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8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广西藤县粉葛组培快繁技术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王艳 张尚文 +2 位作者 何海旺 欧昆鹏 冯诚诚 《南方园艺》 2018年第6期1-6,共6页
利用正交试验,对广西藤县粉葛的外植体消毒、初代培养、继代培养以及生根培养进行了研究,总结出一套适合广西藤县粉葛组培苗生产的繁育技术。结果表明:外植体采用75%酒精浸泡15 s,再用0.1%HgCl2消毒7.2 min,便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存活率超... 利用正交试验,对广西藤县粉葛的外植体消毒、初代培养、继代培养以及生根培养进行了研究,总结出一套适合广西藤县粉葛组培苗生产的繁育技术。结果表明:外植体采用75%酒精浸泡15 s,再用0.1%HgCl2消毒7.2 min,便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存活率超过50%;无菌外植体接种到MS+6-BA 0.2~0.3 mg/L+NAA 0.1~0.5 mg/L培养基上进行初代培养,腋芽萌发率达75%以上;初代培养诱导的腋芽再用MS+6-BA 0.3 mg/L+NAA 0.05 mg/L进行继代培养,其繁殖系数能达到4以上;最后,以1/2MS或1/4MS加NAA 0.01~0.05 mg/L培养基进行生根培养,其生根效果最好。研究结果将为广西粉葛健康种苗生产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葛 组培 快速繁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百香果茎基腐病病原鉴定及抗性种质筛选
2
作者 莫干辉 覃爱颖 +5 位作者 陈善锋 韦广谭 谭奕为 苏文潘 张莉娟 张英俊 《核农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392-1405,共14页
为明确广西百香果茎基腐病主要致病菌并筛选抗性种质,本研究采用常规植物病原菌分离法对源自广西南宁、玉林和贵港等6个市的百香果茎基腐病病原菌进行分离、鉴定,测定其致病性,并挑选34份百香果种质进行茎基腐病抗性鉴定和筛选。结果表... 为明确广西百香果茎基腐病主要致病菌并筛选抗性种质,本研究采用常规植物病原菌分离法对源自广西南宁、玉林和贵港等6个市的百香果茎基腐病病原菌进行分离、鉴定,测定其致病性,并挑选34份百香果种质进行茎基腐病抗性鉴定和筛选。结果表明,病原菌内转录间隔区(ITS)序列比对及柯赫氏法则鉴定共获得23株病原菌,并结合病原菌形态学特征及tef1-α和tub2基因的序列进一步验证可知,除玉林市外,其余5个市均检测出可可毛色二孢菌(Lasiodiplodia theobromae)。该菌在广西分布较广,其菌株BXG 2-2的发病潜伏期最短,为4.00 d,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分别为100%和100,表现出最强的致病能力。此外,在对34份百香果种质的感染试验中,鉴定出免疫种质1份、高抗种质3份、中抗种质8份、感病种质10份和高感种质12份,黄果种和紫果种在抗性评价上无显著差异。综上所述,可可毛色二孢菌是广西百香果茎基腐病的主要致病菌,JTN、花J、绿皮和钦州砧木1号是本地百香果抗茎基腐病病原菌的优势种质。本研究结果可为广西百香果茎基腐病的科学预防及抗性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百香果 茎基腐病 病原菌 抗性种质 广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香蕉寒害及防寒栽培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28
3
作者 牟海飞 吴代东 +2 位作者 邹瑜 林贵美 张进忠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965-970,共6页
香蕉对温度极为敏感,抗寒性差,香蕉抗寒的研究和预测防御是我国香蕉生产长期存在的关键性难题。文章参考近30年的有关文献,对香蕉的寒害定义、寒害症状、寒害生理学、气象学、防寒栽培措施等进行综述,指出我国香蕉寒害研究存在关键概念... 香蕉对温度极为敏感,抗寒性差,香蕉抗寒的研究和预测防御是我国香蕉生产长期存在的关键性难题。文章参考近30年的有关文献,对香蕉的寒害定义、寒害症状、寒害生理学、气象学、防寒栽培措施等进行综述,指出我国香蕉寒害研究存在关键概念混淆、实际生产尚不能应用外源物质提高香蕉抗寒能力、香蕉生产主要分布于种植的次适宜区、香蕉寒害后产供失衡、缺乏抗寒品种等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以期为香蕉寒害的研究、防寒栽培、灾后恢复生产及抗寒品种选育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蕉 寒害 冻害 冷害 霜冻 防寒技术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香蕉寒害冻害等级指标及发生规律研究 被引量:20
4
作者 邹瑜 吴代东 +10 位作者 牟海飞 江文 蒙平 陈丽娟 李小泉 蔡炳华 韦华芳 林贵美 李朝生 张进忠 赵明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941-944,共4页
以2008年初极端低温胁迫对广西香蕉产业造成严重影响为启示,针对各地香蕉寒冻害危害情况调查标准不统一,对寒冻害造成损失的评估存在差异等问题,将香蕉寒冻害划分为5个等级,并在等级划分的基础上进一步确定综合灾损,最终完成了广西香蕉... 以2008年初极端低温胁迫对广西香蕉产业造成严重影响为启示,针对各地香蕉寒冻害危害情况调查标准不统一,对寒冻害造成损失的评估存在差异等问题,将香蕉寒冻害划分为5个等级,并在等级划分的基础上进一步确定综合灾损,最终完成了广西香蕉寒害冻害等级指标及其灾损评估标准的制定。对广西各地可能发生寒冻害的时间和概率进行具体分析,统计情况表明,广西香蕉主产区开始发生1级、2级寒害的时间分别为11月上旬和12月上旬,平均发生概率达到50%以上,并造成10%~20%的综合灾损;12月下旬至1月下旬期间还可能出现3至4级的严重冻害,综合灾损大于3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蕉 寒害 冻害 等级指标 综合灾损 预警 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通量测序技术在香蕉抗枯萎病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9
5
作者 孙嘉曼 韦弟 +5 位作者 覃柳燕 魏源文 郭文峰 吕维莉 张进忠 卢江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921-1925,共5页
文章综述了香蕉枯萎病的危害及防治、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及其在香蕉抗病研究中的应用,发现香蕉受枯萎病菌侵染与JA信号途径有关,编码乙烯合成酶ACC氧化酶的基因和乙烯应答转录因子(ERF)在病原菌侵染香蕉后强烈表达。因此,今后可利用... 文章综述了香蕉枯萎病的危害及防治、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及其在香蕉抗病研究中的应用,发现香蕉受枯萎病菌侵染与JA信号途径有关,编码乙烯合成酶ACC氧化酶的基因和乙烯应答转录因子(ERF)在病原菌侵染香蕉后强烈表达。因此,今后可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香蕉基因组进行研究,在香蕉基因组已经测序完成的基础上,通过转录组分析技术挖掘香蕉抗性突变体抗枯萎病的基因资源,获得香蕉抗性突变体抗Foc4的基因和位点;通过比较基因组学与生物信息学相结合,准确定位物种表型变异相关的基因组区域,加速香蕉中未知功能基因的挖掘和利用;克隆并研究控制重要抗性基因,掌握其抗病规律,为生产中防控香蕉枯萎病提供依据和指导,从而加速抗病品种的选育过程,获得抗性持久的新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通量测序 香蕉枯萎病 病害防治 抗病机制 抗病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荸荠组培苗在间歇浸没式生物反应器(TIBs)中的高效增殖技术 被引量:9
6
作者 高美萍 林志城 +7 位作者 张驰 江文 董伟清 欧昆鹏 桂杰 闭志强 何芳练 陈丽娟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653-1657,共5页
【目的】探讨间歇浸没式生物反应器(TIBs)对荸荠(Eleocharis dulcis)组培苗快速繁殖的效果,为提高荸荠组培苗繁殖效率及其工厂化生产提供技术支撑。【方法】以初代诱导培养获得的桂蹄2号荸荠组培苗为外植体,利用TIBs系统进行组培快繁,... 【目的】探讨间歇浸没式生物反应器(TIBs)对荸荠(Eleocharis dulcis)组培苗快速繁殖的效果,为提高荸荠组培苗繁殖效率及其工厂化生产提供技术支撑。【方法】以初代诱导培养获得的桂蹄2号荸荠组培苗为外植体,利用TIBs系统进行组培快繁,研究荸荠组培苗不同继代代数、接种密度、激素组合及反应器间歇浸没频率等因子对荸荠组培增殖的影响。【结果】经初代诱导培养的第4、5、6代继代材料增殖倍数较高,其中第6代继代苗增殖倍数最高,达31.1倍,到第7代后随继代代数的增加增殖倍数逐渐降低。当接种密度大于15丛/瓶时,外植体污染率达16.0%;当接种密度低于10丛/瓶时,外植体的污染率为0。低于10 min/6 h的间歇浸没频率有利于降低污染率,在6 h内低于15 min的浸没时间有利于降低玻璃化苗率;当激素组合为3.0 mg/L 6-BA+0.01 mg/L NAA时,组培苗增殖倍数达38.5倍,且组培苗生长正常。【结论】在TIBs系统中,采用经初代诱导培养的第5代荸荠继代组培苗,增殖培养基为MS+3.0 mg/L 6-BA+0.01 mg/L NAA+30.0 g/L蔗糖,pH 6.0,接种密度10丛/瓶,反应器间歇浸没频率为10min/6 h,可获得较好的培养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荸荠 组培苗 TIBs 高效增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姜组织培养快繁技术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17
7
作者 杭玲 黄卓忠 +1 位作者 江文 苏国秀 《江苏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25-127,共3页
以生姜茎尖为外植体,接种在以MS为基本培养基、外加不同激素浓度配比的4种培养基上进行分化新梢和幼芽继代增殖培养。结果以3号培养基上芽的分化率和增殖率最高,分化率为100%,增殖率为405%。生根培养基以2号培养基最好,幼苗植株生根率达... 以生姜茎尖为外植体,接种在以MS为基本培养基、外加不同激素浓度配比的4种培养基上进行分化新梢和幼芽继代增殖培养。结果以3号培养基上芽的分化率和增殖率最高,分化率为100%,增殖率为405%。生根培养基以2号培养基最好,幼苗植株生根率达100%,且根多、粗壮,叶色浓绿,移栽至熟土+腐熟有机农家肥(2∶1)的营养杯中,成活率达95%以上。生姜脱毒苗经在大田试种繁殖均表现植株生长旺盛,叶色浓绿,茎秆粗壮,无变异植株和病毒病植株,遗传性状稳定;抗姜瘟性能好;组培苗比本地生姜增产约10%,第一代原种于第二年种植,比普通姜增产30%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姜 组织培养 快繁脱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野酿2号两性花毛葡萄二次结果技术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赵明 覃柳燕 +7 位作者 邹瑜 王趣有 吕朝安 蒙平 林茜 闭志强 吴代东 庾韦花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42-446,共5页
【目的】开展野酿2号两性花毛葡萄品种二次结果技术研究,为毛葡萄科学合理修剪生产二次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野酿2号毛葡萄夏芽、冬芽副梢进行二次结果试验,调查冬芽副梢成花与主梢节位和枝条粗度关系,并对一、二次果产量、品... 【目的】开展野酿2号两性花毛葡萄品种二次结果技术研究,为毛葡萄科学合理修剪生产二次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野酿2号毛葡萄夏芽、冬芽副梢进行二次结果试验,调查冬芽副梢成花与主梢节位和枝条粗度关系,并对一、二次果产量、品质性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冬芽副梢成花能力及结果性状优于夏芽副梢;修剪时间选择在6月下旬至7月中旬,主梢粗度大于1.0 cm、节位7-12节抽生的冬芽其萌芽、成花及结实能力均较强;二次果高糖高酸、风味较浓,具备酿造优质葡萄酒的特性。【结论】6月下旬至7月中旬选择粗度大于1.0 cm的主梢,保留7-12节进行修剪,促使冬芽副梢结果,能获得高产、优质的二次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性花毛葡萄 野酿2号 二次结果 夏芽副稍 冬芽副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拮抗镰刀菌香蕉枯萎病木霉菌株PZ6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11
9
作者 覃柳燕 周维 +5 位作者 李朝生 孙嘉曼 田丹丹 韦绍龙 黄素梅 韦莉萍 《中国南方果树》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66-70,共5页
PZ6菌株是一株分离于香蕉根际土壤的具有生防潜力的木霉菌株,通过rDNA-ITS鉴定为棘孢木霉Trichoderma asperellum。室内测定不同条件下菌丝生长、产孢量,研究其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PZ6菌株在PDA、PSA、OMA和Czapek培养基上均能生长,PD... PZ6菌株是一株分离于香蕉根际土壤的具有生防潜力的木霉菌株,通过rDNA-ITS鉴定为棘孢木霉Trichoderma asperellum。室内测定不同条件下菌丝生长、产孢量,研究其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PZ6菌株在PDA、PSA、OMA和Czapek培养基上均能生长,PDA和OMA培养基上菌丝生长和产孢最佳。在15~37℃均能生长,25~30℃菌丝生长较好,以30℃菌丝生长最快,培养3d菌落直径达到89.00mm,且产孢量也显著高于其他培养温度。在pH值2~12的范围均可以生长和产孢,最适生长产孢为pH值5~9。葡萄糖、果糖、乳糖、麦芽糖和蔗糖都能够较好促进菌丝生长,葡萄糖和果糖是PZ6菌株产孢的最佳碳源;硫酸盐与硝酸盐是PZ6菌丝生长和产孢的最佳氮源。光照对菌丝生长影响明显,持续光照可显著促进产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拮抗菌 香蕉枯萎病 棘孢木霉 生物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龙牙百合组培快繁技术研究 被引量:29
10
作者 杭玲 苏宾 +3 位作者 陈丽新 苏国秀 程汤 黄卓忠 《广西农业科学》 CSCD 2001年第4期183-184,共2页
关键词 龙牙百合 组织培养 快繁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鸡腿菇生物学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 被引量:9
11
作者 王灿琴 韦仕岩 +3 位作者 陈少珍 吴圣进 陈丽新 陈振妮 《广西农业科学》 CSCD 2004年第2期160-160,共1页
文章从营养、温度、水分、光照、空气、酸碱度、土壤等几方面介绍鸡腿菇的生物学特性 ,并介绍了适时接种、科学调配培养料 ,注意灭菌消毒、合理水分和出菇管理、适时采收等栽培技术。
关键词 鸡腿菇 生物学特性 高产栽培技术 栽培季节 培养料配方 装袋 发菌管理 出菇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铁皮石斛化学成分提取方法研究 被引量:10
12
作者 卢声仙 何铁光 +3 位作者 王爱勤 黄岛平 韦柱杨 张向军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523-527,共5页
采用水浴回流、索氏、超声3种不同方式及甲醇、乙醇、氯仿、丙酮等不同溶剂对铁皮石斛化学成分进行提取,并对提取物进行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比较。结果表明,以甲醇为溶剂、水浴回流4h的提取效果最佳,铁皮石斛的色谱信息较为丰富,... 采用水浴回流、索氏、超声3种不同方式及甲醇、乙醇、氯仿、丙酮等不同溶剂对铁皮石斛化学成分进行提取,并对提取物进行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比较。结果表明,以甲醇为溶剂、水浴回流4h的提取效果最佳,铁皮石斛的色谱信息较为丰富,色谱峰数较多,峰值较高。此方法简便、重现性好,可作为铁皮石斛HPLC指纹图谱建立的供试品溶液制备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皮石斛 化学成分 提取 HPL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节水栽培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13
作者 何铁光 王灿琴 黄卓忠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4-16,共3页
节水灌溉技术、农田覆盖技术、耕作技术和化学调控等节水栽培技术是增加农作物产量的有效措施,从20世纪60年代起,这些技术的应用与推广在我国有了长足的进展。概述了节水栽培技术发展在玉米生产中的特点,几种节水栽培技术的有机结合,将... 节水灌溉技术、农田覆盖技术、耕作技术和化学调控等节水栽培技术是增加农作物产量的有效措施,从20世纪60年代起,这些技术的应用与推广在我国有了长足的进展。概述了节水栽培技术发展在玉米生产中的特点,几种节水栽培技术的有机结合,将使玉米增产研究进入一个新的高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作物生产 节水栽培 玉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龙眼叶枯病菌疏毛拟盘多毛孢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赖传雅 李朝生 +2 位作者 韦迎春 方月兰 刘卫民 《中国南方果树》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84-86,88,共4页
在不同温湿度、碳源氮源条件下,比较龙眼叶枯病菌疏毛拟盘多毛孢的菌体生长、产孢和分生孢子萌发情况。结果表明,该菌生长温度10~30℃,最适温度20~25℃;14~26℃,相对湿度100%和pH值6.3~7.2产孢量最大;分生孢子萌发率则以在25℃和相... 在不同温湿度、碳源氮源条件下,比较龙眼叶枯病菌疏毛拟盘多毛孢的菌体生长、产孢和分生孢子萌发情况。结果表明,该菌生长温度10~30℃,最适温度20~25℃;14~26℃,相对湿度100%和pH值6.3~7.2产孢量最大;分生孢子萌发率则以在25℃和相对湿度98.5%~100%+水滴及pH值6~7时较高。黑暗处理促进菌丝生长,日光灯照射有利于分生孢子形成。分生孢子致死温度为57℃处理10分钟。该菌能利用多种单糖、双糖和醇类作碳源,葡萄糖和蔗糖促进菌丝生长和孢子形成;该菌也能很好利用供试氮源L-白氨酸等,L-组氨酸作为氮源时病菌产孢量最大,而氯化氨作为氮源时病菌不产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眼叶枯病 疏毛拟盘多毛孢 生物学特性 产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效唑在粉蕉生产中的安全使用技术研究 被引量:6
15
作者 赵明 邹瑜 +6 位作者 何海旺 龙芳 武鹏 林茜 王趣有 李贤高 林贵美 《中国果树》 2016年第4期48-51,共4页
为了解多效唑在粉蕉生产中的使用效果和安全性,对粉蕉进行土壤淋施和整株喷施不同剂量多效唑的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在春植粉蕉植株假茎高度1.0 m时开始进行多效唑矮化处理(若施2次,间隔30 d),末次施药距采收安全间隔9个月以上,单株施用... 为了解多效唑在粉蕉生产中的使用效果和安全性,对粉蕉进行土壤淋施和整株喷施不同剂量多效唑的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在春植粉蕉植株假茎高度1.0 m时开始进行多效唑矮化处理(若施2次,间隔30 d),末次施药距采收安全间隔9个月以上,单株施用剂量累计不超过5.0 g,不会导致多效唑在蕉果及土壤中的残留,可起到改善蕉果品质的作用,使果实可溶性糖及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增加;随使用剂量增加,矮化效果越明显,且土壤淋施比整株喷施效果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蕉 植物生长调节剂 多效唑 残留 安全使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茉莉及其家族成员非试管快繁技术研究 被引量:11
16
作者 严华兵 闭志强 +3 位作者 蒙宗健 陈殷 潘连富 董伟清 《广西农业科学》 CSCD 2009年第2期190-193,共4页
利用非试管快繁技术,对广西横县"中华茉莉园"9个茉莉品系及11个茉莉家族成员品系进行了快繁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绝大部分品系在非试管快繁苗床生根率达到75%以上,17个品系移栽成活率超过90%,仅越南茉莉一个品系移栽成活率仅为... 利用非试管快繁技术,对广西横县"中华茉莉园"9个茉莉品系及11个茉莉家族成员品系进行了快繁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绝大部分品系在非试管快繁苗床生根率达到75%以上,17个品系移栽成活率超过90%,仅越南茉莉一个品系移栽成活率仅为74.6%。从整个试验结果来看,非试管快繁技术能有效繁育各种茉莉及其家族成员品系,这将为"中华茉莉园"茉莉品系保护和广西横县茉莉产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试管快繁技术 茉莉 茉莉家族成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间歇浸没式生物反应器进行慈姑组培快繁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高美萍 林志城 +4 位作者 张驰 江文 何芳练 杨柳 韦绍龙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2704-2708,共5页
以慈姑(Sagittaria sagittifolia)茎尖诱导的组培苗为材料,利用间歇浸没式生物反应器(TIBs)开展慈姑组培快繁激素组合的筛选、慈姑不同代数继代材料的培养效果、不同接种密度对慈姑组培增殖影响及不同间歇频率对慈姑组培快繁的影响等组... 以慈姑(Sagittaria sagittifolia)茎尖诱导的组培苗为材料,利用间歇浸没式生物反应器(TIBs)开展慈姑组培快繁激素组合的筛选、慈姑不同代数继代材料的培养效果、不同接种密度对慈姑组培增殖影响及不同间歇频率对慈姑组培快繁的影响等组培快繁技术体系研究。结果表明:TIBs系统可以使慈姑组培苗一代增殖19.5倍以上,比传统方法提高3倍以上;培养基含6-BA 3.0mg/L+NAA 0.01 mg/L的TIBs适合组培苗继代增殖培育;TIBs系统中,以第5代继代材料为宜,接种密度10株/L,间歇浸没频率在10 min/3 h时,最有利于慈姑组培苗的增殖和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慈姑 组培快繁 间歇浸没式生物反应器(TIB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粉1号'粉蕉高温暗培养组培快繁技术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邹瑜 林茜 +7 位作者 龙芳 何海旺 赵明 武鹏 林贵美 王趣有 李林月 吕朝安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2950-2954,共5页
设置6个不同光照和温度的处理组合,研究温度和光照条件对粉蕉组培快繁的影响,探索一套适合‘金粉1号'粉蕉的组培快繁新技术。结果表明,在继代培养阶段,高温暗培养处理继代芽萌动早、分化早、分化快,继代培养25 d时,繁殖系数2.52,有... 设置6个不同光照和温度的处理组合,研究温度和光照条件对粉蕉组培快繁的影响,探索一套适合‘金粉1号'粉蕉的组培快繁新技术。结果表明,在继代培养阶段,高温暗培养处理继代芽萌动早、分化早、分化快,继代培养25 d时,繁殖系数2.52,有效芽率96.74%,高于其他处理,发泡芽率5.43%,显著低于其他处理;生根培养阶段,除常温光培养处理外,高温暗培养处理等处理平均每株苗根数均大于5条,假值成活率高。综合考虑繁殖系数、分化效率、继代苗和生根苗质量、节能等多方面因素,粉蕉组培快繁时,高温暗培养处理组合最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粉1号’粉蕉 高温暗培养 组培快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同工酶、RAPD技术及形态学标记对不同地域木豆品种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6
19
作者 蒋慧萍 李杨瑞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483-486,共4页
试验选用5个不同地理来源的木豆品种(分别来自广西、海南、非洲、缅甸和印度)和3个ICR ISAT杂交木豆品种(ICPH8、ICPL87091、ICPL87119)作为供试材料。分别采用形态标记、过氧化物酶同工酶标记和RAPD标记对8个品种资源的遗传多样性进行... 试验选用5个不同地理来源的木豆品种(分别来自广西、海南、非洲、缅甸和印度)和3个ICR ISAT杂交木豆品种(ICPH8、ICPL87091、ICPL87119)作为供试材料。分别采用形态标记、过氧化物酶同工酶标记和RAPD标记对8个品种资源的遗传多样性进行研究,并对形态标记及RAPD试验结果进行了聚类分析,结果表明:①通过对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酶谱分析,发现8个木豆品种的电泳图谱谱带条数和迁移距离相同,说明8个木豆品种遗传相似性高;②通过对8个品种1年的表型性状观察,发现各品种在表型上存在一定差异,如生育期、花色和粒色等。将表型的18个数量性状进行聚类分析,发现各品种间的遗传相似系数高;同时对8个品种进行RAPD标记分析,并绘制亲缘关系系谱图,同样也得到各品种间的遗传距离很近,平均为0.25。从而证实了8个木豆品种遗传基础接近,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豆 遗传多样性 过氧化物酶同工酶 表型性状 RAPD标记 聚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林大蒜茎尖脱毒与繁殖技术研究 被引量:7
20
作者 董伟清 闭志强 何铁光 《广西农业科学》 CSCD 2009年第10期1289-1291,共3页
以带1~3个叶原基、不同大小的玉林大蒜鳞茎尖为外植体,在附加不同激素配比(1.0~2.0mg/L 6-BA、0.1~0.5mg/L NAA)的MS和B5培养基上进行培养,结果表明:芽初代诱导的适宜培养基为B5+1.5mg/L 6-BA+0.5mg/L NAA,出芽率为96%;芽增殖的适宜... 以带1~3个叶原基、不同大小的玉林大蒜鳞茎尖为外植体,在附加不同激素配比(1.0~2.0mg/L 6-BA、0.1~0.5mg/L NAA)的MS和B5培养基上进行培养,结果表明:芽初代诱导的适宜培养基为B5+1.5mg/L 6-BA+0.5mg/L NAA,出芽率为96%;芽增殖的适宜培养基为B5+0.5mg/L 6-BA+0.05mg/L NAA,增殖倍数为4.5,增殖效果最佳。ELISA法病毒检测结果表明,选取剥离0.5~0.6mm带有1~2个叶原基的茎尖进行培养,试管苗脱毒率达90%以上,脱毒效果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蒜 茎尖培养 脱毒 诱导 增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