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渔民生态知识的广西北部湾中华白海豚目击状况初探
1
作者 李鼎 杨宗尧 +7 位作者 杨家靖 黄伟东 黎赞 杨嘉琪 朱静敏 周姣娣 于学颖 王京真 《畜牧兽医科技信息》 2020年第12期10-13,共4页
通过收集和整理渔民目击中华白海豚的地方性生态知识,了解中华白海豚的分布及目击状况,可为进一步开展其种群的野外调研,为本地观豚游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本文基于渔民访问,对广西北部湾近岸沿海不同区域海豚目击状况(季节,天气,风浪,... 通过收集和整理渔民目击中华白海豚的地方性生态知识,了解中华白海豚的分布及目击状况,可为进一步开展其种群的野外调研,为本地观豚游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本文基于渔民访问,对广西北部湾近岸沿海不同区域海豚目击状况(季节,天气,风浪,潮汐,时间)进行整理,结果显示钦州湾到廉州湾和沙田海域的目击人数比其他海域要多。反馈在秋季,天气晴朗,海面平静(风浪II级以下)条件下更容易目击到海豚的渔民数量在总样本中占比显著。研究为进一步开展野外考察,详实地了解海豚的活动规律提供了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部湾 中华白海豚 地方性生态知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部湾海域微型、微微型浮游植物类群季节变化及其与棕囊藻赤潮的关系初探 被引量:10
2
作者 赵越 于仁成 +6 位作者 张清春 孔凡洲 亢振军 曹振轶 耿慧霞 郭伟 周名江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590-600,共11页
近年来,北部湾海域连年暴发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赤潮,对近海生态环境构成了潜在威胁。为了解北部湾海域球形棕囊藻赤潮生消过程及其与其他浮游植物类群的关系,自2016年9月至2017年8月期间,在北部湾海域开展了9个航次的调查... 近年来,北部湾海域连年暴发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赤潮,对近海生态环境构成了潜在威胁。为了解北部湾海域球形棕囊藻赤潮生消过程及其与其他浮游植物类群的关系,自2016年9月至2017年8月期间,在北部湾海域开展了9个航次的调查,并应用流式细胞仪分析了微型真核藻类、微微型真核藻类、原绿球藻(Prochlorococcus spp.)和聚球藻(Synechococcus spp.)等4类浮游植物类群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北部湾海域各浮游植物类群主要分布在调查区北部钦州湾外侧海域和雷州半岛西侧近岸海域,其丰度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微微型真核藻类在春、秋两季丰度较高,而冬、夏季较低。微型真核藻类、聚球藻和原绿球藻的丰度均呈现夏季高、冬季低的特点,其中聚球藻丰度的季节变化最为显著,与水温变化密切相关。结合对球形棕囊藻赤潮生消过程以及调查海域水文条件的分析可以看出,北部湾海域球形棕囊藻赤潮发生过程中,海水温度下降至20℃左右,并且聚球藻和原绿球藻丰度具有明显变化,有望作为棕囊藻赤潮的预警指标,为该海域棕囊藻赤潮的预测和防控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棕囊藻 赤潮 北部湾 浮游植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三维联合分布的登陆影响广西县域超强台风“威马逊”的灾害风险评估 被引量:2
3
作者 李广桃 姚才 刘合香 《海洋预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85-96,共12页
利用1409号超强台风“威马逊”登陆广西的灾害数据,构建三维联合分布函数,对各县域的台风灾害风险进行评估。选取过程降水量(X1)、最大风速(X2)和地区生产总值(X3)作为变量,通过K-S检验及拟合优度效果的比较,得到适于拟合三变量的最优... 利用1409号超强台风“威马逊”登陆广西的灾害数据,构建三维联合分布函数,对各县域的台风灾害风险进行评估。选取过程降水量(X1)、最大风速(X2)和地区生产总值(X3)作为变量,通过K-S检验及拟合优度效果的比较,得到适于拟合三变量的最优分布。基于三变量相互独立的关系构造三维联合分布,采用共现超越概率表征灾害风险的程度,按自然断点法将超越概率值划分为5个风险区间,绘制台风灾害风险区划图。结果表明:共现超越概率与各灾情评价指标之间呈负相关关系,并与综合灾情评价指标存在较高的相关关系;地理位置从北至南的县域台风灾害风险呈上升趋势,台风灾害风险大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北海市、钦州市、防城港市和南宁市,这与实际灾情基本相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西县域 三维联合分布 台风灾害 风险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珍珠湾三种红树林林分土壤碳氮储量的研究 被引量:15
4
作者 陶玉华 黄星 +1 位作者 王薛平 钟秋平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85-292,共8页
为了探讨不同红树林林分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和全氮(total nitrogen,TN)储量空间的分布特征以及与C/N的相关性,该研究以广西防城珍珠湾红树林湿地为对象,通过样地调查取样和实验室分析,测定了SOC和TN的含量以及土壤碳... 为了探讨不同红树林林分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和全氮(total nitrogen,TN)储量空间的分布特征以及与C/N的相关性,该研究以广西防城珍珠湾红树林湿地为对象,通过样地调查取样和实验室分析,测定了SOC和TN的含量以及土壤碳储量的计量,揭示了广西北仑河珍珠湾秋茄、木榄和混交林三种红树林林分SOC和TN储量空间的分布特征以及C/N与SOC和TN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秋茄、木榄和混交林的SOC储量分别为140.73、124.94、144.71 t·hm^-2,三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木榄和混交林垂直分布特征表现为20~40 cm>0~20 cm>40~60 cm,秋茄表现为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递减。(2)秋茄、木榄和混交林的TN储量分别为6.49、5.01、5.87 t·hm^-2,表现为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的趋势。(3)秋茄、木榄和混交林的SOC与TN储量之间的相关性极显著(P<0.01),相关系数分别为0.924、0.971和0.844,说明SOC与TN之间存在一定的耦合效应。(4)三种林分的C/N比值范围为16.77~24.39,表明有机质主要来源于陆地,木榄和混交林土壤的C/N值与SOC储量有显著的相关性(P<0.05),三种林分的C/N比值与TN储量相关性均不显著。(5)三种红树林林分的土壤碳储量均高于我国森林土壤碳储量的平均值,且SOC与TN储量之间的相关性极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秋茄 木榄 混交林 碳氮储量 分布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部湾大风江口互花米草湿地有机碳储量的分布特征 被引量:8
5
作者 黄星 梁绍信 +2 位作者 陶玉华 王薛平 段轶韬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853-861,共9页
互花米草被引入我国滨海地区后,经过多年的生长与演替,改变了潮间带原有生态系统的碳储量,而影响机制仍有待深入研究。为进一步探讨互花米草入侵后潮滩有机碳储量演变特征,该文以广西北部湾大风江口入侵约6 a的互花米草湿地为研究对象,... 互花米草被引入我国滨海地区后,经过多年的生长与演替,改变了潮间带原有生态系统的碳储量,而影响机制仍有待深入研究。为进一步探讨互花米草入侵后潮滩有机碳储量演变特征,该文以广西北部湾大风江口入侵约6 a的互花米草湿地为研究对象,分析了2018年8月、11月及2019年1月、3月采集的样品中有机碳及相关理化指标。结果表示:(1)互花米草植物年均地上碳储量为9.68 t·hm^(-2),高于地下根系的5.56 t·hm^(-2);(2)互花米草入侵湿地土壤碳储量显著高于互花米草植物本身,且不同季节中春季土壤碳储量显著高于其他季节;(3)土壤的C/N比值为3.53~9.67,表明互花米草入侵群落有机碳受海源的潮汐输入影响较大;(4)互花米草生态系统总碳储量与土壤碳储量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且季节性变化规律一致;(5)随着入侵时间的延长,互花米草生态系统中有机碳储量呈逐渐增加的趋势,表明互花米草入侵提高了光滩的有机碳储量,并能提高光滩的固碳能力。该文可为科学评价互花米草入侵对光滩碳储量的影响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部湾 互花米草 土壤有机碳 有机碳含量 分布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响广西的台风极端灾害趋势风险分析 被引量:5
6
作者 卢耀健 刘合香 李广桃 《海洋预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1-41,共11页
利用趋势性检验和R/S分析方法探讨了影响广西的极端台风灾害的风险演变趋势。结果表明:1961—2018年影响广西的台风频数呈显著下降趋势,但强致灾台风频数在近年来显著上升,未来可能持续增加;台风影响日期服从正态分布,极早与极晚事件的... 利用趋势性检验和R/S分析方法探讨了影响广西的极端台风灾害的风险演变趋势。结果表明:1961—2018年影响广西的台风频数呈显著下降趋势,但强致灾台风频数在近年来显著上升,未来可能持续增加;台风影响日期服从正态分布,极早与极晚事件的发生率相关性较强,变化趋势较为一致,均随着年代变化呈下降趋势,在未来可能继续下降;影响广西的台风最大风速≥39 m/s被定义为极端大风事件,其发生概率整体呈增加趋势,并在未来可能持续增加;影响广西的台风累计最大雨量服从伽马分布,降水量≥388 mm被定义为极端大雨事件,在58 a间其发生概率持续增长,在未来可能继续维持增长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西 极端台风 风险阈值 趋势性检验 R/S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小程序的海洋牧场台风灾害预警预报服务 被引量:2
7
作者 张广平 张晨晓 余伟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82-87,共6页
台风多要素信息及灾情状况是海洋牧场各方急切想掌握的,而应用于海洋牧场灾害预警专报服务还未见报道,基于此开发了海洋牧场台风灾害预警预报服务小程序。结合wx.request请求获取第三方要素数据与自建云数据库访问灾情数据。搭建海洋牧... 台风多要素信息及灾情状况是海洋牧场各方急切想掌握的,而应用于海洋牧场灾害预警专报服务还未见报道,基于此开发了海洋牧场台风灾害预警预报服务小程序。结合wx.request请求获取第三方要素数据与自建云数据库访问灾情数据。搭建海洋牧场台风灾害预警预报服务的层次结构体系构架,推出海洋牧场气象要素预警预报、海洋牧场水文要素预警预报、海洋牧场台风要素预警预报、海洋牧场台风灾害预警专报、服务订阅与消息推送等应用服务功能。基于MAP组件技术整合“一张图”展示海洋牧场台风灾害的数据、服务及成果。1409号台风“威马逊”实例应用表明,海洋牧场台风灾害预警预报服务小程序为防风减灾提供了一种快捷实用的应用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牧场 台风灾害 预警预报 灾害专报 小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南台风灾害的风险熵-极限学习机预测模型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卢耀健 刘合香 王萌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216-221,共6页
结合广义模糊熵原理和模糊c均值聚类方法构建华南台风灾害风险熵模型,对华南台风灾害进行风险分析,讨论其分布情况;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法,探讨华南台风灾害的灾情因子、致灾源因子分别和灾害风险熵之间的关系以及二者对风险熵的影响程度;... 结合广义模糊熵原理和模糊c均值聚类方法构建华南台风灾害风险熵模型,对华南台风灾害进行风险分析,讨论其分布情况;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法,探讨华南台风灾害的灾情因子、致灾源因子分别和灾害风险熵之间的关系以及二者对风险熵的影响程度;建立基于极限学习机的非线性回归模型,以多元线性回归和BP神经网络两种方法作为对照组,进一步探讨风险熵与灾情因子和致灾源因子关系。结果表明,华南台风灾害风险熵值呈正态分布,与灾情因子和致灾源因子的灰色关联度分别为0.7162和0.7949,受灾情因子和致灾源因子的影响较大;利用构建的极限学习机模型预测的华南台风灾害风险熵值平均绝对误差为0.059,拟合优度为92.82%,将预测结果与常规的多元线性回归和BP神经网络方法的预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用构建的极限学习机模型预测华南台风灾害风险熵值,其性能比常规多元线性回归和BP神经网络方法有明显的改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 台风灾害 风险熵 极限学习机 灰色关联 模糊聚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融合多因素的MOS风暴潮灾害过程模拟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张广平 彭世球 张晨晓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50-55,共6页
风暴潮数值模型预报结果在小尺度区域往往存在弱于或强于实况的问题。针对此问题,该风暴潮灾害模拟方法融合数值模型预报结果为特征要素,使用一种基于多要素MOS(Model Output Statistics)风暴潮灾害过程模拟方法来实现对风暴潮灾害的预... 风暴潮数值模型预报结果在小尺度区域往往存在弱于或强于实况的问题。针对此问题,该风暴潮灾害模拟方法融合数值模型预报结果为特征要素,使用一种基于多要素MOS(Model Output Statistics)风暴潮灾害过程模拟方法来实现对风暴潮灾害的预报。该模拟方法是将低维的特征向量映射到高维的隐含层中进行支持向量机(SVM)学习训练并控制输出相对误差,其特点在于MOS风暴潮灾害过程模拟中融入数值模型预报结果,并通过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最小化不敏感损失函数的逐渐优化逼近实测值来实现。实例验证结果表明:在风暴潮灾害过程减增水切换时期,数值模型预报的水位增水峰值为0.95 m,低于水位实际增水峰值1.1 m,历时5 h,预报曲线表现较为平滑,而MOS风暴潮模型在此期间模拟得到历时2 h就达到水位增水峰值1.14 m,模拟曲线爬升明显较快,这与实际风暴潮灾害过程的特征更加吻合;从预报结果的均方误差(RMSS值)和相关系数(CORR值)来看,MOS风暴潮模型预报结果的RMSE值和CORR值分别为0.165 m和0.945,相比数值模型的0.190 m和0.912都有所提高,可为后期精细化风暴潮预报工作提供一种新的过程模拟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暴潮 MOS模型 灾害过程模拟 特征要素 支持向量机(SVM) 海洋灾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大厂矿田锡多金属矿床与矽卡岩型锌铜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差异及成因关系分析 被引量:14
10
作者 张健 黄文婷 +4 位作者 陈喜连 伍静 任龙 梁华英 陈玲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186-1199,共14页
广西大厂矿田主要由锡多金属矿床和拉么矽卡岩型锌铜矿床组成,前者产于远离龙箱盖岩体的泥盆系中,而后者产于龙箱盖岩体内外接触带。过去多认为两者属于同一成矿系统,都与龙箱盖岩体有关。本文分析和总结了这两类矿床的成矿流体地球化... 广西大厂矿田主要由锡多金属矿床和拉么矽卡岩型锌铜矿床组成,前者产于远离龙箱盖岩体的泥盆系中,而后者产于龙箱盖岩体内外接触带。过去多认为两者属于同一成矿系统,都与龙箱盖岩体有关。本文分析和总结了这两类矿床的成矿流体地球化学特征及硫化物原位铅同位素组成,探讨这两类元素组合不同的矿床是否属于同一成矿系统。锡多金属矿床主要发育含CO_(2)包裹体、水溶液包裹体和少量含石盐子晶包裹体,而拉么矽卡岩型锌铜矿床主要发育水溶液包裹体,表明锡多金属矿化流体比矽卡岩型锌铜矿化流体含有更多CO_(2)。锡多金属矿床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集中于270~410℃,而拉么矽卡岩型锌铜矿床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集中在240~325℃。远离岩体的锡多金属矿床矿化温度高于靠近岩体的矽卡岩型铜锌矿床矿化温度,这与同一岩浆成矿系统热液矿床的成矿温度一般从岩体往外逐渐降低不同。100号锡多金属矿床硫化物原位铅同位素组成为:^(208)Pb/^(204)Pb介于38.790~39.048之间、^(207)Pb/^(204)Pb介于15.677~15.752之间和^(206)Pb/^(204)Pb介于18.569~18.691之间。拉么矽卡岩型锌铜矿床硫化物的^(208)Pb/^(204)Pb、^(207)Pb/^(204)Pb和^(206)Pb/^(204)Pb分别为38.731~39.112、15.668~15.762和18.411~18.607。两类矿化铅同位素组成在^(207)Pb/^(204)Pb-^(206)Pb/^(204)Pb和^(208)Pb/^(204)Pb-^(206)Pb/^(204)Pb图解上位于不同的区域,表明两类矿化成矿物质源区不同。两类不同矿床成矿流体CO_(2)含量、He及B同位素组成也不同,其矿化流体来源有一定的差异。此外,龙箱盖岩体黑云母富锡,表明岩浆中的Sn主要为Sn^(4+)置换黑云母中的Ti^(4+),不利于Sn在残余岩浆中富集成矿。上述差异表明大厂矿田锡多金属矿床和矽卡岩型锌铜矿床不是同一岩浆-热液成矿系统的产物,拉么矽卡岩型锌铜矿床和龙箱盖岩体有关,锡多金属矿床可能和深部未出露岩体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厂矿田 锡多金属矿床 矽卡岩型锌铜矿床 流体包裹体 原位铅同位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五圩矿田箭猪坡铅锌锑多金属矿床成矿流体特征及特富矿体形成分析 被引量:6
11
作者 张健 黄文婷 +2 位作者 伍静 梁华英 陈玲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57-267,共11页
箭猪坡矿床是广西丹池成矿带南段五圩矿田中最大的Pb-Zn-Sb多金属矿床。矿床主要由早阶段特富大脉状闪锌矿-脆硫锑铅矿矿化和晚阶段脆硫锑铅矿-闪锌矿-碳酸盐-石英脉状矿化组成。本文分析了箭猪坡矿床两种不同矿化类型石英、闪锌矿中的... 箭猪坡矿床是广西丹池成矿带南段五圩矿田中最大的Pb-Zn-Sb多金属矿床。矿床主要由早阶段特富大脉状闪锌矿-脆硫锑铅矿矿化和晚阶段脆硫锑铅矿-闪锌矿-碳酸盐-石英脉状矿化组成。本文分析了箭猪坡矿床两种不同矿化类型石英、闪锌矿中的流体包裹体特征、均一温度及盐度,探讨特富矿体形成的控制因素。两种矿化类型包裹体主要由含CO_2包裹体和水溶液包裹体组成。早阶段特富大脉状矿化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为120~290℃,集中在220~290℃之间,盐度为3.6%~13.6%。晚阶段脉状矿化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为150~350℃,集中在240~310℃之间,盐度为1.4%~12.0%。富CO_2成矿流体主要来自变质、有机质中低温热降解、有机质还原、岩浆出溶及夕卡岩化。箭猪坡矿化产于泥盆系破碎带中,晚于华南地区变质作用;矿床成矿温度(220~310℃)远大于有机物热降解释放大量CO_2的温度(约150℃);矿床深部发育Sn矿化,表明成矿流体具还原性,不太可能含有大量而区内非夕卡岩化岩浆热液矿床成矿热液只含有少量CO_2。因此,初步认为箭猪坡矿床富CO_2流体主要与深部夕卡岩化作用有关,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于岩浆热液。成矿流体含少量甲烷、沥青质等有机质,表明成矿过程有盆地卤水混入。早阶段特富矿体成矿流体在温度–盐度图上显示中高温中高盐度和低温低盐度流体混合特征,而晚阶段脉状矿化成矿流体温度–盐度分布较为分散,暗示晚阶段脉状矿化成矿过程主要经历了冷却降温,流体混合较弱。这表明成矿流体大规模混合是形成特富矿体的关键控制因素。依据富CO_2流体可能主要来源于深部夕卡岩化作用,初步推测五圩矿田深部有寻找夕卡岩型矿床良好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富矿体 流体包裹体 闪锌矿 流体混合 箭猪坡矿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五圩矿田三排洞矿床Sb-Au与Pb-Zn-Sb矿化地质地球化学特征与复合成矿分析 被引量:7
12
作者 伍静 农仕华 +4 位作者 黄文婷 张健 梁华英 苑金涛 陈玲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327-1334,共8页
广西丹池成矿带五圩矿田三排洞矿床由早期Sb-Au矿化和晚期Pb-Zn-Sb矿化组成,而五圩矿田其它矿床则仅见Pb-Zn-Sb矿化。本文对比分析了三排洞矿床两类矿化控矿构造产状、包裹体均一温度、盐度、气液相组成、矿物组合、闪锌矿铁含量等差异... 广西丹池成矿带五圩矿田三排洞矿床由早期Sb-Au矿化和晚期Pb-Zn-Sb矿化组成,而五圩矿田其它矿床则仅见Pb-Zn-Sb矿化。本文对比分析了三排洞矿床两类矿化控矿构造产状、包裹体均一温度、盐度、气液相组成、矿物组合、闪锌矿铁含量等差异,探讨两类矿化成因联系,论证其是否为复合成矿作用形成的矿床。早期Sb-Au矿化主要产于走向320°断裂带中,矿体倾向NE,倾角50°~60°,主要由辉锑矿、雄雌黄、辰砂及自然金组成(Au>2×10-6),银含量低(<20×10-6);Pb-ZnSb矿化产于走向350°断裂带中,矿脉倾向SWW,倾角70°~80°,主要由闪锌矿、脆硫锑铅矿、特硫锑铅矿、硫锑铅矿等组成,富银(>100×10-6),贫金(<0.1×10-6)。早期和晚期矿化脉中流体包裹体温度峰值分别在160~200℃和180~230℃之间,富CO_2包裹体数占总包裹体数分别约为8%和45%;早期和晚期矿化闪锌矿Fe含量分别为小于0.12%和在1.40%~3.65%之间;早期矿化锑矿物主要为辉锑矿,晚期矿化锑矿物则主要为脆硫锑铅矿、特硫锑铅矿及硫锑铅矿。上述差异表明早期矿化成矿热液具Sb-Au-As-Hg元素组合,相对贫CO_2及Fe,而晚期矿化成矿流体具Pb-Zn-Sb-Ag元素组合,富CO_2及Fe。据五圩矿田其它Pb-Zn-Sb矿床未发生Au成矿作用、三排洞矿床两期矿化受控于不同产状断裂构造、晚期矿化成矿温度高于早期矿化成矿温度、两期矿化成矿热液元素组成尤其是Au和Ag含量及CO_2含量的明显差异等,可以认为三排洞矿床早期Sb-Au和晚期Pb-Zn-Sb矿化为不同成矿作用的产物,两者没有成因联系,三排洞矿床发生了复合成矿作用。同一矿区不同成矿作用可形成不同元素组合矿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成矿作用 成矿流体 Sb-Au和Pb-Zn-Sb矿化 五圩矿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底地下水排放对典型红树林蓝碳收支的影响——以广西珍珠湾为例 被引量:9
13
作者 王亚丽 张芬芬 +4 位作者 陈小刚 李林蔚 王希龙 劳燕玲 杜金洲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37-46,共10页
海底地下水排放(Submarine Groundwater Discharge,SGD)是陆海相互作用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其携带的物质对近岸海域生源要素的收支有重要影响。本文利用222Rn示踪技术估算了我国典型红树林海湾—广西珍珠湾在2019年枯季(1月)SGD携带的... 海底地下水排放(Submarine Groundwater Discharge,SGD)是陆海相互作用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其携带的物质对近岸海域生源要素的收支有重要影响。本文利用222Rn示踪技术估算了我国典型红树林海湾—广西珍珠湾在2019年枯季(1月)SGD携带的碳通量。调查发现,地下水中222Rn活度、溶解无机碳(DIC)和溶解有机碳(DOC)的平均浓度均高于河水和湾内表层海水。利用222Rn质量平衡模型估算得到珍珠湾SGD速率为(0.36±0.36)m/d,SGD输入到珍珠湾的DIC和DOC通量分别为(2.41±2.63)×10^7 mol/d和(1.96±2.20)×10^6 mol/d。珍珠湾溶解碳的源汇收支表明,SGD携带的DIC和DOC分别占珍珠湾总DIC和总DOC来源的91%和89%。因此,SGD携带的DIC和DOC是珍珠湾DIC和DOC的主要来源,是海岸带蓝碳收支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中的重要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地下水排放 氡-222 红树林 碳收支 蓝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香港巨牡蛎对3种微藻的选择性摄食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蓝文陆 付家想 +4 位作者 杨斌 李天深 范航清 李琼珍 黄凌风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79-88,共10页
从微藻粒径大小、饵料密度以及营养价值角度,选取牟氏角毛藻(Chaetoceros muelleri)、亚心形扁藻(Platymonas subcordiformis)、球等鞭金藻(Isochrysis galbana)分别作为硅藻、绿藻和金藻的代表,开展了不同规格的香港巨牡蛎对3种微藻在... 从微藻粒径大小、饵料密度以及营养价值角度,选取牟氏角毛藻(Chaetoceros muelleri)、亚心形扁藻(Platymonas subcordiformis)、球等鞭金藻(Isochrysis galbana)分别作为硅藻、绿藻和金藻的代表,开展了不同规格的香港巨牡蛎对3种微藻在同等密度、同等生物量混合条件下的摄食选择性研究。结果显示,香港巨牡蛎在两种不同混合藻条件下对3种不同微藻摄食选择性有显著性差异(P<0.01)。3种藻相同密度混合条件下,大、中、小3种规格香港巨牡蛎更倾向摄食粒径较大的亚心形扁藻,且贝类规格越大选择倾向性越低,摄食选择效率分别为0.32、0.35、0.48,对球等鞭金藻无明显选择性。3种藻等生物量混合条件下,香港巨牡蛎对亚心形扁藻和球等鞭金藻的摄食有选择性,且规格大小对选择效率影响显著(P<0.01),个体越小选择性越强,小规格香港巨牡蛎倾向滤食亚心形扁藻(P<0.01),大、中规格更倾向摄食粒径较小的球等鞭金藻。两种混合条件下,香港巨牡蛎都对牟氏角毛藻都有负的选择效率,而且牟氏角毛藻密度越高负值绝对值越大。微藻的细胞大小、形状、营养价值以及香港巨牡蛎的个体大小都对摄食选择性有着明显的影响,香港巨牡蛎的摄食选择性在现场海区中还明显受到生境及食物条件的限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港巨牡蛎 微藻 选择性摄食 摄食选择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斯里兰卡近岸风暴潮模拟中风暴潮-潮汐相互作用特征分析:一个个例研究(英文) 被引量:1
15
作者 R.K.K.A.S.N.KODITHUWAKKU 李毅能 +4 位作者 彭世球 朱宇航 李少钿 Tilak P.D.GAMAGE 付莉莉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8年第3期342-352,共11页
利用三维普林斯顿海洋模型(POM)以及逐时水位观测数据,研究印度洋北部斯里兰卡北部海岸风暴潮-潮汐相互作用特征.选择了2008年的"Nisha"台风作为台风风暴潮个例进行研究,并进行了3个数值敏感性试验.经验证,该风暴潮模型可以... 利用三维普林斯顿海洋模型(POM)以及逐时水位观测数据,研究印度洋北部斯里兰卡北部海岸风暴潮-潮汐相互作用特征.选择了2008年的"Nisha"台风作为台风风暴潮个例进行研究,并进行了3个数值敏感性试验.经验证,该风暴潮模型可以很好地再现该台风期间研究区域内的潮汐和总海水水位.试验结果表明,沿斯里兰卡西北海岸的风暴潮-潮汐相互作用显著,其强度与台风的强度和轨迹相关.当TC在42 h达到较大强度时,可以得到风暴潮-潮汐相互作用导致的最大增水值TSI(0.6 m)和从印度洋外海向斯里兰卡西北部浅滩流入的最大相互作用流场.在TC强度较弱的第30小时,得到最大负TSI(-0.6 m)和向南流出西北部浅水区域的较弱的相互作用流场.在整个台风期间,强TSI都发生在斯里兰卡西北部海滩到对岸的印度洋近岸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林斯顿海洋模型(POM) 潮汐-风暴潮相互作用 风暴潮 斯里兰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印度尼西亚海内潮生成及传播过程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刘谊 王晓玮 彭世球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9,共9页
文章采用三维海洋模式MITgcm,对印度尼西亚海(简称印尼海)内潮的生成和传播过程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苏拉威西海和西北太平洋地区的内潮呈现明显的全日潮信号;望加锡海峡、翁拜海峡、东北印度洋、帝汶海等站位的内潮呈现明显的... 文章采用三维海洋模式MITgcm,对印度尼西亚海(简称印尼海)内潮的生成和传播过程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苏拉威西海和西北太平洋地区的内潮呈现明显的全日潮信号;望加锡海峡、翁拜海峡、东北印度洋、帝汶海等站位的内潮呈现明显的半日潮信号;2)印尼海区内潮的标准化振幅在苏拉威西海、望加锡海峡、翁拜海峡、马鲁古海、班达海、东北印度洋和西北太平洋地区均在温跃层附近达到最大,约为20~40m;在帝汶海地区在水深200m附近达到最大,约为25~30m;3)桑岭、斯兰海、翁拜海峡和帝汶海是主要的内潮生成区域,内潮能通量达40k W·m–1;4)苏禄海的内潮能量主要来自于局地正压潮的转化,苏拉威西海和班达海的内潮能量则主要来自外部的传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尼西亚海 正压潮 内潮 能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桦人工林生长规律研究 被引量:15
17
作者 陶玉华 赵峰 +4 位作者 庞正轰 黄光启 赖曼芳 李魁荣 黄秀英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80-183,217,共5页
为揭示西南桦人工林生长规律,为西南桦人工林的经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采取定点定株连续观察法研究广西百色市靖西县五岭林场西南桦人工林生长过程。结果表明,15a生西南桦人工林树高、胸径、材积分别达到19.7m、20.2cm、0.315 5m^3·... 为揭示西南桦人工林生长规律,为西南桦人工林的经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采取定点定株连续观察法研究广西百色市靖西县五岭林场西南桦人工林生长过程。结果表明,15a生西南桦人工林树高、胸径、材积分别达到19.7m、20.2cm、0.315 5m^3·株^(-1)。幼林的树高和胸径生长量随树龄增长而增大,5a生达到高峰,之后随树龄增长而下降。材积连年生长量、年均生长量分别在第5年和第13年达到高峰。材积连年生长率与年均生长率曲线在14a相交,表明西南桦数量成熟年龄为14a。西南桦林分的枝下高随树龄增长而增大,自然整枝高峰期在6~7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桦 人工林 生长规律 数量成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50年钦江水沙变化研究 被引量:13
18
作者 黎树式 黄鹄 《广西科学》 CAS 2018年第4期409-417,共9页
【目的】分析钦江近50年来河流水沙变化特征,以及河床演变对水沙变化的响应。【方法】以钦江为研究对象,收集长时间序列的水沙和河床断面资料,基于小波分析、"3S"和Mann-Kendall非参数秩次相关检验等方法,分析水沙变化及其影... 【目的】分析钦江近50年来河流水沙变化特征,以及河床演变对水沙变化的响应。【方法】以钦江为研究对象,收集长时间序列的水沙和河床断面资料,基于小波分析、"3S"和Mann-Kendall非参数秩次相关检验等方法,分析水沙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20世纪60年代以来钦江水沙均呈现下降趋势,其中含沙量下降趋势尤为明显,水沙变化突变年份是1979年和1995年;夏半年的平均流量与平均输沙量分别占全年的58.62%和61.77%,年平均流量和年平均含沙量存在4~6年和15年的周期振荡特征;中游河床枯季先冲刷后淤积,下游则以冲刷为主;流量主要受降雨控制,而含沙量则主要受控于水土流失、森林保育和人口增长等多种因素。【结论】钦江水沙总体呈下降趋势,水土流失、水利工程和耗水量等人类活动是泥沙减少的重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口海岸学 水沙变化 小波分析 钦江 广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的耦合协调性评价 被引量:15
19
作者 张中秋 劳燕玲 +2 位作者 王莉莉 韦金洪 胡宝清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20-332,F0003,共14页
[目的]分析区域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各要素的耦合协调状态,为更精准开展国土空间规划、生态修复和自然资源要素综合监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综合评价指数、协调度指数、耦合度指数和关联度指数为基础构建评价分析框架。基于PSR模型... [目的]分析区域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各要素的耦合协调状态,为更精准开展国土空间规划、生态修复和自然资源要素综合监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综合评价指数、协调度指数、耦合度指数和关联度指数为基础构建评价分析框架。基于PSR模型,从“山、水、林、田、湖”5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综合评价模型、耦合协调模型和灰色关联模型探究广西壮族自治区2005—2017年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的耦合协调时空分异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结果]①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的综合评价指数由2005年的0.918上升至2017年的0.931,具体表现为:水系统>田系统>林系统>湖系统>山系统。②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的耦合协调度由2005年的0.909下降至2017年的0.861,虽然为良好耦合协调状态,但有下降态势。两要素间耦合协调度较高的为“水—田”,3要素间较高的为“水—林—田”,4要素间较高的为“水—林—田—湖”。③影响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耦合协调发展的主要驱动因素是水要素,灰色关联度为0.723,具体指标因子为水土流失治理。[结论]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是一个开放性的“山水林田湖+”的概念范畴,可依据各要素的典型性进行耦合叠加重组,其中水要素是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各要素耦合关联的核心,水土流失治理是关键因素。广西区内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综合水平虽然有所改善,但耦合协调情况不容乐观,应以水土流失治理为出发点,串联山水林田湖各要素,进行统筹规划与生态整治,搭建自然资源要素综合监测与质量管理体系,提高耦合协调状态,实现高质量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水林田湖+ 生命共同体 耦合评价 广西壮族自治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仙岛公园和沙井红树林土壤碳氮储量的空间分布 被引量:4
20
作者 陶玉华 黄星 +2 位作者 王薛平 钟秋平 亢振军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38-45,共8页
通过对广西茅尾海的仙岛公园和沙井红树林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含量和空间分布特征,以及碳氮比(C/N)与SOC和TN的相关性研究,结果显示,仙岛公园红树林的SOC和TN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4.5和1.06 g/kg,沙井红树林的SOC和TN平均含量分别为1... 通过对广西茅尾海的仙岛公园和沙井红树林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含量和空间分布特征,以及碳氮比(C/N)与SOC和TN的相关性研究,结果显示,仙岛公园红树林的SOC和TN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4.5和1.06 g/kg,沙井红树林的SOC和TN平均含量分别为11.9和0.71 g/kg。仙岛公园和沙井红树林的SOC储量分别为181.03和92.4 t/hm2,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仙岛公园和沙井红树林的TN储量分别为8.23和5.12 t/hm2,SOC和TN储量垂直分布,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沙井TN除外)。沙井红树林的SOC与TN储量之间相关性极显著(P<0.01,R=0.947),仙岛公园红树林的SOC与TN储量之间相关系数为0.407。这2个研究地点的C/N值为16.77~24.39,其有机质主要来源于陆地,仙岛公园红树林的C/N值与SOC储量存在显著的相关性(P<0.01),沙井红树林的C/N值与TN储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仙岛公园红树林的SOC储量高于我国森林土壤平均碳储量,显示了红树林土壤较高的固碳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仙岛公园 沙井 红树林 碳氮储量 空间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