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比较FIB-4和APRI在慢性HBV感染者晚期肝纤维化和疾病进展中的预测效能。方法纳入2013年2月—2022年12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科进行肝穿刺的慢性HBV感染者497例,其中回顾性研究404例,前瞻性研究75例。收集患者基线人口统...目的比较FIB-4和APRI在慢性HBV感染者晚期肝纤维化和疾病进展中的预测效能。方法纳入2013年2月—2022年12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科进行肝穿刺的慢性HBV感染者497例,其中回顾性研究404例,前瞻性研究75例。收集患者基线人口统计学特征(性别、年龄)、生化指标(ALT、AST)、血小板计数等指标,并计算FIB-4和APRI。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多组间数据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ROC曲线下面积(AUC)分析评估APRI和FIB-4预测慢性HBV感染者肝纤维化程度和疾病进展的能力。结果在回顾性分析中,与FIB-4<2.67相比,FIB-4在高范围值(≥2.67)诊断为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的患者占比较高(66.19%vs47.54%,χ^(2)=12.75,P<0.001)。FIB-4和APRI在F0~F4期的中位值随着肝纤维化程度增加而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值分别为42.5、35.9,P值均<0.001)。在F0~F4各纤维化分期中,相同分期的FIB-4中位值均高于APRI(H=59.71,P<0.001)。FIB-4预测F3期的AUC值与APR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67 vs 0.65,Z=0.71,P=0.480),预测F4期的AUC值高于APR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72 vs 0.64,Z=10.50,P<0.001)。在前瞻性研究队列中,FIB-4和APRI在出现疾病进展(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的患者中表现出随时间增加的趋势。FIB-4和APRI预测疾病进展(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的AUC分别为0.718(95%CI:0.476~0.760)和0.555(95%CI:0.408~0.703);FIB-4预测疾病进展的准确率高于APRI(χ^(2)=12.44,P<0.001)。结论FIB-4和APRI均可作为评估晚期肝纤维化(F3和F4)以及预测疾病进展与否的依据,但FIB-4优于APRI。展开更多
目的:探究血清中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含量与广西肝癌流行区壮、瑶族肝癌家族聚集性的关系。方法:在广西肝癌流行地域收集肝癌高发120例作为实验组,选择近似相同生活背景、民族、HBsAg、性别、年龄相距±5岁的120例无癌...目的:探究血清中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含量与广西肝癌流行区壮、瑶族肝癌家族聚集性的关系。方法:在广西肝癌流行地域收集肝癌高发120例作为实验组,选择近似相同生活背景、民族、HBsAg、性别、年龄相距±5岁的120例无癌家族成员为对照组,应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技术检测两组共240例受检者外周血清 IL-1β含量。结果:不管从总体水平还是从民族、HBsAg携带情况、性别、年龄层面进行对比分析,实验组IL-1β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均<0.05)。实验组中,先证者不同级别亲属之间IL-1β的含量差别无统计学意义(Z=1.648, P =0.642)。实验组中有 2~3 个肝癌先证者与有4个及以上肝癌先证者的家族成员外周血IL-1β含量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331, P =0.183)。结论:实验组入选者血清IL-1β因子检测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促炎因子IL-1β高水平表达与广西的壮、瑶族肝癌家族聚集性存在关联性,IL-1β过量表达可能是肝癌高发家族成员罹患肝癌的易感因素之一。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比较FIB-4和APRI在慢性HBV感染者晚期肝纤维化和疾病进展中的预测效能。方法纳入2013年2月—2022年12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科进行肝穿刺的慢性HBV感染者497例,其中回顾性研究404例,前瞻性研究75例。收集患者基线人口统计学特征(性别、年龄)、生化指标(ALT、AST)、血小板计数等指标,并计算FIB-4和APRI。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多组间数据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ROC曲线下面积(AUC)分析评估APRI和FIB-4预测慢性HBV感染者肝纤维化程度和疾病进展的能力。结果在回顾性分析中,与FIB-4<2.67相比,FIB-4在高范围值(≥2.67)诊断为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的患者占比较高(66.19%vs47.54%,χ^(2)=12.75,P<0.001)。FIB-4和APRI在F0~F4期的中位值随着肝纤维化程度增加而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值分别为42.5、35.9,P值均<0.001)。在F0~F4各纤维化分期中,相同分期的FIB-4中位值均高于APRI(H=59.71,P<0.001)。FIB-4预测F3期的AUC值与APR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67 vs 0.65,Z=0.71,P=0.480),预测F4期的AUC值高于APR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72 vs 0.64,Z=10.50,P<0.001)。在前瞻性研究队列中,FIB-4和APRI在出现疾病进展(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的患者中表现出随时间增加的趋势。FIB-4和APRI预测疾病进展(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的AUC分别为0.718(95%CI:0.476~0.760)和0.555(95%CI:0.408~0.703);FIB-4预测疾病进展的准确率高于APRI(χ^(2)=12.44,P<0.001)。结论FIB-4和APRI均可作为评估晚期肝纤维化(F3和F4)以及预测疾病进展与否的依据,但FIB-4优于APRI。
文摘目的:探究血清中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含量与广西肝癌流行区壮、瑶族肝癌家族聚集性的关系。方法:在广西肝癌流行地域收集肝癌高发120例作为实验组,选择近似相同生活背景、民族、HBsAg、性别、年龄相距±5岁的120例无癌家族成员为对照组,应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技术检测两组共240例受检者外周血清 IL-1β含量。结果:不管从总体水平还是从民族、HBsAg携带情况、性别、年龄层面进行对比分析,实验组IL-1β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均<0.05)。实验组中,先证者不同级别亲属之间IL-1β的含量差别无统计学意义(Z=1.648, P =0.642)。实验组中有 2~3 个肝癌先证者与有4个及以上肝癌先证者的家族成员外周血IL-1β含量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331, P =0.183)。结论:实验组入选者血清IL-1β因子检测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促炎因子IL-1β高水平表达与广西的壮、瑶族肝癌家族聚集性存在关联性,IL-1β过量表达可能是肝癌高发家族成员罹患肝癌的易感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