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部湾海洋环流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1
作者 陈波 侍茂崇 《广西科学》 CAS 2019年第6期595-603,共9页
20世纪60年代初中越合作开展的北部湾海洋综合调查,分析北部湾潮汐和潮流运动,标志着北部湾物理海洋学研究工作的开始。此后的一些调查,例如1964—1971年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等利用投放大量漂流瓶来研究北部湾表层海流的试验、1980... 20世纪60年代初中越合作开展的北部湾海洋综合调查,分析北部湾潮汐和潮流运动,标志着北部湾物理海洋学研究工作的开始。此后的一些调查,例如1964—1971年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等利用投放大量漂流瓶来研究北部湾表层海流的试验、1980—1986年全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1988—1995年全国海岛资源综合调查等,令人们对北部湾环流结构有了进一步认识。最近20年,不少学者通过调查资料和数值模拟方法分析北部湾季节性环流结构后得到与以往研究调查相反的观点。本文回顾近年来北部湾海洋环流研究的主要进展,阐述利用调查资料、数值计算等不同研究手段获得的对北部湾环流分布的整体认识,以及在环流结构方面存在的不同观点,进而介绍北部湾环流尤其是北部环流机制的一些新进展。以前的研究多认为北部湾环流主要受风场控制,夏季为反气旋式环流,冬季则为气旋式环流,然而近年研究发现北部湾夏季也为气旋式环流;也有人认为北部湾北部被气旋式环流控制,但南部环流呈反气旋式;在形成机制上,北部湾环流受地形、风、外海水、海水密度分布及河流冲淡水注入等影响呈现复杂的态势;风对北部湾北部环流形成有影响但不起主导作用;琼州海峡东部水进入北部湾对广西沿海气旋式环流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北部湾海洋环流与海域物质输运扩散密切相关,依托更精细化的数值计算手段,结合动力场探究近海海洋环境污染净化及生态平衡问题,是今后的重要发展趋势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流研究 最新进展 北部湾 琼州海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北部湾海水养殖业现状与病害防控技术体系研究展望 被引量:29
2
作者 李鹏飞 余庆 +4 位作者 覃仙玲 李菲 陈宪云 董德信 秦启伟 《广西科学》 CAS 2018年第1期15-25,共11页
广西北部湾海域的海水养殖业进入高速发展期,但是随之而来的病害暴发、渔药滥用、养殖污染、优质种苗不足、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日益严峻。本文分析了广西北部湾海域海水养殖现状和病害情况,就未来广西海水生态养殖与病害防控技术体系的... 广西北部湾海域的海水养殖业进入高速发展期,但是随之而来的病害暴发、渔药滥用、养殖污染、优质种苗不足、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日益严峻。本文分析了广西北部湾海域海水养殖现状和病害情况,就未来广西海水生态养殖与病害防控技术体系的构建和发展趋势进行了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西北部湾 海水养殖业 生态养殖 病害防控技术体系 研究展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北部湾大宗海水养殖鱼类卵形鲳鲹感染溶藻弧菌及其致病性研究 被引量:24
3
作者 余庆 李菲 +4 位作者 王一兵 覃仙玲 陈宪云 吴柳莹 李鹏飞 《广西科学》 CAS 2018年第1期68-73,共6页
【目的】2016年广西钦州湾近海网箱养殖的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发生以体表皮肤溃烂、皮下出血、内脏器官病变为典型症状的细菌性疾病,通过对患病卵形鲳鲹中病原菌进行分离、鉴定与保存,为后续开展病原菌快速检测技术和防控技术... 【目的】2016年广西钦州湾近海网箱养殖的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发生以体表皮肤溃烂、皮下出血、内脏器官病变为典型症状的细菌性疾病,通过对患病卵形鲳鲹中病原菌进行分离、鉴定与保存,为后续开展病原菌快速检测技术和防控技术等研究,以及控制相关病原菌在海水养殖中的暴发和流行奠定基础。【方法】利用LB平板和TCBS平板从患病卵形鲳鲹体表溃烂病灶、肾脏、肝脏组织中分离纯化疑似病原菌,并对其进行常规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反应的生物学检验,通过16SrDNA基因测序对疑似病原菌株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在细胞和鱼体水平开展病原菌的致病性研究,同时进行人工感染的回接试验。【结果】分离得到4株疑似病原菌(TOQZ01,TOQZ02,TOQZ03,TOQZ04),基于其表型、分子生物学特征和进化关系,判定4株菌株均为弧菌属的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且细胞毒性试验和回归试验证实,分离得到的溶藻弧菌为此次卵形鲳鲹发病的病原菌。【结论】溶藻弧菌是引起广西沿海地区海水养殖鱼类发生细菌性鱼病的主要致病菌之一,未来将基于本研究中分离得到的溶藻弧菌开展病害快速检测技术和防控技术等现代海水生态健康养殖关键技术研究,以实现对广西海水养殖溶藻弧菌病的快速诊断、实时监控和有效预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形鲳鰺 溶藻弧菌 细胞毒性 防控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北部湾近岸海域营养盐与富营养化状态研究 被引量:9
4
作者 温玉娟 徐轶肖 +3 位作者 黎慧玲 雷富 谢欢达 吴淼 《广西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541-551,共11页
为全面了解广西北部湾近岸海域营养盐与富营养化程度,于2021年8月和2022年1月在珍珠湾、钦州湾、廉州湾、铁山港和涠洲岛海域共27个站位采集表层水,分析营养盐浓度,并运用营养盐限制因素评价方法和富营养化指数法分析营养盐结构特征和... 为全面了解广西北部湾近岸海域营养盐与富营养化程度,于2021年8月和2022年1月在珍珠湾、钦州湾、廉州湾、铁山港和涠洲岛海域共27个站位采集表层水,分析营养盐浓度,并运用营养盐限制因素评价方法和富营养化指数法分析营养盐结构特征和富营养化状况。结果表明:广西北部湾近岸海域夏季表层水体溶解态无机氮(DIN)、磷酸盐(PO_(4)^(3-)-P)和硅酸盐(SiO_(3)^(2-)-Si)均值分别为0.177 mg/L、0.019 mg/L和0.578 mg/L,冬季三者分别为0.162 mg/L、0.021 mg/L和0.324 mg/L,营养盐浓度均为SiO_(3)^(2-)-Si>DIN>PO_(4)^(3-)-P;其中DIN和SiO_(3)^(2-)-Si平均值在夏季高于冬季,而PO_(4)^(3-)-P为夏季略低于冬季。各海湾营养盐浓度大小依次为铁山港和钦州湾>廉州湾>珍珠湾>涠洲岛,且在4个海湾均呈湾内向湾外递减的空间变化趋势。夏季氮磷摩尔比(N/P)、硅氮摩尔比(Si/N)和硅磷摩尔比(Si/P)分别为4.3-35.2,0.5-6.5和12.0-139.9,对应均值分别为19.6,2.0和35.5,以潜在磷(P)限制为主,占所有站位的29.6%;氮(N)限制占14.8%,其余站位无营养盐限制的情况。冬季N/P、Si/N和Si/P分别为4.3-36.2,0.8-2.0和8.4-37.1,对应均值分别为20.4,1.1和21.5,以潜在P限制为主,占所有站位的36.4%;N限制占9.1%。夏季富营养化指数E为0.04-3.92,平均值为1.13;冬季富营养化指数E为0.03-3.68,平均值为1.08,夏季富营养化程度略高于冬季。总的来说,北部湾近岸铁山港富营养化程度最高,其次为钦州湾,两者绝大部分海域均已达到中度富营养,廉州湾30.0%海域达到轻度富营养,而珍珠湾和涠洲岛均属于贫营养。本研究结果可为北部湾海洋环境保护和海水养殖提供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养盐 富营养化 营养盐浓度 营养盐结构 近岸海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7年夏季北部湾生态与环境要素分布规律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侍茂崇 陈妍宇 +2 位作者 陈波 丁扬 刘振 《广西科学》 CAS 2019年第6期614-625,共12页
为获得北部湾生态要素分布规律更全面的认识,本文基于北部湾海表层温度、盐度和有关生态参数的遥感数据,利用2007年“908”专项调查资料,结合海流数值计算结果,分析了2007年夏季(6-8月)的海表层温度、盐度、叶绿素a浓度和颗粒有机碳(Par... 为获得北部湾生态要素分布规律更全面的认识,本文基于北部湾海表层温度、盐度和有关生态参数的遥感数据,利用2007年“908”专项调查资料,结合海流数值计算结果,分析了2007年夏季(6-8月)的海表层温度、盐度、叶绿素a浓度和颗粒有机碳(Particulate Organic Carban,POC)、颗粒无机碳(Particulate Inorganic Carban,PIC)浓度的分布态势并给予合理的动力机制解释:(1)北部湾表层叶绿素a浓度呈明显的自东向西、由近岸向湾中部逐渐递减的态势,高值区为琼州海峡、广西沿岸、越南沿岸和海南岛西南侧近海海域;(2)POC和PIC空间分布特征与叶绿素a相似,低值区均主要集中在湾口水交换较快区域;(3)入侵高盐水的33.5 PSU等值线最北可达到21°N;湾内存在一个上升流区域形成的高盐核心;(4)北部湾水温的高值区分布在广西沿岸和越南沿岸的浅水区;(5)叶绿素a、POC和PIC高值区与沿岸径流有关;(6)海南岛西南部叶绿素a、POC和PIC的高值区与上升流有关。上述分析虽然只是2007年一年的结果,但是结果却具有普遍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部湾 海表温度 海表盐度 叶绿素A 颗粒无机碳 颗粒有机碳 分布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北部湾市售贝类麻痹性贝毒污染状况分析 被引量:5
6
作者 赵鹏 覃仙玲 +3 位作者 胡科华 李政菊 姜宁 徐轶肖 《生态科学》 CSCD 2016年第3期73-77,共5页
2014年9—11月对广西北部湾市售双壳经济贝类进行采样,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分析麻痹性贝毒(PSP)毒素含量及毒素组成,评价其食用安全性。结果显示采集于北海、东兴、防城港、涠洲岛4个市场的16种市售贝类中均检出麻痹性贝毒,毒素含... 2014年9—11月对广西北部湾市售双壳经济贝类进行采样,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分析麻痹性贝毒(PSP)毒素含量及毒素组成,评价其食用安全性。结果显示采集于北海、东兴、防城港、涠洲岛4个市场的16种市售贝类中均检出麻痹性贝毒,毒素含量为0.24—290.10μg STXeq·100 g?1,检出率100%。毒素成分包括GTX类、STX类和C类。其中,dc GTX2、C2、GTX4三者检出率最高,分别为73%、52%、42%。涠洲岛采集的波纹巴非蛤与防城港采集的紫贻贝PSP含量高于联合国规定的麻痹性毒素警戒标准,分别是警戒标准的3.6倍和1.02倍,样品总超标率达6.06%。贝类消化腺和贝肉均检出PSP,前者明显高于后者,建议食用贝类时,去除腺体以降低麻痹性贝类毒素中毒的风险。总的来说,广西北部湾PSP染毒情况不容乐观,亟需加强监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西北部湾 双壳经济贝类 麻痹性贝毒 高效液相色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北部湾海域水质污染调查与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陶晓娉 吴淼 +2 位作者 刘熊 雷富 何喜林 《广西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532-540,共9页
为全面了解广西北部湾海域水质污染状况,根据广西北部湾海域2021年8月(夏季)和2022年1月(冬季)表层海水调查数据,利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有机污染指数法和综合污染指数法对广西北部湾海域进行水质污染分析和评价。研究表明:广西北部湾... 为全面了解广西北部湾海域水质污染状况,根据广西北部湾海域2021年8月(夏季)和2022年1月(冬季)表层海水调查数据,利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有机污染指数法和综合污染指数法对广西北部湾海域进行水质污染分析和评价。研究表明:广西北部湾海域表层海水夏季和冬季pH、溶解态无机氮(DIN)、溶解态无机磷(DIP)和溶解氧(DO)存在不同程度超标,主要污染物为DIN和DIP,钦州湾和铁山港是各单因子主要超标海域。有机污染方面,仅夏季钦州湾湾内存在1个重度污染站位,在钦州湾和铁山港湾内出现中度污染,夏和冬两季分别占18.5%和13.6%,其余受污染海域同时出现在钦州湾、廉州湾和铁山港,夏和冬两季良好水质仅占3.7%和22.7%,均位于涠洲岛海域。综合污染方面,未发现严重污染水域,仅钦州湾在夏季出现中度污染,轻度污染在夏和冬两季分别占40.7%和31.8%,夏季除涠洲岛外其他海域均受到综合污染,冬季仅钦州湾和铁山港受到综合污染。整体而言,单因子超标率、水体有机污染和综合污染程度在夏季高于冬季,在湾内高于湾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因子 有机污染 综合污染 水质评价 北部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模型耦合的北部湾风暴潮增水与风浪模拟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张敏 米婕 +2 位作者 赵振宇 朱冬琳 陈波 《广西科学》 CAS 2019年第6期655-662,共8页
台风风暴潮引发的增水和风浪效应是造成沿海低地灾害和损失的重要因素。本文设计了区域嵌套、波-流耦合的有限元数值模拟系统,对北部湾及附近海域风浪和增水过程进行有效模拟,精度达到应用要求。结果表明北部湾在台风影响下引起明显风... 台风风暴潮引发的增水和风浪效应是造成沿海低地灾害和损失的重要因素。本文设计了区域嵌套、波-流耦合的有限元数值模拟系统,对北部湾及附近海域风浪和增水过程进行有效模拟,精度达到应用要求。结果表明北部湾在台风影响下引起明显风浪和增水效应。台风中心风浪较小,仅1 m以内;而台风臂扫过海域风浪较大,可达9 m以上。最大增水海域出现在北部湾东侧靠近琼州海峡附近,可达2.5 m。风浪与增水叠加具有非线性效应,最大增水与最大风浪出现时间如与大潮高潮位相遇易形成超高水位,将对北部湾沿岸低地造成巨大淹没风险。本研究意在突破北部湾现有模型局限性,为进一步深化科学研究和工程应用提供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暴潮增水 数值模拟 模型耦合 北部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部湾沿岸三种常见赤潮藻类对浮游微食物网主要类群的影响
9
作者 陆家昌 陆敏桢 +2 位作者 李杰 赖俊翔 庄军莲 《应用海洋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14-422,共9页
本研究向自然海水中接种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红色哈卡藻(Akashiwo sanguinea)和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游离单细胞进行培养,比较不同赤潮藻类对海洋浮游微食物网主要类群的影响。结果发现,红色哈卡藻和中肋骨... 本研究向自然海水中接种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红色哈卡藻(Akashiwo sanguinea)和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游离单细胞进行培养,比较不同赤潮藻类对海洋浮游微食物网主要类群的影响。结果发现,红色哈卡藻和中肋骨条藻均经历了从增殖到衰亡的过程,中肋骨条藻在磷酸盐耗尽后消亡,磷酸盐随之被重新释放到水体中;而无论增殖还是衰亡,红色哈卡藻添加组磷酸盐含量均持续降低。球形棕囊藻游离单细胞在迅速增殖将磷酸盐耗尽后并未衰亡,其密度维持相对稳定。红色哈卡藻添加组和中肋骨条藻添加组的细菌密度显著低于中肋骨条藻添加组(P<0.05)。三种藻类相比,红色哈卡藻添加组中纤毛虫、异养微型鞭毛虫(heterotrophic nanoflagellate,HNF)和含色素体微型鞭毛虫(pigmented nanoflagellate,PNF)的丰度最高(P<0.05),但该组微型鞭毛虫的营养结构(HNF/PNF)与中肋骨条藻添加组无显著差异(P>0.05)。球形棕囊藻添加组含色素体微型鞭毛虫的丰度显著降低(P<0.05),从而导致该组微型鞭毛虫营养结构显著偏向异养(P<0.05)。实验结束时,球形棕囊藻添加组纤毛虫的丰度显著低于其他两组(P<0.05)。本研究中,球形棕囊藻可通过与含色素体微型鞭毛虫竞争营养盐并抵御异养微型鞭毛虫及纤毛虫捕食的方式对微食物网产生影响。红色哈卡藻对微食物网的影响主要是由于其可被异养微型鞭毛虫摄食。中肋骨条藻对微食物网的影响受营养盐的调节,细菌的分解可能在该藻衰亡后的营养盐再生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物学 中肋骨条藻 红色哈卡藻 球形棕囊藻 异养细菌 微型鞭毛虫 纤毛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近海污染物输运模拟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朱冬琳 陈波 +1 位作者 牙韩争 董德信 《广西科学》 CAS 2019年第6期669-675,共7页
近年来广西近海海域赤潮现象越发频繁,对近海生态环境和海洋渔业产生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探索赤潮发生的机制,研究其形成机理,是有效监控赤潮和准确预测赤潮的关键。本文利用Finite Volume Coast and Ocean Model(FVCOM)模式构建广西... 近年来广西近海海域赤潮现象越发频繁,对近海生态环境和海洋渔业产生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探索赤潮发生的机制,研究其形成机理,是有效监控赤潮和准确预测赤潮的关键。本文利用Finite Volume Coast and Ocean Model(FVCOM)模式构建广西近海水动力模型,使用步长为30 m的细网格计算广西沿海及涠洲岛附近环流,同时利用物质输运模型计算广西近海化学需氧量(Chemical Oxygen Demand,COD)的输运扩散情况。涠洲岛周围海域平均潮差约为2.4 m,最大潮差为4.8 m;平均涨潮时为13.1 h,平均落潮时为8.8 h;涨潮时最大流速为1.02 m/s,涨落潮交替时涠洲岛附近流场相当复杂,岛屿周边常常形成众多小型涡旋。污染物试验结果表明,近海河口排放COD对涠洲岛等离陆地较远的海域影响不大,而来自外海开边界的COD浓度对其作用更为明显;高浓度COD经常在涠洲岛南湾中滞留,COD等值线在涠洲岛处向南弯曲,导致涠洲岛西侧COD浓度比东侧高,而南湾和涠洲岛西北侧正是赤潮频发的地方。上述结果从动力方面表明,涠洲岛附近海域多发性的赤潮和水体富营养化与外海海水输送关系更加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西近海 涠洲岛 COD 物质输运 赤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80—2015年间北部湾海域热带气旋的变化及特征分析 被引量:6
11
作者 乔守文 边志刚 +3 位作者 隋意 王立杨 钟超 石洪源 《广西科学》 CAS 2019年第6期663-668,共6页
由于地理特征独特,北部湾地区常年遭受热带气旋的影响。热带气旋引起的波浪灾害和风暴潮灾害对广西沿海经济、生活造成了巨大影响。本文采用中国气象局热带气旋最佳路径数据集,研究了1980—2015年间进入北部湾的热带气旋的变化及特征,... 由于地理特征独特,北部湾地区常年遭受热带气旋的影响。热带气旋引起的波浪灾害和风暴潮灾害对广西沿海经济、生活造成了巨大影响。本文采用中国气象局热带气旋最佳路径数据集,研究了1980—2015年间进入北部湾的热带气旋的变化及特征,对北部湾海域内热带气旋的频数、强度、持续时长、功耗指数等年际趋势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80—2015年,北部湾地区热带气旋的频数、持续时长呈波动减小趋势,其强度呈波动增加趋势,整体上功率耗散系数(Power Dissipation Index,PDI)的正效应大于负效应。本研究为北部湾地区的海洋防灾减灾提供了相关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部湾海域 热带气旋 台风 台风特征 功耗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部湾防城港东湾白骨壤潮滩近底层动力响应台风作用的耗散过程 被引量:1
12
作者 黄祖明 戴志军 +4 位作者 周晓妍 龙楚琪 冯炳斌 罗杰骏 喜扬洋 《海洋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07-118,共12页
揭示极端天气影响的红树林潮滩潮流能量耗散过程是理解生物海岸演变及滨海湿地生态修复工程的核心内容。以北部湾防城港东湾白骨壤红树林潮滩为例,基于声学多普勒流速仪(ADV)获取区域2020年8月连续6天的水动力和白骨壤红树林下垫面植被... 揭示极端天气影响的红树林潮滩潮流能量耗散过程是理解生物海岸演变及滨海湿地生态修复工程的核心内容。以北部湾防城港东湾白骨壤红树林潮滩为例,基于声学多普勒流速仪(ADV)获取区域2020年8月连续6天的水动力和白骨壤红树林下垫面植被实测数据,分析白骨壤潮滩近底层动力响应台风“森拉克”的耗散过程。结果表明:1)正常天气涨、落潮期间,自光滩到白骨壤红树林林内近底层湍流动能变化具有潮汐不对称性特征。涨潮期间光滩—白骨壤红树林边缘、白骨壤红树林边缘—林内潮流挟沙能量分别通过泥沙沉降以及搬运泥沙两种方式沿程消耗,落潮期间潮流挟沙能量主要以泥沙净沉降的方式消耗。2)白骨壤通过其潮滩表层向上发育长约10 cm的呼吸根以降低湍流垂向紊动;红树林边缘的枝、叶通过影响水平方向上的水流动力,致使潮流挟沙能耗降低。3)与正常天气比较,台风“森拉克”期间东湾自光滩到白骨壤红树林林内近底层水体流速无明显变化,但流向偏转幅度明显变大。同时湍流动能的耗散率和用以搬运泥沙为主的潮流挟沙能耗亦均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底层动力 湍流动能 潮流挟沙能耗 白骨壤 台风“森拉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钦州湾围垦工程对茅尾海潮汐动力参数的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敏 曾繁如 +8 位作者 吴航星 陆迪文 米婕 戴晓爱 鲁恒 张东辉 高宇 朱冬琳 陈波 《应用海洋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5-54,共10页
北部湾茅尾海是中国南方重要的经济开发区,兴建有滨海新城和多个港口码头,近年来围垦开发严重。本研究通过建立二维水动力数值模型系统,分析重要潮汐动力参数,对比研究1985年与2020年间钦州湾围垦和港口建设对当地水动力环境的影响。结... 北部湾茅尾海是中国南方重要的经济开发区,兴建有滨海新城和多个港口码头,近年来围垦开发严重。本研究通过建立二维水动力数值模型系统,分析重要潮汐动力参数,对比研究1985年与2020年间钦州湾围垦和港口建设对当地水动力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围填海和港口工程之后,茅尾海的潮差变化较小,略微增加了0.05 m左右;全日分潮K1、O1及半日分潮M2、S2是影响钦州湾潮汐动力较大的驱动力,围垦后在茅尾海内海地区都略微增加了0.02~0.03 m,其中K1、O1是影响茅尾海的关键潮汐动力参数,敏感性测试分析表明三墩公路建设、钦州港海岸围垦和核电厂导堤建设对茅尾海潮差增加贡献率大致占60%、20%和10%;同时,围垦对束窄钦州湾航道具有一定的优化效应,围垦后钦州湾外湾三条水道峰值通量都明显增加,形成航道束水攻沙效果,对通航和维护主航道稳定性具有一定优势。因此,仅从潮汐动力参数变化角度分析,目前的围垦和港口工程迎合了当地河势特征,对潮汐动力场扰动较小,具有优化局部水动力场环境和提升通航安全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水文学 数值模拟 围填海 河势稳定性 潮汐水动力 茅尾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球形棕囊藻游离单细胞的密度与囊体形成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6
14
作者 李杰 陆家昌 +1 位作者 赖俊翔 张荣灿 《植物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84-95,共12页
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 Scherffel)主要以囊体形态形成赤潮,由单细胞向囊体形态的转变是赤潮爆发的关键。本研究推测囊体形成的前提是游离单细胞达到一定密度阈值,当密度低于该阈值时,囊体无法形成。基于此,本文探究了不同条件... 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 Scherffel)主要以囊体形态形成赤潮,由单细胞向囊体形态的转变是赤潮爆发的关键。本研究推测囊体形成的前提是游离单细胞达到一定密度阈值,当密度低于该阈值时,囊体无法形成。基于此,本文探究了不同条件(温度、营养充气搅动、摄食压力、初始密度)下囊体形成时游离单细胞的密度。结果显示:不同培养条件下,囊体形成所需的游离单细胞密度不一致,但都达到了10^(4)cells/mL的数量级;稀释试验表明,利用f/2培养基稀释使游离单细胞的密度小于10^(4)cells/mL时,囊体不能形成,而密度大于10^(4)cells/mL的游离单细胞对照组,在24 h内便有囊体形成。总的来说,游离单细胞在高密度情况下更容易形成囊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形棕囊藻 游离单细胞 密度 囊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风“纳沙”期间广西近岸风暴射流产生与增减水异常现象 被引量:4
15
作者 陈波 朱冬琳 +2 位作者 牙韩争 董德信 陈宪云 《广西科学》 CAS 2019年第6期626-633,共8页
利用长度为1年的广西近岸观测站的ADCP数据和有关潮位观测结果,针对2011年“纳沙”台风期间引发的广西沿岸西向风暴射流和增减水变化过程对应关系,分析台风期间广西近岸西向风暴射流产生的主要原因。结果发现:台风登陆期间S1站表、底层... 利用长度为1年的广西近岸观测站的ADCP数据和有关潮位观测结果,针对2011年“纳沙”台风期间引发的广西沿岸西向风暴射流和增减水变化过程对应关系,分析台风期间广西近岸西向风暴射流产生的主要原因。结果发现:台风登陆期间S1站表、底层实测流速均比无台风期间流速增大将近两倍,余流流速最大值超出正常值3倍以上;台风消退时底层流向恢复最快,表层较慢;广西近岸强劲西向风暴射流的产生,可能是入海径流与台风将海水向北输运两种作用叠加导致的;台风引起的水位增减变化具有先减后增的规律。在距离海岸不到1 km处产生如此大的西向风暴射流实属少见,深入开展台风期广西沿岸西向风暴射流在传入近岸港湾后的变形、分布及衰减的理论问题研究,对于近海生态系统及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暴射流 台风 广西近岸 增减水 入海径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响应面法优化海洋弧菌产褐藻胶裂解酶发酵培养基 被引量:3
16
作者 许超 卢明倩 +5 位作者 张荣灿 黄桂媛 王巧贞 廖威 张云开 黄庶识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59-65,共7页
采用响应面法优化海洋弧菌X511的产酶发酵培养基提高其胞内褐藻胶裂解酶产量。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了不同碳源、不同氮源、海藻酸钠、氯化钠、蛋白胨、硫酸亚铁、硫酸镁和磷酸氢二钾对菌株产胞内酶活力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利用Plackett-bu... 采用响应面法优化海洋弧菌X511的产酶发酵培养基提高其胞内褐藻胶裂解酶产量。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了不同碳源、不同氮源、海藻酸钠、氯化钠、蛋白胨、硫酸亚铁、硫酸镁和磷酸氢二钾对菌株产胞内酶活力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利用Plackett-burman试验确定海藻酸钠、氯化钠、蛋白胨和硫酸镁对胞内酶产量的影响。通过响应面试验构建回归方程,结果表明,最佳发酵培养基成分为海藻酸钠9.0g/L,NaCl 31.6g/L,蛋白胨15.0g/L,MgSO_4·7H_2O 1.5g/L。在此条件下该菌株的胞内褐藻胶裂解酶的活力为(20.65±0.14)U/mL,较优化前的酶活提高了64.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弧菌 褐藻胶裂解酶 发酵培养基 响应面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仑河口及其邻近海域物质输运滞留时间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李谊纯 董德信 王一兵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56-63,共8页
河口、近岸物质的输运时间尺度是将海洋物理过程与生态过程联系起来的一个重要指标,反映了水体内物质更新速率。为有效控制北仑河口及其临近海域环境污染和促进海岸线资源的合理开发,开展近岸物质输运的时间尺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基... 河口、近岸物质的输运时间尺度是将海洋物理过程与生态过程联系起来的一个重要指标,反映了水体内物质更新速率。为有效控制北仑河口及其临近海域环境污染和促进海岸线资源的合理开发,开展近岸物质输运的时间尺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目的,本文建立了平面二维高分辨率物质输运数学模型,对北仑河口至珍珠湾海域滞留时间的空间变化及其对于径流、潮差、地形等因素的响应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在北仑河口外部海域,滞留时间一般不超过20h,在口门附近,在不同的径流量、潮差的情况下,滞留时间变幅较大,约为30-200h;在珍珠湾海域,滞留时间的空间及随潮差的变化亦很大,珍珠湾内的Z1区域最大可达413.7h,湾口处的Z4区域,最小仅为3.5h。在空间上,北仑河口及其邻近海域的滞留时间在纵向上的变化呈现明显的白口门向外海逐渐减小的趋势,减小的幅度逐渐变小,说明径流的影响逐渐减小,在横向上滞留时间自深槽向浅滩逐渐增大。珍珠湾海湾边缘的浅水区,滞留时间明显大于深水区域的滞留时间。北仑河口区域滞留时间与径流量呈现明显的二次函数或线性函数关系,径流的影响向外海逐渐减弱,在深槽处大于浅滩处。滞留时间随潮差的增大而减小,变幅在口门处大于外海。北仑河口滞留时间主要受潮汐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仑河口 珍珠湾 滞留时间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卵形鲳鲹小脑来源细胞系的建立及特征分析 被引量:13
18
作者 余庆 李菲 +3 位作者 覃仙玲 陈宪云 董德信 牙韩争 《广西科学》 CAS 2018年第1期74-79,共6页
【目的】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是广西重要的海水经济鱼类,但近年来随着养殖规模扩大,各种病害侵染引起的疾病频繁暴发,给广西卵形鲳鲹养殖产业造成重大损失。建立卵形鲳鲹小脑来源的细胞系(Cell line from cerebellum of Trachi... 【目的】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是广西重要的海水经济鱼类,但近年来随着养殖规模扩大,各种病害侵染引起的疾病频繁暴发,给广西卵形鲳鲹养殖产业造成重大损失。建立卵形鲳鲹小脑来源的细胞系(Cell line from cerebellum of Trachinotus ovatus,TOCC),将有利于广西卵形鲳鲹养殖中病毒性病害的分离、鉴定和病害的侵染致病分子机理的研究,以及环境污染和变化的动态监测。【方法】采用胰蛋白酶消化法分离得到卵形鲳鲹小脑组织的原代细胞,并进行原代培养。待原代细胞铺满单层后进行传代培养。对稳定传代的TOCC进行18SrDNA基因测序分析,然后进行生长速率分析和染色体分析,并开展病原菌(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胞外产物对TOCC的毒性分析。【结果】稳定传代的TOCC为成纤维样细胞,18SrDNA基因分析结果显示其来源于卵形鲳鲹;染色体核型分析发现TOCC具有二倍体特征,特征染色体数目为62条;不同培养条件下TOCC细胞的生长速率不同,28℃生长速度最快;病原菌胞外产物对TOCC具有明显的毒性。【结论】本研究成功建立广西卵形鲳鲹小脑组织来源的细胞系(TOCC)。细菌胞外产物对TOCC细胞毒性结果表明,该细胞系在一定范围内能够替代活体检测,实现体外细胞水平对广西海水养殖中病害侵染和环境污染物的快速检测,为养殖病害的有效预防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形鲳鰺 小脑来源细胞系 细胞特征 细胞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季波浪对钦州湾水交换能力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曹雪峰 陈波 +6 位作者 邢传玺 于洁雯 高劲松 徐智昕 石洪源 刘永青 朱冬琳 《广西科学》 CAS 2019年第6期647-654,共8页
基于无结构三角网格的FVCOM海洋模式,以K1、O1、P1、Q1、M2、S2、N2和K2这8个分潮调和常数为驱动,考虑钦江和茅岭江两条径流,建立了钦州湾海域的高分辨率三维水动力数值模型。通过与实测数据的对比,该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钦州湾海域的水... 基于无结构三角网格的FVCOM海洋模式,以K1、O1、P1、Q1、M2、S2、N2和K2这8个分潮调和常数为驱动,考虑钦江和茅岭江两条径流,建立了钦州湾海域的高分辨率三维水动力数值模型。通过与实测数据的对比,该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钦州湾海域的水动力特征。在此基础上叠加浪流耦合模块和DYE-RELEASE模块,模拟了夏季波浪对钦州湾海域流场结构以及水交换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波浪对钦州湾海域流场的影响,涨急和落急潮流场的变化不显著,而涨憩尤其是落憩时,钦州湾的流速明显增大。钦州湾在潮汐径流作用下的半交换时间为14.3 d,在潮汐径流波浪作用下的半交换时间为4 d。内湾茅尾海的水体交换主要受制于潮汐和径流,而外湾钦州湾的水体交换受制于潮汐和波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交换能力 半交换时间 波浪 数值模拟 钦州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地快速渗滤法处理垃圾渗滤液及其酶活性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农志文 黄智 +3 位作者 宿程远 董聆雪 方奕涛 朱孝文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00-104,共5页
以混凝和芬顿预处理后的垃圾渗滤液作为研究对象,使用2级土地快速渗滤装置进行处理,通过污染物含量的变化情况反映系统的处理效能,分析酶的空间分布情况及其与污染物含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经过2级处理后出水COD在200 mg/L以下,系... 以混凝和芬顿预处理后的垃圾渗滤液作为研究对象,使用2级土地快速渗滤装置进行处理,通过污染物含量的变化情况反映系统的处理效能,分析酶的空间分布情况及其与污染物含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经过2级处理后出水COD在200 mg/L以下,系统对有机物的去除主要在一级渗滤柱的上层和中层,过氧化氢酶在二级渗滤柱下层活性最高;处理后出水NH_3^-N的质量浓度200 mg/L左右,在渗滤柱的下层和底层部分含量下降明显,脲酶在一级渗滤柱上层和中层活性较高;NO_3^--N含量在渗滤柱下层和底层升高,硝酸还原酶在渗滤柱的上层有较强的活性;NO_2^--N含量在下层和底层降低,亚硝酸还原酶活性较为稳定。脲酶与TN的质量浓度的变化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亚硝酸还原酶与NO_2^--N的质量浓度的变化表现出显著负相关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快速渗滤法 垃圾渗滤液 效能 酶活性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