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元判别分析评分与FIB-4诊断慢性HBV感染者肝纤维化程度的准确性比较
1
作者 刘宏宇 李小婷 +6 位作者 江建宁 金超 蔡彩莲 王可杉 零芳蓬 范冰凌 苏明华 《临床肝胆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77-683,共7页
目的比较多元判别分析评分(MDA)和FIB-4对HBV感染者肝纤维化程度的诊断准确性,探讨MDA作为诊断疾病进展指标的可能性。方法纳入2010年4月—2024年4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肝活检的HBV感染者263例,收集患者临床资料。根据病理结... 目的比较多元判别分析评分(MDA)和FIB-4对HBV感染者肝纤维化程度的诊断准确性,探讨MDA作为诊断疾病进展指标的可能性。方法纳入2010年4月—2024年4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肝活检的HBV感染者263例,收集患者临床资料。根据病理结果,分为非显著纤维化组(F<2,n=126)和显著纤维化组(F≥2,n=137),分析MDA、FIB-4与肝纤维化程度的相关性,比较两者评估显著性肝纤维化的准确性;62例患者完成随访,根据末次随访时是否发展为肝硬化分为进展组(n=21)与未进展组(n=41),分析并比较MDA、FIB-4诊断疾病进展的效能。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Bonferroni法。计数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Spearman相关法进行相关性分析。采用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对基线与随访终点的资料进行配对分析;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进展为肝硬化的影响因素。利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指标的诊断效能,ROC曲线下面积(AUC)的比较采用Z检验,采用配对χ^(2)检验比较两指标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率。结果FIB-4、MDA与肝纤维化程度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378、-0.325(P值均<0.001)。FIB-4诊断显著性肝纤维化的AUC、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率分别为0.688、64.96%、68.87%、67.42%、63.36%、65.40%,最佳截断值为1.01;MDA诊断显著性肝纤维化AUC、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率分别为0.653、52.55%、78.57%,72.73%、60.37%、65.02%,最佳截断值为0.29;MDA的灵敏度低于FIB-4(P=0.004),但特异度较高(P=0.001)。基线时,进展组患者年龄较未进展组大(t=2.611,P=0.011)。在进展组,与基线时相比,随访终点时FIB-4升高、MDA降低(P值均<0.001);未进展组无明显变化(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ST(OR=0.940,95%CI:0.885~0.998,P<0.05)、MDA(OR=0.445,95%CI:0.279~0.710,P<0.001)是疾病进展的独立影响因素;对于诊断疾病进展为肝硬化,MDA的AUC为0.893,最佳截断值为-0.01。结论MDA诊断显著性肝纤维化的准确性与FIB-4相当;MDA<-0.01对于诊断肝纤维化发展为肝硬化有较高的准确性,有助于减少临床上肝活检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肝纤维化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新发现肝癌高发点HBV、HCV感染与HCC家庭聚集性的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陈务卿 吴继周 +9 位作者 李国坚 吴健林 邓一鸣 韦颖华 胡蝶飞 宁秋悦 李兰兰 黄爱春 罗双艳 贺荣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4期4494-4496,共3页
目的:探讨广西新发现肝癌高发点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在肝癌家族聚集性中的作用。方法:在广西新发现的肝癌高发点选择发生2例以上肝癌病例的高发家族成员作为研究对象,并选择性别和年龄构成相同的无癌家族成员作为... 目的:探讨广西新发现肝癌高发点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在肝癌家族聚集性中的作用。方法:在广西新发现的肝癌高发点选择发生2例以上肝癌病例的高发家族成员作为研究对象,并选择性别和年龄构成相同的无癌家族成员作为对照,应用ELISA法检测HBV和HCV血清学标志物,采用PCR和RT-PCR技术对HBVDNA和HCVRNA进行检测。结果:在肝癌高发家族和无癌家族两组成员中HBsAg、HBsAb、HBeAg、HBVDNA的阳性率分别为24.47%、35.11%、8.51%、14.89%和8.51%、53.19%、4.26%、4.26%,HBsAg、HBsAb和HBVDNA在两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别,P值分别为0.003、0.012、0.013;而HBeAg在两组间无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发现HCV-Ab和HCVRNA阳性者。结论:广西新肝癌高发点的肝癌家族聚集性的主要危险因素可能是HBV的感染和遗传因素的共同作用;HCV的感染与此高发点的家族聚集性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家族聚集性 HBV HCV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IB-4和APRI评估慢性HBV感染者肝纤维化程度的效果比较 被引量:2
3
作者 李小婷 胡伯斌 +6 位作者 刘宏宇 金超 蔡彩莲 王可杉 韦艳春 江建宁 苏明华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424-2429,共6页
目的比较FIB-4和APRI在慢性HBV感染者晚期肝纤维化和疾病进展中的预测效能。方法纳入2013年2月—2022年12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科进行肝穿刺的慢性HBV感染者497例,其中回顾性研究404例,前瞻性研究75例。收集患者基线人口统... 目的比较FIB-4和APRI在慢性HBV感染者晚期肝纤维化和疾病进展中的预测效能。方法纳入2013年2月—2022年12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科进行肝穿刺的慢性HBV感染者497例,其中回顾性研究404例,前瞻性研究75例。收集患者基线人口统计学特征(性别、年龄)、生化指标(ALT、AST)、血小板计数等指标,并计算FIB-4和APRI。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多组间数据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ROC曲线下面积(AUC)分析评估APRI和FIB-4预测慢性HBV感染者肝纤维化程度和疾病进展的能力。结果在回顾性分析中,与FIB-4<2.67相比,FIB-4在高范围值(≥2.67)诊断为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的患者占比较高(66.19%vs47.54%,χ^(2)=12.75,P<0.001)。FIB-4和APRI在F0~F4期的中位值随着肝纤维化程度增加而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值分别为42.5、35.9,P值均<0.001)。在F0~F4各纤维化分期中,相同分期的FIB-4中位值均高于APRI(H=59.71,P<0.001)。FIB-4预测F3期的AUC值与APR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67 vs 0.65,Z=0.71,P=0.480),预测F4期的AUC值高于APR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72 vs 0.64,Z=10.50,P<0.001)。在前瞻性研究队列中,FIB-4和APRI在出现疾病进展(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的患者中表现出随时间增加的趋势。FIB-4和APRI预测疾病进展(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的AUC分别为0.718(95%CI:0.476~0.760)和0.555(95%CI:0.408~0.703);FIB-4预测疾病进展的准确率高于APRI(χ^(2)=12.44,P<0.001)。结论FIB-4和APRI均可作为评估晚期肝纤维化(F3和F4)以及预测疾病进展与否的依据,但FIB-4优于APR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肝纤维化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LA-DQB1等位基因多态性及Th1/Th2细胞相关因子与广西瑶族肝癌家族聚集性的相关性 被引量:6
4
作者 卢庭婷 梁惠萍 +3 位作者 李致忠 黄兰 吴继周 陈婉玲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262-1267,共6页
目的:探讨HLA-DQB1等位基因多态性及相应位点下Th1/Th2细胞相关因子IL-2、IL-4及IL-10对广西瑶族原发性肝癌家族聚集性的影响,为寻找广西瑶族原发性肝癌的遗传易感基因或拮抗基因提供线索。方法:在广西肝癌高发区选取民族为瑶族的肝癌... 目的:探讨HLA-DQB1等位基因多态性及相应位点下Th1/Th2细胞相关因子IL-2、IL-4及IL-10对广西瑶族原发性肝癌家族聚集性的影响,为寻找广西瑶族原发性肝癌的遗传易感基因或拮抗基因提供线索。方法:在广西肝癌高发区选取民族为瑶族的肝癌高发家族成员、无癌家族成员各4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相同性别、年龄±5岁配对方法),采集研究对象外周血并提取全血DNA,应用PCR-SSP的方法对HLA-DQB1等位基因进行检测,应用ELISA法检测IL-2、IL-4、IL-10的水平。结果:(1)广西瑶族肝癌高发家族组的HLA-DQB1*02/09等位基因表达频率高于无癌家族组,两组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间的HLA-DQB1*04/05/06/07/08等位基因表达频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2)HLADQB1各等位基因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组(HBs Ag阳性组)及非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组(HBs Ag阴性组)间的分布频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值均>0.05)。(3)广西瑶族肝癌高发家族成员组中Th2细胞相关因子IL-4、IL-10平均表达水平高于无癌家族成员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间的IL-2浓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4)两组中HLA-DQB1*02阳性成员的IL-10平均表达水平高于HLA-DQB1*02阴性成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中HLA-DQB1*09阳性成员的IL-4平均表达水平高于HLA-DQB1*09阴性成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HLA-DQB1*02/09等位基因可能是广西瑶族居民原发性肝癌发生的易感基因。(2)HLA-DQB1各等位基因与广西瑶族居民的HBV感染可能无显著相关性。(3)IL-4、IL-10表达水平失衡可能是广西瑶族肝癌家族聚集性的危险因素。(4)IL-10表达水平失衡可能与HLADQB1*02等位基因的携带有关,而IL-4表达水平失衡可能与HLA-DQB1*09等位基因的携带有关,它们之间共同作用可能与广西瑶族肝癌家族聚集性的发生有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LA-DQB1 Th1/Th2细胞相关因子 原发性肝癌 家族聚集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不同感染途径的临床特点分析及自然病程 被引量:8
5
作者 周奕 苏明华 +5 位作者 江建宁 陈旭 韦智 伍菲菲 刘志红 滕春玲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791-1794,1799,共5页
目的探讨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不同感染途径的临床特点及自然病程。方法收集2010-2016年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确诊为CHC患者的临床资料,将疾病进展为肝硬化或肝癌统称为进展肝炎组(DH组),其余为慢性肝炎组(H组)。结果 (1)共... 目的探讨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不同感染途径的临床特点及自然病程。方法收集2010-2016年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确诊为CHC患者的临床资料,将疾病进展为肝硬化或肝癌统称为进展肝炎组(DH组),其余为慢性肝炎组(H组)。结果 (1)共收集CHC患者198例,其中输血感染115例,非输血感染83例。(2)2003年前以输血感染为主,2003年后以非输血感染为主。(3)共124例测基因分型,1b型66例(53.2%),3b型15例(12.1%),6a型16例(12.9%),3a型11例(8.9%),1a型10例(8.1%),2a型4例(3.2%),6a或6b型2例(1.6%)。输血感染以1b型为主,非输血感染以3b、6a为主。(4)病程进展:感染到首次诊断CHC的时间为(17.36±7.46)年。输血、非输血感染到确诊CHC的时间为(18.90±7.49)年、(14.00±6.25)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5)输血感染病程特点:感染进展至肝硬化时间平均(18.77±5.29)年,至肝癌平均(20.00±1.63)年。慢性肝炎组与进展肝炎组的TBIL、DBIL、IBIL、ALB、GLO、A/G、TBA、ALP、PA、CHE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HC患者2003年前输血感染为主,2003年后以静脉药瘾、性接触感染途径为主。输血感染基因型以1b型为主,非输血感染3b、6a为主。CHC进展为肝硬化的平均时间为18年,至肝癌的平均时间约为20年,疾病进展后出现肝功能损害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丙型肝炎 感染途径 临床特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地区不同传播途径的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与基因型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7
6
作者 朱明月 苏明华 +7 位作者 江建宁 廖柏明 韦智 陈旭 刘志红 韦麒 滕春玲 何丽霞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9期3534-3538,共5页
背景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严重危害人类健康;HCV基因型与干扰素的应答关系密切,HCV基因型的分布随地理位置变化而不同。目的探讨广西地区不同传播途径的HCV感染者与HCV基因型的关系。方法收集2011年2月—2014年12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 背景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严重危害人类健康;HCV基因型与干扰素的应答关系密切,HCV基因型的分布随地理位置变化而不同。目的探讨广西地区不同传播途径的HCV感染者与HCV基因型的关系。方法收集2011年2月—2014年12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性疾病科病房及门诊就诊的230例HCV RNA阳性患者的血清标本,记录患者HCV传播途径,包括输血、静脉药瘾、性途径、其他(如文身、打耳洞、口腔治疗等)、不明原因等。采用反转录巢式PCR扩增HCV NS5B区段后,将得到的PCR终产物进行测序,测序结果与Gen Bank中已注册的标准株全基因序列比对出基因型及基因亚型,分析传播途径与HCV基因型的关系。结果 NS5B区段PCR终产物琼脂糖凝胶电泳中目的条带为377 bp,电泳条带显示较清晰。230例样本中222例成功扩增并得出HCV基因型分型:1a亚型27例(12.16%),1b亚型102例(45.95%),2a亚型11例(4.95%),3a亚型15例(6.76%),3b亚型29例(13.06%),6a亚型34例(15.32%),6d亚型1例(0.45%),6e亚型1例(0.45%),混合型(1b+6c)2例(0.90%)。经输血途径传播者93例,经静脉药瘾途径传播者56例,经性途径传播者21例,经其他途径传播者36例,经不明原因途径传播者16例。经其他途径传播者HCV基因型构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输血、静脉药瘾、性途径传播者HCV基因型构成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输血途径以1型多见;静脉药瘾途径以1型、3型、6型多见;性途径以1型、3型多见。结论随着传播途径的改变,HCV基因型的分布也发生变化,其中经输血途径传播的HCV基因型以1b亚型为主;静脉药瘾途径以1a、3b、6a亚型为主;性途径以1a、3b亚型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病毒属 疾病传播 传染性 基因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型肝炎病毒基本核心启动子区热点突变与广西肝癌家族聚集性的相关性 被引量:2
7
作者 石仁芳 吴继周 +2 位作者 万裴琦 吴健林 宁秋悦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3期3762-3765,共4页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基本核心启动子(BCP)区突变与广西肝癌家族聚集的相关性。方法:从广西肝癌高发及无癌家族中配对选取HBs Ag阳性成员各103例。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BCP区并测序分析。结果:BCP区突变发生在前5位的热点位...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基本核心启动子(BCP)区突变与广西肝癌家族聚集的相关性。方法:从广西肝癌高发及无癌家族中配对选取HBs Ag阳性成员各103例。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BCP区并测序分析。结果:BCP区突变发生在前5位的热点位点为T1762、A1764、G1775、V1753、G1803。单因素分析:HBV DNA≥105copies/m L、T1762、A1764和V1753突变均与肝癌高发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HBV DNA≥105copies/m L和A1764突变是肝癌高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HBV DNA水平、BCP区突变与广西肝癌家族聚集存在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病毒 乙型 基本核心启动子 突变 肝细胞癌 家族聚集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L-1β表达水平与广西肝癌家族聚集性的相关性 被引量:4
8
作者 彭金林 李国坚 +4 位作者 吴继周 吴健林 席玉梅 黄斌 王磊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358-1362,共5页
目的:探究血清中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含量与广西肝癌流行区壮、瑶族肝癌家族聚集性的关系。方法:在广西肝癌流行地域收集肝癌高发120例作为实验组,选择近似相同生活背景、民族、HBsAg、性别、年龄相距±5岁的120例无癌... 目的:探究血清中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含量与广西肝癌流行区壮、瑶族肝癌家族聚集性的关系。方法:在广西肝癌流行地域收集肝癌高发120例作为实验组,选择近似相同生活背景、民族、HBsAg、性别、年龄相距±5岁的120例无癌家族成员为对照组,应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技术检测两组共240例受检者外周血清 IL-1β含量。结果:不管从总体水平还是从民族、HBsAg携带情况、性别、年龄层面进行对比分析,实验组IL-1β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均<0.05)。实验组中,先证者不同级别亲属之间IL-1β的含量差别无统计学意义(Z=1.648, P =0.642)。实验组中有 2~3 个肝癌先证者与有4个及以上肝癌先证者的家族成员外周血IL-1β含量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331, P =0.183)。结论:实验组入选者血清IL-1β因子检测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促炎因子IL-1β高水平表达与广西的壮、瑶族肝癌家族聚集性存在关联性,IL-1β过量表达可能是肝癌高发家族成员罹患肝癌的易感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因子 IL-1Β 原发性肝细胞癌 家族聚集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细胞介素-32与广西肝癌高发地区肝癌家族聚集性的相关性 被引量:2
9
作者 彭金林 吴继周 +4 位作者 李国坚 吴健林 席玉梅 李晓晴 王磊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46-252,共7页
目的:探讨广西肝癌高发区白细胞介素-32(IL-32)和肝癌家族聚集性的关系.方法:在广西肝癌高发地区选取115例肝癌高发家族成员为肝癌高发家族组,115例无癌家族成员为无癌家族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研究对象血清IL-32水平.从... 目的:探讨广西肝癌高发区白细胞介素-32(IL-32)和肝癌家族聚集性的关系.方法:在广西肝癌高发地区选取115例肝癌高发家族成员为肝癌高发家族组,115例无癌家族成员为无癌家族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研究对象血清IL-32水平.从两组研究对象的血清IL-32总体水平及不同人口学特征(民族、HBsAg携带情况、性别、年龄等)层面比较IL-32的表达差异,分析IL-32表达与广西肝癌高发地区肝癌家族聚集性的关系.结果:肝癌高发家族组血清总体IL-32表达水平高于无癌家族组(Z=-2.702,P=0.007),肝癌高发家族组男性、HbsAg阴性、年龄≤25岁、瑶族成员IL-32表达水平均高于无癌家族组(均P<0.05),肝癌高发家族组中,不同等级亲缘关系的成员IL-32表达无统计学差异(P=0.429),具有不同肝癌先证者例数的肝癌高发家族成员IL-32表达差别不明显(P=0.298).男性成员的肝癌罹患率远远大于女性成员.结论:肝癌高发家族成员IL-32表达水平升高与肝癌家族聚集性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其过度表达增加了罹患肝癌的易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因子 白细胞介素-32(IL-32) 肝细胞癌 家族聚集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磷酸铝凝胶、康复新液对溶血卵磷脂相关反流性食管炎模型大鼠食管组织学和IL-8、PGE2的影响 被引量:35
10
作者 林海玲 李国坚 吴继周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73-577,共5页
目的探讨磷酸铝凝胶、康复新液对溶血卵磷脂相关反流性食管炎模型大鼠食管组织学结构和组织IL-8、PGE2含量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磷酸铝组(n=10)、康复新组(n=10)、磷酸铝+康复新组(n=10)、模型组(n=20)... 目的探讨磷酸铝凝胶、康复新液对溶血卵磷脂相关反流性食管炎模型大鼠食管组织学结构和组织IL-8、PGE2含量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磷酸铝组(n=10)、康复新组(n=10)、磷酸铝+康复新组(n=10)、模型组(n=20)、对照组(n=10),采用食管灌注1.5 mg/L溶血卵磷脂+0.1 mol/L HCI(含0.5%胃蛋白酶)方法制备溶血卵磷脂相关反流性食管炎模型,对照组灌注液为等量生理盐水,连续14 d,处死10只模型组大鼠和全部对照组大鼠并取出完整食管,剩余4组大鼠分别予磷酸铝凝胶、康复新液、磷酸铝凝胶+康复新液、生理盐水经食管灌注干预治疗14 d,处死所有大鼠并取出完整食管,分别检测食管组织一般形态学、超微形态学和放免法检测组织IL-8、PGE2含量。结果模型制备结束时模型组与对照组组织形态学比较:模型组一般形态学表现为粘膜及粘膜下层大量炎症细胞浸润,上皮细胞空泡变性、糜烂甚至溃疡形成,超微结构改变表现为粘膜上皮细胞呈大片脱落,对照组的一般形态学和超微结构均正常。治疗结束时各治疗组和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食管的一般形态学、超微结构显示粘膜损伤程度较轻,粘膜损伤指数、食管组织IL-8、PGE2含量均较模型组低(P<0.05)。磷酸铝+康复新组分别与磷酸铝组、康复新组比较:食管组织的一般形态学、超微结构显示粘膜损伤程度均较轻,粘膜损伤指数、IL-8、PGE2含量均低(P<0.05)。结论康复新液、磷酸铝凝胶对溶血卵磷脂与盐酸联合灌注所致反流性食管炎模型大鼠的食管组织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降低IL-8、PGE2水平、阻止炎症发生及发展有关,溶血卵磷脂与盐酸在十二指肠胃食管反流中作为混合反流物引起GERD,其致病机制可能与上调食管组织的IL-8、PGE2的含量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流性食管炎 溶血卵磷脂 盐酸 白介素8 前列腺素E2 康复新液 磷酸铝凝胶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LA-DRB1*14和*15等位基因与肝癌的相关性 被引量:12
11
作者 黄爱春 吴继周 +5 位作者 吴健林 陈务卿 韦颖华 罗双艳 宁秋悦 李兰兰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10年第4期420-422,共3页
目的探讨HLA-DRB1*14和*15等位基因与肝癌发生的相关性。方法以4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作为病例组,以135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应用PCR-SSP方法对研究对象外周血的HLA-DRB1等位基因进行检测,分析其表达与原发性肝癌的相关性。结果 HLA-DRB1*1... 目的探讨HLA-DRB1*14和*15等位基因与肝癌发生的相关性。方法以4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作为病例组,以135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应用PCR-SSP方法对研究对象外周血的HLA-DRB1等位基因进行检测,分析其表达与原发性肝癌的相关性。结果 HLA-DRB1*14在病例组中的分布频率较对照组显著增高(χ2=9.925,P=0.002,OR=3.450,95%CI:1.555~7.655),HLA-DRB1*15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中的分布频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60,P=0.262,OR=1.538,95%CI:0.723~3.274)。结论 HLA-DRB1*14可能是原发性肝癌的易感基因,HLA-DRB1*15可能与原发性肝癌的发生无明显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位基因 肝肿瘤 HLA-DR抗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德福韦酯联合r-干扰素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7
12
作者 袁海宁 罗光汉 邓一鸣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08年第4期254-255,共2页
目的探讨阿德福韦酯联合r-干扰素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指标的影响。方法对我院2006年门诊及住院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阿德福韦酯联合r-干扰素组(A组35例)、单用阿德福韦酯组(B组30例),两组进行对照临床观察。结果A组治疗后效果... 目的探讨阿德福韦酯联合r-干扰素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指标的影响。方法对我院2006年门诊及住院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阿德福韦酯联合r-干扰素组(A组35例)、单用阿德福韦酯组(B组30例),两组进行对照临床观察。结果A组治疗后效果明显优于B组(P<0.01)。结论在使用阿德福韦酯抗病毒治疗的同时联合使用r-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能较好地提高抗肝纤维化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德福韦酯 肝纤维化 R-干扰素 联合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LT正常肝组织学轻度异常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经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3
13
作者 刘志红 江建宁 +6 位作者 苏明华 李仕华 胡伯斌 付嘉鑫 傅燕平 李慧娇 郭莉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789-1792,共4页
目的对ALT正常肝组织学轻度异常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给予恩替卡韦治疗,探讨其抗病毒治疗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08年1月—2018年1月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HBV感染者181例。入组患者中基线ALT正常者归入研究组(n=61),基线ALT... 目的对ALT正常肝组织学轻度异常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给予恩替卡韦治疗,探讨其抗病毒治疗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08年1月—2018年1月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HBV感染者181例。入组患者中基线ALT正常者归入研究组(n=61),基线ALT 1~2×ULN归入对照1组(n=62),基线ALT>2×ULN归入对照2组(n=58),经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至少1年,对比3组间临床疗效。采用寿命表法计算病毒学应答、HBeAg血清学应答和病毒学突破的累积进展率以及年发生率。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SNK法;计数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181例中男性124例(68.5%),HBeAg阳性80例(44.2%),平均随访时间3.63年。3组病毒学应答年均发生率分别为74.37%、71.89%、74.21%(χ^(2)=2.91,P=0.371),3组病毒学突破年发生率分别为3.48%、5.17%、2.73%(χ^(2)=1.72,P=0.097)。3组HBeAg阳性患者年均阴转率分别为9.79%、37.16%、38.24%(χ^(2)=1.37,P=0.01),3组HBeAg年均转换率分别为9.10%、31.35%、36.74%(χ^(2)=5.61,P=0.021),研究组HBeAg年均阴转率及HBeAg年均转换率均低于对照1组和2组(P值均<0.05)。结论ALT正常的HBV感染者经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可以获得理想的病毒学应答,但免疫学应答有待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 慢性 抗病毒药 治疗结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LA-A等位基因多态性对慢性乙肝病情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丰晓 吴继周 +4 位作者 郑奕 李国坚 陈茂伟 吴健林 韦颖华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08年第6期408-410,共3页
目的探讨HLA-A等位基因多态性对慢性病毒性乙型肝炎病情的影响。方法以慢性病毒性乙型肝炎、肝炎肝硬化、慢性乙肝重型患者及正常人作为研究对象,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技术(PCR-SSP)对研究对象的HLA-A等位基因多态性进行分析... 目的探讨HLA-A等位基因多态性对慢性病毒性乙型肝炎病情的影响。方法以慢性病毒性乙型肝炎、肝炎肝硬化、慢性乙肝重型患者及正常人作为研究对象,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技术(PCR-SSP)对研究对象的HLA-A等位基因多态性进行分析,研究等位基因HLA-A*31、HLA-A*02、HLA-A*11与慢性病毒性乙型肝炎、肝炎肝硬化、慢性乙肝重型病情的关系。结果与对照组相比,HLA-A*31、HLA-A*02、HLA-A*11三个等位基因在慢性病毒性乙型肝炎、肝炎肝硬化、慢性乙肝重型三组间的分布频率均无显著性差别(P>0.05)。结论结果提示:HLA-A*31、HLA-A*2、HLA-A*11三个等位基因对慢性病毒性乙型肝炎、肝炎肝硬化、慢性乙肝重型的病情似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LA—A 等位基因多态性 PCR—SSP 慢性乙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肝癌高发区乙型肝炎病毒基本核心启动子区A1762T/G1764A双突变对肝癌家族聚集的影响 被引量:1
15
作者 石仁芳 吴继周 +3 位作者 万裴琦 吴健林 宁秋悦 庞裕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30-534,共5页
目的探讨广西肝癌高发区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组基本核心启动子(BCP)区A1762T/G1764A双突变对肝癌家族聚集的影响。方法收集2007年7月—2012年7月广西肝癌高发区39个肝癌高发家族中103例成员作为试验组,在相同地区59个无癌家族中... 目的探讨广西肝癌高发区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组基本核心启动子(BCP)区A1762T/G1764A双突变对肝癌家族聚集的影响。方法收集2007年7月—2012年7月广西肝癌高发区39个肝癌高发家族中103例成员作为试验组,在相同地区59个无癌家族中选择与试验组年龄、性别、生活环境匹配的103例成员作为对照组,将试验组按家族患肝癌例数分为2~3例亚组(45例)和≥4例亚组(58例);按亲属分级分为一级亲属组(48例),二级亲属组(32例),三级及以上亲属组(23例)。提取所有研究对象HBV DNA,PCR扩增并测序检测BCP区A1762T/G1764A双突变情况。结果试验组A1762T/G1764A双突变率高于对照组〔χ^2=12.518,P〈0.001;OR=2.788,95%CI(1.569,4.955)〕。试验组男性A1762T/G1764A双突变率高于对照组〔χ^2=11.377,P=0.001;OR=3.450,95%CI(1.659,7.176)〕;两组女性A1762T/G1764A双突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983,P=0.159;OR=1.950,95%CI(0.766,4.965)〕。试验组≥30岁年龄段A1762T/G1764A双突变率高于对照组〔χ^2=10.743,P=0.001;OR=3.444,95%CI(1.622,7.314)〕;两组〈30岁年龄段A1762T/G1764A双突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489,P=0.115;OR=2.053,95%CI(0.836,5.041)〕。试验组患肝癌2-3例亚组与≥4例亚组A1762T/G1764A双突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639,P=0.01;OR=3.122,95%CI(1.290,7.555)〕。3组A1762T/G1764A双突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一级亲属亚组双突变率高于二级亲属亚组(P〈0.05)。试验组HBe Ag阴性者突变率高于HBe Ag阳性者(χ^2=6.361,P=0.012)。试验组A1762T/G1764A双突变者HBV DNA水平低于无双突变者(Z=-3.957,P〈0.01)。结论广西肝癌高发区HBV BCP区A1762T/G1764A双突变与肝癌家族聚集密切相关,A1762T/G1764A双突变可能对肝癌的发生具有重要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突变 基本核心启动子 肝肿瘤 乙型肝炎病毒 家族聚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肝癌高发区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石仁芳 吴继周 +3 位作者 万裴琦 吴健林 宁秋悦 庞裕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4期2313-2315,共3页
目的:探讨广西肝癌高发区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的分布特征。方法:按性别及年龄配对,收集肝癌高发家族(试验组)和无癌家族(对照组)中的成员各103例,入选者均为HBV感染者。采用型特异性引物巢式PCR及测序的方法进行基因型的检测。结果... 目的:探讨广西肝癌高发区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的分布特征。方法:按性别及年龄配对,收集肝癌高发家族(试验组)和无癌家族(对照组)中的成员各103例,入选者均为HBV感染者。采用型特异性引物巢式PCR及测序的方法进行基因型的检测。结果:研究对象共检出B、C、B/C混合、D 4种基因型,它们在两组中的比例分别为31.1%、63.1%、1.9%、1.9%和30.1%、55.3%、6.8%、2.9%,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HBeAg阳性率C基因型高于B基因型(P<0.05),B、C基因型在性别、年龄、民族、HBV DNA水平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广西肝癌高发区HBV以B、C基因型为主,有少量的B/C混合型和D基因型。广西肝癌高发与基因型关系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 病毒 原发性肝癌 基因型 家族聚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纤维化无创性综合指标诊断模型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7
作者 陈茂伟 吴继周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09年第6期464-467,共4页
关键词 肝纤维化程度 诊断模型 综合指标 无创性 早期肝硬化 细胞外基质 肝损伤过程 血清学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吸虫感染所致胆管炎的CT表现
18
作者 陆力坚 黄璐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S1期282-284,共3页
目的 探讨肝吸虫感染所致胆管炎的CT表现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避免漏诊、误诊.方法 收集经病理证实34例肝吸虫感染所致胆管炎患者的临床及CT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肝吸虫感染所致胆管炎CT表现为胆总管中下段局部管壁'环形... 目的 探讨肝吸虫感染所致胆管炎的CT表现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避免漏诊、误诊.方法 收集经病理证实34例肝吸虫感染所致胆管炎患者的临床及CT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肝吸虫感染所致胆管炎CT表现为胆总管中下段局部管壁'环形'增厚,厚度:(1.85±0.14)mm,狭窄段长:(14.27±5.29)mm.狭窄段形态表现为'平行轨道状'28例,'锥形'6例.狭窄段上方肝内外胆管壁普遍轻度增厚(1 mm).胆管扩张类型表现为末梢囊状型、弥漫型和外周型三种类型.胆总管可不扩张或轻、中度扩张.结论 肝吸虫感染所致胆管炎在临床上较少见,多数患者症状轻或无临床症状,常易漏诊或误诊为其它胆道病变.肝内外胆管壁普遍不同程度增厚、胆总管中下段管腔狭窄呈'平行轨道状'或'锥形'及胆总管无扩张或轻、中度扩张伴末梢小胆管'囊状'扩张等CT征象有助于肝吸虫感染所致胆管炎的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吸虫 胆管炎 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恩替卡韦与替诺福韦酯治疗高病毒载量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30
19
作者 周珲堃 江建宁 +7 位作者 苏明华 王荣明 胡伯斌 邓德丽 韦慧兰 梁先帅 何文明 郭荣晟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532-536,共5页
目的探讨恩替卡韦(ETV)与替诺福韦酯(TDF)对于高病毒载量初治患者的疗效及应答不佳的处理方案。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21年7月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性疾病科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抗病毒治疗队列中符合入组条件的患者165例。入... 目的探讨恩替卡韦(ETV)与替诺福韦酯(TDF)对于高病毒载量初治患者的疗效及应答不佳的处理方案。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21年7月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性疾病科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抗病毒治疗队列中符合入组条件的患者165例。入组患者为基线HBV DNA>6 lg拷贝/mL,使用ETV或TDF满48周的CHB初治患者,并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V DNA。统计48周治疗的病毒学应答率;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48周HBV DNA<500拷贝/mL和<100拷贝/mL应答的因素;分层分析比较48周后不同年龄、性别、基线HBV DNA、ALT、一线用药种类、HBeAg状态情况下HBV DNA<500拷贝/mL和<100拷贝/mL的应答率。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多因素分析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48周治疗后85.5%(141/165)的患者HBV DNA<500拷贝/mL,66.1%(109/165)的患者HBV DNA<100拷贝/mL,ETV与TDF两组间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基线HBV DNA、基线ALT、基线HBeAg是获得完全病毒学应答的影响因素(OR值分别为2.793、0.369、4.556、0.120,95%CI分别为1.197~6.517、0.142~0.959、1.770~11.732、0.033~0.429,P值均<0.05)。基线ALT正常(≤40 U/L)的患者,48周治疗后75.6%(34/45)的患者HBV DNA<500拷贝/mL,53.3%(24/45)的患者HBV DNA<100拷贝/mL,ETV组与TDF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基线ALT异常(>40 U/L)的患者,48周治疗后89.2%(107/120)的患者HBV DNA<500拷贝/mL,TDF组高于ETV组(96.1%vs 84.1%,χ^(2)=4.386,P=0.036);70.8%(85/120)的患者HBV DNA<100拷贝/mL,TDF组与ETV组(78.4%vs 65.2%)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基线ALT正常组与异常组年龄≤30岁的患者HBV DNA<100拷贝/mL应答率与年龄>30岁的患者相比(77.8%vs 47.2%,85.2%vs 66.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48周后未获得完全病毒学应答即HBV DNA≥100拷贝/mL的患者,接受原方案延长治疗48周后,87.9%(29/33)的患者获得完全病毒学应答,转换或加用与原方案无交叉耐药位点一线核苷(酸)类似物(NUC)延长治疗48周后100%(9/9)的患者获得完全病毒学应答。结论年龄>30岁患者无论病毒载量高低、ALT是否正常,应及早抗病毒治疗,尤其是有肝硬化或者肝癌家族史患者;年龄≤30岁、ALT正常、病毒载量高的患者,在患者知情同意后可以考虑启动抗病毒治疗。对于治疗48周发生应答不佳的患者应及时转换或加用与原方案无交叉耐药位点的NUC一线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乙型 慢性 病毒载量 核酸类 核苷酸类和核苷类 治疗结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因6型慢性丙型肝炎的流行病学特征及抗病毒疗效分析 被引量:6
20
作者 黄锦妮 江建宁 +7 位作者 梁丹丹 龙诗雨 董国珍 苏曼 李继娇 滕春玲 张萍 苏明华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793-797,共5页
目的分析广西地区基因6型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流行病学特点和抗病毒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12月—2020年12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97例基因6型CHC患者,其中62例经抗病毒治疗。62例患者分为干扰素治疗组(n=22)和直接抗病毒药... 目的分析广西地区基因6型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流行病学特点和抗病毒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12月—2020年12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97例基因6型CHC患者,其中62例经抗病毒治疗。62例患者分为干扰素治疗组(n=22)和直接抗病毒药物(DAA)治疗组(n=40)。收集患者的一般人口学资料及HCV RNA、肝功能、血常规、肾功能等指标。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97例患者中男69例(71.1%),女28例(28.9%),平均年龄(41.97±10.12)岁,30~40岁感染者居多,占47.4%(46/97)。基因6a型95例(97.9%),基因6e、6xa型各1例。静脉吸毒占明确感染途径患者的63.1%(41/65),医疗相关操作14例、输血相关9例及性接触4例。干扰素治疗组总体第4周获快速病毒学应答(RVR)率、停药时病毒检测不到(Epoint)率、停药后12周获持续病毒学应答(SVR12)率、停药后24周获持续病毒学应答(SVR24)率分别为81.8%(18/22)、86.4%(19/22)、81.8%、81.8%,其中1例出现复发。DAA治疗组40例均为初治患者(非肝硬化33例,代偿期肝硬化7例),总体RVR、Epoint、SVR12率分别为87.5%(35/40)、100%、100%,无治疗失败或复发者。各DAA方案虽RVR率不同,但SVR12率均为100%。代偿期肝硬化及合并其他疾病的患者SVR12率均达100%。结论广西地区基因6型CHC患者的感染途径主要以静脉药瘾为主,男性多见,亚型主要为6a型;DAA治疗相对于干扰素治疗有更高的病毒学应答率,SVR12率为100%;代偿期肝硬化与非肝硬化患者的SVR12率无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型肝炎 流行病学 治疗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