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广西东南沿海蔗区根际土壤AM真菌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14
1
作者 陈廷速 张金莲 +7 位作者 李松 覃晓娟 汪茜 王灿琴 吴圣进 谭裕模 杨荣仲 李杨瑞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57-61,共5页
【目的】探明广西东南沿海甘蔗种植区北海和钦州两地甘蔗根际土壤中从枝菌根真菌(AM真菌)的分布状况,为广西甘蔗AM真菌资源保护和优势菌株的筛选及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方法】采集蔗区甘蔗根际5~20cm土样,采用湿筛倾析-蔗糖离心法分... 【目的】探明广西东南沿海甘蔗种植区北海和钦州两地甘蔗根际土壤中从枝菌根真菌(AM真菌)的分布状况,为广西甘蔗AM真菌资源保护和优势菌株的筛选及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方法】采集蔗区甘蔗根际5~20cm土样,采用湿筛倾析-蔗糖离心法分离AM真菌孢子,根据形态结构鉴定孢子种属。【结果】分离出6种类型AM真菌孢子,其中球囊霉属两个类型,无梗囊霉属3个类型,盾巨孢囊霉属1个类型。【结论】供试蔗区根际土壤AM真菌群落中,无梗囊霉和球囊霉属占优势,A.sp1在两地蔗区出现数量最多,为共有种,两地蔗区特有种:钦州为未定种A.sp2,北海为S.gregari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蔗区 根际土壤 AM真菌 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同工酶、RAPD技术及形态学标记对不同地域木豆品种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蒋慧萍 李杨瑞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483-486,共4页
试验选用5个不同地理来源的木豆品种(分别来自广西、海南、非洲、缅甸和印度)和3个ICR ISAT杂交木豆品种(ICPH8、ICPL87091、ICPL87119)作为供试材料。分别采用形态标记、过氧化物酶同工酶标记和RAPD标记对8个品种资源的遗传多样性进行... 试验选用5个不同地理来源的木豆品种(分别来自广西、海南、非洲、缅甸和印度)和3个ICR ISAT杂交木豆品种(ICPH8、ICPL87091、ICPL87119)作为供试材料。分别采用形态标记、过氧化物酶同工酶标记和RAPD标记对8个品种资源的遗传多样性进行研究,并对形态标记及RAPD试验结果进行了聚类分析,结果表明:①通过对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酶谱分析,发现8个木豆品种的电泳图谱谱带条数和迁移距离相同,说明8个木豆品种遗传相似性高;②通过对8个品种1年的表型性状观察,发现各品种在表型上存在一定差异,如生育期、花色和粒色等。将表型的18个数量性状进行聚类分析,发现各品种间的遗传相似系数高;同时对8个品种进行RAPD标记分析,并绘制亲缘关系系谱图,同样也得到各品种间的遗传距离很近,平均为0.25。从而证实了8个木豆品种遗传基础接近,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豆 遗传多样性 过氧化物酶同工酶 表型性状 RAPD标记 聚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壤区桉树人工林与不同林分土壤微生物活性及细菌多样性的比较 被引量:51
3
作者 谭宏伟 杨尚东 +6 位作者 吴俊 刘永贤 熊柳梅 周柳强 谢如林 黄国勤 赵其国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575-584,共10页
以广西红壤区桉树人工林、马尾松人工林和天然阔叶林为对象,采用PCR-DGGE以及稀释平板法等现代和传统分析技术,比较分析了不同林分土壤生物学性状以及细菌群落结构的特征。结果表明:桉树对林地土壤可培养微生物数量的影响效果虽逊于天... 以广西红壤区桉树人工林、马尾松人工林和天然阔叶林为对象,采用PCR-DGGE以及稀释平板法等现代和传统分析技术,比较分析了不同林分土壤生物学性状以及细菌群落结构的特征。结果表明:桉树对林地土壤可培养微生物数量的影响效果虽逊于天然阔叶林树种,但与广西乡土树种马尾松之间并无显著差异。此外,桉树人工林土壤中涉及碳、氮、磷循环的土壤酶活性低于天然阔叶林和马尾松人工林,同样表征土壤肥力的微生物生物量碳、氮指标也逊于天然阔叶林,但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在两种人工林之间无规律性的差异。同时,桉树人工林土壤细菌多样性指数(H)、丰富度(S)以及均匀度(EH)指数均逊于天然阔叶林,但与广西乡土树种马尾松之间的差异并不显著。桉树对林地土壤肥力及生态环境的影响效果虽不及天然阔叶林树种,但与广西乡土树种马尾松林的生态效应相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 桉树 马尾松 阔叶林 土壤肥力 生态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蔗宿根矮化病PCR检测技术优化分析 被引量:13
4
作者 周丹 谢晓娜 +2 位作者 陈明辉 杨丽涛 李杨瑞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616-620,共5页
【目的】在PCR的基本程序上,以甘蔗宿根矮化病菌Lxx16S~23S rDNA内部转录间隔区特异性引物,优化PCR反应条件,以建立稳定、快速、灵敏度高的甘蔗宿根矮化病PCR检测技术。【方法】以Lxx基因组DNA为模板,采用TaKaRa的Ex Taq Polymerase和2... 【目的】在PCR的基本程序上,以甘蔗宿根矮化病菌Lxx16S~23S rDNA内部转录间隔区特异性引物,优化PCR反应条件,以建立稳定、快速、灵敏度高的甘蔗宿根矮化病PCR检测技术。【方法】以Lxx基因组DNA为模板,采用TaKaRa的Ex Taq Polymerase和2×GCBufferⅡ,调整退火温度和引物浓度等主要因子,优化PCR反应体系;稀释Lxx基因组DNA模板的浓度,检测优化PCR的灵敏度;用优化的PCR对田间生长的甘蔗品种GT11叶片总DNA进行RSD测定。【结果】优化的PCR得到清晰特异的条带为Lxx16S~23S rDNA内部转录间隔区序列;能从稀释1000倍的Lxx基因组DNA(15.9pg/μL)中检测到Lxx,而常规的PCR只能从稀释100倍的Lxx基因组DNA(159pg/μL)中检测到Lxx,且出现假阴性,不稳定。对田间生长的甘蔗品种GT11叶片总DNA进行PCR检测,结果用优化后的PCR检测RSD感染率为66.7%,而常规的PCR检测RSD感染率为0。【结论】优化的PCR体系为:2×GCBufferⅡ12.5μL,Ex Taq DNA酶(5U/μL)0.2μL;dNTP(2.5mmol/L)1.5μL;Lxx1(10μmol/L)1.0μL,Lxx2(10μmol/L)1.0μL,DNA模板1.0μL,用ddH2O双蒸水补足至25.0μL。PCR反应程序为:95℃预变性10min,94℃15s,57℃15s,72℃30s,40个循环;72℃延伸10min。优化的PCR比常规PCR的灵敏度高、结果稳定、检测效率高,更适合于田间大批量样品快速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宿根矮化病 PCR检测 16S^23SrDNA 优化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葡萄霜霉菌效应因子PvCRN91功能分析
5
作者 孙大运 刘露露 +4 位作者 郭泽西 韦淑梅 潘凤英 曲俊杰 尹玲 《南方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33-543,共11页
【目的】克隆葡萄霜霉菌PvCRN91基因并研究其功能,为揭示葡萄霜霉菌的致病机制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利用分子克隆技术扩增PvCRN91基因全长,并分析其编码蛋白的生物信息学特征。通过本氏烟上瞬时表达效应蛋白PvCRN91,观察其在烟草叶片... 【目的】克隆葡萄霜霉菌PvCRN91基因并研究其功能,为揭示葡萄霜霉菌的致病机制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利用分子克隆技术扩增PvCRN91基因全长,并分析其编码蛋白的生物信息学特征。通过本氏烟上瞬时表达效应蛋白PvCRN91,观察其在烟草叶片上的表现和对马铃薯疫霉激发子INF1和小鼠促凋亡蛋白BAX触发细胞坏死的影响。构建pBWA(V)HS-PvCRN91-GFP融合表达载体,在葡萄叶片和烟草叶片瞬时表达,并分别接种葡萄霜霉菌和烟草疫霉,分析其促进病原菌侵染的能力。构建pBI221-PvCRN91-GFP表达载体,并在烟草原生质体瞬时表达,分析PvCRN91蛋白的亚细胞定位情况。构建pBWA(V)HS-PvCRN91-3×Flag融合表达载体,通过免疫沉淀—质谱联用技术(IP-MS)方法筛选与PvCRN91互作的靶蛋白。【结果】PvCRN91基因编码区(CDS)全长351 bp,编码116个氨基酸残基,蛋白相对分子量约13.03 kD,不含有信号肽、核定位序列(NLS)和跨膜结构域,含有1个Crinkler结构域和consen‐sus disorder prediction区域;PvCRN91的二级结构含有α-螺旋(31.90%)、延伸链(22.41%)和无规则卷曲(45.69%)。序列比对发现,在多种疫霉菌、水霉菌、霜霉菌和丝囊霉菌中均存在与PvCRN91蛋白一致性较高(56.60%~74.77%)的序列,推测PvCRN91是一个保守的效应因子。PvCRN91蛋白不具有触发烟草细胞坏死的能力,但能完全抑制INF1和BAX诱导的细胞程序性死亡(PCD)反应。PvCRN91效应因子可促进葡萄霜霉菌和烟草疫霉菌的侵染。PvCRN91蛋白亚细胞定位于细胞质和细胞核,推测其在细胞质或细胞核中与寄主靶蛋白互作,抑制寄主的免疫反应。IP-MS方法初步筛选到252个可能与PvCRN91互作的靶蛋白,通过多个代谢途径影响烟草的生理生化和防御反应。【结论】PvCRN91是一个毒力因子,可能在细胞质或细胞核中操纵寄主的靶蛋白,降低植物的防卫反应,促进病原菌的侵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霜霉菌 PvCRN91基因 效应因子 Crinkler结构域 防卫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荸荠种质资源品种遗传多样性ISSR分析 被引量:6
6
作者 江文 陈丽娟 +3 位作者 欧昆鹏 蔡炳华 高美萍 李杨瑞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751-756,共6页
为揭示不同荸荠栽培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利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24个荸荠品种的亲缘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从100条ISSR引物中筛选出适合荸荠种质分析的11条ISSR引物,共扩增出86条带,平均每条引物扩增出7.8条带,多态性为69条带,多态性比... 为揭示不同荸荠栽培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利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24个荸荠品种的亲缘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从100条ISSR引物中筛选出适合荸荠种质分析的11条ISSR引物,共扩增出86条带,平均每条引物扩增出7.8条带,多态性为69条带,多态性比例为80.3%。供试的24份荸荠品种两两之间的遗传距离值在0.0909-0.6071之间,平均值为0.3493。UPGMA法聚类结果表明24个荸荠品种在遗传距离0.34处可分为五类。24个荸荠品种在ISSR分析中亲缘关系较近,其遗传基础相对较狭窄,但部分不同地区栽培品种之间仍存在一定的遗传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荸荠 ISSR分子标记 聚类分析 遗传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蔗地定量施用糖厂酒精废液技术体系多点试验 被引量:18
7
作者 李杨瑞 朱秋珍 王维赞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2008年第3期749-756,共8页
通过新鲜酒精废液直接定量在甘蔗地施用,结合地膜覆盖建立了甘蔗地定量施用糖厂酒精废液技术体系,并于2005年在广西6个不同蔗区进行新植和宿根蔗不同酒精废液施用量对比试验。结果显示,3个施用酒精废液的处理(45、75、105 t/hm2),甘蔗... 通过新鲜酒精废液直接定量在甘蔗地施用,结合地膜覆盖建立了甘蔗地定量施用糖厂酒精废液技术体系,并于2005年在广西6个不同蔗区进行新植和宿根蔗不同酒精废液施用量对比试验。结果显示,3个施用酒精废液的处理(45、75、105 t/hm2),甘蔗平均产量分别为92.3、102.5、93.7 t/hm2,分别比不施肥处理(CK1)增产13.24%、17.55%和14.92%,比常规施肥处理(CK2)增产7.66%、11.75%和9.25%;甘蔗平均蔗糖分分别为14.66%、14.85%和14.83%,分别比CK1提高0.06%、0.25%和0.23%,比CK2提高0.11%、0.30%和0.28%。表明新鲜酒精废液直接定量在甘蔗地施用是可行的,尤以75 t/hm2的处理效果最佳。推广酒精废液直接还田与地膜覆盖相结合的技术,既可增产增糖,降低甘蔗生产成本,提高蔗糖整体经济效益,同时对消除环境污染,变废为宝,发展蔗糖业循环经济意义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酒精废液 定量 还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饱和灌溉条件下番茄施肥减量技术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杨尚东 吴俊 +5 位作者 周柳强 谢如林 黄金生 黄美福 刘永贤 谭宏伟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232-1236,共5页
大田非饱和灌溉条件下,研究减量施肥对番茄养分吸收特性、产量及品质的影响,旨在为科学地指导番茄灌溉和施肥提供技术支撑。结果表明:与常规灌溉施肥相比,滴灌减量施肥处理对番茄不同生长时期(苗期、花期、结果期和成熟期)中氮(N)、磷(P... 大田非饱和灌溉条件下,研究减量施肥对番茄养分吸收特性、产量及品质的影响,旨在为科学地指导番茄灌溉和施肥提供技术支撑。结果表明:与常规灌溉施肥相比,滴灌减量施肥处理对番茄不同生长时期(苗期、花期、结果期和成熟期)中氮(N)、磷(P2O5)、钾(K2O)的吸收量和积累速率均有显著的促进效果,并且显著提高了番茄的产量和品质;同时滴灌施肥技术比广西常规施氮、磷、钾肥每公顷用量分别减少118、15、150 kg,有助于降低番茄生产成本,经济效益显著。综上所述,滴灌施肥是一项适合于广西的自然条件,值得在番茄生产中推广应用的水肥一体化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饱和灌溉 减量施肥 番茄 产量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第8染色体的SSR标记分析香稻居群遗传多样性 被引量:1
9
作者 陈远孟 张向军 +3 位作者 陈传华 罗群昌 李容柏 李杨瑞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2007年第6期1166-1171,共6页
用5对与香味基因连锁的SSR标记对广西种植的香稻、非香地方籼型栽培稻、非香地方粳型栽培稻以及南亚香稻UPRB系列、UPRH系列、B系列共6个居群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6个居群在第8染色体的遗传多样性以南亚香稻B系列居群的最大;... 用5对与香味基因连锁的SSR标记对广西种植的香稻、非香地方籼型栽培稻、非香地方粳型栽培稻以及南亚香稻UPRB系列、UPRH系列、B系列共6个居群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6个居群在第8染色体的遗传多样性以南亚香稻B系列居群的最大;聚类表明,南亚香稻居群与广西水稻居群(包括香稻与非香稻居群)各自聚为一类,说明南亚香稻与广西水稻种质在第8染色体上存在遗传差异,证明了南亚香稻类群的独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稻 SSR标记 遗传多样性 居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葡萄成花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0
作者 丰景 卢江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673-1681,共9页
开花是植物从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变的重要时期,而开花调控成为近年来植物分子生物学研究的热点。拟南芥中存在多条调控开花的信号途径如光周期途径、春化途径、赤霉素途径和自主途径等。目前,在葡萄中已经发现了许多葡萄花发育相关的... 开花是植物从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变的重要时期,而开花调控成为近年来植物分子生物学研究的热点。拟南芥中存在多条调控开花的信号途径如光周期途径、春化途径、赤霉素途径和自主途径等。目前,在葡萄中已经发现了许多葡萄花发育相关的重要基因,是拟南芥花发育相关基因的同源基因,并且绝大多数基因具有与拟南芥相似的功能。本文综述了开花相关基因在葡萄开花时间、花发育过程以及其他过程中的功能,以期为葡萄成花机制的深入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花整合子 花发育 成花诱导 同源基因 葡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百香果响应烟草疫霉侵染的分子机制及基因挖掘 被引量:2
11
作者 孙嘉曼 陈格 +4 位作者 罗海玲 黄永才 刘增亮 杨柳 张进忠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89-600,共12页
【目的】在转录水平上分析百香果响应烟草疫霉(Phytophthora nicotianae)侵染的表达模式,挖掘抗性相关基因并解析其作用机制,为利用分子手段进行百香果抗病性状筛选和抗病品种选育打下基础。【方法】以百香果主栽品种钦果9号为试材,对... 【目的】在转录水平上分析百香果响应烟草疫霉(Phytophthora nicotianae)侵染的表达模式,挖掘抗性相关基因并解析其作用机制,为利用分子手段进行百香果抗病性状筛选和抗病品种选育打下基础。【方法】以百香果主栽品种钦果9号为试材,对烟草疫霉侵染12、24、48、72和96 hpi钦果9号进行组织表型观察和生理指标测定;采用转录组测序(RNA-Seq)构建钦果9号响应烟草疫霉侵染的转录组,使用DESeq分析基因表达差异,以P<0.005、错误发现率(FDR)≤0.001和|log2 Ratio|≥1为标准筛选差异表达基因(DEGs);通过BLAST2GO和KOBAS2等进行DEGs的GO功能注释分析和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明确钦果9号响应烟草疫霉侵染的主要通路和代谢途径;挖掘与植物抗病相关代谢通路的DEGs并利用MeV软件绘制基因表达热图,分析其在烟草疫霉侵染钦果9号过程中的动态变化趋势;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基因表达量差异与转录组数据的一致性。【结果】烟草疫霉侵染钦果9号初期叶片无明显症状,侵染48hpi叶片出现褪绿,随着侵染时间不断延长,病斑颜色变深并不断扩大呈明显棕色枯斑;从侵染12hpi开始所有处理组钦果9号叶片中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24 hpi时SOD活性达最高值,表明侵染初期烟草疫霉已开始从伤口侵入钦果9号叶片。转录组分析共筛选获得7163个DEGs,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发现,DEGs主要在植物激素信号转导、植物—病原菌互作、苯丙烷类生物合成、MAPK信号途径及类黄酮生物合成等与植物抗病相关的通路显著富集,表明这些通路在转录水平上是百香果响应烟草疫霉侵染的主要代谢途径。植物—病原菌互作通路中的PR1、CERK1、RPM1、CDPK和CML等基因,茉莉酸(JA)/乙烯(ET)信号途径中的JAR1、JAZ2、ERF1、EBF1和ERS等基因,以及次生代谢相关的CAD6、4CL、POD、CHS和LDOX等基因均在感染烟草疫霉的钦果9号植株中大幅上调表达,推测这些基因参与了百香果对烟草疫霉的抗性反应过程。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验证了RNA-Seq数据的可靠性。【结论】植物激素信号转导、植物—病原菌互作、苯丙烷类生物合成、MAPK信号途径及类黄酮生物合成是百香果响应烟草疫霉侵染的主要信号通路和代谢途径。不同代谢途径中的关键基因以复杂方式参与了百香果对烟草疫霉的抗性反应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百香果 烟草疫霉 转录组分析 分子机制 基因挖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荔枝转录因子LcMYB8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石雨雨 卿昊炜 +9 位作者 桂秋林 黎明 易晨歆 黄川 陈艳艳 刘红枫 郭慧勤 彭宏祥 丁峰 张树伟 《中国果树》 2024年第6期68-76,共9页
为探究LcMYB8转录因子在荔枝成花调控中的作用,以妃子笑荔枝为试验材料,克隆LcMYB8转录因子的序列全长,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LcMYB8转录因子在不同器官、年周期以及低温处理中的时空表达模式。结果显... 为探究LcMYB8转录因子在荔枝成花调控中的作用,以妃子笑荔枝为试验材料,克隆LcMYB8转录因子的序列全长,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LcMYB8转录因子在不同器官、年周期以及低温处理中的时空表达模式。结果显示,LcMYB8转录因子全长1749 bp,其中开放阅读框915 bp,共编码304个氨基酸。时空表达模式表明,LcMYB8转录因子可能在荔枝成花和果实发育期起着关键作用。研究结果旨在为荔枝优质新品种培育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荔枝 LcMYB8转录因子 表达模式 成花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个葡萄品种花芽分化过程中内源激素含量变化初报 被引量:16
13
作者 林玲 黄羽 +3 位作者 谢太理 张瑛 周咏梅 文仁德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806-809,共4页
【目的】研究3个葡萄品种在花芽分化过程中内源激素含量的变化,探寻葡萄花芽分化及发育的生理机制。【方法】在葡萄花芽分化期,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巨峰、维多利亚、赤霞珠等3个葡萄品种花芽内4种内源激素吲哚乙酸(IAA)、赤霉... 【目的】研究3个葡萄品种在花芽分化过程中内源激素含量的变化,探寻葡萄花芽分化及发育的生理机制。【方法】在葡萄花芽分化期,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巨峰、维多利亚、赤霞珠等3个葡萄品种花芽内4种内源激素吲哚乙酸(IAA)、赤霉素(GA)3、玉米素核苷(ZRs)和脱落酸(ABA)含量的变化。【结果】3个葡萄品种在花芽分化过程中IAA含量均表现为先降低到后期又略有升高;GA3含量在花芽分化期间表现为逐渐减少,到后期降至一个极低水平;ZRs含量均表现为前期降低、后期有较大幅度升高;维多利亚和赤霞珠的ABA含量表现为逐渐下降,巨峰的ABA含量表现为前期升高后急剧下降,3个品种的ABA含量后期均维持在一个较稳定的水平。【结论】巨峰、维多利亚、赤霞珠葡萄的花芽分化需要较高水平的ZRs、低水平的GA3和较低水平的IA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 花芽分化 酶联免疫 内源激素 含量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通野生稻苗期耐冷性QTL的鉴定与分子定位 被引量:15
14
作者 郑加兴 马增凤 +11 位作者 宋建东 刘驰 李永桃 黄大辉 韦绍丽 张月雄 密克 黄金艳 陈淼 蒙姣荣 李容柏 陈保善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52-58,共7页
以两份普通野生稻核心种质资源DP15和DP30为供体、9311为受体构建染色体片段代换系鉴定苗期耐冷性QTL;利用苗期耐冷性最强的1个代换系构建QTL作图群体,用SSR标记对其主效QTL进行定位。研究结果表明,两个抗源DP15和DP30所含的苗期耐冷性... 以两份普通野生稻核心种质资源DP15和DP30为供体、9311为受体构建染色体片段代换系鉴定苗期耐冷性QTL;利用苗期耐冷性最强的1个代换系构建QTL作图群体,用SSR标记对其主效QTL进行定位。研究结果表明,两个抗源DP15和DP30所含的苗期耐冷性QTL的数量、位点及耐冷性效应均存在明显的差异。在基本上覆盖两个亲本全基因组的230份BC4F2代换系中共发现19个苗期耐冷性QTL,分布在水稻12条染色体上,第3和第8染色体上有比较密集的苗期耐冷性QTL分布。这19个分布于全基因组的苗期耐冷性QTL被分别分离到不同的野生稻染色体片段代换系里,效应最小的微效QTL位点所在的代换系在苗期耐冷性鉴定中的活苗率仅为8%,而效应最大的主效QTL位点所在代换系的活苗率达到74%。这个主效QTLqSCT-3-1被定位在第3染色体着丝点附近长臂上的RM15031-RM3400区间,距离最近的标记RM15040、RM1164的遗传距离为1.8 c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冷性 数量性状基因座 普通野生稻 染色体片段代换系 基因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SSR鉴定亲缘关系非常近的芒果栽培品种(英文) 被引量:17
15
作者 何新华 李杨瑞 +2 位作者 郭永泽 欧世金 李荣柏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44-47,共4页
用ISSR技术鉴定7个吕宋芒品种(系)和柳州吕宋芒。从30个引物中筛选出6个多态性好的ISSR引物建立DNA指纹图谱用于区分吕宋芒品种(系)。分析DNA指纹图谱,发现这6个引物中每个引物都能区分吕宋系列品种(系),表明ISSR-PCR技术对芒果品种(系... 用ISSR技术鉴定7个吕宋芒品种(系)和柳州吕宋芒。从30个引物中筛选出6个多态性好的ISSR引物建立DNA指纹图谱用于区分吕宋芒品种(系)。分析DNA指纹图谱,发现这6个引物中每个引物都能区分吕宋系列品种(系),表明ISSR-PCR技术对芒果品种(系)的鉴定非常有效,能区分亲缘关系很近的品种(系)。基于69条多态性条带的聚类分析结果,发现吕宋芒和其它供试的7个品种(系)同源性低,而这7个品种(系):高州吕宋芒、湛江吕宋芒、田阳香芒、金钱芒、柳州吕宋芒、粤西一号、攀西红吕宋同源性较高,可归为一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芒果 ISSR 品种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萘乙酸与多效唑对茉莉成花及新梢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17
16
作者 黄诚梅 江文 +1 位作者 吴建明 杨柳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742-748,共7页
在茉莉开花前期分别使用不同浓度NAA与PP333均匀喷施于植株茎、叶片等生长部位,对其新梢与花蕾生长及其4种内源激素——生长素(IAA)、赤霉素(GA)、脱落酸(ABA)、玉米素核苷(ZR)的含量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NAA处理使... 在茉莉开花前期分别使用不同浓度NAA与PP333均匀喷施于植株茎、叶片等生长部位,对其新梢与花蕾生长及其4种内源激素——生长素(IAA)、赤霉素(GA)、脱落酸(ABA)、玉米素核苷(ZR)的含量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NAA处理使茉莉新梢徒长,成花比对照推迟2~4d;PP333处理的茉莉新梢矮化,而成花比对照提早2~4d。(2)NAA处理后,茉莉新梢中IAA与ABA含量处理初期较高,后快速下降,后期稳定在较高水平;GA含量稍低于对照,ZR含量降低并稍低于对照。PP333处理后,茉莉新梢中IAA与ABA含量初期较高,而后缓慢下降;GA含量与对照一样快速上升;ZR含量在初期含量较高,后缓慢下降,但较对照稳定在较高水平。(3)PP333处理的茉莉植株新梢中ABA/IAA、GA/IAA、ZR/IAA比值在处理后迅速上升,特别是GA/IAA、ZR/IAA比值明显高于对照,而相应NAA处理的3个比值与对照无明显差异。可见,经NAA与PP333处理能明显调节茉莉新梢及花蕾生长进程,保持较高水平的内源激素GA、ZR、GA/IAA、ZR/IAA比值在茉莉新梢及花蕾生长过程中起关键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萘乙酸 多效唑 茉莉成花 内源激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TIR-NB-LRR类型抗病基因各结构域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17
作者 尹玲 方辉 +2 位作者 黄羽 卢江 曲俊杰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86-190,共5页
植物抗病反应是一个多基因调控的复杂过程,在这个过程中R基因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根据其氨基酸基序组成以及跨膜结构域的不同,R基因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其中NBS-LRR类型是植物基因组中最大的基因家族之一。TIR-NB-LRR类型的抗病基因又... 植物抗病反应是一个多基因调控的复杂过程,在这个过程中R基因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根据其氨基酸基序组成以及跨膜结构域的不同,R基因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其中NBS-LRR类型是植物基因组中最大的基因家族之一。TIR-NB-LRR类型的抗病基因又是NB-LRR类型中的一大类,也是目前抗病基因研究的热点。该文总结了TIR-NB-LRR类型抗病基因各个结构域的功能和相关的研究进展。相关研究表明,TIR结构域主要通过自身或异源的二聚体化介导抗性信号的转导,但也有部分研究表明,该结构域可能参与病原菌的特异性识别。NBS结构域常被认为具有"分子开关"的功能,它可以通过结合ADP或ATP来调节植物抗病蛋白的构象变化,从而调节下游抗病信号的传导。LRR结构域在植物与病原菌互作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与病原菌的无毒蛋白直接或间接互作来特异识别病原菌。也有研究发现,LRR结构域具有调节信号传导的功能。这些信息将为研究植物抗病机理提供理论依据,也为将来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对作物进行定向抗病育种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病基因 TIR结构域 NBS结构域 LRR结构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和抗性育种研究进展 被引量:18
18
作者 贺文爱 黄大辉 +7 位作者 岑贞陆 张月雄 马增风 刘驰 陈英之 卢双楠 刘开勇 李容柏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16-119,共4页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简称细条病)是由Xanthom onas oryzae pv. oryzicola侵染引起的全球性病害,对水稻生产构成严重威胁。发掘和利用新抗源、定位克隆抗性基因及深入了解病原菌—水稻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等对于水稻抗细条病研究有重要意义...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简称细条病)是由Xanthom onas oryzae pv. oryzicola侵染引起的全球性病害,对水稻生产构成严重威胁。发掘和利用新抗源、定位克隆抗性基因及深入了解病原菌—水稻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等对于水稻抗细条病研究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介绍了细条病的抗性鉴定与抗源筛选、抗性基因遗传分析与分子标记定位、抗性基因的克隆、抗性育种的研究现状,提出了加快抗细条病育种研究进程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细菌性条斑病 基因 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年两收栽培模式下粘虫板对葡萄蓟马诱杀效果 被引量:12
19
作者 时晓芳 白先进 +8 位作者 谢太理 曹雄军 刘金标 林玲 韩佳宇 周咏梅 郭荣荣 成果 张瑛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2654-2658,共5页
【目的】了解广西葡萄一年两收栽培模式下,粘虫板对葡萄蓟马的诱杀效果及其田间发生规律,为葡萄蓟马达到有效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在广西,‘桂葡3号’葡萄的两个生长季中,悬挂不同种类(蓝色、黄色、黄色信息素)、不同间距(3、4和... 【目的】了解广西葡萄一年两收栽培模式下,粘虫板对葡萄蓟马的诱杀效果及其田间发生规律,为葡萄蓟马达到有效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在广西,‘桂葡3号’葡萄的两个生长季中,悬挂不同种类(蓝色、黄色、黄色信息素)、不同间距(3、4和5m)、不同高度(1、1.5和2 m)的粘虫板,通过在特定时间内调查粘虫板上蓟马的虫口数来评价粘虫板对葡萄蓟马的诱集效果。【结果】在葡萄一年两收栽培模式下,蓝色粘虫板对葡萄蓟马的诱杀作用好于黄色、黄色信息素粘虫板;蓝色粘虫板间距为4 m时对葡萄蓟马的诱杀效果好于蓝色粘虫板间距为3和5 m;悬挂高度为2 m的粘虫板对葡萄蓟马的诱杀效果较好;蓝色粘虫板的防治效果达到45.8%~49.6%。葡萄花期蓟马迅速增加,在幼果期前后达到最高峰,果实膨大期后葡萄蓟马虫口数逐渐减少。【结论】在葡萄一年两收栽培模式下,第2个生长季蓟马虫口数要高于第1个生长季,葡萄花期蓟马迅速增加,在幼果期前后达到最高峰,果实膨大期葡萄蓟马虫口数逐渐减少。通过悬挂蓝色粘虫板高度为2m,间距为4m来诱杀葡萄蓟马的防治效果最好,可达49.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 一年两收 蓟马 粘虫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圆叶葡萄种子发育过程中多酚积累特性 被引量:7
20
作者 魏征 郭文锋 +4 位作者 黄羽 尹玲 曲俊杰 张雅丽 卢江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54-164,共11页
以栽培于广西地区2个圆叶葡萄品种‘Noble’和‘Carlos’为实验材料,以真葡萄品种‘赤霞珠’和‘雷司令’为对照,使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三重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分析其种子发育过程中多酚组成和积累特性。结果表明:在4种葡萄发育过程... 以栽培于广西地区2个圆叶葡萄品种‘Noble’和‘Carlos’为实验材料,以真葡萄品种‘赤霞珠’和‘雷司令’为对照,使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三重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分析其种子发育过程中多酚组成和积累特性。结果表明:在4种葡萄发育过程的种子样品中共检测到106种多酚,包括48种鞣花酸及前体物、24种黄酮醇、20种羟基苯甲酸、9种黄烷-3-醇、3种芪类和2种羟基肉桂酸。鞣花酸及前体物(主要是前体物)和黄烷-3-醇(主要是没食子酰化体和单体)分别是圆叶葡萄和真葡萄种子中最主要的多酚类型,但其含量在不同年份和品种间具有较大差异。前体物含量在圆叶葡萄‘Noble’幼果期种子中较高,然后逐渐下降,完全转色后再次上升;‘Carlos’则在浆果转色前种子中含量较高,随后略有下降。黄烷-3-醇在真葡萄‘雷司令’种子中2013年随着浆果发育含量显著升高,转色时含量达到最高,随后有所下降,2014年不受发育期的影响;‘赤霞珠’则分别在2013年幼果期和2014年果实完熟时的种子中含量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圆叶葡萄 真葡萄 种子 生长发育期 多酚积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