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心外膜脂肪组织厚度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及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的影响 被引量:2
1
作者 陈聿峰 楚罗湘 +2 位作者 谢剑 谭小强 潘丽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13年第12期932-935,共4页
目的 探讨心外膜脂肪组织厚度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及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的影响.方法 对298例符合入选标准的对象,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测量心外膜脂肪组织厚度,冠脉造影测量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用SPSS 17.0软件进... 目的 探讨心外膜脂肪组织厚度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及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的影响.方法 对298例符合入选标准的对象,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测量心外膜脂肪组织厚度,冠脉造影测量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用SPSS 17.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心外膜脂肪组织厚度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266例按非冠心病(对照组)、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人群分三组,分别为91例、79例、96例,比较三组患者心外膜脂肪组织厚度.结果 心外膜脂肪组脂肪组织厚度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呈正相关(Kendall&#39;8 r=0.132,P=0.004,Spearman&#39;s r=0.171,P=0.003);心外膜脂肪组织厚度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3.03,v=2,P=0.001).结论 心外膜脂肪组织厚度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呈正相关,在对照组和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人群中有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外膜脂肪 冠状动脉狭窄 不稳定型心绞痛 急性心肌梗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延迟冠脉介入治疗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3
2
作者 何柳平 马粉娜 谢剑 《华夏医学》 CAS 2016年第2期10-13,共4页
目的:观察延迟经皮冠脉介入治疗(DPCI)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并与静脉溶栓临床效果及预后比较。方法:选择2010年5月至2015年5月我院12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3 h内溶栓为A组,3~6 h溶栓为B组,〉6~12 h溶栓为C组,未溶栓及早期... 目的:观察延迟经皮冠脉介入治疗(DPCI)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并与静脉溶栓临床效果及预后比较。方法:选择2010年5月至2015年5月我院12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3 h内溶栓为A组,3~6 h溶栓为B组,〉6~12 h溶栓为C组,未溶栓及早期PCI治疗且于7~10 d行DPCI者为D组,每组30例。比较4组患者的疗效及6个月后心脏不良事件。结果:A组、B组、D组的冠脉再通率明显高于C组,A组、B组、D组的出血率和反复心绞痛发生率明显低于C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延迟PCI组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溶栓组,尤其与溶栓时机较晚的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PCI同样使失去溶栓时机或不能早期PCI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获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静脉溶栓 经皮延迟冠脉介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态心电图对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检测分析 被引量:5
3
作者 兰海照 赖沙毅 《华夏医学》 CAS 2015年第2期69-71,共3页
目的:探讨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心律变化规律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常规12导联心电图和24h动态心电图(Holter)同时对89例心衰合并心律失常患者进行检查分析。结果:Holter检出频发室性心律失常明显高于常规心电图;快速室性心... 目的:探讨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心律变化规律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常规12导联心电图和24h动态心电图(Holter)同时对89例心衰合并心律失常患者进行检查分析。结果:Holter检出频发室性心律失常明显高于常规心电图;快速室性心律失常与心功能严重程度有关,以心功能D级患者发生率高。同时在冠心病心衰患者中发生率最高。结论:心衰患者合并心律失常只有连续动态心电图观察才能反映心律失常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室性心律失常 动态心电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诊介入与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疗效对比分析 被引量:17
4
作者 谭保平 《内科》 2011年第4期308-311,共4页
目的比较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与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方法将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介入组(30例)和静脉组(30例),介入组采用对梗死相关动脉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支架术治疗,静脉组按照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目的比较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与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方法将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介入组(30例)和静脉组(30例),介入组采用对梗死相关动脉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支架术治疗,静脉组按照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制定的溶栓方案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ST回落情况、再通率、病死率、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和心功能情况。结果介入组与静脉组比较,ST回落明显迅速,病死率、再通率、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心功能改善均明显优于静脉组。结论采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能及时有效地开通梗死相关动脉,挽救濒死的心肌,改善心功能,降低病死率,可作为急性心肌梗死的首选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AMI)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静脉溶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人扩张型心肌病并房颤患者血栓前状态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赖沙毅 陈维芊 吕桂芬 《华夏医学》 2004年第1期12-14,共3页
目的 :了解老年人扩张型心肌病 (DCM)并房颤 (AF)患者血栓前状态。方法 :对 5 4例老年扩张型心肌病患者 (其中并房颤 33例 ,非房颤 2 1例 )的血清进行 t- PA、PA - 1、v WF、GMP- 1 4 0、AT- 检测 ,同时 ,通过超声心动图检查了解这些... 目的 :了解老年人扩张型心肌病 (DCM)并房颤 (AF)患者血栓前状态。方法 :对 5 4例老年扩张型心肌病患者 (其中并房颤 33例 ,非房颤 2 1例 )的血清进行 t- PA、PA - 1、v WF、GMP- 1 4 0、AT- 检测 ,同时 ,通过超声心动图检查了解这些患者的心内结构、心内血栓、心功能 ,与 1 9例正常人对照。并对 5 4例患者的血栓形成事件进行随访。结果 :DCM非 Af患者与正常人相比 GMP- 1 4 0升高 (P<0 .0 1 ) ,DCM并 AF患者与正常人相比 v WF、GMP- 1 4 0升高 (P<0 .0 1 ) ,与正常人相比 DCM患者 L V、L A均增大 (P<0 .0 1 ) ,EF值降低 (P<0 .0 1 ) ,DCM+AF患者与 DCM非 AF患者相比 L A增大明显 (P<0 .0 1 )。结论 :老年 DCM患者存在 PTS,以血小板活性增强为主 ,如合并有 AF则同时伴有心脏内皮细胞受损 ;提示临床抗血小板、维护心脏内皮细胞功能治疗对减少老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扩张型心肌病 心房纤颤 血栓前状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心病心功能不全与眼底动脉硬化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梁文楚 《华夏医学》 CAS 2007年第1期82-83,共2页
目的:研究冠心病患者眼底动脉硬化与心功能是否相关。方法:将132例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根据心功能分组,并且对各组眼底动脉硬化情况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冠心病患者心功能不全情况与眼底动脉硬化存在着相关性。结论:对眼底动脉硬化检查有... 目的:研究冠心病患者眼底动脉硬化与心功能是否相关。方法:将132例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根据心功能分组,并且对各组眼底动脉硬化情况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冠心病患者心功能不全情况与眼底动脉硬化存在着相关性。结论:对眼底动脉硬化检查有助于冠心病患者心功能程度判断,对冠心病合并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的治疗、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底动脉硬化 冠心病 心功能不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房扑动的食管心房调搏转复治疗 被引量:1
7
作者 邓靖 吕桂芬 《华夏医学》 2003年第6期792-793,共2页
目的 :研究、评价临床应用食管心房调搏转复治疗心房扑动 (房扑 )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应用食管心房调搏超速抑制转复治疗房扑 2 1例 ,其中 型房扑 1 8例 , 型房扑 3例。结果 :1 7例成功转复窦性心律 ,总成功率 81 .0 % ,其中成功... 目的 :研究、评价临床应用食管心房调搏转复治疗心房扑动 (房扑 )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应用食管心房调搏超速抑制转复治疗房扑 2 1例 ,其中 型房扑 1 8例 , 型房扑 3例。结果 :1 7例成功转复窦性心律 ,总成功率 81 .0 % ,其中成功转复的均为 型房扑 ,成功率为 94 .4 %。所有病例未出现并发症。结论 :经食管超速起搏是一种简便、安全和有效的转复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心房调搏 心房扑动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88例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临床研究
8
作者 谭小强 王红 +1 位作者 谢剑 李娟 《华夏医学》 2005年第3期355-356,共2页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对心肌缺血、左室功能的保护作用及对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188例冠心病患者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资料,分析其冠状动脉侧支循环不同程度开放情况。同时记录心电图ST段改变、彩色超声心动图LVEF、E/A比...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对心肌缺血、左室功能的保护作用及对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188例冠心病患者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资料,分析其冠状动脉侧支循环不同程度开放情况。同时记录心电图ST段改变、彩色超声心动图LVEF、E/A比值及动态图心律失常情况。结果:其中81例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开放良好(A组),107例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开放不良(B组)。心肌缺血程度A组较B组轻,左室功能指标A组明显优于B组,A组心律失常发生率少于B组。结论:良好的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对心肌缺血、左室功能具有保护作用,并可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造影 心肌缺血 左室功能 心律失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造影特点
9
作者 叶涛 吕桂芬 +1 位作者 李娟 王红 《华夏医学》 2004年第2期157-159,共3页
目的 :观察糖尿病合并冠心病 (CHD)患者的临床及冠状动脉病变特点。方法 :将 4 8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糖尿病合并 CHD者有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 :高血压、血脂异常。与非糖尿病的 CHD... 目的 :观察糖尿病合并冠心病 (CHD)患者的临床及冠状动脉病变特点。方法 :将 4 8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糖尿病合并 CHD者有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 :高血压、血脂异常。与非糖尿病的 CHD患者相比 ,糖尿病合并 CHD者冠脉血管受累程度重且弥漫性血管病变多。结论 :合并糖尿病与不合并糖尿病的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冠脉造影结果有明显差异 ,前者冠脉病变更加严重且弥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冠心病 冠状动脉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对应导联ST段变化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
10
作者 李华珍 马春红 叶涛 《华夏医学》 2004年第6期903-905,共3页
目的 :用冠状动脉造影术研究急性下壁心肌梗死 (AIMI)对应导联 ST段变化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 :94例 AIMI共分 4组 :1组 ,下壁梗死同时伴有 V1~ 6 导联 ST段下移。2组 ,下壁梗死同时伴有 I、av L导联 ST段下移。3组 ,下壁梗死同... 目的 :用冠状动脉造影术研究急性下壁心肌梗死 (AIMI)对应导联 ST段变化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 :94例 AIMI共分 4组 :1组 ,下壁梗死同时伴有 V1~ 6 导联 ST段下移。2组 ,下壁梗死同时伴有 I、av L导联 ST段下移。3组 ,下壁梗死同时伴有 V7~ 9导联 ST段抬高。 4组 ,下壁梗死不伴有其他导联 ST段变化。所有患者均进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 :在下壁心肌梗死伴有 V1~ 6 导联 ST段下移组 2 7例中有 85 .2 %为右冠状动脉病变 ,但同时伴有前降支病变的却有 77.8% ,其中单支病变仅 18.5 %。下壁心肌梗死未伴有 V1~ 6 导联 ST段下移组 2 6例中有 88.5 %为右冠状动脉病变 ,但同时伴有前降支病变的仅有 34.6 % ,其中单支病变达 6 1.5 %。两组统计学分别为 P<0 .0 0 1和 P<0 .0 1。下壁心肌梗死伴有 I、av L导联 ST段下移组 2 3例中 3支病变的占总数 5 2 .2 % ,双支病变的占总数的 2 1.7% ,共占总数的73.9%。与无 ST段下移的下壁心肌梗死的患者比在累及左前降支和左回旋支的比例均有明显差异 (P<0 .0 0 1和 P<0 .0 5 ) ,下壁心肌梗死伴有 V7~ 9导联 ST段抬高的患者中左回旋支病变达 5 5 .6 %。结论 :AIMI时对应导联 ST段变化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与部位有关。 AIMI伴有 V1~ 6 导联 ST段下移多为伴有前壁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 冠状动脉造影 心电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QT离散度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抗凝治疗前后的对比观察
11
作者 陈维芊 赖沙毅 《华夏医学》 2002年第4期439-440,共2页
目的 :探讨 QT离散度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抗凝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经常规治疗无效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54例 ,予低分子肝素钠治疗 ,检测治疗前后和正常对照组的 QTd、QTcd。结果 :临床疗效和 QT离散度对比分析均有显著意义 (P<0 .0... 目的 :探讨 QT离散度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抗凝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经常规治疗无效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54例 ,予低分子肝素钠治疗 ,检测治疗前后和正常对照组的 QTd、QTcd。结果 :临床疗效和 QT离散度对比分析均有显著意义 (P<0 .0 5)。结论 :选择合适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进行抗凝治疗不失为一种有效方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T离散度 不稳定型心绞痛 抗凝治疗 对比观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支架术后血浆肌钙蛋白Ⅰ对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2
12
作者 赖沙毅 陈维芊 杨帆 《内科》 2007年第6期878-880,共3页
目的探讨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血浆肌钙蛋白I(cTnI)对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172例单支病变接受PCI术的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术后24h抽取静脉血化验cTnI,观察12~25个月的严重心脏不良事件。结果术后cTnI升高组... 目的探讨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血浆肌钙蛋白I(cTnI)对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172例单支病变接受PCI术的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术后24h抽取静脉血化验cTnI,观察12~25个月的严重心脏不良事件。结果术后cTnI升高组(n=51)的严重心脏不良事件明显高于术后cTnI正常组(17.65%vs7.44%,P<0.05),cTnI升高组的血脂水平、他汀类药物、植入支架枚数、球囊预扩张时间、术前hsCRP水平与cTnI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TnI的升高对PCI术后患者的预后有着重要的影响,尽早、足量的他汀类药物以及关注炎症的相关指标可使病人获益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钙蛋白Ⅰ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消融慢径对房室结传导功能影响的探讨 被引量:2
13
作者 何柳平 邓靖 《华夏医学》 CAS 2010年第3期261-263,共3页
目的:通过对慢-快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患者行慢径路射频消融治疗,观察消融术前、后房室传导功能的变化情况。方法:86例确诊慢-快型房室结双径路伴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进行房室结慢径消融,术前术后分别检测心率(HR)、PR... 目的:通过对慢-快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患者行慢径路射频消融治疗,观察消融术前、后房室传导功能的变化情况。方法:86例确诊慢-快型房室结双径路伴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进行房室结慢径消融,术前术后分别检测心率(HR)、PR间期、房室结前传文氏点(AVN-VKB)、快径有效不应期(ERP-FP)、心房不应期(A-ERP),观察慢径消融对房室结传导功能的影响。结果:消融后心率增快,PR间期、AVN-WKB、ERP-FP缩短,与消融前比较统计学上有显著差异性(P<0.05),而A-ERP消融前后无差异(P>0.05)。结论:慢径的消融成功改善了快径的传导功能。提示房室结双径路是彼此有相互关联的两条径路,而慢径的存在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快径的传导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动过速 房室结折返 导管射频消融 房室传导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CI术后静脉留置针的临床应用及护理 被引量:2
14
作者 韦美勤 《中国医药科学》 2011年第12期78-78,85,共2页
目的探讨PCI手术后静脉留置针的应用方法及护理特点。方法选择PCI收治的80例患者的病历资料,对其静脉留置针的临床应用及护理特点进行分析总结,以提高护理水平。结果 80例患者,78例一次穿刺成功,成功率为97.50%。在PCI静脉留置针使用期... 目的探讨PCI手术后静脉留置针的应用方法及护理特点。方法选择PCI收治的80例患者的病历资料,对其静脉留置针的临床应用及护理特点进行分析总结,以提高护理水平。结果 80例患者,78例一次穿刺成功,成功率为97.50%。在PCI静脉留置针使用期间,2例出现静脉炎,1例出现局部渗血,其余77例患者均安全无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3.75%。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3~7d,平均4d。结论严格执行护理操作规程能有效提高护理质量,减少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留置针 PCI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反应蛋白与急性冠脉综合征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1
15
作者 马春红 李华珍 《华夏医学》 2004年第6期902-903,共2页
目的 :探讨 C-反应蛋白升高程度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预后关系。方法 :选择 10 8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 (除 5例死亡 ) ,其中 10 3例患者进行选择性冠脉造影 ,了解其冠脉病变程度 ,对各支冠脉硬化程度进行定量分析 ,同时对全部患者进行血清... 目的 :探讨 C-反应蛋白升高程度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预后关系。方法 :选择 10 8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 (除 5例死亡 ) ,其中 10 3例患者进行选择性冠脉造影 ,了解其冠脉病变程度 ,对各支冠脉硬化程度进行定量分析 ,同时对全部患者进行血清 C-反应蛋白水平测定 ,最后对二者结果进行综合分析比较。结果 :急性冠脉综合征 (ACS)患者血清 C-反应蛋白 (CRP)水平明显升高。 CRP水平随冠状动脉硬化程度、病变支数增加而增加 (P<0 .0 5 )。结论 :CRP升高程度与 ACS患者的冠脉病变程度及病情预后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反应蛋白 急性冠脉综合征 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辛伐他汀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临床观察 被引量:1
16
作者 叶涛 谢剑 《华夏医学》 2004年第3期347-348,共2页
目的 :观察辛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 98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 ,随机取 5 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 ,给予辛伐他汀 (京必舒新 ) 2 0 mg口服 ,每晚 1次 ,疗程 2个月。观察 2个月后的血脂情况及再住院率 ,并与 4 8例... 目的 :观察辛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 98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 ,随机取 5 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 ,给予辛伐他汀 (京必舒新 ) 2 0 mg口服 ,每晚 1次 ,疗程 2个月。观察 2个月后的血脂情况及再住院率 ,并与 4 8例急性冠脉综合征常规治疗者进行对比。结果 :2个月后辛伐他汀组患者甘油三酯、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明显降低 ,高密度脂蛋白升高 ,与入院时比较有显著差异 ;常规组入院前后血脂无显著差异 ;因心肌缺血症状需再次急诊住院的例数辛伐他汀组与常规组比较有显著差异。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辛伐他汀 急性冠脉综合征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吡格列酮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血凝素样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表达的影响
17
作者 楚罗湘 姜德谦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837-840,共4页
目的探讨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作用下,吡格列酮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血凝素样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LOX-1)表达的影响。方法将培养的第4代HUVECs分5组:空白组(无干预);ox-LDL组(80 mg/L ox-LDL);低浓度组(1μmol/L吡格列酮... 目的探讨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作用下,吡格列酮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血凝素样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LOX-1)表达的影响。方法将培养的第4代HUVECs分5组:空白组(无干预);ox-LDL组(80 mg/L ox-LDL);低浓度组(1μmol/L吡格列酮+80 mg/L ox-LDL);高浓度组(10μmol/L吡格列酮+80 mg/Lox-LDL);对照组(10μmol/L吡格列酮),各组培养24 h后,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LOX-1的表达,采用RT-PCR检测LOX-1 mRNA的表达。结果与空白组比较,对照组LOX-1及LOX-1 mRNA表达均无明显改变(P>0.05),ox-LDL组、低浓度组和高浓度组LOX-1及LOX-1 mRNA表达明显增多(P<0.01);与ox-LDL组比较,低浓度组和高浓度组LOX-1及LOX-1 mRNA表达明显降低(P<0.01);高浓度组较低浓度组降低更明显(P<0.05)。结论吡格列酮能降低ox-LDL刺激下的HUVECs LOX-1及LOX-1 mRNA的表达,提示吡格列酮可能通过干预ox-LDL的病理生理过程起到抗动脉硬化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受体 LDL-1 血凝素类 内皮细胞 PPARΓ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动脉硬化 吡格列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肝素化冠状动脉造影术后患者早期活动的护理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何立新 《华夏医学》 2005年第2期273-274,共2页
关键词 无肝素化 冠状动脉造影术 早期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并发症的防治 被引量:2
19
作者 叶涛 《华夏医学》 2005年第1期99-99,共1页
关键词 冠状动脉 造影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患者术后无复流的预测因子和保护因素 被引量:10
20
作者 莫凡睿 李娟 楚罗湘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272-1274,共3页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行急诊PCI后发生无复流与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B型钠尿肽(BNP)、负荷剂量阿托伐他汀的关系。方法选择行急诊PCI的AMI患者258例,分为无复流组(38例)和正常血流组(220例),比较2组患者肌钙蛋白I(cTnI)、高...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行急诊PCI后发生无复流与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B型钠尿肽(BNP)、负荷剂量阿托伐他汀的关系。方法选择行急诊PCI的AMI患者258例,分为无复流组(38例)和正常血流组(220例),比较2组患者肌钙蛋白I(cTnI)、高敏C反应蛋白(hs-CRP)、vWF、BNP、负荷剂量阿托伐他汀应用的差异,logistic回归分析无复流现象的危险因素及保护因素。结果与正常血流组比较,无复流组cTnI、hs-CRP、vWF、BNP显著升高[(8.2±1.2)μg/Lvs(3.1±1.0)μg/L,(31.6±4.9)mg/Lvs(23.3±4.0)mg/L,(738.0±94.7)μg/L vs(635.0±100.2)μg/L,(409.9±122.8)ng/Lvs(271.5±99.4)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负荷剂量阿托伐他汀应用(10.5%vs 40.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s-CRP、vWF、BNP是无复流的危险因素。结论 hs-CRP、vWF、BNP是无复流现象的预测因子。负荷剂量阿托伐他汀应用可以减少无复流现象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无复流现象 肌钙蛋白I C反应蛋白质 利钠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