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半乳糖AD模型与中医脑衰老证候病机关系的探讨及在针灸防治脑衰老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1
作者 黄新格 零佩东 赵利华 《世界中医药》 CAS 2015年第12期1983-1986,共4页
D-半乳糖衰老动物模型已成为国内外较公认的衰老动物模型,历代医家已经认识到了肾虚脑髓失养,痰浊瘀血是痴呆的主要病机。基于对老年痴呆主要包括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的认识,认为D-半乳糖所诱导的AD模型与中医脑... D-半乳糖衰老动物模型已成为国内外较公认的衰老动物模型,历代医家已经认识到了肾虚脑髓失养,痰浊瘀血是痴呆的主要病机。基于对老年痴呆主要包括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的认识,认为D-半乳糖所诱导的AD模型与中医脑衰老中的肾虚脑髓失养,痰瘀内阻证型在一定程度上相符合。本文拟从行为学、形态学及病理结构等方面进行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半乳糖 阿尔茨海默病 中医脑衰老 针灸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穴位贴敷结合壮医药线点灸治疗痛经临床及护理观察 被引量:12
2
作者 梁瑾冰 梁茜茜 吕计宝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14年第1期154-156,共3页
目的:观察穴位贴敷结合药线点灸治疗痛经的临床疗效。探讨该疗法治疗痛经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提高痛经患者的护理质量。方法:将70例痛经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治疗组35例,采用穴位贴敷结合药线点灸治疗;对照组35例,采用口服芬必得... 目的:观察穴位贴敷结合药线点灸治疗痛经的临床疗效。探讨该疗法治疗痛经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提高痛经患者的护理质量。方法:将70例痛经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治疗组35例,采用穴位贴敷结合药线点灸治疗;对照组35例,采用口服芬必得治疗。观察治疗3个疗程后的疗效。结果:治疗3个疗程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1.4%,对照组为77.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1<P<0.05)。结论:穴位贴敷结合药线点灸是治疗痛经的有效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痛经 穴位贴敷 药线点灸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剂量完全弗氏佐剂建立慢性炎性疼痛抑郁共病大鼠模型的实验研究
3
作者 王甜 羊璞 +8 位作者 张熙 李欣 黄文静 郑广玫 黄心雨 许智迤 黄颖 尹丽莉 粟胜勇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33-643,共11页
目的 比较不同剂量的完全弗氏佐剂(complete Freund’s adjuvant, CFA)足底注射诱导的慢性疼痛抑郁共病大鼠模型的成功率和稳定性。方法 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CFA低剂量(CFA-L)组、CFA高剂量(CFA-H)组,每组20只。CFA-L组及CFA-... 目的 比较不同剂量的完全弗氏佐剂(complete Freund’s adjuvant, CFA)足底注射诱导的慢性疼痛抑郁共病大鼠模型的成功率和稳定性。方法 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CFA低剂量(CFA-L)组、CFA高剂量(CFA-H)组,每组20只。CFA-L组及CFA-H组大鼠分别以左后足足底注射50、100μL CFA,空白组左后足足底注射0.9%氯化钠溶液。造模后第0、7、14、21、28天分别观察各组大鼠一般状态、体质量变化,机械缩足阈值(mechanical withdrawal threshold, MWT)、热缩足反射潜伏期(thermal withdrawal lantency, TWL)评价大鼠的疼痛反应,旷场实验(open field test, OFT)、强迫游泳实验(forced swim test, FST)、悬尾实验(tail suspension test, TST)评价大鼠的抑郁行为,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大鼠前扣带回皮层的谷氨酸(glutamate, Glu)、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 GABA)的含量,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前扣带回皮层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BDNF)的改变,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大鼠前扣带回皮层的病理变化。结果 (1)一般情况:造模后第7天,CFA-L组和CFA-H组大鼠左后足踝关节和足趾均红肿明显,CFA-H组肿胀更甚;造模后第14、21、28天,CFA-L组大鼠左后足踝关节和足趾红肿渐恢复,CFA-H组大鼠仍红肿明显,且饮水进食量减少;(2)体质量:造模后第14、21、28天,CFA-H组大鼠体质量显著低于空白组、CFA-L组(P<0.05,P<0.05);(3)疼痛相关行为学:造模后第7、14天,与空白组比较,CFA-L组、CFA-H组的MWT、TWL明显降低(P<0.05,P<0.05);造模后第21天,CFA-H组的MWT显著低于空白组和CFA-L组(P<0.05,P<0.05),CFA-L组、CFA-H组的TWL显著低于空白组(P<0.05,P<0.05);造模后第28天,CFA-H组的MWT、TWL显著低于空白组和CFA-L组(P<0.05,P<0.05);(4)抑郁相关行为学:造模后第7天,CFA-H组的OFT运动总距离较空白组、CFA-L组明显降低(P<0.05,P<0.05);造模第14、21、28天,与空白组、CFA-L组比较,CFA-H组OFT运动总距离及中央停留时间明显降低(P<0.05,P<0.05),FST、TST明显升高(P<0.05,P<0.05);(5)Glu、GABA、BDNF表达:CFA-H组Glu含量较空白组、CFA-L组明显升高(P<0.05,P<0.05),GABA含量、Glu/GABA和BDNF表达明显降低(P<0.05,P<0.05,P<0.05);(6)前扣带回皮层病理:CFA-L组前扣带回皮层区有较少损伤,锥体细胞数量较多,细胞排列较整齐,核仁清晰,少量细胞表现出核固缩和深染色;与CFA-L组比较,CFA-H组前扣带回皮层损伤区细胞排列紊乱,大量神经元细胞固缩、深染,锥体细胞数量明显减少、甚至消失,组织间隙有空泡、红细胞和神经纤维缠结出现。结论 足底注射100μL CFA可成功建立慢性炎性疼痛抑郁共病大鼠动物模型,引起大鼠痛觉过敏、抑郁样行为改变及前扣带回皮层Glu、GABA、BDNF改变,诱导前扣带回皮层病理形态变化,符合慢性疼痛抑郁共病的生理病理学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完全弗氏佐剂 不同剂量 慢性疼痛抑郁共病 谷氨酸 Γ-氨基丁酸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模型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灸治疗颈椎病133例疗效观察及分析 被引量:5
4
作者 罗本华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12年第11期2260-2262,共3页
目的:观察针灸治疗颈椎病的疗效,分析疾病分型、证型的疗效和痊愈疗程。方法:从疾病分型和证型上对133例颈椎病临床疗效及痊愈病例疗程评价,比较两型的证型构成。结果:总病例的治愈率为45.86%,好转率为45.11%,总好转率为90.97%。在痊愈... 目的:观察针灸治疗颈椎病的疗效,分析疾病分型、证型的疗效和痊愈疗程。方法:从疾病分型和证型上对133例颈椎病临床疗效及痊愈病例疗程评价,比较两型的证型构成。结果:总病例的治愈率为45.86%,好转率为45.11%,总好转率为90.97%。在痊愈天数上,颈型为(12.50±5.34)天,神经根型为(16.59±4.66)天;且风寒湿阻最短,痰湿阻络其次,气血虚弱、气滞血瘀、肝肾不足较长。在疗效上,颈型比神经根型要好,痊愈率分别58.67%,29.31%;风寒湿阻型最好,痰湿阻络其次,肝肾不足型最差。证型构成上,颈型与神经根型存在显著差异。结论:针灸治疗颈椎病有较好的疗效,疾病分型、证型及证型构成对疗效、疗程及愈后判断有一定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颈椎病 疗效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针灸、拔罐疗法联合生酮饮食应用于单纯性肥胖患者中的临床价值研究 被引量:10
5
作者 况彦德 黄毅祥 +1 位作者 何列涛 梁芮瑾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20年第11期185-187,共3页
目的探究温针灸、拔罐疗法联合生酮饮食应用于单纯性肥胖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该院针灸科收治的单纯性肥胖患者4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20)和观察组(n=20)。对照组给予生酮饮食治疗,观察组在此... 目的探究温针灸、拔罐疗法联合生酮饮食应用于单纯性肥胖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该院针灸科收治的单纯性肥胖患者4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20)和观察组(n=20)。对照组给予生酮饮食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温针灸、拔罐疗法,两组均连续治疗2个月。统计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BMI、FAT、血脂水平及SCL-90评分变化。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BMI、FAT显著低于治疗前和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TG、CHOL、LDL-C、HDL-C显著低于治疗前和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SCL-90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和对照组(P<0.05)。结论生酮饮食联合温针灸和拔罐治疗不仅可以减轻体重,同时还可以减轻患者社会心理压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纯性肥胖 温针灸 拔罐疗法 生酮饮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用ReHo方法检测针刺重性抑郁患者百会穴激活的脑功能区 被引量:10
6
作者 邓德茂 段高雄 +8 位作者 廖海 庞勇 何乾超 刘慧梅 唐丽军 韦小梅 孙沛毅 杜国相 陈文福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683-687,共5页
目的采用局部一致性(ReHo)算法fMRI观察针刺首发未治疗重度抑郁(MDD)患者百会穴(GV20)后激活的脑功能区。方法采用非重复事件相关设计范式,对16例首发未治疗MDD患者经电针刺激GV20或假穴后行静息态fMRI,采用ReHo方法分析针刺后MDD患者... 目的采用局部一致性(ReHo)算法fMRI观察针刺首发未治疗重度抑郁(MDD)患者百会穴(GV20)后激活的脑功能区。方法采用非重复事件相关设计范式,对16例首发未治疗MDD患者经电针刺激GV20或假穴后行静息态fMRI,采用ReHo方法分析针刺后MDD患者全脑的激活情况。结果与假穴对比,针刺GV20后,MDD患者左腹内侧前额叶、左侧岛叶、左侧前扣带回、右侧丘脑、右侧颞上回、双侧楔前叶、双侧小脑前叶及右侧小脑后叶的ReHo值升高。结论基于fMRI技术,采用ReHo方法可检测针刺MDD患者GV20后引发的相应脑功能区的变化,为探索针刺治疗MDD的中枢机制提供了一种新的影像学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局部一致性 针灸 百会 重性抑郁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益髓灸对D-半乳糖致衰老小鼠学习记忆及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6
7
作者 黄新格 零佩东 +3 位作者 罗志洪 苏传丽 赵利华 陈尚杰 《世界中医药》 CAS 2018年第1期151-155,共5页
目的:观察益髓灸对D-半乳糖致衰老小鼠学习记忆和血清及脑、肾组织的8-羟基脱氧鸟苷酸(8-OHd G)、总抗氧化能力(T-AOC)的影响,比较2组穴位(足三里配悬钟、百会配关元)延缓脑衰老疗效,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75只SPF级3月龄体质量为(30... 目的:观察益髓灸对D-半乳糖致衰老小鼠学习记忆和血清及脑、肾组织的8-羟基脱氧鸟苷酸(8-OHd G)、总抗氧化能力(T-AOC)的影响,比较2组穴位(足三里配悬钟、百会配关元)延缓脑衰老疗效,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75只SPF级3月龄体质量为(30±2)g雄性昆明小鼠,水迷宫检测后随机分为5组,每组15只,即生理组、造模组、艾灸1组(足三里+悬钟穴)、艾灸2组(百会+关元穴),艾灸3组(非穴位)。造模组和各艾灸观察组予D-半乳糖按1 000 mg/(kg·d)颈背部皮下注射,同时生理组以同法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连续56 d。3组艾灸观察组于造模第13 d起开始艾灸,每次每穴3壮,灸单侧(或2穴),共6壮。生理组和造模组不做治疗性干预,但给予与各观察组同时间、程度的捉抓刺激。造模、治疗结束后,再次进行水迷宫测试,将小鼠眼球取血,断头取脑,开腹取肾,制备脑、肾组织匀浆,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血清及脑、肾组织8-OHd G、T-AOC水平。结果:1)水迷宫结果显示:造模、治疗前各组小鼠水迷宫各项指标及学习能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及治疗后,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两两比较:a.造模及治疗后,造模组与生理组、艾灸1组、艾灸2组比较,"潜伏期、平台象比、停留时间、寻求次数、原平台象限百分比、跨越次数"6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生理组与艾灸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艾灸3组与艾灸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血清及脑、肾组织ELISA结果示:a.造模组血清和脑、肾组织8-OHd G含量显著升高,与生理组、艾灸1组和艾灸2组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理组与艾灸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艾灸3组与艾灸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造模组血清和脑、肾组织T-AOC水平显著降低,与生理组、艾灸1组和艾灸2组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理组与艾灸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艾灸3组与艾灸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髓灸防治脑衰老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降低D-半乳糖诱导的8-OHd G表达,抑制细胞的DNA损伤,提高机体总抗氧化能力T-AOC,发挥抗氧化应激损伤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益髓灸 D-半乳糖 脑衰老 学习记忆 氧化应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西医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研究进展及易患体质调养的研究思路 被引量:6
8
作者 赵利华 徐梦 《世界中医药》 CAS 2013年第11期1372-1376,共5页
本文分别介绍了中西医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现状,中医对其的认识,包括病因病机,临床分型和治疗方法,最后探讨了中医调养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研究思路。
关键词 围绝经期 中西医治疗 体质调养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刺治疗纤维肌痛疗效的Meta分析 被引量:4
9
作者 羊璞 粟胜勇 +1 位作者 王甜 李羚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944-950,共7页
纤维肌痛(fibromyalgia,FM)是一种发病率仅次于类风湿关节炎和骨关节炎的常见疾病,主要临床症状除慢性及广泛性肌肉骨骼疼痛外,还伴有疲乏、睡眠、情绪以及认知功能障碍等多种临床表现[1],人群发病率为2%~4%[2]。纤维肌痛由于症状的复杂... 纤维肌痛(fibromyalgia,FM)是一种发病率仅次于类风湿关节炎和骨关节炎的常见疾病,主要临床症状除慢性及广泛性肌肉骨骼疼痛外,还伴有疲乏、睡眠、情绪以及认知功能障碍等多种临床表现[1],人群发病率为2%~4%[2]。纤维肌痛由于症状的复杂性,严重影响了病人的生活质量[3],且诊断和治疗成本较高,给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4]。该病尚无特效疗法,三环类抗抑郁药、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NRIs)、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及镇痛药等现常用于纤维肌痛临时症状,治疗常针对某一方面的症状,总体治疗效果不佳,同时伴随着药物使用带来的的不良反应,因此亟待寻求一种疗效明确,不良反应更小的治疗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环类抗抑郁药 纤维肌痛 人群发病率 骨关节炎 类风湿关节炎 META分析 特效疗法 肌肉骨骼疼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和灸对神经根型颈椎病大鼠ERS介导的神经细胞自噬与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15
10
作者 张熙 粟胜勇 +5 位作者 蔡慧倩 覃美相 黄小珍 黄梅 代琪 林安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286-1292,共7页
目的通过观察温和灸干预治疗后神经根型颈椎病模型大鼠内质网应激(ERS)介导的神经细胞自噬与凋亡因子表达的变化,探讨温和灸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机制。方法(1)采用SPF级SD大鼠40只,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平均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温和... 目的通过观察温和灸干预治疗后神经根型颈椎病模型大鼠内质网应激(ERS)介导的神经细胞自噬与凋亡因子表达的变化,探讨温和灸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机制。方法(1)采用SPF级SD大鼠40只,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平均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温和灸组、温和灸+自噬抑制剂3-甲基腺嘌呤(3MA)组每组各10只。(2)通过颈部神经根腋下鱼线卡压法构建CSR大鼠模型,采用大鼠步态障碍行为学评分进行模型评价。(3)造模成功后第3天,温和灸组取大椎穴进行温和灸干预,10 min/次,干预前予腹腔注射1 mL生理盐水;温和灸+3MA组干预方式同温和灸组,干预前予腹腔注射1 mL 3MA;模型组仅予腹腔注射1 mL生理盐水,不做温和灸干预,连续干预7天后处死,空白组正常饲养,不予任何处理,处死时间同其他3组。(4)干预前后采用YLS-3E型痛分析仪测量各组大鼠的机械性痛阈,干预结束后采用Western Blot检测Caspase-12、CHOP、GRP78的表达水平,电镜观察脊髓及神经根自噬小体及细胞超微结构。结果(1)造模后干预前,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温和灸组、温和灸+3MA组大鼠出现步态障碍,行为学评分升高(P<0.05),痛阈下降(P<0.05)。干预后,与模型组比较,温和组、温和灸+3MA组痛阈明显上升(P<0.05),步态障碍改善,且温和灸组改善更为明显(P<0.05)。(2)干预后,与模型组比较,温和灸组Caspase-12、CHOP、GRP78蛋白表达均显著下降(P<0.05),温和灸+3MA组GRP78蛋白表达显著下降(P<0.05),Caspase-12、CHOP蛋白表达有所下降,但差异不具有显著性(P>0.05);与温和灸+3MA组比较,温和灸组CHOP蛋白表达下降明显(P<0.05),Caspase-12、GRP78蛋白表达有所下降,但差异不具有显著性(P>0.05);电镜观察温和灸组自噬小体增多,且细胞超微结构较为完整。结论温和灸治疗CSR具有良好的镇痛作用,其镇痛机制可能与激活神经细胞自噬,缓解内质网应激水平,抑制内质网应激凋亡因子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根型颈椎病 温和灸 内质网应激 自噬 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足底注射完全弗氏佐剂致疼痛抑郁共病模型大鼠行为学及单胺类神经递质改变 被引量:1
11
作者 羊璞 粟胜勇 +1 位作者 王甜 苏虹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408-1414,共7页
目的观察足底注射完全弗氏佐剂对大鼠疼痛抑郁行为的影响及海马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变化,旨在建立慢性炎性疼痛抑郁共病动物模型。方法将16只8周龄SPF级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与对照组,每组8只。模型组大鼠麻醉后通过左后足底注射... 目的观察足底注射完全弗氏佐剂对大鼠疼痛抑郁行为的影响及海马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变化,旨在建立慢性炎性疼痛抑郁共病动物模型。方法将16只8周龄SPF级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与对照组,每组8只。模型组大鼠麻醉后通过左后足底注射完全弗氏佐剂100μL,建立慢性炎性疼痛抑郁共病模型大鼠,对照组注射同体积生理盐水。采用Von Frey纤维丝和热辐射刺激仪测量大鼠的疼痛阈值,采用旷场实验、悬尾实验、强迫游泳实验评价大鼠的抑郁行为,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大鼠海马组织的5-羟色胺、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的含量,采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大鼠海马区病理改变。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机械缩足阈值及热缩足反射潜伏期在3、7、14 d明显降低(P<0.01);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旷场实验运动总距离在7、14 d明显减少(P<0.01),中央区停留时长在14 d明显降低(P<0.01);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悬尾实验不动时间在14 d明显增加(P<0.01);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强迫游泳实验不动时间在7、14 d明显增加(P<0.05,P<0.01);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海马中5-羟色胺、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含量明显减少(P<0.01)。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海马组织病理发生改变,神经元形态不规则,排列松散、紊乱,细胞间隙增大,部分细胞核模糊,出现部分神经元固缩、凋亡。结论100μL完全弗氏佐剂足底注射可引起大鼠痛觉过敏、抑郁样行为改变及海马单胺类神经递质明显降低,造成海马病理形态变化,可有效模拟疼痛抑郁共病的表现,是一种可用于慢性炎性疼痛抑郁共病病理机制研究的实验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疼痛 抑郁 共病 完全弗氏佐剂 单胺类神经递质 大鼠 动物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