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第十八届疼痛学科建设发展学术研讨会胜利召开
1
作者 何睿林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471-471,共1页
2025年5月16日至18日,由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和《中国疼痛医学杂志》编辑部联合主办、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协办的“第十八届全国疼痛科建设与发展学术研讨会”在南宁成功举办。开幕式由吉林省人民医院疼痛科吴大胜教授、广西医科大学... 2025年5月16日至18日,由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和《中国疼痛医学杂志》编辑部联合主办、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协办的“第十八届全国疼痛科建设与发展学术研讨会”在南宁成功举办。开幕式由吉林省人民医院疼痛科吴大胜教授、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疼痛科何睿林教授主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术研讨会 疼痛学科建设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术前MRI特征与疼痛程度及射频热凝术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13
2
作者 何睿林 冉娅 +5 位作者 胡鑫 周增华 许圣荣 耿泽阳 吴逸伦 蒋宗滨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342-347,共6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95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idiopathic trigeminal neuralgia,ITN)病人的三叉神经MRI形态学特征,探讨其与疼痛程度以及经皮穿刺射频热凝术(percutaneous radiofrequency thermocoagulation,PRT)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收集经PR... 目的:回顾性分析95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idiopathic trigeminal neuralgia,ITN)病人的三叉神经MRI形态学特征,探讨其与疼痛程度以及经皮穿刺射频热凝术(percutaneous radiofrequency thermocoagulation,PRT)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收集经PRT治疗的95例单侧ITN病人的一般资料及MRI影像。测量并比较其MRI形态学指标包括双侧三叉神经根(trigeminal nerve root,TR)长度及截面积、神经脑桥夹角、神经跨岩尖转角、血管神经位置关系,计算三叉神经萎缩程度。评估三叉神经MRI形态学特征与NRS评分的相关性。通过电话随访获取病人PRT术后疗效信息并分为复发组和未复发组,采用单因素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评价影响PRT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ITN病人症状侧三叉神经根截面积、神经脑桥夹角小于非症状侧(P<0.05);神经脑桥夹角与NRS评分呈负相关(r=-0.206,P<0.05);单因素统计分析显示:病人病程、TR长度和萎缩程度与PRT的预后有关(P<0.05);进一步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病程是影响PRT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OR=2.834,P<0.05)。结论:症状侧三叉神经萎缩以及较小的神经脑桥夹角对ITN的诊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神经脑桥夹角与病人的疼痛程度有关;病程的长短是影响PRT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形态学 射频热凝术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天无对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小鼠脊髓疼痛和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7
3
作者 陈云婷 蒋宗滨 +4 位作者 张爱民 王峰 许圣荣 周增华 何睿林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929-932,共4页
目的观察夏天无注射液对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小鼠疼痛和脊髓神经元凋亡的影响,探讨其用于PHN治疗的作用机制。方法取昆明小鼠30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n=10),即夏天无注射液组、模型组、对照组。夏天无... 目的观察夏天无注射液对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小鼠疼痛和脊髓神经元凋亡的影响,探讨其用于PHN治疗的作用机制。方法取昆明小鼠30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n=10),即夏天无注射液组、模型组、对照组。夏天无注射液组与模型组使用树脂毒素(resiniferatoxin,RTX)腹腔注射制备PHN模型,对照组注射同等体积生理盐水作对照组。PHN模型痛阈值稳定后,夏天无注射液组行腹腔注射夏天无注射液治疗,模型组注射同等体积生理盐水,治疗周期为14 d。分别于造模前(T0),造模后1 d(T1)、3 d(T2)、5 d(T3)及治疗开始后1 d(T4)、3 d(T5)、5 d(T6)、7 d(T7)、14 d(T8)行小鼠机械缩足反应阈值(paw withdrawal mechanical threshold,PWMT)测定,T3及T8测定完毕立即分批处死各组小鼠,取脊髓L4~L6组织,分别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抗凋亡基因(Bcl-2)和半胱天冬酶-3(Caspase-3)的表达,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脱氧尿三磷酸(d UTP)缺口末端标记(TUNEL)法观察脊髓神经元凋亡情况。结果机械痛阈监测结果:与T0时点比较,T3时夏天无注射液组、模型组PWMT显著性降低(P<0.05);夏天无注射液治疗后,夏天无注射液组PWMT较T3时显著性升高,但仍低于T0时(P<0.05)。免疫组化数据提示:在T3时刻,与对照组比较,夏天无注射液组及模型组的Bcl-2和Caspase-3相对表达量显著性增加(P<0.01);夏天无注射液组、模型组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T8时刻,与模型组比较,夏天无注射液组的Caspase-3表达量降低,而Bcl-2明显升高,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TUNEL结果提示:在T3时间点,夏天无注射液组及模型组的凋亡细胞数较对照组显著增加(P<0.01),夏天无注射液组与模型组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T8时间点,与夏天无注射液组比较,模型组凋亡细胞数显著性增加(P<0.01),对照组的凋亡细胞数显著性降低(P<0.01)。结论夏天无注射液对改善PHN模型小鼠机械痛敏有一定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夏天无注射液抑制小鼠脊髓神经元凋亡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天无 带状疱疹 神经痛 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电极短时程脊髓电刺激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应用研究
4
作者 乔保光 吴方方 +3 位作者 陈巧艳 朱岩 张雁 何睿林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89-195,共7页
目的:探讨双电极短时程脊髓电刺激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22年3月至2024年2月山东省菏泽市立医院和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就诊且病程在3个月内的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病人80例,择期行短时程脊髓电刺激治疗,... 目的:探讨双电极短时程脊髓电刺激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22年3月至2024年2月山东省菏泽市立医院和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就诊且病程在3个月内的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病人80例,择期行短时程脊髓电刺激治疗,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单电极组和双电极组,每组40例。记录两组手术时间、异感覆盖范围、治疗时间、治疗相关的并发症例数(神经损伤、硬膜外血肿、感染、脑脊液漏、电极移位)和术后6个月有效率;比较术前、治疗结束时、术后1、6个月的疼痛数字分级评分法(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评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 sleep quality index,PSQI)。结果:两组术后各时间点NRS评分和PSQI评分均小于术前(P<0.05),术后双电极组各时间点NRS评分和PSQI评分均小于单电极组(P<0.05)。双电极组手术总时间长于单电极组(P<0.05),双电极组异感覆盖范围大于单电极组(P<0.05),两组治疗天数和治疗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双电极组术后6个月有效率大于单电极组(P<0.05)。结论:双电极短时程脊髓电刺激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明显增加异感覆盖范围,疗效优于单电极短时程脊髓电刺激,可作为短时程脊髓电刺激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双电极 短时程脊髓电刺激 异感覆盖 神经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首次经皮球囊压迫术与射频热凝术后再行经皮球囊压迫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比较 被引量:5
5
作者 张鸿昊 蒋宗滨 +3 位作者 吕旌 赵鹏 岳侃 何睿林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0-46,共7页
目的:三叉神经痛有多种微创介入治疗方式,各种方法的疗效不同,对于首选治疗方案仍有争议。本研究旨在比较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rimary trigeminal neuralgia,PTN)患者首次接受经皮球囊压迫术(percutaneous balloon compression,PBC)介入... 目的:三叉神经痛有多种微创介入治疗方式,各种方法的疗效不同,对于首选治疗方案仍有争议。本研究旨在比较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rimary trigeminal neuralgia,PTN)患者首次接受经皮球囊压迫术(percutaneous balloon compression,PBC)介入治疗和射频热凝术(radiofrequency thermocoagulation,RT)治疗后疼痛复发再接受PBC在治疗效果等方面的差异,以期为患者提供更科学、精准的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疼痛科收治的103例PTN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首次接受PBC治疗的患者49例(PBC组),RT术后疼痛复发接受PBC治疗的患者54例(RT+PBC组)。比较2组患者术前疼痛评分,术中卵圆孔形态、卵圆孔面积、球囊容积、压迫时长,术后第1天(T1)、第7天(T2)、第14天(T3)、1个月(T4)、3个月(T5)、1年(T6)各时间点的疼痛评分及疼痛复发情况等的差异,并分析术后复发情况与疼痛评分的相关性。结果:2组间一般资料、术前疼痛评分、卵圆孔形态、卵圆孔面积、T1~T3疼痛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RT+PBC组比较,PBC组球囊充盈容积较小,T4~T6的疼痛评分较低,疼痛复发例数较少(均P<0.05),疼痛复发情况与T2~T6的疼痛评分均呈正相关(分别r=0.306、0.482、0.831、0.876、0.887,均P<0.01)。结论:PTN患者首次介入治疗建议选择PBC,在治疗效果和疼痛复发情况等方面均优于RT治疗后疼痛复发再选择PBC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球囊压迫术 射频热凝术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治疗效果 疼痛复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电压脉冲射频联合医用三氧水治疗肿瘤病人化疗后合并急性带状疱疹神经痛 被引量:2
6
作者 苏建林 杨磊 +4 位作者 龙家鹏 龙卓秀 余想远 黄辉 何睿林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783-787,共5页
急性期带状疱疹相关性疼痛(zoster associated pain,ZAP)是由隐性感染后潜伏在体内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被重新激活,导致相应的感觉神经节受到损害或破坏形成的神经病理性疼痛。早期有效的干预治疗可以减少ZAP的发生。
关键词 感觉神经节 病人化疗 带状疱疹神经痛 神经病理性疼痛 ZOSTER 带状疱疹相关性疼痛 治疗肿瘤 干预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联合连续射频治疗胸段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被引量:11
7
作者 田文海 秦卫东 +3 位作者 白韬 杨平 余威 蒋宗滨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69-72,共4页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是急性带状疱疹愈合后1个月仍持续存在的一种疼痛,为带状疱疹最常见的并发症,我国PHN的发病率为9%~34%[1],其治疗以药物为基础,常结合微创介入治疗、射频治疗等方法。射频治疗模式包括连...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是急性带状疱疹愈合后1个月仍持续存在的一种疼痛,为带状疱疹最常见的并发症,我国PHN的发病率为9%~34%[1],其治疗以药物为基础,常结合微创介入治疗、射频治疗等方法。射频治疗模式包括连续射频(continuous radiofrequency,CRF)和脉冲射频(pulsed radiofrequency,PRF)。PRF临床较为常用,因其不引起神经改变,可避免对痛觉和触觉纤维造成热凝损伤,疼痛缓解效果好,并发症和不良反应较少。缺点是镇痛效果持续时间短,不少病人需反复治疗;而CRF易导致不可逆的神经损伤,治疗后虽然疼痛缓解时间长,但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相对较多[2,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冲射频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急性带状疱疹 微创介入治疗 疼痛缓解时间 连续射频 热凝 射频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富血小板血浆联合药物治疗带状疱疹性神经痛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9
8
作者 周增华 廖莎 +2 位作者 胡鑫 何睿林 蒋宗滨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093-1095,共3页
带状疱疹性神经痛(zoster-related neuralgia,ZRN)是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 zoster virus,VZV)导致患者在出疱疹期间及疱疹愈合后出现的以感觉神经系统损伤为基础的严重神经病理性疼痛,部分患者疼痛会持续数月或数年。自体富血小... 带状疱疹性神经痛(zoster-related neuralgia,ZRN)是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 zoster virus,VZV)导致患者在出疱疹期间及疱疹愈合后出现的以感觉神经系统损伤为基础的严重神经病理性疼痛,部分患者疼痛会持续数月或数年。自体富血小板血浆(Patelet-rich plasma,PRP)是将患者自身新鲜血液离心后获得含有高浓度血小板的血浆,PRP中的血小板被激活后可以释放出多种生长因子,临床上作为神经修复的辅助治疗工具。目前国内外鲜有将PRP用于防治ZRN的案例报道,本研究采用PRP治疗ZRN,观察其治疗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状疱疹性神经痛 富血小板血浆 神经病理性疼痛 联合药物治疗 ZOSTER 神经修复 神经系统损伤 案例报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模型小鼠脊髓的自噬变化 被引量:7
9
作者 张爱民 蒋宗滨 +3 位作者 周增华 陈云婷 陈婷婷 潘剑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86-291,共6页
目的:观察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模型小鼠脊髓自噬程度的变化。方法:36只昆明小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NS)、溶剂组(Solvent)与腹腔注射树脂毒素组(RTX),每组12只。RTX组0.2μg/g的剂量构建PHN模型,Solvent组、N... 目的:观察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模型小鼠脊髓自噬程度的变化。方法:36只昆明小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NS)、溶剂组(Solvent)与腹腔注射树脂毒素组(RTX),每组12只。RTX组0.2μg/g的剂量构建PHN模型,Solvent组、NS组分别注射等体积的溶剂和生理盐水。每天定时用von-frey纤维丝检测机械缩足阈值(PWMT),热板法检测缩足时间阈值(HPPT)至疼痛稳定。然后分别处死各组小鼠,取脊髓L4—L6节段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western Blot等方法检测LC3、beclin1的变化情况。结果:使用0.2μg/g的RTX后PHN模型PWMT显著降低、HPPT显著增加(P<0.05),同时自噬相关蛋白LC3、beclin1的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显著性增加(P<0.05)。结论:0.2μg/g的RTX可以复制PHN小鼠模型;PHN小鼠模型脊髓自噬程度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自噬 脊髓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压氧预处理通过HIF-1α/VEGF通路减轻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被引量:21
10
作者 张爱民 蒋宗滨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2048-2053,共6页
目的:探讨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通路在高压氧(HO)预处理减轻缺血再灌注(IR)模型大鼠大脑损伤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选择SPF级健康雄性成年SD大鼠32只,使用随机数字软件将其分为对照组(control组)、IR组、HO-I... 目的:探讨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通路在高压氧(HO)预处理减轻缺血再灌注(IR)模型大鼠大脑损伤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选择SPF级健康雄性成年SD大鼠32只,使用随机数字软件将其分为对照组(control组)、IR组、HO-IR组和HO-IR-HIF-1α抑制剂组(HO-IR-I组)。IR模型通过大脑中动脉栓塞法制作,对照组仅分离暴露相应血管。HO-IR组和HO-IR-I组大鼠均在制模前在动物高压舱内进行HO治疗4周(每天1次);HO-IR-I组每天在HO预处理前,经腹腔注射4 mg/kg的HIF-1α抑制剂YC-1[3-(5’-hydroxymethyl-2’-furyl)-1-benzylindazol]。在制作模型第1天和第7天行神经行为学评估,第7天观察结束后麻醉处死大鼠,取脑组织测量梗死体积,Western blot检测HIF-1α/VEGF通路相关蛋白及凋亡相关蛋白Bax和Bcl-2的水平,TUNEL法检测凋亡细胞数。结果:与control组比较,IR组、HO-IR组和HO-IR-I组大鼠的神经功能评分降低,脑梗死体积比例及HIF-1α、VEGF、Bax和Bcl-2的蛋白表达均增加,凋亡细胞数量亦增加(P<0.05);与IR组比较;HO-IR组和HO-IR-I组的神经功能评分升高,HIF-1α、VEGF和抑凋亡蛋白Bcl-2表达上调,脑梗死体积比例降低,促凋亡蛋白Bax表达下调,凋亡细胞数量减少(P<0.05);与HO-IR组比较,HO-IR-I组的神经功能评分降低,HIF-1α、VEGF和抑凋亡蛋白Bcl-2表达下调,脑梗死体积比例升高,促凋亡蛋白Bax表达上调,凋亡细胞数量增加(P<0.05)。结论:HO预处理减轻大脑IR损伤的机制可能与通过诱导HIF-1α/VEGF通路调节凋亡进程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再灌注损伤 脑卒中 高压氧 HIF-1α/VEGF信号通路 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噬激活对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模型小鼠脊髓背角GABA能神经元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8
11
作者 张爱民 蒋宗滨 +2 位作者 何睿林 陈婷婷 潘剑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82-286,共5页
目的探讨不同自噬程度对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模型小鼠脊髓背角GABA能神经元凋亡的影响。方法使用SPSS 19.0的随机数字发生器将48只昆明小鼠,6~8周龄,体重18~22 g,随机分为树脂毒素+自噬诱导剂组(PHN+Rapa组)... 目的探讨不同自噬程度对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模型小鼠脊髓背角GABA能神经元凋亡的影响。方法使用SPSS 19.0的随机数字发生器将48只昆明小鼠,6~8周龄,体重18~22 g,随机分为树脂毒素+自噬诱导剂组(PHN+Rapa组)、树脂毒素组(PHN组)、树脂毒素+自噬抑制剂组(PHN+3-MA组)和空白对照组(C组),每组12只。C组不做任何处理,其余各组均腹腔注射0.2μg/g树脂毒素(resiniferatoxin,RTX)制备PHN模型。在构建模型成功后,PHN+Rapa组给予1μg·kg-1·d-1的自噬诱导剂雷帕霉素(rapamycin,Rapa),PHN组给予生理盐水,PHN+3-MA组给予2μg·kg-1·d-1的自噬抑制剂3-MA,连续14 d腹腔注射。检测机械缩足阈值(mechanical withdrawal threshold,MWT)、热缩足潜伏期(thermal withdrawal latency,TWL)至稳定后处死各组小鼠,采用荧光Tunel法检测脊髓凋亡细胞数;提取脊髓L4~6节段组织,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抑凋亡蛋白bcl-2、促凋亡Bax和自噬相关蛋白LC3的相对表达量;免疫荧光标记脊髓背角GABA能神经元数。结果与C组比较,PHN+Rapa组、PHN组和PHN+3-MA组的LC3-II/I和Bax的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明显升高,凋亡细胞数量明显增多,bcl-2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降低,脊髓背角GABA能神经元数明显减少(P<0.05);与PHN组比较,PHN+Rapa组的LC3-II/I比值和Bax的蛋白相对表达量,凋亡细胞数量明显增多,bcl-2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降低,脊髓背角GABA能神经元数明显减少(P<0.05)。与PHN组比较,PHN+3-MA组的LC3-II/I比值和Bax的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降低,凋亡细胞数量明显减少,bcl-2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脊髓背角GABA能神经元数明显增多(P<0.05)。结论自噬过度激活可能是导致带状疱疹后神经痛脊髓背角GABA能神经元凋亡的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GABA能神经元 凋亡 自噬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脉冲射频治疗对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模型大鼠脊髓背角自噬的影响 被引量:9
12
作者 王峰 蒋宗滨 +2 位作者 张爱民 兰琪欣 陈婷婷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209-1213,共5页
目的观察脉冲射频(PRF)治疗对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模型大鼠疼痛的影响,探讨脊髓背角自噬改变的可能作用。方法雄性SD大鼠60只,体重200~240 g,随机分为五组:空白对照组(Blank组)、溶剂组(Solvent组)、PHN模型组(PHN组)、假治疗组(Sham... 目的观察脉冲射频(PRF)治疗对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模型大鼠疼痛的影响,探讨脊髓背角自噬改变的可能作用。方法雄性SD大鼠60只,体重200~240 g,随机分为五组:空白对照组(Blank组)、溶剂组(Solvent组)、PHN模型组(PHN组)、假治疗组(Sham组)和治疗组(PRF组),每组12只。PHN组、Sham组及PRF组腹腔注射树脂毒素(RTX)0.2 g/kg制备PHN模型。Blank组腹腔注射与PHN组相同体积的生理盐水。Solvent组腹腔注射相同体积的溶剂(10%吐温80、10%乙醇和80%生理盐水)。于制模前2 h、制模后1、4、7、10、14 d、PRF治疗后1、4、7、10、14、21、28、35和42 d测定大鼠机械缩足阈值(MWT)和热缩足潜伏期(TWL)。治疗后第42天处死大鼠,取L4-6脊髓组织,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脊髓组织微管相关蛋白轻链Lc3Ⅱ和Lc3Ⅰ、Beclin-1和P62蛋白含量,计算Lc3Ⅱ和Lc3Ⅰ比值。RT-qPCR检测Lc3 mRNA和Beclin-l mRNA的表达量。结果与Blank组比较,PHN组、Sham组及PRF组RTX处理后大鼠MWT明显降低,TWL明显延长,脊髓组织Lc3Ⅱ/Lc3Ⅰ蛋白含量比值和Beclin-1蛋白含量明显升高,P62蛋白含量明显降低,Lc3 mRNA和Beclin-1 mRNA表达量明显增加(P均<0.05)。与PHN组比较,PRF组大鼠在治疗7 d后MWT明显升高,TWL明显缩短,Lc3Ⅱ/Lc3Ⅰ蛋白含量比值明显降低,Beclin-1蛋白含量明显降低,P62蛋白含量明显增加,Lc3 mRNA和Beclin-1 mRNA表达量明显降低(P均<0.05)。结论脉冲射频可能通过抑制脊髓背角组织自噬活性,改善线粒体功能,从而对PHN模型大鼠产生镇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冲射频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脊髓 自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物信息学构建带状疱疹神经痛miRNA-mRNA调控网络 被引量:3
13
作者 赵鹏 莫泳锋 +4 位作者 吕旌 吴逸伦 周增华 何睿林 蒋宗滨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590-601,共12页
目的:利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构建带状疱疹相关神经痛miRNA-mRNA调控网络。方法:从GEO数据库获取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的神经母细胞瘤细胞(SH-SY5Y)转录组测序数据。利用R软件整合差异表达基因。通过miRNet数据库和FunRich软件筛选疼痛相... 目的:利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构建带状疱疹相关神经痛miRNA-mRNA调控网络。方法:从GEO数据库获取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的神经母细胞瘤细胞(SH-SY5Y)转录组测序数据。利用R软件整合差异表达基因。通过miRNet数据库和FunRich软件筛选疼痛相关miRNAs和下游靶基因,并与整合的差异表达基因取交集,获得miRNA-mRNA关系对,且对网络中miRNAs和靶基因分别进行上游转录因子预测和GO、KEGG分析。通过String数据库建立蛋白质互作网络,并利用Cytoscape软件筛选Hub基因。结果:共筛选到差异表达基因1250个、靶基因123个,GO富集分析发现其主要与轴突生成、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元发育、电压门控钠通道活性、转录辅助因子结合等生物过程和分子功能相关。KEGG富集分析发现其主要参与轴突引导、昼夜节律、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等信号通路。结论:成功构建了带状疱疹神经痛miRNA-mRNA调控网络,并筛选得到了mir-34c、mir-98、mir-183、mir-107和SLIT2、ROBO2、ROBO1、PER2、F2RL2、GRID2、S1PR1等关键mi RNA和靶基因,为进一步挖掘其分子发病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状疱疹 带状疱疹相关神经痛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生物信息学 miRNA-mRNA 调控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脉冲射频对坐骨神经分支损伤模型大鼠脊髓神经元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3
14
作者 张爱民 周增华 蒋宗滨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156-1161,共6页
目的:探讨脉冲射频(pulsed radiofrequency,PRF)对坐骨神经分支损伤(spared nerve injury,SNI)模型大鼠脊髓神经元凋亡的影响。方法:将3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n=8):空白对照组(C组)、模型组(SNI组)、假治疗组(Sham组)和治疗组(PRF组... 目的:探讨脉冲射频(pulsed radiofrequency,PRF)对坐骨神经分支损伤(spared nerve injury,SNI)模型大鼠脊髓神经元凋亡的影响。方法:将3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n=8):空白对照组(C组)、模型组(SNI组)、假治疗组(Sham组)和治疗组(PRF组)。于制模前0天,制模后1、4、7、10天,PRF治疗后6、12、24、36、48天分别测定4组大鼠机械缩足阈值(pain mechanical withdrawal threshold,PMWT);在PRF治疗前0天、治疗48天后分别处死每组大鼠4只,提取L4—L6节段脊髓,采用蛋白印记(Western Blot)技术检测bcl-2、caspase-3表达情况,TUNEL法检测脊髓组织凋亡细胞数。结果:(1)坐骨神经分支损伤术后,SNI组、Sham组和PRF组大鼠的PMWT较C组显著降低(P<0.01);(2)经PRF治疗后,PRF组大鼠的PMWT可显著提高(P<0.05);(3)随着PMWT提高,PRF组bcl-2蛋白表达量显著增加,caspase-3蛋白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而脊髓组织细胞凋亡数量显著下降(P<0.05)。结论:PRF可能通过抑制脊髓神经细胞凋亡对SNI模型大鼠产生良好的镇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冲射频 SNI模型 脊髓 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治疗老年急性期带状疱疹神经痛的研究 被引量:21
15
作者 胡鑫 蒋宗滨 +2 位作者 何睿林 兰琪欣 刘劲洲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779-783,共5页
目的探讨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在老年急性期带状疱疹神经痛中的临床效果与安全性。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在我院疼痛科确诊为急性带状疱疹神经痛患者80例,年龄60~85岁。按照随机数字的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予常... 目的探讨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在老年急性期带状疱疹神经痛中的临床效果与安全性。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在我院疼痛科确诊为急性带状疱疹神经痛患者80例,年龄60~85岁。按照随机数字的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予常规抗病毒及口服普瑞巴林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使用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进行治疗。观察治疗后1周、1个月及3个月两组患者的疼痛程度、睡眠质量、不良反应及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在各时间点均低于治疗前(P<0.01),并且观察组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在治疗过程中,观察组患者头晕、嗜睡及共济失调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PHN的发生率亦显著降低(P<0.01)。结论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联合普瑞巴林治疗老年急性期带状疱疹神经痛安全有效,并能降低PHN的发生,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状疱疹 脉冲射频 普瑞巴林 神经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芯穿刺法在三叉神经节球囊压迫术中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乔保光 王海峰 +4 位作者 乔保华 吴方方 张雁 苗韶华 何睿林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602-607,共6页
目的:探讨三芯穿刺法球囊压迫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21年1月至2021年10月菏泽市立医院和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就诊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病人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单芯法组(D组)和三芯法组(S组)... 目的:探讨三芯穿刺法球囊压迫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21年1月至2021年10月菏泽市立医院和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就诊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病人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单芯法组(D组)和三芯法组(S组),每组40例。两组均在Dyna-CT引导下行三叉神经节球囊压迫术。比较两组充盈“梨”形的穿刺次数、手术时间、球囊容量、球囊破裂次数和相关并发症(面部疱疹、麻木、复视、角膜炎)等指标,并比较术前和术后1天、1个月、6个月的疼痛数字评分法(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评分以及术后6月的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D组穿刺次数多于S组(P<0.05),D组手术时间长于S组(P<0.05),两组球囊容量、球囊破裂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各时间点NRS评分均低于术前(P<0.05),两组术后1个月、6个月NRS评分均小于术后1天(P<0.05)。两组术后6个月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病人面部疱疹、麻木、复视、角膜炎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三芯穿刺法球囊压迫术和单芯穿刺法疗效及安全性并无差异,但三芯穿刺法可明显减少穿刺次数和缩短手术时间,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痛 三叉神经节 球囊压迫术 三芯穿刺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压门控离子通道与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被引量:8
17
作者 刘劲洲 蒋宗滨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08-211,共4页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是典型的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NP)。对于PHN的治疗,尽管国内外有规范的诊疗指南和专家共识,治疗方法也很多,但疗效依然不理想,究其原因就是PHN的发病机制仍不明确。大量的研...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是典型的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NP)。对于PHN的治疗,尽管国内外有规范的诊疗指南和专家共识,治疗方法也很多,但疗效依然不理想,究其原因就是PHN的发病机制仍不明确。大量的研究表明,PHN的治疗都是通过离子通道(ion channels)发挥作用。本文就电压门控离子通道在治疗PHN所起的作用做一个综述,为PHN的治疗提供新的靶点和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压门控通道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治疗 靶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富血小板血浆联合肩胛上神经脉冲射频治疗急性带状疱疹合并慢性粘连性肩关节囊炎 被引量:7
18
作者 苏建林 余想远 +3 位作者 赵国平 龙卓秀 杨林洪 何睿林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387-391,共5页
急性带状疱疹相关性疼痛(zoster associated pain,ZAP)是由于潜伏在背根神经节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受到重新激活后,使其相关节段周围神经受损或破坏导致的神经病理性疼痛[1]。早期有效的干预可以减少ZAP的发生,在北美、欧洲和亚太地区... 急性带状疱疹相关性疼痛(zoster associated pain,ZAP)是由于潜伏在背根神经节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受到重新激活后,使其相关节段周围神经受损或破坏导致的神经病理性疼痛[1]。早期有效的干预可以减少ZAP的发生,在北美、欧洲和亚太地区带状疱疹和带状疱疹后神经疼痛发生率为5%~3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胛上神经 急性带状疱疹 富血小板血浆 神经病理性疼痛 疼痛发生率 ZOSTER 背根神经节 粘连性肩关节囊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巴喷丁和普瑞巴林致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1例
19
作者 郭敏慧 李俊宏 +1 位作者 盘紧昇 何睿林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554-558,共5页
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drug-induced hypersensitivity syndrome,DIHS)又称为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和系统症状的药疹(drug rash with eosinophilia and systemic symptoms,DRESS),是一种具有发热、皮疹及内脏损害三联征的急性严重性药物不... 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drug-induced hypersensitivity syndrome,DIHS)又称为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和系统症状的药疹(drug rash with eosinophilia and systemic symptoms,DRESS),是一种具有发热、皮疹及内脏损害三联征的急性严重性药物不良反应,相关的常见药物包括抗病毒药、抗惊厥药和抗结核药物[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内脏损害 抗惊厥药 加巴喷丁 抗病毒药 抗结核药物 普瑞巴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