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时间限制试验在ICU重症患者护理中的应用进展
1
作者 王甜甜 黄玲 +3 位作者 宁滢 卡沙木姐 熊晨仪 招春园 《护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112-115,共4页
阐述了时间限制试验的概念、基本要素、启动框架、启动时机、应用频率和持续时限,总结时间限制试验对我国ICU重症患者护理工作的启示,同时指出了时间限制试验在实施过程中的困境,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以期推进时间限制试验在ICU重症患者... 阐述了时间限制试验的概念、基本要素、启动框架、启动时机、应用频率和持续时限,总结时间限制试验对我国ICU重症患者护理工作的启示,同时指出了时间限制试验在实施过程中的困境,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以期推进时间限制试验在ICU重症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提高ICU护理质量,优化资源分配,以改善患者预后和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监护室 重症患者 时间限制试验 医疗决策 代理决策者 重症护理 综述文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ω-3脂肪酸肠外营养治疗重症肿瘤患者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谢显龙 王琤 +4 位作者 黎阳 黄英明 老启芳 何伊里 卜昆鹏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2期3745-3748,共4页
目的研究ω-3脂肪酸肠外营养对重症肿瘤患者营养、炎症反应、免疫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将60例危重肿瘤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30例。两组患者均使用等氮及等热卡的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研究组在常规营养的基础上添加ω-3脂... 目的研究ω-3脂肪酸肠外营养对重症肿瘤患者营养、炎症反应、免疫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将60例危重肿瘤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30例。两组患者均使用等氮及等热卡的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研究组在常规营养的基础上添加ω-3脂肪酸肠外营养,观察两组患者每周的营养状况指标、炎性反应指标、免疫功能指标、预后指标(ICU死亡率、ICU住院时间、感染并发症)。结果研究组患者的营养、炎性反应和免疫指标较对照组改善。研究组的ICU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短。与对照组的ICU病死率和感染并发症发生率相比,研究组的ICU病死率和感染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但差异不明显(P死亡率=0.13,P感染率=0.165)。结论ω-3脂肪酸肠外营养治疗重症肿瘤患者能提高患者的营养状态和免疫功能,降低患者机体炎症反应,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而不会显著改善ICU死亡率和减少感染并发症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Ω-3脂肪酸 肠外营养 重症 肿瘤患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开胸恶性肿瘤切除术后多模式镇痛 被引量:9
3
作者 覃韬 但嵩山 +3 位作者 黎阳 老启芳 黄英明 黄冰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266-1269,共4页
目的:研究多模式镇痛应用于开胸恶性肿瘤切除术后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随机均分60例择期行开胸恶性肿瘤切除术患者于4组中。A组:单次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组;B组:舒芬太尼电子镇痛泵静脉自控镇痛组;C组:地佐辛电子镇痛泵静脉自控镇痛... 目的:研究多模式镇痛应用于开胸恶性肿瘤切除术后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随机均分60例择期行开胸恶性肿瘤切除术患者于4组中。A组:单次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组;B组:舒芬太尼电子镇痛泵静脉自控镇痛组;C组:地佐辛电子镇痛泵静脉自控镇痛组;D组:舒芬太尼静脉自控-靶控(PCA-TCI)镇痛组。记录4组患者手术结束后各时间点生命体征、动脉血气分析、Prince-Henry镇痛评分、Ramsay镇静评分、补救措施及不良反应。结果:D组Prince-Henry镇痛评分下降幅度较A、B、C组大,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D组患者Ramsay镇静评分下降幅度较A、B、C组大,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D组中无需疼痛补救性按压措施的患者较B、C组多,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开胸恶性肿瘤切除术后使用舒芬太尼PCA-TCI镇痛(镇痛血浆靶浓度0.12~0.14 ng/m L)有效性及安全性好,且可达到个体化镇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胸 恶性肿瘤切除术 多模式镇痛 舒芬太尼 自控-靶控镇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身麻醉患者术后恶心呕吐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24
4
作者 覃韬 黎阳 +3 位作者 谢显龙 老启芳 黄英明 黄冰 《医药导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442-1445,共4页
目的分析插管全身麻醉(全麻)术后恶心呕吐(PONV)相关危险因素,为防治PONV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1185例行插管全麻患者病历资料,记录术后24 hPONV发生情况,按一般临床资料、术中手术及麻醉情况、术后处理进行统计分析,筛选PONV发... 目的分析插管全身麻醉(全麻)术后恶心呕吐(PONV)相关危险因素,为防治PONV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1185例行插管全麻患者病历资料,记录术后24 hPONV发生情况,按一般临床资料、术中手术及麻醉情况、术后处理进行统计分析,筛选PONV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插管全麻恢复期PONV总发生率10.7%,PONV组127例,非PONV组1058例。多因素分析显示:女性[OR=4.355,95%CI(2.516,7.537)P<0.01]、接受过高等教育[OR=2.036,95%CI(1.309,3.167)P=0.002]、既往化疗史[OR=2.572,95%CI(1.634,4.049)P<0.01]是患者术后呕吐的独立危险因素;术中维持使用[OR=0.351,95%CI(0.206,0.597)P<0.01]以及术后使用右美托咪定[OR=0.366,95%CI(0.242,0.551)P<0.01]为保护性因素。ROC曲线下面积为0.776,模型预测准确率为89.2%。结论对于PONV高危患者,围术期应采取综合预防措施,术中及术后使用右美托咪啶有利于降低PON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美托咪定 全身麻醉 术后恶心呕吐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外科手术患者PACU滞留时间延长的多因素分析 被引量:5
5
作者 黎阳 陈肖东 +4 位作者 彭丹晖 老启芳 覃韬 黄英明 黄冰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977-980,共4页
目的分析胸外科手术后患者麻醉后监护室(PACU)滞留时间延长(〉120min)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495例胸外科手术患者的麻醉复苏记录单,按Logistic回归分析的要求进行量化或赋值,先行单因素回归,筛选有显著差异的各个因素再做多因... 目的分析胸外科手术后患者麻醉后监护室(PACU)滞留时间延长(〉120min)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495例胸外科手术患者的麻醉复苏记录单,按Logistic回归分析的要求进行量化或赋值,先行单因素回归,筛选有显著差异的各个因素再做多因素非条件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回归分析:年龄〉60岁(OR=2.411,95%CI 1.592~3.742),ASA分级每增加1级(OR=1.833,95%CI 1.209~2.780),尿量〉20ml/h(OR=0.173,95%CI 0.065~0.458),术中心血管活性药物使用(OR=1.613,95%CI 1.198~2.173)对患者PACU滞留时间有明显影响。多因素回归分析:年龄〉60岁(OR=2.322,95%CI 1.448~3.722),术中心血管活性药物使用(OR=1.441,95%CI 1.050~1.976),尿量≤20ml/h(OR=0.139,95%CI 0.049~0.396)为PACU滞留时间延长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胸外科手术患者PACU滞留时间延长的相关因素有年龄〉60岁、尿量≤20ml/h、术中使用血管活性药物、ASA分级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科手术 术后转归 LOGISTIC回归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改进测压方法为核心的气道管理策略在改善机械通气患者临床结局中的应用 被引量:7
6
作者 黄玲 《中国护理管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S01期26-28,共3页
案例背景: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 Associated Pneumonia,VAP)指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患者在接受机械通气48 h后发生的肺部感染,病原菌主要来自患者口咽部和胃肠道返流物,被气管导管套囊阻隔滞留于声门下腔隙。中华医学会推荐将套囊... 案例背景: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 Associated Pneumonia,VAP)指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患者在接受机械通气48 h后发生的肺部感染,病原菌主要来自患者口咽部和胃肠道返流物,被气管导管套囊阻隔滞留于声门下腔隙。中华医学会推荐将套囊压力维持在25~30 cm H2O可确保气道密闭,防止气管黏膜损伤。目前,手持测压表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发现临床中普遍存在低套囊压力现象,既往研究认为其原因是吸痰、吞咽、声门下吸引、患者体位、时间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医学会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测压方法 气管切开患者 气道管理 口咽部 临床结局 案例背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情景模拟联合口诀法对ICU实习护生心肺复苏培训的效果 被引量:22
7
作者 邓小娥 黄玲 +4 位作者 林景 蒙丽英 张丽凤 周春锋 黄梅芳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54-57,共4页
目的探讨情景模拟联合实训口诀法在ICU护生心肺复苏培训的效果。方法将80名护生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名。对照组采用常规教学方法;观察组采用情景模拟联合实训口诀法进行心肺复苏培训。比较两组培训前后的理论、操作成绩,操作失误... 目的探讨情景模拟联合实训口诀法在ICU护生心肺复苏培训的效果。方法将80名护生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名。对照组采用常规教学方法;观察组采用情景模拟联合实训口诀法进行心肺复苏培训。比较两组培训前后的理论、操作成绩,操作失误率,抢救时各项操作落实时间及观察组对教学方法的评价。结果培训后观察组心肺复苏理论及操作考核成绩显著高于对照组,环境评估和顺序颠倒失误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各项抢救落实措施显著短于对照组(均P<0.01),观察组对此教学方法的满意度为100%。结论情景模拟联合实训口诀法培训有助于提高心肺复苏培训效果,提高护生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肺复苏 情景模拟 口诀 ICU 护生 培训 临床实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胃肠康复治疗机械通气的脓毒症伴急性胃肠损伤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34例前瞻性、随机对照、先导试验 被引量:29
8
作者 刘丹蕾 许卓谦 +10 位作者 瞿长春 霍保善 赖汉齐 黎阳 刘斌 邓火金 王倩文 李杜娟 常平 李沙 王华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298-1304,共7页
目的探讨早期胃肠康复治疗机械通气的脓毒症伴急性胃肠损伤(AGI)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平行对照的研究方法,开放设计,对康复评定人设盲。筛选2017年5月~2018年3月在广州市一家三级甲等教学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 目的探讨早期胃肠康复治疗机械通气的脓毒症伴急性胃肠损伤(AGI)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平行对照的研究方法,开放设计,对康复评定人设盲。筛选2017年5月~2018年3月在广州市一家三级甲等教学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的脓毒症患者,符合纳入标准则招募入组。以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等为平衡因素,区组随机化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两组均按脓毒症标准方案治疗,干预组增加早期胃肠康复。主要研究终点为AGI治愈;次要研究终点包括ICU住院病死率、机械通气预后、ICU住院天数等。数据采集时间点定为入组、呼吸机脱机、转出ICU共3个。结果共招募60例患者,34例完成研究。干预组16例,对照组18例。结果显示,康复治疗后,干预组和对照组AGI治愈例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康复治疗前后两组AGI评分的下降值,分别为(-1.9±2.1)分和(0.9±1.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胃肠康复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3.33%,无器官损伤或意外死亡等严重不良事件。两组在ICU住院病死率、机械通气预后、ICU住院天数等指标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胃肠康复不能降低AGI患病率,但降低AGI评分,改善胃肠道症状,安全性好,但需在设计更为合理的大样本多中心临床研究中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 机械通气 急性胃肠损伤 早期胃肠康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种形状气囊导管对气囊上滞留物封闭效果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招春园 黄玲 +3 位作者 常龙 韦姿 林景 周春锋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9-12,共4页
目的探讨3种形状气囊导管对不同黏稠度气囊上滞留物的封闭效果,为临床气道管理提供参考。方法用20 mL注射器制作9个气管模型分为3组,每组锥形、柱形、梭形气囊导管各1根。使用持续测压仪予导管气囊充气并维持压力29~30 cmH2O,将机械通... 目的探讨3种形状气囊导管对不同黏稠度气囊上滞留物的封闭效果,为临床气道管理提供参考。方法用20 mL注射器制作9个气管模型分为3组,每组锥形、柱形、梭形气囊导管各1根。使用持续测压仪予导管气囊充气并维持压力29~30 cmH2O,将机械通气患者气囊上Ⅰ度、Ⅱ度、Ⅲ度滞留物分别注入气囊导管上,观察30、60、120、240、360、480 min气囊上滞留物的渗漏情况。不同黏稠度滞留物每组重复操作10次。结果3种形状气囊导管不同黏稠度滞留物、不同观察时间渗漏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锥形气囊的封闭效果最好,柱形气囊次之,梭形气囊最差;随着时间延长,各形状气囊导管均会渗漏。建议临床可选用带冲洗式的柱形或锥形气囊导管,及时冲洗及抽吸气囊上滞留物,以预防经口咽途径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通气 气管插管 气囊导管 锥形气囊 柱形气囊 梭形气囊 气囊上滞留物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肺复苏时佩戴口罩行人工呼吸对通气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邓小娥 黄玲 +4 位作者 林景 招春园 谢显龙 黎阳 周春锋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47-50,共4页
目的探讨心肺复苏时佩戴口罩行人工呼吸对通气效果的影响,为拓展紧急抢救时的通气方式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急救护理小组成员36人,根据心肺复苏指南标准在全身智能模拟人模型上实施单人心肺复苏操作,2 min内进行5个标准循环,此次循环以口... 目的探讨心肺复苏时佩戴口罩行人工呼吸对通气效果的影响,为拓展紧急抢救时的通气方式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急救护理小组成员36人,根据心肺复苏指南标准在全身智能模拟人模型上实施单人心肺复苏操作,2 min内进行5个标准循环,此次循环以口对口方式进行人工通气;休息40 min后,另一次循环的单人心肺复苏以佩戴医用外科口罩方式行人工通气。收集胸外按压和通气的客观数据(包括按压深度、按压频率、通气合格次数),记录操作前后Borg疲劳评分和通气方式选择意愿。结果两种通气方式的通气合格率及胸外按压达标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操作后戴口罩通气的Borg疲劳评分显著高于与口对口通气(P<0.05);94.44%急救小组成员更愿意佩戴口罩对患者进行人工通气的心肺复苏操作。结论佩戴口罩进行人工呼吸的通气方式是有效和可行的,能确保通气效果,且不影响胸外按压质量,是医护人员更愿意接受的人工通气方法,可提升心肺复苏通气的可操作性,但需缩减操作时间,以免疲劳而影响心肺复苏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肺复苏 口对口 佩戴口罩 人工呼吸 通气 胸外按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气囊测压法预防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效果比较 被引量:6
11
作者 招春园 黄玲 +3 位作者 卡沙木姐 熊晨仪 邓小娥 林景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1期62-66,共5页
目的比较持续测压与间断测压对预防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临床效果,为人工气道气囊管理提供依据。方法将134例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均分为间断测压组和持续测压组。间断测压组使用气囊测压表采用改进方法分别间隔4 h、6 h、8 h监测... 目的比较持续测压与间断测压对预防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临床效果,为人工气道气囊管理提供依据。方法将134例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均分为间断测压组和持续测压组。间断测压组使用气囊测压表采用改进方法分别间隔4 h、6 h、8 h监测1次气囊压力;持续测压组采用持续测压仪持续测压。比较两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气囊上滞留物引流量、抗生素使用种类及时间、炎性指标。结果两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抗生素使用种类及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入科第1天、第3天、第7天白细胞、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及24 h气囊上滞留物引流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持续测压组检测值25~30 cmH 2O;间断测压组间隔4 h、6 h、8 h检测气囊压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间隔8 h检测气囊压力<25 cmH 2O。结论两种测压方法对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抗生素应用的影响没有显著差异,提示锥形气囊导管应用两种测压方法可达到相同的临床效果,间断测压间隔时间以≤6 h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管插管 机械通气 锥形气囊 气囊测压法 测压间隔时间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炎性指标 气囊上滞留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