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广西某综合医院住院HIV/AIDS患者的皮肤黏膜表现和临床流行病学特征的回顾性分析 被引量:4
1
作者 刘慧 林有坤 +2 位作者 覃霞 王芳 李文宇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828-831,共4页
目的:了解某院住院的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和艾滋病(AIDS)患者的临床流行病学特征和皮肤黏膜表现,及其与CD4^+T淋巴细胞计数的关系,为临床医生和相关领域的AIDS防治提供参考信息。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14年12月间在该院住院... 目的:了解某院住院的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和艾滋病(AIDS)患者的临床流行病学特征和皮肤黏膜表现,及其与CD4^+T淋巴细胞计数的关系,为临床医生和相关领域的AIDS防治提供参考信息。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14年12月间在该院住院的1162例HIV/AIDS患者的流行病学资料、临床特点及实验室检查数据等,将资料数值用EXCEL建立数据库,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162例HIV/AIDS患者以男性为主,中青年患者数最多(占60.07%),高龄感染者也有较高的比例(50岁以上患者占37.26%);患者来源地涉及广西的所有市、县,呈弥漫性不均匀分布,有明显的聚集性;疾病在流动务工人员中传播,农村传播较以往更加明显;性传播为主要传染途径,传播范围从高危人群向普通人群扩散;15年间住院患者数呈逐渐递增趋势,壮、汉族患者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患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水平与皮肤病发病率呈负相关,随着CD4^+T淋巴细胞计数水平降低,皮肤病的发病率和并发皮肤病的数量增多。结论:广西综合医院住院HIV/AIDS患者以男性为主,中老年组占的比重日趋加大;性传播为主要传播途径;随着CD4^+T淋巴细胞计数水平降低,皮肤病的发病率和并发皮肤病的数量增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 临床流行病学 综合医院 回顾性分析 皮肤病和性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频超声对正常成人皮肤厚度测量及声像研究 被引量:26
2
作者 李艳宁 李智贤 +4 位作者 卢月华 陈石海 林有坤 梁雪婧 庞彩霞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1622-1624,共3页
目的探讨成人正常皮肤声像图及皮肤(表皮和真皮)厚度差异性。方法应用14 MHz高频探头对60名正常成人不同部位皮肤声像图观察,并测量皮肤(表皮+真皮层)的厚度。结果14 MHz高频超声可显示皮肤各层结构。皮肤表皮表现为平滑线状强回声,真... 目的探讨成人正常皮肤声像图及皮肤(表皮和真皮)厚度差异性。方法应用14 MHz高频探头对60名正常成人不同部位皮肤声像图观察,并测量皮肤(表皮+真皮层)的厚度。结果14 MHz高频超声可显示皮肤各层结构。皮肤表皮表现为平滑线状强回声,真皮为低回声带,不同部位皮肤真皮与皮下组织分界清晰或不清晰。表皮和真皮层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超声未检出血流信号。选择17点部位皮肤观察,其中男女组间12点相同部位皮肤厚度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人体不同部位皮肤厚度也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应用高频超声测量皮肤厚度是可行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检查 皮肤声像图 皮肤厚度 成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汉族早老症家系三例病例研究——影像学特征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吴华裕 覃霞 +8 位作者 舒艳 张伟峰 李福记 舒伟 马军 胡启平 袁志刚 林有坤 方玲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9期3619-3623,共5页
目的分析广西汉族1个罕见早老症家系3例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探讨该家系早老症患者的影像学特征。方法收集广西汉族1个早老症家系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及CT、X线、MRI影像学检查资料,对其影像学特点进行总结。结果先证者为7岁女孩,另2例患者... 目的分析广西汉族1个罕见早老症家系3例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探讨该家系早老症患者的影像学特征。方法收集广西汉族1个早老症家系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及CT、X线、MRI影像学检查资料,对其影像学特点进行总结。结果先证者为7岁女孩,另2例患者分别为先证者的妹妹(3岁)和弟弟(1岁)。先证者颈部正侧位片示颅盖骨与下颌骨比例不协调,下颌骨发育不全,锁骨消失,梨形胸。3例患者双手正侧位片检查均显示双手指指关节屈曲畸形,骨质疏松;年长的2例患者双手正侧位片提示骨龄发育迟缓,指骨远端骨质溶解明显。3例患者肺部CT平扫结果均未提示肺部纤维化表现,但先证者胸廓及肺脏均小于正常儿童,且胸壁脂肪厚度较正常儿童薄,颅脑MRI显示脑颅骨比例增大,垂体大小正常。结论早老症患者具有特征性的影像学改变,包括骨质疏松症、小下颌、锁骨及指骨末端缺失变短、手指指关节畸形、梨形胸等,对该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衰老 过早 早老症 体层摄影术 X线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然产物及复方药物抗皮肤瘢痕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4
作者 农晓琳 郭睿 +1 位作者 冯洁 李菊裳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55-160,共6页
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是皮肤组织损伤后创面过度修复产生的一种常见疑难病。一些天然产物及复方药物中具有较好的抗皮肤瘢痕增生的成分。本文从皮肤瘢痕形成过程中的相关细胞成分、生长因子调节、细胞外基质、胶原代谢、微血管构筑、免... 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是皮肤组织损伤后创面过度修复产生的一种常见疑难病。一些天然产物及复方药物中具有较好的抗皮肤瘢痕增生的成分。本文从皮肤瘢痕形成过程中的相关细胞成分、生长因子调节、细胞外基质、胶原代谢、微血管构筑、免疫调节等方面和水平综述天然产物及复方药物的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 瘢痕 天然产物 复方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皮肤骨瘤 被引量:1
5
作者 胡继旭 严煜林 罗虹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725-726,共2页
报告1例原发性皮肤骨瘤。患儿女,1岁。出生2个月时其母发现其右腹部、右腰部、左大腿皮肤多发性大小不等的扁平结节,质硬,无明显自觉症状。血清钙磷水平正常。右腹部皮损组织病理示:真皮层及真皮下层可见板层状不规则排列的分化成熟的... 报告1例原发性皮肤骨瘤。患儿女,1岁。出生2个月时其母发现其右腹部、右腰部、左大腿皮肤多发性大小不等的扁平结节,质硬,无明显自觉症状。血清钙磷水平正常。右腹部皮损组织病理示:真皮层及真皮下层可见板层状不规则排列的分化成熟的骨组织,部分骨小梁周围可见成骨细胞。诊断:原发性皮肤骨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骨瘤 原发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皮肤播散型孢子丝菌病 被引量:1
6
作者 蒋佳佳 刘栋华 《临床皮肤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858-860,共3页
报告1例皮肤散播型孢子丝菌病。患者男,72岁。面部、躯干及四肢结节、溃疡5个月,发热、关节肿痛3个月。皮损组织病理呈感染性肉芽肿改变,PAS染色找到真菌孢子,组织培养见孢子丝菌生长。予碘化钾口服及萘替芬酮康唑乳膏外用,治疗5个月后... 报告1例皮肤散播型孢子丝菌病。患者男,72岁。面部、躯干及四肢结节、溃疡5个月,发热、关节肿痛3个月。皮损组织病理呈感染性肉芽肿改变,PAS染色找到真菌孢子,组织培养见孢子丝菌生长。予碘化钾口服及萘替芬酮康唑乳膏外用,治疗5个月后皮损完全消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孢子丝菌病 播散型 皮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疣状皮肤结核1例
7
作者 夏传刚 梁伶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712-712,共1页
患者男,37岁。右侧臀部红褐色斑块13年,于2013年3月15日来我科就诊。患者13年前患肺结核后,右侧臀部逐渐出现多个花生米大红褐色结节,无明显自觉症状,自行外用药物治疗无好转,且皮疹渐增多,融合成片,形成凹凸不平的斑块,伴有... 患者男,37岁。右侧臀部红褐色斑块13年,于2013年3月15日来我科就诊。患者13年前患肺结核后,右侧臀部逐渐出现多个花生米大红褐色结节,无明显自觉症状,自行外用药物治疗无好转,且皮疹渐增多,融合成片,形成凹凸不平的斑块,伴有脓性分泌物渗出,无咳嗽、午后潮热、盗汗等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结核 疣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尔尼菲青霉病93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5
8
作者 庄晓晟 梁伶 +5 位作者 黄绍标 刘燕芬 罗虹 李菊裳 韦高 吴易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69-72,共4页
目的:分析广西壮族自治区马尔尼菲青霉病(PSM)的发病情况、临床特征、诊治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93例PSM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93例患者中并发艾滋病(AIDS)84例,非AIDS 9例。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皮损、消瘦、贫血、淋巴结增大、咳嗽... 目的:分析广西壮族自治区马尔尼菲青霉病(PSM)的发病情况、临床特征、诊治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93例PSM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93例患者中并发艾滋病(AIDS)84例,非AIDS 9例。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皮损、消瘦、贫血、淋巴结增大、咳嗽等。并发AIDS患者全身中毒症状严重,皮损泛发,且有坏死。93例患者中CD4^+细胞下降84例,临床标本马尔尼菲青霉菌培养阳性率由高到低依次为:血液、组织或脓液、骨髓。使用氟康唑、伊曲康唑及两性霉素B单独或联合治疗,以两性霉素B联合伊曲康唑口服疗效最佳。结论:广西壮族自治区PSM好发于AIDS患者,临床表现不典型,两性霉素B治疗效果肯定;合并AIDS的PSM患者与非AIDS患者在临床表现、治疗和预后有所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尔尼菲青霉病 艾滋病 临床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方甘草酸苷对寻常性银屑病患者外周血Th17细胞及白细胞介素-22的影响 被引量:6
9
作者 刘慧 林有坤 +3 位作者 蒋芷阳 王芳 覃霞 李文宇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03-206,共4页
目的:探讨复方甘草酸苷对寻常性银屑病患者外周血辅助性T细胞17(Th17)及白细胞介素(IL)-22表达水平的影响与其疗效间的相关性。方法:将30例轻、中度寻常性银屑病进展期患者分为治疗Ⅰ组(复方甘草酸苷+抗组胺药+外用药物治疗组)、治疗Ⅱ... 目的:探讨复方甘草酸苷对寻常性银屑病患者外周血辅助性T细胞17(Th17)及白细胞介素(IL)-22表达水平的影响与其疗效间的相关性。方法:将30例轻、中度寻常性银屑病进展期患者分为治疗Ⅰ组(复方甘草酸苷+抗组胺药+外用药物治疗组)、治疗Ⅱ组(抗组胺药+外用药物治疗组),每组各15例,以12例健康正常人为对照组,以银屑病皮损严重程度指数(PASI)评分评价疗效,利用流式细胞技术及ELISA方法检测两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后及对照组外周血Th17细胞比例、IL-22的表达水平。结果:治疗前,两治疗组间的PASI积分和待测分子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治疗组外周血Th17细胞、IL-22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与PASI评分呈正相关,P均<0.05;治疗后,治疗Ⅰ组Th17细胞、IL-22表达水平降低,较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两治疗组Th17细胞、IL-22表达水平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Ⅰ组Th17细胞、IL-22表达水平下降程度与PASI评分下降指数呈正相关(P均<0.05)。结论:影响外周血Th17、IL-22的表达可能是复方甘草酸苷治疗寻常性银屑病的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屑病 寻常性 白细胞介素22 TH17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方法测定马尔尼菲青霉酵母相体外药敏试验的一致性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韦高 汤露露 +4 位作者 曹存巍 林冰 郑冬燕 莫冬冬 吴易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694-696,共3页
双相真菌马尔尼菲青霉(Penicillium marneffei,PM)感染所致的马尔尼菲青霉病(Penicilliosis mameffei,PSM)是导致我国南方,尤其是广西、广东地区艾滋病患者死亡的主要感染因素。PM可致全身多器官侵袭感染,如得不到正确治疗病死... 双相真菌马尔尼菲青霉(Penicillium marneffei,PM)感染所致的马尔尼菲青霉病(Penicilliosis mameffei,PSM)是导致我国南方,尤其是广西、广东地区艾滋病患者死亡的主要感染因素。PM可致全身多器官侵袭感染,如得不到正确治疗病死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真菌药物体外敏感性试验 ATB FUNGUS 3 CLSI M27-A3 马尔尼菲青霉菌 酵母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探讨 被引量:4
11
作者 苏家光 梁伶 +1 位作者 郑文军 刘栋华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7期410-412,共3页
目的:探讨小剂量糖皮质激素冲击和常规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疗效及适应证。方法:用小剂量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103例SLE患者,常规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98例SLE患者。3周后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症状缓解时间、各项实验室检查... 目的:探讨小剂量糖皮质激素冲击和常规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疗效及适应证。方法:用小剂量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103例SLE患者,常规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98例SLE患者。3周后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症状缓解时间、各项实验室检查指标的好转率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部分临床症状缓解时间、实验室检查指标的好转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小剂量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SLE患者的关节疼痛、发热、蛋白尿的疗效优于常规剂量治疗,而常规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甲周红斑、口腔溃疡、抗ds-DNA抗体阳性、抗核抗体(ANA)阳性、低血红蛋白的疗效优于小剂量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两种方法治疗蝶形红斑和血小板、白细胞、红细胞减少,C3、C4降低的疗效差异无显著性(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斑狼疮 系统性 糖皮质激素 冲击治疗 常规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系统性硬皮病与组织纤维化 被引量:9
12
作者 何钠 林有坤 刘京平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546-548,共3页
系统性硬皮病(SSc)的病因与发病机制尚未明了,目前认为在基因易感性基础上,由于环境因素刺激而激活机体免疫系统,进而造成血管内皮损伤、成纤维细胞增殖、胶原蛋白及细胞外基质合成与沉积,导致组织纤维化的发生。而组织纤维化的发生与... 系统性硬皮病(SSc)的病因与发病机制尚未明了,目前认为在基因易感性基础上,由于环境因素刺激而激活机体免疫系统,进而造成血管内皮损伤、成纤维细胞增殖、胶原蛋白及细胞外基质合成与沉积,导致组织纤维化的发生。而组织纤维化的发生与组织微环境改变有关,在众多导致组织微环境改变的因素中,转化生长因子-β、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内皮素-1、角质形成细胞生长因子、白介素-4和γ-干扰素等细胞因子起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皮病 系统性 纤维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C3、C4水平与病情活动的关系 被引量:6
13
作者 郑文军 林有坤 刘京平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26-27,共2页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以产生多种过量自身抗体和多器官受累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血清中补体常降低。现就我科2000年1月—2005年12月首次诊断而住院的400例SLE患者的C3、C4检测水平进行回顾性分析,以了解C3、C4与病情活动的...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以产生多种过量自身抗体和多器官受累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血清中补体常降低。现就我科2000年1月—2005年12月首次诊断而住院的400例SLE患者的C3、C4检测水平进行回顾性分析,以了解C3、C4与病情活动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斑狼疮 系统性 补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ELDI技术对马尔尼菲青霉菌酵母相和霉菌相蛋白质组表达差异的分析 被引量:4
14
作者 刘栋华 刘晓军 谭升顺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59-61,共3页
目的比较马尔尼菲青霉菌酵母相和霉菌相蛋白质组表达差异。方法应用表面增强激光解吸离子化飞行时间质谱技术(SELDI)检测马尔尼菲青霉菌酵母相和霉菌相的蛋白质谱。用PBSIIC型蛋白质芯片阅读机读取数据并进行分析。结果在WCX2芯片上共捕... 目的比较马尔尼菲青霉菌酵母相和霉菌相蛋白质组表达差异。方法应用表面增强激光解吸离子化飞行时间质谱技术(SELDI)检测马尔尼菲青霉菌酵母相和霉菌相的蛋白质谱。用PBSIIC型蛋白质芯片阅读机读取数据并进行分析。结果在WCX2芯片上共捕获75个蛋白峰,其中10个蛋白质在酵母相高表达,3个蛋白质在霉菌相高表达。相对分子质量为2900和3151蛋白质仅在酵母相表达,13151和13285蛋白质仅在霉菌相表达。结论SELDI技术可以检测出马尔尼菲青霉菌霉菌相和酵母相表达的小分子蛋白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尔尼菲青霉菌 酵母相 霉菌相 蛋白质组 表面增强激光解吸离子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皮炎30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2
15
作者 张力 严煜林 《临床皮肤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549-551,共3页
目的:探讨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皮炎(HED)的诊断及治疗策略。方法:对2011年1月—2015年8月该院30例HED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访。结果:30例患者男女比为1.73∶1,平均年龄55.2岁。皮损特点为泛发性及多形性损害,伴剧痒。血... 目的:探讨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皮炎(HED)的诊断及治疗策略。方法:对2011年1月—2015年8月该院30例HED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访。结果:30例患者男女比为1.73∶1,平均年龄55.2岁。皮损特点为泛发性及多形性损害,伴剧痒。血常规和骨髓细胞学均显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示真皮层见以嗜酸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为主的炎性细胞浸润。在口服抗组胺药物基础上,予单用小、中剂量糖皮质激素或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效果最佳。结论:糖皮质激素联合抗组胺药为HED治疗首选药物,联合应用免疫抑制剂有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酸性 粒细胞 增多性 皮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狼疮性肾炎患者肾组织Fas和Bax抗原的表达 被引量:1
16
作者 林有坤 韦高 +2 位作者 罗虹 吴易 郑文军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282-283,共2页
为探讨Fas、Bax抗原的表达与狼疮性肾炎(lupusnephritis,LN)发病过程之间的关系,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狼疮肾活检标本石蜡切片中Fas、Bax抗原的表达情况。狼疮性肾炎Bax抗原阳性表达率为70%,肾小管、肾小球、间质三个部位均有阳性表达;Fa... 为探讨Fas、Bax抗原的表达与狼疮性肾炎(lupusnephritis,LN)发病过程之间的关系,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狼疮肾活检标本石蜡切片中Fas、Bax抗原的表达情况。狼疮性肾炎Bax抗原阳性表达率为70%,肾小管、肾小球、间质三个部位均有阳性表达;Fas抗原阳性表达率为75%,阳性表达仅见于肾小管;Fas、Bax阳性表达与LN病理分型间无明显的相关性(P>0.05)。促凋亡基因的过度表达,可能是狼疮性肾炎的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狼疮性肾炎 FAS抗原 Bax抗原 肾组织 细胞凋亡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LA-4Ig对B6.MRL-Faslpr/J狼疮小鼠脾脏Th17和Treg细胞表达的影响与其对小鼠狼疮样病征干预作用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芳 黄翠丽 +4 位作者 林有坤 罗彦彦 温斯健 刘慧 黄小耿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40-44,共5页
目的:初步探讨B7阻断剂CD28与细胞毒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免疫球蛋白(CTLA-4Ig)对B6.MRL-Faslpr/J狼疮小鼠脾脏Th17和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表达的影响与其对小鼠狼疮样病征干预作用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将4个月龄大小雌性B6.MRL-Faslpr/J... 目的:初步探讨B7阻断剂CD28与细胞毒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免疫球蛋白(CTLA-4Ig)对B6.MRL-Faslpr/J狼疮小鼠脾脏Th17和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表达的影响与其对小鼠狼疮样病征干预作用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将4个月龄大小雌性B6.MRL-Faslpr/J狼疮小鼠16只,随机分为观察组(Ⅰ组)和对照组(Ⅱ组),分别静脉注射CTLA-4Ig及等量PBS,检测小鼠干预前后24 h尿蛋白、ANA抗体、ds-DNA抗体及干预结束2周后血清IL-17A、脾脏中Th17细胞和Treg细胞百分比。结果:末次干预2周后Ⅰ组的24 h尿蛋白、血清ANA及ds-DNA较Ⅱ组下降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末次干预2周后Ⅰ组血清中IL-17A、脾脏Th17细胞比例均较Ⅱ组低,而脾脏的Treg细胞占CD4+T淋巴细胞的比例高于Ⅱ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CTLA4-Ig具有减轻B6.MRL-Faslpr/J狼疮鼠狼疮样病征的作用;上调Treg细胞、下调Th17细胞可能是CTLA-4Ig减轻B6.MRL-Faslpr/J狼疮鼠狼疮样病征的重要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红斑狼疮 B6.MRL-Faslpr/J狼疮小鼠 CD28与细胞毒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免疫球蛋白 Th17细胞 Treg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尔尼菲青霉产色与gasC基因表达关系究研 被引量:1
18
作者 庄晓晟 梁伶 +5 位作者 曹存巍 刘栋华 严煜林 黄绍标 刘燕芬 韦高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41-343,348,共4页
目的初步探讨马尔尼菲青霉(Penicillium marneffei,Pm)竹鼠寄生株和人感染株的产色与gasC基因表达的关系。方法15株广西野生银星竹鼠寄生株和15株人感染株的Pm在SDA液基25℃震荡培养72h后检测OD值,并通过荧光定量PCR测出两种菌株gasC基... 目的初步探讨马尔尼菲青霉(Penicillium marneffei,Pm)竹鼠寄生株和人感染株的产色与gasC基因表达的关系。方法15株广西野生银星竹鼠寄生株和15株人感染株的Pm在SDA液基25℃震荡培养72h后检测OD值,并通过荧光定量PCR测出两种菌株gasC基因的表达量并进行比较。结果两种来源的Pm在25℃时产色OD值分别为0.842±0.777和0.681±0.721,无差异(P>0.05)。荧光定量PCR测出15株竹鼠寄生株和15株人感染株gasC基因的表达量分别为126.41±122.74和136.170±139.85,SPSS统计分析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菌株的产色与gasC基因的表达量成直线正相关关系(r=0.882,P<0.05)。结论两种来源的Pm菌株在25℃时产色能力无差异;菌株产色与gasC基因的表达成正相关;gasC基因可能与菌株致病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星竹鼠 马尔尼菲青霉 gasC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霉酚酸酯与环磷酰胺治疗狼疮性肾炎的疗效对比
19
作者 林有坤 刘栋华 +6 位作者 韦高 吴易 曹存巍 李菊裳 严煜林 罗虹 郑文军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0期636-638,共3页
为了观察霉酚酸酯治疗狼疮性肾炎的疗效及安全性,设置霉酚酸酯+泼尼松为治疗组和环磷酰胺+泼尼松为对照组,对肾活检确诊为狼疮性肾炎的患者进行临床疗效对比观察。结果发现治疗组虽有半数患者对环磷酰胺耐药,但疗效仍与对照组相当(P>... 为了观察霉酚酸酯治疗狼疮性肾炎的疗效及安全性,设置霉酚酸酯+泼尼松为治疗组和环磷酰胺+泼尼松为对照组,对肾活检确诊为狼疮性肾炎的患者进行临床疗效对比观察。结果发现治疗组虽有半数患者对环磷酰胺耐药,但疗效仍与对照组相当(P>0.05),而泼尼松减量速度则比对照组快(P<0.01)。提示霉酚酸酯治疗狼疮性肾炎的疗效优于环磷酰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疗 狼疮性肾炎 疗效 霉酚酸酯 环磷酰胺 泼尼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免疫酶组织化学法检测红斑狼疮皮损狼疮带研究
20
作者 严煜林 由蕾 罗虹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443-445,共3页
目的:探讨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红斑狼疮皮损中的免疫球蛋白沉积对其诊断的价值。方法:用辣根过氧化物酶(HRP)标记抗体法分析研究387例红斑狼疮患者皮损中免疫球蛋白(IgG、IgA、IgM)及补体(C3、C1q)的沉积情况以及与临床诊断、组织病理学... 目的:探讨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红斑狼疮皮损中的免疫球蛋白沉积对其诊断的价值。方法:用辣根过氧化物酶(HRP)标记抗体法分析研究387例红斑狼疮患者皮损中免疫球蛋白(IgG、IgA、IgM)及补体(C3、C1q)的沉积情况以及与临床诊断、组织病理学诊断的符合率。结果:临床诊断为红斑狼疮,且组织病理学诊断亦符合红斑狼疮的患者皮损中最常见、最易检出的狼疮带成分均为IgG、IgM,其次为C1q,C3与IgA不易检出;而临床诊断为红斑狼疮,但组织病理学诊断不符合的患者,皮损中几种免疫球蛋白和补体的检出率之间尚无明确差别。结论:免疫组化法检测狼疮带对红斑狼疮患者的临床和组织病理学诊断有重要参考价值,且此法简便易行,具有较好的可重复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狼疮 红斑 免疫酶组织化学法 狼疮带试验 免疫球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