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代谢风险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发生肝硬化的影响因素分析及预测模型构建
1
作者 邹玉萍 姚莉 +3 位作者 邹军 李立威 蔡福庆 黄杰安 《临床肝胆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05-1112,共8页
目的 探讨高代谢风险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发生肝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并构建无创预测模型,评估其与FIB-4、APRI、GPR及Forns指数模型的诊断效能差异。方法 选取2017年9月1日—2022年10月31日于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诊治的527例高... 目的 探讨高代谢风险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发生肝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并构建无创预测模型,评估其与FIB-4、APRI、GPR及Forns指数模型的诊断效能差异。方法 选取2017年9月1日—2022年10月31日于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诊治的527例高代谢风险CHB患者,并按照7∶3比例随机分为建模组(n=368)和验证组(n=159)。在建模组中通过LASSO回归、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独立影响因素,并建立列线图模型,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曲线)、校准曲线和决策曲线在建模组和验证组中对列线图预测模型进行验证以判断其区分度、校准度和临床实用性。通过Delong检验比较列线图预测模型与其他模型ROC曲线下面积(AUC)的差异。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前白蛋白(OR=0.993,95%CI:0.988~0.999,P=0.019)、凝血酶时间(OR=1.182,95%CI:1.006~1.385,P=0.047)、log_(10)TBil(OR=1.710,95%CI:1.239~2.419,P=0.001)、log_(10)AFP(OR=1.327,95%CI:1.052~1.683,P=0.018)是高代谢风险CHB患者发生肝硬化的独立影响因素。依据多因素分析结果,构建风险预测模型列线图,其AUC为0.837(95%CI:0.788~0.888),特异度为73.5%,敏感度为84.7%,诊断效能高于FIB-4(0.739)、APRI(0.802)、GPR(0.800)、Forns指数(0.709)(Z值分别为2.815、2.271、1.989、2.722,P值分别为0.005、0.017、0.045、0.006)。结论 基于前白蛋白、凝血酶时间、log_(10)TBil、log_(10)AFP建立的列线图模型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 慢性 高代谢风险 肝硬化 影响因素分析 列线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直肠癌细胞过表达tricellulin促进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侵袭转移 被引量:1
2
作者 彭鹏 张金秀 +6 位作者 李梦诗 覃蒙斌 孙娟 吴晴茹 程若溪 刘诗权 黄杰安 《广西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76-481,共6页
三细胞间紧密连接蛋白tricellulin在结直肠癌组织中高表达,且与结直肠癌的不良预后相关。血管生成是肿瘤侵袭转移的重要因素之一,血管内皮细胞在血管新生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研究tricellulin与内皮细胞的关系对探索肿瘤侵袭转移机制具有... 三细胞间紧密连接蛋白tricellulin在结直肠癌组织中高表达,且与结直肠癌的不良预后相关。血管生成是肿瘤侵袭转移的重要因素之一,血管内皮细胞在血管新生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研究tricellulin与内皮细胞的关系对探索肿瘤侵袭转移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western blot观察结直肠癌细胞株与正常结肠上皮细胞株中tricellulin的差异表达,通过基因工程技术调控结直肠癌细胞HCT116中tricellulin的表达,transwell小室检测过表达tricellulin前后结直肠癌细胞侵袭能力变化及其上清液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侵袭能力的影响,ELISA实验检测过表达tricellulin前后MMP2、MMP7的表达变化。结果显示:过表达tricellulin可增强HCT116细胞的侵袭能力,并且其上清液可增强HUVEC细胞的侵袭能力;过表达tricellulin可增加MMP2、MMP7的表达。说明人结直肠癌细胞过表达tricellulin可促进结直肠癌细胞侵袭迁移,并通过影响MMP2、MMP7的表达调控HUVEC细胞的侵袭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tricellulin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血管生成 侵袭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胰腺炎评分系统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3
作者 罗秀平 王洁 +3 位作者 吴青 覃蒙斌 刘诗权 黄杰安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2188-2192,共5页
急性胰腺炎(AP)是临床常见的危重疾病,发病率不断升高。虽然大多数患者是轻症胰腺炎,但重症胰腺炎的病死率仍偏高,因此亟需一些早期、简便、精确的临床评分系统来判断AP严重程度,以此便于进行有效的疾病管理和对症治疗而降低患者病死率... 急性胰腺炎(AP)是临床常见的危重疾病,发病率不断升高。虽然大多数患者是轻症胰腺炎,但重症胰腺炎的病死率仍偏高,因此亟需一些早期、简便、精确的临床评分系统来判断AP严重程度,以此便于进行有效的疾病管理和对症治疗而降低患者病死率。目前有大量研究证实,Ranson评分、APACHEⅡ评分、BISAP评分、CTSI评分、某些血清学指标等评分系统已用于评估AP的严重程度及预后,但均有一定的局限性。本文对现有的评分系统、单一血清学指标及其相关的改良评分系统近年来的研究进展作一概述。通过文献复习认为目前尚无任何单一评分系统或某一指标能够覆盖AP诊治的全过程,对AP严重程度作出准确的判断,需要开发新的评分系统或联合各项指标综合评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炎 评分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细胞分布宽度/血清钙离子对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的早期诊断价值 被引量:24
4
作者 王先令 朱丽叶 +4 位作者 陶坤林 闭彩莹 黄杰安 梁志海 刘诗权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650-654,共5页
目的探讨红细胞分布宽度(RDW)与血清钙离子(SC)比值(RDW/SC)对急性胰腺炎(AP严重程度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和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自2013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住院的AP患者228例,其中轻症急性... 目的探讨红细胞分布宽度(RDW)与血清钙离子(SC)比值(RDW/SC)对急性胰腺炎(AP严重程度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和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自2013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住院的AP患者228例,其中轻症急性胰腺炎组(MAP)169例,重症急性胰腺炎组(SAP)59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生化指标以及多种AP预测评分系统之间的差异,应用ROC曲线评估早期AP患者中RDW/SC与RDW、SC以及多种AP预测评分系统之间的敏感性和特异度。结果SAP组患者中RDW/SC明显高于MAP组患者[(7.8±1.6)vs(6.0±0.6),P<0.001]。ROC曲线分析显示,RDW/SC的敏感性为79.3%,特异度为89.2%,ROC曲线下面积(AUROC)为0.913(95%CI:0.869~0.946),优于RDW(AUROC 0.753,95%CI:0.692~0.808,P<0.001)和SC(AUROC 0.870,95%CI:0.819~0.910,P<0.001)。另外,通过AUROC比较,RDW/SC与Ranson评分、BISAP评分、MCTSI评分系统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RDW/SC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度,对SAP的早期识别价值更高,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细胞分布宽度 血清钙离子 急性胰腺炎 严重程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Wnt信号通路相关分子LGR5、CDK5和βcatenin在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2
5
作者 韦二丹 丘新泽 +5 位作者 吴江妮 彭鹏 李信 邹军 黄杰安 刘诗权 《广西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75-382,共8页
为探讨Wnt信号通路相关分子富含亮氨酸重复序列G蛋白偶联受体5(Leucine-rich repeat-containing 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 5,LGR5)、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5(Cyclin-Dependent Kinase 5,CDK5)和β-连环蛋白(β-catenin)在结直肠侧... 为探讨Wnt信号通路相关分子富含亮氨酸重复序列G蛋白偶联受体5(Leucine-rich repeat-containing 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 5,LGR5)、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5(Cyclin-Dependent Kinase 5,CDK5)和β-连环蛋白(β-catenin)在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aterally Spreading Tumor,LST)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收集2017年1月-2021年11月于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行内镜治疗的56例LST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组织标本,另收集58例结直肠隆起型腺瘤(Protruded-type colorectal Adenoma,PA)、44例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和相应的正常组织及相应临床资料,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测定组织中Wnt通路相关分子LGR5、CDK5和β-catenin在LST、PA、CRC和正常组织中的表达。结果表明:LST不同亚型在性别、年龄、病变部位及病理类型上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病变大小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ST与PA在年龄、病变部位及病理学类型和病变大小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测定显示,LGR5、CDK5及β-catenin在正常组织、PA、LST和CRC中的表达逐渐增高,并且3种蛋白在LST组织的表达水平均高于正常组织和PA。Wnt信号通路相关分子LGR5、CDK5和β-catenin在正常组织、PA、LST和CRC中的阳性表达率逐渐增高,提示Wnt信号通路及其相关因子LGR5、CDK5和β-catenin可能在LST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 结直肠癌 G蛋白偶联受体5 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5 β-连环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phk1基因对间充质干细胞诱导结肠癌RKO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影响 被引量:3
6
作者 伍文红 刘诗权 +4 位作者 符振华 覃蒙斌 徐春燕 朱丽叶 黄杰安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21-228,共8页
目的:探讨鞘氨醇激酶1(sphigosine kinase 1,SphK1)基因下调对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MSC)诱导的结肠癌RKO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影响。方法:采用MSC条件培养液(MSC-CM)和对照培养液(Control-CM)分别干预RKO细胞,CCK-8法检测细... 目的:探讨鞘氨醇激酶1(sphigosine kinase 1,SphK1)基因下调对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MSC)诱导的结肠癌RKO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影响。方法:采用MSC条件培养液(MSC-CM)和对照培养液(Control-CM)分别干预RKO细胞,CCK-8法检测细胞的增殖能力,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的迁移能力,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Ki-67抗原(Ki-67)、MMP-2/9、肿瘤干细胞标志物CD44和CD133蛋白的表达。用慢病毒shRNA载体转染RKO细胞抑制SphK1的表达,观察抑制SphK1的表达对MSC-CM诱导的RKO细胞增殖、迁移以及MMP-2/9、CD44和CD133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MSC-CM可时间依赖性促进RKO细胞的增殖(P<0.05),并明显增强细胞的迁移能力(P<0.01)和细胞中Ki-67、MMP-2/9、CD44和CD133蛋白的表达(均P<0.05或P<0.01)。慢病毒shRNA转染明显抑制RKO细胞SphK1的表达,抑制SphK1的表达可显著抑制MSC-CM对RKO细胞增殖和迁移的促进作用(均P<0.05或P<0.01),且明显抑制MSC-CM诱导的Ki-67、MMP-2/9、CD44和CD133蛋白的表达。结论:MSC-CM可促进RKO细胞的增殖和迁移,下调SphK1可通过抑制MMP-2/9、CD44和CD133的表达逆转MSC-CM诱导的细胞增殖和迁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鞘氨醇激酶1基因 间充质干细胞 结肠癌 RKO细胞 增殖 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胆囊穿孔合并胃穿孔1例报告 被引量:1
7
作者 罗秀平 彭鹏 +2 位作者 刘诗权 覃蒙斌 黄杰安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131-1133,共3页
1病例资料患者男性,54岁,因“反复上腹部痛10余天,检查发现肝占位3 d”于2020年11月19日入本院。患者10余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部疼痛,以上腹部为主,呈持续性胀痛,进食后疼痛加重,疼痛程度明显影响夜间睡眠,无放射至其他部位,伴有恶心... 1病例资料患者男性,54岁,因“反复上腹部痛10余天,检查发现肝占位3 d”于2020年11月19日入本院。患者10余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部疼痛,以上腹部为主,呈持续性胀痛,进食后疼痛加重,疼痛程度明显影响夜间睡眠,无放射至其他部位,伴有恶心、反酸、乏力,遂至当地医院就诊,查血常规:WBC 13.96×10^(9)/L,Hb 92 g/L,PLT 472×10^(9)/L,NEU%0.891;AFP 11.30 ng/mL;CEA 3.72 ng/mL;肾功能:血尿素680μmol/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囊炎 急性 胆囊穿孔 胃穿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结直肠癌转移的相关基因
8
作者 丘新泽 罗世波 +4 位作者 陶坤林 闭彩莹 吴江妮 黄杰安 刘诗权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496-1501,共6页
目的:应用生物信息学对基因芯片数据进行分析,探讨结直肠癌的转移机制,寻找潜在的转移及预后标记物。方法:从GEO数据库选取GSE41568、GSE68468进行分析,使用R语言limma包筛选结直肠原发癌与转移瘤之间的差异基因,获得2个数据集的共同差... 目的:应用生物信息学对基因芯片数据进行分析,探讨结直肠癌的转移机制,寻找潜在的转移及预后标记物。方法:从GEO数据库选取GSE41568、GSE68468进行分析,使用R语言limma包筛选结直肠原发癌与转移瘤之间的差异基因,获得2个数据集的共同差异基因;运用clusterProfiler包进行功能富集分析并进行可视化;通过STRING数据库、Cytoscape软件进行蛋白质互作网络分析及关键模块的筛选;使用TCGA数据库的结直肠癌数据对差异基因进行表达分析和生存分析。结果:共筛选出108个共同差异基因;通过基因富集分析发现,差异基因主要富集在补体及凝血级联等通路及生物学过程中;通过蛋白质互作网络分析发现3个关键模块;基于TCGA数据对共同差异基因分析发现,CLCA1、COLEC11、FCGBP、PDZD2、SERPINA1、SPINK4共6个基因在Ⅰ-Ⅱ和Ⅲ-Ⅳ期结直肠癌的表达有显著差异(P<0.05),并且与结直肠癌的预后显著相关(P<0.05)。结论:通过生物信息学筛选出108个共同差异基因及3个关键模块,并得到6个预后相关基因,为研究结直肠癌的转移机制及预后、靶向治疗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转移 生物信息学分析 差异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