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单眼外直肌超常量后徙联合拮抗肌截短术治疗大角度知觉性外斜视的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11
1
作者 魏艳飞 陈金卯 +1 位作者 陈霞琳 覃苏帧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860-862,共3页
目的观察单眼外直肌超常量后徙联合拮抗肌截短术治疗大角度知觉性外斜视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4年7月在我院行斜视矫正术符合条件且资料齐全的知觉性外斜视患者12例(12眼),男7例,女5例,手术年龄17~45岁,平均29.3岁;... 目的观察单眼外直肌超常量后徙联合拮抗肌截短术治疗大角度知觉性外斜视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4年7月在我院行斜视矫正术符合条件且资料齐全的知觉性外斜视患者12例(12眼),男7例,女5例,手术年龄17~45岁,平均29.3岁;术前平均偏斜度-87.5~Δ(-75~Δ^-110~Δ)。行主斜眼或视力差眼外直肌后退9~10 mm,剩余偏斜度行同眼内直肌截短5~8 mm,三棱镜检查患者的斜视度,检测患者术前和术后眼位和单眼眼球运动情况,随访时间2~60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8.3个月。结果12例患者在术后末次随访时9例眼位正位,正位率为75.0%;3例外斜视术前偏斜度为-90~Δ、-90~Δ、-110~Δ,末次随访时残余外斜度为-25~Δ、-35~Δ、-35~Δ,术后眼位外观改善明显,无过矫现象。12例患者术前内转均正常,外转均亢进,为+1^+3。术后末次随访内转均到位,9例外转不足-1,1例外转不足-2,2例患者的眼球运动在术后6周恢复正常。12例患者单眼眼球运动末次随访与术后6周时情况一致,说明术后6周眼球运动已稳定。结论单眼外直肌超常量后徙联合拮抗肌截短术可有效地矫正75~Δ及以上知觉性外斜视;但可引起部分患者外转轻度受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觉性外斜视 超常量手术 眼位 眼球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