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部湾大风江与南流江河口红树林空间分布格局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王日明 戴志军 +5 位作者 黄鹄 梁喜幸 黎树式 胡宝清 周晓妍 吴天亮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54-61,共8页
生长在潮间带的红树植物在河口植物群落构成、海岸防风消浪中具有重要价值。本文基于本地种桐花树胚胎浸泡下沉实验与北部湾南流江和大风江河口段水体盐度、沿线潮间带植物群落结构与地貌分析,探讨红树林在河口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结... 生长在潮间带的红树植物在河口植物群落构成、海岸防风消浪中具有重要价值。本文基于本地种桐花树胚胎浸泡下沉实验与北部湾南流江和大风江河口段水体盐度、沿线潮间带植物群落结构与地貌分析,探讨红树林在河口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结果主要表明:南流江河口和大风江河口红树林自海向陆基本展现“红树林纯林(桐花树、秋茄、无瓣海桑种类混生)→红树植物与半红树植物(黄槿、苦朗等)混生→红树植物、半红树植物与非红树植物混生→红树植物镶嵌→稀疏红树林小苗”的分布格局,但大风江河口向陆界限主要以红树、红树幼苗及半红树混生为主。此外,红树被浸淹时长是控制河口红树空间分布结构的主要因素。潮水上溯时长影响红树向陆生长的极限位置,宜林滩地是红树发育生长的必要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体盐度 空间分布 河口 红树植物 北部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部湾大风江口互花米草湿地有机碳储量的分布特征 被引量:8
2
作者 黄星 梁绍信 +2 位作者 陶玉华 王薛平 段轶韬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853-861,共9页
互花米草被引入我国滨海地区后,经过多年的生长与演替,改变了潮间带原有生态系统的碳储量,而影响机制仍有待深入研究。为进一步探讨互花米草入侵后潮滩有机碳储量演变特征,该文以广西北部湾大风江口入侵约6 a的互花米草湿地为研究对象,... 互花米草被引入我国滨海地区后,经过多年的生长与演替,改变了潮间带原有生态系统的碳储量,而影响机制仍有待深入研究。为进一步探讨互花米草入侵后潮滩有机碳储量演变特征,该文以广西北部湾大风江口入侵约6 a的互花米草湿地为研究对象,分析了2018年8月、11月及2019年1月、3月采集的样品中有机碳及相关理化指标。结果表示:(1)互花米草植物年均地上碳储量为9.68 t·hm^(-2),高于地下根系的5.56 t·hm^(-2);(2)互花米草入侵湿地土壤碳储量显著高于互花米草植物本身,且不同季节中春季土壤碳储量显著高于其他季节;(3)土壤的C/N比值为3.53~9.67,表明互花米草入侵群落有机碳受海源的潮汐输入影响较大;(4)互花米草生态系统总碳储量与土壤碳储量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且季节性变化规律一致;(5)随着入侵时间的延长,互花米草生态系统中有机碳储量呈逐渐增加的趋势,表明互花米草入侵提高了光滩的有机碳储量,并能提高光滩的固碳能力。该文可为科学评价互花米草入侵对光滩碳储量的影响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部湾 互花米草 土壤有机碳 有机碳含量 分布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珍珠湾三种红树林林分土壤碳氮储量的研究 被引量:15
3
作者 陶玉华 黄星 +1 位作者 王薛平 钟秋平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85-292,共8页
为了探讨不同红树林林分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和全氮(total nitrogen,TN)储量空间的分布特征以及与C/N的相关性,该研究以广西防城珍珠湾红树林湿地为对象,通过样地调查取样和实验室分析,测定了SOC和TN的含量以及土壤碳... 为了探讨不同红树林林分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和全氮(total nitrogen,TN)储量空间的分布特征以及与C/N的相关性,该研究以广西防城珍珠湾红树林湿地为对象,通过样地调查取样和实验室分析,测定了SOC和TN的含量以及土壤碳储量的计量,揭示了广西北仑河珍珠湾秋茄、木榄和混交林三种红树林林分SOC和TN储量空间的分布特征以及C/N与SOC和TN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秋茄、木榄和混交林的SOC储量分别为140.73、124.94、144.71 t·hm^-2,三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木榄和混交林垂直分布特征表现为20~40 cm>0~20 cm>40~60 cm,秋茄表现为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递减。(2)秋茄、木榄和混交林的TN储量分别为6.49、5.01、5.87 t·hm^-2,表现为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的趋势。(3)秋茄、木榄和混交林的SOC与TN储量之间的相关性极显著(P<0.01),相关系数分别为0.924、0.971和0.844,说明SOC与TN之间存在一定的耦合效应。(4)三种林分的C/N比值范围为16.77~24.39,表明有机质主要来源于陆地,木榄和混交林土壤的C/N值与SOC储量有显著的相关性(P<0.05),三种林分的C/N比值与TN储量相关性均不显著。(5)三种红树林林分的土壤碳储量均高于我国森林土壤碳储量的平均值,且SOC与TN储量之间的相关性极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秋茄 木榄 混交林 碳氮储量 分布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仙岛公园和沙井红树林土壤碳氮储量的空间分布 被引量:4
4
作者 陶玉华 黄星 +2 位作者 王薛平 钟秋平 亢振军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38-45,共8页
通过对广西茅尾海的仙岛公园和沙井红树林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含量和空间分布特征,以及碳氮比(C/N)与SOC和TN的相关性研究,结果显示,仙岛公园红树林的SOC和TN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4.5和1.06 g/kg,沙井红树林的SOC和TN平均含量分别为1... 通过对广西茅尾海的仙岛公园和沙井红树林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含量和空间分布特征,以及碳氮比(C/N)与SOC和TN的相关性研究,结果显示,仙岛公园红树林的SOC和TN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4.5和1.06 g/kg,沙井红树林的SOC和TN平均含量分别为11.9和0.71 g/kg。仙岛公园和沙井红树林的SOC储量分别为181.03和92.4 t/hm2,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仙岛公园和沙井红树林的TN储量分别为8.23和5.12 t/hm2,SOC和TN储量垂直分布,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沙井TN除外)。沙井红树林的SOC与TN储量之间相关性极显著(P<0.01,R=0.947),仙岛公园红树林的SOC与TN储量之间相关系数为0.407。这2个研究地点的C/N值为16.77~24.39,其有机质主要来源于陆地,仙岛公园红树林的C/N值与SOC储量存在显著的相关性(P<0.01),沙井红树林的C/N值与TN储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仙岛公园红树林的SOC储量高于我国森林土壤平均碳储量,显示了红树林土壤较高的固碳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仙岛公园 沙井 红树林 碳氮储量 空间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潮海滩响应威马逊台风作用动力沉积过程研究——以北海银滩为例 被引量:12
5
作者 黎树式 戴志军 +4 位作者 葛振鹏 庞文鸿 魏稳 梅雪菲 黄鹄 《海洋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89-98,共10页
研究台风影响下的海滩沉积过程不仅可加深极端海况下的海滩冲淤变化理解,而且有利于海滩资源的保护与海岸工程保护。以强潮海滩——北海银滩为例,通过采集北部湾海区1409号威马逊超强台风作用前后的沉积物、剖面高程及水文资料,探讨强... 研究台风影响下的海滩沉积过程不仅可加深极端海况下的海滩冲淤变化理解,而且有利于海滩资源的保护与海岸工程保护。以强潮海滩——北海银滩为例,通过采集北部湾海区1409号威马逊超强台风作用前后的沉积物、剖面高程及水文资料,探讨强潮海滩的动力沉积过程。结果表明:1)台风作用前后的海滩沙丘-滩肩-沙坝体系的地貌状态基本不变,其中沉积物组分均为砂,细砂、极细砂和中砂三组分平均含量占所有组分的95%以上;与台风作用前比较,台风后的地貌在维持先前形态的条件下,发生局部侵蚀和后退,沉积物相对变粗且细砂含量增加了10%。2)台风作用后后滨沙丘侵蚀,且沉积物滚动组分增加;冲流带和滩肩前缘沉积物的搬运由双跳跃转为单一的跳跃形式。3)台风作用前后的海滩沉积物主要变化过程可由两个模态表征,其中主要模式反映了台风作用前后的海滩以细砂为主的动力沉积变化特征,该模式受控于区域波浪和潮汐的长期耦合作用,并以波浪为主导因素。台风作用前的次要模式反映潮汐作用控制下的海滩沉积横向振荡特征;台风作用后的次要模式表征了台风影响下的海滩横向沉积物偏粗、冲流带-低潮带振荡及其沉积分异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力沉积过程 威马逊台风 强潮海滩 北海银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强潮海滩剖面冲淤过程研究——以北海银滩为例 被引量:3
6
作者 黄祖明 戴志军 +2 位作者 黎树式 黄鹄 冯炳斌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6-47,共12页
揭示中、强潮砂质海滩在波浪和潮汐作用下的剖面冲淤变化过程是理解海岸演变及沿海防护工程设计与旅游资源规划的核心内容。以北部湾北海银滩为例,基于GIS-RTK获取区域2014年7月—2018年2月逐月剖面高程实测数据,结合水文资料分析银滩... 揭示中、强潮砂质海滩在波浪和潮汐作用下的剖面冲淤变化过程是理解海岸演变及沿海防护工程设计与旅游资源规划的核心内容。以北部湾北海银滩为例,基于GIS-RTK获取区域2014年7月—2018年2月逐月剖面高程实测数据,结合水文资料分析银滩剖面在外在驱动作用下的变化特征及冲淤机制。结果表明:①银滩内滨区域处于净侵蚀状态,低潮带及其以浅区破波带以弱淤积为主,冲流带展现持续、恒定净淤积特征。②一年中有263天波浪可引起银滩-3.41 m水深以浅的泥沙频繁扰动,由此造成内滨剖面快速变化,波高0.3~0.5 m的波浪引起的泥沙扰动水深控制冲流带、破波带和低潮带的淤积过程。③潮位波动导致波浪作用下海床泥沙活动的范围出现差异,由此引起海滩由陆向海出现"强淤积-弱淤积-弱侵蚀"特征。④造成区域较大增水的台风可大幅度提高各级别波浪扰动范围,对银滩整体剖面造成侵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滩剖面 波浪扰动范围 冲淤过程 北海银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流江河口桐花树生物动力地貌过程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王日明 戴志军 +3 位作者 黄鹄 龙楚琪 梁喜幸 黎树式 《海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02-114,共13页
桐花树作为红树林种群的先锋植物,其发育扩展和立地潮滩地貌变化的耦合过程是红树林生物动力地貌及生态修复研究关注的核心内容之一。本文基于2005−2019年高分辨率遥感影像、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的桐花树潮滩逐月沉沙量及其种群样方... 桐花树作为红树林种群的先锋植物,其发育扩展和立地潮滩地貌变化的耦合过程是红树林生物动力地貌及生态修复研究关注的核心内容之一。本文基于2005−2019年高分辨率遥感影像、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的桐花树潮滩逐月沉沙量及其种群样方统计等资料,分析桐花树在南流江河口潮滩的变化特征及其与桐花树种群扩张的耦合机制。结果表明:(1)南流江河口堤外潮滩是桐花树种群的主要立地区,成年、幼年及胚胎桐花树呈带状依次出现在高潮滩、中潮滩及平均海平面附近。以平均海平面为基面,南流江河口高程为0.07 m的潮滩为桐花树一年生幼苗生长极限位置;(2)南流江河口桐花树自西北向东南快速向海扩张的格局与潮滩向海淤积前展维持一致,潮滩滩位升高成为宜林滩地是桐花树向海扩张的基础;(3)桐花树种群的消浪作用减缓水动力强度,促进泥沙在潮滩沉积,由此加速潮滩发育;低潮滩淤涨为中潮滩、高潮滩,为桐花树种群扩张提供立地条件,促进种群发育扩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滩发育 种群扩张 桐花树 生物动力地貌 南流江河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海银滩响应台风作用的动力地貌过程 被引量:3
8
作者 喜扬洋 王日明 +1 位作者 冯炳斌 陈波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97-104,共8页
极端高能事件影响下的海滩动力地貌过程直接关乎岸滩稳定及海堤安全。本文基于2020年16号台风“浪卡”前后北海银滩顺直岸段的剖面高程及表层沉积物等资料,探究了中等潮差的顺直响应台风作用的地貌变化机制。结果表明:1)台风后海滩地貌... 极端高能事件影响下的海滩动力地貌过程直接关乎岸滩稳定及海堤安全。本文基于2020年16号台风“浪卡”前后北海银滩顺直岸段的剖面高程及表层沉积物等资料,探究了中等潮差的顺直响应台风作用的地貌变化机制。结果表明:1)台风后海滩地貌表现为冲流带的大型沙坝消失,后滨沙丘-滩槽体系被削平,滩面坡度趋于平缓。2)银滩沉积物均以中砂、细砂和极细砂为主,三者占比超过95%;台风后,高潮位带沉积物变细,低潮位带沉积物变粗,沙坝附近则出现粗细交错式变化;银滩中高潮位带滩面响应台风过程的特征与强潮型海滩相似,呈现消散型海滩的特征,而低潮位带滩面则因大型沙坝的作用而呈现弱潮型海滩特征。3)台风期间波浪是影响海滩的主要动力因素,海滩地形影响了近岸水动力的表现形式,从而改变了沉积物的粒径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海银滩 动力地貌过程 台风“浪卡” 海滩侵蚀 沙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桦人工林生长规律研究 被引量:15
9
作者 陶玉华 赵峰 +4 位作者 庞正轰 黄光启 赖曼芳 李魁荣 黄秀英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80-183,217,共5页
为揭示西南桦人工林生长规律,为西南桦人工林的经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采取定点定株连续观察法研究广西百色市靖西县五岭林场西南桦人工林生长过程。结果表明,15a生西南桦人工林树高、胸径、材积分别达到19.7m、20.2cm、0.315 5m^3·... 为揭示西南桦人工林生长规律,为西南桦人工林的经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采取定点定株连续观察法研究广西百色市靖西县五岭林场西南桦人工林生长过程。结果表明,15a生西南桦人工林树高、胸径、材积分别达到19.7m、20.2cm、0.315 5m^3·株^(-1)。幼林的树高和胸径生长量随树龄增长而增大,5a生达到高峰,之后随树龄增长而下降。材积连年生长量、年均生长量分别在第5年和第13年达到高峰。材积连年生长率与年均生长率曲线在14a相交,表明西南桦数量成熟年龄为14a。西南桦林分的枝下高随树龄增长而增大,自然整枝高峰期在6~7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桦 人工林 生长规律 数量成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50年钦江水沙变化研究 被引量:13
10
作者 黎树式 黄鹄 《广西科学》 CAS 2018年第4期409-417,共9页
【目的】分析钦江近50年来河流水沙变化特征,以及河床演变对水沙变化的响应。【方法】以钦江为研究对象,收集长时间序列的水沙和河床断面资料,基于小波分析、"3S"和Mann-Kendall非参数秩次相关检验等方法,分析水沙变化及其影... 【目的】分析钦江近50年来河流水沙变化特征,以及河床演变对水沙变化的响应。【方法】以钦江为研究对象,收集长时间序列的水沙和河床断面资料,基于小波分析、"3S"和Mann-Kendall非参数秩次相关检验等方法,分析水沙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20世纪60年代以来钦江水沙均呈现下降趋势,其中含沙量下降趋势尤为明显,水沙变化突变年份是1979年和1995年;夏半年的平均流量与平均输沙量分别占全年的58.62%和61.77%,年平均流量和年平均含沙量存在4~6年和15年的周期振荡特征;中游河床枯季先冲刷后淤积,下游则以冲刷为主;流量主要受降雨控制,而含沙量则主要受控于水土流失、森林保育和人口增长等多种因素。【结论】钦江水沙总体呈下降趋势,水土流失、水利工程和耗水量等人类活动是泥沙减少的重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口海岸学 水沙变化 小波分析 钦江 广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森林植被覆盖率对其降水的影响 被引量:6
11
作者 王日明 吴天亮 +1 位作者 曾庆鑫 黎树式 《西部林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73-81,共9页
森林植被和降水量是区域生态环境中的两个重要地理要素,森林植被覆盖率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区域降水量。以广西金城江区、贵州七星关区、湖南零陵区3个区域为研究对象,采用遥感技术基于地理空间数据云Landsat4-5TM、Landsat8 OLI_TIRS... 森林植被和降水量是区域生态环境中的两个重要地理要素,森林植被覆盖率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区域降水量。以广西金城江区、贵州七星关区、湖南零陵区3个区域为研究对象,采用遥感技术基于地理空间数据云Landsat4-5TM、Landsat8 OLI_TIRS卫星数字资料,提取3区1988-2017年的森林覆盖率,并从中国气象数据网获取相应年份的年降水量、雨季降水量等数据,使用SPSS 17.0进行了森林植被覆盖率与降水量的相关性分析与线性回归分析,并对3个区域的年降水量、雨季降水量、森林植被覆盖率进行显著性差异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内1988-2017年间的森林植被覆盖率与降水量具有线性相关趋势;不同地形条件下,森林植被覆盖率对降水量作用强度不同;不同大气环境下,森林植被覆盖率对降水量作用强度不同;森林植被覆盖率增加,区域气候趋于稳定。研究结果可为区域生态恢复及自然灾害的防治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覆盖率 降水量 Landsat4-5TM Landsat8 OLI_TIR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喀斯特风水林和荒山生态系统碳储量的研究(英文) 被引量:3
12
作者 陶玉华 白丽蓉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062-1069,共8页
所研究的风水林和荒山属于喀斯特地貌。喀斯特森林是一种脆弱的低生物量生态系统,土壤贫瘠,自我修复能力低,易受人为因素干扰。风水林指人们居住地附近的一片茂盛的森林,认为有神居住而崇拜,严禁被砍伐和破坏。荒山是喀斯特森林植被在... 所研究的风水林和荒山属于喀斯特地貌。喀斯特森林是一种脆弱的低生物量生态系统,土壤贫瘠,自我修复能力低,易受人为因素干扰。风水林指人们居住地附近的一片茂盛的森林,认为有神居住而崇拜,严禁被砍伐和破坏。荒山是喀斯特森林植被在人为干扰后出现岩石裸露产生的石漠化现象。该研究通过野外调查、实验室分析、数理统计等对广西罗城喀斯特风水林和荒山生态系统碳储量进行对比性研究。结果表明:喀斯特风水林植被、土壤和枯落物碳储量分别是荒山的7.42倍、5.9倍和1.1倍,风水林和荒山生态系统碳储量分别为137.06、93.73 t·hm^(-2),其中土壤碳库贡献率最高,而林下植被和枯落物却较低,表明风水林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明显高于荒山。通过风水林和荒山的碳储量比较研究,为评价风水林碳汇提供依据,为制定森林管理政策、保护村社水平的植被提供数据参考。此外,还探讨了少数民族朴素的生态伦理思想在保护森林和增汇方面的作用,丰富了生态伦理学内容,对传承和弘扬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恢复生态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储量 生物量 风水林 荒山 喀斯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流江口洲滩景观过程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日明 黄鹄 《海洋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84-92,共9页
热带小河口洲滩景观格局对外部环境作用的影响极为敏感,是潮滩水沙、地貌及植被耦合作用的结果。本文将遥感技术和景观生态学方法相结合,探讨了北部湾南流江口洲滩的景观特征及时空变化过程。主要结果表明:2005—2019年南流江河口洲滩... 热带小河口洲滩景观格局对外部环境作用的影响极为敏感,是潮滩水沙、地貌及植被耦合作用的结果。本文将遥感技术和景观生态学方法相结合,探讨了北部湾南流江口洲滩的景观特征及时空变化过程。主要结果表明:2005—2019年南流江河口洲滩景观要素自陆向海呈现红树林(桐花树、秋茄)、茳芏及光滩格局,在此期间内的洲滩景观多样性指数低、景观破碎化指数高。红树林、茳芏与光滩景观类型优势度Do值大致相等。同时,红树林与茳芏的扩张导致其面积持续增加而光滩面积减少。红树林、茳芏与光滩三者相互竞争又相互促进,河口潮滩景观处于快速发育阶段。研究结果有助于对热带小河口洲滩植被演化格局的认识,为热带河口地区生态恢复与湿地管理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过程 景观格局 遥感影像 河口洲滩 南流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