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个中国汉族皮肤和粘膜多发静脉血管畸形家系的单倍型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舒伟 林有坤 +8 位作者 华荣 罗彦彦 方玲 许淑茹 何娜 马军 胡启平 李晓龙 袁志刚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31-436,共6页
根据患者的临床体征以及家系的遗传方式,文章对一个中国汉族皮肤和粘膜多发静脉血管畸形(Mucocutaneous venous malformations,VMCM)家系进行了临床诊断。家系中连续5代都有患者,男女患者比例约1:1,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方式。患者皮肤、... 根据患者的临床体征以及家系的遗传方式,文章对一个中国汉族皮肤和粘膜多发静脉血管畸形(Mucocutaneous venous malformations,VMCM)家系进行了临床诊断。家系中连续5代都有患者,男女患者比例约1:1,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方式。患者皮肤、口腔粘膜、舌头以及四肢等处可见蓝紫色、突出皮面、质硬、压之不褪色的瘤体,组织病理学显示,静脉血管的管腔极不规则,部分管壁存在缺失,部分管壁明显增厚。患者无消化道出血史,无心脏和脑部异常,临床诊断为VMCM。为了进行致病基因的定位和单倍型分析,采集了家族中26人的外周血并提取基因组DNA,并设计微卫星引物进行了连锁和单倍型分析。两点间连锁分析的结果表明,在D9S1121处有最大LOD值为Z=5.38(θ=0.00),单倍型分析的结果提示,致病基因定位于9号染色体短臂上D9S1121和D9S161之间约7 cM的范围内。文章首次报道了中国汉族VMCM家系,其致病基因定位定位于9p,与已报道的欧洲家系相同。用4个微卫星标记D9S1121、D9S 169、D9S161和D9S248确定了该家系致病基因的单倍型,为不同种族和人群VMCM疾病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畸形 皮肤和粘膜多发静脉血管畸形(VMCM) 汉族 单倍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蕈样肉芽肿
2
作者 魏金瑛 梁家榕 +1 位作者 曹存巍 苏家光 《临床皮肤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44-246,共3页
报告1例被长期误诊,具有典型三期皮损的蕈样肉芽肿。患者女,44岁。全身红斑8年,多发皮肤肿物1年余。皮肤科检查:全身泛发大小不等的浸润性红斑、斑块和结节。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可见Pautrier微脓肿,异形淋巴样细胞弥漫增生累及真皮... 报告1例被长期误诊,具有典型三期皮损的蕈样肉芽肿。患者女,44岁。全身红斑8年,多发皮肤肿物1年余。皮肤科检查:全身泛发大小不等的浸润性红斑、斑块和结节。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可见Pautrier微脓肿,异形淋巴样细胞弥漫增生累及真皮全层和皮下脂肪组织。结合临床病史、皮损特点及组织病理改变,诊断为蕈样肉芽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蕈样肉芽肿 误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地区壮、汉族系统性红斑狼疮与HLA-DRB1等位基因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郑文军 梁伶 +5 位作者 刘栋华 苏家光 严煜林 林有坤 潘尚领 罗佐杰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1期641-642,共2页
目的:探讨广西地区壮、汉族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与HLA-DRB1等位基因的相关性。方法: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PCR-SSP)方法,分别对52例SLE壮族患者和70名壮族健康人,45例SLE汉族患者和60名汉族健康人的HLA-DRB1等位基因进行研... 目的:探讨广西地区壮、汉族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与HLA-DRB1等位基因的相关性。方法: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PCR-SSP)方法,分别对52例SLE壮族患者和70名壮族健康人,45例SLE汉族患者和60名汉族健康人的HLA-DRB1等位基因进行研究。结果:壮族SLE患者HLA-DRB11401及DRB116两个等位基因的频率低于正常对照组(RR=0.2813,χ2=5.0024,P=0.0252及RR=0.3889,χ2=3.9527,P=0.0466),患者组和对照组均未检出HLA-DRB108、DRB111和DRB113等位基因;汉族SLE患者HLA-DRB115等位基因的频率高于正常对照组(RR=2.5333,χ2=8.4006,P=0.0037),患者组未检出HLA-DRB111、DRB113等位基因,对照组亦未检出HLA-DRB113等位基因。结论:提示HLA-DRB11401及DRB116等位基因可能是广西地区壮族人SLE的保护基因,未发现易感基因。提示HLA-DRB115等位基因可能是广西地区汉族人SLE的易感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斑狼疮 系统性 壮族 汉族 广西 HLA-DRB1等位基因 聚合酶链式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癌皮肤转移1例 被引量:1
4
作者 梁伶 蒋一强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51-52,共2页
乳腺癌皮肤转移1例梁伶①蒋一强②内脏恶性肿瘤皮肤转移较少见,我们遇见1例乳腺癌致毛细管扩张型皮肤转移,现报告如下。患者女,58岁,农民。1990年6月发现左乳晕皮下有一小指头大小无痛性硬块,未在意。以后硬块逐渐增大,... 乳腺癌皮肤转移1例梁伶①蒋一强②内脏恶性肿瘤皮肤转移较少见,我们遇见1例乳腺癌致毛细管扩张型皮肤转移,现报告如下。患者女,58岁,农民。1990年6月发现左乳晕皮下有一小指头大小无痛性硬块,未在意。以后硬块逐渐增大,自觉疼痛,无溃破及渗液等现象,亦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皮肤转移 病例报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地区壮族人寻常性银屑病与组织相容性白细胞抗原-DRB1基因的相关性研究
5
作者 郑文军 林有坤 +3 位作者 潘尚领 温斯健 李辉 陈文成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369-370,共2页
寻常性银屑病是一种常见的以T淋巴细胞介导的角质形成细胞过度增生为主要特征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其具体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遗传因素和免疫学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疾病的关联和基因扫描技术均证实... 寻常性银屑病是一种常见的以T淋巴细胞介导的角质形成细胞过度增生为主要特征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其具体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遗传因素和免疫学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疾病的关联和基因扫描技术均证实多个基因特别是组织相容性白细胞抗原(HLA)基因某些位点与银屑病的发病有关,并存在种族、地域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屑病 寻常性 组织相容性白细胞抗原 壮族 广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皮肤结外NK/T细胞淋巴瘤10例临床及组织病理特征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杨迪 刘栋华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342-346,共5页
目的:分析皮肤结外NK/T细胞淋巴瘤临床及组织病理特点。方法:收集2012年10月——2019年5月该院皮肤科诊治的10例皮肤结外NK/T细胞淋巴瘤患者,对其皮损、皮损组织病理及免疫组化等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访患者生存情况。结果:所有患者中男... 目的:分析皮肤结外NK/T细胞淋巴瘤临床及组织病理特点。方法:收集2012年10月——2019年5月该院皮肤科诊治的10例皮肤结外NK/T细胞淋巴瘤患者,对其皮损、皮损组织病理及免疫组化等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访患者生存情况。结果:所有患者中男5例及女5例。4例皮损位于四肢,3例位于鼻、面部,3例泛发全身,皮损均表现为红斑、结节、溃疡及水疱。本组患者皮损组织病理均表现为不典型的淋巴细胞浸润,不规则折叠核,肿瘤细胞围绕血管中心性生长,血管阻塞破坏及凝固性坏死,可浸润至真皮及皮下组织。原位杂交示浸润的不典型淋巴细胞EB病毒编码RNA(EBER)(10例)胞核阳性。免疫组化示T细胞胞质内抗原(TIA)-1(10例)、CD3(5例)和颗粒酶B(7例)胞质阳性,CD56(6例)、CD30(3例)、CD8(2例)和CD20(2例)胞膜阳性,增殖核抗原(Ki-67)(10例)胞核约5%~90%阳性。10例患者中6例死亡,发病至死亡时间5~75个月。结论:皮肤结外NK/T细胞淋巴瘤疾病进展快,皮损泛发者提示预后不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K/T细胞淋巴瘤 皮肤结外 皮损 组织病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汉族早老症家系三例病例研究--线粒体DNAD-环区突变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李福记 吴华裕 +10 位作者 韩焕钦 陈凤平 覃霞 吕宇 林有坤 舒艳 张伟峰 方玲 胡启平 袁志刚 舒伟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9期3624-3627,共4页
目的探讨广西汉族1个早老症家系中3例儿童早老症(HGPS)患者线粒体DNA D-环区(D-loop区)突变是否呈现年龄相关的突变累积。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对3例HGPS患者及其父母、8例正常老人(正常老人组)的线粒体DNA D-loop区进行扩增、测... 目的探讨广西汉族1个早老症家系中3例儿童早老症(HGPS)患者线粒体DNA D-环区(D-loop区)突变是否呈现年龄相关的突变累积。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对3例HGPS患者及其父母、8例正常老人(正常老人组)的线粒体DNA D-loop区进行扩增、测序。结果正常老年人线粒体DNA D-loop区较Cambridge序列存在较多的突变位点,HGPS患者与正常老人组线粒体DNA D-loop区突变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例HGPS患者线粒体DNA D-loop区单体型与其母亲一致;未检测到3例HGPS患者线粒体DNA D-loop区发生新突变,也未检测到3例HGPS患者线粒体DNA D-loop区存在差异。结论该家系3例HGPS患者在7岁前未发生线粒体DNA D-loop突变累积,且不同年龄患者均未见年龄相关的突变累积,推论线粒体DNA突变不是该家系HGPS患者加速衰老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衰老 过早 早老症 DNA 线粒体 D-LOOP区 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瘰疬性皮肤结核1例 被引量:1
8
作者 阮柱仁 郑文军 +1 位作者 温斯健 郭婷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52-52,共1页
患者女,15岁。因颈部及左侧锁骨区肿块、瘘管、溃疡、瘢痕伴疼痛3年余,于2018年7月23日入院。患者于3年多前左侧颈部出现花生米大的结节,质地硬,无疼痛。1个月后结节逐渐增大、增多融合成肿块并发生破溃形成瘘管,伴脓性分泌物及压痛。... 患者女,15岁。因颈部及左侧锁骨区肿块、瘘管、溃疡、瘢痕伴疼痛3年余,于2018年7月23日入院。患者于3年多前左侧颈部出现花生米大的结节,质地硬,无疼痛。1个月后结节逐渐增大、增多融合成肿块并发生破溃形成瘘管,伴脓性分泌物及压痛。溃疡可自行愈合,遗留瘢痕。随后左侧锁骨区、右侧颈部出现同样损害,部分融合成带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结核 瘰疬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尔尼菲青霉菌野生株和临床分离株致病力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梁伶 成先桂 +9 位作者 刘栋华 黄绍标 曹存巍 刘晓军 罗虹 吴易 韦高 刘燕芬 严煜林 李菊裳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40-242,246,共4页
目的对两种来源的马尔尼菲青霉(Penicillium marneffei,PM)菌株的致病过程和致病力情况进行初步探讨。方法分别将野生株和临床分离株的PM孢子菌悬液经腹腔注射途径感染健康小鼠,然后按时间分批处死,观察脏器感染情况,取其内脏及颈动脉... 目的对两种来源的马尔尼菲青霉(Penicillium marneffei,PM)菌株的致病过程和致病力情况进行初步探讨。方法分别将野生株和临床分离株的PM孢子菌悬液经腹腔注射途径感染健康小鼠,然后按时间分批处死,观察脏器感染情况,取其内脏及颈动脉血进行真菌培养并比较阳性率。结果发现小鼠感染PM的发病率为100%;不同时期小鼠内脏病变程度有差异,且内脏病变程度随着时间推移而逐渐减轻;小鼠部分脏器真菌培养阳性率有明显差异。结论不同来源的PM菌株经腹腔注射途径均可使小鼠致病;具有正常免疫功能的小鼠感染PM后可以逐渐恢复;本实验可以作为研究马尔尼菲青霉病(Penicilliosis marneffei,PSM)及PM野生株和临床分离株致病力相关性等的一个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尔尼菲青霉菌 野生株 临床分离株 致病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种抗真菌药物对马尔尼菲青霉感染体外药敏试验与临床疗效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1
10
作者 韦高 吴易 李菊裳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577-579,共3页
目的:探讨4种抗真菌药物对马尔尼菲青霉(Penicillium marneffei,PM)感染体外药敏试验与临床疗效的相关性。方法:①体外药敏试验:采用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委员会(NCCLS)方案中的E-test法测定9株临床分离PM的酵母相对酮康唑、伊曲康唑、氟... 目的:探讨4种抗真菌药物对马尔尼菲青霉(Penicillium marneffei,PM)感染体外药敏试验与临床疗效的相关性。方法:①体外药敏试验:采用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委员会(NCCLS)方案中的E-test法测定9株临床分离PM的酵母相对酮康唑、伊曲康唑、氟康唑、两性霉素B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值。②治疗方法:根据病情予两性霉素B、氟康唑、酮康唑或伊曲康唑治疗,联合用药或单独给药。结果:①体外药敏试验:伊曲康唑、酮康唑的MIC值范围分别是0.002~0.064μg/mL、0.012~0.250μg/mL,无耐药株。氟康唑耐药株1株,敏感株8株,MIC值范围是1.500~32.000μg/mL。两性霉素B的耐药株4株(44.4%),MIC值范围是0.047~2.000μg/mL。②临床疗效:6例患者(其中2例合并艾滋病)接受两性霉素B、氟康唑及伊曲康唑联合用药,共4~12周,好转率达66.67%。好转后口服氟康唑及伊曲康唑0.5~1年。3例患者予口服酮康唑或伊曲康唑治疗,好转率达33.33%。结论:受试菌株对唑类抗真菌药物有较高的敏感性,两性霉素B的敏感性较差。但对病情严重的播散性PM病患者如尽早给予两性霉素B、氟康唑及伊曲康唑联合治疗,仍能获得满意的疗效。病情较轻的患者,可给予口服伊曲康唑或酮康唑0.5~1年治疗,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尔尼菲青霉病 药敏试验 体外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口服环孢素A治疗9例银屑病小结 被引量:4
11
作者 严煜林 韦高 李菊裳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199-200,共2页
口服环孢素A治疗9例银屑病小结严煜林,韦高,李菊裳1992年4月至1993竿6月,我们使用瑞士Sandoz医药公司的口服用环孢素A(CSA)治疗9例银屑病,现小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病例资料:所有患者均为住院治疗... 口服环孢素A治疗9例银屑病小结严煜林,韦高,李菊裳1992年4月至1993竿6月,我们使用瑞士Sandoz医药公司的口服用环孢素A(CSA)治疗9例银屑病,现小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病例资料:所有患者均为住院治疗;9例均为男性;年龄27~56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屑病 药物治疗 环孢素A 口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E-test法对菌丝相马尔尼菲青霉进行体外药敏检测 被引量:4
12
作者 严煜林 李菊裳 程鹂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286-287,共2页
用E test抗真菌药敏试条研究酮康唑、伊曲康唑、5 氟胞嘧啶、两性霉素B、氟康唑对马尔尼菲青霉(PM)菌丝相的敏感性 ,判定MIC值。结果5种抗真菌药对PM菌丝相均具良好敏感性 ,尤以伊曲康唑为优。马尔尼菲青霉的药敏试验为临床上选择有效... 用E test抗真菌药敏试条研究酮康唑、伊曲康唑、5 氟胞嘧啶、两性霉素B、氟康唑对马尔尼菲青霉(PM)菌丝相的敏感性 ,判定MIC值。结果5种抗真菌药对PM菌丝相均具良好敏感性 ,尤以伊曲康唑为优。马尔尼菲青霉的药敏试验为临床上选择有效药物具有一定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尔尼菲青霉 E-TEST法 PSM 体外药敏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系统性红斑狼疮兔模型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3
作者 罗彦彦 林有坤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048-1050,共3页
关键词 系统性红斑狼疮 兔模型 ERYTHEMATOSUS 弥漫性结缔组织病 LUPUS 免疫性炎症 免疫介导 发病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兔肝脏局部注射无水乙醇后8-OHdG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2
14
作者 计柳玉 李航 +4 位作者 黎乐群 杨伟萍 赵盛发 叶新平 罗虹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07-209,共3页
目的通过观察DNA氧化损伤标记物8-OHdG在经局部注射无水乙醇后兔肝细胞中的表达,探讨局部无水乙醇注射是否通过肝脏DNA水平引起肝损伤,损伤是否具有时间性和空间性,以对局部无水乙醇注射的安全性进行实验分析。方法家兔20只,随机分为3组... 目的通过观察DNA氧化损伤标记物8-OHdG在经局部注射无水乙醇后兔肝细胞中的表达,探讨局部无水乙醇注射是否通过肝脏DNA水平引起肝损伤,损伤是否具有时间性和空间性,以对局部无水乙醇注射的安全性进行实验分析。方法家兔20只,随机分为3组:注射无水乙醇1 ml组(A组,8只);注射无水乙醇2 ml组(B组,8只);不做任何处理的空白对照组(C组,4只)。B超引导下在兔肝脏内单点单次注射规定剂量无水乙醇,在局部无水乙醇注射后1、3、7、14天分别处死A、B组动物各2只,C组1只,观察肝脏大体病理,取坏死灶边缘(0 cm)、距坏死灶1 cm处(1 cm)及非注射肝叶(X cm)肝组织,固定。采用HE染色和免疫组化法观察肝组织病理变化及肝细胞中8-OhdG的表达。结果A、B组兔局部无水乙醇注射前后8-OHdG阳性率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8-OHdG阳性率随时间推移而降低;1 cm处8-OHdG阳性率较X cm处明显减低(P=0.018)。结论局部无水乙醇注射可对兔肝细胞造成损伤;其损伤程度与乙醇注入量有关,剂量越大对兔肝脏损伤越大;其损伤具有时间性和一定空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 氧化损伤 8-OHDG 无水乙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尔尼菲青霉菌耐氟康唑的蛋白质组初步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刘栋华 梁铭 +1 位作者 罗虹 谭升顺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36-40,共5页
目的探索马尔尼菲青霉菌耐氟康唑的相关蛋白质组。方法将11株菌丝相和酵母相对氟康唑均敏感的马尔尼菲青霉菌菌株在体外含8μg/mL氟康唑的沙氏液基进行耐药诱导培养。E-test法检测各菌株诱导培养前后氟康唑的MIC值,分别筛选菌丝相和酵母... 目的探索马尔尼菲青霉菌耐氟康唑的相关蛋白质组。方法将11株菌丝相和酵母相对氟康唑均敏感的马尔尼菲青霉菌菌株在体外含8μg/mL氟康唑的沙氏液基进行耐药诱导培养。E-test法检测各菌株诱导培养前后氟康唑的MIC值,分别筛选菌丝相和酵母相MIC值增加最显著的菌株,通过CM10蛋白质芯片检测菌体药物诱导培养前后蛋白质表达的差异。结果11株菌株的菌丝相和2株菌株的酵母相能耐受8μg/mL氟康唑生长,而且诱导培养7d后菌丝相MIC值显著升高,MIC几何均值由1.22μg/mL上升到55.56μg/mL;菌丝相在耐受氟康唑中16个蛋白质表现为高表达且特异性表达4581.1Da和6109.7Da蛋白质,酵母相则在8μg/mL氟康唑诱导培养下22个蛋白质表现为高表达且特异性表达3575.2Da,8507.0Da和8563.3Da蛋白质。结论马尔尼菲青霉菌菌丝相比酵母相更能耐受氟康唑,该菌对氟康唑的抵抗可能和某些特异性蛋白质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尔尼菲青霉菌 抗真菌药 耐药性 蛋白质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霉菌感染流行病学分析:多中心回顾性研究 被引量:10
16
作者 张丽 康梅 +19 位作者 陈中举 曹存巍 马玲 朱敏 金炎 夏云 褚云卓 刘文恩 郭大文 黄颖 段金菊 王俊瑞 徐雪松 马筱玲 李彬 廖康 朱鹏飞 王瑶 徐英春 明亮 《协和医学杂志》 CSCD 2023年第3期559-565,共7页
目的分析我国霉菌感染的流行病学现状。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2年6月中国医院侵袭性真菌病监测网中19家参与单位的霉菌感染患者临床资料,采用WHONET软件分析霉菌菌种构成及临床感染情况等流行病学特征。结果共纳入16285例霉菌感染患者... 目的分析我国霉菌感染的流行病学现状。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2年6月中国医院侵袭性真菌病监测网中19家参与单位的霉菌感染患者临床资料,采用WHONET软件分析霉菌菌种构成及临床感染情况等流行病学特征。结果共纳入16285例霉菌感染患者,其中男性患者占比(62.1%)高于女性患者(37.9%);以老年患者为主,年龄中位数为60岁,年龄≥61岁患者占比49.3%(8023/16285);主要分布科室为内科、ICU及外科;标本类型以下呼吸道标本为主(81.7%),其次为脓液及分泌物标本(7.8%);霉菌菌种构成以曲霉属为主(84.8%),青霉属、镰刀菌属、毛霉目和赛多孢霉占比分别为5.1%、3.0%、1.3%和0.4%;霉菌引起的常见感染性疾病中,下呼吸道感染霉菌以曲霉属为主(88.7%),其中烟曲霉最为常见(47.8%);耳部感染霉菌中曲霉属占比高达98.7%,其中土曲霉占比最高(39.7%);眼部感染霉菌中镰刀菌属占比最高(54.6%)。结论霉菌引起的下呼吸道、耳部和眼部感染的主要菌种分别为烟曲霉、土曲霉和镰刀菌属,在临床治疗时需注意不同部位霉菌感染的菌种分布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菌 霉菌 感染 流行病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叠综合征34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邱实 谭升顺 李菊裳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2期737-738,共2页
关键词 重叠综合征 临床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系统性红斑狼疮474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8
18
作者 苏尚焙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80-81,共2页
系统性红斑狼疮474例临床分析苏尚焙我院自1983年~1993年共收治系统性红斑狼疮(SLE)508例,其中资料较完整、诊断明确者474例,现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474例患者的诊断均符合1982年AR... 系统性红斑狼疮474例临床分析苏尚焙我院自1983年~1993年共收治系统性红斑狼疮(SLE)508例,其中资料较完整、诊断明确者474例,现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474例患者的诊断均符合1982年ARA的诊断标准;其中男58例,女4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红斑狼疮 症状 诊断 治疗 临床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坏疽性脓皮病并发溃疡性结肠炎1例 被引量:3
19
作者 韦妮波 严煜林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367-367,共1页
患者 女,58岁。因右小腿皮肤溃疡5个月余于2012年12月3日收治入我院。患者5个月余前无明显诱因右小腿出现红色丘疹、结节,伴疼痛及瘙痒,皮疹渐扩大、增多,出现脓点,破溃形成浅溃疡,有大量的脓性及血性分泌物.
关键词 坏疽性脓皮病 溃疡性结肠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持久性色素异常性红斑1例 被引量:1
20
作者 韩福海 周茂松 严煜林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43-44,共2页
患者女,32岁。因双下肢、下腹部色素斑、环状红斑1年于2009年2月10日来我院就诊。患者1年前无明显诱因双下肢出现数个拇指头大红斑,以后逐渐增多、扩大成环状红斑.
关键词 红斑 色素异常性 持久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