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侧支循环的建立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47
1
作者 张岐平 陈英道 +3 位作者 李育英 李海宁 梁炳松 李健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040-1043,共4页
目的:探讨侧支循环的建立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利用全脑血管造影术评估2012年6月至2015年4月在梧州市工人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27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脑侧支循环开放的特点,并分析侧支循环开放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 目的:探讨侧支循环的建立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利用全脑血管造影术评估2012年6月至2015年4月在梧州市工人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27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脑侧支循环开放的特点,并分析侧支循环开放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预后的影响。结果:(1)有侧支循环组和无侧支循环组对神经功能缺损影响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一级侧支循环和二级侧支循环对神经功能缺损影响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经治疗后,后交通动脉开放、前软脑膜动脉开放、后软脑膜动脉开放及联合开放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4、90 d后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明显改善,NIHS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交通动脉开放、眼动脉开放及无侧支循环形成患者14、90 d后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改善不明显,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有侧支循环开放患者的入院时神经功能较无侧支循环好,而侧支循环的分级对患者的入院时神经功能未见明显影响;(2)有侧支循环开放的患者预后较无侧支循环开放患者明显改善,侧支循环开放的类型影响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侧支循环 神经功能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尿量监测装置的研制及应用
2
作者 李培珍 张春桂 +1 位作者 许敏昭 任建华 《护理学杂志》 2008年第20期68-68,共1页
用滴管式输液器和引流袋自制新型尿量监测装置,并应用于临床。结果每小时尿量监测准确度高、效果好。自制新型尿量监测装置取材方便、制作简单、价格低廉且实用,节省护士工作量,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 屎量监测装置 滴管式输液器 输液夹 尿袋 革新推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卒中单侧空间忽略患者的针对性护理干预
3
作者 李培珍 许敏昭 《护理学杂志》 2010年第19期81-82,共2页
目的探讨针对性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单侧空间忽略(USN)患者日常生活活动及忽略程度的影响。方法将62例脑卒中USN患者随机均分为干预组和常规组。两组均行常规康复治疗,常规组同时行常规康复护理;干预组在常规康复护理的基础上增加指出、纠... 目的探讨针对性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单侧空间忽略(USN)患者日常生活活动及忽略程度的影响。方法将62例脑卒中USN患者随机均分为干预组和常规组。两组均行常规康复治疗,常规组同时行常规康复护理;干预组在常规康复护理的基础上增加指出、纠正错误,强化忽略侧注意和训练。连续干预8周后评价效果。结果干预组Barthel指数、忽略程度改善均显著优于常规组(P<0.05,P<0.01)。结论针对性干预可有效提高USN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USN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单侧空间忽略 针对性措施 康复护理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侧支循环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机械取栓术后疗效及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28
4
作者 陈英道 李海宁 +4 位作者 张岐平 李育英 梁炳松 饶源 陈小玲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563-1568,共6页
目的探讨脑侧支循环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机械取栓术后疗效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我院行机械取栓术的急性脑梗死患者47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脑侧支循环特点分为有侧支循环组(322例)和无侧支循环组(148例)。统计两组... 目的探讨脑侧支循环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机械取栓术后疗效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我院行机械取栓术的急性脑梗死患者47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脑侧支循环特点分为有侧支循环组(322例)和无侧支循环组(148例)。统计两组患者入院时及治疗后14 d和90 d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症状性脑出血发生率、取栓后30 d死亡率,测定两组患者术后血流动力学指标、外周血HIF⁃1α、VEGF及miRNAs。结果有侧支循环组患者入院时NIHSS评分低于无侧支循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侧支循环组中不同侧支循环分级患者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两组患者NIHSS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5),其中有侧支循环组治疗14 d及90 d后的NIHSS评分以及症状性脑出血、取栓术后30 d后死亡率均明显低于无侧支循环组(P<0.05)。有侧支循环组脑血流循环参数中平均血流速度、平均血流量均高于无侧支循环组,而血流外周阻力低于无侧支循环组(P<0.05)。有侧支循环组血清HIF⁃1α和VEGF低于无侧支循环组(P<0.05)。有侧支循环组外周血mRNA⁃210、mRNA⁃126、mRNA⁃132均高于无侧支循环组,而mRNA⁃92a低于无侧支循环组(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mRNA⁃210(OR=1.452,95%CI:0.949~2.222,P=0.025)、mRNA⁃126(OR=2.277,95%CI:1.086~4.777,P=0.002)、mRNA⁃132(OR=3.550,95%CI:1.666~7.565,P=0.025)、mRNA⁃92a(OR=0.017,95%CI:0.001~0.325,P=0.007)为急性脑梗死患者脑侧支循环建立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在行机械取栓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中,有侧支循环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及预后优于无侧支循环患者,而疾病早期外周血中特异性miRNAs分子是影响脑侧支循环建立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侧支循环 急性脑梗死 神经功能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