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部湾大风江河口沙嘴动态变化过程 被引量:1
1
作者 陈益 戴志军 +3 位作者 庞文鸿 梁喜幸 罗杰骏 熊媛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3-54,共12页
沙嘴的快速变化过程直接关联河口地貌变迁,影响陆海交汇带水沙交换,因而沙嘴地貌的移动及驱动机制成为河口研究重点关注的内容之一。然而,受限于监测资料获取的困难,一直有较少工作涉及中—强潮河口沙嘴动力地貌演变。以北部湾大风江河... 沙嘴的快速变化过程直接关联河口地貌变迁,影响陆海交汇带水沙交换,因而沙嘴地貌的移动及驱动机制成为河口研究重点关注的内容之一。然而,受限于监测资料获取的困难,一直有较少工作涉及中—强潮河口沙嘴动力地貌演变。以北部湾大风江河口沙嘴为研究对象,基于1990—2021年卫星遥感影像、2022年11月实地采集的沙嘴表层沉积物以及区域水文资料,分析中—强潮环境的大风江河口沙嘴演变特征及变化过程。结果表明:(1)大风江河口沙嘴持续向西北延伸,其中沙嘴宽度与面积呈洪季变大、枯季变小的季相变化特征;(2)沙嘴沉积物主要来源为洪季的径流来沙,沙嘴海侧顶部沉积物平均粒径最粗,并向陆侧与中部、尾部逐渐变细。沉积物主要由海侧顶部向沙嘴中部及尾部方向输移,使沙嘴持续向西北延伸。(3)波浪是控制大风江沙嘴长期形态演变的主要因素,中—强潮环境下潮流作用是沉积物向岸输送、沙嘴持续向西北延伸的原因,径流量的洪枯季显著差异是沙嘴宽度与面积洪季变大、枯季变小的主控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 遥感影像 河口沙嘴 大风江河口 北部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金鼓江红树林空间分布动态变化研究
2
作者 王日明 戴志军 +3 位作者 吴天亮 黄鹄 欧业宁 周泰声 《海洋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87-500,共14页
红树林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因素是当前红树林生物地貌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以广西金鼓江感潮河段为研究区,将现场勘查与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平台的遥感影像解译结合,进而分析金鼓江感潮段1987—2021年红树林的时空演变过程。研究结果表... 红树林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因素是当前红树林生物地貌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以广西金鼓江感潮河段为研究区,将现场勘查与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平台的遥感影像解译结合,进而分析金鼓江感潮段1987—2021年红树林的时空演变过程。研究结果表明:①金鼓江自海向陆依次分布“桐花树+秋茄”“海漆-桐花树+秋茄”“海漆-桐花树+秋茄+白骨壤-老鼠簕”红树林群落,群落种群结构与龄级结构单一。②1987—2021年间,金鼓江红树林总面积减少36%,其中金鼓江河口段、玉垌根江与下埠江区域呈持续减少趋势;望鸦江区域在1987—2000年增加20.89 hm^(2),2000—2021年减少13.74 hm^(2)。③围塘养殖、城市建设等人类活动直接侵占红树林地,工程措施改变区域生境如沉积物粒度与孔隙度,影响红树林群落龄级结构的变化,进而导致红树林退化。研究结果为河口红树林保育与生态修复提供部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林群落 时空分布 生境因子 金鼓江感潮河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部湾典型入海河流水沙变化及其对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的响应
3
作者 许珊珊 杨夏玲 +2 位作者 黎树式 王梦竹 覃新松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98-308,共11页
[目的]研究人类活动影响下中小河流水沙变化特征,为流域水土保持和航道水沙管理提供科学支撑。[方法]基于南流江、钦江流域1965—2021年近60 a的水沙数据和相关土地利用数据,利用景观指数、水沙突变检验等方法,分析景观格局对流域水沙... [目的]研究人类活动影响下中小河流水沙变化特征,为流域水土保持和航道水沙管理提供科学支撑。[方法]基于南流江、钦江流域1965—2021年近60 a的水沙数据和相关土地利用数据,利用景观指数、水沙突变检验等方法,分析景观格局对流域水沙变化的影响。[结果](1)南流江和钦江流域的径流量和输沙量呈逐渐下降趋势。输沙量下降趋势比径流量的明显,径流量和输沙量的突变点都发生在21世纪00年代。(2)钦江流域的林地比例由1990年的38%增加至2020年的41.6%,南流江的耕地向林地转移面积逐渐增大。退耕还林政策取得成效,水沙变化也呈现逐渐减少的趋势。(3)两个流域的水沙变化与景观破碎化程度呈负相关关系、与斑块聚集度呈正相关关系。[结论]总体上南流江和钦江流域内土地利用变化格局保持较稳定,水沙变化受土地利用变化影响较明显,因此相关部门应该继续加强对生态用地的保护和管理。为了防止水土流失,应该避免人类活动对景观格局的过度干扰,合理规划景观空间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部湾 水沙变化 土地利用 景观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部湾钦江响应极端天气的水沙变化过程 被引量:3
4
作者 许珊珊 杨夏玲 +2 位作者 黎树式 潘嘉嘉 梁喜幸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2135-2145,共11页
文章基于近60年来的钦江水沙数据,通过变差系数和贡献率计算法分析钦江在极端天气下的水沙变化。结果表明:1)热带气旋年正常天气的平均流量为32 m^(3)/s,热带气旋过境的平均流量为290 m^(3)/s,是正常天气的9.06倍;热带气旋年的正常天气... 文章基于近60年来的钦江水沙数据,通过变差系数和贡献率计算法分析钦江在极端天气下的水沙变化。结果表明:1)热带气旋年正常天气的平均流量为32 m^(3)/s,热带气旋过境的平均流量为290 m^(3)/s,是正常天气的9.06倍;热带气旋年的正常天气的平均输沙量是0.05×10^(4)t,热带气旋过境期间的平均输沙量为1.15×10^(4)t,是正常天气期间的23倍。2)洪水年正常天气的平均流量在375 m^(3)/s,而洪水期平均流量在2725 m^(3)/s左右,是正常天气平均流量的7.27倍。洪水年的正常天气的平均输沙量为0.07×10^(4) t,而洪水期的平均输沙量为1.14×10^(4)t,是正常天气输沙量的16.28倍。3)热带气旋对钦江的径流量平均多年贡献率为10.75%,输沙量贡献率为20.95%;洪水对钦江的径流量平均多年贡献率为16.75%,输沙量贡献率为30.07%。极端天气对钦江的水沙变化具有重要贡献,极端天气发生期间钦江具有“水沙激增”的特征,且极端天气对钦江水沙的影响具有年际变化特点,其热带气旋过境时径流量与输沙量的峰值有逐渐减小趋势,受热带气旋活动影响的减小可能是其中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天气 水沙变化 钦江 北部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部湾南流江洪灾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风险评估 被引量:3
5
作者 朱文轩 梁志勇 +3 位作者 黎树式 赵军 黄舒婷 严茹菲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78-81,86,共5页
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河流洪灾风险评估对流域防灾减灾具有重要意义。基于1960-2021年南流江流域洪灾的时空变化特征,构建洪灾风险评估指标体系评估洪灾风险。结果表明,南流江洪水灾害的年际变化呈波动上升趋势;1993年为洪水灾害变化的... 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河流洪灾风险评估对流域防灾减灾具有重要意义。基于1960-2021年南流江流域洪灾的时空变化特征,构建洪灾风险评估指标体系评估洪灾风险。结果表明,南流江洪水灾害的年际变化呈波动上升趋势;1993年为洪水灾害变化的大突变年;总体上上游盆地、中游河谷及下游入海口平原为洪灾的高发区,洪灾风险呈东南高西北低的分布格局,与历史洪灾数据特征一致。该结果可为南流江流域综合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水 时空变化特征 风险评估 南流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茅尾海主要入海河口区沉积物有机磷形态分布特征
6
作者 杨斌 滕浩然 +5 位作者 纪云博 王新壮 周姣娣 黄海方 颜婷婷 亢振军 《海洋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29-442,共14页
河口沉积物有机磷(Organic Phosphorus, OP)具有潜在的释放风险,OP形态的含量和分布情况对评估水体富营养化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针对入海河口区沉积物OP形态及其分布特征研究甚少。本研究以茅尾海主要入海河口区为研究区域,采用分级... 河口沉积物有机磷(Organic Phosphorus, OP)具有潜在的释放风险,OP形态的含量和分布情况对评估水体富营养化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针对入海河口区沉积物OP形态及其分布特征研究甚少。本研究以茅尾海主要入海河口区为研究区域,采用分级提取法对沉积物OP形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钦江入海河口区(Qin River Estuary, QRE)表层沉积物OP平均质量摩尔浓度为(6.87±0.51)μmol/g,显著高于茅岭江入海河口区(Maoling River Estuary, MRE)平均质量摩尔浓度(3.01±0.16)μmol/g。两个主要入海河口区的沉积物OP均以非活性OP(NLOP)为主,有机磷组分占OP比例从大到小依次为NLOP、中活性OP(MLOP)、活性OP(LOP)。MRE沉积物中残渣态OP(Res-OP)是OP最主要的磷形态,占OP质量摩尔浓度的67.86%,其次是腐殖酸结合态OP(HA-OP)和富里酸结合态OP(FA-OP)。QRE沉积物中HA-OP和Res-OP是OP中最主要的磷形态,其次是FA-OP。茅尾海主要入海河口区表层沉积物不同OP形态质量摩尔浓度在垂直分布上存在空间异质性。沉积物微生物量OP(Bi-OP)与总有机碳(Total Organic Carbon, TOC)呈显著的正相关,表明有机质是Bi-OP的重要载体。沉积物盐酸提取态OP(HCl-OP)与黏土和粉砂均呈显著正相关,表明粒度是影响HCl-OP质量摩尔浓度分布的重要因素。沉积物HA-OP与间隙水溶解无机磷(Dissolved Inorganic Phosphorus, DIP)和溶解铁(Dissolved Iron, DFe)呈显著的正相关,表明异化铁还原促进有机质的矿化,使LOP向HA-OP转化。沉积物Res-OP与间隙水中DIP、DFe和溶解硫(Dissolved Sulfur,DS)呈现显著的负相关,表明沉积物早期成岩过程中Res-OP具有潜在的生物活性,可向水体释放磷,是沉积物向水体迁移转化的重要部分,对河口海湾水体富营养化的贡献值得关注。研究结果有助于加深对我国亚热带入海河口区沉积物中磷生物地球化学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磷 有机磷形态 分布特征 沉积物 茅尾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北部湾北部近海水体中不同形态210Po的分布及地球化学行为 被引量:2
7
作者 王希龙 苏锴骏 +2 位作者 钟强强 韦龙涛 杨斌 《海洋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20-131,共12页
^(210)Po是典型的颗粒活性核素,可作为大气气溶胶沉降动力学过程、海洋颗粒态物质输运过程研究的示踪剂。本文研究了北部湾近海水域6个离岸断面的水质参数和不同形态^(210)Po的比活度分布及行为特征。结果表明溶解态、颗粒态和总^(210)P... ^(210)Po是典型的颗粒活性核素,可作为大气气溶胶沉降动力学过程、海洋颗粒态物质输运过程研究的示踪剂。本文研究了北部湾近海水域6个离岸断面的水质参数和不同形态^(210)Po的比活度分布及行为特征。结果表明溶解态、颗粒态和总^(210)Po的比活度变化范围分别为0.16~2.78、0.14~2.43和0.51~3.94 mBq/L,溶解态^(210)Po的比活度与水质参数无明显相关性,但颗粒态^(210)Po的比活度与水温、盐度和TSM质量浓度之间以及总^(210)Po的比活度与水温和TSM质量浓度之间呈显著相关关系。^(210)Po比活度的分布趋势在不同断面表现并不一致,但整体上近海水体中^(210)Po以颗粒态为主要存在形式,离岸水体中则主要以溶解态为主。进一步分析发现^(210)Po在固液两相中的分配系数与悬浮颗粒物质量浓度呈负相关关系;一维稳态不可逆清除模型的计算结果表明溶解态^(210)Po比颗粒态^(210)Po的停留时间更长,说明大气或河流输入北部湾近海的^(210)Po进入海水后会部分进入溶解相,使其在水中的停留时间加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10 Po 分布特征 分配系数 停留时间 北部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钦州湾茅尾海溶解碳水化合物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8
作者 曾德斌 彭光煜 +4 位作者 杨斌 莫小荣 周姣娣 黄海方 颜婷婷 《热带海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97-205,共9页
采用TPTZ(2,4,6-三吡啶-s-三嗪,C_(18)H_(12)N_(6))方法对2021年12月茅尾海表、底层海水中溶解态单糖(monosaccharides,MCHO)、多糖(polysaccharides,PCHO)和总糖(total carbohydrates,TCHO)浓度进行测定,并对其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 采用TPTZ(2,4,6-三吡啶-s-三嗪,C_(18)H_(12)N_(6))方法对2021年12月茅尾海表、底层海水中溶解态单糖(monosaccharides,MCHO)、多糖(polysaccharides,PCHO)和总糖(total carbohydrates,TCHO)浓度进行测定,并对其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茅尾海MCHO、PCHO和TCHO平均浓度及范围分别为15.15(2.40~38.40)、13.19(3.92~38.40)和28.34(11.52~76.80)μmol C·L^(−1)。TCHO占溶解有机碳(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浓度平均比例为(40.2±10.8)%,表明TCHO是DOC的重要组成部分。MCHO占TCHO的浓度平均比例为(52.9±12.2)%,表明MCHO是TCHO的主要存在形式。茅尾海表、底层MCHO、PCHO和TCHO浓度水平分布均呈现由河口向外海逐渐递减的趋势。表层MCHO、PCHO和TCHO与盐度呈显著负相关(P<0.01),与Chl a呈显著正相关(P<0.05);底层MCHO和TCHO与盐度呈显著负相关(P<0.01),TCHO与Chl a呈显著正相关(P<0.05),表明陆源输入和浮游植物自生产是控制冬季茅尾海溶解碳水化合物分布重要的影响因素。本研究将有助于丰富广西北部湾溶解碳水化合物生物地球化学特征的认识,对全球碳循环过程及其机制的深入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有机碳 溶解碳水化合物 分布特征 影响因素 茅尾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体磷形态的动态变化机制:以冬季北部湾大风江口为例
9
作者 杨斌 周姣娣 +4 位作者 王希龙 鲁栋梁 黄海方 钟秋平 亢振军 《海洋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09-119,共11页
基于2019年12月北部湾大风江口调查数据,分析了水体中各种形态磷的分布特征及动态变化。结果表明,调查区域表、底层水体中均以总颗粒态磷(TPP)为主,分别占总磷(TP)的58.7%±10.6%和64.1%±10.2%,其中颗粒有机磷(POP)为TPP的主... 基于2019年12月北部湾大风江口调查数据,分析了水体中各种形态磷的分布特征及动态变化。结果表明,调查区域表、底层水体中均以总颗粒态磷(TPP)为主,分别占总磷(TP)的58.7%±10.6%和64.1%±10.2%,其中颗粒有机磷(POP)为TPP的主要存在形态,溶解无机磷(DIP)为总溶解态磷(TDP)的主要存在形态。水体中DIP和TDP浓度均呈现由大风江下游至三娘湾海域递减的趋势,与盐度均呈极显著负相关,径流输入是影响DIP和TDP分布的重要因素。溶解有机磷(DOP)分布则呈相反趋势,DOP与DIP呈显著的负相关性,表明生物过程是影响DOP的重要因素,DIP与DOP之间存在转化。颗粒无机磷(PIP)、POP和TPP与悬浮颗粒物(SPM)均呈显著正相关性,表明SPM是控制颗粒态磷的主要因素。从大风江下游至三娘湾海域TDP和TPP在TP中的平均占比分别由47.2%下降至30.0%和由52.8%上升至70.0%,说明水体中的磷存在由溶解相向颗粒相转化。三娘湾海域绝大部分站位N/P和Si/P摩尔比值均>22,是潜在的磷限制区域。基于二端元混合模型,大风江下游至河口混合区DIP平均浓度增加0.22±0.18μmol/L,主要受物理因素的影响;而三娘湾海域DIP平均浓度消耗0.01±0.07μmol/L,主要受生物因素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形态 分布特征 动态变化 大风江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流江流域景观格局变化对水沙过程的影响
10
作者 王梦竹 许珊珊 +1 位作者 杨夏玲 黎树式 《中国水土保持》 2025年第4期50-54,共5页
基于南流江近60 a的水沙数据和流域内近30 a的土地利用数据,采用景观格局指数、水沙突变分析及Pearson相关性分析方法,分析流域景观格局和水沙变化特征及其相关性。结果表明:流域内最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为林地,约占流域面积的60%,土地... 基于南流江近60 a的水沙数据和流域内近30 a的土地利用数据,采用景观格局指数、水沙突变分析及Pearson相关性分析方法,分析流域景观格局和水沙变化特征及其相关性。结果表明:流域内最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为林地,约占流域面积的60%,土地利用变化主要是林地、耕地、建设用地之间的转变;流域景观格局指数略有变化,景观破碎度增加、形状复杂;水沙年际变化均呈减少趋势,径流量和输沙量的突变点均出现在2002年;水沙变化和景观聚集度呈正相关关系,与景观破碎化程度呈负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沙变化 土地利用 景观格局指数 南流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茅尾海钦江河口光滩时空变化过程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梁喜幸 王日明 +3 位作者 戴志军 王杰 黄鹄 黎树式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07-118,共12页
河口潮滩一般由生长于中高潮滩的植被和植被前缘光滩(裸滩)构成,光滩的时空变化直接关联潮滩冲淤及植被演替状态。本文基于Landsat 5 TM及Sentinel-2 MSI等多期遥感影像,利用随机森林分类算法与数字岸线分析系统探讨茅尾海钦江河口光滩... 河口潮滩一般由生长于中高潮滩的植被和植被前缘光滩(裸滩)构成,光滩的时空变化直接关联潮滩冲淤及植被演替状态。本文基于Landsat 5 TM及Sentinel-2 MSI等多期遥感影像,利用随机森林分类算法与数字岸线分析系统探讨茅尾海钦江河口光滩在1986—2021年期间的变化过程。结果表明:①近40年钦江河口光滩面积总体呈现明显损失的状态,可分为1986—2002年冲淤平衡、2002—2007年快速淤积、2007—2014年急剧降低和2014—2021年缓慢淤涨4个阶段;②光滩淤积的区域主要分布于钦江沙井河口口门及内侧河槽与潮汐通道边缘,侵蚀出现在钦江沙井河口及钦江沙冲河口航道及潮沟区域;③茅尾海清淤工程是引起钦江河口光滩自2008年到2014年面积减少的直接因素,潮间带植被扩张和2015年之后大范围生蚝养殖引起的水动力减弱导致光滩向海淤涨。当前海平面上升未对光滩造成明显影响,但入海泥沙的变化一定程度上影响光滩冲淤演变。本研究可为区域河口潮滩资源的可持续高效利用提供部分理论与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滩 时空分布 冲淤特征 钦江河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部湾茅尾海无瓣海桑红树林地上生物量反演——基于XGBoost机器学习算法 被引量:28
12
作者 谭雨欣 田义超 +7 位作者 黄卓梅 张强 陶进 刘虹秀 杨永伟 张亚丽 林俊良 邓静雯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4674-4688,共15页
无瓣海桑是广西从自治区外引进的外来红树林树种,采用定量化算法精确估算无瓣海桑地上生物量对红树林生态修复以及海洋蓝碳监测提供经验和方法。论文以广西茅尾海自然保护区无瓣海桑红树林为研究对象,以野外实测无瓣海桑红树林地上生物... 无瓣海桑是广西从自治区外引进的外来红树林树种,采用定量化算法精确估算无瓣海桑地上生物量对红树林生态修复以及海洋蓝碳监测提供经验和方法。论文以广西茅尾海自然保护区无瓣海桑红树林为研究对象,以野外实测无瓣海桑红树林地上生物量数据和Sentinel-1/2卫星提取的后向散射数据、波段数据、植被指数数据和纹理指数数据为数据源,通过分析各遥感因子与实测红树林地上生物量之间的重要性关系,采用极端梯度提升(XGBoost)机器学习算法对比了不同的变量组合对模型精度的影响,最后基于优选的变量组合反演了无瓣海桑红树林的地上生物量。结果表明:(1)研究区无瓣海桑红树林实测树高范围为1.55—13.58m,平均值为8.37m,胸径范围为0.7—41cm,平均值为15.62cm;(2)通过XGBoost算法优选的21个特征变量组合模型拟合效果较好,其模型在测试阶段R2=0.7237,RMSE=21.70Mg/hm^(2)。XGBoost算法反演研究区无瓣海桑地上生物量介于19.14—138.46Mg/hm^(2)之间,平均值为51.92Mg/hm^(2);(3)Sentinel-1数据衍生的交叉极化(VH)后向散射系数对无瓣海桑红树林地上生物量的贡献最大;(4)无瓣海桑地上生物量高值区主要分布在北部、西北和西南部等偏西地区,低值区主要分布在东部和东南部等偏东地区,其反演结果与实际调查结果保持一致。总之,XGBoost机器学习算法在无瓣海桑红树林地上生物量反演中表现出较好的应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GBoost算法 遥感反演 无瓣海桑红树林 地上生物量 Sentinel-1/2 北部湾茅尾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部湾茅岭江化学需氧量、总氮和总磷的入海通量 被引量:3
13
作者 鲁栋梁 周姣娣 +4 位作者 段克 王希龙 武康悦 杨斌 钟秋平 《海洋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86-98,共13页
基于2014—2020年茅岭江入海口断面径流量及化学需氧量(COD)、总氮(TN)和总磷(TP)数据,通过LOADEST模型优化计算了COD、TN和TP的入海通量。结果表明:(1)LOADEST模型建立的茅岭江COD、TN和TP的入海通量回归方程,模拟计算的入海通量与实... 基于2014—2020年茅岭江入海口断面径流量及化学需氧量(COD)、总氮(TN)和总磷(TP)数据,通过LOADEST模型优化计算了COD、TN和TP的入海通量。结果表明:(1)LOADEST模型建立的茅岭江COD、TN和TP的入海通量回归方程,模拟计算的入海通量与实测值具有很好的一致性。(2)模拟计算的COD、TN和TP多年平均入海通量分别为34537 t/a、3302 t/a和235 t/a,月平均入海通量分别为2878 t/月、275 t/月和19.58 t/月;雨季COD、TN和TP的入海通量分别占年入海通量的77%、80%和71%;COD、TN和TP的年入海通量中分别有21059~25271 t/a、1775~2130 t/a和70~84 t/a来自于非点源,COD和TN主要受非点源控制,TP不仅受非点源控制,也受点源控制。(3)对比分析钦江和茅岭江COD、TN和TP的多年平均入海通量可知,钦江COD、TN和TP的多年平均入海通量分别约为茅岭江的1.16、2.15和2.37倍,入海通量不同主要受沿岸居住的人口数量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需氧量 总氮 总磷 入海通量 LOADEST模型 茅岭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部湾首次记录到的大规模夜光藻赤潮期间浮游植物与细菌群落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黎慧玲 徐轶肖 +3 位作者 吴淼 蓝文陆 谢欢达 黄鹄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39-52,共14页
北部湾位于南海西北部,最近30年赤潮暴发频率、持续时间和范围正经历显著增长。为了了解北部湾大规模夜光藻赤潮期间的浮游植物和细菌群落特征,于2021年2月21日在涠洲岛西部首次大规模夜光藻暴发海域采集海水样品,对环境因子、浮游植物... 北部湾位于南海西北部,最近30年赤潮暴发频率、持续时间和范围正经历显著增长。为了了解北部湾大规模夜光藻赤潮期间的浮游植物和细菌群落特征,于2021年2月21日在涠洲岛西部首次大规模夜光藻暴发海域采集海水样品,对环境因子、浮游植物和细菌群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海域水质符合一类海水水质标准,主要为绝对P限制状态,结合近年来其他研究指出的非赤潮期间,涠洲岛邻近及北部湾中部海域为贫营养及主要为P限制,可推断本次夜光藻赤潮属于一次非富营养化下发生的赤潮。海水中共鉴定出浮游植物2门5属5种,其中夜光藻(Noctiluca scintillans)为绝对优势种,其细胞密度为2.00×10^(3)~3.75×10^(3)cells/L。结合现场水色,可确定本次赤潮生物为红色异养型夜光藻。系统发育和遗传距离分析则表明本次赤潮原因种属于我国沿海常见的夜光藻株系。对海水样品细菌16S rRNA基因V3-V4区高通量测序发现海水细菌群落操作分类单元(OTU)数量为294~414,以α-变形菌纲(Alphaproteobacteria)和γ-变形菌纲(Gammaproteobacteria)为优势菌群;细菌群落结构受COD、DO、DIN、PO_(4)^(3-)-P、N/P多种环境因子的影响,其中COD为主要影响因子。研究结果可为明确北部湾大规模夜光藻赤潮期间的环境特征、微生物组成及海洋生态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夜光藻赤潮 浮游植物 细菌群落 环境因子 北部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钦州湾验潮站2008-2020年潮位序列的潮汐特征研究
15
作者 陈旭 翁培耀 陈振华 《广西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1-78,共8页
潮汐是钦州湾的主要海洋动力,对物质输运、海洋工程、海洋生态环境等都有重要影响。本研究基于钦州湾验潮站2008-2020年共13年的水位观测资料,利用潮汐调和分析、偏度计算和线性回归等方法,分析钦州湾长时间的潮汐变化、潮不对称性特征... 潮汐是钦州湾的主要海洋动力,对物质输运、海洋工程、海洋生态环境等都有重要影响。本研究基于钦州湾验潮站2008-2020年共13年的水位观测资料,利用潮汐调和分析、偏度计算和线性回归等方法,分析钦州湾长时间的潮汐变化、潮不对称性特征及海平面变化趋势。结果表明,钦州湾验潮站潮汐以O_(1)、K_(1)分潮占优,属于规则全日潮。主要分潮振幅有显著的年际变化,2008年为最小值,O_(1)为95.82 cm,K_(1)为88.18 cm,M_(2)为39.53 cm;2016年达到最大值,O_(1)为104.27 cm,K_(1)为95.15 cm,M_(2)为46.16 cm,这一变化与月赤纬角的变化有关。钦州湾潮不对称现象显著,涨潮历时比落潮历时多2-3 h,造成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受到半日分潮和全日分潮之间相互作用的影响,其中主要贡献来源于O_(1)、K_(1)、M_(2)之间的相互作用,占总潮汐偏度的80.97%-83.51%。钦州湾海平面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平均上升速率约为0.96 cm/a,高于同期南海沿海海平面的平均上升速率。研究成果可为钦州湾防灾减灾和港口工程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钦州湾 调和分析 潮汐特征 偏度 潮不对称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山港红树林湿地沉积物有机碳来源解析及其埋藏通量
16
作者 杨奕昕 张芬芬 +3 位作者 任旭 杜金秋 廖日权 杜金洲 《海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1,共11页
红树林湿地是高效的滨海蓝色碳汇,在调节全球碳循环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借助沉积物的粒度、总有机碳(TOC)与总氮(TN)的比值(TOC/TN)、有机碳同位素(δ^(13)C)和^(210)Pb年代学等相关参数,研究广西铁山港红树林湿地有机碳(OC)来... 红树林湿地是高效的滨海蓝色碳汇,在调节全球碳循环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借助沉积物的粒度、总有机碳(TOC)与总氮(TN)的比值(TOC/TN)、有机碳同位素(δ^(13)C)和^(210)Pb年代学等相关参数,研究广西铁山港红树林湿地有机碳(OC)来源、沉积物沉积通量、OC埋藏通量的时间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沉积物粒度以粉砂、砂为主,TOC含量和δ^(13)C变化范围分别为0.26%~3.96%、-27.4‰~-21.4‰,TOC、TN、δ^(13)C具有较好的一致性。铁山港红树林湿地OC来源中陆源占35.0%,海源占30.5%,红树林源占34.5%。在100年来沉积物有机碳通量平均值为87.6 g/(m^(2)·a),0~50 cm区间的沉积物碳储量占沉积物柱中(95 cm)总储量的65.3%。自1961年以后,因水库大坝建设,沉积物沉积通量总体减小;1961-1999年间,由于气候及流域周围人类干扰等因素,导致更多陆源有机碳的输入和埋藏;1999-2020年,极端天气和自然因素下,红树林湿地遭破坏退化,从而降低了TOC含量及OC埋藏通量;2010年以来,沉积物中TOC含量增加,这可能与其含水量较高、凋落物累积和根系生长有关,OC来源以红树林源的贡献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林湿地 有机碳 沉积记录 来源与埋藏 铁山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钦州湾全氟/多氟烷基化合物的污染特征及生态风险评估
17
作者 田蜜 廖日权 +2 位作者 张健 董凤凤 唐建辉 《生态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020-1028,共9页
钦州湾位于北部湾顶部,由北部的茅尾海和南部的外湾组成,是典型的亚热带河口型海湾,拥有红树林、盐沼、海草床和牡蛎礁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全氟/多氟烷基化合物(PFAS)是典型的新污染物,具有生物毒性且不易降解。为阐明该区域PFAS的污... 钦州湾位于北部湾顶部,由北部的茅尾海和南部的外湾组成,是典型的亚热带河口型海湾,拥有红树林、盐沼、海草床和牡蛎礁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全氟/多氟烷基化合物(PFAS)是典型的新污染物,具有生物毒性且不易降解。为阐明该区域PFAS的污染状况及其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分析了钦州湾海水中36种PFAS,并采用熵值法(RQ)评估了全氟辛酸(PFOA)和全氟辛烷磺酸(PFOS)的生态风险。结果表明,PFAS总质量浓度范围是4.57-13.55 ng·L^(-1),在国内海湾中处于中低水平。六氟环氧丙烷二聚体(HFPO-DA)、六氟环氧丙烷三聚体(HFPO-TA(C7))和全氟丁酸(PFBA)是3种主要的PFAS。空间分布结果表明:茅尾海表层海水中PFAS总浓度由西向东递减,而底层海水中PFAS总浓度的空间分布特征与之相反;外湾表层海水中PFAS总浓度从东北沿岸近三娘湾处向西南方向递减,底层海水中东南区域PFAS的总浓度较低。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表层海水中全氟-2-甲氧基乙酸(PFMOAA)和全氟-3,5,7-三氧基辛酸(PFO3OA)可能具有共同的来源。通过生态风险评估,PFOS和PFOA在钦州湾海洋生态系统中呈现出低风险。目前缺乏HFPO-DA和HFPO-TA(C7)的毒理数据,鉴于其较高的浓度水平,亟需进一步研究评估其生态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氟/多氟烷基化合物 六氟环氧丙烷二聚体 亚热带海湾 分布特征 生态风险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茅尾海入海河口区柱状沉积物对磷的吸附行为特征
18
作者 杨斌 冯文慧 +3 位作者 周孝萱 彭光煜 李嘉玉 莫小荣 《渔业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3-63,共11页
沉积物通过对磷的吸附/解吸行为而表现为水体的磷“汇”或“源”,这对海洋初级生产力和水体富营养化具有重要影响。然而,有关亚热带入海河口区沉积物对磷的吸附行为特征尚不明晰。本研究以茅尾海两个主要入海河口区采集的柱状沉积物为基... 沉积物通过对磷的吸附/解吸行为而表现为水体的磷“汇”或“源”,这对海洋初级生产力和水体富营养化具有重要影响。然而,有关亚热带入海河口区沉积物对磷的吸附行为特征尚不明晰。本研究以茅尾海两个主要入海河口区采集的柱状沉积物为基础,通过吸附动力学和等温吸附实验探究粒径大小和盐度变化对磷在沉积物上的吸附行为。采用改进后的连续提取法分析沉积物吸附前后磷形态含量变化以探究沉积物对磷相应的吸附机制。结果显示,茅尾海主要入海河口区沉积物对磷的动力学吸附可用快慢二段一级动力学方程进行描述,等温吸附曲线符合Langmuir交叉型模型。相同站位不同深度沉积物对磷的吸附能力均呈现一定的差异性,2个站点沉积物在磷初始浓度较低时均存在磷的解吸行为。同等质量下粒径越小的沉积物对磷的吸附量越大。盐度增加会降低沉积物对磷的吸附能力,表明低盐度有利于沉积物对磷的吸附。吸附后的沉积物可交换态磷(Ex-P)和铁结合态磷(Fe-P)含量显著增加,吸附过程同时存在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其中以物理吸附为主。研究显示,细颗粒物和有机质主要控制着茅尾海入海河口区柱状沉积物磷的吸附,该河口区的盐度能够促进沉积物对磷的吸附,对水体富营养化水平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但物理过程对该河口区沉积物可能存在再次释放磷的风险,应加以防范沉积物内源磷污染问题,这对于入海口的生态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 磷吸附 粒径 盐度 磷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茅尾海潮间带表层沉积物铁形态空间分布及其与磷形态的相关性
19
作者 莫小荣 彭传沼 +4 位作者 杨斌 宁志铭 周姣娣 黄海方 亢振军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92-500,共9页
[目的]揭示茅尾海潮间带表层沉积物铁形态的分布特征及铁磷相关性,为茅尾海水体富营养化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连续分级浸提法对沉积物中不同形态铁和磷进行分离与测定.[结果]1)沉积物各形态总铁(∑Fe)含量范围为8.88~52.35 g/kg... [目的]揭示茅尾海潮间带表层沉积物铁形态的分布特征及铁磷相关性,为茅尾海水体富营养化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连续分级浸提法对沉积物中不同形态铁和磷进行分离与测定.[结果]1)沉积物各形态总铁(∑Fe)含量范围为8.88~52.35 g/kg,均值为31.20 g/kg,变异系数为41.87%,其含量东北部高于西南部;不同形态铁平均含量依次为残渣态铁(Fe-5)>Fe-Mn氧化物态铁(Fe-3)>有机态铁(Fe-4)>碳酸盐结合态铁(Fe-2)>可交换态铁(Fe-1),其中Fe-5和Fe-3分别占∑Fe含量的64.11%和28.42%,∑Fe和不同形态铁含量高值区均位于钦江入海河口区.2)相关性分析显示,Fe-2含量与盐度呈显著负相关(P<0.05),Fe-3、Fe-5和∑Fe含量均与总有机碳(TOC)、总氮(TN)、各形态总磷(∑P)和粉砂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冗余分析显示,TOC、TN、∑P对沉积物∑Fe和不同形态铁的空间分布影响较大,盐度对其影响较小.3)Fe-3、Fe-5、有效铁(BFe)、∑Fe与铁结合态磷(Fe-P)、原生碎屑磷(De-P)、无机磷(IP)、有机磷(OP)、∑P含量分别呈显著正相关(P<0.05),∑Fe/∑P均>20,且高值区均位于入海河口区.[结论]茅尾海潮间带表层沉积物∑Fe及不同形态铁分布存在空间异质性,Fe-5和Fe-3是控制表层沉积物∑Fe含量空间分布的主要铁的赋存形态.有机质和营养盐是控制茅尾海潮间带表层沉积物∑Fe及不同形态铁空间分布的重要因素.茅尾海潮间带表层沉积物不同形态铁对磷形态存在显著正相关,暗示铁对沉积物磷的释放具有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形态 分布 磷形态 表层沉积物 茅尾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的茅尾海及近岸养殖池水体COD遥感反演
20
作者 莫锦英 田义超 +5 位作者 王家乐 杜金泽 张强 张亚丽 陶进 林俊良 《海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28-140,共13页
化学需氧量(chemical oxygen demand,COD)是衡量水体有机污染程度的重要参数,利用遥感反演快速获取COD浓度时空分布状况,对水产养殖污染治理和近海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Sentinel-2提取的单波段、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 化学需氧量(chemical oxygen demand,COD)是衡量水体有机污染程度的重要参数,利用遥感反演快速获取COD浓度时空分布状况,对水产养殖污染治理和近海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Sentinel-2提取的单波段、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和归一化水体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water index,NDWI),基于决定系数(R^(2))和均方根误差(RMSE)对类别提升回归树(catboost regression,CBR)、梯度提升回归树(gradient boost regression,GBR)、K最近邻(K-nearest neighbor regression,KNNR)、轻量级梯度提升机(light gradient boosting machine,LGBM)、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和极端梯度提升(extreme gradient boosting regression,XGBR)6种模型性能进行评估,分析茅尾海及其北部沿岸养殖池COD浓度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XGBR模型拟合效果最好,其测试集R^(2)达到0.9432,RMSE为1.4033 mg/L。(2)B8a、B2以及NDVI在XGBR反演模型中的贡献度较高。(3)2019-2023年期间,养殖池水体中COD年平均浓度分别在16.23~17.39 mg/L之间,空间分布格局较为均匀;茅尾海COD年平均浓度在2.30~2.88 mg/L之间,基本呈现由内湾向外湾递减、近岸高于远岸的分布格局。本研究验证了XGBR模型在同时应用于养殖水体及其沿岸海域这两类特定水体环境的COD反演时,展现出了极高的适用性。相关成果可为在多种复杂水质条件下进行COD反演提供了宝贵的思路借鉴,而且为沿海区域的水产养殖活动及环境管理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与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D 机器学习算法 Sentinel-2 养殖池 茅尾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