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1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肠道菌群与格雷夫斯眼病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1
作者 李悦颖 袁善思 +1 位作者 汪洋 李凯军 《解放军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69-276,共8页
格雷夫斯眼病(GO)是一种发生在眼眶组织的特异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与格雷夫斯病(GD)所致的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密切相关;其致残及毁容性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GO的确切机制仍有待充分阐明。近年来,基因测序及医学微生物学研究显示,肠道菌... 格雷夫斯眼病(GO)是一种发生在眼眶组织的特异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与格雷夫斯病(GD)所致的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密切相关;其致残及毁容性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GO的确切机制仍有待充分阐明。近年来,基因测序及医学微生物学研究显示,肠道菌群的改变可能在GO发生发展中发挥作用,肠道生态失调可改变免疫系统的调节信号,造成器官的免疫损害。明确肠道菌群与GO的相关性有助于了解疾病的致病机制,为GO的诊疗提供理论依据。本文综述肠道菌群失调在GO发病过程中的影响及有前景的相关治疗方法,包括肠道菌群实验、病例研究及发病机制和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雷夫斯眼病 肠道菌群 发病机制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患者具身认知的信息接收与反馈省思——以白内障手术患者为例
2
作者 王晶晶 罗洪林 李霞 《医学与哲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68-72,共5页
患者具身认知是患者的身体在疾病状态下、诊疗环境里、病程进展中的认知活动。患者接受医学治疗并非单纯的信息接收-反馈过程,而是通过身体感官、情感认知与社会环境动态交互的过程。信息接收方面,视觉主导手术全程的感知重构,听觉辅助... 患者具身认知是患者的身体在疾病状态下、诊疗环境里、病程进展中的认知活动。患者接受医学治疗并非单纯的信息接收-反馈过程,而是通过身体感官、情感认知与社会环境动态交互的过程。信息接收方面,视觉主导手术全程的感知重构,听觉辅助认知调适以弥补视觉适应期的信息断层。信息反馈方面,心智整合感官输入并驱动行为适应,语言表达则成为医患沟通与体验外化的关键媒介。医学需超越单纯的生物指标评估,将患者的感官-认知-语言反馈纳入治疗体系,这不仅为治疗康复提供新思路,也为具身理论在医学领域的应用拓展哲学与伦理维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患者 具身认知 信息接收 信息反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乳化术治疗高度近视并发性白内障术后视力恢复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23
3
作者 杨钊 梁皓 +3 位作者 左慧懿 何剑 罗霄 谭少健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961-964,共4页
目的分析超声乳化术治疗高度近视并发性白内障术后视力恢复的影响因素。方法对63例(87眼)高度近视并发性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随访3个月,分别测量患者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及眼底检查,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分为... 目的分析超声乳化术治疗高度近视并发性白内障术后视力恢复的影响因素。方法对63例(87眼)高度近视并发性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随访3个月,分别测量患者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及眼底检查,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分为〈0.3和/〉0.3两个等级,并用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近视病史时间、术前眼轴长度、术前角膜散光度、术前角膜屈光度、玻璃体后脱离、后巩膜葡萄肿及黄斑病变多种因素对术后视力恢复的影响。结果术后2周视力:稞眼视力:〈0.3者45眼(51.72%),t〉0.3者42眼(48.28%);最佳矫正视力:〈0.3者32眼(36.78%),≥0.3者55眼(63.22%)。术后3个月视力:裸眼视力:〈0.3者38眼(43.68%),≥0.3者49眼(56.32%);最佳矫正视力:〈0.3者23眼(26.44%),≥0.3者64眼(73.56%)。术后最佳矫正视力〈0.3和≥0.3组比较,眼轴长度、角膜散光度、黄斑病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0.05)。黄斑病变(OR:8.06.95%C1:1.75∽37.07)、角膜散光度(OR:3.87,95%CI:1.20-12.48)和眼轴长度(OR:1.50,95%CI:1.09∽2.06)是术后矫正视力恢复的独立影响因素;有黄斑病变者术后矫正视力预后差;随着角膜散光度和眼轴长度的增加,术后矫正视力恢复差;其他因素尚不能认为是术后视力恢复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超声乳化术治疗高度近视并发性白内障是安全有效地,伴随黄斑病变、角膜散光度过大和眼轴过长是超声乳化术治疗高度近视并发性白内障术后低视力的独立影响因素,影响强度:黄斑病变〉角膜散光度过大〉眼轴过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乳化 白内障 高度近视 低视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带状疱疹病毒性角膜炎23例临床观察 被引量:15
4
作者 邹文进 梁海明 +1 位作者 王松 黄海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2期3746-3748,共3页
目的:观察23例带状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效果,总结其临床表现的特点及治疗要点。方法:对2009年7月至2012年3月在我院门诊就诊的23例带状疱疹病毒性角膜炎患者,予更昔洛韦眼用凝胶1次/2 h,上皮愈合后18例予0.1%氟米龙眼液每... 目的:观察23例带状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效果,总结其临床表现的特点及治疗要点。方法:对2009年7月至2012年3月在我院门诊就诊的23例带状疱疹病毒性角膜炎患者,予更昔洛韦眼用凝胶1次/2 h,上皮愈合后18例予0.1%氟米龙眼液每天4次,5例未予0.1%氟米龙眼液治疗,伴有眼睑及其他部位疱疹者全身予更昔洛韦0.25/d静滴,观察视力、角膜透明度和角膜新生血管、虹膜睫状体炎症、晶体情况、眼压。结果:23例经治疗均获痊愈,18例视力受到不同程度影响,其中13例达到低视力标准。18例形成了角膜白斑,11例形成角膜新生血管,11例伴有虹膜睫状体炎,4例伴并发性白内障。结论:带状疱疹病毒性角膜炎容易引起角膜混浊、角膜新生血管和虹膜睫状体炎,导致视力受损,联合更昔洛韦眼用凝胶和氟米龙眼液可以有效治疗带状疱疹病毒性角膜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状疱疹 角膜混浊 角膜新生血管 虹睫炎 更昔洛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度近视LASIK术后双眼调节聚散及近立体视功能的变化 被引量:15
5
作者 蔡洁 李沁 +3 位作者 何剑 赵必诚 邱耀英 谭少健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757-760,共4页
目的探讨高度近视患者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后双眼调节聚散及近立体视功能的变化。方法将34例高度近视患者于术前及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分别用综合验光仪和随机点立体视图检查双眼调节聚... 目的探讨高度近视患者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后双眼调节聚散及近立体视功能的变化。方法将34例高度近视患者于术前及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分别用综合验光仪和随机点立体视图检查双眼调节聚散及近距离立体视功能,双眼调节聚散指标包括调节幅度、正负相对调节(positive and negative relative accommodation,PRA/NRA)、调节滞后、水平隐斜视、调节性集合与调节的比率(accommodative convergence/accomodation,AC/A)。结果 LASIK术后1个月、3个月单眼调节幅度分别为(9.52±1.69)D、(11.53±3.48)D,低于术前(13.14±3.59)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6个月(12.52±3.19)D恢复至术前水平,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3个月PRA分别为(-2.13±1.18)D、(-2.36±1.17)D,与术前(-1.88±1.37)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6个月(-2.82±1.36)D较术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RA及调节滞后两项指标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不同时间远近距离隐斜度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不同时间AC/A比率均较术前降低(均为P<0.05)。术后不同时间近立体视锐度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而术后交叉视差锐度及非交叉视差锐度均高于术前(均为P<0.05)。结论 LASIK对高度近视患者双眼调节、集合及其相互作用协动参数无明显不良影响,同时可提高高度近视患者近立体视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高度近视 调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列地尔对体外培养类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影响 被引量:9
6
作者 何小娟 周卫为 +3 位作者 张庆平 谭少健 梁皓 张鸿侃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423-426,共4页
目的探讨前列地尔对体外培养类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etinal ganglion cells,RGC)生长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以原代培养SD大鼠RGC为研究对象,将培养的细胞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模型+前列地尔组。建立类缺血再灌... 目的探讨前列地尔对体外培养类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etinal ganglion cells,RGC)生长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以原代培养SD大鼠RGC为研究对象,将培养的细胞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模型+前列地尔组。建立类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模型+前列地尔组在缺血期与再灌注期均加入浓度分别为15μg·L-1、45μg·L-1、135μg·L-1前列地尔。类缺血模型建立后24h、48h、72h应用MTT比色法分别测定各组细胞的吸光度值(A值),确定前列地尔的最佳有效作用浓度与时间;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分别测定各组细胞中Bax、Bcl-2的相对表达量。结果 RGC培养48h后,可见RGC伸出突起,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细胞突起变长,部分细胞突起相互连接。使用抗大鼠Thy-1单克隆抗体对RGC进行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可见RGC胞浆及轴突染成棕黄色。模型建立后24h、48h、72h时,与正常组、模型+前列地尔组比较,模型组A值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模型建立后24h时,模型+45μg·L-1前列地尔组A值与正常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正常组、模型+45μg·L-1前列地尔组与模型+15μg·L-1前列地尔组、135μg·L-1前列地尔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模型+15μg·L-1前列地尔组与模型+135μg·L-1前列地尔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建立后48h、72h时,正常组、模型+前列地尔组之间A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正常组Bcl-2的相对表达量为0.999±0.035,模型组为0.657±0.012,模型+45μg·L-1前列地尔组为1.715±0.016(P<0.05);正常组Bax相对表达量为1.001±0.048,模型组为1.712±0.089,模型+45μg·L-1前列地尔组为1.508±0.061(P<0.05)。结论前列地尔对体外培养类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RGC具有保护作用;前列地尔可能通过上调细胞内Bcl-2的表达,同时下调Bax的表达,进而发挥细胞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地尔 原代培养 视网膜神经节细胞 缺血再灌注损伤 BAX BCL-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牛角膜基质细胞的两步酶消化法高效分离及体外培养观察 被引量:6
7
作者 李杰 李霞 +3 位作者 谭少健 黄宝宇 周卫为 陈迎迎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398-401,共4页
背景高效、低成本分离出生物学功能活性高的角膜基质细胞是开展角膜基础研究的需要。目前的分离方法成本高、分离效率低,而通过培养达到扩增细胞数会导致细胞表型快速改变。应用成本较低的Ⅰ型胶原酶,通过改良的两步酶消化法可能达到... 背景高效、低成本分离出生物学功能活性高的角膜基质细胞是开展角膜基础研究的需要。目前的分离方法成本高、分离效率低,而通过培养达到扩增细胞数会导致细胞表型快速改变。应用成本较低的Ⅰ型胶原酶,通过改良的两步酶消化法可能达到高效、快速、低成本分离牛角膜原代基质细胞的目的。目的评价设计的Ⅰ型胶原酶两步酶消化法分离原代牛角膜基质细胞的效果,并观察体外培养原代牛角膜基质细胞的形态学变化。方法分别用基础培养液配制的0.5g/L及1.0g/L Ⅰ型胶原酶以两步酶消化法顺序消化牛角膜组织,分离角膜基质细胞,以细胞计数板进行计数,检测基质细胞收获效率;锥虫蓝染色法检测收获细胞的存活率;分离的细胞进行原代培养,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和生长的变化;应用Alexa488标记的鬼笔环肽检测原代培养的牛角膜基质细胞中F—actin的分布。结果牛角膜经两步酶消化法基质逐步解离和降解,绝大多数细胞得以释放和分离,分离的牛角膜基质细胞呈圆形,透亮且大小均匀。每个角膜收获(2.109±0.142)×10。个基质细胞,细胞存活率(91.693±3.551)%,贴壁率(81.195±1.214)%。原代培养的牛角膜基质细胞贴壁呈树突样,铺伸至星状,融合时树突连接呈网状,其F—aetin局限性分布于细胞皮质。结论两步酶消化法可使牛角膜基质完全消化降解,具有高细胞收获率、高细胞存活率和操作简便等特点。原代培养的牛角膜基质细胞呈树突状,F—actin分布于细胞皮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基质细胞 细胞分离 细胞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化生长因子-β1介导的角膜基质细胞外基质纤维化体外三维培养模型的构建 被引量:4
8
作者 靳荷 罗世男 +3 位作者 范梓晰 李杰 周卫为 李霞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406-411,共6页
背景 角膜损伤修复过程中细胞外基质(ECM)纤维化是角膜瘢痕形成的基础,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可引起角膜基质过度产生ECM.我们在前期的研究工作中构建了角膜基质三维培养模型,而将TGF-β1添加于该三维培养体系中是否可达到构建... 背景 角膜损伤修复过程中细胞外基质(ECM)纤维化是角膜瘢痕形成的基础,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可引起角膜基质过度产生ECM.我们在前期的研究工作中构建了角膜基质三维培养模型,而将TGF-β1添加于该三维培养体系中是否可达到构建角膜基质ECM纤维化的体外三维培养模型有待研究.目的 评估TGF-β1对该三维培养模型中ECM纤维化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确定该三维培养体系是否可以作为角膜基质ECM纤维化的体外三维培养候选模型.方法分离新鲜成年牛角膜,并在基础培养液(DMEM/F12+体积分数10%胎牛血清)中进行角膜基质细胞的培养,将5&#215;105个牛角膜基质细胞收集于15 ml离心管中构建体外三维培养模型(Pellet),根据培养液中添加的TGF-β1质量浓度的不同分为基础培养液组(无TGF-β1)、基础培养液+0.5 ng/ml TGF-β1组和基础培养液+1.0 ng/ml TGF-β1组,于培养2周时用钙黄绿素-AM/碘化丙啶法(Calcein-AM/PI)法进行细胞活性测定;分别于培养后48 h、1周和2周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Pellet中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Ⅰ型胶原(Col Ⅰ)、ColⅢ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 结果 Pellet模型培养后48 h,角膜基质细胞开始抱团,培养后2周经Calcein AM/PI染色证实绝大多数细胞存活.培养后48 h、1周和2周,基础培养液+0.5 ng/ml TGF-β1组和基础培养液+1.0 ng/ml TGF-β1组角膜基质细胞中α-SMA、Col Ⅰ和ColⅢmRNA的相对表达量均明显高于基础培养液组,3个组间的总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分组=696.745,P<0.001;F分组=35.166,P<0.001;F分组=33.677,P<0.001),且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α-SMA、Col Ⅰ和ColⅢmRNA的相对表达量逐渐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时间=5.863,P<0.05;F时间=298.614,P<0.001;F时间=607.472,P<0.001);ColⅢmRNA合成速率均大于Col Ⅰ mRNA的合成速率;Western blot检测发现,培养后48 h和1周α-SMA、Col Ⅰ和ColⅢ蛋白的表达量为微量,培养后2周基础培养液+0.5 ng/ml TGF-β1组Pellet模型中α-SMA、Col Ⅰ和ColⅢ蛋白的相对灰度表达量分别为0.395±0.208、1.060±0.175和0.629±0.382,基础培养液+1.0 ng/ml TGF-β1组o-SMA、Col Ⅰ和ColⅢ蛋白的灰度表达量分别为0.758±0.228、1.201±0.187和0.753 ±0.468,组间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α-SMA:F=10.691,P<0.05;Col Ⅰ:F=14.094,P<0.05;ColⅢ:F=10.995,P<0.05). 结论 培养液中添加TGF-β1和血清促进角膜ECM的纤维化,表现为Pellet三维培养模型中牛角膜基质细胞高表达纤维化特异性标志物.该培养体系可作为角膜基质ECM纤维化研究的体外三维培养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基质细胞 创伤修复 细胞培养技术/方法 转化生长因子-Β1 细胞外基质 纤维化 Ⅰ型胶原 Ⅲ型胶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房维持器灌注和皮质分体抽吸法在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6
9
作者 梁勇 谭少健 +2 位作者 黄明汉 梁皓 梁式森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627-627,共1页
关键词 前房维持器 灌注 超声乳化 术中 白内障手术 抽吸 皮质 I/A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西环素对碱烧伤大鼠角膜组织中IL-1和TNF-α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9
10
作者 付馨余 邹文进 +2 位作者 喻谦 付敏 唐文婷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915-917,共3页
目的通过建立大鼠角膜碱烧伤模型,研究多西环素对碱烧伤角膜组织中白细胞介素-1(interleukin-1,IL-1)及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表达的影响,探索多西环素作用于角膜碱烧伤的抗炎机制。方法使用自制模具建立64... 目的通过建立大鼠角膜碱烧伤模型,研究多西环素对碱烧伤角膜组织中白细胞介素-1(interleukin-1,IL-1)及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表达的影响,探索多西环素作用于角膜碱烧伤的抗炎机制。方法使用自制模具建立64只SD大鼠一侧眼角膜碱烧伤动物模型,分成以3 g·L-1多西环素眼液滴眼的实验组和以溶媒滴眼的阴性对照组,每日滴眼4次。于碱烧伤后3 d、7 d、14 d、21 d分别取下32只大鼠烧伤侧角膜组织行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角膜组织中IL-1、TNF-α的表达情况。结果 ELISA检测显示碱烧伤后第3天阴性对照组IL-1蛋白相对表达量为(127.58±35.92)μg·g-1,第7天为(89.54±42.63)μg·g-1,第3天多西环素组IL-1蛋白相对表达量为(53.77±21.18)μg·g-1,第7天为(36.60±10.78)μg·g-1,第3天、第7天时多西环素组IL-1与阴性对照组相比表达显著下降(均为P<0.05);第14天、第21天与阴性对照组比较IL-1蛋白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碱烧伤后第3天阴性对照组TNF-α蛋白相对表达量为(69.45±21.43)μg·g-1,第7天为(55.37±18.34)μg·g-1,第3天多西环素组TNF-α蛋白相对表达量为(24.06±9.39)μg·g-1,第7天为(14.81±5.72)μg·g-1,碱烧伤后第3天、第7天时多西环素组TNF-α与阴性对照组相比表达显著下降(P<0.05);第14天、第21天与阴性对照组比较TNF-α蛋白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多西环素作用于碱烧伤大鼠角膜可下调IL-1、TNF-α基因的表达,这可能是多西环素下调炎症因子表达,减轻炎症反应的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西环素 碱烧伤 角膜 白细胞介素-1 肿瘤坏死因子-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切口非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临床观察 被引量:11
11
作者 黄明汉 谭少健 +2 位作者 梁式森 区显宁 梁勇 《眼科研究》 CSCD 1998年第4期307-308,共2页
目的探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疗效。方法对197例236眼行常规囊外摘出术、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术和超声乳化术,并对手术后视力和角膜曲率结果做比较分析。结果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术术后视力恢复快、散光小,与超声乳化... 目的探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疗效。方法对197例236眼行常规囊外摘出术、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术和超声乳化术,并对手术后视力和角膜曲率结果做比较分析。结果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术术后视力恢复快、散光小,与超声乳化组结果相似,与常规大切口手术组相比散光较小,视力较好(P<0.01)。结论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术是较有效控制白内障手术后角膜散光的一种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切口 超声乳化术 白内障 人工晶体植入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去整合素抑制兔晶状体上皮细胞增殖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8
12
作者 姬翔 梁皓 +4 位作者 李霞 陈金卯 黄敏丽 何剑峰 谭少健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04-307,共4页
目的探讨去整合素(Kistrin)对兔眼后发性白内障发生过程中晶状体上皮细胞(lens epithelial cells,LEC)增殖的抑制作用。方法雄性新西兰大白兔36只,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实验组:B、C、D组,每组各9只兔9眼(右眼)。4组均行透明晶状... 目的探讨去整合素(Kistrin)对兔眼后发性白内障发生过程中晶状体上皮细胞(lens epithelial cells,LEC)增殖的抑制作用。方法雄性新西兰大白兔36只,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实验组:B、C、D组,每组各9只兔9眼(右眼)。4组均行透明晶状体囊外摘出术,术毕A组兔眼前房注入林格液0.2mL,B、C、D组分别注入40μg.L-1、80μg.L-1和160μg.L-1Kistrin溶液0.2mL。术后第14天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对4组兔后发性白内障发生过程中LEC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antigen,PCNA)的表达进行检测,计算增殖指数(proliferative index,PI)值,PI=PCNA阳性细胞数/50×100%;通过HE染色及透射电镜观察角膜改变情况。结果(1)术后第14天PI值A组:0.320±0.020、B组:0.175±0.030、C组:0.065±0.020、D组:0.190±0.050,B、C、D组较A组PI值均明显降低(均为P〈0.01);C组较B、D组PI值均明显降低(均为P〈0.01),B组与D组PI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术后第14天赤道部PI值A组:0.390±0.060、B组:0.230±0.040、C组:0.110±0.030、D组:0.240±0.080;中央部PI值A组:0.250±0.050、B组:0.120±0.030、C组:0.060±0.020、D组:0.140±0.040,4组赤道部较中央部PCNA阳性表达均明显升高(均为P〈0.01)。(3)实验组C组与A组比较:角膜内皮细胞超微结构无明显改变。结论40~160μg.L-1的Kistrin灌注液可有效地抑制兔眼后发性白内障的发生;赤道部LEC增殖能力强于中央部;80μg.L-1可作为进一步研究Kistrin抑制后发性白内障形成的较适宜浓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去整合素 后发性白内障 增殖细胞核抗原 晶状体上皮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尿病兔晶状体后囊膜混浊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5
13
作者 韦琦 陈金卯 +3 位作者 黄敏丽 李霞 何剑峰 谭少健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30-134,共5页
背景实验性糖尿病动物模型的制作是对糖尿病性眼病进行实验研究的关键环节,目前国内普遍应用的方法是链脲佐菌素和四氧嘧啶(ALX)注射,但前者价格昂贵,后者造模过程中动物的死亡率较高。目的探讨ALX注射制作糖尿病兔晶状体后囊膜混... 背景实验性糖尿病动物模型的制作是对糖尿病性眼病进行实验研究的关键环节,目前国内普遍应用的方法是链脲佐菌素和四氧嘧啶(ALX)注射,但前者价格昂贵,后者造模过程中动物的死亡率较高。目的探讨ALX注射制作糖尿病兔晶状体后囊膜混浊(PCO)模型并降低死亡率的方法,并观察高血糖对晶状体PCO形成的早期影响。方法将清洁级健康新西兰雄性大白兔40只随机分为2组;其中20只兔经耳缘静脉一次性注射ALX90mg/kg建立糖尿病模型作为高血糖组,另20只兔以同样的方法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作为正常血糖组。药物注射后2周时高血糖组兔血糖升高到12.0mmol/L以上可判断为建模成功,2组分别行兔右眼透明晶状体囊外摘出术并对晶状体PCO进行分级。于术后第6、10、14天取眼球,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增生细胞核抗原(PCNA)在后囊膜晶状体上皮细胞(LECs)中的表达情况。结果ALX注射后糖尿病兔的成模率为70%。术后第6、10、14天时,高血糖组兔体质量均明显低于正常血糖组,但血糖明显高于正常血糖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糖组术后14d时观察的3只兔中,2只兔出现后囊膜2级混浊,另1只兔出现1级混浊。正常血糖组术后14d时观察的3只兔后囊膜均出现1级混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术后第10天高血糖组可见PCNA在LECs的细胞核中表达,但正常血糖组未见PCNA的表达。术后第14天时高血糖组PCNA增生指数为0.86±0.04,明显高于正常血糖组的0.25±0.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171,P=0.000)。结论90mg/kg的ALX静脉注射能形成稳定的糖尿病兔PCO模型;高血糖是促进PCO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氧嘧啶 糖尿病 后囊膜混浊 动物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带状疱疹病毒性角膜炎非活动期眼表改变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8
14
作者 邵毅 高桂平 +6 位作者 余瑶 邹文进 裴重刚 李凯军 涂萍 杨继玲 陈素芳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639-642,共4页
目的探讨带状疱疹病毒性角膜炎(herpes zoster keratitis,HZK)非活动期患者眼表症状、角膜厚度、散光及泪膜稳定性变化。方法采用前瞻性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09年9月至2012年3月20例右眼患病的HZK非活动期患者,行角膜厚度、干眼症状、眼... 目的探讨带状疱疹病毒性角膜炎(herpes zoster keratitis,HZK)非活动期患者眼表症状、角膜厚度、散光及泪膜稳定性变化。方法采用前瞻性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09年9月至2012年3月20例右眼患病的HZK非活动期患者,行角膜厚度、干眼症状、眼表指数评分、泪膜四项和屈光状态检查,同时选取20例性别、年龄等相匹配的健康自愿者作为对照,分析其眼表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右眼角膜9个方位厚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但左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HZK组患者双眼角膜9个方位厚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对于反映垂直和水平方向散光的J0和矢量大小的P,HZK组两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而两眼J4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两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组间右眼J0及P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而J4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ZK组两眼干眼症状眼数、眼表指数评分、泪膜破裂时间、角膜荧光素染色、基础泪液分泌试验及泪河高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对照组两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组间右眼干眼症状眼数、眼表指数评分、泪膜破裂时间、角膜荧光素染色、基础泪液分泌试验及泪河高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左眼比较差异也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HZK非活动期患者角膜厚度、散光、干眼症状、眼表指数评分、泪膜四项和屈光状态均存在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状疱疹病毒性角膜炎 散光 泪膜 角膜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氪激光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被引量:19
15
作者 周平 梁皓 严宇清 《眼科新进展》 CAS 2001年第6期392-392,共1页
关键词 氪离子激光 脉络膜病变 视网膜病变 激光光凝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蛇毒神经生长因子对大鼠视神经夹伤保护的电镜观察 被引量:12
16
作者 唐秀武 刘金华 +1 位作者 王瑛 邓秋琼 《眼科新进展》 CAS 2006年第5期328-330,共3页
目的研究蛇毒神经生长因子在视神经损伤后对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将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为实验对照组和实验治疗组。制作实验性视神经夹伤模型,用头部宽1mm的微型血管夹夹伤大鼠右眼视神经后,实验治疗组向伤眼玻璃体腔内... 目的研究蛇毒神经生长因子在视神经损伤后对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将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为实验对照组和实验治疗组。制作实验性视神经夹伤模型,用头部宽1mm的微型血管夹夹伤大鼠右眼视神经后,实验治疗组向伤眼玻璃体腔内注入蛇毒神经生长因子100BU(0.025mL)。实验对照组向伤眼玻璃体腔内注入0.025mL平衡盐液。于损伤后第3d、7d、14d、30d、60d取材,用透射电镜观察不同时间段各组视网膜形态学变化。结果电镜下大鼠视网膜改变:实验治疗组和对照组电镜下均可见坏死和凋亡。伤后14d,实验治疗组视网膜微管数目比实验对照组较多,排列比较整齐。结论在视神经损伤早期,蛇毒神经生长因子能减轻视神经夹伤后微管的损坏,提高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存活数量,对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蛇毒神经生长因子 大鼠 视神经 视网膜神经节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玻璃体内注射联合全身应用更昔洛韦治疗AIDS合并巨细胞病毒视网膜炎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6
17
作者 卢淑文 蔡洁 +3 位作者 唐东永 谢子康 王芬 梁皓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840-844,共5页
目的观察玻璃体内注射联合全身应用更昔洛韦治疗AIDS合并巨细胞病毒视网膜炎(cytomegalovirus retinitis,CMVR)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AIDS合并CMVR患者7例13眼。患者全身用药为更... 目的观察玻璃体内注射联合全身应用更昔洛韦治疗AIDS合并巨细胞病毒视网膜炎(cytomegalovirus retinitis,CMVR)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AIDS合并CMVR患者7例13眼。患者全身用药为更昔洛韦和膦甲酸钠注射液,更昔洛韦 5.0~7.5 mg·kg^-1,每天2次静脉滴注;成人每次给予膦甲酸钠3 g,每天3次静脉滴注;同时在局部玻璃体内注射更昔洛韦。治疗前后对比的指标有:最佳矫正视力、眼压、眼底照相情况、视觉诱发电位、眼电图和视网膜电图等检查;检测指标包括CD4+T细胞计数,血液、前房水、玻璃体CMV-DNA病毒载量等。通过检查结果辅助判断治疗效果。结果 6例患者治疗后最佳矫正视力为(0. 72±0. 83) logM AR,较治疗前(1. 14±0. 83) logM AR提高(P=0. 001),其中1例患者经过全身和局部抗病毒治疗后视力不提高。患者治疗前后眼压均在正常范围内,治疗前为(13. 62±3. 04) mmH g(1 kP a=7. 5 mmH g),治疗后为(12. 77±2. 89) mmH 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119)。注药后患者眼底病变范围逐渐变小(P <0. 05)。治疗1个月后,患者视觉诱发电位N2-P2振幅及眼电图光峰电位较治疗前升高(均为P <0. 05),视觉诱发电位P2潜伏期和视网膜电图(明适应) a波及b波潜伏期和振幅治疗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 05)。3例患者治疗前血液中CMV-DNA病毒载量检测为阴性,1例患者2眼经过治疗后眼内液中CMV-DNA病毒载量检测为阴性。治疗前玻璃体CMV-DNA病毒载量均明显高于前房水,而前房水CMV-DNA病毒载量又明显高于血液(均为P <0. 05),说明三个部位的CMV-DNA病毒载量从高到低的排列顺序为玻璃体>前房水>血液。治疗后玻璃体、前房水CMV-DNA病毒载量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 <0. 05)。治疗前后血液CMV-DNA病毒载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前后CD4+T细胞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前CD4+T细胞计数与眼内液、血液CMV-DNA病毒载量均呈负相关关系(均为P <0. 05);治疗过程中,CD4+T细胞计数与眼内液CMV-DNA病毒载量无相关关系(均为P> 0. 05),与血液CMV-DNA病毒载量呈负相关关系(P <0. 05),但两者之间不存在直线回归关系(P> 0. 05)。治疗前及治疗过程中玻璃体CMV-DNA病毒载量与前房水CMV-DNA病毒载量均存在正相关关系(回归方程分别为:Y=20 178. 973+0. 165X,Y=171 849. 77+0. 168X,均为P <0. 05)。所有患者术中和术后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静脉滴注抗病毒药物联合玻璃体内注射小剂量更昔洛韦是治疗AIDS合并CMVR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巨细胞病毒视网膜炎 玻璃体内注射 更昔洛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去整合素对人眼晶状体上皮细胞的粘附移行作用 被引量:7
18
作者 梁皓 赵军 +2 位作者 谭少健 叶长华 胡启平 《眼科新进展》 CAS 2006年第4期262-264,共3页
目的研究去整合素对体外培养的人眼晶状体上皮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方法对先天性白内障患者术中环行撕前囊膜,进行原代培养并传代,取第2代细胞用于实验。抗粘附实验:将悬浮的细胞与不同浓度的去整合素(5μg·L-1、10μg·L-1、2... 目的研究去整合素对体外培养的人眼晶状体上皮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方法对先天性白内障患者术中环行撕前囊膜,进行原代培养并传代,取第2代细胞用于实验。抗粘附实验:将悬浮的细胞与不同浓度的去整合素(5μg·L-1、10μg·L-1、20μg·L-1、40μg·L-1、80μg·L-1)在37℃、50mL·L-1CO2条件下一起孵育30min。然后接种于涂有鼠尾胶原的96孔培养板。8h后,用HBSS轻洗各孔2次,MTT法测定粘附细胞的吸光度。抗移行实验:对融合的细胞进行划线,80μg·L-1的去整合素进行干预,24h、48h、72h后,细胞计数法观察裸露区内细胞的移行数量。结果不同浓度的去整合素(20μg·L-1、40μg·L-1、80μg·L-1)对晶状体上皮细胞的粘附均具有抑制作用且呈剂量依赖性。与对照组相比,24h、48h、72h内80μg·L-1的去整合素可显著抑制晶状体上皮细胞的移行。结论去整合素抑制体外培养的人眼晶状体上皮细胞的粘附及移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去整合素 晶状体上皮细胞 粘附 移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内径前房维持器在兔眼连续环形撕前囊中所创前房深度的研究 被引量:6
19
作者 谭少健 李霞 +3 位作者 梁皓 刘宝海 蒋林志 严宇清 《眼科新进展》 CAS 2003年第2期93-96,共4页
目的 研究不同内径的前房维持器 ( anterior chamber maintainer,ACM)在兔眼实验性连续环形撕前囊 ( continuous curvilinear anterior capsulorhexis,CCC)中所创前房深度 ( anterior cham ber depth,ACD)及眼压 ( intraocular pressur... 目的 研究不同内径的前房维持器 ( anterior chamber maintainer,ACM)在兔眼实验性连续环形撕前囊 ( continuous curvilinear anterior capsulorhexis,CCC)中所创前房深度 ( anterior cham ber depth,ACD)及眼压 ( intraocular pressure,IOP)的变化 ,探讨ACM内径大小及灌注瓶高度 ( bottle height,BH )对 ACD及 IOP的影响。方法 将 2 0只兔 40眼随机分为 4组 ,每组 10眼 ,均在 ACM维持前房下接受 CCC。 4个实验组所用ACM内径分别是 0 .4、0 .5、0 .6、0 .7mm。 BH由 2 0 cm阶梯式升至 10 0 cm,每 10 cm为一个提升高度。对术前及每个 BH,应用 A超测定 ACD,应用 Schiotz眼压计测定 IOP。结果 内径为 0 .7、0 .6、0 .5 m m的 ACM在 BH分别为 5 0、6 0、70 cm时使 ACD较术前显著性加深 ,所提供 IOP较术前增高。结论 内径较大的 ACM形成前房及提高 IOP迅速 ,所需 BH相对较低。对于兔眼的 CCC,内径为 0 .7、0 .6、0 .5 mm的 ACM均可提供理想的 ACD及IOP,适宜的 BH分别是 5 0、6 0、70 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房维持器 前房深度 眼压 动物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眼球标本石蜡切片的改良制作方法 被引量:19
20
作者 付霞 刘金华 梁秀就 《眼科新进展》 CAS 2007年第6期417-419,共3页
目的探讨改良固定液固定大鼠眼球的效果。方法将大鼠眼球投入到由多聚甲醛、冰醋酸和丙酮组成的改良固定液中固定后制成石蜡切片,经HE染色后在显微镜下观察。结果眼球不变形,外观收缩不明显。镜下视网膜无脱落,眼球全层结构完整,视网膜... 目的探讨改良固定液固定大鼠眼球的效果。方法将大鼠眼球投入到由多聚甲醛、冰醋酸和丙酮组成的改良固定液中固定后制成石蜡切片,经HE染色后在显微镜下观察。结果眼球不变形,外观收缩不明显。镜下视网膜无脱落,眼球全层结构完整,视网膜各层细胞排列整齐,染色鲜艳。虹膜、睫状体、巩膜静脉窦和角膜等组织结构清楚。结论此改良方法明显优于其他方法,是适合大鼠眼球固定的一种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球标本 石蜡切片 固定液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