西南桦×马尾松混交林作为研究对象,调查林下植物种类、数量和盖度等植被因子,应用重要值和扩散系数(DI)、负二项式分布(K)和聚块性指数(PAI)等测定指标,探讨3种造林模式对... 以广西大青山林区西南桦纯林、西南桦×灰木莲混交林和西南桦×马尾松混交林作为研究对象,调查林下植物种类、数量和盖度等植被因子,应用重要值和扩散系数(DI)、负二项式分布(K)和聚块性指数(PAI)等测定指标,探讨3种造林模式对西南桦人工林林下植物优势种群分布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1)西南桦纯林植物种类最多,西南桦×马尾松混交林次之,西南桦×灰木莲混交林中物种数量最少。(2)林下共有幼树优势种漆树,在西南桦×马尾松混交林呈聚集分布,但聚集程度不够明显,在纯林和西南桦×灰木莲混交林为均匀分布;灌木九节和藤本植物玉叶金花,在西南桦×灰木莲混交林和西南桦×马尾松混交林呈强烈聚集分布,两者在纯林聚集程度不明显;弓果黍和五节芒均在3种西南桦林内均呈强烈聚集分布。(3)3种造林模式对西南桦林下植物优势种及其分布格局的影响存在差异;我们建议适当立地选择、减少西南桦纯林比例,宜选取马尾松作为伴生树种混交造林,采取合理的营林措施,改善林分环境,提高林分异质性,从而促进西南桦人工林健康、高效的可持续经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桦 林下植物 优势种群 分布格局 人工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范氏法测定多类植物中酸性洗涤木质素的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4
19
作者 李朝英 郑路 +1 位作者 杨文娟 莫世宇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19年第3期61-64,共4页
探讨了用范氏法测定植物中酸性洗涤木质素(ADL)的影响因素,对不同消煮时间、不同硫酸浓度、不同浸泡时间条件下的测定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样品消煮的适宜时间为30 min,硫酸适宜浓度为72%~75%,浸泡适宜时间为3~4 h;人工检测... 探讨了用范氏法测定植物中酸性洗涤木质素(ADL)的影响因素,对不同消煮时间、不同硫酸浓度、不同浸泡时间条件下的测定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样品消煮的适宜时间为30 min,硫酸适宜浓度为72%~75%,浸泡适宜时间为3~4 h;人工检测结果的变异系数(CV)在2.23%~6.66%之间,仪器法的CV在0.15%~1.10%之间;人工检测与仪器法所测结果无显著性差异;范氏法与王玉万法所测结果无显著性差异,这两种方法适用于植物ADL的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范氏法 植物 酸性洗涤木质素 测定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林班尺度的森林立地类型划分与质量评价 被引量:8
20
作者 卢立华 冯益明 +5 位作者 农友 李华 农良书 孙冬婧 黄德卫 明安刚 《林业资源管理》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48-57,共10页
在广西凭祥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实验中心哨平实验场,以林班为单元,按7hm^2/块密度布设样地调查获取立地因子与林木生长信息,以主成分分析确定立地类型划分主导因子,依据六级分类系统及利用ArcGIS分析叠加技术得到立地类型及图表... 在广西凭祥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实验中心哨平实验场,以林班为单元,按7hm^2/块密度布设样地调查获取立地因子与林木生长信息,以主成分分析确定立地类型划分主导因子,依据六级分类系统及利用ArcGIS分析叠加技术得到立地类型及图表,综合评价立地质量。结果表明:1)研究区划分2个立地类型小区,3个立地类型组,88个立地类型,其中:立地质量Ⅰ级为零;Ⅱ,Ⅲ,Ⅳ,Ⅴ级立地类型数、面积及占总面积百分数依次为4个,48.87hm^2,1.44%;11个,106.42hm^2,3.14%;52个,2 799.21 hm^2,82.65%;19个,432.36hm^2,12.77%。2)立地质量中等及以上立地类型15个,面积155.29hm^2,占4.58%;而较差或差达73个,3 231.57hm^2,占95.4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班尺度 立地类型划分 立地质量评价 地位指数 肥力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