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聚焦免疫检查点:天然黄酮类化合物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
作者 梁金兰(综述) 王琪(审阅)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152-1158,共7页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作为一种新型的肿瘤治疗药物,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良好的抗肿瘤活性,但也存在着诸多不足之处,如易导致免疫相关不良反应、耐药性等问题。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天然黄酮类化合物不仅可以通过NF-κB、IFN-γ/JAK/STAT和P...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作为一种新型的肿瘤治疗药物,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良好的抗肿瘤活性,但也存在着诸多不足之处,如易导致免疫相关不良反应、耐药性等问题。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天然黄酮类化合物不仅可以通过NF-κB、IFN-γ/JAK/STAT和PI3K/AKT等多条信号通路下调免疫检查点分子的表达,还能与免疫检查点分子结合以阻断程序性死亡蛋白受体-1(PD-1)和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之间的相互作用达到抗肿瘤目的,并且在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联合应用中表现出显著的协同作用。由此可见,天然黄酮类化合物可能是一类很有潜力的ICI或免疫调节剂,且可能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研究方向,这为肿瘤免疫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天然黄酮类化合物 免疫检查点 免疫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眼镜蛇神经毒素分离纯化及其经大鼠直肠给药吸收的实验研究
2
作者 张昊 廖明 +6 位作者 张学荣 周怡 孔露平 胡少聪 肖曼琪 张子彦 罗小玲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87-694,共8页
目的利用色谱技术从眼镜蛇粗毒中分离纯化神经毒素,探索神经毒素经大鼠直肠途径给药后的吸收情况和镇痛活性。方法通过CM Sepharose Fast Flow阳离子交换色谱和Sephadex G-50凝胶过滤色谱两步法分离纯化神经毒素。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目的利用色谱技术从眼镜蛇粗毒中分离纯化神经毒素,探索神经毒素经大鼠直肠途径给药后的吸收情况和镇痛活性。方法通过CM Sepharose Fast Flow阳离子交换色谱和Sephadex G-50凝胶过滤色谱两步法分离纯化神经毒素。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观察神经毒素在大鼠直肠组织中的分布。利用Shotgun质谱技术和数据库检测大鼠血浆神经毒素片段。利用HE染色观察神经毒素对大鼠直肠组织结构的影响。利用醋酸扭体法测定神经毒素直肠给药后镇痛活性。结果通过色谱分离纯化得到电泳纯的神经毒素。神经毒素直肠给药3 h后直肠黏膜组织内神经毒素分布明显,阳性面积比率、平均光密度值、H-SCORE值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明显(P<0.01)。质谱检测到大鼠血浆中神经毒素有关片段。HE染色表明神经毒素对大鼠直肠组织没有损伤,组织结构无明显病理变化。醋酸扭体法测定小鼠直肠给药神经毒素3 h后扭体抑制率达50%,提示具有镇痛活性。结论眼镜蛇神经毒素可以通过直肠吸收入血并且发挥镇痛作用,为后续研究眼镜蛇神经毒素直肠给药制剂提供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镜蛇 神经毒素 直肠给药 免疫组化 质谱 镇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MDD与索拉非尼联合应用协同抑制肝癌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实验研究
3
作者 农莹丹 范氏泰和 +7 位作者 韩箫 何勇飞 梁天仪 卢春苗 唐立博 杨子叶 韩创业 罗小玲 《海南医学院学报》 2023年第13期975-982,共8页
目的:探讨中药杨桃根提取物DMDD单体(2-dodecyl-6-methoxycyclohexa-2,5-diene-1,4-dione)与索拉非尼联合应用对人肝癌Huh7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及可能的机制。方法:实验分4组:Huh7细胞对照组、DMDD组、索拉非尼组及DMDD与索拉非尼... 目的:探讨中药杨桃根提取物DMDD单体(2-dodecyl-6-methoxycyclohexa-2,5-diene-1,4-dione)与索拉非尼联合应用对人肝癌Huh7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及可能的机制。方法:实验分4组:Huh7细胞对照组、DMDD组、索拉非尼组及DMDD与索拉非尼联合应用组(简称联合应用组)。CCK-8法检测Huh7细胞活力,以金氏公式判定协同效应;平板克隆实验检测Huh7细胞的集落形成能力;划痕实验、Transwell迁移实验和侵袭实验检测Huh7细胞的迁移能力和侵袭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Huh7细胞周期;RT-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丝氨酸合成通路中的PHGDH mRNA转录水平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平板克隆实验、划痕实验和Transwell迁移实验结果显示,与Huh7细胞对照组、DMDD组、索拉非尼组比较,DMDD和索拉非尼联合应用组对Huh7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的抑制作用显著增强(均P<0.05),经金氏公式计算,2、4、8μmol/L DMDD分别联合1、2、4μmol/L索拉非尼具有协同作用(Q>1.15),6、10μmol/L DMDD分别联合3、5μmol/L索拉非尼具有相加作用(0.85<Q<1.15);流式细胞周期检测显示,各组药物干预48 h后,对照组、DMDD组、索拉非尼组及联合应用组G2/M期细胞比例分别为(10.63±0.32)%、(35.77±1.22)%、(30.03±2.22)%、(38.97±0.60)%。与对照组比较,3个组的G2/M期细胞比例均显著上升(均P<0.0001),与索拉非尼组比较,联合应用组G2/M期细胞比例显著上升(P<0.0001)。RT-qPCR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DMDD与索拉非尼联合应用可显著抑制PHGDH的mRNA转录水平和蛋白表达水平(P<0.05)。结论:DMDD与索拉非尼联合应用具有协同增效作用,可协同抑制Huh7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迁移能力,其机制与协同抑制丝氨酸合成通路中的PHGDH的基因转录和蛋白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DMDD 索拉非尼 抑制作用 丝氨酸合成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蛋白质泛素化修饰方式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4
作者 周梦涵 阳益萍 王山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045-1050,共6页
泛素化是蛋白质翻译后修饰方式之一,主要通过泛素的7种赖氨酸残基(K6、K11、K27、K29、K33、K48、K63)和1种甲硫氨酸残基(Met1)发挥作用。研究发现不同的泛素链在调控蛋白质降解、DNA损伤反应和抗病毒免疫反应等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本文... 泛素化是蛋白质翻译后修饰方式之一,主要通过泛素的7种赖氨酸残基(K6、K11、K27、K29、K33、K48、K63)和1种甲硫氨酸残基(Met1)发挥作用。研究发现不同的泛素链在调控蛋白质降解、DNA损伤反应和抗病毒免疫反应等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本文总结了近几年不同类型的泛素化修饰方式在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和病毒感染中的作用及其相关分子机制,为不同泛素化修饰方式的功能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泛素化 泛素化修饰 肿瘤 病毒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螺旋藻硒多糖组分的提纯及其体外抗肿瘤作用 被引量:5
5
作者 尚俊英 谢裕安 +1 位作者 陈文彰 燕丽香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30-633,共4页
目的:研究螺旋藻硒多糖(polysaccharide from Se-enriched spirulina platensis,Se-PSP)各组分对肿瘤细胞生长的影响。方法:超声波法从富硒螺旋藻(Se-enriched spirulina,Se-SP)中提取Se-PSP总糖和各组分(Se-PSP1、Se-PSP2、Se-PSP3和Se... 目的:研究螺旋藻硒多糖(polysaccharide from Se-enriched spirulina platensis,Se-PSP)各组分对肿瘤细胞生长的影响。方法:超声波法从富硒螺旋藻(Se-enriched spirulina,Se-SP)中提取Se-PSP总糖和各组分(Se-PSP1、Se-PSP2、Se-PSP3和Se-PSP4),DEAE-纤维素层析对各组分进行分离纯化。MTT法检测10μg/ml时Se-PSP总糖及不同组分对卵巢癌SKOV-3细胞生长的影响;观察不同质量浓度的Se-PSP2对卵巢癌SKOV-3细胞、肝癌HepG-2细胞、胃癌BGC-803细胞、鼻咽癌CNE细胞和舌鳞癌Tca-8113细胞生长的影响。结果:Se-SP分离纯化得到4个不同组分(Se-PSP1、Se-PSP2、Se-PSP3和Se-PSP4),其中Se-PSP2质量分数最高。10μg/mlSe-PSP总糖及其4个组分对SKOV-3细胞生长的抑制率分别为(33.393±5.437)%、(22.290±8.399)%、(44.881±4.878)%、(45.354±4.931)%和(46.203±4.455)%,其中Se-PSP2、Se-PSP3和Se-PSP4抑制率显著大于Se-PSP总糖及Se-PSP1(P<0.05),但前3者无明显差别(P>0.05)。Se-PSP2能剂量依赖性抑制SKOV-3、HepG-2、BGC-803和Tca-8113肿瘤细胞的增殖(均P<0.05),抑制作用具有肿瘤广谱性。结论:Se-PSP2是Se-PSP的主要成分,对多种肿瘤细胞的生长有抑制作用,有望成为治疗肿瘤的辅助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旋藻硒多糖 卵巢肿瘤 肝肿瘤 胃肿瘤 鼻咽肿瘤 增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P-1β基因修饰增强肿瘤相关抗原致敏树突状细胞的抗肿瘤免疫效果 被引量:4
6
作者 罗小玲 张学荣 +3 位作者 梁安民 谢裕安 匡志鹏 吴继宁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2期89-91,共3页
目的:探讨通过增强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与T细胞的相互作用来进一步增强DC介导的抗肿瘤免疫效果。方法:体外培养的小鼠骨髓DC体外经携带人MIP-1β基因的重组腺病毒(adenovirus expressing human macrophoge irrflam—matory p... 目的:探讨通过增强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与T细胞的相互作用来进一步增强DC介导的抗肿瘤免疫效果。方法:体外培养的小鼠骨髓DC体外经携带人MIP-1β基因的重组腺病毒(adenovirus expressing human macrophoge irrflam—matory protein-1 beta,AdhMIP-1β)转染后(MIP-1β-DC),用小鼠CT26结肠腺癌细胞相关抗原冲击致敏,然后免疫正常同系小鼠,观察其体内诱导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ytotoxic T lymphocyte,CTL)的保护性免疫反应;通过体内阻断试验探讨免疫细胞亚群及免疫分子在DC诱导抗肿瘤免疫应答中的作用。结果:经抗原致敏的MIP-1β—DC能更有效地诱导特异CTL活性,能使免疫动物产生更有效的免疫保护作用,抵抗肿瘤细胞的攻击。通过对其抗肿瘤免疫机理的分析发现,CD4+、CD8+T细胞共同参与了经抗原致敏的:MIP-1β—DC介导的抗肿瘤免疫反应,是主要的抗瘤效应细胞,NK细胞作用不明显。结论:通过基因修饰增强树突状细胞对T细胞的体内趋化活性,能更有效地诱导抗肿瘤免疫反应,为树突状细胞介导的肿瘤免疫基因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 肿瘤抗原 基因转染 抗肿瘤免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和云南树鼩群体遗传多样性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唐艳萍 曹骥 +7 位作者 杨香娣 杨春 李瑗 周玲丽 罗旺 邓玲 王谷洋 李科志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572-578,共7页
目的比较分析我国广西、云南两个树鼩群体的遗传差异和分化程度,推动树鼩优良品系的培育和优化实验动物模型。方法提取广西和云南各32只树鼩的全血基因组DNA,分别采用9对荧光标记微卫星引物进行PCR扩增,通过毛细管电泳技术检测扩增片段... 目的比较分析我国广西、云南两个树鼩群体的遗传差异和分化程度,推动树鼩优良品系的培育和优化实验动物模型。方法提取广西和云南各32只树鼩的全血基因组DNA,分别采用9对荧光标记微卫星引物进行PCR扩增,通过毛细管电泳技术检测扩增片段,并利用POPGENE等软件比较两个树鼩群体的遗传相关指标。结果广西和云南两个树鼩群体平均期望杂合度(He)为0.703,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725,Fis均值>0。CCBL1B、CCDC61、EDA1和OPA3四个位点表现为极显著偏离哈迪-温伯格平衡。两群体的遗传距离及无偏遗传距离分别为1.277和1.268,遗传相似系数约为0.28。遗传结构变异的分布情况显示61.57%的微卫星遗传变异来自于群体内部,38.43%存在于群体之间。STRUCTURE分析发现广西和云南树鼩为中缅树鼩群体的两个不同的亚种。结论广西和云南树鼩两个群体的遗传多样性都较丰富,两个群体间具有较大的遗传差异和分化程度,遗传变异主要来源于群体内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鼩 荧光标记 微卫星 遗传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扶绥县壮族人群ESR1基因SNP与肝癌家系遗传易感性的关系 被引量:3
8
作者 闫雷 罗小玲 +4 位作者 匡志鹏 赵瑞强 何承诚 黄正 谢裕安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43-547,共5页
目的:探讨广西壮族自治区扶绥县肝癌高发地区壮族人群雌激素受体1基因(estrogen receptor1 gene,ESR1)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与肝癌遗传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和限制性片段长度聚合... 目的:探讨广西壮族自治区扶绥县肝癌高发地区壮族人群雌激素受体1基因(estrogen receptor1 gene,ESR1)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与肝癌遗传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和限制性片段长度聚合酶链反应(PCR-RFLP)方法,对扶绥县21个肝癌高发家系组共85例及同居住地10个正常对照家系组共39例进行ESR1基因型分布频率的检测;运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基因多态性与肝癌发生危险性的关系,并将实验结果结合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经ESR1基因型检测分型,正常对照家系组人群携带AA、AG、GG基因型频率分别为74.36%、17.95%和7.69%;肝癌高发家系组人群携带AA、AG、GG基因型频率分别为83.53%、11.76%和4.71%;(2)基因型在两组人群中的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3)正常对照家系组人群中AG、GG基因型个体罹患肝癌的风险率分别是AA基因型个体的0.218(95%CI=0.025~1.917,P=0.170)和0.509(95%CI=0.049~5.260,P=0.571),肝癌高发家系组人群中非肝癌者AG、GG基因型的个体罹患肝癌的风险率分别是AA基因型个体的0.298(95%CI=0.035~2.515,P=0.233)和0.671(95%CI=0.070~6.391,P=0.729),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广西扶绥县壮族人群中,ESR1基因rs3798757位点SNP多态性与罹患肝癌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ESR1基因 单核苷酸多态性 家系 易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LXNC1多态性与广西肝癌遗传易感的关系及其表达 被引量:1
9
作者 何承诚 谢裕安 +3 位作者 毛赛兰 黄正 闫雷 赵瑞强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3期642-647,共6页
目的:探讨PLXNC1基因多态性与广西肝癌遗传易感性关系及表达。方法:以广西20个肝癌高发家族(肝癌家族组79例)和10个健康对照家族(健康对照组40例)为研究对象,应用飞行时间质谱技术检测两组中PLXNC1基因rs2272335的基因型及等位基... 目的:探讨PLXNC1基因多态性与广西肝癌遗传易感性关系及表达。方法:以广西20个肝癌高发家族(肝癌家族组79例)和10个健康对照家族(健康对照组40例)为研究对象,应用飞行时间质谱技术检测两组中PLXNC1基因rs2272335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PLXNC1在不同肝组织中的表达。结果:PLXNC1基因rs2272335位点健康对照组人群中携带C等位基因型的个体发生干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的风险分别是T等位基因型个体的4.16倍(95%CI为0.37~4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2)。核心成员组与肝癌患者组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LXNC1基因rs2272335位点基因型TT、TC、CC在肝癌患者组人群、核心成员组人群、健康对照组人群三组间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癌组织中,PLXNC1蛋白表达水平3.12±1.12显著高于肝癌癌旁组织1.54±0.67和正常肝组织1.23±0.87(P〈0.05)。结论:PLXNC1基因rs2272335位点C等位基因型可能是广西HCC发生的危险因素。PLXNC1过度表达与肝癌发生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PLXNC1 基因 单核苷酸多态性 遗传易感性 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扶绥县壮族人群XRCC1 Arg399Gln(rs25487)和Arg280His(rs25489)多态性与肝癌家系遗传易感性的关系
10
作者 何承诚 谢裕安 +1 位作者 赵瑞强 闫雷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48-353,共6页
目的:研究广西壮族自治区扶绥县壮族人群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家系DNA修复基因XRCC1Arg399Gln(rs25487)和Arg280His(rs25489)多态性与HCC家系遗传易感性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和质谱检测方法,对广西扶绥... 目的:研究广西壮族自治区扶绥县壮族人群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家系DNA修复基因XRCC1Arg399Gln(rs25487)和Arg280His(rs25489)多态性与HCC家系遗传易感性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和质谱检测方法,对广西扶绥县壮族人群20个HCC家系组79例和10个正常对照家系组40例进行XRCC1基因Arg399Gln(rs25487)和Arg280His(rs25489)基因型分布频率检测,应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基因多态性与HCC发生危险性的关系,并将实验结果结合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正常对照家系组人群XRCC1 Arg399Gln(rs25487)中AG、AA基因型个体发生HCC的风险分别是GG基因型个体的9倍(95%CI=0.828~97.780,P=0.071)和5.14倍(95%CI=0.445~59.450,P=0.190);HCC家系组人群中非HCC患者AG、AA基因型的个体发生HCC的风险分别是GG基因型个体的4倍(95%CI=0.689~23.230,P=0.122)和2.85倍(95%CI=0.464~17.583,P=0.25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Arg280His(rs25489)正常家系组人群中GA基因型个体发生HCC的风险分别是GG基因型个体的2.4倍(95%CI=0.530~10.877,P=0.256);HCC家系组人群中非HCC患者GA基因型的个体发生HCC的风险分别是GG基因型个体的1.02倍(95%CI=0.286~3.650,P=0.97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广西扶绥壮族人群中XRCC1 Arg399Gln(rs25487)和Arg280His(rs25489)多态性与患HCC的风险无显著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DNA修复基因 XRCC1 单核苷酸多态性 家系 遗传易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式细胞术检测金花茶水提物作用于T淋巴细胞亚群实验设计 被引量:2
11
作者 沈筱芸 郭杏 +3 位作者 黎远东 陈萍 王琦 冯雁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39-44,共6页
流式细胞技术是医学分子与细胞生物学研究领域中重要的检测技术之一。根据流式细胞仪检测教学与科研工作的要求,该文设计了一个应用流式细胞术测定金花茶水提物作用功效的综合类实验项目。通过该实验可以使学生掌握体外细胞扩增和培养技... 流式细胞技术是医学分子与细胞生物学研究领域中重要的检测技术之一。根据流式细胞仪检测教学与科研工作的要求,该文设计了一个应用流式细胞术测定金花茶水提物作用功效的综合类实验项目。通过该实验可以使学生掌握体外细胞扩增和培养技术,以及使用普通倒置显微镜观察评估不同浓度的金花茶水提物对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的刺激增殖功效,同时学会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和分析金花茶水提取物是否具有活化T淋巴细胞作用的技术方法,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流式细胞术的基本原理和实际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式细胞术 金花茶 天然提取物 淋巴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扶绥县壮族人群ATF 5基因多态性与肝癌家系遗传易感性的关系 被引量:1
12
作者 魏斐斐 廖燕 +2 位作者 赵瑞强 王洪学 谢裕安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835-839,共5页
目的:探讨广西扶绥县壮族人群ATF5基因rs283526和rs8647位点多态性与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遗传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择广西扶绥县壮族人群HCC家系79例(观察组)、正常对照家系40例(对照组),运... 目的:探讨广西扶绥县壮族人群ATF5基因rs283526和rs8647位点多态性与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遗传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择广西扶绥县壮族人群HCC家系79例(观察组)、正常对照家系40例(对照组),运用质谱方法检测ATF5基因rs283526和rs8647位点基因型分布频率;应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不同基因型与HCC发病风险的相关性。结果:对照组人群ATF5基因rs283526位点CT、TT基因型个体发生HCC的风险分别是CC基因型个体的0.181倍(95%CI=0.440-0.736,P<0.05)和0.348倍(95%CI=0.151-0.804,P<0.01)、rs283526位点携带T等位基因型的个体发生HCC的风险是C等位基因型个体的0.405倍(95%CI=0.226-0.726,P<0.01)。ATF5基因rs8647对照组人群GA、AA基因型个体发生HCC的风险分别是GG基因型个体的1.022倍和1.949倍,其携带A等位基因型的个体发生HCC的风险是G等位基因型个体的0.952倍,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广西扶绥县HCC家系ATF5基因rs283526多态性与肝癌遗传易感性有相关性,其等位基因T是HCC的保护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ATF5基因 单核苷酸多态性 家族聚集性 遗传易感 广西扶绥县 壮族人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甲双胍改善卵巢癌预后及相关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3
作者 张源源 王琪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67-573,584,共8页
二甲双胍(metformin,Met)作为一线降糖药不仅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T2DM),而且能改善卵巢癌(ovarian cancer,OC)患者预后。其主要通过AMPK途径、改善铂类耐药、抑制OC转移、影响肿瘤微环境途径改善OC预后。此外,Met联合化... 二甲双胍(metformin,Met)作为一线降糖药不仅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T2DM),而且能改善卵巢癌(ovarian cancer,OC)患者预后。其主要通过AMPK途径、改善铂类耐药、抑制OC转移、影响肿瘤微环境途径改善OC预后。此外,Met联合化疗药物、靶向药物(如奥拉帕利、贝伐珠单抗)及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均可抑制OC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巢癌 二甲双胍 预后 分子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南宁地区结直肠癌患者KRAS基因突变分析
14
作者 刘佳 谭晓玉 +4 位作者 蔡政民 李科志 利基林 张力图 冯雁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4年第4期93-96,共4页
目的分析广西南宁地区结直肠癌患者KRAS基因突变的情况。方法采用突变特异性扩增系统(amplification refractory mutation system,ARMS)PCR法检测149例结直肠癌患者KRAS基因2号外显子第12和13位密码子突变情况,同时分析其突变与临床特... 目的分析广西南宁地区结直肠癌患者KRAS基因突变的情况。方法采用突变特异性扩增系统(amplification refractory mutation system,ARMS)PCR法检测149例结直肠癌患者KRAS基因2号外显子第12和13位密码子突变情况,同时分析其突变与临床特征的关系。结果 149例结直肠癌患者中共检出29例患者KRAS基因突变(19.5%)。其中腺癌患者142例,突变率为20.4%(29/142)。女性患者KRAS基因突变率(24.5%,13/53)与男性患者KRAS基因突变率(16.7%,16/96)相比差异无显著性。≤60岁患者突变率(22.4%,22/98)与>60岁患者突变率(13.7%,7/51)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汉族患者突变率(17.3%,19/110)与壮族患者突变率(25%,7/28)相比差异无显著性。突变类型以2号外显子第12位突变为主,其中Gly12Asp突变比例最高(34.5%,10/29)。结论广西南宁地区结直肠癌KRAS基因突变以2号外显子第12位的突变为主。KRAS基因突变率与性别和年龄无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KRAS基因 基因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脂肪酸结合蛋白5结合Vimentin蛋白在肝癌中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2
15
作者 唐艳萍 李科志 +5 位作者 蔡政民 陶昊 唐嘉营 李学宇 李炎娟 曹骥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56-761,767,共7页
目的 筛选和验证与脂肪酸结合蛋白5(FABP5)结合的互作蛋白,同时研究FABP5与候选蛋白的调控关系,进一步探讨FABP5在肝癌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免疫沉淀联合串联质谱分析方法(IP-MS)筛选出与FABP5相互结合的蛋白;通过免疫共沉淀实验(Co-... 目的 筛选和验证与脂肪酸结合蛋白5(FABP5)结合的互作蛋白,同时研究FABP5与候选蛋白的调控关系,进一步探讨FABP5在肝癌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免疫沉淀联合串联质谱分析方法(IP-MS)筛选出与FABP5相互结合的蛋白;通过免疫共沉淀实验(Co-IP)从外源性和内源性层面验证FABP5与候选互作蛋白的结合关系;利用RT-qPCR、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法观察敲低FABP5对肝癌细胞中波形蛋白(Vimentin)转录和翻译水平的影响;通过鬼笔环肽染色实验观察过表达FABP5对肝癌细胞骨架的影响。结果 IP-MS鉴定出336个与FABP5相互结合的潜在靶蛋白,结合文献,挑选出5个与肿瘤相关的候选蛋白,分别为PRDX1、PRSS3、PKM、HSP90AA1和Vimentin蛋白。通过外源性和内源性Co-IP实验证实FABP5与Vimentin蛋白存在结合关系。敲低FABP5对肝癌细胞中Vimentin mRNA的表达没有显著作用,但可抑制Vimentin蛋白的表达,而过表达FABP5会影响肝癌细胞的骨架。结论 FABP5促进肝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其机制可能与FABP5结合调控Vimentin蛋白和影响细胞骨架重塑有关,有望成为抗肝癌的潜在靶点,为肝癌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酸结合蛋白5 波纹蛋白 肝癌 质谱 互作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眼镜蛇毒细胞毒素-1的分离纯化及其对HSC-LX2细胞PI3K/AKT 信号通路的影响
16
作者 孔露平 王秀男 +4 位作者 廖明 张学荣 周怡 张昊 罗小玲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99-600,共2页
肝纤维化是多种刺激诱导的肝脏反复损伤的一种病理再生反应[1],其主要表征是肝脏中沉积着过量的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ECM产生主要原因之一是由于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HSC)被大量激活分化,磷脂酰肌醇-3-... 肝纤维化是多种刺激诱导的肝脏反复损伤的一种病理再生反应[1],其主要表征是肝脏中沉积着过量的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ECM产生主要原因之一是由于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HSC)被大量激活分化,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信号通路是一条重要的细胞内信号通路,能通过影响HSC的增殖和凋亡来调节肝纤维化[2-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毒素-1 分离纯化 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信号通路 HSC-LX2细胞 细胞增殖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GCG对人肝癌细胞的抑制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 被引量:11
17
作者 张勇 沈筱芸 +4 位作者 冯雁 谢裕安 张力图 利基林 罗小玲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38-43,共6页
目的:观察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3-gallate,EGCG]对体外培养的人肝癌细胞株生物学特性的影响,研究其作用效果与血红素氧合酶-1(hemeoxygenase-1,HO-1)及相关信号分子的关系,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利用MTT法检... 目的:观察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3-gallate,EGCG]对体外培养的人肝癌细胞株生物学特性的影响,研究其作用效果与血红素氧合酶-1(hemeoxygenase-1,HO-1)及相关信号分子的关系,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利用MTT法检测EGCG对HepG2、Sk-hep1、SMMC7721等肝癌细胞增殖的影响,并用吖啶橙/溴化乙锭(AO/EB)双染法观察肝癌细胞的形态学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EGCG作用后Sk-hep1细胞周期的变化,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EGCG作用后Sk-hep1细胞中HO-1、IL-10及TNF-α等信号分子表达的变化。结果:EGCG作用后,3株肝癌细胞贴壁细胞数量显著少于对照组,凋亡细胞数增多[HepG2:(16.33±3.51)vs(3.67±1.15)个,P<0.01),Sk-hep1:(18.33±2.31)vs(2.33±2.08)个,P<0.01),SMMC7721:(15.33±3.06)vs(3.33±2.08)个,P<0.01)]。实验组Sk-hep1细胞G2/M期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34.33±8.09)%vs(3.07±2.32)%,P<0.01]。设对照组基准值为1.00,实验组Sk-hep1细胞中HO-1、IL-10、及TNF-α的mRNA相对表达水平依次为(0.58±0.15)、(5.91±1.11)、(5.29±1.14),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HO-1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下调(0.16±0.04 vs 0.33±0.08,P<0.05),IL-10(0.42±0.06 vs 0.24±0.08,P=0.034,P<0.05)和TNF-α蛋白(0.95±0.17 vs 0.58±0.08,P<0.05)表达水平明显上调。结论:EGCG可抑制肝癌细胞增殖及诱导细胞凋亡,并将Sk-hep1细胞阻滞在G2/M期,其机制可能与HO-1、IL-10、TNF-α等炎症信号分子表达的变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 肝癌细胞 血红素氧合酶-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班氏促卵助孕煎剂含药血清对体外培养人卵巢颗粒细胞增殖的影响 被引量:5
18
作者 何国珍 岑妍慧 +3 位作者 杨美春 黎敏 李莉 吴诚 《医药导报》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24-427,共4页
目的运用血清药理学方法观察班氏促卵助孕煎剂对人卵巢颗粒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向预培养24 h的人卵巢颗粒细胞中分别加入10%空白血清(对照组)、班氏促卵助孕煎剂含药血清(高、中、低剂量组),应用噻唑蓝(MTT)法分别检测0,12,24,36,48,60... 目的运用血清药理学方法观察班氏促卵助孕煎剂对人卵巢颗粒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向预培养24 h的人卵巢颗粒细胞中分别加入10%空白血清(对照组)、班氏促卵助孕煎剂含药血清(高、中、低剂量组),应用噻唑蓝(MTT)法分别检测0,12,24,36,48,60,72 h的颗粒细胞增殖情况。结果 24 h前班氏促卵助孕煎剂对细胞增殖的作用不大(P>0.05);36,48,60和72 h显示低、中、高三组班氏促卵助孕煎剂含药血清吸光度均明显高于空白血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低浓度组相比,高、中浓度组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高浓度组和中浓度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班氏促卵助孕煎剂含药血清能明显促进体外培养人卵巢颗粒细胞的增殖,且呈剂量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班氏促卵助孕煎剂 血清药理学 卵巢颗粒细胞 细胞增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后原发性肝癌患者的肠道菌群变化 被引量:20
19
作者 李科志 韦家康 +6 位作者 韩志伟 仇雯霞 陈欣欣 黄山 何剑波 邬国斌 陈闯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043-1049,共7页
目的对比分析原发性肝癌患者及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前后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变化及菌群结构差异。方法选取2018年9月-2019年1月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原发性肝癌患者65例(其中接受TACE治疗20例),健康体检者27例。高通量16S rDN... 目的对比分析原发性肝癌患者及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前后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变化及菌群结构差异。方法选取2018年9月-2019年1月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原发性肝癌患者65例(其中接受TACE治疗20例),健康体检者27例。高通量16S rDNA测序方法分析患者便菌群结构,Anosim、LEf Se软件与R语言stats包分析菌群组间物种相对丰度、组间物种多样性、群落差异、进化分支等差异。符合正态性及方差齐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U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相关性分析采取Spearman秩相关性分析。结果在门水平,各组的最大优势菌均为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厚壁菌门(Firmicutes),两者占比之和在健康组>90%,在原发性肝癌组及TACE治疗组中占比均>80%。拟杆菌门在健康组、原发性肝癌组、TACE治疗组占比分别为48.44%、44.96%、48.60%,厚壁菌门在各组占比分别为47.09%、38.15%、33.93%,拟杆菌门、厚壁菌门相对丰度在肝癌组均低于健康组;此外,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及梭杆菌门(Fusobacteria)相对丰度在肝癌组及TACE治疗组中占比均高于健康组;其余菌门虽有所变化,但占比均<0.5%。健康组物种丰富度Observed species(264±47 vs 230±64,t=2.499,P=0.014)及ACE值(284.11±50.82 vs 252.96±67.58,t=2.158,P=0.034)均大于原发性肝癌组。Between组(原发性肝癌组+健康组)的秩较原发性肝癌组及健康组高,R>0,健康组及原发性肝癌组肠道菌群组间结构差异大于组内差异(P<0.05);Between组(TACE术前+术后)的秩低于TACE术前组,R<0,TACE治疗前与治疗后组内结构差异大于组间结构差异(P>0.05)。原发性肝癌患者肠内机会致病菌与Child-Turcotte-Pugh评分、TBil、ALT、AST存在相关性(r值分别为0.245、0.421、0.327、0.446,P值分别为0.049、<0.001、0.008、<0.001),潜在益生菌与Child-Turcotte-Pugh评分、TBil、Alb、ALT、AST存在相关性(r值分别为-0.314、-0.490、0.285、-0.374、-0.528,P值分别为0.011、<0.001、0.022、0.002、<0.001)。差异菌中的机会致病菌相对丰度随着肝功能Child-Pugh分级递增而增加,C级高于A级(Z=4.301,P=0.038)与B级(Z=4.063,P=0.044)。而潜在益生作用菌的相对丰度随着肝功能Child-Pugh分级的增加呈现减少趋势,C级低于A级(Z=3.882,P=0.049)。结论原发性肝癌患者与健康者肠道菌群多样性及结构不同,而原发性肝癌患者TACE治疗前后肠道菌群相近,TACE治疗对肠道菌群影响较小。肠道菌群失调与原发性肝癌临床分级存在关联,随着肝功能Child-Pugh等级的递增,菌群失调程度更为明显,潜在益生作用菌减少,而机会性致病菌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化学栓塞 治疗性 胃肠道微生物组 物种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ECK及MMP-14在肝细胞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2
20
作者 汪多平 曹骥 +2 位作者 赵荫农 欧超 苏建家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558-561,共4页
目的:探讨RECK及MMP-14与肝细胞肝癌(HCC)的侵袭转移以及预后的关系。方法: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61例HCC患者癌组织、癌旁肝组织以及18例正常肝组织中RECK及MMP-14的mR-NA表达情况;并分析RECK及MMP-14的mRNA的表达与相... 目的:探讨RECK及MMP-14与肝细胞肝癌(HCC)的侵袭转移以及预后的关系。方法: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61例HCC患者癌组织、癌旁肝组织以及18例正常肝组织中RECK及MMP-14的mR-NA表达情况;并分析RECK及MMP-14的mRNA的表达与相关临床参数的关系。结果:RECKmRNA在HCC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在癌旁肝组织和正常肝组织中的表达水平(P<0.01),而在癌旁肝组织和正常肝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MMP-14mRNA在肝癌组织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在癌旁肝组织中的表达水平(P<0.01),在癌旁肝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在正常肝组织中的表达水平(P<0.01)。RECKmRNA和MMP-14mRNA在HCC组织中的表达呈负相关(P=0.027),而两者在癌旁肝组织及正常肝组织中的表达无相关性。RECKmRNA在HCC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与临床分期、门静脉癌栓、肝外转移及术后复发等明显相关,而与肿瘤直径、肿瘤个数、血清AFP水平、肿瘤分化程度以及癌旁有无肝硬化等无明显关系。MMP-14mRNA在HCC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与临床分期、门静脉癌栓、肝外转移、术后复发、肿瘤直径大小明显相关,而与肿瘤数目、血清AFP水平、肿瘤分化程度以及癌旁有无肝硬化等无明显关系。结论:本研究提示RECK及MMP-14的mRNA表达与HCC的浸润转移有关,RECK及MMP-14可能在肝细胞肝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有可能作为预测肝癌复发、转移的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RECK MMP-14 MRNA RT—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