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结直肠癌腹膜种植转移的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14
1
作者 何振华 张森 +3 位作者 宋现青 吴振杰 欧阳君 张薛磊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07-110,共4页
目的:探讨影响结直肠癌腹膜种植转移的临床病理相关因素。方法:收集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结直肠癌患者1 170例的临床病理资料,研究结直肠癌腹膜种植转移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单因... 目的:探讨影响结直肠癌腹膜种植转移的临床病理相关因素。方法:收集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结直肠癌患者1 170例的临床病理资料,研究结直肠癌腹膜种植转移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单因素分析,并对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进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结果:1 170例结直肠癌患者中,腹膜种植转移92例(7.86%)。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的年龄、肿瘤部位、浸润肠腔周径、肿瘤最大径、组织病理学类型、分化程度、肠壁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血CEA水平与结直肠癌腹膜转移有关。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部位、浸润肠腔周径、分化程度、肠壁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血CEA水平与结直肠癌腹膜转移的有关。结论:肿瘤部位、浸润肠腔周径、分化程度、肠壁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血CEA水平是结直肠癌发生腹膜转移的独立相关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腹膜种植转移 单因素分析 多因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22例结直肠癌同时性肝转移患者的临床预后分析 被引量:5
2
作者 罗吉辉 高枫 +2 位作者 张森 陈利生 杨剑锋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308-312,共5页
目的:探讨影响结直肠癌同时性肝转移患者预后的因素和治疗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广西医科大学2000年1月至2005年12月收治的结直肠癌同时性肝转移患者122例,用Kaplan-Meier分析本组患者的总生存率,用Log-rank检验和COX模型(SPSS13.0)对... 目的:探讨影响结直肠癌同时性肝转移患者预后的因素和治疗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广西医科大学2000年1月至2005年12月收治的结直肠癌同时性肝转移患者122例,用Kaplan-Meier分析本组患者的总生存率,用Log-rank检验和COX模型(SPSS13.0)对影响生存的18项临床病理因素和临床治疗方法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该组患者1年,2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52.46%,24.59%,12.30%,3.28%,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原发肿瘤的大小、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癌性梗阻、肝转移灶部位、肝转移灶数目、肝转移灶大小,肝外侵犯或转移、确诊时CEA水平,手术性质,原发瘤切除,化疗方式及化疗方案为预后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分化程度,癌性梗阻,CEA水平及手术性质为独立的预后因素。结论:对于结直肠癌同时性肝转移患者,原发瘤的分化程度低,伴癌性梗阻及术前CEA高提示患者预后不良。治疗方式对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有重要影响,对于仅存在肝转移的结直肠癌患者应尽积极手术根治原发灶及肝转移灶,介入化疗优于外周静脉全身化疗,全身化疗最好选用含草酸铂的化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原发性 同时性肝转移预后 单因素分析 多因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直肠癌组织中LAP^+CD4^+T细胞免疫调节功能的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曹云飞 江志远 +5 位作者 钟武 唐卫中 张森 高枫 郭云 刘小健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1期3498-3502,共5页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组织中LAP^+CD4^+T细胞对效应T细胞的免疫抑制途径及作用机制。方法:利用免疫磁珠法分选35例结直肠肿瘤组织中LAP^+CD4^+T细胞和LAP-CD4^+T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其纯度;CCK-8法检测其分选细胞的增殖能力,Transwell小室...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组织中LAP^+CD4^+T细胞对效应T细胞的免疫抑制途径及作用机制。方法:利用免疫磁珠法分选35例结直肠肿瘤组织中LAP^+CD4^+T细胞和LAP-CD4^+T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其纯度;CCK-8法检测其分选细胞的增殖能力,Transwell小室检测LAP^+CD4^+T细胞对LAP-CD4^+T细胞抑制途径;ELISA法检测细胞上清液中IL-10及TGF-β含量。结果:免疫磁珠法分选获得的LAP^+CD4^+T细胞纯度为(95.10±2.87)%;CCK-8法结果显示LAP^+CD4^+T细胞分选前后细胞均保持较高存活率(P=0.547);两种细胞单独体外培养72 h后,与LAP-CD4^+T细胞组相比,LAP^+CD4^+T细胞组OD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两种细胞混合培养组OD值为0.51±0.35,LAP-CD4^+T细胞单独培养组OD值为0.74±0.18,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Transwell小室结果显示LAP^+CD4^+T细胞可通过非接触抑制作用于LAP-CD4^+T细胞。ELISA检测结果显示LAP^+CD4^+T细胞较LAP-CD4^+T细胞分泌更高浓度IL-10、TGF-β(P=0.000),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肠癌组织中的LAP^+CD4^+T细胞具有免疫无能性及免疫抑制性,可能通过接触抑制和分泌IL-10及TGF-β两种作用机制参与抑制效应T细胞的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LAP+CD4+T细胞 IL-10 TGF—β 免疫抑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AP^+CD4^+T细胞在结直肠癌肿瘤微环境中的分布情况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3
4
作者 钟武 江志远 +5 位作者 钟世彪 张磊昌 黄家豪 张森 陈利生 曹云飞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612-618,共7页
目的:检测LAP+CD4+T细胞在结直肠癌患者肿瘤微环境中的分布情况,分析其与CD4+CD25+Treg及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初步探讨LAP+CD4+T细胞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4年3月期间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目的:检测LAP+CD4+T细胞在结直肠癌患者肿瘤微环境中的分布情况,分析其与CD4+CD25+Treg及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初步探讨LAP+CD4+T细胞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4年3月期间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结直肠肛门外科收治并行手术治疗的50例结直肠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采集所有患者术前外周血、术中肿瘤组织和距离癌组织边缘10 cm以上的相应癌旁组织标本,同时采集本科室25例健康志愿者外周血作为对照组;流式细胞术检测各标本中LAP+CD4+T细胞和CD4+CD25+Treg的分布比例,比较结直肠癌患者与健康志愿者外周血中LAP+CD4+T细胞分布比例差异、结直肠癌肿瘤组织与相应癌旁组织中LAP+CD4+T细胞分布比例差异;分析LAP+CD4+T细胞和CD4+CD25+Treg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结果:50例结直肠癌患者和25位健康志愿者外周血及组织标本LAP+CD4+T细胞占CD4+T细胞比例,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9.44±3.18)%]高于正常人外周血[(1.49±1.00)%,P=0.000]、结直肠癌患者肿瘤组织[(11.76±3.74)%]高于相应癌旁组织[(3.87±1.64)%,P=0.000];其中肿瘤组织中LAP+CD4+T细胞的分布比例最高。肿瘤组织中LAP+CD4+T细胞与CD4+CD25+Treg细胞成正相关(r=0.327,P=0.02);LAP+CD4+T细胞占CD4+T细胞的比例与肿瘤的TNM分期、远处转移及CEA水平相关(P<0.05)。结论:LAP+CD4+T细胞易聚集于结直肠癌肿瘤组织中,可能参与了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起到促进肿瘤生长、转移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P+CD4+T细胞 调节性T细胞 结直肠癌 肿瘤微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散发性结直肠癌组织p33ING1b启动子甲基化情况及其意义 被引量:3
5
作者 张磊昌 何纯钢 +5 位作者 曹云飞 钟武 钟世彪 龙军先 黄永红 陈利生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4期1617-1620,共4页
目的检测散发性结直肠癌组织p33ING1b启动子甲基化情况,探讨p33ING1b在散发性结直肠癌中转录抑制的可能机制。方法选择2008年10月—2012年3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结直肠肛门外科住院的散发性结直肠癌患者63例,收集其癌组织及相... 目的检测散发性结直肠癌组织p33ING1b启动子甲基化情况,探讨p33ING1b在散发性结直肠癌中转录抑制的可能机制。方法选择2008年10月—2012年3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结直肠肛门外科住院的散发性结直肠癌患者63例,收集其癌组织及相应癌旁组织切除标本;同时选择在我院行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PPH)患者13例,收集其术后痔上黏膜组织。采用巢式-甲基化特异性PCR(nMSP法)检测p33ING1b启动子甲基化情况,RT-PCR检测癌组织p33ING1b mRNA表达水平;采用5-氮-2-脱氧胞苷(5-aza-dC)对人结直肠癌细胞株DLD-1、Caco-2进行去甲基化干预实验。结果癌组织p33ING1b启动子甲基化阳性率为82.5%(52/63),癌旁组织为34.2%(27/63),痔上黏膜组织未检测出p33ING1b启动子甲基化,癌组织p33ING1b启动子甲基化阳性率高于癌旁组织和痔上黏膜组织(χ2=21.21,P<0.001;χ2=33.98,P<0.001)。不同性别、年龄、肿瘤位置、分化程度及有无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患者癌组织p33ING1b启动子甲基化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Dukes分期患者癌组织p33ING1b启动子甲基化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33ING1b启动子甲基化癌组织p33ING1b mRNA相对表达量为(0.62±0.15),低于p33ING1b启动子非甲基化癌组织的(0.75±0.17)(t=2.553,P<0.05)。5-aza-dC干预后,人结直肠癌细胞株DLD-1、Caco-2的p33ING1b启动子甲基化均被逆转,且p33ING1b mRNA相对表达量较干预前升高(P<0.05)。结论 p33ING1b启动子甲基化与散发性结直肠癌存在关联,并可能通过抑制p33ING1b mRNA的表达参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肿瘤 P33ING1B 甲基化 脱氧胞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ukes'C期结直肠癌异时性肝转移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刘传渊 张森 +2 位作者 高枫 柳俊刚 黄深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313-316,共4页
目的:探讨影响结直肠癌异时性肝转移的临床病理相关因素。方法:收集2003年1月~2006年12月的所有Dukes'c期手术患者的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选择性别、年龄、肿瘤大小、组织学类型、肠壁浸润程度、血清CEA水平等因素作为研究对象。... 目的:探讨影响结直肠癌异时性肝转移的临床病理相关因素。方法:收集2003年1月~2006年12月的所有Dukes'c期手术患者的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选择性别、年龄、肿瘤大小、组织学类型、肠壁浸润程度、血清CEA水平等因素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单因素分析,对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进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结果:随访170例Dukes'C期患者36例(21.2%)出现异时性肝转移,其中26例(72.2%)发生于术后2年内,32例(88.9%)发生于术后3年内。单因素分析示肠壁浸润层次、组织学类型和血清CEA是异时性肝转移的相关因素。性别、年龄、肿瘤大小、分化程度等与肝转移无相关性。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浸润程度、血清CEA水平是异时性肝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组织学类型是独立保护性因素。结论:肿瘤浸润程度、组织学类型和血清CEA是异时性肝转移的独立相关因素。结直肠癌根治术后2~3年内密切随访,特别是术前CEA值高于正常,肿瘤浸润达浆膜或浆膜外的Dukes'C期患者,早期发现异时性肝转移显得尤为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ukes'C期 结直肠癌 异时性肝转移 相关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80例结直肠癌卵巢转移的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5
7
作者 黄深 张森 +2 位作者 高枫 刘传渊 柳俊刚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89-93,共5页
目的:探讨影响结直肠癌卵巢转移的临床病理相关因素。方法:收集2004年1月~2009年2月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结直肠癌女性患者380例的临床病理资料。选择经期关系、民族、病程、首发症状、肿瘤部位与大小、肿瘤与腹膜返折、浸润肠... 目的:探讨影响结直肠癌卵巢转移的临床病理相关因素。方法:收集2004年1月~2009年2月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结直肠癌女性患者380例的临床病理资料。选择经期关系、民族、病程、首发症状、肿瘤部位与大小、肿瘤与腹膜返折、浸润肠腔周径、大体类型、组织病理类型、分化程度、肠壁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血总蛋白及白蛋白水平、血清CEA、大便潜血作为研究因素。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单因素分析,并对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进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结果:380例结直肠癌女性患者发现54例(14.2%)出现同时性或异时性卵巢转移。单因素分析示:经期关系、病程、首发症状、肿瘤最大直径、浸润肠腔周径、组织病理类型、分化程度、肠壁浸润深度和血清CEA与结直肠癌卵巢转移有关。多因素分析示:经期关系、首发症状、浸润肠腔周径、病理类型、分化程度和血清CEA均为大肠癌卵巢转移的相关指标。结论:经期关系、首发症状、浸润肠腔周径、组织病理类型、分化程度和血清CEA是结直肠癌发生卵巢转移的临床病理相关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卵巢转移 单因素分析 多因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手术联合辅助治疗对局部复发性直肠癌的疗效 被引量:1
8
作者 庄华章 郭云 唐宗江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4期2335-2337,共3页
目的探讨手术联合辅助治疗应用于局部复发性直肠癌的治疗效果。方法对1993年8月至2002年2月间收治的107例局部复发再治疗的患者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手术联合辅助治疗(A组)32例,单纯手术(B组)37例,辅助治疗(C组)38例,... 目的探讨手术联合辅助治疗应用于局部复发性直肠癌的治疗效果。方法对1993年8月至2002年2月间收治的107例局部复发再治疗的患者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手术联合辅助治疗(A组)32例,单纯手术(B组)37例,辅助治疗(C组)38例,3组中位年龄分别为:(49.3±20.7)、(44.4±25.4)、(52.9±29.1)岁。A、B、C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27.8、14.6、13.7个月。A组5年生存率显著优于B组和C组(P<0.05)。结论对于复发性直肠癌行包括积极的手术在内的综合治疗可以给患者带来长期生存的机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癌 局部复发 手术 辅助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曲古抑菌素A对人结肠癌细胞株Colo205组蛋白乙酰化及ING1b mRNA表达的影响
9
作者 李天煜 陈利生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81-183,共3页
目的:探讨曲古抑菌素A(TSA)对人结肠癌细胞株Colo205组蛋白乙酰化及ING1b 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培养人结肠癌细胞株Colo205,对照组(A组)不加TSA干预,实验组分3组(B、C、D组),分别应用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s)抑制剂TSA50、100、200μg/... 目的:探讨曲古抑菌素A(TSA)对人结肠癌细胞株Colo205组蛋白乙酰化及ING1b 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培养人结肠癌细胞株Colo205,对照组(A组)不加TSA干预,实验组分3组(B、C、D组),分别应用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s)抑制剂TSA50、100、200μg/L的浓度作用于人结肠癌细胞株Clol205,24h后用染色质免疫沉淀(ChIP)方法检测4组Clol205细胞乙酰化组蛋白H3结合的DNA情况,以了解抑癌基因ING1b相关组蛋白H3乙酰化的变化,并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ING1b mRNA的表达,均用实时定量PCR方法分析。结果:A组人结肠癌细胞株Colo205组蛋白H3乙酰化水平及ING1b mRNA Ct值为23.25±0.08和23.32±0.05,经TSA干预后,C、D组组蛋白H3乙酰化水平较A组增加(P<0.05),2^(-ΔΔCt)值分别为4.21和4.38,ING1b mRNA表达亦比A组高(P<0.05),2^(-ΔΔCt)值分别为4.52和4.62,组蛋白H3乙酰化水平及ING1b mRNA表达C、D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组蛋白H3乙酰化水平及ING1b mRNA表达B组与A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2^(-ΔΔCt)值分别为1.12和1.33。同时观察到C、D组Clol205细胞较A、B组细胞生长明显受抑制。结论:人结肠癌细胞株Colo205组蛋白去乙酰化可能是导致基因ING1b表达沉默的主要原因之一,100μg/L的TsA能较好地提高组蛋白乙酰化水平,并有效地激活去乙酰化所致ING1h基因转录,诱导该基因表达,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癌 基因表达调控 乙酰化 肿瘤抑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肠癌肝转移中CD34、D2-40的表达及临床病理意义 被引量:8
10
作者 黄振宇 梁君林 黄源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825-1827,共3页
目的:探讨结肠癌原发灶、肝转移灶及淋巴结转移灶中CD34和D2-40的表达,研究新生淋巴管的生成与结肠癌肝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对52例有结肠癌肝转移患者的原发灶、肝转移灶及淋巴结转移灶中CD34及D2-40的表达进行检测,并对与肝... 目的:探讨结肠癌原发灶、肝转移灶及淋巴结转移灶中CD34和D2-40的表达,研究新生淋巴管的生成与结肠癌肝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对52例有结肠癌肝转移患者的原发灶、肝转移灶及淋巴结转移灶中CD34及D2-40的表达进行检测,并对与肝转移相关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52例结肠癌肝转移患者的原发灶、肝转移灶及淋巴结转移灶中新生淋巴管密度明显高于新生血管密度(F=129.83,P=0.0003);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肿瘤的浸润深度与合并肝转移有关;血管浸润和淋巴管浸润可能是结肠癌肝转移重要的预测预后的因子。结论:在结肠癌肝转移发生发展过程中淋巴管生成可能起主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肿瘤 肝转移 CD34 D2—4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周血及大肠癌组织TGF-β1含量检测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9
11
作者 黄永红 曹云飞 +3 位作者 高枫 张森 张磊昌 龙军先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790-1793,共4页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在结直肠癌患者的表达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方法检测50例结直肠癌患者术前、术后,以及25例健康志愿者的外周血TGF-β1表达水平差异,同时检测了结直肠癌肿瘤组织和癌旁正常大肠组织匀浆上清的TGF-...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在结直肠癌患者的表达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方法检测50例结直肠癌患者术前、术后,以及25例健康志愿者的外周血TGF-β1表达水平差异,同时检测了结直肠癌肿瘤组织和癌旁正常大肠组织匀浆上清的TGF-β1含量,分析TGF-β1浓度的变化与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结果结直肠癌患者术前血浆TGF-β1水平明显高于术后组以及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组织TGF-β1含量显著高于癌旁正常大肠组织(P<0.05);在CEA阴性及CEA阳性患者中均可分别观察到类似的浓度改变。外周血TGF-β1水平与肿瘤大小呈正相关,随着肿瘤分期的进展,浓度明显升高。结论 TGF-β1可联合CEA检测,更好的为结直肠癌的临床诊断、评价预后和复发提供参考价值,同时为基于抗TGF-β1的肿瘤免疫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GF-Β1 结直肠癌 诊断 免疫治疗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粒细胞肉瘤临床及病理特征观察 被引量:5
12
作者 徐艳松 赵波 +2 位作者 刘刚 李辉 唐卫中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18-120,共3页
目的:提高对粒细胞肉瘤(GS)的临床特征、诊断、鉴别诊断的认识。方法:收集我院从1993年1月至2013年1月期间确诊的直肠粒细胞肉瘤及其他部位粒细胞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免疫纽化进行分析。结果:本组患者发病年龄为7~62岁,男8例,... 目的:提高对粒细胞肉瘤(GS)的临床特征、诊断、鉴别诊断的认识。方法:收集我院从1993年1月至2013年1月期间确诊的直肠粒细胞肉瘤及其他部位粒细胞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免疫纽化进行分析。结果:本组患者发病年龄为7~62岁,男8例,女4例。多数以局部疼痛为主,少数以发病部位出血等为首发症状。4例白血病性GS,分别发生于骶尾部、鼻根、双眼、牙龈。3例为独立性GS,分别发生于左肺、骶骨、胸椎。5例未行骨髓穿刺。免疫组化染色显示10例瘤细胞表达髓过氧化物酶(MPO),6例瘤细胞表达CD99.4例表达CD68,4例表达CD43,4例表达LCA,3例淋巴细胞抗体阳性。结论:GS少见,各个部位均可发病.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免疫标记物联合检测可以提高该疾病的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细胞肉瘤 免疫组化 临床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迷迭香酸衍生物RAD-9通过PI3K/Akt和p38 MAPK信号通路诱导胃癌MGC-803细胞凋亡 被引量:27
13
作者 韦立群 李清 +4 位作者 甘嘉亮 李婉婷 潘晓杭 蒋伟哲 唐双意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56-260,共5页
目的研究迷迭香酸衍生物RAD-9诱导胃癌MGC-803细胞凋亡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MTT法观察RAD-9对胃癌MGC-803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的凋亡;Hoechst 33258染色法观察RAD-9对MGC-803细胞核凋亡形态学的影响;Western blot检... 目的研究迷迭香酸衍生物RAD-9诱导胃癌MGC-803细胞凋亡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MTT法观察RAD-9对胃癌MGC-803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的凋亡;Hoechst 33258染色法观察RAD-9对MGC-803细胞核凋亡形态学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RAD-9干预MGC-803细胞36 h后,对Akt、p-Akt、p38 MAPK、p-p38 MAPK蛋白及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caspase-3的影响。结果MTT结果显示,RAD-9呈时间、浓度依赖性抑制胃癌MGC-803细胞增殖;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RAD-9对胃癌MGC-803细胞有明显的促凋亡作用(P<0.01);Hoechst 33258染色实验结果显示,RAD-9干预胃癌MGC-803细胞36 h后,细胞核呈现典型凋亡形态学改变;Western blot结果显示,RAD-9干预胃癌MGC-803细胞36 h后,Bcl-2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Bax、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明显提高,Akt、p-Akt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下调,p38 MAPK、p-p38 MAPK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上调(P<0.01)。结论 RAD-9能抑制胃癌MGC-803细胞生长,且能诱导其凋亡,其机制可能与抑制PI3K/Akt和激活p38 MAPK信号通路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AD-9 胃癌 MGC-803细胞 凋亡 PI3K/AKT P38 MAPK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雀异黄酮对三阴乳腺癌MDA-MB-231细胞凋亡及EGFR/PI3K/Akt通路的影响 被引量:26
14
作者 韦立群 李婉婷 +3 位作者 李通 徐成飞 唐双意 甘嘉亮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376-1381,共6页
目的研究金雀异黄酮(genistein)诱导三阴性乳腺癌MDA-MB-231细胞凋亡及其机制。方法 MTT法观察金雀异黄酮对乳腺癌MDA-MB-231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Hoechst 33258染色观察金雀异黄酮对MDA-MB-231细胞核凋亡形态学的影响;qRT-PCR法观察金... 目的研究金雀异黄酮(genistein)诱导三阴性乳腺癌MDA-MB-231细胞凋亡及其机制。方法 MTT法观察金雀异黄酮对乳腺癌MDA-MB-231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Hoechst 33258染色观察金雀异黄酮对MDA-MB-231细胞核凋亡形态学的影响;qRT-PCR法观察金雀异黄酮干预MDAMB-231细胞36 h后,EGFR 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金雀异黄酮干预MDA-MB-231细胞36 h后,Western blot检测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caspase-3,EGFR、Akt、p-Akt蛋白的变化;Akt激活剂胰岛素(insulin)、金雀异黄酮单独及联合胰岛素干预乳腺癌MDA-MB-231细胞后,Western blot检测Akt和p-Akt蛋白表达量的变化。结果 MTT结果显示,金雀异黄酮呈时间浓度依赖性抑制乳腺癌MDA-MB-231细胞增殖;Hoechst 33258染色结果显示,金雀异黄酮干预乳腺癌MDAMB-231细胞36 h后细胞核呈现典型凋亡形态学改变;qRTPCR结果显示,经金雀异黄酮干预MDA-MB-231细胞36 h后,EGFR的mRNA表达水平明显下降(P<0.01);Western blot结果显示金雀异黄酮干预乳腺癌MDA-MB-231细胞36 h后,与对照组对比,Bcl-2、EGFR、Akt、p-Akt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下调(P<0.01),Bax、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上调(P<0.01),Akt激活剂胰岛素可以明显激活p-Akt(P<0.01),金雀异黄酮可以明显下调被激活的p-Akt(P<0.01)。结论金雀异黄酮能抑制三阴乳腺癌MDA-MB-231细胞生长并诱导其凋亡,其机制可能与抑制EGFR/PI3K/Akt信号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雀异黄酮 三阴乳腺癌 凋亡 增殖 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EGFR/PI3K/Akt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迷迭香酸类似物-11通过EGFR-JNK通路抑制人胃癌MGC-803细胞增殖和迁移 被引量:9
15
作者 李婉婷 韦立群 +5 位作者 李清 黄道航 潘晓杭 黄俊力 甘嘉亮 唐双意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504-509,共6页
目的基于EGFR-JNK通路,探讨RAA-11对人胃癌MGC-803细胞增殖和迁移的抑制作用。方法 MTT法检测RAA-11对人胃黏膜上皮GES-1细胞和人胃癌MGC-803细胞活力的影响;划痕实验检测RAA-11对人胃癌MGC-803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R... 目的基于EGFR-JNK通路,探讨RAA-11对人胃癌MGC-803细胞增殖和迁移的抑制作用。方法 MTT法检测RAA-11对人胃黏膜上皮GES-1细胞和人胃癌MGC-803细胞活力的影响;划痕实验检测RAA-11对人胃癌MGC-803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RAA-11对人胃癌MGC-803细胞EGFR mRNA表达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RAA-11对人胃癌MGC-803细胞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Bcl-2、Bax及通路蛋白EGFR、JNK、p-JNK表达的影响。结果 MTT结果表明,与人胃黏膜上皮GES-1细胞相比,RAA-11明显抑制人胃癌MGC-803细胞的增殖(P<0.01),提示RAA-11对MGC-803细胞有选择作用;划痕实验结果提示,RAA-11能抑制人胃癌MGC-803细胞的迁移能力;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提示,RAA-11降低了人胃癌MGC-803细胞EGFR 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结果提示,RAA-11上调人胃癌MGC-803细胞促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Bax,并促进通路蛋白JNK、p-JNK的表达(P<0.01),下调抑凋亡相关蛋白Bcl-2的表达,并降低了通路蛋白EGFR的表达水平(P<0.01)。结论 RAA-11通过作用于EGFR-JNK通路,抑制人胃癌MGC-803细胞的增殖和迁移,并能够诱导其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迷迭香酸 胃癌 增殖 迁移 凋亡 EGFR JNK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F-κB和MAPK信号通路参与金雀异黄酮诱导乳腺癌MDA-MB-231细胞凋亡的体外研究 被引量:15
16
作者 韦立群 徐成飞 +4 位作者 李婉婷 潘晓杭 黄道航 甘嘉亮 唐双意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690-694,共5页
目的探讨金雀异黄酮(genistein)诱导人乳腺癌MDA-MB-231细胞凋亡的可能机制。方法采用MTT法观察金雀异黄酮对乳腺癌MDA-MB-231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集落形成法观察金雀异黄酮对MDA-MB-231细胞集落形成能力的影响;金雀异黄酮干预MDA-MB-23... 目的探讨金雀异黄酮(genistein)诱导人乳腺癌MDA-MB-231细胞凋亡的可能机制。方法采用MTT法观察金雀异黄酮对乳腺癌MDA-MB-231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集落形成法观察金雀异黄酮对MDA-MB-231细胞集落形成能力的影响;金雀异黄酮干预MDA-MB-231细胞36 h后,Western blot检测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caspase-3及NF-κB、ERK、p-ERK、JNK、p-JNK蛋白的表达。结果 MTT结果显示,金雀异黄酮呈时间、浓度依赖性抑制乳腺癌MDAMB-231细胞增殖;集落形成实验结果显示,金雀异黄酮能明显抑制乳腺癌MDA-MB-231细胞的集落形成(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金雀异黄酮干预乳腺癌MDA-MB-231细胞36 h后,与对照组相比,Bcl-2、NF-κB、p-ERK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下调(P<0.05),Bax、caspase-3、p-JNK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上调(P<0.05)。结论金雀异黄酮能抑制乳腺癌MDA-MB-231细胞生长,且能诱导其凋亡,其机制可能与抑制NF-κB、ERK,激活JNK信号转导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雀异黄酮 乳腺癌 MDA-MB-231细胞 凋亡 NF-ΚB ERK JNK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迷迭香酸类似物-11通过抑制ERK/MAPK通路诱导人胃癌MGC-803细胞凋亡 被引量:6
17
作者 李婉婷 韦立群 +5 位作者 李清 潘晓杭 黄道航 甘嘉亮 黄俊力 唐双意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08-213,共6页
目的对迷迭香酸类似物-11(rosmarinic acid analogue-11,RAA-11)诱导人胃癌MGC-803细胞凋亡及其机制进行初步探究。方法 MTT法和克隆形成法观察RAA-11对人胃癌MGC-803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Hoechst 33258染色法观察RAA-11对人胃癌MGC-803... 目的对迷迭香酸类似物-11(rosmarinic acid analogue-11,RAA-11)诱导人胃癌MGC-803细胞凋亡及其机制进行初步探究。方法 MTT法和克隆形成法观察RAA-11对人胃癌MGC-803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Hoechst 33258染色法观察RAA-11对人胃癌MGC-803细胞核凋亡形态学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RAA-11对人胃癌MGC-803细胞凋亡率的影响;Western blot观察RAA-11对人胃癌MGC-803细胞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Bcl-2、Bax及通路蛋白ERK、p-ERK表达的影响。结果 MTT结果提示RAA-11可以抑制人胃癌MGC-803细胞增殖(P<0.01),且呈时间浓度依赖性;克隆形成实验结果提示,RAA-11能抑制人胃癌MGC-803细胞的集落形成能力;Hoechst 33258染色结果提示,RAA-11干预人胃癌MGC-803细胞48 h后,细胞核呈现典型凋亡形态学改变;流式细胞术结果提示,RAA-11对人胃癌MGC-803细胞有明显的促凋亡作用; Western blot结果显示,RAA-11上调人胃癌MGC-803细胞促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Bax(P<0.01),下调抑凋亡相关蛋白Bcl-2的表达水平,并降低了通路蛋白ERK、p-ERK的表达水平(P<0.01)。结论 RAA-11能抑制人胃癌MGC-803细胞的增殖,并能够诱导凋亡,其机制可能与抑制ERK/MAPK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AA-11 胃癌 MGC-803 增殖 凋亡 ERK/MAPK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番茄红素对大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4
18
作者 谭杨波 李通 甘嘉亮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3期2512-2515,共4页
目的探讨番茄红素对肠缺血再灌注大鼠肠黏膜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健康清洁级SD大鼠48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番茄红素组、缺血再灌注组、假手术组,每组16只。番茄红素组予以番茄红素10 mg/kg连续灌胃5 d,缺血再灌注组和假手术组灌胃相... 目的探讨番茄红素对肠缺血再灌注大鼠肠黏膜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健康清洁级SD大鼠48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番茄红素组、缺血再灌注组、假手术组,每组16只。番茄红素组予以番茄红素10 mg/kg连续灌胃5 d,缺血再灌注组和假手术组灌胃相同剂量生理盐水。各组大鼠分离肠系膜上动脉,番茄红素组和缺血再灌注组以血管夹夹闭肠系膜上动脉1 h,再灌注4 h后,各组大鼠采集腹主动脉血和回肠标本,测定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二胺氧化酶(diamine oxidase,DAO)活性和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小肠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活性及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TNF-α)与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的含量,以及小肠组织病理学Chiu’s评分。结果番茄红素组小肠组织病理学Chiu’s评分明显低于缺血再灌注组(P<0.01),但与假手术组相比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P<0.01)。番茄红素组小肠组织TNF-α、IL-6、MPO及血清SOD、DAO和MDA明显优于缺血再灌组(P<0.01),而小肠组织TNF-α、IL-6、MPO及血清DAO、SOD、MDA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番茄红素预处理能有效抑制肠缺血再灌注后的氧化应激反应及炎症反应,减轻小肠缺血再灌注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茄红素 肠缺血再灌注 氧化应激 肿瘤坏死因子-&alpha 白细胞介素-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D-L1阻断对脓毒症小鼠T淋巴细胞凋亡及单核细胞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3
19
作者 韦金磊 陈建新 张森(指导)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958-963,共6页
目的:探讨程序性死亡受体-1配体(PD-L1)阻断对脓毒症小鼠T淋巴细胞凋亡及单核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30只8~10周龄清洁级C57BL/6雄性小鼠随机分为3组:sham组、模型组、PD-L1拮抗组,每组10只,模型组、PD-L1拮抗组小鼠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手术... 目的:探讨程序性死亡受体-1配体(PD-L1)阻断对脓毒症小鼠T淋巴细胞凋亡及单核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30只8~10周龄清洁级C57BL/6雄性小鼠随机分为3组:sham组、模型组、PD-L1拮抗组,每组10只,模型组、PD-L1拮抗组小鼠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手术(CLP)构建脓毒症小鼠模型,sham组小鼠暴露盲肠后即进行伤口缝合,不结扎。PD-L1拮抗组小鼠术后腹腔注射抗PD-L1抗体(50μg/只),每6 h注射1次,连续4次,sham组和模型组小鼠腹腔注射等剂量生理盐水。流式标记法检测各组小鼠CD3+T细胞表面PD-1和单核细胞CD11b+表面PD-L1表达,HE染色观察组织病理学改变,电镜下观察脾脏和胸腺超微病理结构改变,TUNEL染色检测脾脏和胸腺组织细胞凋亡、流式细胞术检测胸腺组织T淋巴细胞凋亡,ELISA检测Caspase-3和TNF-α、IL-6及IL-10表达。结果:与sham组相比,模型组小鼠CD3^(+)、CD11b^(+)表面PD-1和PD-L1表达、脾脏和胸腺组织细胞凋亡率、T淋巴细胞凋亡率、Caspase-3、TNF-α、IL-6、IL-10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PD-L1拮抗组小鼠CD3^(+)、CD11b^(+)表面PD-1和PD-L1表达、脾脏和胸腺组织细胞凋亡率、T淋巴细胞凋亡率、Caspase-3、TNF-α、IL-6蛋白表达明显降低,IL-10表达明显升高(P<0.05)。结论:PD-L1阻断可有效降低脓毒症小鼠T细胞凋亡率,改善其单核细胞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序性死亡受体-1配体 脓毒症 T淋巴细胞 单核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假基因DUXAP8在肝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3
20
作者 王纯 叶明亮 +4 位作者 陈志航 罗杰 洪莹晖 赵秋 常莹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580-586,共7页
目的探讨DUXAP8在肝癌中的表达和临床意义,并探讨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收集TCGA数据库中截至2019年6月的肝癌表达数据及临床资料,筛选出同时满足在癌组织与癌旁组织差异表达且影响患者预后的lncRNA。分析DUXAP8表达水平与肝癌患者临床... 目的探讨DUXAP8在肝癌中的表达和临床意义,并探讨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收集TCGA数据库中截至2019年6月的肝癌表达数据及临床资料,筛选出同时满足在癌组织与癌旁组织差异表达且影响患者预后的lncRNA。分析DUXAP8表达水平与肝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以及预后的相关性。利用GO和KEGG通路富集方法分析与DUXAP8相关的基因生物功能及其可能参与的生物过程。利用STRING数据库和Cytoscape进行蛋白质相互作用分析并筛选关键基因,然后对关键基因的表达量及其预后情况进行分析并进行文献检索分析。肝癌组织和癌旁组织DUXAP8表达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和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不同临床病理特征的患者DUXAP8表达水平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利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并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组间比较;采用Cox回归分析预后影响因素。Pearson相关法分析DUXAP8的相关基因。结果非配对样品及配对样品肝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DUXAP8的表达水平存在显著差异(P值均<0.001),肝癌组织中DUXAP8表达明显升高。在不同年龄、T分期的患者中DUXAP8表达差异显著(P值均<0.05),年龄≥60岁或T分期等级为T3或T4,DUXAP8表达量较高。单因素分析显示,临床分期、T分期、DUXAP8表达量与患者总生存期相关(P值均<0.00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临床分期晚[风险比(HR)=1.648,95%可信区间(95%CI):1.330~2.709,P<0.001]、高DUXAP8表达仍是预后差的独立危险因素(HR=1.849,95%CI:1.262~2.713,P<0.01)。DUXAP8高表达的样本中,富集了与维持肿瘤细胞的增殖和细胞周期等相关的基因。TOP2A、KIF2C、TTK、PLK1、CDCA8、CDC20、NCAPG、BUB1B、BUB1和CCNA2为DUXAP8相关靶基因的Hub基因,主要参与细胞有丝分裂和细胞周期等过程,是肝癌患者预后不良的相关因素(P值均<0.05)。结论DUXAP8高表达是肝癌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DUXAP8可能通过影响细胞增殖、周期等过程促进肝癌的发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 假基因 DUXAP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