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聚1,4-二氨基蒽醌/多壁碳纳米管复合物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质研究
1
作者 刘荣军 罗志辉 韦庆敏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765-768,共4页
以多壁碳纳米管为基板,运用简单磁力搅拌方法,通过π-π堆积作用,使1,4-二氨基蒽醌负载于多壁碳纳米管材料上,获得了聚氨基蒽醌/多壁碳纳米管复合物(PDAAQ/MWCNTs)。采用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循环伏安(C... 以多壁碳纳米管为基板,运用简单磁力搅拌方法,通过π-π堆积作用,使1,4-二氨基蒽醌负载于多壁碳纳米管材料上,获得了聚氨基蒽醌/多壁碳纳米管复合物(PDAAQ/MWCNTs)。采用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循环伏安(CV)和恒流充放电(GCD)等方法对PDAAQ/MWCNTs的结构和性能进行表征。结果发现3~4 nm厚的聚氨基蒽醌层原位生长在多壁碳纳米管上,这种独特的结构极大地增加了复合物的比表面积和聚氨基蒽醌的利用率。分散性能好的PDAAQ/MWCNTs复合物具有高的赝容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壁碳纳米管 1 4-二氨基蒽醌 聚氨基蒽醌/多壁碳纳米管复合物 超级电容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方形花状Bi_2WO_6可见光催化降解制革废水 被引量:4
2
作者 陈渊 杨家添 +3 位作者 韦庆敏 晏全 黎中良 秦颖瑜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60-69,共10页
以Bi(NO_3)_3·5H_2O和Na_2WO_3·2H_2O为原料,EDTA为络合剂,辅助水热法合成Bi_2WO_6光催化剂,采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拉曼光谱(Raman)、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DRS)等测试手段对产品进行表征。同时,在Bi_2WO_6光... 以Bi(NO_3)_3·5H_2O和Na_2WO_3·2H_2O为原料,EDTA为络合剂,辅助水热法合成Bi_2WO_6光催化剂,采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拉曼光谱(Raman)、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DRS)等测试手段对产品进行表征。同时,在Bi_2WO_6光催化降解制革废水反应中考察了催化剂投加量、空气通入量、溶液pH值、双氧水用量及光照强度对制革废水COD_(cr)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Bi_2WO_6光催化剂的结晶度良好,具有Bi_2WO_6特征峰,为规则方形花状Bi_2WO_6,其带隙能为2.696eV。Bi_2WO_6能有效降解制革废水中的有机物质,废水的COD_(cr)去除率显著提高。通过正交实验确定了降解制革废水最佳工艺条件为:Bi_2WO_6光催化剂的投加量为2.0g/L,自然pH值,体积分数2%H_2O_2,空气通入量为中档,灯液光照距离为11cm,可见光照射3.0h。该条件下,制革废水的脱色率和COD_(cr)去除率分别达到91.5%和92.6%,达到了国家相关排放标准。Bi_2WO_6晶体的可见光催化降解制革废水过程符合一级反应速率动力学方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2WO6 水热法 制革废水 脱色率 CODCR去除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热法一步合成球状AgBr/Ag3PO4复合催化剂及其光催化性能 被引量:5
3
作者 覃利琴 谭明雄 +3 位作者 陈渊 王荣芳 林明玉 田李想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87-89,93,共4页
以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为Br源,采用水热法一步合成球状AgBr/Ag_3PO_4复合光催化剂,利用XRD、SEM、DRS及PL等对其结构和形貌进行分析,以水中微污染物甲基橙(MO)的降解评价AgBr/Ag_3PO_4复合物可见光催化活性。结果表明:产物是球状... 以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为Br源,采用水热法一步合成球状AgBr/Ag_3PO_4复合光催化剂,利用XRD、SEM、DRS及PL等对其结构和形貌进行分析,以水中微污染物甲基橙(MO)的降解评价AgBr/Ag_3PO_4复合物可见光催化活性。结果表明:产物是球状的AgBr/Ag_3PO_4复合物,AgBr/Ag_3PO_4复合物较纯相的AgBr或Ag_3PO_4都有更好的可见光催化活性,当Br/P的质量比为1∶10时所得复合物的催化活性最好,0.08g该复合物经过可见光催化降解MO(200mL,8mg/L)溶液10min后降解率达到95.52%,是相同条件下沉淀法产物降解率的1.5倍,循环降解3次后降解率达85.6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gBr/Ag3PO4 水热法 一步合成 光催化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热合成锰离子掺杂磷酸银及其光催化性能 被引量:4
4
作者 陶萍芳 覃利琴 +3 位作者 欧小梅 王荣芳 罗志辉 周能 《无机盐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90-93,共4页
以水热法合成了二价锰离子掺杂的磷酸银多面体光催化剂。通过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紫外可见漫反射吸收光谱(UV-Vis DRS)、光致发光光谱(PL)等对光催化剂进行了表征。以亚甲基蓝溶液为模拟污染物检测了光催化剂的光催化活性,... 以水热法合成了二价锰离子掺杂的磷酸银多面体光催化剂。通过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紫外可见漫反射吸收光谱(UV-Vis DRS)、光致发光光谱(PL)等对光催化剂进行了表征。以亚甲基蓝溶液为模拟污染物检测了光催化剂的光催化活性,考察了掺杂不同量二价锰离子的磷酸银对亚甲基蓝溶液光催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制备的光催化剂为立方晶相多面体磷酸银,二价锰离子在磷酸银内部形成缺陷能级或杂质能级,提高了光生电子-空穴对的分离效率,提高了光催化活性。掺杂6%(物质的量分数)二价锰离子的磷酸银的催化活性最高,0.08 g光催化剂降解200 m L质量浓度为8 mg/L的亚甲基蓝溶液,10 min后降解率达到98.1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价锰离子掺杂 磷酸银 水热法 可见光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棱形十二面体Ag_3PO_4微晶的辅助合成及其可见光催化性能 被引量:3
5
作者 覃利琴 罗志辉 +1 位作者 陶萍芳 陈渊 《化工环保》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15-420,共6页
以六次甲基四胺(HMTA)和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为混合辅助剂,采用沉淀法合成了立方晶相棱形十二面体Ag3PO4微晶,对其进行了表征,并通过降解罗丹明B考察了其可见光催化活性。实验结果表明:以0.10g(25 g/mol(以Ag NO3计))HMTA和0.10 g PVP... 以六次甲基四胺(HMTA)和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为混合辅助剂,采用沉淀法合成了立方晶相棱形十二面体Ag3PO4微晶,对其进行了表征,并通过降解罗丹明B考察了其可见光催化活性。实验结果表明:以0.10g(25 g/mol(以Ag NO3计))HMTA和0.10 g PVP为混合辅助剂合成的棱形十二面体Ag3PO4微晶,其禁带宽度为2.17e V,对罗丹明B有较好的可见光催化活性;在8 mg/L罗丹明B溶液中加入0.4 g/L Ag3PO4,可见光照射12 min时,未添加辅助剂以及分别添加0.10 g PVP、0.10 g HMTA、0.10 g HMTA和0.10 g PVP混合辅助剂制备的Ag3PO4对罗丹明B的降解率分别为67.59%,76.25%,91.88%,99.64%;棱形十二面体Ag3PO4微晶重复使用4次后,罗丹明B的降解率仍达91.59%,说明该光催化剂具有较好的重复使用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棱形十二面体Ag3PO4 辅助合成 光催化性能 可见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i^2+离子掺杂Ag3PO4纳米微球的水热合成及其光催化性能 被引量:2
6
作者 陶萍芳 周凤燕 +4 位作者 周能 罗志辉 欧小梅 覃利琴 王荣芳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92-94,共3页
以硝酸银、磷酸氢二钠为主要原料,采用水热法制备了高催化活性Ni^(2+)离子掺杂磷酸银(Ag_3PO_4)光催化剂,通过XRD、SEM、FT-IR、UV-Vis、DRS和PL等对其进行表征。以亚甲基蓝溶液为模拟废液进行光催化降解实验来评价磷酸银光催化活性,探... 以硝酸银、磷酸氢二钠为主要原料,采用水热法制备了高催化活性Ni^(2+)离子掺杂磷酸银(Ag_3PO_4)光催化剂,通过XRD、SEM、FT-IR、UV-Vis、DRS和PL等对其进行表征。以亚甲基蓝溶液为模拟废液进行光催化降解实验来评价磷酸银光催化活性,探讨了掺杂不同摩尔质量Ni^(2+)离子对产物催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产物为立方晶相磷酸银纳米微球。0.08g试样经过可见光催化降解浓度为8mg/L的亚甲基蓝溶液(200mL),催化降解6min后,掺杂摩尔分数为2%Ni^(2+)的Ag_3PO_4样品降解率为94.52%,3次循环降解后,降解率达仍达到89.7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i^2+离子掺杂 Ag3PO4 水热法 光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YAG:Ce^(3+)@SiO_2核壳结构荧光粉制备及荧光特性 被引量:1
7
作者 梁春杰 黄富嵘 +1 位作者 周立亚 庞起 《无机盐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20-24,共5页
以碳酸氢铵和氨水混合溶液为沉淀剂,采用甲醇辅助共沉淀法制备以SiO_2为核、YAG:Ce^(3+)为壳的核壳结构YAG:Ce^(3+)@SiO_2纳米荧光粉。采用热分析(TG-DTG)、X射线粉末衍射(XRD)、透射电镜(TEM)、荧光光谱(PL)对粉体进行表征。XRD表征结... 以碳酸氢铵和氨水混合溶液为沉淀剂,采用甲醇辅助共沉淀法制备以SiO_2为核、YAG:Ce^(3+)为壳的核壳结构YAG:Ce^(3+)@SiO_2纳米荧光粉。采用热分析(TG-DTG)、X射线粉末衍射(XRD)、透射电镜(TEM)、荧光光谱(PL)对粉体进行表征。XRD表征结果表明,前驱体经过1 000℃煅烧3 h制备的YAG:Ce^(3+)样品为YAG纯相,YAG:Ce^(3+)@SiO_2样品为YAG相和SiO_2相。TEM表征结果表明,YAG:Ce^(3+)@SiO_2核壳结构中SiO_2核的大小为30~40 nm、壳厚约为10 nm。YAG:Ce^(3+)@SiO_2荧光粉激发光谱为双峰结构,主要激发峰为451 nm,与Ga N的蓝光发射匹配;发射光谱为一宽带,主峰波长为525 nm,能与Ga N的蓝光组合形成高亮度白光。而且YAG:Ce^(3+)@SiO_2的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的强度比YAG:Ce^(3+)粉体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沉淀法 YAG:Ce3+ YAG:Ce3+@SiO2 光致发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六方盘状NaYF_4∶Ln^(3+),Li^+微晶的水热合成及其发光性能
8
作者 陶萍芳 罗志辉 +3 位作者 周能 王荣芳 覃利琴 黄利娟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65-168,共4页
以柠檬酸三钠为辅助剂,采用低温水热法合成了不同稀土离子掺杂NaYF_4∶Ln^(3+),Li^+(Ln^(3+)=Dy^(3+),Eu^(3+),Tb^(3+))发光材料。XRD分析结果表明得到样品为六方晶系NaYF_4。SEM图像显示使用柠檬酸三钠为辅助剂,得到由纳米片自组装而成... 以柠檬酸三钠为辅助剂,采用低温水热法合成了不同稀土离子掺杂NaYF_4∶Ln^(3+),Li^+(Ln^(3+)=Dy^(3+),Eu^(3+),Tb^(3+))发光材料。XRD分析结果表明得到样品为六方晶系NaYF_4。SEM图像显示使用柠檬酸三钠为辅助剂,得到由纳米片自组装而成,直径约为2μm,厚度约为200nm的六方盘状结构NaYF_4∶Ln^(3+),Li^+。同时探讨了金属Li+浓度变化对合成NaYF_4∶Ln^(3+)发光材料发光性能的影响,与非掺杂Li+样品比较,Li^+离子的引入能明显提高NaYF_4∶Ln^(3+)的发光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热法 NaYF4∶Ln3+ Li+ 稀土掺杂 荧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由色胺酮合成卤代Phaitanthrin A及其对DNA的切割作用
9
作者 顾运琼 申文英 +3 位作者 郭雪梅 黄国保 罗志辉 谭明雄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31-434,510,共5页
色胺酮(Tryptanthrin)和Phaitanthrin A是药用植物马蓝(Strobilanthes cusia)、蓼蓝(Polygonum tinetoriumL.)、菘蓝(Isatis tinctoria L.)的生物碱有效成分。本文以卤代色胺酮:8-溴色胺酮(1)和8-碘色胺酮(2)为底物,在溶剂热条件下,一... 色胺酮(Tryptanthrin)和Phaitanthrin A是药用植物马蓝(Strobilanthes cusia)、蓼蓝(Polygonum tinetoriumL.)、菘蓝(Isatis tinctoria L.)的生物碱有效成分。本文以卤代色胺酮:8-溴色胺酮(1)和8-碘色胺酮(2)为底物,在溶剂热条件下,一步合成8-Br-Phaitanthrin A(3)和8-I-Phaitanthrin A(4),通过~1H NMR、^(13)C NMR及X-射线单晶衍射方法确定化合物3、4的结构和手性构型。光谱法和凝胶电泳法研究表明,两个卤代Phaitanthrin A均对DNA具有较强的切割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色胺酮 Phaitanthrin A DNA切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响应面优化杨梅果酒发酵工艺及其抗氧化性 被引量:21
10
作者 苏龙 吕凤丹 +2 位作者 王雪儒 冯露 严素萍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0期146-151,170,共7页
目的:优化杨梅果酒的发酵工艺。方法:以酒精含量为响应值,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以含糖量、接种量、发酵时间、p H、发酵温度为实验因素,采用响应面法建立数学模型,筛选最佳发酵工艺条件;并通过杨梅酒对羟自由基、ABTS+自由基、DPPH自由... 目的:优化杨梅果酒的发酵工艺。方法:以酒精含量为响应值,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以含糖量、接种量、发酵时间、p H、发酵温度为实验因素,采用响应面法建立数学模型,筛选最佳发酵工艺条件;并通过杨梅酒对羟自由基、ABTS+自由基、DPPH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清除作用来研究其抗氧化活性。结果:通过二次回归模型响应面分析,确定杨梅酒发酵最佳工艺条件为:接种量0.03%,含糖量22%,发酵温度28℃,发酵时间7 d,p H3.5,此条件下杨梅酒酒精含量为10.87%,模型方程理论预测值为11.03%,两者相对误差小于2%。杨梅酒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对ABTS+自由基的清除率为55.47%,对羟基自由基清除率57.24%,超氧阴离子清除率48.15%,DPPH自由基抑制率达到88.65%。结论:采用响应面法优化得到了杨梅酒发酵的最佳工艺,该工艺方便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梅酒 发酵 抗氧化性 响应面 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