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8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物炭与丛枝菌根真菌对土壤中磷供应影响的研究进展
1
作者 吉波 程红光 +7 位作者 韩世明 邢丹 吴志兵 张金莲 刘芳 朱艺 邓丽蓉 张晓松 《生态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1812-1826,共15页
磷是植物必需的营养元素,但土壤有效磷匮乏已限制农业绿色高效发展。传统补磷措施利用率低且易引发环境风险。近年研究表明,生物炭和丛枝菌根真菌(AMF)均可提升土壤磷有效性,但协同机理仍缺乏系统阐释。该文从3个角度探讨其协同解锁土... 磷是植物必需的营养元素,但土壤有效磷匮乏已限制农业绿色高效发展。传统补磷措施利用率低且易引发环境风险。近年研究表明,生物炭和丛枝菌根真菌(AMF)均可提升土壤磷有效性,但协同机理仍缺乏系统阐释。该文从3个角度探讨其协同解锁土壤磷库的机理。生物炭多级孔结构改善土壤孔隙度和通气性,为AMF菌丝延伸提供通道;AMF以胞外聚合物加固孔壁,扩大磷捕获范围并提高外源磷利用率。生物炭碱性组分提高土壤pH,削弱铁/铝/钙对磷的固定,促进磷向可溶态转化;AMF分泌有机酸与磷酸酶络合金属离子,释放磷位点,并氧化生物炭表面,增强其亲水性及阳离子交换能力,促进磷的解吸循环,实现磷活化。生物炭释放的信号分子诱导AMF的分枝与侵染;共生后AMF调控高亲和力磷转运蛋白及SPX-PHR模块、分泌酶矿化有机磷,并重塑根际微生物群落,富集溶磷菌和有机磷矿化真菌,构建“生物炭-AMF-植物-微生物”闭环磷循环。尽管机制日趋明晰,但其环境适应性、材料-微生物匹配度及长期效应仍有待探索。未来需基于系统框架,结合光谱显微与多组学研究,解析网络互作与动态反馈,为精准磷管理提供理论支撑,推动农业向循环养分经济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限制 生物炭 侵染 磷形态 丛枝菌根真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主要蔗区宿根蔗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被引量:6
2
作者 陈廷速 甘立 +3 位作者 李松 彭虹 杨荣仲 谭裕模 《亚热带农业研究》 2011年第2期129-131,共3页
探讨了广西主要蔗区宿根蔗根际土壤微生物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宿根蔗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总体上表现为:细菌>真菌>放线菌。但宜州市和北海市土壤中真菌数量>放线菌;崇左市土壤中真菌和放线菌相当。
关键词 宿根蔗 根际微生物 区系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木霉制剂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香蕉枯萎病的影响 被引量:17
3
作者 杜婵娟 付岗 +2 位作者 潘连富 晏卫红 庞国萍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030-1033,共4页
采用稀释分离法研究木霉菌在土壤中的定殖动态及木霉制剂对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情况。结果显示:在含有基质的情况下,木霉菌在土壤中的存活数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并且木霉菌在灭菌土中的存活量明显高于自然土。蕉园施入木霉制剂后,... 采用稀释分离法研究木霉菌在土壤中的定殖动态及木霉制剂对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情况。结果显示:在含有基质的情况下,木霉菌在土壤中的存活数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并且木霉菌在灭菌土中的存活量明显高于自然土。蕉园施入木霉制剂后,香蕉根围土壤中真菌的数量显著提高,枯萎病的发病率明显降低,处理区最高防效达63.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霉 土壤微生物 香蕉枯萎病 动态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桂花叶枯病病原菌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12
4
作者 谢玲 唐晨光 +4 位作者 岑贞陆 黄思良 秦碧霞 覃丽萍 胡春锦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358-1362,共5页
在广西南宁桂花树上严重发生一种叶枯病,从病叶上分离到桂花叶枯病菌(编号CHS),在致病性测定的基础上,根据病原菌株CHS的形态及ITS序列,将其鉴定为Alternaria alternata(Fr.)Keissler。对该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菌丝生长、... 在广西南宁桂花树上严重发生一种叶枯病,从病叶上分离到桂花叶枯病菌(编号CHS),在致病性测定的基础上,根据病原菌株CHS的形态及ITS序列,将其鉴定为Alternaria alternata(Fr.)Keissler。对该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菌丝生长、孢子形成和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均为28℃;生长发育最适pH值为6~7;不同光环境对该菌菌丝生长发育影响不大,黑光环境最利于孢子萌发;在供试的培养基中PDA最适合菌丝生长和产孢;苯醚甲环唑、咪鲜胺和丙环唑对该菌的抑制作用最强。由A.alternata引起的桂花叶枯病在广西的发生属首次报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桂花 叶枯病 ALTERNARIA ALTERNATA RDNA-ITS 鉴定 生物学特性 广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硼对果树品质影响和果树缺硼矫正技术的研究进展
5
作者 周双云 刘增亮 +5 位作者 唐文忠 张继 尧金燕 龙兴 方仁 安振宇 《南方园艺》 2025年第2期32-36,共5页
硼不仅是果树正常生长所必需的微量元素,且对果实的外在品质、内在品质和产量均有着显著影响。基于此,本文着重阐述了硼对果树生长发育的影响,硼对果实产量、品质及风味的影响,硼的吸收、转运和利用及缺硼矫正技术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 硼不仅是果树正常生长所必需的微量元素,且对果实的外在品质、内在品质和产量均有着显著影响。基于此,本文着重阐述了硼对果树生长发育的影响,硼对果实产量、品质及风味的影响,硼的吸收、转运和利用及缺硼矫正技术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从影响果树硼肥使用因素和硼肥施用方式等方面进行了展望,以期为我国果树种植行业生产高产优质果实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果实 品质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番荔枝果实炭疽病病原菌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 被引量:3
6
作者 唐景美 史国英 +4 位作者 周子义 罗培四 赵静 周彩霞 丁家东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201-2209,共9页
[目的]明确广西番荔枝(Annona atemoya)炭疽病病原菌的种类,探究其生物学特性,为田间科学防治番荔枝炭疽病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组织分离法对采集到的番荔枝炭疽病病果样本进行分离,使用柯赫氏法则对分离菌株进行致病性测定,通过形态学... [目的]明确广西番荔枝(Annona atemoya)炭疽病病原菌的种类,探究其生物学特性,为田间科学防治番荔枝炭疽病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组织分离法对采集到的番荔枝炭疽病病果样本进行分离,使用柯赫氏法则对分离菌株进行致病性测定,通过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鉴定病原菌,利用ITS、GAPDH、CAL、ACT、CHS-1和TUB2序列构建串联系统发育进化树。采用菌落生长速率法测定病原菌生物学特性,并检测多菌灵、百菌清、苯醚甲环唑、吡唑醚菌酯、咪鲜胺、代森锰锌、甲基托布津、戊唑醇对病原菌的防治效果。[结果]从广西番荔枝炭疽病病果中分离得到病原菌5株,所有菌株形态一致。选取代表性菌株FLZGB3和FLZ5进行分子生物学测定,构建的系统发育进化树显示FLZGB3和FLZ5菌株与暹罗炭疽菌聚类于同一分支,结合形态特征,将广西番荔枝果实炭疽病病原菌鉴定为暹罗炭疽菌(Colletotrichum siamense)。对FLZGB3菌株进行生物学特性测定,最佳菌丝生长温度为28.0℃,最佳pH为8,最佳光照条件为连续黑暗培养,最佳培养基为查彼(Czapek)培养基,最佳碳源和氮源分别为葡萄糖和酵母浸膏;对FLZGB3菌株的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咪鲜胺和多菌灵对菌丝生长具有较强抑制效果,抑菌率分别为100.00%和97.16%。[结论]广西番荔枝果实炭疽病病原菌为暹罗炭疽菌,咪鲜胺和多菌灵能显著抑制该病原菌生长,可在广西番荔枝果实炭疽病防治上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荔枝 暹罗炭疽菌 炭疽病 广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甘蔗品种根际土壤酶活性及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14
7
作者 农泽梅 史国英 +3 位作者 曾泉 叶雪莲 秦华东 胡春锦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819-828,共10页
通过桶栽试验,比较了8个甘蔗品种吸氮效率的差异以及不同品种根际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差异,以期为甘蔗生产上的选种以及蔗地土壤生产力的维持提供科学支持。在甘蔗大生长期末期收集甘蔗植株和根际土壤,比较不同品种甘蔗植株... 通过桶栽试验,比较了8个甘蔗品种吸氮效率的差异以及不同品种根际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差异,以期为甘蔗生产上的选种以及蔗地土壤生产力的维持提供科学支持。在甘蔗大生长期末期收集甘蔗植株和根际土壤,比较不同品种甘蔗植株的吸氮效率和氮肥利用率、测定根际土壤蔗糖酶以及脲酶活性、利用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甘蔗根际细菌群落多样性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甘蔗品种在大生长期末期的吸氮效率存在一定差异,8个品种的植株平均吸氮效率为17.95%~27.57%,氮肥利用率为22.15%~34.02%,其中吸氮效率及氮肥利用率最高的品种是‘桂糖44号’,最低的是‘桂选B9’;8个品种的根际土壤蔗糖酶活性3.51~6.56 mg/(g·d),脲酶活性1.12~1.42 mg/(g·d),不同品种间存在一定差异,土壤酶活性表现较高的品种为‘桂糖48号’和‘新台糖22号’,而‘粤糖93159’的土壤酶活相对较低。高通量测序分析结果显示,8个不同品种甘蔗根际土壤细菌种群结构存在一定差异,不同品种间在优势菌群组成上差异不显著,主要差异表现在优势菌属的丰度上,其中‘桂糖44号’和‘粤糖93159’均以Bacillus为最主要的优势菌属,而其他6个品种的主要优势菌属均为Chryseolinea。冗余分析结果显示,甘蔗氮吸收率、土壤碱解氮含量以及土壤pH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最大;相关性分析表明,不同甘蔗品种吸氮效率的差异以及部分土壤理化指标均与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中不同优势菌门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根系微生物菌群结构的差异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甘蔗的吸氮效率。本研究结果初步揭示了不同甘蔗品种氮肥利用率与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的相关关系,为深入研究甘蔗根际微生物多样性及功能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根际土壤 土壤酶活 微生物群落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化石墨烯对朝天椒产量及其根区土壤养分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6
8
作者 蒋月喜 蒋哲 +7 位作者 王晓国 陈振东 张力 郭元元 车江旅 陈琴 宋焕忠 李洋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337-1347,共11页
【目的】探究碳化石墨烯对朝天椒产量、品质及其根区土壤养分、酶活性、重金属含量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为石墨烯碳肥在辣椒高产高效优质栽培上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鲜用型朝天椒为研究对象,在基础施肥(CK)的基础上分别在... 【目的】探究碳化石墨烯对朝天椒产量、品质及其根区土壤养分、酶活性、重金属含量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为石墨烯碳肥在辣椒高产高效优质栽培上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鲜用型朝天椒为研究对象,在基础施肥(CK)的基础上分别在定植后的朝天椒根区淋施0.07%石墨烯水溶液(A8处理)、0.35%石墨烯水溶液(B8处理)和1.75%石墨烯水溶液(C8处理),测定不同浓度石墨烯处理的朝天椒果实产量、营养指标和不同器官中重金属含量,以及朝天椒根区土壤养分、酶活性和重金属含量,分析不同浓度石墨烯处理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结果】不同浓度石墨烯处理对朝天椒的产量和品质存在一定影响,其中B8处理的产量、维生素C和辣椒素含量分别较CK显著增加6.40%、25.27%和20.45%(P<0.05,下同);蛋白质含量无显著变化(P>0.05,下同),可溶性糖含量显著减少,而硝酸盐含量显著增加。各处理的朝天椒根区土壤全磷、全氮、全钾和土壤水解性氮含量无显著差异,但CK的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高于或显著高于各石墨烯处理;B8处理的有机质含量略高于CK,A8处理的略低于CK。石墨烯处理可显著增加土壤酸性蛋白酶活性,降低过氧化氢酶活性,并对蔗糖酶、脲酶、酸性磷酸酶和硝酸还原酶活性产生一定影响。在朝天椒生长中期,3个石墨烯处理的根区土壤铅和铬含量均低于CK,镉和砷含量高于CK,不同处理间的汞含量差异不大。在朝天椒果实中,3个石墨烯处理的镉和铬含量均比CK低,其中A8、B8和C8处理的镉含量分别较CK低18.52%、22.22%和19.75%,铬含量分别较CK低14.02%、39.25%和42.99%。对不同浓度石墨烯处理下的朝天椒根区土壤微生物测序结果显示,CK、A8、B8和C8处理的土壤微生物OTU总数分别为2016、2074、2182和2063,其中共有的OTU数为1106,特有的OTU数分别为218、224、445和221。对各处理的土壤微生物组成分析结果显示,土壤中的优势菌群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拟杆菌门(Bacteroidot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ota)、绿弯菌门(Chloroflexi)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ota),均为农田土壤常见类群。【结论】在朝天椒定植后淋施0.35%石墨烯水溶液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朝天椒根区土壤肥力和酶活性,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群落结构,提高朝天椒的产量和品质。石墨烯具有作为碳肥在辣椒高产高效优质栽培上应用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墨烯碳肥 朝天椒 产量 品质 土壤养分 土壤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2年宿根蔗根围土壤丛枝菌根真菌多样性研究
9
作者 王晟 徐欣婷 +5 位作者 杨春华 覃晓娟 康贻豪 张金莲 招礼军 陈廷速 《热带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47-459,共13页
本研究旨在探究不同施肥水平下第2年宿根蔗根围土壤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l,AM)真菌的多样性,为AM真菌在甘蔗上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甘蔗品种桂糖29号(GT29)和桂糖58号(GT58)为试验材料,设4个施肥水平:0.0 kg/hm^(2)(A... 本研究旨在探究不同施肥水平下第2年宿根蔗根围土壤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l,AM)真菌的多样性,为AM真菌在甘蔗上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甘蔗品种桂糖29号(GT29)和桂糖58号(GT58)为试验材料,设4个施肥水平:0.0 kg/hm^(2)(A)、562.5 kg/hm^(2)(B)、1125.0 kg/hm^(2)(C)、2250.0 kg/hm^(2)(D)。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施肥水平对GT29的根系菌根侵染率有显著影响,而对GT58影响不显著。随着施肥水平的提高,AM真菌多样性和丰富度均显著下降。不同施肥水平的GT29根围土壤中共获得185个OTUs,GT58根围土壤中共获得175个OTUs。不同施肥水平下2个甘蔗品种根围土壤的优势AM真菌均为球囊霉属(Glomus)。在OTU水平对不同施肥水平甘蔗根围土壤AM真菌群落进行差异物种分析,发现GT29的2个差异物种均为球囊霉属,而GT58中的3个差异物种均为近明球囊霉属(Claroideoglomus)。经Mantel检验,发现土壤中的Ca、Mg含量与4个AM真菌属之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土壤pH与3个AM真菌属间也呈显著正相关。因此,过量施肥会使增产效果大幅降低,且造成土壤酸化及磷元素过剩,同时使甘蔗根围土壤AM真菌群落组成改变,多样性和丰富度降低,但品种间有差异;适量施肥有助于丰富土壤AM真菌的多样性,促进甘蔗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宿根蔗 根围土壤 丛枝菌根真菌 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贡蕉枯萎病生防木霉菌株gz-2的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17
10
作者 柯仿钢 黄思良 +3 位作者 付岗 汪茜 张欣 黎起秦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533-1539,共7页
拮抗西贡蕉枯萎病菌的木霉菌株gz-2是一株具有生防潜力的拮抗菌,依据其形态特征和ITS序列将其鉴定为哈茨木霉(Trichoderma harzianum Rifai)。gz-2菌株的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表明,该菌株最适宜在马铃薯蔗糖琼脂(PSA)培养基上生长;蔗... 拮抗西贡蕉枯萎病菌的木霉菌株gz-2是一株具有生防潜力的拮抗菌,依据其形态特征和ITS序列将其鉴定为哈茨木霉(Trichoderma harzianum Rifai)。gz-2菌株的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表明,该菌株最适宜在马铃薯蔗糖琼脂(PSA)培养基上生长;蔗糖、酵母膏分别为最佳碳氮源;菌丝最适生长温度范围为28-30℃;最适pH5.0-6.0;不同光照条件对该菌产孢影响明显。对西贡蕉枯萎病的盆栽防治试验结果表明,gz-2菌株对西贡蕉枯萎病具有一定的防效,其中每隔7 d施1次gz-2固体菌剂处理的防治效果最好,在伤根接种60 d后,平均防效达到74.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贡蕉 枯萎病 木霉菌株gz-2 生物学特性 防治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柳江生姜根际土壤丛枝菌根真菌资源研究 被引量:14
11
作者 汪茜 张金莲 +3 位作者 龙艳艳 李冬萍 陈廷速 车江旅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15-119,共5页
探明广西柳江生姜根际土壤丛枝菌根(AM)真菌的分布状况,为广西生姜AM真菌资源保护和优势菌株的筛选及开发利用提供参考。采集生姜健康植株和姜瘟病株根际5~20 cm土样,采用湿筛倾析—蔗糖离心法分离土壤中AM真菌孢子,并通过形态特征进... 探明广西柳江生姜根际土壤丛枝菌根(AM)真菌的分布状况,为广西生姜AM真菌资源保护和优势菌株的筛选及开发利用提供参考。采集生姜健康植株和姜瘟病株根际5~20 cm土样,采用湿筛倾析—蔗糖离心法分离土壤中AM真菌孢子,并通过形态特征进行鉴定。鉴定出7种类型AM真菌孢子,其中无梗囊霉属5种,球囊霉属2种。供试生姜根际土壤AM真菌群落中,无梗囊霉和球囊霉属占优势,双网无梗囊霉、细凹无梗囊霉、格但无梗囊霉、摩西球囊霉、Acaulospora sp.1为健康土样与病土共有种,而脆无梗囊霉和地表球囊霉为健康土样的特有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姜 根际土壤 丛枝菌根真菌 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东南沿海蔗区根际土壤AM真菌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14
12
作者 陈廷速 张金莲 +7 位作者 李松 覃晓娟 汪茜 王灿琴 吴圣进 谭裕模 杨荣仲 李杨瑞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57-61,共5页
【目的】探明广西东南沿海甘蔗种植区北海和钦州两地甘蔗根际土壤中从枝菌根真菌(AM真菌)的分布状况,为广西甘蔗AM真菌资源保护和优势菌株的筛选及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方法】采集蔗区甘蔗根际5~20cm土样,采用湿筛倾析-蔗糖离心法分... 【目的】探明广西东南沿海甘蔗种植区北海和钦州两地甘蔗根际土壤中从枝菌根真菌(AM真菌)的分布状况,为广西甘蔗AM真菌资源保护和优势菌株的筛选及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方法】采集蔗区甘蔗根际5~20cm土样,采用湿筛倾析-蔗糖离心法分离AM真菌孢子,根据形态结构鉴定孢子种属。【结果】分离出6种类型AM真菌孢子,其中球囊霉属两个类型,无梗囊霉属3个类型,盾巨孢囊霉属1个类型。【结论】供试蔗区根际土壤AM真菌群落中,无梗囊霉和球囊霉属占优势,A.sp1在两地蔗区出现数量最多,为共有种,两地蔗区特有种:钦州为未定种A.sp2,北海为S.gregari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蔗区 根际土壤 AM真菌 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主栽中高温平菇耐硒能力比较及生物富硒条件初步优化 被引量:5
13
作者 覃晓娟 熊建文 +3 位作者 何忠 王灿琴 韦仕岩 高忠奎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349-1352,共4页
【目的】筛选高耐硒平菇品种,初步优化高耐硒平菇菌丝液体富硒条件,为研发出高效安全的富硒功能食用菌产品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不同比例Na2SeO3添加到培养基中,通过比较固体培养基上13株中高温平菇菌落直径大小、菌丝长势强弱并结... 【目的】筛选高耐硒平菇品种,初步优化高耐硒平菇菌丝液体富硒条件,为研发出高效安全的富硒功能食用菌产品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不同比例Na2SeO3添加到培养基中,通过比较固体培养基上13株中高温平菇菌落直径大小、菌丝长势强弱并结合液体深层发酵试验,筛选出高耐硒平菇品种;通过单因子试验初步优化高耐硒平菇品种的Na2SeO3浓度、初始pH、接种量、装液量条件。【结果】供试的13株平菇菌株中以江都302对Na2SeO3的耐受系数最小,仅为0.40。单因素试验结果显示,江都302菌株在160r/min摇床转速、28℃培养7d条件下最适的Na2SeO3添加量为5~15mg/L、初始pH为5.0~7.0,接种量5%~15%、装液量80~120mL。【结论】不同平菇菌株对Na2SeO3的耐受力差异明显,以江都302号菌株的耐硒能力最强。培养基Na2SeO3浓度、初始pH、接种量、装液量对平菇菌丝生物富硒能力影响较大,在试验组合中,江都302菌株在Na2SeO3浓度10mg/L、初始pH6.0、接种量10%、装液量100mL/250mL时菌体含硒量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高温平菇 耐硒 富硒 条件优化 广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柑橘炭疽病生物防治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4
作者 汪茜 胡春锦 +2 位作者 柯仿钢 黄思良 黎起秦 《广西农业科学》 CAS CSCD 2010年第4期341-344,共4页
文章对柑橘炭疽病生防菌来源、生防作用机制等进行了综述,指出目前利用生防菌防治柑橘炭疽病存在对拮抗机制不完全了解、在实际应用中易受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防治效果不稳定等问题;用生物制剂替代传统的化学杀菌剂进行柑橘采后炭疽病... 文章对柑橘炭疽病生防菌来源、生防作用机制等进行了综述,指出目前利用生防菌防治柑橘炭疽病存在对拮抗机制不完全了解、在实际应用中易受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防治效果不稳定等问题;用生物制剂替代传统的化学杀菌剂进行柑橘采后炭疽病害防治,并使生物制剂在商业上有效推广运用,将是今后研究的热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柑橘 炭疽病 生物防治 作用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与广西水稻纹枯病相关菌系的鉴定和遗传特性研究(英文) 被引量:5
15
作者 胡春锦 魏源文 +2 位作者 黄思良 史国英 李杨瑞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45-51,共7页
对从广西28个市、县不同稻区采集的水稻纹枯病株上分离获得的186个类似丝核菌的真菌分离物进行系统研究。根据病原菌的培养性状、菌核大小、菌株生长最适温度和生长速率等形态学方法进行初步分类,然后利用rDNA的PCR-RFLP和序列分析法作... 对从广西28个市、县不同稻区采集的水稻纹枯病株上分离获得的186个类似丝核菌的真菌分离物进行系统研究。根据病原菌的培养性状、菌核大小、菌株生长最适温度和生长速率等形态学方法进行初步分类,然后利用rDNA的PCR-RFLP和序列分析法作进一步鉴定。结果表明,所有供试分离物可分为5个不同菌系,分别为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solani AG1-IA)、水稻丝核菌(Rhizoctonia oryzae-sativae)、水稻枯斑丝核菌(Rhizoctonia oryzae)、双核丝核菌的AG-A融合群真菌(Rhizoctoniasp AG-A)、嗜水小核菌(Sclerotium hydrophilum)。其中,Rhizoctonia oryzae、Rhizoctonia sp AG-A、Sclerotium hydrophilum3个菌系在广西为首次报道。致病力测定结果表明,5个菌系均能侵染水稻并引起相似的纹枯病症状,但致病力大小差异较大,其中R. solani AG1-IA是引起广西水稻纹枯病的主要的优势菌系,出现频率最高,致病力最强,其余4个菌系致病力相对比较弱,致病力强弱顺序为R. solani AG1-IA>R. oryzae>R. oryzae-sativae>S. hydrophilum>Rhizoctoniasp AG-A。测定不同菌系对水稻纹枯病防治上几种常规用药的敏感性,表明菌系间的药剂敏感性存在明显差异。研究结果揭示与广西水稻纹枯病相关菌系遗传结构的复杂性,除了常见典型水稻纹枯病菌R.solaniAG1-IA以外,其他不同遗传特性菌系的存在可能是导致该病害难以防治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今后水稻生产和病害防治上应引起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纹枯病 丝核菌属真菌 RDNA序列分析 遗传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株甘蔗根际促生细菌的鉴定及其生物学功能研究初报 被引量:5
16
作者 史国英 魏源文 +3 位作者 林丽 杨丽涛 李杨瑞 胡春锦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110-1114,共5页
为了给甘蔗根际促生细菌的开发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以及对微生物功能基因的挖掘利用提供有价值的菌种资源。利用常规分离方法从甘蔗根际中分离获得菌株GG08160,通过固氮酶活性测定、固氮酶基因nif H扩增及序列分析鉴定该细菌的固氮能力... 为了给甘蔗根际促生细菌的开发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以及对微生物功能基因的挖掘利用提供有价值的菌种资源。利用常规分离方法从甘蔗根际中分离获得菌株GG08160,通过固氮酶活性测定、固氮酶基因nif H扩增及序列分析鉴定该细菌的固氮能力;采用Salkowski比色法和溶磷圈D/d比值方法分别测定该菌株分泌IAA以及对无机磷的降解能力,利用含有浓度梯度草甘膦的培养基胁迫培养测定该菌株对草甘膦的抗性;采用盆栽接种法明确菌株对甘蔗幼苗的实际促生长作用;根据形态学、Biolog检测和16S rRNA序列分析对菌株GG08160进行鉴定,确定该菌株的分类地位。研究结果表明,菌株GG08160具有固氮、分泌IAA和降解无机磷的功能,能显著促进甘蔗幼苗的生长;该菌株在草甘膦含量达250 m M的培养基质中仍能正常生长,具有高抗草甘膦的活性;根据菌株培养性状、Biolog检测和16S r DNA序列分析结果,把该菌株鉴定为克雷伯氏菌属(Klebsiella sp.)细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根际促生细菌 分类鉴定 生物学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个野生云耳菌株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王灿琴 韦仕岩 +3 位作者 吴圣进 陈雪凤 蓝桃菊 吴小建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2386-2390,共5页
【目的】对5个野生云耳菌株TY041、TY071、TY081、TY026和YE1的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为野生云耳品种筛选的栽培试验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广西当前主栽黑木耳品种916和HME2作为对照,研究不同温度、氮碳素营养、酸碱性、含水量等条件... 【目的】对5个野生云耳菌株TY041、TY071、TY081、TY026和YE1的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为野生云耳品种筛选的栽培试验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广西当前主栽黑木耳品种916和HME2作为对照,研究不同温度、氮碳素营养、酸碱性、含水量等条件对各菌株的菌丝长速和长势的影响及其抗霉菌性能的表现。【结果】5个野生云耳菌株和对照品种的最佳氮、碳源分别为酵母膏和葡萄糖;最适合菌丝生长温度为30℃,但在偏低的温度条件下野生云耳菌株的生长优于黑木耳对照品种;最适含水量为65%~70%;最适酸碱度为pH 8~9; TY081、TY026抗青霉菌的性能最好,且优于对照。【结论】5个野生云耳菌株和广西当地主栽的黑木耳对照品种的生物学特性基本一致,均可作为广西本土云耳优良新品种的筛选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耳 野生菌株 生物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株野生金福菇菌株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王灿琴 韦仕岩 +3 位作者 吴圣进 汪茜 覃晓娟 黄日保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2071-2075,共5页
为了解一株从野外分离得到的金福菇TG-506菌株的生物学特性,测定了不同温度、pH值、培养料含水量、碳氮源条件下金福菇菌丝体的生长情况.结果表明,金福菇TG-506菌株菌丝在22~34℃温度范围均有生长,最适温度为30℃;在培养料含水量65%... 为了解一株从野外分离得到的金福菇TG-506菌株的生物学特性,测定了不同温度、pH值、培养料含水量、碳氮源条件下金福菇菌丝体的生长情况.结果表明,金福菇TG-506菌株菌丝在22~34℃温度范围均有生长,最适温度为30℃;在培养料含水量65%~75%时菌丝生长快,最适为75%;最适酸碱度为pH8;在以麦芽糖、果糖和蔗糖作为碳源的培养基上菌丝生长良好,最佳碳源为麦芽糖;在以酵母膏、蛋白胨、硝酸钾作为氮源的培养基上菌丝生长快,最佳氮源为酵母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福菇 野生菌株 生物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杧果红点病病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覃丽萍 黄思良 +5 位作者 喻丽华 林长河 胡春锦 林善海 岑贞陆 谢玲 《中国南方果树》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1-14,共4页
杧果红点病是近年在海南杧果上发现的新病害,由炭疽菌Colletotrichumsp.引起。研究结果表明,该菌菌丝生长、孢子萌发的温度范围均为13-37℃,适宜温度25-31℃;孢子产生温度16-37℃,最适温度34℃。菌丝生长、孢子形成、孢子萌发的pH值范围... 杧果红点病是近年在海南杧果上发现的新病害,由炭疽菌Colletotrichumsp.引起。研究结果表明,该菌菌丝生长、孢子萌发的温度范围均为13-37℃,适宜温度25-31℃;孢子产生温度16-37℃,最适温度34℃。菌丝生长、孢子形成、孢子萌发的pH值范围广,均为3.0-11.0,适宜pH值分别为4.0-8.0、4.0-7.0和5.0-9.0。供试碳源中,以葡萄糖、蔗糖、菊糖为碳源菌丝生长良好;以菊糖为碳源最适产孢。供试氮源中,以硝酸钙、硝酸钾为氮源菌丝生长良好;以甘氨酸为氮源产孢量最大。营养及光照条件对菌丝生长、产孢有明显影响,在PSA、PSA+酵母膏培养基上菌丝生长良好,在PSA+酵母膏培养基上产孢量大;光照可促进产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杧果 红点病 生物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香蕉枯萎病菌4号生理小种对桂蕉6号的致病力分化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韦绍龙 霍秀娟 李朝生 《湖北农业科学》 2016年第11期2796-2798,2801,共4页
桂蕉6号是广西的主栽香蕉品种,占全区香蕉种植面积的90%以上。为了明确广西香蕉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cubense)4号生理小种对桂蕉6号的致病力,通过采集分离,获得41个香蕉枯萎病菌4号生理小种菌株,用伤根淋灌法接种香蕉组培... 桂蕉6号是广西的主栽香蕉品种,占全区香蕉种植面积的90%以上。为了明确广西香蕉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cubense)4号生理小种对桂蕉6号的致病力,通过采集分离,获得41个香蕉枯萎病菌4号生理小种菌株,用伤根淋灌法接种香蕉组培苗。根据病菌对桂蕉6号的致病力强弱,上述菌株可以分为3类,其中强致病力菌株22个,中致病力菌株7个,弱致病力菌株12个,分别占供试菌株的53.66%、17.07%、29.27%。由此可见,广西香蕉枯萎病菌4号生理小种存在明显的致病力分化现象,强致病力菌株为优势种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蕉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cubense) 4号生理小种 致病力分化 桂蕉6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