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5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桡动脉冠心病介入诊疗中桡动脉痉挛的发生及其预测因素 被引量:51
1
作者 钟继明 李浪 +1 位作者 陆永光 曾书燚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265-268,共4页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入路行冠心病介入诊疗中桡动脉痉挛发生的风险及其预测因素。方法入选经桡动脉入路行冠心病介入诊疗的患者1 020例,记录所有患者的病史资料及用药方案,均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冠脉)造影术。测量桡动脉直径并记录动脉解...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入路行冠心病介入诊疗中桡动脉痉挛发生的风险及其预测因素。方法入选经桡动脉入路行冠心病介入诊疗的患者1 020例,记录所有患者的病史资料及用药方案,均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冠脉)造影术。测量桡动脉直径并记录动脉解剖异常情况,再行下一步的冠脉造影(CAG)或冠脉介入治疗(PCI)。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各因素对冠心病介入诊疗过程中桡动脉发生痉挛的影响。结果 209(20.5%)例患者发生桡动脉痉挛。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OR=2.8,95%CI 2.5~5.8;P=0.001)、年龄(OR=0.68,95%CI 0.60~0.92;P=0.003)、吸烟(OR=2.3,95%CI 1.8~4.1;P=0.026)、桡动脉鞘置入时前臂疼痛(OR=3.0,95%CI 2.3~4.8;P=0.006)、桡动脉路径解剖异常(OR=4.7,95%CI 3.6~7.2;P=0.002)、桡动脉直径/身高比值(OR=5.2,95%CI 3.7~8.1;P=0.012)、桡动脉直径/导管外径比值(OR=5.8,95%CI 4.2~6.9;P=0.006)、导管交换次数(OR=2.3,95%CI 1.4~4.3;P=0.038)是桡动脉发生痉挛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经桡动脉入路行冠心病介入诊疗过程中患者发生桡动脉痉挛事件较常见,女性、低龄、吸烟、桡动脉路径解剖异常、桡动脉直径/身高的比值低、桡动脉直径/导管外径的低比值、多次导管交换是其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痉挛 桡动脉 经桡动脉途径 介入 冠心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曲美他嗪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围术期炎性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37
2
作者 苏强 李浪 +3 位作者 黄伟强 周游 王江友 文伟明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5期4156-4159,共4页
目的探讨曲美他嗪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围术期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入选2011年3月—2013年3月在我院住院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7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不予曲美他嗪,n=39)和曲美他嗪组(术前5 d给予曲... 目的探讨曲美他嗪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围术期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入选2011年3月—2013年3月在我院住院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7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不予曲美他嗪,n=39)和曲美他嗪组(术前5 d给予曲美他嗪20 mg,3次/d,术后坚持服用曲美他嗪20 mg,3次/d,n=39)。分别于PCI前及PCI后18~24 h检测心肌损伤标志物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干扰素γ(IFN-γ)和白介素2(IL-2)等炎性因子的表达水平。结果 PCI后曲美他嗪组患者cTnI水平高于参考值上限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37.6%(15/39)和56.4%(22/39),χ2=4.198,P=0.04〕,但两组PCI后CK-MB水平高于参考值上限的发生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3%(4/39)和12.8%(5/39),χ2=0.000,P=1.00〕。PCI后两组hs-CRP、IFN-γ、IL-2水平均较PCI前升高,且对照组较曲美他嗪组升高(P<0.05)。结论 PCI术前应用曲美他嗪治疗可以有效降低炎性因子hs-CRP、IFN-γ、IL-2水平及PCI后心肌损伤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绞痛 不稳定型 血管成形术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曲美他嗪 炎性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放射性心脏损伤后肿瘤坏死因子α表达的变化及阿托伐他汀对其的影响 被引量:11
3
作者 周游 李浪 +3 位作者 陈绘颖 王江友 刘涛 苏强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751-753,共3页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放射性心脏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选择SD大鼠45只,随机分为对照组、X线照射组、阿托伐他汀组,每组15只,其中X线照射组、阿托伐他汀组予以10Gy/d X线照射,共3d。大鼠照射完毕处死后,测定血清肌钙蛋白I(cTnI)水平,心...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放射性心脏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选择SD大鼠45只,随机分为对照组、X线照射组、阿托伐他汀组,每组15只,其中X线照射组、阿托伐他汀组予以10Gy/d X线照射,共3d。大鼠照射完毕处死后,测定血清肌钙蛋白I(cTnI)水平,心肌组织TNF-αmRNA及蛋白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X线照射组和阿托伐他汀组血清cTnI[(2.14±0.14)ng/ml,(1.85±0.12)ng/ml vs(0.59±0.06)ng/ml]、心肌组织TNF-αmRNA及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5);与X线照射组比较,阿托伐他汀组血清cTnI、心肌组织TNF-αmRNA及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能使心肌组织TNF-αmRNA及蛋白的表达下调,从而有效减轻大鼠放射后心脏炎性反应,减轻心脏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损伤 辐射损伤 肌钙蛋白I 肿瘤坏死因子Α RNA 信使 降血脂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介素17在病毒性心肌炎和扩张型心肌病中的作用 被引量:9
4
作者 林松 黄炎兰 +2 位作者 伍伟锋 李勇 唐少东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1994-1999,共6页
目的通过检测病毒性心肌炎(VMC)小鼠和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的白介素17(IL-17)表达变化,研究IL-17在VMC和DCM中的表达。方法100只雄性4周龄BALB/c小鼠分为VMC组(80只)和对照组(20只),以柯萨奇病毒B3(CVB3)感染小鼠建立VMC模型,RT-PCR... 目的通过检测病毒性心肌炎(VMC)小鼠和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的白介素17(IL-17)表达变化,研究IL-17在VMC和DCM中的表达。方法100只雄性4周龄BALB/c小鼠分为VMC组(80只)和对照组(20只),以柯萨奇病毒B3(CVB3)感染小鼠建立VMC模型,RT-PCR法检测各时期小鼠脾细胞IL-17mRNA表达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室肌组织IL-17蛋白表达。另选择30例DCM患者(DCM组),26例非DCM心脏病患者(非DCM组)及20例正常人(NC组),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人血浆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体外培养液中IL-17含量,并用RT-PCR法测定PBMC的IL-17mRNA表达。结果VMC小鼠脾细胞IL-17mRNA在2周时无表达,4周后有表达,4及6周时表达均明显高于8周(P<0.01)。VMC小鼠在2周时心室肌组织无IL-17蛋白表达,4周时心室肌组织中IL-17蛋白表达最高,6周至8周呈明显下降趋势(P<0.01)。DCM组、非DCM组和NC组的血浆、PBMC自发培养上清液IL-17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经植物抗血凝素(PHA)刺激培养后,DCM组PBMC培养上清液IL-17水平明显高于非DCM组和NC组(P<0.01)。在DCM组、非DCM组和NC组直接提取及培养无刺激的PBMC中均无IL-17mRNA表达,经PHA刺激后DCM组PBMC中IL-17mRNA表达明显高于非DCM组和NC组(P<0.05)。结论小鼠病毒性心肌炎慢性期及扩张型心肌病患者IL-17表达明显增高,提示IL-17可能在VMC和DCM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介素17 柯萨奇病毒 心肌炎 心肌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化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介入治疗围术期Sprouty2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0
5
作者 王江友 李浪 +3 位作者 苏强 周游 刘洋 杨栋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43-247,共5页
目的 探讨强化剂量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PCI围术期CD4 T淋巴细胞Sprouty2表达的影响.方法 选择入住我院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70例,随机分为强化他汀组35例(术前80 mg/d,术后40 mg/d)和常规他汀组35例(手术前后均20 mg/d).... 目的 探讨强化剂量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PCI围术期CD4 T淋巴细胞Sprouty2表达的影响.方法 选择入住我院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70例,随机分为强化他汀组35例(术前80 mg/d,术后40 mg/d)和常规他汀组35例(手术前后均20 mg/d).分别于PCI术前(入院时未服用他汀)、术后16~24 h用免疫磁珠法分选出CD4 T淋巴细胞,荧光定量PCR检测Sprouty2 mRNA表达;免疫印迹法检测Sprouty2蛋白表达;ELISA检测TNF-α及白细胞介素(IL) 10的表达.结果 与术前比较,强化他汀组术后Sprouty2 mRNA、Sprouty2蛋白表达、IL-10明显升高,TNF-α明显下降(P<0.05);常规他汀组术后Sprouty2 mRNA、IL-10虽有升高趋势,TNF-α虽有下降趋势,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直线相关分析显示,TNF-α与Sprouty2表达量呈负相关(r=-0.836,P<0.01);IL-10与Sprouty2表达量呈正相关(r=0.754,P<0.05).结论 强化剂量的阿托伐他汀可以通过上调CD4 T淋巴细胞Sprouty2的表达,升高IL-10,降低TNF-α,从而减少PCI术后心肌的炎性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绞痛 不稳定型 T淋巴细胞 C反应蛋白质 肿瘤坏死因子Α 白细胞介素10 降血脂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庚醇预处理对兔缺血再灌注心肌线粒体结构、功能及线粒体Cx43的影响 被引量:10
6
作者 何燕 钟国强 +3 位作者 曾志羽 李伟科 李薇 李金轶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61-465,共5页
目的:观察庚醇预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时线粒体的结构、功能和缝隙连接蛋白43(Cx43)影响,以探讨庚醇预处理心肌保护的可能机制。方法:兔64只,建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随机分4组(每组16只):假手术组(sham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缺血预... 目的:观察庚醇预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时线粒体的结构、功能和缝隙连接蛋白43(Cx43)影响,以探讨庚醇预处理心肌保护的可能机制。方法:兔64只,建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随机分4组(每组16只):假手术组(sham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缺血预处理组(IP组)、庚醇预处理(HT组)。测定心肌梗死面积,电镜观测线粒体超微结构改变,检测线粒体膜电位、Ca2+浓度、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改变。Westernblotting检测线粒体Cx43蛋白变化。结果:IP组和HT组心肌梗死面积分别为(18.97±2.80)%、(19.97±3.80)%,均明显低于IR组(35.67±5.80)%,P<0.01。电镜检测发现,与sham组比较,其它组线粒体损伤明显(P<0.01);与IR组比较,HT组和IP组线粒体损伤明显减轻(P<0.05)、线粒体跨膜电位明显升高、线粒体Ca2+浓度明显下降(P<0.01);与IR组比较,IP组SOD活性明显升高、MDA含量显著下降(P<0.01)。与sham组比较,IR组线粒体Cx43蛋白显著下降(P<0.05);与IR组比较,HT组和IP组心肌线粒体Cx43明显升高(P<0.05)。结论:庚醇预处理可保护缺血再灌注心肌,其机制可能与提高线粒体跨膜电位、减轻线粒体钙超载和提高线粒体Cx43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再灌注 庚醇 预处理 线粒体 心肌 连接蛋白4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负荷剂量瑞舒伐他汀对心绞痛患者介入治疗围术期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4的影响 被引量:7
7
作者 苏强 李浪 +3 位作者 黄伟强 周游 王江友 文伟明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564-567,共4页
目的探讨负荷剂量瑞舒伐他汀对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PCI围术期CD4T淋巴细胞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4(PDCD4)表达的影响。方法选择入住我院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92例,随机分为负荷剂量瑞舒伐他汀组(负荷剂量组,术前2d给予20mg/d,术后10mg/d)46例... 目的探讨负荷剂量瑞舒伐他汀对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PCI围术期CD4T淋巴细胞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4(PDCD4)表达的影响。方法选择入住我院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92例,随机分为负荷剂量瑞舒伐他汀组(负荷剂量组,术前2d给予20mg/d,术后10mg/d)46例和常规剂量瑞舒伐他汀组(常规剂量组,术前2d、术后均10mg/d)46例。采用免疫磁珠法筛选出CD4T淋巴细胞,荧光定量PCR检测PDCD4mRNA表达;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PDCD4蛋白相对表达量;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TNF-α水平。结果与PCI前比较,负荷剂量组PCI后PDCD4mRNA和PDCD4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降低(P<0.05)。PCI后常规剂量组较负荷剂量组TNF-α水平明显升高[(14.62±2.45)ng/L vs(9.51±1.93)ng/L,P<0.05]。结论负荷剂量瑞舒伐他汀可以通过抑制CD4T淋巴细胞PDCD4的表达,从而减少PCI术后心肌的炎性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绞痛 不稳定型 CD4阳性T淋巴细胞 细胞死亡 降血脂药 羟甲基戊二酰基COA还原酶抑制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源性IL-23对病毒性心肌炎小鼠Th17细胞增殖的影响 被引量:7
8
作者 杨帆 伍伟锋 +2 位作者 颜玉鸾 庞羽 孔清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018-1021,共4页
目的:观察小鼠重组IL-23(rIL-23)对病毒性心肌炎(VMC)小鼠Th17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BALB/c小鼠腹腔注射柯萨奇病毒B3(CVB3)建立VMC小鼠模型,1周后磁珠分离脾CD4+T淋巴细胞后进行体外培养,分别加入植物血凝素(PHA)与重组小鼠IL-23(rIL-... 目的:观察小鼠重组IL-23(rIL-23)对病毒性心肌炎(VMC)小鼠Th17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BALB/c小鼠腹腔注射柯萨奇病毒B3(CVB3)建立VMC小鼠模型,1周后磁珠分离脾CD4+T淋巴细胞后进行体外培养,分别加入植物血凝素(PHA)与重组小鼠IL-23(rIL-23)或PHA单独刺激进行体外培养5天。流式细胞术测定培养后Th17细胞占CD4细胞的百分比、RT-PCR测定培养细胞IL-17 mRNA的表达、ELISA法测定培养物上清液中IL-17的水平。结果:与单纯PHA刺激比较,rIL-23刺激后Th17细胞明显增加(1.82%±0.17%比4.70%±1.29%),且培养细胞IL-17 mRNA及上清液中IL-17浓度也增加,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外源性rIL-23可以增加并维持Th17细胞的增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炎 IL-23 TH17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培哚普利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生长分化因子15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7
9
作者 邬江涛 何燕 +3 位作者 钟国强 李醒三 闭奇 吴龙飞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711-714,共4页
目的研究培哚普利对慢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血清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水平的影响及与病情的相关性。方法将79例慢性心衰(心衰组)患者随机再分为2组:小剂量组39例,大剂量组40例,疗程6个月。另选择40例仅有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患者作为... 目的研究培哚普利对慢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血清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水平的影响及与病情的相关性。方法将79例慢性心衰(心衰组)患者随机再分为2组:小剂量组39例,大剂量组40例,疗程6个月。另选择40例仅有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患者作为对照组。ELISA法检测2组治疗前后GDF-15、N末端B型钠尿肽前体(NT-proBNP)水平;分析GDF-15与NT-proBNP、纽约心功能分级(NYHA)、超声心动图指标的相关性。结果心衰组GDF-15、NT-proBN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NYHAⅠ~Ⅳ级患者GDF-15、NT-proBNP水平随NYHA逐级递增(P<0.01)。GDF-15分别与NT-proBNP(r=0.903,P=0.000)、NYHA(r=0.636,P=0.000)、左心室舒张末内经(r=0.806,P=0.000)呈正相关,与LVEF(r=-0.704,P=0.000)呈负相关。治疗6个月后,小剂量组与大剂量组GDF-15、NT-proBNP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大剂量组较小剂量组降低更明显(P<0.01)。结论 GDF-15可作为新的心衰标记物,有助于评估疗效和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培哚普利 心力衰竭 利钠肽 超声心动描记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诺贝特对慢性心力衰竭大鼠心肌能量代谢和心室重构的影响 被引量:5
10
作者 邬江涛 何燕 +5 位作者 吴龙飞 钟国强 李醒三 王炎 陈卓宏 闭奇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302-1307,共6页
目的研究非诺贝特对慢性心力衰竭(CHF)大鼠心肌能量代谢和心室重构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选为假手术组18只;采用腹主动脉缩窄术制备CHF、并成功存活的38只再随机分为对照组20只、非诺贝特组18只[非诺贝特150 mg/(kg·d... 目的研究非诺贝特对慢性心力衰竭(CHF)大鼠心肌能量代谢和心室重构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选为假手术组18只;采用腹主动脉缩窄术制备CHF、并成功存活的38只再随机分为对照组20只、非诺贝特组18只[非诺贝特150 mg/(kg·d)],干预10周。计算左心室心肌重构指数、胶原容积分数(CVF)、心肌线粒体损伤程度分级用Flameng评分,免疫印迹法测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PPARα)、中链酰基辅酶A脱氢酶(MCAD)、肌型肉碱棕榈酰转移酶1(MCPT 1)蛋白表达,RT-PCR测PPARα、MCAD和MCPT-1mRNA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对照组及非诺贝特组左心室心肌重构指数、CVF和Flameng评分均升高(P<0.05);非诺贝特组左心室心肌重构指数高于对照组、CVF和Flameng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对照组、非诺贝特组心肌PPARα、MCPT-1、MCAD蛋白和基因表达均下调(P<0.05);非诺贝特组表达较对照组上调(P<0.05)。结论非诺贝特通过增强脂肪酸氧化,减轻线粒体损伤,改善心室重构,减轻心肌纤维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普鲁脂芬 心室重构 线粒体 心脏 血流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比伐卢定在心血管介入治疗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1
作者 王现涛 苏强 李浪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655-657,共3页
肝素作为抗凝剂已常规应用于导管室PCI中预防血栓及缺血性并发症。肝素适用范围虽广,但其仍存在一些局限性。肝素可与血小板膜糖蛋白(G P )Ⅱb/Ⅲa受体结合引起血小板活化。肝素的使用可能导致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这种不良反... 肝素作为抗凝剂已常规应用于导管室PCI中预防血栓及缺血性并发症。肝素适用范围虽广,但其仍存在一些局限性。肝素可与血小板膜糖蛋白(G P )Ⅱb/Ⅲa受体结合引起血小板活化。肝素的使用可能导致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这种不良反应可引起静脉和动脉内血栓形成。考虑到肝素的这些局限性,直接凝血酶抑制剂比伐卢定在PCI过程中表现出的一些优势引起了研究者的兴趣。比伐卢定不与血浆蛋白结合,其可与凝血酶的催化位点及纤维蛋白原结合位点结合,且不需要辅助因子,抗凝效果可预测性较肝素强,在治疗过程中无需密切监测凝血功能。鉴于比伐卢定较肝素潜在的优势,研究者们开展了大量的临床试验对比这两种抗凝剂在PCI过程中的应用效果。现综述比较比伐卢定与肝素在不同临床病例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素 血小板膜糖蛋白类 纤维蛋白原 血小板活化 比伐卢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托伐他汀对大鼠冠状动脉微栓塞后心肌细胞凋亡及caspase-12活化的影响及意义 被引量:4
12
作者 苏强 李浪 +3 位作者 陆永光 文伟明 周游 王江友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748-752,共5页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大鼠冠状动脉微栓塞(CME)后心肌细胞凋亡及caspase-12活化的影响及意义。方法选择存活的60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CME组、灌胃对照组、他汀组,每组15只;后3组经左心室注入微栓塞球构建CME模型;他汀组术前7d给予...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大鼠冠状动脉微栓塞(CME)后心肌细胞凋亡及caspase-12活化的影响及意义。方法选择存活的60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CME组、灌胃对照组、他汀组,每组15只;后3组经左心室注入微栓塞球构建CME模型;他汀组术前7d给予阿托伐他汀10mg/kg灌胃,灌胃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1次/d,连续7d。各组术后6h分别应用心脏超声检测心功能指标;TUNEL检测心肌细胞凋亡;免疫印迹法检测活化caspase-3及caspase-12的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CME组LVEF显著下降,左心室短轴缩短率和心排血量下降及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增加(P<0.05);与CME组比较,他汀组心功能明显改善(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CME组心肌细胞凋亡率、活化caspase-3、caspase-12含量显著增加(P<0.05),与CME组比较,他汀组心肌细胞凋亡率、活化caspase-3、caspase-12含量显著减少(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预处理治疗,可改善心功能,其机制可能是,阻断心肌细胞凋亡caspase-12介导的内质网应激凋亡途径的激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血脂药 冠状动脉血栓形成 细胞凋亡 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12 内质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LRP3炎症小体与心房颤动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3
13
作者 许键 何燕 +4 位作者 罗蓓蓓 向春林 黄艳群 舒成霖 王蓉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72-76,共5页
目的:通过检测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外周血NLRP3的表达水平,探讨NLRP3炎症小体与房颤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4-06至2016-03我院收治的房颤患者60例,其中阵发性房颤(PAF)组30例,非阵发性房颤(n PAF)组30例,26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 目的:通过检测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外周血NLRP3的表达水平,探讨NLRP3炎症小体与房颤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4-06至2016-03我院收治的房颤患者60例,其中阵发性房颤(PAF)组30例,非阵发性房颤(n PAF)组30例,26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收集3组的临床资料,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单核淋巴细胞(PBMCs)中NLRP3表达水平,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IL)-1β、IL-6、C反应蛋白(CRP)及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 BNP)水平。比较3组间各指标差异,通过线性回归进行指标的相关性分析。结果:(1)PAF组和n PAF组患者外周血PBMCs中NLRP3、IL-1β、IL-6、CRP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均<0.05),但PAF组和n PAF两组患者间NLRP3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PAF组和n PAF组患者NT-pro BNP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均<0.05),PAF组和n PAF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房颤患者(PAF组和n PAF组)外周血PBMCs中NLRP3水平与左心房内径(LAD)呈正相关(r=0.579,P<0.05),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呈负相关(r=-0.490,P<0.05)。结论:(1)NLRP3炎症小体与房颤密切相关,可能为房颤临床治疗的重要干预靶点。(2)房颤与炎症反应关系密切。(3)可能通过NLRP3炎症小体的下游相关炎症因子产生炎症反应,导致心肌重构或电重构进而诱发房颤的产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炎症介导素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诺贝特对压力超负荷中期大鼠心肌能量代谢和心室重构的影响 被引量:4
14
作者 何燕 邬江涛 +5 位作者 钟国强 吴龙飞 李醒三 王炎 陈卓宏 闭奇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40-143,共4页
目的 :研究非诺贝特对压力超负荷中期大鼠心肌能量代谢和心室重构的影响。方法 :采用腹主动脉缩窄术建立Wistar大鼠压力超负荷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14只)和非诺贝特组(14只);另建立假手术组(14只)。假手术组和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非诺... 目的 :研究非诺贝特对压力超负荷中期大鼠心肌能量代谢和心室重构的影响。方法 :采用腹主动脉缩窄术建立Wistar大鼠压力超负荷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14只)和非诺贝特组(14只);另建立假手术组(14只)。假手术组和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非诺贝特组给予非诺贝特150 mg/(kg.d),干预8周后,留取大鼠心肌,光镜观察心肌结构,计算胶原容积分数;电镜观察线粒体结构,进行Flameng评分;测定血清及心肌游离脂肪酸水平;蛋白质印迹法、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PPARα)、中链脂酰辅酶A脱氢酶(MCAD)、肌型肉碱棕榈酰转移酶-1(MCPT-1)蛋白及基因表达。结果 :①干预后,对照组、非诺贝特组心肌左心室质量指数、胶原容积分数较假手术组增高,非诺贝特组则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均<0.05);②干预后,对照组、非诺贝特组心肌线粒体损伤Flameng评分高于假手术组,非诺贝特组评分低于对照组(P均<0.05);③干预后,非诺贝特组血清及心肌游离脂肪酸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均<0.05);④干预后对照组、非诺贝特组心肌PPARα、MCPT-1、MCAD蛋白及基因表达均较假手术组下调,非诺贝特组较对照组上调(P均<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压力超负荷中期,非诺贝特通过上调大鼠心肌PPARα、MCPT-1、MCAD基因表达,增强脂肪酸氧化,而降低血清和心肌游离脂肪酸,减轻线粒体损伤,减轻左心室肥厚和心肌纤维化,有助于保护压力超负荷下大鼠心脏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诺贝特 肥厚 重构 能量代谢 压力超负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伊贝沙坦抑制兔心肌缺血/再灌注ICAM-1和VCAM-1的表达 被引量:4
15
作者 李醒三 陈聿峰 +1 位作者 文宏 梁道业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692-695,共4页
目的:探讨伊贝沙坦对兔心肌急性缺血/再灌注损伤和缺血/再灌注区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血管内皮细胞粘附分子-1(VCAM-1)表达的影响。方法:假手术组,左冠状动脉前降支近端穿线,但不结扎;缺血再灌注组(IR组),缺血60min再灌360min和... 目的:探讨伊贝沙坦对兔心肌急性缺血/再灌注损伤和缺血/再灌注区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血管内皮细胞粘附分子-1(VCAM-1)表达的影响。方法:假手术组,左冠状动脉前降支近端穿线,但不结扎;缺血再灌注组(IR组),缺血60min再灌360min和伊贝沙坦防治组。处死动物后,从再灌注区取组织、HE染色后,光镜下检查;用免疫组化SP方法检测ICAM-1、VCAM-1在标本组织中的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IR组的组织损伤和中性粒细胞渗出程度明显重于假手术组(P<0·01);再灌注区的ICAM-1、VCAM-1表达明显上调(P<0·01)。伊贝沙坦显著缓解上述变化(P<0·01)。结论:心肌急性缺血/再灌注诱导再灌注区ICAM-1、VCAM-1表达上调,伊贝沙坦能明显缓解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灌注损伤 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 胞间粘附分子1 伊贝沙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交感神经对犬快速右心房起搏诱发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影响 被引量:4
16
作者 张正楠 何燕 +7 位作者 曾志羽 刘浩 李金轶 黄伟强 凌云 邬江涛 纪蓝 卢运红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89-191,共3页
目的研究交感神经对犬快速右心房起搏所诱发的心房颤动(房颤)中的作用。方法选择杂种犬28只,随机分为4组:交感刺激组、交感离断组、异丙肾上腺素组(Iso组)、美托洛尔组(Met组),每组7只。各组分别于交感神经干预前后检测心房有效不应期(A... 目的研究交感神经对犬快速右心房起搏所诱发的心房颤动(房颤)中的作用。方法选择杂种犬28只,随机分为4组:交感刺激组、交感离断组、异丙肾上腺素组(Iso组)、美托洛尔组(Met组),每组7只。各组分别于交感神经干预前后检测心房有效不应期(AERP)及快速右心房起搏的房颤诱发情况,观察各组交感神经干预对其的影响。结果与基础状态比较,交感刺激组和Iso组干预后AERP明显缩短(P<0.05),交感离断组和Met组AERP明显延长(P<0.01);Iso组房颤诱发率明显升高(P<0.01)。与交感刺激组和Met组比较,Iso组房颤诱发率明显升高(P<0.01)。随着AERP时程延长,房颤的诱发率逐渐下降,呈负相关线性趋势(r=-0.728,P=0.003)。结论交感神经活性与心房电重构有一定的联系,单纯刺激交感神经不能改变房颤的诱发频率,但交感神经递质可使房颤更易于诱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感神经系统 心房颤动 异丙肾上腺素 美托洛尔 电刺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生大鼠心肌细胞的分离与培养 被引量:4
17
作者 王现涛 李浪 +2 位作者 苏强 孙羽涵 杨华锋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5年第7期745-747,共3页
目的探讨新生大鼠心肌细胞分离与培养的条件和方法,建立简单、可靠的原代心肌细胞培养方法。方法新生SD乳鼠10只,开胸取心剪碎后,胰蛋白酶和Ⅱ型胶原酶联合消化心肌组织,差速贴壁法纯化心肌细胞。倒置荧光相差显微镜下连续观察15 d心肌... 目的探讨新生大鼠心肌细胞分离与培养的条件和方法,建立简单、可靠的原代心肌细胞培养方法。方法新生SD乳鼠10只,开胸取心剪碎后,胰蛋白酶和Ⅱ型胶原酶联合消化心肌组织,差速贴壁法纯化心肌细胞。倒置荧光相差显微镜下连续观察15 d心肌细胞形态特征及变化。用0.4%锥虫蓝染色测心肌细胞存活率,记录心肌细胞搏动次数。结果心肌细胞24 h基本贴壁并伸出伪足,出现自发性搏动,72 h后心肌细胞逐渐形成细胞簇,并呈现部分同步搏动,之后心肌细胞连接成片生长。心肌细胞存活率为96.5%,培养72 h至第15天内心肌细胞搏动次数无差异(P>0.05)。结论用该法分离与培养新生大鼠心肌细胞,操作简单且稳定可靠,心肌细胞存活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细胞 心脏 胰蛋白酶 胶原酶类 存活率 细胞 培养的 模型 动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血后处理减轻心肌线粒体损伤对缝隙连接蛋白43的影响 被引量:3
18
作者 何燕 曾志羽 +3 位作者 钟国强 李薇 李金轶 李伟科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742-745,共4页
目的观察缺血后处理对线粒体缝隙连接蛋白43(Cx43)的影响以及心肌保护的可能机制。方法健康新西兰大白兔64只.建立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缺血预处理组、缺血后处理组,每组16只。检测各组心肌梗死面积... 目的观察缺血后处理对线粒体缝隙连接蛋白43(Cx43)的影响以及心肌保护的可能机制。方法健康新西兰大白兔64只.建立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缺血预处理组、缺血后处理组,每组16只。检测各组心肌梗死面积,透射电镜观察心肌细胞的超微结构,荧光法检测线粒体膜电位,比色法检测线粒体Ca^(2+)和丙二醛浓度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Western blot法检测Cx43含量。结果与缺血再灌注组比较,缺血后处理组和缺血预处理组兔心肌梗死面积明显减少,心肌线粒体形态结构改变明显减轻,跨膜电位、SOD活性、线粒体Cx43明显升高,Ca^(2+)、丙二醛浓度明显降低(P<0.05,P<0.01)。与假手术组比较,缺血再灌注组兔线粒体Cx43明显下调(P<0.05)。结论缺血后处理保护心肌及线粒体可能与提高线粒体跨膜电位、降低线粒体氧自由基水平和减轻线粒体Ca^(2-)超载有关,其机制可能与提高线粒体Cx43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再灌注损伤 线粒体 心脏 连接蛋白类 缺血预处理 心肌 膜电位 丙二醛 超氧化物歧化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心衰急性发作期炎性细胞因子变化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4
19
作者 陆永光 文宏 +2 位作者 曲楠 黎东华 陈艺钊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875-877,共3页
目的:评价慢性心衰急性发作患者血浆炎性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07年2月—2008年1月入住我院的因各种原因导致的慢性心衰急性发作患者60例,入院后在抗心衰治疗前以及治疗后3天... 目的:评价慢性心衰急性发作患者血浆炎性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07年2月—2008年1月入住我院的因各种原因导致的慢性心衰急性发作患者60例,入院后在抗心衰治疗前以及治疗后3天和7天时,测定血浆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6水平,出院后随访12个月,记录患者发生主要心血管事件的情况。另选正常对照20例.测定血浆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6水平。结果:慢性心衰急性发作患者血浆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6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入院时比较,治疗后第3天和第7天血浆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6水平均明显下降(P<0.05),且治疗后两个时相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随访期间非事件组比较,事件组血浆TNF-α、IL-6水平在各时间点均较高(P<0.05)。结论:慢性心衰急性发作期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6的监测对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评估、治疗效果及远期预后有一定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心力衰竭 急性发作 炎性细胞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h1-Th2-Th17细胞因子在小鼠慢性心肌炎中的表达 被引量:6
20
作者 曾晓春 孔清 伍伟锋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601-1604,共4页
目的:观察Th1-Th2-Th17细胞因子在小鼠慢性心肌炎(VMC)模型中的表达,探究其在慢性VMC中的作用及其意义。方法:用柯萨奇病毒B3(CVB3)建立BALB/c VMC小鼠模型,实验组(n=15)腹腔注射磷酸缓冲液(Phosphate-buffered saline,PBS)0.1 ml,含102... 目的:观察Th1-Th2-Th17细胞因子在小鼠慢性心肌炎(VMC)模型中的表达,探究其在慢性VMC中的作用及其意义。方法:用柯萨奇病毒B3(CVB3)建立BALB/c VMC小鼠模型,实验组(n=15)腹腔注射磷酸缓冲液(Phosphate-buffered saline,PBS)0.1 ml,含102TCID50 CVB3病毒液;对照组(n=10)腹腔注射PBS 0.1 ml,不含病毒液。在注射后的第8周,心肌HE染色观察其病理形态特征;Masson's染色法观察心肌组织纤维化程度;检测血浆中Th1-Th2-Th17细胞因子含量及心肌组织中上述细胞因子的mRNA表达情况。结果:病毒感染8周后心肌病理符合慢性VMC病理特征;与对照组比较,血浆及心肌中IL-2、IL-5、IL-10、IL-13、IL-17、IL-6、IL-22、IL-21及TGF-β均明显升高(P均<0.05)。结论:Th1-Th2-Th17细胞因子失衡导致的免疫紊乱可能在慢性VMC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因子 免疫紊乱 慢性心肌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