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螟黄赤眼蜂和夜蛾黑卵蜂对草地贪夜蛾卵的寄生行为及竞争
1
作者 何瞻 曾曼 +4 位作者 龙秀珍 高旭渊 张建民 宋一林 于永浩 《南方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113-2123,共11页
【目的】明确螟黄赤眼蜂(Trichogramma chilonis Ishii)和夜蛾黑卵蜂(Telenomus remus Nixon)2种卵寄生蜂对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 Smith)卵的寄生行为及其竞争现象,为利用2种卵寄生蜂对草地贪夜蛾进行生物防治提供参考。【... 【目的】明确螟黄赤眼蜂(Trichogramma chilonis Ishii)和夜蛾黑卵蜂(Telenomus remus Nixon)2种卵寄生蜂对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 Smith)卵的寄生行为及其竞争现象,为利用2种卵寄生蜂对草地贪夜蛾进行生物防治提供参考。【方法】以螟黄赤眼蜂和夜蛾黑卵蜂2种卵寄生蜂及草地贪夜蛾为研究对象,利用体式显微镜观察记录2种卵寄生蜂对草地贪夜蛾卵的搜索寄生行为及相应时间;观察记录2种卵寄生蜂在不同蜂卵比时的寄生效果;观察记录2种卵寄生蜂的行为对抗;观察记录2种卵寄生蜂在同一粒卵中寄生的后代羽化情况。【结果】2种卵寄生蜂的寄生行为均包括搜寻、检测、产卵、清理4个过程。未见螟黄赤眼蜂在草地贪夜蛾的内层卵粒产卵,但夜蛾黑卵蜂可寄生草地贪夜蛾的内层卵块。螟黄赤眼蜂和夜蛾黑卵蜂的寄生行为耗时有所差异,平均搜寻时间分别为3.57和6.62 min,第1次产卵时间分别为165.14和78.63 s,第2次产卵时间分别为105.67和60.13 s。草地贪夜蛾卵粒数量为30、60和100粒时,螟黄赤眼蜂的寄生率随着草地贪夜蛾卵粒数量的增加而下降,子代出蜂量和雌性比变化不显著(P>0.05,下同);夜蛾黑卵蜂的寄生率和雌性比变化不显著,但子代出蜂量随着草地贪夜蛾卵粒数量的增加而增加。2种卵寄生蜂发生行为对抗后,夜蛾黑卵蜂继续产卵的次数更多、离开次数更少,但差异不显著。在内竞争中,大部分情况下螟黄赤眼蜂羽化的比例显著高于夜蛾黑卵蜂(P<0.05)。【结论】2种卵寄生蜂的搜索寄生过程大致相同,但夜蛾黑卵蜂可寄生内层卵块,且产卵时间更短。不同蜂卵比对螟黄赤眼蜂的寄生效率影响较大,对夜蛾黑卵蜂的寄生效率影响较小。在接触时的行为对抗上,夜蛾黑卵蜂略微占优;而在内竞争中,螟黄赤眼蜂则更强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螟黄赤眼蜂 夜蛾黑卵蜂 草地贪夜蛾 寄生行为 蜂卵比 行为对抗 内竞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喜树叶斑病病原菌鉴定及其防治药剂筛选 被引量:3
2
作者 宁平 黄艳花 +3 位作者 黄微 邢政杰 陈婵 王小欣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348-1354,共7页
【目的】明确喜树叶斑病病原菌,并探究不同杀菌剂对病原菌的室内抑菌活性,为防治大田喜树叶斑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常规组织块分离法分离喜树叶斑病病原菌并进行致病性测定,结合形态特征观察及rDNA-ITS序列分析鉴定病原菌的分... 【目的】明确喜树叶斑病病原菌,并探究不同杀菌剂对病原菌的室内抑菌活性,为防治大田喜树叶斑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常规组织块分离法分离喜树叶斑病病原菌并进行致病性测定,结合形态特征观察及rDNA-ITS序列分析鉴定病原菌的分类地位;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12种常见杀菌剂对病原菌的室内毒力。【结果】从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中草药园的喜树叶斑病上分离到一株真菌,菌株命名为XS-1,经致病性测定、形态学观察和分子鉴定,确定多主棒孢霉(Corynespora cassiicola)是引起喜树叶斑病的病原菌,为国内首次报道,将该病害命名为喜树棒孢霉叶斑病。杀菌剂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12种杀菌剂对菌株XS-1菌丝生长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其中,20%苯甲咪鲜胺微乳剂的抑制作用最强,其EC_(50)为0.0980 mg/L,其次是20%戊菌唑水乳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20%抑霉唑水乳剂、250 g/L丙环唑乳油和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其EC_(50)分别为0.3737、0.4557、0.4878、0.5746和0.5956 mg/L。【结论】经致病性测定、形态特征观察及分子鉴定,确定引起喜树叶斑病病原菌为多主棒孢霉(C.cassiicola);20%苯甲·咪鲜胺微乳剂、20%戊菌唑水乳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20%抑霉唑水乳剂、250 g/L丙环唑乳油和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对喜树棒孢霉菌丝生长均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可作为喜树棒孢霉叶斑病田间防治参考用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树 叶斑病 病原鉴定 多主棒孢霉 杀菌剂 毒力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草地贪夜蛾卵寄生蜂的田间寄生作用调查 被引量:20
3
作者 谢丽玲 何瞻 +6 位作者 龙秀珍 高旭渊 曾宪儒 陈红松 韦德卫 宋一林 于永浩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65-271,共7页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J.E.Smith)为新入侵我国的重大害虫,对我国农业生产造成了巨大的威胁。为挖掘、评估及利用广西地区草地贪夜蛾的寄生蜂天敌资源,于2019年8月至10月、2020年8月在南宁市玉米产区进行了草地贪夜蛾寄生蜂...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J.E.Smith)为新入侵我国的重大害虫,对我国农业生产造成了巨大的威胁。为挖掘、评估及利用广西地区草地贪夜蛾的寄生蜂天敌资源,于2019年8月至10月、2020年8月在南宁市玉米产区进行了草地贪夜蛾寄生蜂的调查。共发现夜蛾黑卵蜂Telenomus remus(Nixon)和螟黄赤眼蜂Trichogramma chilonis Ishii两种卵寄生蜂。两种寄生蜂存在竞争关系,但对草地贪夜蛾卵具有良好的自然寄生效果,2019年、2020年卵块总寄生率分别为80.43%和91.49%,卵粒总寄生率分别为63.80%和71.35%。两种寄生蜂对卵块的共同寄生的效率高于各自单独寄生的效率。夜蛾黑卵蜂的寄生效率高于螟黄赤眼蜂的寄生效率。两种寄生蜂具有防控草地贪夜蛾的潜力和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贪夜蛾 夜蛾黑卵蜂 螟黄赤眼蜂 生物防治 广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