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广西巴马小型猪MyoD1基因克隆及其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被引量:5
1
作者 奉玲丽 张瑞门 +4 位作者 黄叶 夏攀洁 张名媛 梁晶 兰干球 《中国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977-985,共9页
本研究旨在对广西巴马小型猪成肌细胞决定基因1(myoblast-determining 1,MyoD1)进行克隆分析,并构建MyoD1基因真核表达载体pEGFP-N1-MyoD1,为进一步研究该基因在广西巴马小型猪骨骼肌发育中的调控作用奠定基础。以广西巴马小型猪的肝脏... 本研究旨在对广西巴马小型猪成肌细胞决定基因1(myoblast-determining 1,MyoD1)进行克隆分析,并构建MyoD1基因真核表达载体pEGFP-N1-MyoD1,为进一步研究该基因在广西巴马小型猪骨骼肌发育中的调控作用奠定基础。以广西巴马小型猪的肝脏组织为材料,应用RT-PCR技术克隆得到广西巴马小型猪MyoD1基因编码序列,对其核苷酸序列和蛋白质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并构建该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经过PCR和双酶切验证,通过脂质体转染,将重组质粒转染C2C12细胞,在细胞水平验证了该载体的正确性。结果显示,广西巴马小型猪MyoD1基因编码区序列长960 bp,编码319个氨基酸,核苷酸序列与猪、牛、水牛、绵羊、马、人、小家鼠、褐家鼠、家犬的同源性依次为99.7%、92.8%、92.9%、92.6%、91.5%、82.9%、82.9%、82.0%和90.9%;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广西巴马小型猪MyoD1基因在不同物种及进化过程中具有高度保守性;蛋白质结构分析表明,MyoD1蛋白为膜外蛋白,在第4-116位氨基酸处存在1个MyoD家族标志性的MyoD结构域,对广西巴马小型猪、猪和人的MyoD1蛋白高级结构比较发现其具有极高的相似性。本研究构建的广西巴马小型猪MyoD1基因表达载体pEGFP-N1-MyoD1,转染C2C12细胞后产生绿色荧光信号,表明MyoD1基因在C2C12细胞中成功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西巴马小型猪 MyoD1基因 肌细胞 真核表达载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川猪黑皮质激素受体4基因克隆及序列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谢婉 刘明君 +10 位作者 何剑雄 申玉建 陈宝剑 关志惠 张名媛 郭亚芬 兰干球 蒋钦杨 杨秀荣 梁晶 谢炳坤 《中国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20-329,共10页
试验旨在对陆川猪黑皮质激素受体4(melanocortin-4receptor,MC4R)基因进行克隆及相关信息学分析。通过提取陆川猪背最长肌总RNA,采用RT-PCR、克隆等方法获得含目的基因MC4R的质粒pMD18-T-MC4R,经菌落PCR和测序鉴定正确后,应用相关生物... 试验旨在对陆川猪黑皮质激素受体4(melanocortin-4receptor,MC4R)基因进行克隆及相关信息学分析。通过提取陆川猪背最长肌总RNA,采用RT-PCR、克隆等方法获得含目的基因MC4R的质粒pMD18-T-MC4R,经菌落PCR和测序鉴定正确后,应用相关生物信息学软件对陆川猪MC4R基因的理化性质、蛋白质的结构、修饰结构和亚细胞定位等进行预测分析。结果表明,MC4R基因CDS区长999bp,编码332个氨基酸,与NCBI上公布的野猪MC4R基因序列中的CDS区存在4个碱基差异,其中175和906bp处为同义突变,110和278bp处为错义突变,分别引起第37位谷氨酸变为甘氨酸和第93位缬氨酸变为丙氨酸。同源性比对结果发现,MC4R基因在不同物种及进化的过程中具有较高的保守性。陆川猪MC4R蛋白有明显的疏水区域,不存在信号肽,但有7个跨膜结构域,其编码蛋白的二级结构元件有α-螺旋、延伸链、β-转角和无规则卷曲。修饰结构预测表明,MC4R蛋白存在多处N糖基化位点,但无O糖基化位点,可能主要分布于内质网和囊泡。本研究成功克隆了陆川猪MC4R基因,为更好地开发利用地方品种陆川猪及其繁育奠定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川猪 MC4R基因 克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鼠脑缺血后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的活化规律比较 被引量:15
3
作者 邓之婧 郭哲 +3 位作者 庞逸敏 韦坤璇 甘露 何萍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6年第1期77-80,共4页
目的比较小鼠脑缺血后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的活化规律。方法采用改良线栓法制备小鼠大脑中动脉阻塞再灌注局灶性脑缺血损伤模型。昆明小鼠48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24只和脑缺血组24只。脑缺血组缺血3h后再分为再灌注1、3、7和14d,每... 目的比较小鼠脑缺血后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的活化规律。方法采用改良线栓法制备小鼠大脑中动脉阻塞再灌注局灶性脑缺血损伤模型。昆明小鼠48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24只和脑缺血组24只。脑缺血组缺血3h后再分为再灌注1、3、7和14d,每个时间点6只。再灌注结束后,取脑作HE染色观察脑组织病理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星形胶质细胞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小胶质细胞离子钙接头蛋白1(Iba1)的表达。结果与缺血再灌注1d比较,脑缺血组缺血再灌注3、7、14d皮质缺血周边区的GFAP阳性产物显著增加[(699.22±160.82)μm2/HP,(1817.97±290.88)μm2/HP,(2831.64±481.38)μm2/HP vs(33.13±7.45)μm2/HP,P<0.01]。脑缺血组缺血再灌注1d皮质缺血周边区出现以"分支状"为主的Iba1阳性小胶质细胞,3、7d活化的小胶质细胞显著增多并表现为"灌木样"细胞,14d后活化小胶质细胞呈现"阿米巴样"细胞。结论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时,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均出现活化,但小胶质细胞活化出现得更早;星形胶质细胞活化只出现在缺血周边区,而活化的小胶质细胞可从缺血周边区向缺血中央区迁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星形细胞 小神经胶质细胞 再灌注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树鼩源大肠埃希氏菌耐药性分析与毒力因子鉴定 被引量:2
4
作者 方茜 梁锦宁 +1 位作者 温莎 郭晓萍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68-73,共6页
为了解树鼩源大肠埃希氏菌遗传进化同源性、对药物的敏感性以及所携带的毒力因子种类等,对广西南宁某大学人工驯化养殖的10只树鼩肠道内容物进行大肠埃希氏菌的分离纯化、生化分析及药敏试验等,并应用PCR技术对菌株进行16S rRNA同源性... 为了解树鼩源大肠埃希氏菌遗传进化同源性、对药物的敏感性以及所携带的毒力因子种类等,对广西南宁某大学人工驯化养殖的10只树鼩肠道内容物进行大肠埃希氏菌的分离纯化、生化分析及药敏试验等,并应用PCR技术对菌株进行16S rRNA同源性分析、毒力基因及耐药基因的检测。10份树鼩肠道内容物经分离纯化共分离出9株大肠埃希氏菌。同源性分析表明分离株与鸡源、猪源、人源大肠埃希氏菌之间的亲缘性较近,存在跨种间传播风险。药敏试验表明,分离株对苯唑西林耐药率为88.8%,对氨苄西林耐药率77.8%,对四环素、多西环素耐药率均为44.4%,对头孢哌酮、头孢他啶、卡那霉素、庆大霉素等表现为高度或中度敏感。共扩增出4种耐药基因,分别为四环素类耐药基因tetA、tetB,检出率均为100%,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TEM检出率为100%,CTX-M检出率为44.4%。毒力因子仅检测出eaeA基因,检出率为100%。表明分离株与其他动物源性大肠埃希氏菌亲缘性较近,具有一定耐药性,并携带毒力基因,存在一定的致病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鼩 大肠埃希氏菌 耐药性 毒力因子 同源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